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术(修改后)
- 格式:ppt
- 大小:9.47 MB
- 文档页数:5
教案单位:护理学院教研室:临床综合教研室姓名:课程名称:急救护理学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急救护理学英文名称Emergency Nursing课程简介《急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的学科,也是护理学专业本科护生的必修课程。
其内容涉及范围广,与医学、护理学基础知识及临床各科护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学好本门课程是胜任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明确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范畴,了解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熟悉临床常见急危重疾病如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昏迷等的病因、诱因、发病机制。
掌握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急救原则及护理措施。
掌握常用的急救技术,增强急救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必需严肃认真地备课,精通本学科的内容,同时必需熟悉相关课程,教学中做到能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
2、教师必需深入研究教学法,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目标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分层次分专业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教材选用《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关青主编参考书籍与常用网地址参考书籍:网络课件与常用网址:授课章节第五章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授课对象2010级护本1班学时 2 时间第5周授课地点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第2版)教学目的要求掌握:1、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2、基础生命支持的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及注意事项,成人与婴、幼儿基础生命支持的区别,电复律方法及注意事项。
3、心肺复苏的有效标志。
熟悉:1、进一步生命支持的控制气道方法、氧疗及人工通气方法、常用药物适应症及用法。
2、脑复苏常用药物及护理措施,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
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技术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是医疗护理工作中重要任务,在抢救过程中需要争分夺秒。
因此,必须在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技术上做好充分准备,并且需要常备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在遇有急危重病人时,当机立断、全力以赴,积极进行抢救,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心脏骤停是指病人的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如果4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存活率可达50%,超过10分钟,生存渺茫。
复苏越早,成功率越高。
心肺复苏是指心跳和(或)呼吸骤停者在开放气道下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将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部,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其主要目标是对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供养,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的时间。
包括胸外心脏按压(circulation C)、开放气道(airway A)、人工呼吸(breathing B)三个步骤。
(一)心脏骤停的原因许多原因可以引起心脏骤停,常见原因可以分为两类:1、心源性心脏骤停:由心脏本身病变引起的。
如心肌梗塞、病毒性心肌炎、传导阻滞等。
2、非心源性心脏骤停: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到心脏所致。
非心源性原因可以分为:(1)、呼吸停止(2)、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3)、药物中毒或过敏(4)、电击、雷击或溺水(5)、麻醉和手术意外(6)、其他:某些诊断性操作如冠脉造影、心导管检查。
不论原因如何,最终通过以下环节彼此影响而导致心脏骤停。
1、心肌收缩力减弱2、冠脉灌注不足3、心输出血量降低4、心律失常(二)、心脏骤停的类型1、心室颤动:又称为室颤。
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为200-400次/分。
2、心脏停搏:又称为心电静止。
心电图上房室均无激动波可见,呈一条直线,或偶见P波。
3、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呈缓慢、矮小、宽大畸形的心室自主节律,但无心搏出量。
以上三种类型,虽在心电和心脏活动方面各有特点,但共同的结果是心脏丧失有效收缩和排血功能,使血液循环停止而引起相通的临床表现。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2021中国心肺复苏指南2021(初稿)China Guidelin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 preliminary draft)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学术委员会编写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制定前言1.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喘息等,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成人发生SCA最常见原因为心脏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其他包括创伤、淹溺、药物过量、窒息、出血等非心脏性原因。
小儿发生SCA的主要原因为非心脏性的,包括呼吸疾病(如气道梗阻、烟雾吸入、溺水、感染、婴儿猝死综合征),中毒(包括药物过量),神经系统疾病等。
SCA表现为4种类型,即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无脉室速,无脉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和心室停搏,其中VF最为常见。
如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VF的复苏成功率相对较高,而心室停搏的复苏成功率仅为1%左右。
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包括通过胸部按压建立暂时的人工循环,通过电除颤转复VF,促进心脏恢复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纠正缺氧,并恢复自主呼吸。
CPR可分为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CLS)。
BLS主要是指徒手实施CPR,包括ABCD 4个步骤,即开放气道(A,airway),人工呼吸(B,breathing),胸部按压(C,compression)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电除颤(D,defibrillation)。
心脏骤停急救医护操作流程
内容:
一、评估患者情况
1. 立即对患者进行评估,判断是否真的发生了心脏骤停。
主要通过检查患者是否有意识、是否有正常呼吸等方式进行判断。
2. 如果确认为心脏骤停,立即呼叫急救系统,开始进行急救。
同时派人准备急救设备和药物。
二、进行基本生命支持
1. 进行心肺复苏术:一个救护人员进行心脏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一个救护人员进行人工呼吸,比例为30:2。
2. 打开气道:通过仰卧患者头部、提抬下颌等方式打开气道。
3. 连接监护仪器:连接心电监护仪、血压计等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三、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1. 尽快暴露患者的胸部。
2. 将除颤器电极片正确置于患者胸壁,进行心电图监测。
3. 确定需要电击后,清场,确保没有人接触患者,按下电击按钮进行除颤。
四、后续处理
1. 继续监测患者心电图、生命体征,判断除颤效果。
必要时重复电击。
2. 电击成功后,继续进行基本生命支持,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
3. 将患者转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4. 完成记录,总结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