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金融危机论文(国际金融危机_论文)全球金融危机论文全球金融危机成因、特点和反思

国际金融危机论文(国际金融危机_论文)全球金融危机论文全球金融危机成因、特点和反思

全球金融危机:成因、特点和反思

[摘要]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成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系统全面地总结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比较分析了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所呈现的不同特点,并从经济波动、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等方面反思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2008年,世界遭遇了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和最具破坏性的全球金融危机,直至现在危机仍未全面结束。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和机构已开始对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进行研究。Reinhart和Rogoff(2008a,2008b, 2009)构建了包括66个国家、时间跨越800年的金融危机数据库,他们认为每次金融危机虽然都有各自的特性,但都与资产价格上涨、债务负担加剧、增长率波动、经常账户赤字等有相当大的关系,并且大多数危机之前都经历过金融自由化过程。Eichengreen和Rourke(2009)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本轮危机中全球股市的下挫和贸易萎缩程度比1929年更加严重,但是应对危机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更加有力。Brun-nermeier(2009)分析了抵押贷款危机放大成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的经济机制,认为这场危机与“经典的银行危机”十分类似,不同之处仅在于更高的证券化程度以及证券化使相互链接的债务网更加不透明。

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稳定课题组(2009)考察了全球失衡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美元霸权密切相关。在实践中,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实施了监管资产评估计划并提出了金融监管全面改革方案,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发表了《特纳报告》,欧盟委员会发表了《德拉罗西报告》并公布了欧洲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修改了有关交易账户、市场风险、新资本协议等方面的监管规划。但在现有研究中,往往从某一方面对金融危机进行分析,缺乏对本轮金融危机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本文

结合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成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总结了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剖析了本轮金融危机的新特点,并阐述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主要启示。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

(一)宏观层面原因

一是全球流动性的泛滥。原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位期间,为保持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13次下调利率,联邦基金利率由2001年1月6·5%降至2003年6月1%的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从事实比较、泰勒规则偏离角度来看,这次美联储利率下调具有底部极底和降幅最大的特点(卢锋、刘鎏, 2008)。货币政策的过于宽松,导致流动性过剩,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房价快速上升,从而带来了房地产泡沫,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

二是国际经济的失衡。从全球来看,美国、英国等经济体存在过度的需求和消费。在2007年,美国、英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四国经常账户赤字占到全球的70%,并且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从2005年到2007年储蓄率一直为负数。同时,中国、德国和日本等国一直实现了经常账户盈余。在2007年,非石油出口国的经常账户总盈余达到了1·3万亿美元。事实证明,美国等经济体的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和以透支为代价的消费信贷,都是建立在房地产和信贷泡沫的基础上,都需要无拘无束的海外借贷,这种“危险的平衡”是不可持续的,并将最终酿成危机。

三是庞大影子银行系统。在全球金融体系中,除了受到严格监管的传统银行外,还有一个产品复杂、规模巨大、不受监管、场外交易的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据测算, 2007年全球衍生产品市场的总值是全球GDP的12倍。在这庞大的缺乏透明度的影子银行系统中,真实的杠杆率被掩盖,人们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交易对手的信息,并且存在资本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过度交易的危险。在市场流动性收紧的情况下,影子银行系统由于缺乏透明度和监管自然将危害整个金融体系。

四是过快的金融自由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快速的金融自由化进程,特别是1999年美国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拆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所建立的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防火墙,大力推进金融机构的混合经营,但相应的风险管控没有跟上。在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的“发起———分销”的低资本消耗型的商业模式下,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当信贷资金市场一紧张,流动性就迅速干涸,从而就会出现流动性危机,带来金融动荡。

五是滞后的金融监管。监管部门没有及时发现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和市场的流动性问题,特别是没有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和投资银行进行严格的监管。例如在美国实行分业监管体制下,投资银行既不受美联储监管同时也不受联邦存款保护机制的保护,也不受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约束,金融衍生品在场外交易甚至绕过了监管,从而纵容了金融冒险行为。同时,目前监管部门主要侧重单家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而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并且全球多边监管协作机制也未有效运作。

六是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在经济的发展中,贫富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不断扩大,美英等国家的基尼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据法国兴业银行经济学家的计算,自1970年以来,美国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经通胀调整的收入增长了60%,而其他人群的收入却下降了10%以上。在财富聚集于少数人的情况下,过度放贷就成为保持大多数人生活标准的唯一方法。因为在西方政治制度下,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需要讨好选民特别是选民中的低收入群体,这就容易造成社会的过度消费,从而带来过度信贷(秦晖,2009)。

(二)微观层面原因

一是“有毒”的金融产品。随着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大量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和证券化产品被创造出来,如MBS (抵押房贷支持证券)、CDO (抵押债券凭证)及其衍生品、CDS (信贷违约掉期)等,其中CDS到2007年年底名义市值已达到62

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水平或美国GDP的4倍多。这些金融衍生品透明度不高,往往掩盖了质量差的基础资产,并且市场上会误认为风险被分散掉了。实际上这些风险仅仅是被转移了,随着风险的重新集中爆发了危机。

二是有缺陷的风险管理。目前,主要的风险管理模型主要假设风险呈正态分布,忽视了尾部风险,从而低估了整个风险敞口。正如格林斯潘指出的那样,“所有这些输入到风险管理模式中的一般只包括过去二十年内的数据,而这一时期正是经济繁荣期。”在风险压力测试中,往往假设条件过于温和及不完整,如全球没有一家银行压力测试过金融市场(如银行间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冻结这一假设情况。并且在“影子银行系统”中,由于缺乏透明度,风险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容易导致低估风险,如金融机构大大低估了流动性风险,从而进一步放大了风险。

三是信用评级机构的失职。由于评级方法的缺陷,信用评级机构给予结构性金融产品高级部分和具有良好信用的政府和企业债券的评级结果都是AAA级,使投资者从直觉上觉得结构性金融产品的风险并不高,而低估了以次级贷款为抵押的金融工具的信用违约风险。实际上,信用评级中的“发行者付费”而非消费者付费的模式,使金融产品的发行者为了自身利益会选择性指定评级机构,从而使结构性金融产品的评级结果偏离了正常状况。

四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在金融危机中,许多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既不理解其所交易的新型、高度复杂的金融产品的特点,也没有意识到公司承担的所有风险,公司治理机制出现失灵。并且金融机构内部的薪酬及奖励机制,往往奖励短期扩大业务量,而不是鼓励长期的投资利润,从而使公司提高杠杆率,承担更大的风险。如在美国,投行通过追求高杠杆率来实现高利润,主要投资银行的杠杆率都达到30倍左右。

五是偏颇的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过于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面对急剧下跌的股价,根据现行会计准则中的“盯

市原则”,需要将市场价格迅速下降的资产价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导致与抵押有关的证券资产巨额减计,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金融危机,导致财务报表中的价格反映不了这些资产的长期价值或真实价值,并导致众多银行不得不过多地和不合理地减计资产,压缩了银行的放贷,进一步使经济震荡。

六是隐性的政府担保。在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帮助人们提供住房融资,设立了“两房”,其虽为私人持股的企业,却享有政府隐性担保,从而放大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为危机的发生留下隐患。同时,政府降低贷款发放标准,对长期贷款提供补贴,放任甚至鼓励表外融资,从而扭曲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还需要提出的是,雷曼破产是造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雷曼作为美国第四大投行,它的破产造成巨大的“交易对手风险”,并且雷曼作为银行间市场最主要的投资者和对冲基金等的主经纪商,它的破产让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迅速萎缩,导致大量银行不能及时获得流动性而破产,从而将美国的信用危机升级为全球性系统金融危机。

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特点

与1929年的大危机相比,本轮金融危机主要有以下不同点:

(一)国际经济背景不同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拥有了全球70%的黄金储量。国际货币体系以金本位制为基础,黄金是货币发行的基础,各国货币规定一定的含金量,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各国的汇率。其中金本位制度不仅是经济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还进一步加深和扩散了经济危机(陆寒寅,2008)。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英国、法国、美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各国开始了竞相贬值,从而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在本轮金融危机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 2007年经常账户赤字达到7312亿美元,占其GDP的5·3%。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和结算工具。美元具有主权国家货币和国际货币

的双重身份,这使美元面临“两难困境”:一是满足全球贸易和国际清偿的需要,美国有义务和责任为全球提供流动性;二是美国同时将带来国际收支赤字,且美元过多将带来美元的贬值,从而产生风险。美元的过度泛滥,是本轮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美元作为世界主要货币地位将大幅下降,需要构建新的国际金融秩序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危机发生原因不同

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目前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凯恩斯主义的解释,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产生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投资机会的减少及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下降是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崩溃的主要原因。二是货币主义解释,认为银行的信用危机和货币政策不力是大危机的主要原因。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在《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中指出,大萧条期间美国未能制止银行破产和货币存量的下降,是大萧条的政策根源。总的来说,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主要源自实体经济,产品过剩是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危机由实体经济传染给虚拟经济。对于目前这场金融危机,虽然上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给出很多的解释。不过与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相比,本轮金融危机最直接诱因来自虚拟经济,金融过度是本轮金融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危机是由虚拟经济传染给实体经济的。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两个标志性事件: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流动性危机和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都出自金融领域。金融危机不仅沉重打击了银行信贷活动,导致信贷市场出现冻结,还影响到实体经济,使全球贸易大幅下滑,消费能力迅速下降,失业率持续攀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国际机构均普遍认为2009年是自二战之后全球经济形势最为严峻、困难的一年。

(三)救助危机力度不同在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时,西方国家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认为政府不能随意

干预经济的运行。特别是处于经济危机中心的美国,当时胡佛总统过于相信“看不见的手”,在危机爆发的初期没有及时拯救经济,在危机蔓延时还进行平衡预算,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应对危机,直到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台才推出“新政”。同时,国际上还没有建立经济金融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危机爆发后关税战、贸易战、货币战愈演愈烈,国际经济金融秩序陷入混乱。例如美国1930年颁布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为了保护美国农业和相关商品,制定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这种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使世界贸易体系随之崩溃。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采取有力的措施应对危机,通过连续大幅降息、向市场注资、救助重要大型金融机构、为银行间贷款提供担保、金融资产收购、推出经济刺激计划等方式,防止危机的扩散和蔓延。相对于大萧条时期,政府的救助力度更大,如在大萧条期间7个主要经济体的加权平均贴现率从未跌至3%以下,而如今利率接近于零。同时,全球主要经济体寻求合作,通过货币互换、联合降息等措施,以共同度过危机。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美国和英国举办的系列G20金融峰会,确立了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主要原则和行动计划,拉开了新一轮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序幕。

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

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实际上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人们反思的问题,其中最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主要有:

(一)经济的周期波动是否已被驯服

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近几年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的周期波动已不成为经济中的大问题,甚至有人认为经济的周期波动已经被驯服(克鲁格曼, 2009)。如2003年芝加哥大学教授、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发言认为,商业周期基本上已经被驯服,针对商业周期的任何进一步的举措带来的益处微不足道。2004年现任美联储主席发表了题为《大稳健》(GreatModera-tion)的演讲,认为现代宏观经济政策已经解决了商业周期问

题,经济波动不再是突出的议题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表明,虽然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的总量波动显著下降,但并不意味着灾难性的经济事件不会发生,总量波动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体系的运行以及作为市场体系本质的创新机制包含了大量的“创造性毁灭”(阿西莫格鲁, 2009)。同时,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产生了大量的、互相关联的交易对手风险,从而经济金融也就更容易受到小概率的“尾部事件”的伤害。从这方面来说,经济波动作为市场运行体系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消除它,只能准备更多的、更有针对性的“宏观工具”,在经济波动到来时更好应对和缓解它。

(二)如何正确地认识金融创新

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忘掉金融创新的制度基础,认为金融创新就是等于没有监管的金融市场。实际上,金融创新也是要建立在一整套的法律和制度之上的,这套制度既能够保护产权、确保合同的执行,又能保护金融消费者,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管。有效的金融创新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而无效的金融创新则会制造风险,带来金融动荡。从本源上来看,本轮金融危机并不是由金融创新造成,而是金融创新偏离了审慎经营原则,放松了风险管控。从金融危机来看,在金融创新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即金融创新的“原材料”必须货真价实,只有良好的基础信贷产品,才能有效控制金融衍生品的风险。

(2)风险可控的原则。金融创新产品只能分散风险而不可能消除风险,因此金融创新是双刃剑,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控。

(3)透明度原则。要充分揭示与创新产品和服务有关的权利、义务和风险, 让创新在阳光下运行,避免出现影子银行系统和产品。

(4)有效评价原则。要改革评级机构的激励机制,保证评级机构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评级客观、准确,同时,监管部门要持续开展对金融创新产品的评价,及时发现和

防范金融风险。

(5)消费者保护原则。很多金融创新的产品都是面向金融消费者,但目前金融创新中对金融消费者保护存在不足,要建立一个更有力、更全面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金融监管

在自由化浪潮下,金融监管往往被看作是行政管制,损害了市场效率,阻碍了金融创新。但金融危机表明,不管是成熟还是新兴的金融市场都需要强有力的监管。有效的金融监管,不仅有助于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还是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重要制度安排。在实践中金融监管还需要做以下的改进:

(1)树立金融监管的系统观(Morris和Shin, 2009)。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表明,以风险资本为基础的传统金融监管,无法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因为从系统的角度看,金融机构所采取的行为会产生溢出效应,即使每个市场参与者的行为都是正常合理的,也可能导致无效率的结果即市场失灵。因此在金融监管中要区分风险资产和系统性资产,在改善传统资本监管的基础上加强流动性和杠杆率的监管。

(2)加强逆周期监管。新会计准则和新资本协议的实施,使金融机构经营往往具有亲周期的特征。因此要积极采取逆周期监管行为。在经济繁荣时,采取更为严厉的监管政策,督促金融机构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来增强抗风险能力,而在经济萧条时,采取适当的金融宽容措施来缓解信贷紧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3)加强监管的协调和合作。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各国经济金融活动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作为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争取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有更大的话语权。同时,要加强监管的垮境合作和协调,这不仅有利于信息共享,提高监管有效性,还有利于快速共同应对危机。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全球失衡、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的复苏》[J]·经济研究, 2009, (5).

[2]卢锋,刘鎏·《格林斯潘做错了什么?—美联储货币政策与次贷危机关系》[Z].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讨论稿, No·C2008008·.

[3]陆寒寅·《再议金本位制和30年代大危机:起因、扩散和复苏》[J]·复旦学报, 2008, (1).

[4]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5]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美国货币史》(1867-1960)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6]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

[7]达龙·阿西莫格鲁·《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经济学和来自经济学的结构性教训》[J]·比较, 2009.

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进而使发达国家几乎整体陷入衰退。在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受到的影响日益显现。为应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央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措施。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作为2009年的工作重点。 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只要我们措施得力,狠抓落实,就一定能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国际金融危机起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03年以来,全球经济是典型的高增长、低通胀,同时呈现的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是高储蓄、低消费;美国等发达国家是高消费、低储蓄,通过低利率政策扩张信用,靠借发展中国家的钱来过日子,在借钱的过程中扩大了进口,扩大了赤字,同时带动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带旺了全球的需求,而背后是全球的供需失衡。这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内部矛盾产生的必然结果。由于没有约束美元的供给,或者说由美元供给所引起的全球货币供给过快,先是通胀,后是美国的次贷危机。由次贷危机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就在于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最后把世界经济中的一系列问题全部暴露出来,引发国际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已严重影响到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是存在的。由于对美欧的外贸出口约占我国对外出口的40%,现在外需减少对我们的影响已经很明显。从经济先行指标看,去年7月份以来,已连续五个月下滑,财政收入增长率下降。从货币角度来说,名义贷款增长率减去PPI 后的实际贷款增长,2008年7至9月份平均增长5%,2007年同期是14%左右。这表明,我国经济下滑势头不可小视。 二、2009年我国经济发展仍然趋好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不能小看,尽管我们的政策选择也面临着很大挑战,但只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政策调整及时、到位,2009年我国仍然有把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势头,有希望保持8%以上的增长。 理由是:第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将会出台更多的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的新政策。第二,农业是基础,2008年粮食又是连续第五个大丰收,创历史纪录。这为我们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提供了比较好的物质基础。第三,尽管2008年下半年来我国财政收入逐月下降,但财政整体实力仍是比较雄厚的。还有一个因素是财政规模占GDP的比例,已到了20%,财政支出对GDP的影响度已明显上升。这意味着在目前关键时刻,当需要出台更大的刺激增长的政策时,我国财政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赤字政策来保增长。第四,我国现在仍然实行的是资本项下的有

浅谈金融危机对期货市场的启示

浅谈金融危机对期货市场的启示 完善的现代化商品市场体系,应是原生品与衍生品市场的有机结合。它以传统的现货市场为根基,发展出中远期现货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等多层次、多种类型的市场,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各种需求。期货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国际期货市场自1848年在美国出现以来,经历了由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逐渐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主要期货交易所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等。 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对完善国内资本市场结构和促进资本市场的开放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为企业风险管理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1990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至今,我国期货市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在基本法律法规框架监管下、在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下、由四家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180多家期货公司组成的、由市场各主体参与的、能顺应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期货市场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扩大,我国期货市场将进入一个质变式发展阶段。 期货的英文为Futures,是由“未来”一词演化而来,其含义是:交易双方不必在买卖发生的初期就交收实货,而是共同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候交收实货,因此中国人就称其为“期货”。世界第一家商品远期合同交易所是1570年伦敦开设的皇家交易所。期货市场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勒说过:“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不能缺少期货市场的经济体系”。有期货市场的市场经济,不是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的场所和工具。因此,一个健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离不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期货市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期货市场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下面我们谈谈对金融危机中期货市场的角色分析。期货市场的不完善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完善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金融衍生品是风险对冲或转移的有效工具,但同时也具有高风险的特质。这次金融危机原因之一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通过“蝴蝶效应”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共振,其影响还在扩散和深化中。这场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现代金融创新在促进风险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了金融风险,引起了全球性的危机。次贷危机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被发现得很晚,这是因为新的金融产品已经达到了相关机构风险评估的极限。一些评估机构对于新的、复杂的金融产品没有经验,它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由于次贷危机的严重性不亚于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对这场危机进行反思,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现代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金融创新在促进风险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方面卓有成效,但创新背后所隐藏的错综复杂的各种风险因素不容忽视。因此,在金融创新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如何有效地监管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严峻的课题。 我们应该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反思我国期货市场发展。首先;我们必须得加强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风险控制的核心是有效的风险管理,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是市场制度的稳定性。二是市场交易的公正性。三是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四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上述四个条件的形成和确立,首先取决于对风险处理的能力。如果市场本身缺乏风险管理体系,显然谈不上市场的稳定性,市场不稳定,就难以正常有序的运作,市场公正性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更保障不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市场就会风险不断,

金融全球化论文金融危机论文

金融全球化论文金融危机论文 论金融危机对转型经济国家的影响—来自中国的证据 摘要: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增长乏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过程中,“转型经济”国家与美国经济的关联度不断加深,分析此次金融危机对“转型经济”国家的影响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转型国家;金融全球化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全球化在使转型经济国家在分享世界经济增长成果的同时,也会遭遇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遭遇重创的同时,转型国家也收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其受到的打击比发达国家更严重,并极有可能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买单者。研究此次金融危机对“转型经济”国家的影响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文献回顾 国内对转型经济体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转型经济体的规范定义和对转型经济国家特征的研究,另一类是对转型经济体在转

型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研究。 对于什么是经济转型以及转型经济体的规范定义和特征,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景维民,王永兴(2008)认为,转型经济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状态,,这一过渡状态存在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私有制经济成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第二个阶段是价格改革阶段,通过价格改革使得价格在市场中充分发挥信号作用,第三个阶段是预算约束硬化阶段,这第四个阶段是完整的市场体系建立的阶段,这一阶段价格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陈丹丹、任保平(2009)认为,中国经济的转型的取向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体制转型和经济转型的有机统一,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是两大主线,包括: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技术进步转型和政府管理方式转型。杨梅枝(2009)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命令型经济向自由调节经济的转变,其中政府政策的调整和职能的转变,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关键。王永兴(2010)认为,转型是原有的计划经济走向现代的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是对原用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扬弃同时又是新的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也是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前转型时代”和“后转型时代”的统一,“前转型时代”主要研究新制度的“创设”问题,“后转型时代”主要研究转型经济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冒天启(2010)认为,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包括三个部分:市场微观基础的建设、市场宏观调控机制的建设和市场安全网的建设即社会保障体系。 对转型经济体在转型过程所面临问题的研究中,国内有关学者从

金融危机启示论文.pdf

一、越南金融危机的成因 1.货币政策实施不当 从越南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来看,在应对高通胀时,货币政策的实施不当,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一是期望通过快速的本币升值来冲抵高通胀的压力。事实表明,在越南当前的经济实力下,企图以“浮动区间扩大促本币升值抑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来应对高通胀是错误的,因为在国际热钱已大举进入并获得本币升值的巨大利益前提下,利用本币加速升值的办法抑制通胀,其结果必然会促使国际资本的套利投机,并最终导致本币贬值。二是在危机发生之初,在本国银行系统中采取大幅度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即运用大幅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巨额发行票据等货币工具来对冲抑制通货膨胀,造成本土金融系统资金链的极度紧张和加速对本国货币的预期性恐慌。 2.过多过快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多年来,越南实行比较宽松的金融政策,对国有企业的大量贷款形成部分呆坏账,金融体系本身并不健全;同时,也缺乏抗御金融风险的稳健实力。如,越南的外汇储备总量偏低,不到国家外债的50%,但为了促成经济的快速发展,制定了比较激进的吸引外资政策。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虽然可以直接拉动GDP总量的快速增长,但也对通货膨胀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一旦出现外资大规模撤出,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货币层面的巨大波动和经济层面的较大动荡。 3.货币流动性泛滥,资本投资过度 由于越南的政府投资过多,前期贷款过度,导致国内长期处于货币流动性过多甚至泛滥,加之去年以来的国际粮食、成品油等日常消费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以及过度的进口等,两种效应叠加在一起,输入性通胀压力剧增。同时,银行业的快速扩张是流动性泛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越南上市银行,为争抢市场份额,甚至放弃应有的风险原则,实施大规模放贷,如,2006年M2增长34%,2007年又增长46%,而同期国内发放贷款余额则从2006年上升29%到2007年的上升54%。这些高企的数字均表明越南国内流动性已呈泛滥之势。另外,为了防止越南盾对美元的贬值,越南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购买美元,卖出越南盾,又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货币流动性问题。[论+文+网] 4.过早放开资本项目 2006年加入世贸组织后,越南就开始放开资本项目下的外商直接投资。外资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上限也放宽到49%。外资的大量涌入,特别是国际游资大量涌入,直接推高了越南国内的资产价格,形成了经济泡沫。当美联储释放停止降息甚至加息的信号时,国际资本开始回流,从而使得国际游资不断卖出越南资产,撤出越南市场,导致了股市和房价的暴跌,资产价格泡沫的快速破灭,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5.基础经济结构失衡 越南原本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总体经济规模较小,工业和服务业基础相当薄弱,近10年来,急于加快经济现代化建设,一直推行较激进的经济改革,在金融市场化和自由化方面改革力度加大,大力引入外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引进了大量的工业项目,以直接投资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这些工业项目的国内零部件等配套能力又较弱,实体基础经济薄弱,经济结构存在失衡的问题。因此,需要大量从国外引进和进口,造成了连年的外贸逆差,相对减少了外汇储备。 二、越南与我国金融环境的异同点 相同点在于: 1.均面临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困扰。次贷危机后,美元不断贬值,一方面,促进国际游资转向石油、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投机,推动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形成了世界范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国际游资重点进入经济高增长国家进行投机。这些外来资本在越南和我国国内不断寻找各种机会,收购骨干产业以及其他各类资产,致使国内资产价格以及基本生活资料价格呈全面上涨态势。 2.国际热钱不断流入,对国家金融安全造成威胁。越南和我国都是国际热钱首选的投机地。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仅今年3月份的热钱规模就为12 3.6亿美元,4月份更高达501.6亿美元,说明热钱在4月份有加速流入的趋势。这些热钱投机于股市、楼市和汇市中,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国家的金融秩序。同样,越南近期股市和楼市的异常暴涨暴跌,也是国际热钱投机引起的,对金融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 3.股市持续暴跌,楼价大幅缩水,使民众对市场经济信心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随着美联储对通货膨胀的关注,美元降息周期的即将结束,美元贬值有望见底,很可能进入加息周期,全球性投机资本可能撤回。全球性资本的非正常流动必然带来金融的较大波动。这些波动呈现给民众的可能是股市持续暴跌和楼价大幅缩水等,可能会导致民众对市场经济信心不足。这也是越南和我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不同点是: 1.我国外汇储备充足,而越南外汇储备较少。我国对外贸易多年顺差,外汇储备充足,外汇储备相当于GDP的50%还多;同时,外债很少,为3736亿美元,仅占GDP总量的11.1%,即使外国投资者全部撤走,人民币汇率稳定还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保证。而越南多年存在贸易逆差,外汇储备较少,仅150亿美元,而外债多达305亿美元;同时,越南中央银行人为地把汇率规定在比较高的范围。外国投资者一旦把热钱撤走,越南货币贬值就在所难免。 2.经济规模不同。我国人口达1 3.3亿,越南为8440万;越南GDP年增长7%,已被认为超高速增长;而我国近年来GDP年增

浅析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影响

浅析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影响 摘要:这次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相信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那么金融危机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它对国际、国内的经济有什么影响?有有多大的影响呢?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过度消费 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一步步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其时,危机刚爆发时,很少有人预料到,美国次级抵押债券市场的这场疾患会迅速星火燎原;更想不到它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如此大的连锁反应。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所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美国的过度消费三个方面。 1、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的是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 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2、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重要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 仔细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发生时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

金融危机防范研究论文

金融危机防范研究论文 一、金融危机给四川省经济带来的损失 四川作为一座经历8级大地震的省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下其经济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但四川经济外向度不高,金融危机对四川经济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对四川经济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加大,企业投资面临下滑 汶川地震使由政府主导的灾区基础设施、民生投资快速启动,而工业企业投资增速回落较快。美国金融危机爆后,我国可能实施的扩张财政政策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而国内资本流动性减少很可能使工业企业投资资金进一步减少。 (二)工业企业效益问题突显,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机遇 在买方市场,工业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而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必将挤压企业利润。尽管需求量的大幅增长使工业企业利润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在国际需求下降进而引发国内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工业企业购销价格“剪刀差”必将对工业企业效益产生较大影响。 (三)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减缓,房地产企业面临挑战 四川外商投资占房地产投资比重从2月份的0.5%上升到8月份的6.8%,2008年8月,投入房地产的外资占全省外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高达75.8%,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欧美等国资金严重匮乏,全球投资减少,将使四川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回落。 二、四川省在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以往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四川省已有的一些应对措施和思路虽曾发挥过一些效应,但此次金融危机来势凶猛,四川大省在防范方面出现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受额度规模限制,根据财政部文件规定,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培训、信用、创业、管理咨询等服务业务,川内其他服务业务,如信用担保、技术进步、市场开拓、国际合作等,还没有财政资金支持。

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已经有1年多了,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衰退现象明显,失业人数急剧增加。中国也成了这次危机的受害者,产品出口困难,失业人员增加。和全世界共同应对美国金融危机,但又要保持国内经济增长的相对独立性是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 始于2007年末的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持续已经有1年多了,危机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不仅重创美国经济,还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巨烈震荡和全球经济的衰退。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及其向金融危机的演变 要理解什么是次债危机,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美国的次级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国外住房按揭的一种类型,贷给个人信用记录低于一定级别的人以谋求更高的利息进而增加银行收入。2001-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应该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最初10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4-2006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的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这大部分归功于次级按揭贷款。银行把发放的贷款捆绑打包进行证券化并在资本市场进行出售,这样就把原本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贷款资产移除报表,并以此转移相关风险。这样资产证券化的结果就是银行看似把风险已经完全转移给了其他金融机构(SIV等),得到了一笔“无风险”的类似于手续费的收入,而这种无风险收入进一步刺激了银行从事这种业务。这种业务模式在如今负债累累的英国银行Northern Rock上表现最为明显。 然而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如浮动利率贷款,这种形式的贷款看似提供给贷款者更多的优惠(例如贷款者可以先支付利息不付本金),但事实上由于当时偏低的利率水平,接受这种贷款的贷款者被暴露在利率上升风险之下。而在银行方面看似通过浮动汇率转移了利率风险,但却把自己暴露在一旦房地产价格发生逆转,按揭贷款还款率骤跌的风险之中。 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能够解决问题。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时,很自然地会出现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案例一旦大幅增加,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次级市场就可能发生严重震荡,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导致了次债危机。 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走低以及以房地产为抵押的资产不断缩水,导致借款人无法偿还借款,从而引起投资银行的资产无法回收。 冷静审视问题的来龙去脉,不难发现这场危机追根溯源是由美国房地产市场不断累积的资产泡沫引起的,泡沫的产生和不断堆积是危机的酝酿,泡沫轰然破灭之时就是危机爆发之日。 次贷危机的产生使得银行债务危机恶化,不良贷款数量急剧增加,最终造成银行资金链的紧张,最终演变成金融危机。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仅是中国在美国金融投资上的资金安全,更深层次对

浅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浅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内容提要: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发展成了确实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大幅震荡并且迅速在第一时间波及到我国,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虽然有限,但是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会产生影响,有可能加剧资产价格膨胀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本文注重寻找危机的原因,分析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从而得到启示。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次贷房地产泡沫资产证券化 2008年我们经历了不寻常的一年,由美国华尔街始源的次贷危机不断的扩散,不仅重创了美国脆弱的经济,引起美国股市崩盘,还引发全球性金融风暴,使国际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给其它国家经济带来极大危害,全球经济至今依然未能得到平稳的发展。这场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似乎出乎意料,但也合乎情理。为何这场金融风暴会起源于美国?又为何仅仅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会迅速传导至全球引发世界国际金融危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启示又是什么?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 2007 年4 月, 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由此之后的一年里,危机愈演愈烈不断传导到世界各地,最终引发世界性的金融动荡。此次危机普遍认为罪魁祸首次贷首当其冲,表面上看是由于次贷证券化及衍生品泡沫的破裂造成的,但是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隐藏于背后。 (一)次贷危机的发生引发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次贷,全称为“次级抵押贷款”,之所以称之为次贷是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条件相对较低,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到次级市场上寻求贷款。次贷由于其要求的信用条件较低,因此风险也比优级贷款要大,因此贷款利率通常也相对较高,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对于银行来说通常情况次贷并没有特别大的风险,而且在房地产市场兴隆时利润率也比较可观。但是美国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自有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即使贷款人违约无法按期偿还贷款,银行也可以通过收回抵押的房屋将其拍卖来获得应收的本金和利息;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必然有一部分次级贷款人无法按期还款,随着利率的上升,通常也会造成大宗物品价格的下跌,房产也不例外,此时银行要想继续通过拍卖抵押房产方式收回次贷会变的逐渐艰难,而其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无人接手房产,银行坏账将会激增。此时,次贷危机就产生了。 据统计,此次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仅为4 600 亿美元,但是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 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 (二)美国科技股泡沫破灭之后,为了刺激经济,摆脱低迷的经济连续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措施美国在2006年5月之前的几年中,为了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不断地降低利率和税率,从2001年初到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得利率从6.5%降至1%,为过去46年的最低水平,在宽松货币政策、积极减税政策的刺激下,美国的住房消费需求

金融毕业论文浅议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启示

浅议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启示 始于2007年8月的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已经成为一场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危机,它不仅重创了美 国金融与,无疑也给全球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使国际金融体系遭受到“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冲击与考验,同时也逆转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加速了世界经济的下滑。相信这场危机的影响会是空前的,留下的反思也会是相当深远 的。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此次金融危 机的直接影响是造成了美国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或重组,导致货币供给的紧缩,逆转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并且至今尚未看到好转 的迹象,最终影响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本文从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收入再分配、金融自由化进程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作所造 成的影响这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对全球范围内收 入再分配的影响金融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应在于它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降低经济社会的交易成本,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虚拟经济在社 会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极速膨胀,资本在金融市场的加速流转越来越表现为追逐超额利润的投机行为。在虚拟经济条件下,庞大的投机性交易成为主要的收益来源,而虚拟经济交易的对象是经过各种加工以及粉饰过的“风险”,这些交易并不是以合理的条件融通和配置资金,而是围绕着货币和证券的价格波动和利率变动所造成的损失由交易当事者的哪一方承担或盈利的归属。资本市场的运 行是在资产定价模式的基础上由心理预期的支撑而自我实现的,在金融创新的杠杆放大作用下,人们对于超额利润的向往超出了对于风险的评估,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博傻”行为。一旦外在扰动引起金融市场运行趋势的逆转,高台跳水式的资产价格暴跌不可避免,

全球金融危机下思想政治问题及策略研究论文

全球金融危机下思想政治问题及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之中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应对全球金融风暴中的作用,探讨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关键词:政治思想工作;全球金融风暴;政治优势 一、引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实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振奋精神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美国两大金融巨头——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呈现土崩瓦解的状态。通用汽车也宣布破产保护。中国经济虽然受到了巨大冲击,但众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有控股企业能迅速从困境中走出来,可以说,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加强职工理想信念教育,防止和平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抓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特别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干部职工,教育干部和职工,以保证我国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 目前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企业改革和发展都面临着一些垦待解决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要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全面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党的路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要做到这些,不能没有相应的、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大量的事实充分说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以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构建和谐企业的保证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就是用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去影响社会和凝聚职工,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在市场经济条

浅谈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近期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近期,受全球经济的影响,我国出现经济过热的现象,突出表现为供过于 求,投资过热,物价上涨,居民消费价格较高等经济现象。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9%,涨幅与1月份持平。其中,城市上涨 4.8%,农村上涨 5.5%;食品价格上涨11.0%,非食品价格上涨2.3%;消费品价格上涨 5.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8%。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0%,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9%,衣着类价格同比上涨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 3.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3%,居住价格同比上涨 6.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 0.3%。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4.9%。 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 1.2%。其中,城市上涨 1.2%,农村上涨 1.3%;食品价格上涨 3.7%,非食品价格上涨0.1%;消费品价格上涨 1.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6%。分类别看,食品价格环比上涨 3.7%,其中鲜菜环比上涨15.2%;烟酒及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环比上涨0.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环比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环比上涨0.3%;居住价格环比上涨0.3%;衣着类价格环比下降0.8%。 中国社科院3月16日发布了2011年《宏观经济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2011年国民经济增速将呈现出小幅回落的趋势,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增长估计达到9.1%,比 个百分点左右。1年回落2010.

金融危机硕士论文例本

金融危机硕士论文例本 谈金融危机下教育投资及理财思索 “家庭收入减少了,还让孩子上培训班吗?”“在这种形势下该缩减孩子的教育投资 还是应增加?”随着金融风暴的袭来,国内也开始出现经济不景气,一些行业受到冲击, 许多企业开始裁员。这些举动也波及到了一些家庭,家长们开始思考,面对金融危机,如 何做出教育投资的正确抉择,如何利用这一时机做好孩子的财商教育。面对危机家长更为 理性投资教育,不管是孩子教育,还是成人教育,都是个人抵御金融风险的一种手段。家 长在教育方面对孩子投钱,就是为了提高孩子未来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瑞思学科英语CEO夏雨峰根据采访情况来看,与经济危机前相比,大部分家长 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开始趋向理性。李先生,出租司机,女儿正上初中。他说自己虽然收入 有所下降,但并没有打算改变女儿的教育资金投入,“还是尽量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吧,只要我们能负担得起。” 而金女士的情况则有不同,她原本是一家汽车4S店做销售,因为汽车行业受到的影 响比较大,现在已被裁员,家里每个月就少了2000元的收入。“说到孩子,教育方面的 投入还是不能省,衣服、玩具,这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控制了,但给女儿报的舞蹈班并不打 算取消。”大多数受访父母觉得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出来,经济压力也相对增大,但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大多都是“再穷不能穷孩子”,会尽量保证孩 子教育资金的投入,即使缩减孩子费用,也只是一些非必须项目,如衣服、文具、游戏玩 花费等。中国素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家长们这种“不差钱”的想法,其实正是国人重视孩 子教育的一种体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看法已经有了一些改变。很多人认为,给孩子在教育方面花的钱,不仅仅是一种投入,更是一种投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们 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越高的人,具备抗风险的能力越高,其工 作往往也越稳定;反之,前途就越渺茫。一个人文化素质与技能水平的高低,是与其教育 投资,尤其是未成年时的家长对他的教育投资成正比的。可以说,家长投资孩子的教育, 不仅能产生满足现时家庭精神生活或个人心理需求的效用,还能在未来为家庭或个人带来 物质上的收益。 教育投资也许回报期长了一些,但是这种回报却是最可靠和最值得期待的。教育投资 已经或正在成为居民消费的首选项目和重要部分,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了。当然,教育 投资并不仅仅是指家庭对子女的金钱投入,也包括文化投入、时间投入以及精力投入等。 而且教育投资也并非越多越好,它同样面临着一个适度的问题,否则也可能过犹不及。 家长焦虑易产生教育误区金融危机突显儿童理财教育重要性:当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陷 入经济困境,这更提醒我们,儿童时期的理财教育有多么重要。早教育,早进行系统性的 理财教育,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新浪财经初三学生海天跟记者说,最近父母总是

金融危机论文(2020年10月整理).pdf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姓名:徐玉娇学号:2013015152 班级:国贸138班 摘要: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经发展成了确实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大幅震荡并且迅速在第一时间波及到我国,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虽然有限,但是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会产生影响,有可能加剧资产价格膨胀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本文注重寻找危机的原因,分析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从而得到启示。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次贷房地产泡沫资产证券化 2008年我们经历了不寻常的一年,由美国华尔街始源的次贷危机不断的扩散,不仅重创了美国脆弱的经济,引起美国股市崩盘,还引发全球性金融风暴,使国际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给其它国家经济带来极大危害。这场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似乎出乎意料,但也合乎情理。 1 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 2007 年4 月, 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由此之后的一年里,危机愈演愈烈不断传导到世界各地,最终引发世界性的金融动荡。此次危机普遍认为罪魁祸首次贷首当其冲,表面上看是由于次贷证券化及衍生品泡沫的破裂造成的,但是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隐藏于背后。 第一,过度的金融创新。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债务的证券化,而次贷证券化和次贷证券买卖正是为满足金融家们对尽可能多的高额利润的追求。“两房”通过资产证券化,将购买到的商业银行及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投资银行再利用所谓的金融工程技术,把这样的债券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之后,金融交易的链条加长了,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大家关心的是它们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于是,美国本土和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对担保债务权证等金融衍生产品疯狂追求,大量金融机构参与其中。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风险随着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扩散至全球,最终使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形成全球金融危机。 第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货币政策长期以来倾向于宽松状态,低利率在刺激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的同时又导致了储蓄下降和股价上涨,股市财富效应的显现又会再度刺激消费,导致楼市不断上涨。持续走高的房价使得贷款公司放贷的欲望以及各类投资者分享房产增值收益的野心随之增

金融危机应对措施分析论文

金融危机应对措施分析论文 1金融体系失衡 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2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

美国金融危机论文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 一、美国金融危机何以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接着是经济危机,好多人感觉天好像突然塌了曾经最成功的美国的增长模式,到底怎么了?华尔街作为世界上曾经最成功、最规范的金融投资市场,塑造了千万个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传奇,更是吸引了亿万怀揣暴富梦想人的眼球,看着那些痴迷疯狂的眼神,一如当年传销市场激情澎湃的梦幻者。但吹起来的气泡,总有破灭的时候,美国人靠着泡沫经济发起来的经济,就向突然扎了胎的汽车,骤然停下来了。尽管美国的美元可以不受监督的滥发增加国民收入、通过转嫁给美元与美元债权贬值损失而受益、通过政治经济手段迫使所有人予以救助,但美国还是要为他们“奢侈”的消费模式、无度掠夺似的金融工具创新买单没有有效监督的金融体系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般来说区域性的金融危机,并不一定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可是一直以来,美元是世界通用货币,美国市场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华尔街是最大的国际金融投资市场,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就会通过美元贬值、美国市场需求较少以及金融衍生物的市值缩水,直接导致其他国家出口贸易减少、持有美元标的物的资产贬值以及美国企业股票市值缩水,从而将危害转接给他国的企业或个人,从而提前引发各国存在的金融隐患使金融危机蔓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同样也不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影响: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一朝缩水多少不得而知、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我们还需要忍受美元债券贬值的痛苦、出口导向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了最严峻的考验,加上这些损失,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直接金融损失绝不仅仅是各种国际金融组织估计的150亿美元,但世界各国对中国默默承受的损失被直接无视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过多的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人民实际获得了利益的结果,是导致中国内需不足,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出口拉动需求,结果就是:大量廉价中国制造产品的背后是同样物美价廉的中国劳动力,可金融危机了即使给富人当长工也不可得,当富人不再需要你产品时候,我们突然意识到这种发展模式行不通了,开始促进内需。有人埋怨老百姓挣了钱不花,不现代不美国人,问题是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中国,老百姓没钱可花,也没钱敢花,工资年年涨可是都是什么人在涨?垄断行业、事业单位以及有钱人的收入在涨,穷人的工资总是涨不过GDP 的增长,甚至是通货膨胀的增长,住房、子女教育与医疗,成了压在穷人头上的三座大山,即使从一出生就攒钱也挣不够需要的。手里有点钱又不能投资,买房子首付就付不起,按揭想都不敢想,即使当房奴也要有那个资格才行,自己住的都买不起更不要说倒腾房地产了;好不容易连攒带借筹了些钱入股市成为投资者了,一场股市大动荡,突然发现自己“真的一无所有”了,欲哭无泪,穷人除了留下购买维持生存的花费,只能把钱存在银行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 中国问题,不是金融危机的问题,是自身的问题:股市过几年就要清洗一次,楼市没两天就要涨几次,在日本有严格的股市波动监控体系,而我们中国显然做的不好,很少有人提出救治股市拯救我国融资投资市场,每个人都当股市是提款机,可是成功提到钱的永远都是少数投资者;楼市还没有降,只是增幅从火箭变成了飞机,地方上一些商人就开始疾呼救市了,可过去房价一年翻好几番,老百姓买不起房子或是被房贷压弯了腰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提出救房市,因为此时的房市已经不是一个为了满足百姓的需求的市场了,而是一个在不断飞涨下的圈钱机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国际金融危机论文(国际金融危机_论文)全球金融危机论文全球金融危机成因、特点和反思

全球金融危机:成因、特点和反思 [摘要]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成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系统全面地总结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比较分析了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所呈现的不同特点,并从经济波动、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等方面反思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2008年,世界遭遇了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和最具破坏性的全球金融危机,直至现在危机仍未全面结束。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和机构已开始对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进行研究。Reinhart和Rogoff(2008a,2008b, 2009)构建了包括66个国家、时间跨越800年的金融危机数据库,他们认为每次金融危机虽然都有各自的特性,但都与资产价格上涨、债务负担加剧、增长率波动、经常账户赤字等有相当大的关系,并且大多数危机之前都经历过金融自由化过程。Eichengreen和Rourke(2009)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本轮危机中全球股市的下挫和贸易萎缩程度比1929年更加严重,但是应对危机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更加有力。Brun-nermeier(2009)分析了抵押贷款危机放大成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的经济机制,认为这场危机与“经典的银行危机”十分类似,不同之处仅在于更高的证券化程度以及证券化使相互链接的债务网更加不透明。 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稳定课题组(2009)考察了全球失衡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美元霸权密切相关。在实践中,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实施了监管资产评估计划并提出了金融监管全面改革方案,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发表了《特纳报告》,欧盟委员会发表了《德拉罗西报告》并公布了欧洲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修改了有关交易账户、市场风险、新资本协议等方面的监管规划。但在现有研究中,往往从某一方面对金融危机进行分析,缺乏对本轮金融危机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本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