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认识及对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反思_关峻

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认识及对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反思_关峻

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认识及对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反思_关峻
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认识及对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反思_关峻

0引言

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科学,它不同于自然科学和

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科学。近年来,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已被广泛应用,一方面提高了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所以,可以利用经济学的数学方法作某些预测,但是更重要的是,首先要做好实证研究。缺乏实证研究的经济学无异于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更为可怕的是,如果你朝着海市蜃楼的方向前进,你只能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必须指出,经济数学模型的理论基础迄今尚不完备,其预测结构往往是建筑在某些不完全或是不存在的假设上,所以这些模型的准确性值得商榷。过分依赖和使用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则有可能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误己又害人。我国的经济学发展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但现在脱离定性研究,迷恋于玩弄数学符号的倾向十分危险。须知经济学的问题,最终还是要还原到“做”还是“不做”这两个基本点上,若将该两点考量成各种各样数学变量的分布,则有可能将事情复杂化。

虽然我国经济学的发展与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西方经济学的引进,但必须正视我国国情,特别是我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不同于西方国家。机械地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必然会给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障碍,曾经宣布失败了的全国范围的医改就是证

明。因此,我国的经济学发展不能盲目效仿西方。

12008年金融危机的实质

此次金融危机的背景,是整个国际资本、贸易乃至经

济的不平衡性。西方经济的高需求对应于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经济的强劲生产力;由消费信贷拉动的西方经济对应于由实体产业支撑的东方经济;西方的金融经济对应于东方的产业经济等等,这些均映衬了东西方经济间的不平衡性。这种前所未有的不均衡性所赋有的应力由种种虚无的金融衍生物所激发,即产生了这次金融危机,但这只是导火索。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植根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此次金融危机所不同的是,其波及范围和冲击力均是史无前例的。造成这种外在表现的原因是当今世界所津津乐道的世界经济一体化。

经历了1997年、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诸如亚洲那些具备稳定的基本经济条件以及相当平衡的外贸和政府预算,而仅仅缺乏必要的外汇储备的国家经济实体,还是如同美国这般具备超额双赤字而经济基本面相当差的国家经济实体,在受到强大的外力扰动下,都是弱不禁风的。这种强大的外力扰动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人类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史无

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认识及对我国

经济学研究的反思

峻,李京文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22)

要: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2008年金融危机给世界和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此次危机形成的背景

是世界资本和贸易的不平衡性,而原因则是各种金融工具的滥用和信用的缺失。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其根本原因是植根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指出,我国经济学必须加强针对基础理论特别是原则性问题的研究、加强风险控制的教学与研究、树立良好的人才导向机制。最后,通过对2008年金融危机相关问题的探讨,指出我国需要建立和应用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学,改善经济结构,加强投资管理和对货币流动性的监管,努力提升我国经济的风险抵御能力,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学;金融衍生产品;经济结构调整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09)08-0001-05

收稿日期:2008-11-20

作者简介:关峻(1967-),男,高级工程师,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决策管理;李京文(1933-),男,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及数量经济学。

第26卷%第8期

2009年4月科技进步与对策

Science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ol.26No.8%Apr.2009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

前例的释放。这种超强的产能使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在此基础上,市场、组织和文化的全球一体化,促使许多国家的多个社会经济单元,如金融、投资、产业制造、运输和通讯等,都已经打破了国家和地区的界限,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融为一体,一个统一的全球市场体系正在形成。在这一点上,我国是受益者,它使得我国经济得以在30多年里保持强劲增长,同时全球经济也受益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美国金融风暴对全球经济的扩散型冲击都是明证。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生产、消费倾向、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参与者将其生产和市场要素在三维空间里的开放。此刻,经济全球化所涵盖的生产要素和市场的总量是恒定的,且每个参与者所得到的平均份额与参与者的总数成反比,因此,合作是表象的,竞争是永恒的。而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经济虚拟化,却将这种开放引入到了更深远的四维空间。这种发展的态势必然会将任何程度的经济扰动,通过以上所描述的方式,几何倍数地扩大为任何局部国家经济实体,甚至是世界的整体经济都难以承受的冲击。就以目前这次金融危机为例,它首先由美国引发,然后扩张到全球,致使全球经济可能陷入衰退或危机。

此外,将目标锁定于套利的世界整体经济的余量通过这个四维空间,不受任何法律约束地自由游走于各个国家经济实体之间,必将加剧所有国家经济实体的周期性波动,使得我们所面临的经济或金融危机,都有可能造成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灾害。回想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各国央行均被要求放松对资金的监管,以利于市场的自由配置,达到产出最优化的目标。而这些措施对今年的这次金融危机带来了很坏的影响,而且,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实体的品质不同,全球各地受到影响的程度也大相径庭。有一些诸如冰岛这种小国面临国家整体破产,其它国家还都没有严重到崩溃的程度。整体上而言,世界金融体系都受到严重的伤害,但基本上还是可以恢复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具备较强的金融监管措施的国家经济实体,均能较好地抗御各种冲击,并有可能利用这种良好的自愈能力,得到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先发优势。

22008年金融危机对经济学的影响

应该明确看到经济学与一般自然科学间的区别:自然科学需要高度积累性的知识,而经济学却不尽然。显然,纯理论的经济学研究也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然而经济学的天赋确定了其应用不能机械地脱离商业应用,正是这种旨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商业应用型研究,缺乏应有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骨架是严格的逻辑关系和严密的科学论证。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其经济关系,这往往成了应用型经济学研究缺乏必要逻辑关系和严谨论证的最方便的借口。一旦经济学的研究缺乏了支撑其科学性和客观性的逻辑关系和必要论证,其商业应用的理论基础就会变得松散无力,自然也就会出现针对同一问题的经济学研究结果南辕北撤,又无相应说服力的现象。

2.1加强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

应该审视我国高等教育和对广大干部职工培训中经济学的课程设置,基础理论部分应该加强,特别是针对应用经济学,必须针对经济学的各种应用,建立应有的客观科学的评判标准。经济学理论认为事物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间,有可能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理论也应该延伸到针对经济学本身的科学研究。作为一名经济学研究人员,只有在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认真探寻人类社会的经济真谛之所在。如若追寻短期利益最大化,则必然会淡漠对真理的向往,且有意无意地把经济学当作某种游戏,将经济学的商业化过程当作某种游戏规则的制定,片面地利用某些经济学的理论,混淆视听以达到浑水摸鱼的目的。更为恶劣的是,甚至有可能利用自身与政府和公众相比对某些知识了解和掌握程度的不对称性,改变政府的法律条文,为自己和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争得更大的“游戏空间”。

要想在经济学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还是必须脚踏实地地从事理论性研究。缺乏坚实理论基础的应用性研究绝对不是任何创新,只能是虚无的自说自话。这一点必须成为所有经济学研究和从业人员的共同信仰。

2.2理论基础性的问题不可回避

反观我国高校近年来经济学院的招生情况,可以给人以另样的启迪。目前,我国高考中分数最高的那一部分学生多数到各名校进行经济学相关领域的学习,其中尤为热门的是金融学领域。为什么金融或经济学成了高智商或具备较高治学能力孩子们争相选择的专业,这的确令人深思。这些年来,经济界特别是金融界“热”钱涌动,从业人员薪酬和工作条件都明显优于其它行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稀缺的优秀人才资源向着回报最高的行业流动,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其市场化过程的必然结果。但深层次地讨论这个问题,必然会回到经济学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冷静下来想一想,以金融业为例,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服务业。虽然金融业过手的钱最多,但是那正是其服务的手段。单纯从追逐利益的“经济人”的角度考虑,金融业所能创造的利润是最为虚无的,因为制造业中生产资料的投入和产出是一个增值的过程,而金融业中资本作为生产资料的投入和产出必须借助于制造业方能实现其增值过程,其自身是不具备这个功能的,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零和博弈过程。所谓“钱生钱”是马克思早已批判过的东西。金融业的功能是转移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这一点在初中的课本里已经写明了。如果能在财富的转移过程中套取巨额利润,这在经济学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它严重地影响了经济活动中“公平、公正”的原则,且其后果也必然是严重的和毁灭性的。经济学界也有一些人在鼓噪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批判性继承”,但应该注意到,认定金融业中财富转移的过程可以创造价值,是违背剩余价值理论的,也就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中最为根本的经济理论基石。这已经不

2··

第8期

再是所谓的“批判性继承”,而是完全的修正甚至颠覆。

如果理论界能切实地回答诸如“服务业是否能创造价值?”这类基础理论问题,则完全有可能撼动金融衍生产品存在的意义,甚至有可能为规避这次金融危机提供理论依据。我国的经济学还是应该植根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好高骛远地研究缺乏理论基础的应用型问题会使自己成为历史的罪人。

2.3加强风险控制的教学和研究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金融衍生产品。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生机盎然。但凡研究2008年由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就需要研究过去一二十年间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过程。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金融衍生产品研究人员,而且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在1990-1997年,这个精英团队中先后有4人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90年,米勒(Merton https://www.doczj.com/doc/169198899.html,ler)和马可维兹(Harry M.Markowitz)因在金融经济学理论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而获此桂冠;其后,索拉斯(Myron S.Sc-holes)和莫顿(Robert C.Merton),又于1997年因其在金融衍生产品定价方面的突出贡献得此殊荣。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在投融资和风险控制的过程中的确有很大作用,但必须看到金融衍生产品的实质,就是在控制和转嫁风险的前提下完成投融资。这时就必须注意到,使用一次性的金融衍生产品的问题还不大,但是当金融机构将其所卖出的金融衍生物再次包装并与其它金融机构进行买卖后,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妙用”,客观事物的预期收益被以几何倍数放大,而同期风险又被以相同的倍率缩小。至此,一个“稳赚不赔”的行业诞生了,各种经济活动将以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而迅速发展,直到事物客观的风险大于其预期收益,使得各种风险以更高的速度得以释放,依据“雪崩原理”产生“崩盘”效应,通过金融机构给各类实体经济以毁灭性的打击。

众所周知,此次金融风暴的爆发源于次贷危机,但深层次的研究发现始作俑者是各种金融衍生物[1]。一方面,美国政府准许从业于高风险行业的投资银行进入低风险的商业银行的营运范畴。投资银行将金融衍生物的概念引入到房屋贷款业务中,对各种房贷进行等级分类后创造出了种类繁复并统称为“房屋抵押债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的金融衍生产品,并将CDO销售给广大投资者进行套利。如此做法的“善意”是分散房贷的风险,而其实质是将房贷的风险扩散了,并制造出房价大面积攀升、投资者普遍赚钱、整个产业链一片繁荣的假象。另一方面,投资银行偕同商业银行又用同样的理论制造出了另一个金融衍生物“信用违约保险”(Credit Default Swap,CDS),将包括房贷在内的各种银行贷款风险转嫁于保险公司。同理,保险公司又将这种风险转嫁给再保险公司,并最终通过类似于CDO的产品转嫁给广大投资者。虽然对于银行而言,CDO和CDS分别属于上下游业务,但其共性是这二者不会给整体社会的GDP带来一丁点的贡献,也就是不会产生任何附加值,仅仅是金融机构转嫁风险和圈钱的工具而已。至此,所有投资者的预期收益都建立于广泛分布的风险关系网上,可想而知,初始条件的扰动通过如此复杂的网络会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针对各种金融衍生物的风险控制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2.4注重人才导向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积聚了大量的智商较高和治学能力较强的年轻人。如若将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向诸如CDS和CDO这类“零和”圈钱的金融“游戏”,而不是导向为经济本质的研究或是对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和提升产出的探索,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不仅使稀缺的优秀人才资源不能达到配置最优化,而且必然会对我国社会和经济未来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

32008年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学留下的几个思考

(1)金融衍生产品是一种融资和套利的工具,是一把双刃剑。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教学和研究,必须加上对其不当使用后果的讨论,特别是对各种金融衍生物使用的风险控制的研究,同时国家机关也应该加强相关领域的监管,尤其应该加强针对不同金融领域间合作方式的监管。我国已经建立了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但是如何协调这三者间的关系和作用,以加强针对跨金融领域违规行为的监管,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了。

(2)作为资本主义核心内容的金融体系并非坚不可摧。“利己主义”从来都是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华尔街的原始驱动力[2]。为了一己之私玩弄各种金融工具,使投资结构不透明,加之投资风险的分散化以及相应承担责任制度的缺位,是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3]。这与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初衷完全是南辕北撤。我国的经济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应该是追求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以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人才为任务。正是这一点,使得我们在从事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时,必须剖析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解决方法,将其有用成分创造性地应用于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建设。机械地照抄和盲从只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我国与西方经济实体间的相互关系正在转化。首先,我国经济依旧属于一种中央计划体制,正缓慢而艰难地向市场经济转型。也正是受到保护和控制的银行及外汇体系,使我国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相反,美国和欧洲等老牌西方经济实体,已经不得已迈上了加强政府控制的道路。这样,我国与西方经济实体的最终目标有可能是一致的,即实行一定程度政府计划控制的经济体制,只是可能在具体的操作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引起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全球经济和市场的一体化。在巨大的外部扰动干扰下,任何经济实体都难以独善其身,而具体的措施无外乎是摒弃原有的极端做法,吸收其它经济实体的可借鉴之处,兼收并蓄,加强相互理解,共渡难关。

关峻,李京文: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认识及对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反思3

··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

(4)正视全球经济结构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深深地体现在中美两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上。我国是个储蓄大国,而美国是个消费大国。我国的发展依赖于产能的提升,依旧属于产业经济的范畴,而美国的发展依赖于其金融业的扩张,已经进入到了金融经济的阶段。我国因其远大于自身消费能力的生产能力,不断向美国输出过剩的产能,而美国则不断透支其金融功能,推动消费拉升经济。这种暂时的平衡态得以维系的前提,是我国剩余的产能和美国超常的消费能相互满足对方的需求。但十分明显的是我国产能的提升基于实体产业,是有根基的;而美国消费需求的提升基于其金融制度,是基于其消费信贷的,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4]。不难想象建立在金融泡沫上的美国消费需求大幅缩减时,生产和消费间严重的失衡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如何的冲击。

在目前的情况下,要维持这种均衡关系,无非是采用以下3种方案。在美国方面只有一种,即采用扩展的财政政策,用基于借债的政府消费取代基于借贷的家庭消费,以维持甚至是提高消费总量。而在我国方面就有两种方案:一是缩减实体经济,减少产能,但如此一来必然会减少就业率,让经济步入倒退;二是刺激国内需求,转变原有的出口依赖方式。整体看来,第3个方案是这次金融风暴中我国可操作性最强和可能遭受损失最小的策略。我国现有的人口总量、大规模城市化的需求以及生产力的可提升空间,都是最后一种方案可行性的必要保证。

但要打破这种均衡,双方也各有一种方案。美国的方案较为简单也易于实现,即提倡家庭多储蓄少消费。而我国要做的就难得多。因为我国经济的原动力是投资和出口驱动,家庭消费所占的比例很小,这种情况下要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必须要保持工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也就必然会面临如何提升需求的问题。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也有庞大的贸易盈余、外汇储备和巨大的产能,但是1929年的经济危机还是给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2]。这一切不可谓不是我们今天必须要引以为戒的,事实也在敲响警钟。当前大部分工业化国家已经步入衰退,全球的目光都集聚在我国这个最活跃的经济体上,希望它能担负起抑制全球衰退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尽管我国有巨额的外汇储备,现实依旧表明我国无法回避自2008年年中以来全球需求下降给我国制造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商务部最新一份《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明确指出,2009年可能成为世界经济贸易最为低迷的一年,我国出口形势不容乐观[5]。而我国10月份工业产值增幅的骤降,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程度。我国产能的释放标的是满足西方经济体的需求。从时间序列上看,如果不改变现有的资本和贸易的不平衡结构,我国经济体的好转应该发生在西方经济体的复苏之后,换言之,我国经济会受到西方经济的制约且承受的损失也将比西方经济体更为惨重。各种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并没有向较少依赖出口和投资、较多依赖家庭消费的新增长模式过渡和转化。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去年底,整个亚洲的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就从约50%下降到35%,同时出口份额逐年提高[6]。如此严重的不平衡绝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形成此次金融危机的外部条件,就是以我国为代表的亚洲与西方经济体之间的资本和贸易的结构不平衡。任何旨在改变这种不平衡结构的政策和措施,势必会对世界的整体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

4加强对投资的管理

现实给我国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我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将不再是资金的短缺,而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资金。虽然我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但却缺乏有效地投资和管理的能力和经验[7],我们还不具备向西方市场大规模投资的能力和技巧。同时,我们正面临这样一个困境:我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其庞大的人口基数有可能将这一需求扩大化。最近中央政府推出的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方案中的绝大部分被分配到铁路、高速公路等大型公共工程的建设项目上,而真正用于提振进口需求,让全球经济受惠的项目并不多。这是一种务实之举。在进行国际性大规模投资之前,我们应该优先满足国内的投资需求,同时通过一定规模的国际性投资积累相关经验。国际投融资市场是西方经济体创造物和主战场,针对这个市场的任何投资都应该随着我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话语权的提升而提升。作为西方经济最大的债主,被动地参与这种“游戏”,而无法明确传达自己的祈诉,这是巨额外汇储备莫大的悲哀。

5加强对货币流动性的管理

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的变数最大。一方面,可能因为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致使对国内金融机构的预期转换,普遍出现“惜贷”现象,国际“热钱”大量撤出,货币流动性由过剩转变为流动性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我国经济表现明显优于其它国家,所以“热钱”继续大量涌入,使得我国这几年一直存在的货币被动投放局面继续恶化,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8]。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实行紧缩或扩张的货币政策都不适宜,应该坚决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货币流动性变化实际情况,随时灵活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重点加强信贷结构引导,在重视中小企业贷款的同时,引导资金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和国债项目配套倾斜,更好发挥货币政策的独特作用。同时,必须注意到目前发达国家联手挽救金融市场动荡的主要手段,是不计后果地在较短时间内向市场投放大量货币流动性,这样做的目的是解决目前的通货紧缩问题,其结果尚不得而知,但已经为下一轮通货膨胀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对未来的世界性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必须保持高度警觉,未来我国仍然要将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4··

第8期Awareness of Financial Crisis during 2008and the Reflection of Chinese

Economics Research

Guan Jun ,Li Jingwen

(Economics &Management Schoo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China ,100022)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rought the impact of 2008financial crisis to not only China but also the world.The background of this crisis is the ill balance of global fund and trade,while the cause is the overuse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 and lack of credit.It could not be ignored tha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is crisis is the irreconcilable conflict between the socialized mode of manufacture and privatized means of manufacture,which is the basic conflict of capitalist economy.The lesson should be learnt that the research on fundamental economic theories,especially principle theories,should be strengthened,and risk control should be adopted to economic education and research.Moreover,an upstanding talents guidance should be set up.It is finally pointed out that economics agreeing to Chinese situation should be pursued.Improvements on economic structures,reinforcement on 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n currency fluidity should be applied to promote the risk resistant ability of Chinese economy.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 ;Economics ;Financial Derivatives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6结语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挑战远比1989年东南亚经济危机

要严峻得多。一方面,必须利用自身庞大的生产能力和外汇储备,在全球经济中保持足够大的作用力,争取拓展海外需求,保证海外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必须明确较大程度地依赖于出口和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再适应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必须调整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契机,拓展内需,加强自身经济结构的稳定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同时,保持我国未来数年间经济以不低于8%的速度增长至关重要。因为只有保持了这种增长速度,我国经济才能吸收和消化数以百万计源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局面。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做好以下两个工作:其一是健全全社会的劳动保障体系,降低社会储蓄率,使广大劳动群众具备消费的充分条件;其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广大劳动群众提供消费的需求。上个世纪30年代,罗斯福用了1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种结构性转变,我们寄希冀于中华民族能用更短的时间,更好地完成这次转变,减少我国经济结构的刚性,增强其稳定性,早日将我国经济由一个大国转变成一个强国。

参考文献:[1]

CHARLES MORRIS.The Trillion Dollar Meltdown:Easy Money ,High Rollers ,and the Great Credit Crash [M ].New York:Public Affairs ,2008.

[2]

ANDREW BACEVICH.The Limits of Power:The End of Ameri -can Exceptionalism [M ].New York:Metropolitan Books ,2008.[3]KEVIN PHILLIPS.Bad Money:Reckless Finance ,Failed Poli -tics ,and the Global Crisis of American Capitalism [M ].New York:Viking ,2008.

[4]GEORGE SOROS.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The Credit Crisis of 2008and What It Means [M ].New York:Public Affairs ,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8年秋)[R ],2008.

[6]KISHORE MAHBUBANI.The New Asian Hemisphere:The Ir -resistible Shift of Global Power to the East [M ].New York:Public Affairs ,2008.

[7]MOHAMED EL -ERIAN.When Markets Collide:Investment Strategies for the Age of Global Economic Change [M ].Columbus:McGraw-Hill ,2008.

[8]GEORGE WEHRFRITZ.Why Beijing is in a Risky Place?

[N ].Newsweek.

(责任编辑:万贤贤)

关峻,李京文: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认识及对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反思5··

金融危机的哲学反思

金融危机的哲学反思 发表时间:2010-01-20T14:30:02.793Z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9月下供稿作者:龙恒勇 [导读] 近几年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满足垄断资本盈利的需要,创新了许多金融产品,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 龙恒勇(贵州省中共黔南州委党校讲师558001) [摘要]透过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表面现象,笔者力图对与之相关的社会发展规律、经济伦理、危机管理、和谐世界建设四个问题进行哲学反思。 [关键词]金融危机哲学反思社会发展规律经济伦理危机管理和谐世界 2008年发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各国纷纷放松经济政策以增强市场信心,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同时搭建合作平台以共同应对这场危机。探究这场金融危机的产生根源、影响、应对之策及其启示成为时下的热点问题。透过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表面现象,笔者力图对与之相关的四个问题进行哲学反思。 一、社会发展规律问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马克思的《资本论》再度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畅销书,这说明了这部伟大著作所阐述的真知灼见在今天仍然具有说服力。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事后,人们纷纷探究其产生根源。其实,马克思对此早已作出科学结论: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内部一切冲突和失衡的根源。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商品内在矛盾的演绎作为逻辑起点,正是基于资本主义的客观的基本事实:资本的扩张和控制涉及一切领域。受竞争压力和追逐利润的动机所驱使,资本的本性通过人格化的力量得以体现并努力保持资本的运动状态。强化这种运动趋势以突破某种程度的临界点,势必导致垄断取代自由竞争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显而易见,这次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和预言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资本是剥削活劳动的工具,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贪婪和冒险是其本性。这种本性之所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可以追溯到生产社会化的无条件要求和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化的顽固坚持所形成的根本性矛盾,换言之,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资本家追求利润的狭隘目标的冲突不断加深。对此,这次金融危机作了进一步的生动诠释和昭示。尽管当今的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上进行了一些局部的调整,但是它无法从长期的角度有效地调整生产与消费的冲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的命运。20世纪曾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明确提出需求创造供给、有效需求等理论,他们虽然颠倒了供给决定需求的客观规律,但是在无意之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扩大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资本主义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却收效甚微,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便是明证。近几年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满足垄断资本盈利的需要,创新了许多金融产品,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一度营造了经济繁荣的假象,但其经济泡沫终究破碎。探究其根源,表面上是金融创新、金融监管、虚拟经济偏离了正常的运行轨道,实质上是资本盈利的贪婪本性与实际需求的矛盾导致宏观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衡的恶果累积以一种极端和强制的方式所进行的能量释放。正是这种实质性的因素支配表面性的因素,并使后者成为一种必然。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局部性调整措施阻挡不了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容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日益缩小,社会生产力无限发展的内在要求最终必然要突破资本主义的束缚,资本主义最终让位于高级社会形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最终结局是这一规律作用的结果。 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根源及其前途,进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二、经济伦理问题 经济伦理的核心问题是对经济发展的规范和价值问题予以哲学考量。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在一个侧面上可以表征为经济伦理的缺失,其所凸显的主要问题是将生产与消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本末倒置。 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观,进行适度消费,是维系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关系的必要条件。否则,将导致经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所表现出来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倒置是有必然性的,但这种必然不是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永恒存在提供某种可靠的保证,而是蕴含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高级社会形态所替代的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这次金融危机清楚地演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和消费的扭曲关系:生产受制于消费,而过度的信贷消费却破坏了生产秩序和生产力的发展。究其实质,这次金融危机仍然是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衡的危机,归根结底是生产相对于有效的消费需求能力过剩的危机。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其实就是经济伦理的危机,从中折射出劳动异化和消费异化的深层次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丧失生产资料,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力的使用权缺乏自主权,进而对劳动成果的分配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劳动的异化决定了消费的异化。资本主义所有制决定了劳动者的消费活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维持和再造。劳动和消费的异化强化了资本拜物教,而资本的本性不是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贪婪和冒险的本性使资本的运动无视实际消费能力的制约。当资本的盲目扩张运动超过一定程度时,实现商品价值的惊险跳跃成为资本家难以逾越的鸿沟,最后只得求助于国家的力量。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资本家的救命稻草,它所累积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增加了以后的危机的破坏力。这一点已经为资本主义危机史所证明。 2008年金融危机所体现的经济伦理缺失还存在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失衡发展。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而不是相反。如果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超前发展,就会引起投机之风盛行、道德风险加剧,给经济增长的后劲埋下隐患。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潮的深刻影响。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西方哲学思潮,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人本主义反对科学理性,往往通过非理性的形式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这也就难怪以人本主义为圭皋的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框架中非常突出超前消费和借贷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甚至发展至过度、超量和比例失衡的悖论怪圈之中。实践证明,通过过度的金融创新、虚拟经济发展来实现超前消费的拉动作用是难以持续的。毋庸讳言,产生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复杂的交易模型和高杠杆率的交易模式使得价格机制的联系非常紧密,并且所配置资产的价格的相关性为正,使得预期资产价格的波动率增加,信用链条断裂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一些市场主体甚至是国家主体在金融危机中出现了诚信和信用危机。 经济伦理不是可有可无的,基本道德价值观的严重缺失,不仅阻碍经济发展,而且损害经济发展的人文价值。 三、危机管理问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爆发到应对和善后的全过程是危机管理的过程。一个良好的危机管理系统由防范、预警、应急、善后评估、自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7年2月13日,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蔓延,5月到6月,一些西方对冲基金破产;7月次贷问题导致私人股本运转失灵;8月次贷危机扩散至股市,全球主要股市每个交易日股价下跌2%以上的事件经常发生;8月至9月,出现全球性信贷紧缩,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次贷危机的爆发。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再度激化,金融风暴很快从美国的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蔓延到保险公司、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美国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9月14日,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宣布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9月25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越来越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次贷危机演变成为金融危机,而且越来越失控。更为严重的是,这场危机很快扩展到全球,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陷入衰退,主要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全球股市遭受重创,多国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世界贸易环境恶化,多国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人数不断攀升。时至今日,虽然说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但一些国家仍然深受其累。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使国际金融体系遭受到严重的冲击与考验,同时也逆转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 第一,过度的金融创新。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债务的证券化,而次贷证券化和次贷证券买卖正是为满足金融家们对尽可能多的高额利润的追求。“两房”通过资产证券化,将购买到的商业银行及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投资银行再利用所谓的金融工程技术,把这样的债券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之后,金融交易的链条加长了,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大家关心的是它们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于是,美国本土和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对担保债务权证(CDO)等金融衍生产品疯狂追求,大量金融机构参与其中。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风险随着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扩散至全球,最终使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形成全球金融危机。 第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货币政策长期以来倾向于宽松状态,低利率在刺激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的同时又导致了储蓄下降和股价上涨,股市财富效应的显现又会再度刺激消费,导致楼市不断上涨。持续走高的房价使得贷款公司放贷的欲望以及各类投资者分享房产增值收益的野心随之增加。于是,以股价和房价互相推动的泡沫逐渐扩大,并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房产和股票为资产的中产阶层。大批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影响着许多美国民众,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整个美国以透支的方式进行消费。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民众从金融机构借钱,金融机构再从金融市场借钱,整个美国从全世界借钱。最终,美国进入了一个债务链,上述链条中任何一环的脱节都将导致泡沫破灭、危机爆发。 第三,金融监管的缺失。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也曾对金融体系实行较严格的管理制度,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而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以后,美国实行金融自由化,形成一种介于分业监管

关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69198899.html, 关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探讨 作者:伯娜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7期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各国学者对经济危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通过马克思的视角再次对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原因进行探讨,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是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这场危机的指针。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过剩;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F01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01-03 对于2007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国内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旨在利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来剖析当前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其实质,为世界各国更好地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决策思考。 一、从主流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危机爆发的原因 1.美国次级贷款本身的缺陷。次级贷款是美国住房贷款的一种,是针对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所提供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会不断提高。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次级贷款的先天不足。首先,它的发放对象是那些信用等级较低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是借款机构在还款来源上无法确认;其次,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极大刺激了贷款购房的需求,形成市场需求的假象,从而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最后,贷款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的爆发也就成了必然。 2.过度的金融创新。人类从创造外汇期货这个金融衍生品以来,从未放弃过金融创新,而美国更是全球金融创新的领头羊。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衍生品的杠杆作用为投资者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成倍地放大了风险。以此次经济危机为例,就引起此次危机的美国次级贷款数量而言,是不足以引发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次贷危机之所以变成了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因素是美国的依托次贷产品的金融衍生品的数量远远大于次级贷款本身,并在华尔街的包装下,一层层地卖给了各种金融机构,从而加快了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变,也加速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 3.政府的越位及缺位。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中政府的过度干预表现在:第一,次贷是美国证券交易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产物;第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反思金融危机来自美国个人投资者的三个教训

反思金融危机:来自美国个人投资者的三个教训 教训一:房地产的刚性需求论不一定靠谱 国内目前比较流行所谓的房地产刚性需求理论。实际上,在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投资者就因信奉这一理论而在房地产市场上取得过阶段性的丰硕收益。当时,这一理论的几个假设几乎完美无缺:(1)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婴儿潮”一代开始退休,以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仅要保留现有居所,还要在美国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区购买过冬专用房;(2)来自全球的技术和投资新移民不断涌入美国,这些新移民既有强烈的购房意愿,也有充分的财务能力;(3)国内外投资者对美国房地产的配置偏好继续走强;(4)长期利率水平徘徊在历史低位,可以吸引更多的首次置业者实现“美国梦”;(5)美国各州对新房地产项目实行苛刻的环保审核和动工许可制度导致供应增长缓慢等等。 正是有了这些“刚性需求”因素的支持,美国居民房地产市场在2006年年中见顶以前一直呈现出稳步上涨的繁荣景象。与此同时,每年完工的新房数量也随之稳步攀升,导致供给实际上同步增加了(图1)。 图11989年以来美国年度新屋完工数 资料来源:美国统计局Bureau) 当市场开始掉头向下时,潜在购房者驻足观望,市场上不断增加的供给就显现出来了。同时,因按揭贷款违约而被银行收回的房屋只通过拍卖的方式出售,由于这一市场参与者的群体较小,拍卖过程短促,卖出的价格通常都不理想。每一笔未必理想的房地产交易价格都会通过产权登记过户机构及时成为公开信息,一旦通过拍卖形成的低成交价格被公开,市场就会形成一种“房价在下跌”的感性认知,并促使潜在买家下调出价或者心理预期价格,给房价带来进一步下跌的压力,市场如此则掉入了一个“房价下跌-止赎率上升-房价再下

金融危机影响实例

金融危机中美国人 最近的金融危机让美国人的日子不好过,一些人在财务压力下,感到绝望,选择了自杀。 10月初,加州的一位财务经理先枪杀妻子、岳母和3个儿子,然后饮弹自杀。中旬,又听说田纳西的一位老人丧失房屋后开枪自杀。 与此同时,一些心理咨询热线被打爆,预防自杀热线致电者倍增,不少家庭暴力避难所满员。世界卫生组织也警告说,金融危机可能引发更多精神健康问题乃至自杀事件。 美国的金融海啸显然也波及了大洋彼岸的我们。我有位企业家朋友,股市投资被拦腰斩断,一周内损失了几千万;甚至我的理发师、足疗师,都向我大倒投资失利的苦水。看着股指从五千多直跌到一千九,裁员、丢房、丢订单,铺天盖地的经济负面消息,金融危机中可能引发更大的心理危机。身处金融漩涡中的你,不妨先来做个“心情体检”吧。 经济寒流袭来,华尔街瑟瑟发抖。大手大脚惯了的许多美国人,也不得不开始勒紧裤带过日子。 美国人被迫改变购物方式 金融危机使人们把钱包捂得越来越紧。伦敦《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全球消费者被迫反思购买模式》的文章。文章说,经济陷入衰退边缘,使美欧消费者购买习惯也发生转变。美元购买力急剧下降,美国人深有感触。1980年1美元就可以买到的商品,现在同等数量要花2.66美元才能买到。由此,美国人迫于无奈改变了他们的购物方式。“在发达市场,消费者仍然在努力维持他们的购买力,其实也就是降级消费。”投资银行瑞银集团股票策略师表示。 美国消费者正在合并购物行程来省钱,也更喜欢去光顾那些以相对较低价格出售多种不同商品的大超市和百货商店。 为省钱减少看医生次数 根据美国有关部门7月份的调查,22%的美国人甚至减少了看医生的次数来省钱。非必需类食品和饮料的销售量也在下降。大街上的自行车也明显多了起来。据说,不少年轻人俱乐部都号召骑自行车上班,省油、环保,还锻炼身体。金融贵族们也只能暂时收敛起奢华的生活。有报道说,一位投资商打电话给游艇公司,问能否取消他先前订购的价值2500万美元的游艇,但游艇公司表示,如果违约至少得赔付10%的违约费。这名投资商进退两难。 纽约将失4万高薪岗位 华尔街街头,几名失业者玩起了杂耍,希望由此引起人们对在这次金融风暴中的失业者的关注。

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 133农村合作金融(1)班邵舒琪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工商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在金融危机期间,人们往往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会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严重的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大幅度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一、背景 2007年4月4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7年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服务提供商美国住宅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9月7日美国财政部不得不宣布接管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2007年7月16日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关闭了手下的两家对冲基金,爆出了公司成立83年以来的首次亏损。2008年3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促使摩根大通银行收购了贝尔斯登。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9月15日晚些时候,美国银行发表声明,它愿意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2008年9月16日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短期紧急贷款。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出面接管了AIG。2008年9月21日,在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接二连三地倒下后,美联储宣布:把现在只剩下最后两家投资银行,即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资银行,全部改为商业银行。这样可以靠吸收存款来渡过难关了。至此,历史在2008年9月21日这一天为曾经风光无限的华尔街上的投资银行画上了一个惊人的句号,“华尔街投资银行”作为一个历史名词消失了。2008年10月3日布什政府签署了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包括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等实体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实体产业危在旦夕。美国金融海啸也涉及全球,影响到了全世界。 二、概括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被称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又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崩溃、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名称。2008年的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浮现于2007年下半年,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应当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而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给资信条件较“次”的人的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人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摘要:从全球化经济层面看,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复归。这次经济危机不能简单地看成美国经济的危机及其扩散效应,它是全球化经济的总危机。美国人过度消费、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不力只是这次危机的技术性原因,从根本上看,这次危机是全球化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全球化经济的无序竞争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缺失是其深层根源。因此,它首先是实体经济的危机。无论美国经济短期内能否实现稳定,如果没有新的技术革命或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全球经济将长期陷于低迷。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国际分工经济危机技术创新福利制度 从2006年开始,美国的次贷问题逐步显现,2007年8月这场危机全面爆发。危机爆发前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潜在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由30个发达国家组成的OECD曾经预言,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难以避免下滑,但欧洲将接过美国的接力棒,推动OECD各国的经济增长。这种展望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可以与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势相分离。然而,经过2年多的治理,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没有痊愈,反而引起更猛烈的次级债务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起实体经济的收缩。与此同时,这场危机逐步向世界各国扩散,发

展成为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其演变趋势如何?下面,先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分析。 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收入分配完全由市场决定,并且,在资本主义早期,劳动力供给往往大于需求,处于过剩状态。因此,劳动力价格即工资一般被压缩到仅仅维持生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劳动力价值的水平,其收入无法维持正常的城市生活需要,即城市中生存最基本的居住、就医、就学的需要。而另一方面,资本却能在几乎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低消费、高积累、高投资和工业生产的外延扩张是这一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由于消费压抑和强烈的投资冲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要大幅度慢于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的快速扩张和消费力的相对缩小便构成最基本的矛盾。但是,在存在经济扩张空间的情况下,这一潜在矛盾不会成为现实,投资需求会弥补消费需求的不足。相反地,由于高积累、高投资,通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快速外延扩张或外延扩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并把越来越广的领域卷入这一生产方式中。因此,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历史合理性,它为一种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 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化经济而言,由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化经济层面的一定程度的复归,这一生产方式内在的基本矛盾必然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特征方面得到体现,这必然也会影响到该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化经济中的表现形式。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某些国家的信用制度和虚拟经济也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水

政治经济学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范文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认识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重点把握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形式下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把握社会总资运动的特点、规律;认识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 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简单现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一)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二)从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看实现条件 (三)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各部类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一)外延扩大再生与内含扩大再生产 (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四)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 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 (四)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问题 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社会资本运动的总过程,既包括预付资本价值的实现过程,又包含全部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既包含生产消费,又包含个人消费;即包含所有单个资本的流通,又包含一般的简单商品流通。 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 21

第一个理论前提——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和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生产。 第二个理论前提——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都划分为三个部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三个交换公式及含义 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一个前提条件公式,三个交换公式及含义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周期性 相对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构成了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一直陷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每隔一定时期重演一次,它是一种周期出现的现象,这种周期性危机的爆发,也是由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运动所决定。 (二)教学难点 1.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必须从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相统一的观点进行考察。 2.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及三大交换关系 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是从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看,即从物质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标志来划分的,是对社会生产所有生产部门最概括、最恰当的分类。 三大交换关系是:(1)Ⅱ(v+m)的交换。是在第Ⅱ部类内部通过各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地。(2)Ⅰ(v+m)和Ⅱc的交换。它们的交换只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来实现。(3)Ⅰc的交换。是在本部类内部通过交换来实现。 3.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 进行扩大再生产,两个部类必须同时具有积累的物质条件;两个部类的积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两个部类规模是相互制约的。 4.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的更新为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 22

读《华尔街》有感—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反思

读《华尔街》有感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反思

2010年11月30日 《华尔街》一书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真实的华尔街,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美国金融史和经济史的书。从美国诞生的第一天起,华尔街就注定将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地方。当荷兰人从印第安人手里换取曼哈顿的土地所有权时,谁也没有想到当时的那一片荒芜之地能够发展成为现在寸土寸金的国际金融中心,曾经为了抵御印度安土著的进攻而修建的那堵墙——华尔街,现在早已发展成为了全世界最受瞩目的地方。华尔街见证了美国资本市场两百多年来的发展史,见证了美国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全过程。尤其是近一百多年以来,华尔街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经历了金融市场一次又一次的跌宕起伏,每一次的金融风暴总能带给人们惨痛的教训,当然这次近八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也不例外。 此次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于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至2008年成为了席卷整个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之后又迅速蔓延,最终演变成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而在去年开始,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又接替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成为了全球的焦点。在本质上,华尔街是一种复杂而有效的货币资本博弈机制,它是现代美国和世界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投资融资平台和经济权力中心。它的基础是自利、公平、信用、效率以及规则制度保证,而眼下它让人看到的面目则更多是贪婪、失信、失效和失败。 2007 年华尔街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收购,9月14日,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500亿美元收购;9月15日,有着158 年辉煌历史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9月21日,美国最大的两家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 华尔街投行神话彻底终结,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引发了更广泛的经济危机。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等华尔街投资银行最终难逃此劫,其终极问题就在于投资银行所扮演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裁判,以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发表时间:2010-02-06T11:45:40.310Z 来源:作者:韦耀莹 [导读] 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冲击和各个新兴市场国家的问题所在以及与中国的比较,总结未来中国金融体制的发展方向。 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基于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体制的比较 韦耀莹 (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530003)【摘要】新兴市场国家在金融危机中普遍受到了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经受这次危机的过程中都暴露出了很多相似或者不同问题,即使是不同的问题,也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发展中肯能会遇到的,因此积极借鉴其他各国经验和教训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冲击和各个新兴市场国家的问题所在以及与中国的比较,总结未来中国金融体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国家;资本账户;汇率Reflections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Based on Comparison of Financial System of China and Other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Wei Yao-xin 【Abstract】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generally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hina and other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experiencing the course of this crisis have exposed a lot of similar or different problems, even if the problem is different may also be pertinent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 will face, so the positiv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other countries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economic impact of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and various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where the problem lies, as well as a comparison with China, summed up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capital account; exchange rate新兴市场国家是指新兴市场国家的市场机制和经济法规完善程度低于发达国家但高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且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具有较大市场发展潜力,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特点是,在国内金融市场不成熟的条件下,就已经开始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很难有国家能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 1金融危机使新兴市场国家陷入困境 当美国和欧洲相继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大量资金会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撤离,包括东盟、印度等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新兴市场国家的困境主要表现在股市大幅波动、对外贸易逆差增大、外资出逃等方面。 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西方国家的流动资金在危机时纷纷脱逃,返回本国救市,这造成新兴市场国家股市与汇率的大幅波动。在2008年下半年道琼斯指数跌破10000点之后,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者对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形势的担忧加剧,主要股市全线下跌,其中一些股指跌至近年来新低。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泰国股市,仅在2008年9月一个月内下跌将近30%,韩元贬值程度超过20%。“金砖四国”中的中国、印度和巴西,股市2008全年跌幅都超过40%甚至高达60%,而俄罗斯的股市则停止交易。MSCI新兴亚洲市场指数也一路下滑,由9月12日的327点跌为10月23日的216点,下跌幅度达34% 。 金融危机还严重影响了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贸易。从2007到2008年的新兴市场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和对外进出口额的分析可以看出,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减小,对外贸易出现逆差。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韩国受到影响最大,颠覆以往顺差状况。2008年上半年有5个月出现贸易逆差,至同年8月其逆差额达到26.8亿美元。而印度贸易逆差也有逐步扩大的趋势,8月份逆差已达109.7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翻一番。 外资的出逃也使新兴市场国家陷入了困境。大量的外资进入助推了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股市虚高。而金融危机之后,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预期和投资回报预期产生了担忧,这也引起了部分资本外流。而随着通货膨胀及汇率贬值的出现,大量外资的出逃又把股市推向了低股。比如越南、韩国、印度尼西亚以及阿根廷等多个新兴市场国家一改此前资本流入、货币升值的状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货币贬值、资本外流。以中国为例,2008年9月份中国外汇储备仅增加214亿美元,远低于当月外贸顺差(293亿美元)和FDI (66.42亿美元)之和,为2008年以来单月最低规模。而路透社的统计显示,除中国外的亚洲国家,2008年9月份外汇储备锐减至24600亿美元,减少203.3亿美元。从中可以看出,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均有所减少,其中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缩减最多,达到129亿美元。韩国和印度分别减少35.3亿美元和34.9亿美元。而据花旗集团判断,从2008年初至11月,印度的投资外流总额已达到87亿美元。2新兴市场国家的通病 2.1新兴市场国家的内忧外患:在爆发金融危机之前,新兴市场国家大多国内状况良好,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财政收支平衡,并且也不存在失业和汇率波动等问题。但是大部分的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不成熟,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也一直以来存在着其他内在和外在的隐患,这些在金融爆发后也凸显出来。 首先,新兴市场国家最致命的问题是资本账户的过快和过多开放。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国家普遍都大范围甚至全面开放了本国的资本账户,这些国家开放资本账户的直接原因则是为了迎合国内主要的财团与国际的大型金融机构的需要,因为政府本身就代表他们利益的代表者,比如韩国、越南。资本账户的过快和过多开放造成了大量国外的资本在短时间内就进入到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与金融市场中,同时造成了以美元等货币计值的短期外债增加,债务危机,一触即发。 其次,以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显现出了弊端。在这些新兴市场国家中,出口贸易扮演着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角色,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国内经济。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造成大量贸易逆差或者出口贸易受阻,那么本国经济将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发展资金而产生紊乱。东南亚各国(地区)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普遍存在经常项目逆差,由于美元走强,使其主要对美出口增长大幅度放缓,而主要对日本的进口快速增长,以至于国际收支平衡进一步失去控制,形成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如1996年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比例分别为:泰国10.2%,马来西亚6.3%,印度尼西亚5%,菲律宾3.1%。经济的脆弱性由此可见一斑。 再者,美元本位的汇率制度为新兴市场国家抵御危机制造了困难。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实行的是低频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国

现代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策略

现代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策略 随着经济金融化日益加深,现代金融危机以多种形式出现,甚至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导致经济危机。所以,要从国际和国内不同角度探寻金融危机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思维进行创新,重构国际货币体系。 金融危机不是新生事物,自十七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九次波及范围巨大、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主要有:1637年荷兰郁金香危机、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1837年美国金融恐慌、1907年美国银行业危机、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1987年席卷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至2010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现代经济与金融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在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中,金融无时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金融化”。银行、保险、股市、汇市等在运营过程中不断累积风险,而金融创新、经济金融化又将各类金融风险叠加、放大,一旦出现局部动荡,就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出现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涵义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资本外逃、股市暴跌、偿债困难、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

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并且金融危机越来越以混合形式呈现出来。 金融危机爆发之际,往往正值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时期,国内普遍过度投资,信贷快速增长,金融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外部资金大量流入。而一旦爆发金融危机,整个经济社会就会遭受重创。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剧增,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区域内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规模缩减,经济增长减缓甚至出现停滞、倒退。人们对未来的经济预期更加悲观,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是二者有区别。“金融”是以货币和资本为核心,与“消费”和“生产”相对应。“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消费”、“生产”和“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金融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一种结果危机。其次,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又有联系。从历史上看,在发生经济危机之前,通常先出现一波金融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消费与货币、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任何一个阶段出现矛盾,都足以导致货币资本运动的中止,从而出现直接的货币信用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当这种矛盾在较多的生产领域出现时,生产过程就会因投入不足而无法继续,从而造成产出的严重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