初试科目考试大纲-631文艺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2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艺术概论课程代码:00504 2016年4月版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艺术学概论》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重点课程之一,教育部从2001年起,已将《艺术学概论》列为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含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必考科目之一。
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全国许多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以至理工农医等各类高等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此门课程。
本课程对于培养人文类学生具有全面的艺术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方面,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自学和辅导考试,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艺术学相关理论的基本概念、本质属性、艺术发展基本规律、世界文化艺术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艺术发展的总体规律及具体艺术门类的发展规律等相关问题能力,从而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要求如下:1.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
2.了解并熟悉主要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
3.了解世界范围内艺术学学科及理论的发展概况,掌握中西方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4.理解动中西方艺术学理论的异同及相互借鉴。
5.掌握艺术学理论横向、纵向各个环节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6.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能够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如何使艺术创作链保持良性循环。
7.能够结合中国艺术创作发展的现状提出建议。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作为艺术类专业基础课,将与此相关的各具体艺术门类以及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要素放在一个体系内来进行阐释,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关于艺术学理论的整体意识,从而将创作、作品、鉴赏等环节相结合,更有益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另一方面通过介绍西方艺术发展状况,能够使学生了解中西艺术的异同,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05.丁煌著《西方行政学说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06.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201英语一③631文学综合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④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⑤朱维之等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⑥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第二评论①袁行霈等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②钱理群主编史②201英语一③621民族学通论④821中国民族史1997年版。
02.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国少数民族通论(口试)馆学②201英语一③622中国史综合④--无1.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通论》(修订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王宏钧著《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冯天瑜著《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试)2、中国文化史(笔试)体育学④--无4.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3、英语②201英语一2. 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专业方向理论(0773-*******)②201英语一出版社。
上四门任选一门,但不能与初试科目相同。
(3)《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三版),吴相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1.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精细化④829普通生物学2010年;2929500)术(一级学科)③301数学一④846电子技术(模拟 2、康华光著《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2.数字信号处理加试参考书目:01.周建新主编《民族学概论》,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02.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03.杨建新著《中国少数民族通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英雄考研—2015年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外)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范围一、英语语言文学(考试科目611、811)611英语专业基础内容范围:“英语专业基础”包括基础英语、英汉互译、英语写作三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英语基本功。
基础英语部分旨在测试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英汉互译部分旨在测试考生对来源语的理解能力与目的语的表达能力;写作部分旨在考查考生的书面英语表达能力。
811英美文学综合内容范围:“英美文学综合”包括英美文学和跨文化交际两部分。
英美文学部分旨在考查考生对有关英美文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表现手法和文学现象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归纳、总结、评论文学文本的能力,内容包括英美文学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流派及文学理论;跨文化交际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及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分析能力。
复试笔试科目:专业文献翻译(笔试)内容范围:“专业文献翻译”旨在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理论文献的能力。
翻译材料为考生所报考专业的论著节录。
同等学力人员加试科目:1、翻译2、写作1、翻译:本科目旨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翻译知识和技巧进行翻译实践的能力。
要求考生了解英汉语在词汇、句子、语篇、文类等各层面上的差异,灵活运用英汉互译理论和技巧翻译有关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的节录。
2、写作:本科目旨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不同体裁、题材的写作要求,评估考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综合、逻辑思辨、批评鉴赏等方式完成英语书面表达任务的能力。
二、俄语语言文学(考试科目612、812)612俄语基础内容范围:1. 俄语语言及相关基础知识部分(110分),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要求考生能正确运用俄语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
主要题型为语法与词汇选择(20分)、写出同根词、同义词、反义词、动名词(10分)、词或词组同义替换(25分);造句(25分);联词成句(30分);2.俄罗斯国情文化部分(20分)考察学生对俄罗斯国情文化掌握情况;3.俄罗斯文学部分(20分)包括俄罗斯文学基本概念、流派、作家、作品等简答,该部分可用汉语答题。
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 631 科目名称:文艺理论
提示:
1、本科目适用专业:050101文艺学、050105中国古代文学、050106中国现当代
文学;
2、请将所有答案写于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的不给分;
3、请填写准考证号后6位: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40分,共4题,每小题10分)
1、陌生化
2、期待视野
3、话语蕴藉
4、文学意境
二、简答题(60分,共4题,每小题15分)
1、何谓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应如何理解和解释?
2、文学创造的客体有何特殊性?
3、简述艺术直觉和灵感的区别。
4、简述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三、论述题(50分,共1题)
王夫之在谈到《诗经》时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贵于有诗。
”试以一首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为例,用当代文学接受理论分析其合理性。
重庆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参考书目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111 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政治经济学》曾国平编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邓小平理论》贺荣伟编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242 俄语(二外)《大学俄语简明教程》(第二外语用)张宝钤 钱晓慧 高教出版社243 日语(二外)《标准日本语》(新版)初级1、2册,中级第1册(前15课)人民教育出版社244 德语(二外)《德语》(上下)吴永岸华宗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45 法语(二外)《简明法语教程》(上下)孙辉331 社会工作原理1、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关信平主编,《社会政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赵泽洪:《现代社会学》第2版重庆大学出版社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陈力丹、王辰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新闻学导论》李良荣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38生物化学此科目为全国统考科目,建议参考王镜岩主编《生物化学》(第3版)等进行复习346 体育综合《学校体育学》李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运动训练学》田麦久编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年《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院校通用教材)2002年9月354 汉语基础《现代汉语》(增订本)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357 英语翻译基础《实用翻译教程》(第3版)冯庆华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年2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3册)张培基译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廖七一等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西方翻译理论精选》申雨平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4月;《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李长栓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年6月。
中南民族大学631艺术理论基础考研真题及复习笔记2021年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631艺术理论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全套目录•全国名校艺术学概论考研真题汇编(含北师、中传等)说明:本科目考研真题不对外公布(暂时难以获得),通过分析参考教材知识点,精选了有类似考点的其他院校相关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3.视频讲解•2021年艺术概论考研做题方法精讲班【3课时】说明:本部分为该科目的通用视频讲解产品,对复习备考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连线题1用直线将作者与作品连起来。
(中传2016年研)【答案】作家与作品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查看答案【解析】嵇康,字叔夜。
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的主要作品有《声无哀乐论》《答难养生论》《难自然好学论》。
库尔贝是法国画家,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
自幼天赋聪颖、相貌出众,既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又热情奔放、慷慨大方,从中学时代;就成为同龄朋友们心悦诚服的领袖。
他用他的画去抗议当时公认的程式,表现出与熟练处理传统俗套之作相对立的、毫不妥协的艺术真诚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他的主要作品有《奥尔南的丧礼》《石工》《割麦的女人》。
严羽是南宋诗论家、诗人。
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世称严沧浪。
他的主要作品有《沧浪诗话》,严羽论诗推重汉魏盛唐,号召学古,所著《沧浪诗话》名重于世,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话第一人。
他的《沧浪诗话》也影响了明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高棅和明代中后期的前后七子。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塔里木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查目标《教育综合》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相关问题。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方向和学前教育方向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及要求闭卷、笔试。
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试卷内容结构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及方法的运用。
题型:(1)简答题(2)论述题(3)案例分析题四、参考书目1、《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外国教育史》,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3、《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4、《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二部分考试要点教育学原理部分:考试目标: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复习重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631文艺理论
适用专业: 050101文艺学、050105中国古代文学、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题纸一般由考点提供。
(三)试卷内容结构(考试的内容比例及题型)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第一部分解释概念约40分
第二部分简答题约60分
第三部分论述题约5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简答题(简述题): 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1小题,每小题50分,共5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文艺理论科目考试,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文艺理论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文艺现象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重点掌握的主要部分:
1、作品与世界——文学的反映活动
2、作品与形式——作者的创造活动
3、形式价值、“陌生化”概念、文学本体论
4、接受美学
5、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6、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经济基础
7、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8、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9、文学概念三义
10、文学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
11、话语蕴藉
12、艺术真实
13、文学作品的类型
14、文学作品的体裁
15、作品的本文层次
16、文学典型
17、文学意境
18、叙事的构成
19、叙述话语
20、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21、文学风格
22、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23、文学批评界定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各版本均可)
四、样卷
一、名词解释(40分,共4题,每小题10分)
1、现实型文学
2、期待视野
3、话语蕴藉
4、文学意境
二、简答题(60分,共4题,每小题15分)
1、何谓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应如何理解和解释?
2、文学创造的客体有何特殊性?
3、简述艺术直觉和灵感的区别。
4、简述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三、论述题(50分,共1题)
王夫之在谈到《诗经》时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贵于有诗。
”试以一首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为例,用当代文学接受理论分析其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