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体系构建——由“三公经费”引发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355.39 KB
- 文档页数:4
“三公”经费改革与财政信息公开的思考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6-000-01摘要三公经费的改革一直以来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旅游现象不时见诸报端,在公众推动下三公经费迈出一大步,经历了一个不公开到公开的过程,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饱受争议。
鉴于“三公”经费的特殊性,要想改革达到一个理想效果,就要从深层次入手,采用零基预算法,制定科学、细致的预算信息,设置详细的会计科目,规定开支范围和标准,建立完善的审查、问责机制,统一模式,规定期限、规定范围、规定方式、规定途径公布,才能不负公众的期望。
关键词三公经费财政信息改革与公开“三公经费”是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所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
由于“三公经费”性质的特殊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三公经费”支出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个别单位和个人超标准配车,公车私用,公款大吃大喝,超规格接待,公款出国和公款旅游等铺张浪费和腐败行为时有发生,一直以来都受到公众高度关注。
在公众的推动下,“三公经费”经历了一个从不公开到公开的过程,虽然公布出来的数字还饱受争议,但是这是改革进程的一大步。
一、“三公经费”的现状(—)公开的程度差别大从网上公开的信息来看,31个省级政府部门预算,已经公开的26个,未公开的5个。
有的已经公开了较多信息,有的仅公开了部分信息。
也没有文字说明。
(二)公车消费问题突出目前我国公车使用一直按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控制,财政部门按单位性质、人员编制和工作性质定编定标准模式控制经费。
公、检、法等每车3.5万/年,县(处)级每车3万/年,其他单位每车2万元/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公务用车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一是违规超编、超标购车严重,目前公车不仅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更是单位性质和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二是公务用车费用不断攀升,财政负担沉重,有报道每年一辆公车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6万元,高的甚至10万元。
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审计的几点思考作者:李晓玲来源:《审计与理财》2014年第06期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将控制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提升到反腐倡廉的高度。
如何审深、审透“三公”经费,是摆在我们每个审计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笔者根据多年的审计实践经验,就如何开展“三公”经费审计,如何控制“三公”经费谈一谈个人的认识,以供大家参考。
公用经费是政府财政预算支出的中央组成部分,是保证政府部门职能发挥的经济基础,公用经费的合理安排和规范使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支撑数额过大、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如何运用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的手段,将有限的公用经费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推进严谨高效的政府工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三公”经费审计应把握的重点内容1.关于出国经费的审计。
出国经费的审计应根据所属单位的行政级别和工作性质不同,确定其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
一般来说,厅级以上单位可以将出国经费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审计。
而县级及县级以下单位,出国费用相对较少,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出国费用,取而代之的是国内各种名目的学习考察费用和异地会议费用。
因此,广义上的出国经费审计应该包括出国费用和国内学习考察费用以及异地会议费用的审计。
支出的名目通常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习培训、召开工作总结会议(异地)等方式。
其支出的表现形式:一是各地旅游部门开出的学习考察费用发票,二是异地宾馆开出的会议费用发票。
2.关于公务用车的审计。
公务用车审计要重点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车辆定编数量、实际拥有车辆数量及型号,分析车辆超编及车辆配置超标的原因。
以单位车辆费用支出总额为依据,考核单台车辆费用支出标准。
并对维修费、燃油费、车辆保险费、其它费用进行分项考核,通过车辆使用年限、年度行驶公里数等相关指标分析,分析公务用车费用支出是否合理,不合理的原因究竟在哪一块费用中。
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思考内容摘要:政府会计以政府及政府机构的财务活动为核心,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及地方政府业务活动的营运情况,为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应构建有效的政府会计体系。
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公共财政管理的需要。
因此,从我国国国情出发重构政府会计体系,提高政府绩效,迫在眉睫。
关键词:财政体制预算会计政府会计政府会计是以政府整体和政府机构为主体,以政府及政府机构的财务活动为核心,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及地方政府业务活动的营运情况,对政府在预算执行阶段发生的财政交易、财政收支、经费收支、业务收支活动及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进行确认、记录和报告,提供反映政府单位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社会和政治决策的会计体系。
建国初我国就建立了由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共同组成的会计体系,基本上没有“政府会计”的称谓,而是将运用于政府和政府机构的会计定义为“预算会计”。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是借鉴苏联预算会计制度建立起来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加强我国政府部门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以及财政部门加强预算资金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1997年我国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在会计体系构建上逐渐向国际惯例靠拢。
然而,随着预算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国库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后出现的新业务,其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不断显现出来,改革预算会计制度,构建有效的政府会计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面临的问题(一)现行会计体系结构不严谨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形式上是包罗万象的,按照组织类别的不同分别设立,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个相对独立的分支,而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等则又自成体系。
预算会计体系内的不同分支分别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记录不同的单位在不同阶段的经济事项,而且核算重心各不相同。
“三公”经费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开支的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因公出国(境)经费,是维护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基本经费的组成部分。
从性质上看,“三公”经费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必不可少的支出。
但因个别地方对“三公”经费支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个别单位和个人超规格接待、公款吃喝、超标准配车、公车私用、公费旅游、公费出国等铺张浪费和腐败行为不仅造成了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的浪费,而且助长了浮夸奢侈享乐之风,这一现象的持续存在无论是对干部,还是对社会、对人民都会造成持续的不良影响。
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党和政府也采取一些措施予以积极回应。
从中央“八项规定”,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再到李克强总理关于本届政府任期内“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承诺,党中央国务院对控制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提出了明确要求。
作为审计人员,深感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上,在反腐败决心上,态度鲜明而务实,联系到审计工作,有必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审计开展理论研究与探讨,并在审计领域提出恰当可行的对策,更好地实现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01(一)公务接待费超标公务接待费超标虽有物价上涨的因素,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公款消费项目多部分单位的公务接待项目形成了“一条龙”服务,欢迎接待—结束庆功—饭后娱乐—考察景点—走时特产。
概括起来包括吃、喝、唱、洗、按、赠、游等形式。
2、公款消费档次高在一些领导的理念里,档次的高低,接待标准的高低往往与对客人的尊敬程度及地位联系起来,这就使得接待档次高居不下。
3、公款消费规模大在中国的传统里,接待的规模与重视程度是成正比的,为了表示重视,接待陪客的人必须多,主要领导要到、分管领导要到、对口处、科室人员要到,再加上一些相关人员参加,接待规模越来越大。
关于政府会计改革信息披露的思考政府会计改革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旨在提高政府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促进政府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和监督。
信息披露作为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公众和各利益相关方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披露能够让公众了解政府的财政状况和使用情况,增强对政府的监督力度,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信任度。
本文将就政府会计改革中的信息披露进行思考和探讨。
政府会计改革的信息披露应当具有及时性和准确性。
及时性是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之一,政府部门应当及时公布相关财政信息,让公众了解政府财政状况。
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也至关重要,政府部门应当确保披露的信息真实可靠,不做虚假宣传和误导性的披露,以免误导公众和市场。
政府会计改革的信息披露应当具有完整性和一致性。
信息披露应当涵盖政府的全部财政信息,不应该有遗漏和隐瞒。
只有当公众获得了完整的财政信息,才能够全面了解政府的财政状况和使用情况。
信息披露还应当具有一致性,政府部门应当确保各种信息披露之间的一致性,避免出现矛盾和混淆。
政府会计改革的信息披露应当具有可比性和易读性。
可比性是信息披露的重要特征,政府部门应当统一财政信息披露的标准和格式,使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的财政信息可以进行比较和分析。
政府部门还应当注意提高信息披露的易读性,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复杂的数据,让公众和各利益相关方能够轻松理解和获取财政信息。
政府会计改革中的信息披露在提高政府透明度、保障公众权益、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和管理措施,确保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可比性、易读性、责任性和透明度。
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政府会计改革,促进政府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公信力。
Money China 财经界财会研究“三公经费”公开给财务管理带来的启示分析南京市浦口区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刘丽香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政府的职能不再只是管理,而是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变成服务职能。
同时,我国各地区民众也越来越重视政府财政经费使用情况,迫切希望各个部门公开经费使用信息。
为了能够满足公众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财政经费公开已成为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其中“三公经费”公开是财政经费公开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文就“三公经费”公开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带来的启示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文章阐述了“三公经费”的相关概念,然后讨论了“三公经费”公开的重要意义,最后深入探究了“三公经费”公开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三公经费财务管理启示一、“三公经费”的相关概念“三公经费”是指政府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以及公务接待费三方面的费用支出。
其中因公出国(境)的经费包括工作人员的差旅费、住宿费;公务用车购置费包括车辆租用费、维修费、燃料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以及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包括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等。
2011年我国国务院在常务会议上对中央财政部门在2011年6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中央财政决算后,及时对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支出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支出进行公开。
2011年温家宝总理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快财政预算公开工作进程,让民众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经费使用情况,是否发挥了其职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预算信息公开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三公经费”的公开是我国预算信息公开的一个缩影,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步的标志。
二、“三公经费”公开的几点重要意义(一)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三公经费”公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制度完善的作用,对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有着很大帮助。
规范“三公”经费的审计思考即墨市审计局黄吉云2012年6月28日,我国首部专门规范机关事务管理活动的行政法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下简称《条例》)予以公布,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机关运行经费的预算和决算情况。
但公众对“三公”经费的公开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质疑,认为概念不清、细则不明,公开的口径模糊等。
下面笔者从审计的角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三公”经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务招待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出国(境)经费产生的消费。
作为“经济卫士”和“免疫系统”的审计机关,一直也没有放松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对部门“三公”经费支出的关注。
由于“三公经费”的公开细化程度不够,导致人们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不具备专业知识、不清楚相关背景和标准的普通百姓而言,不啻于深奥难懂的“天书”,让人摸不着头脑。
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口径不一致。
事实上,很多部门除了财政拨款外,还有很多其他收入。
对于一些单位的事业收入、非税收入,按照相关政策是自收自支,则没有纳入“三公经费”的支出范围,无法进行监督。
而在相关支出中,其余事业收入、非税收入和收入一些不明来源、不合规收入等非财政拨款中,往往隐含着更大的三公支出空间。
财政拨款涵盖的内容,都是指“财政拨款”中的“三公经费”支出。
二是混入其他科目列支。
为规避“三公经费”的开支数字过大,某些部门和单位会将出国、出境费用变成外出考察交流的票据;将公车加油费在公务费或差旅费中列支;将吃喝招待费在会议费中列支等。
三是权力部门转嫁给相关单位。
有些权力部门把本应在单位支出转嫁给相关单位。
四是转移给下属单位或二级机构列支。
有些有下属单位或二级机构的部门把本应在单位账面支出的经费直接转移到下属单位和二级机构去,或将相关经费以拨出资金的形式先拨付到下属单位,再通过下属单位列支机关本单位的三公经费。
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对策专业:班级:姓名:摘要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是政府预算管理改革和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改革和公共财政建设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对政府会计信息知情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如何通过其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向广大公众提供真实、完整的反映政府运营公共财产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已经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
迄今为止,我国在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然而,完善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会计问题,由于政府会计自身的特殊性,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不仅要考虑到我国政府会计的发展程度、成熟程度,同时还要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环境。
本文针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首先说明了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接着对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作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分析,目前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政府会计报告还不完善、不能满足广大信息需求者对于政府会计信息的需要、我国财政的透明度比较低等;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政府会计报告;收付实现制AbstractGovernmen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overnment budget and public finance management reform construction, government reform and public finance construction of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increasingly high, the public's right to know information on government accounting requirements more and more, how the government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rough its re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a complete reflection of the government process and results of operations of public property inform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increasing concern. So far,China's research in governmen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nd many need to be perfected. However, the improvement of governmen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s not just a simple accounting problem, the Government Accounting own particularity, governmen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hould not on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 accounting, maturity, while also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untry's actual condition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economy and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In this paper, the issue of governmen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 argument: First,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governmen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then made a more systematic disclosure of the status quo analysi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for the government, our governmen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a lot of problems, such as government accounting report is not perfect, can not meet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the majority of those who need governmen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of China's financial and relatively low;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Finally,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for Governmen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the problems put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Keywords:Information disclosure; Government Accounting; government accounting reports; cash basis;目录引言 (4)1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探讨高校“三公经费”支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从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三公经费”与高校正常运转的密不可分,但在“三公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存在经费的浪费。
在“三公经费”的使用中,经常存在一些口袋里拿了钱,手里却没有事情干的情况。
一些高校和学院通常会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挂在“三公经费”的名下,比如说一些校内的会议、讲座、招聘等活动,这些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却难以言明,甚至玩票性质居多。
这样就导致了经费的浪费。
另一方面,则是存在经费的不透明。
部分高校和学院在“三公经费”的测算和分配过程中存在不透明的现象,一些中间环节缺乏监督,经费使用的具体情况也无法得知。
这样就存在一些高校和学院的财务款项浮动、账务不清的情况。
对于“三公经费”的管理和使用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一些有力的对策。
从数据公开和监管的角度,我们应该建立信息公开及监管机制,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健全“三公经费”的信息发布和公示制度。
在“三公经费”的支出预算中应加入抽查和审核制度,并设立检查机构对“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从制度的完善角度,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三公经费”进行制度化管理。
首先应改变过去“三公经费”使用和管理散漫化的情况,建立统一的经费管理机构,严格规范使用标准,加强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其次,应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对“三公经费”的使用进行严格规定,并且对其支出做出比较明确的限制,规定费用包含的内容和标准。
从思想观念的转变角度,我们应该进一步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强化节约使用“三公经费”,不得挥霍浪费,“铁中铁”的思想需要被落实机制中,确保国家和人民的资金得到切实有效的利用。
“三公经费”是正常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支出,恰当地使用“三公经费”,不仅会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但若管理不善,则不免会引发麻烦,甚至严重损害学生和大众对高等教育的信心。
加强“三公”经费审计的几点思考作者:饶仁贵来源:《审计与理财》2014年第10期所谓“三公消费”,指的是通过财政拨款安排给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公出国(境)、公务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招待等方面的支出。
餐桌与车轮堪称公务作风的风向标,长期以来,“三公经费”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
“三公消费”本是为了公务而进行的消费,因对公共财政和政府的监督长期不到位,导致原本合法、合理的正常行政支出渐次演变为老百姓深恶痛绝的“三公浪费”乱象,饱受社会舆论诟病。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算和审计制度,着力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审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会议上,也提出“审计部门每年要对各地区各部门会议活动等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查”,这些都表明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改进工作作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上鲜明而务实的态度。
在社会的高度关注下,一方面政府各部门会更加谨慎开支,另一方面当超出预算限额或者发生一些不合理的支出后,有些部门可能会设法逃避监督。
为有效控制“三公”经费增长,遏止公款铺张浪费现象,节约使用财政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三公”经费审计势在必行。
一、目前“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一)具体消费不实1.存在浪费现象。
公务消费支出缺乏刚性约束,公务消费随意性大,若是单位领导自支自批,往往超出标准,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公务接待、差旅费等超出规定标准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2.部分消费模糊。
在缺乏明确的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公务消费经常出现变通支出的现象。
有些消费支出没有通过正规渠道走账,而是通过变通的方式变为招待费或者其他公务名义进行报销,无论是不是公务开支,都随着公务开支的名义报销,出现了模糊消费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公务经费往往发生“公地悲剧”的现象,经费数额不断增多。
3.灰色消费众多。
在公务消费不透明并且缺乏监督的情况下,部分公务人员利用公务消费的名义谋取私利,使公务资金为个人消费支付费用。
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改革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30多年间,在新公共管理运动(New Public Management)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政府会计迎来了改革的黄金时期,尤其是以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实施了一系列以权责发生制的引入为主要标志的政府会计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通过研究这些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实践不难发现,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全面系统地提供政府及其部门的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等政府会计信息,为公共财政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为考核政府及其部门公共治理效能提供准确的绩效数据,从而帮助社会公众评估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情况。
只有将政府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完整、及时地披露才能真正发挥出政府会计的功用。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已经不能满足政府会计的目标要求,理论界和实务界要求对其进行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为此,研究并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框架,为下一步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成为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财政透明度理论等相关理论,深入剖析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提出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的基本架构,并通过分析我国海南省试点政府会计改革的案例,说明海南改革试点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与本文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充分验证本文研究的可实践性。
本文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第1章)提出问题,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等几个方面,明确研究的思路,其中重点阐述政府会计和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的定义,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第2、3章)分析问题,通过探源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相关基础理论,分析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的环境动因以及改革的必要性,为下一步提出对策明确方向;第三部分(第4、5、6章)解决问题,在前文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质量特征、披露主体、处理基础、披露形式和内容、披露体系等方面构建我国新型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试图为下一步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建立提供参考。
浅析我国政府“三公”经费管理问题政府支出是指各级政府的支出,按照政府职能划分,政府财政支出可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其中,行政管理费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立法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司法机关行使公共管理职能所需的经费开支。
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内容主要有行政管理费、外交事务支出、公检法司支出等。
“三公”经费一般是指国家财政支出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
一、目前我国“三公”经费支出现状“三公”经费理应是政府部门必需的开支,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必要条件,但若超过了一定的“度”,它就变了质,成为一种铺张浪费、甚至滋生腐败的行为。
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1000多亿元。
2007年以来,该项经费支出已接近 9000 亿元,其中公务用车消费占比较高的比例。
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6月30日表决通过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
“三公”经费的增长占行政支出的比例不断攀升,行政成本逐年增长,财政负担沉重。
二、“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我国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大方面。
第一,管理上的不公开、不透明,以及难以监督甚至是完全不可监督的问题。
第二,公私难分、公私不分、公为私用的腐败问题。
例如公款吃喝,有数据表明,我国近10年来公款吃喝占餐饮消费总额的比例逐年递减,但是绝对数仍高居不下。
公务人员在这种吃喝玩乐的过程中,通过作假帐等方式谋取个人利益,大搞贪污腐化,使“三公”消费成为藏污纳垢的腐败行为集结地。
第三,慷公家之慨而导致的惊人的浪费。
去年以来,透明公开率先成为了党和政府治理“三公”经费问题的主导对策。
具体的公开透明对策是在2011年3月下旬召开的国务院第四次廉政会议上出台的。
温家宝总理在讲到财政预算决算公开工作时也明确要求:“财政部门要尽快研究提出实施各类预算、决算公开的时间表,今年就要部署相关工作,首先要将各级政府‘三公’支出的预算和决算向社会公开。
“三公”经费信息披露体系构建及内控制度建设冯爱云(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鹤壁458030)摘要:自中央各部门按信息公开条例率先对社会公众公开“三公”经费始,地方政府部门也逐步跟进,陆续公开了“三公”经费信息。
随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制度的出台,各个部门对“三公”经费的管理更加重视,不断规范。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由原来的管理不严格、铺张浪费,逐渐向从严控制、节约使用的方向转变,三公经费控制初见成效。
新形势下,如何正确管理三公经费,以及如何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管理,笔者认为应该注重构建科学、规范的“三公”经费信息披露体系以及内控制度。
关键词:“三公”经费;信息披露体系;内控制度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7-0147-02收稿日期:2016-03-22作者简介:冯爱云(1970-),女,河南鹤壁人,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三公经费”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中暂时还不能完全避免的费用。
2012年,国家就对“三公”经费的相关概念以及如何使用“三公”经费进行了界定与公布,并据此提出了八项规定以及六项禁令来规范这些经费的使用。
这些规范的公布向公众传达了中共中央从严治党、转变作风方面的决心。
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公费旅游、私人宴请公款买单、公车私用等违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因此,应该注重对三公经费的常态管理,建章立制,规范使用。
一、我国“三公”经费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政府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较低“三公”经费并无统一的发布渠道与口径,很多部门发布的信息十分粗略、笼统,而且也未对其作出详尽的解释与说明。
自政府收支科目改革以来,政府预算支出分为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支出功能分类体系主要是对政府支出的功能加以反映,支出经济分类主要是反映对资金支出的具体用途及经济性质。
然而,当前我国各级财政预算仍然以前者为主,从而使得公务用车费可以混淆在“交通费”“差旅费”以及“燃料费”等科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