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参考题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着作《论语》。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6.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7.“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8.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9.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10.庄子、《庄子》11.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3.《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山东)内部资料目录绪论 (2)第一章周汉文论 (3)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3)第三章唐宋文论 (3)第四章金元明文论 (4)第五章清代文论 (4)第六章王国维——古典文论的终结 (5)绪论一、选择题(选择)1、提出“天人感应论”,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的是董仲舒。
二、主观题无第一章周汉文论一、选择题(选择)1、提出文学作品应该“求真美,疾虚妄”观点的是王充。
2、儒家文论中论述比较多的是文学的社会作用、文与质的关系、作家的道德修养。
3、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孟子提出完善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气”说。
4、《诗大序》在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对文学作品功用的总结是诗言志。
6、在《庄子》中,庄子以“轮扁斲轮”的故事为喻,是为了说明文学创作必须摆脱一切杂念。
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诗无达诂”,意思是诗词没有一种通达的,一成不变的解释。
8、孟子提出:“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9、孔子诗论中,对于《诗经》总评是“诗无邪”。
10、被称为中国第一篇诗歌理论专论、是先秦至西汉时代儒家诗论的总结的是《诗大序》。
11、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观点的是老子。
12、论美丑、论文质、论形神属于《淮南子》的论述内容。
13、来自于《吕氏春秋》的思想包括: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模仿;和适原则;艺术的功能亦在于“安性自娱而已”;艺术有“教民好恶、行礼义”的功能;只有在心理状态平静和谐的状态下,才能真正欣赏到事物之美。
14、荀子的哲学基础是性恶说。
15、把赋的创作视为童子雕虫篆刻的是扬雄。
16、孔子的诗论,影响最大、最著名的莫过于“兴观群怨”说了,其中“群“指的是群居相切磋。
17、提出“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一思想的是庄子。
18、认为艺术起源于对于自然现象的模仿,这一思想来自于《吕氏春秋》。
19、先秦对于学《诗》重要性的表述,以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最为著名。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部分)一、填空题(每题1分)1、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中提出了“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教材221)……5、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二、单选(每题1分)1、司马迁撰写《史记.屈原列传》主要采纳了(A)对屈原的评价。
A、刘安B、班固C、杨雄D、司马相如5、《雪涛阁集序》的作者是(B)A、王世贞B、袁宏道C、钟惺D、袁枚10、在汉代,提倡“真美”,反对“虚妄”的理论家是(C )A、班固B、王逸C、王充D、翁方纲1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说这话的是(B )A、李白B、杜甫C、韩愈D、李清照20、提倡以诗歌“补察时政”、“导泄人情”的是(B )A、皎然B、白居易C、韩愈D、司空图三、多选(每题1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有(1234)①陆机②曹丕③钟嵘④曹操⑤司空图(晚唐)5、有关《毛诗序》作者问题的异说很多,(34 ),都有人认为是该序的作者,目前尚无定论。
①韩婴②之夏③卫宏④毛长⑤申公10、下列文论观点出自《诗品序》(钟嵘)的有( 1 2 345)。
①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②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③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④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⑤使穷贱易安,幽局靡闷,莫尚于诗矣。
四、搭配题(每题1分)1、找出下列论著与文学门类的所属关系:①《答李翊书》韩愈诗歌理论(3 )②《答吕姜山》汤显祖散文理论(1 )③《与元九书》白居易戏曲理论(2 )④《读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小说理论(4 )……6、找出下列论著与作者的关系①《论词》班固(2 )②《离骚序》袁枚(4 )③《答谢民师书》李清照(1 )④《答沈大宗伯论诗书》苏轼( 3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3、结构第一李渔的观点。
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李渔第一个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把结构问题摆在戏剧创作一定阶段上最突出的地位,要求予以充分地重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孟子公孙丑上》说:“我,我善养吾。
”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2、教材指出:《庄子》书中提出了“”、“”的艺术创作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3、《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二曰赋,三曰比,四曰,五曰雅,六曰颂。
”因而提出了“诗有六义”说。
4、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而末异”。
认为文章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容,这一点是共同的,但其具体的表现形态(如体裁形式等)却各不相同。
5、教材认为:从陆机在《文赋》里对诗赋创作“缘情”和“体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农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点:与,有了深刻的认识。
6、皎然在论诗歌创作的“取境”问题时,已经关注到“取境”有、两种情况,对诗歌意境理论作出了贡献。
7、教材指出:李清照《论词》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是勿“破碎”,二是讲“”,三是讲“”,四是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
8、教材指出: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提出了“”的审美要求;第三提出了“”的审美要求。
9、袁宏道在《序小修诗》一文中评说小修诗“大都独抒,不拘。
”他的诗歌理论观点直接继承了李贽的“童心”说。
10、清代乾隆时期,当沈德潜的“”说盛行之际,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2、(王夫子的)“现量”说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论语阳货》:“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A、辞达而已矣B、尽美矣,又尽善也C、思无邪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教材指出:《毛诗大序》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要委曲宛转,必须()A、“劝一而讽百”B、“主文而谲谏”C、“怨而不怒”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3、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赞扬东方虬的《咏孤桐篇》诗说:“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题答案第一编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孟子2、诗,诗经3、兴,观,怨4、文,质5、以意逆志,知人论世6、(第一个空不填),浩然之气7、气,气8、辞,志9、论其世,知人论世10、庄子,庄子11、自然,人为12、虚静13、得意而忘言,得意忘言14、意在言外二、单项选择题:1.B2.D3.A4.A5.C6.D7.D8.C9.D 10.A第二编两汉一、填空题:1、怨2、报任安书,发愤著书3、天人,古今4、离骚5、毛公,卫宏6、礼义,谲谏7、讽谏8、比,兴,六义9、志,诗10、疾虚妄二、单项选择题:1.C2.B3.D4.C5.B6.D7.C8.王充9.B 10.C第三编魏晋南北朝一、填空题:1、才能,文体2、书论,诗赋3、王粲,徐干,刘桢4、书论,欲丽5、气6、文心雕龙,诗品7、构思8、十,缘情9、尚巧,贵妍10、构思,词藻,音乐11、悲,艳12、道,文13、宇宙万物,文章14、儒,道,佛15、想象16、体裁,才性17、体裁形式,风格特点,才能,个性18、才,气19、繁缛,壮丽20、思想感情,语言表达21、文心雕龙,诗品22、性情,性灵23、自然英旨24、补假,直寻25、滋味,味26、风骨,风力,丹彩27、兴,比,赋28、曹丕,陆机,刘勰,钟嵘二、单项选择题:1.D2.C3.C4.A5.B6.A7.A8.C9.D 10.D 11.B 12.A 13.C 14.B 15.C 16.A 17.D 18.A第四编隋唐五代一、填空题:1、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2、兴寄,汉魏风骨3、风骨,兴寄4、感遇诗,登幽州台歌5、诗式6、意境7、意,境9、不平则鸣10、气盛言宜,精神11、陈言12、不平则鸣,发愤著书13、皎然,白居易14、与元九书15、为时,为事16、标其目,显其志17、思与境,意境18、神思,境象,(第三个空不填)19、诗品,滋味20、韵,味,象,景二、单项选择题:1.A2.B3.D4.C5.C6.C7.D8.A9.C 10.D 11.A 12.B第五编宋金元一、填空题:1、六一诗话2、道,道3、诗穷而后工4、行云流水,文理自然5、随物赋形6、空静7、论词,别是一家8、破碎,铺叙,故实9、沧浪诗话10、识11、兴趣12、滋味,韵味13、兴趣,音节14、入神,入神15、论诗三十首,戏为六绝句16、心画心声总失真17、豪华落尽见真淳18、词源,论词19、雅正,清空,意趣20、清空,意趣二、单项选择题:1.B2.B3.D4.A5.D6.B7.C8.D9.C 10.A 11.C 12.B 13.A 14.A 15.B第六编明代一、填空题:1、四溟诗话,诗家直说2、情景,情景3、适会4、体,志,气,韵5、兴,趣,意,理6、童心7、发愤,发愤著书8、七子,性灵9、袁宏道,独抒性灵10、擘破玉,打草竿二、单项选择题:1.B2.D3.C4.C5.A第七编清代一、填空题:1、水浒,西厢2、金圣叹3、运事,生事4、人物,情节5、剪碎,凑成6、真实,典型7、妙合无垠,情中景,景中情8、原诗,文心雕龙9、物,我10、事,情,识,力11、识12、带经堂诗话,神韵13、尽得风流14、说诗啐语,格调15、体裁,音节18、性灵,格调16、随园诗话二、单项选择题:1.C2.B3.C4.A5.A6.B7.C8.D9.C 10.D 11.B 12.A 13.D 14.B 15.C第八编近代一、填空题:1、艺概2、文概,诗概,赋概3、文心雕龙4、烟霞,草树5、赋心,诗体6、诗界,小说界7、思想,境界,语句8、新名词9、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界10、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11、理想,写实12、境界13、境界,境界14、无我,有我15、景语,情语二、单项选择题:1.C2.A3.D4.B5.B6.D7.C8.C。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2-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l分。
共20分)1.教材指出:孟子的“以意()”和“知人()”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
”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教材认为,《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止乎()”的原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4.曹丕《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5.钟嵘的《诗品序》说:“故诗有三义焉:()。
文已尽而意有余,()也;因物喻志,()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也。
6.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在《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论。
7.教材指出:严羽在他的论诗著作《》里以禅喻诗,借用佛教禅宗的话语,提出了他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说。
8.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了“”说,这一理论观点成为后来的公安派“”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9.教材指出;清代诗论家叶燮把创作分成“者”即创作客体与“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10·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钟嵘的)“滋味”说2.(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
共20分)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孔子日:“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又日:“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填空题总复习概要> 第一章:先秦> 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他言行记录的著作《论语》。
> 2、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3、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4、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记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 6、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 7、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 9、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留志,是为得之。
”> 1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 11、《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文,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 13、《庄子?外物》篇中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要“意在言外”的传说,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简述先秦文学理论概况。
答:首先,先秦文学理论还处于萌芽状态。
从远古至秦末期诗歌还没有完全从与音乐舞蹈的原始综合体中独立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人们对文学本身的性质、特征、还缺乏自觉认识。
其次,先秦早期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而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
当时社会性质急剧变化,各阶级都企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寻找理论依据,整个思想文化领导出现了“诸子横议,百家争鸣”的生局面,学术思想十分活跃。
再次,在先秦诸子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会儒、道两家学派。
他们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学理论批评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2、《尚书·舜典》关于“诗言志”的一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答:主要阐述问题:第一,用“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诗言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
把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达的、抒情的。
第二,提出了读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阐述了诗歌内容、形式、和作用三方面的要求,认为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美,实现为统治阶级培养具有“中和”之美的理想人格。
文学史上的意义:朱自清先生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诗论“开山的纲领”,说明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3、孔子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其中心是什么?答:主要内容:第一,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认为学读有多方面的功用,核心的东西就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第二,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和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第三,主张“中和之美”。
孔子在哲学上主张“中庸”,认为“过犹不及”,反映在审美追求上便是“致中和”。
第四,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个是思想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具体地说是“善”与“美”两个标准。
古代文论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古代文论中,______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2. “文以载道”这一观点最早由______提出。
3. 古代文论家______认为,文学创作应该追求“意境”。
4.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______对诗歌与绘画关系的理解。
5. 古代文论中,______提出了“神韵”这一概念,强调诗歌的内在精神。
二、选择题1. 下列哪位文论家不是唐代的?A. 杜甫B. 王勃C. 韩愈D. 苏轼答案:D2. “文以气为主”这一观点是由哪位文论家提出的?A. 刘勰B. 钟嵘C. 王昌龄D. 刘禹锡答案:A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观点是由哪位文论家提出的?A. 王勃B. 韩愈C. 柳宗元D. 杜甫4. “诗言志”这一观点最早见于哪部著作?A. 《诗经》B. 《左传》C. 《史记》D. 《汉书》答案:A5. “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位文论家的著作中?A. 钟嵘B. 王昌龄C. 刘勰D. 王维答案:D三、简答题1. 简述古代文论中“意境”的概念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2. 论述古代文论家如何理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3. 描述古代文论中“神韵”与“形似”的区别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论述题1. 论述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与“文以气为主”两种观点的异同,并分析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2. 以具体文论家为例,分析古代文论中对诗歌创作技巧的探讨,并阐述其对现代文学创作的意义。
答案:一、填空题1. 意境2. 韩愈3. 王昌龄5. 钟嵘二、选择题1. D2. A3. B4. A5. D三、简答题1. “意境”是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景象与情感的和谐统一,是作者情感与客观事物的有机结合。
在文学创作中,意境的营造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达到情感上的交流。
2. 古代文论家普遍认为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相呼应,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选择题第一章:先秦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 A )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D、“思无邪”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A )A、“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B、“引譬连类”C、“考见得失”D、“和而不流”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A )A、“尽美矣,又尽善也”B、“尽美矣,未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D、“尽善矣,未尽美也”4、教材认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C )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 D )A、圣人B、今人C、读者D、作者6、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 A )A、“仁政”理论B、人性无善恶理论C、人性恶理论D、人性善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 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C )A、“仁政”和人性论B、“虚静”和“物化”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B、《庄子》较深的影响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 B )A、“直谏”说B、“发愤著书”说C、文应“实录”说D、“疾虚妄”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 A )A、卫宏B、刘安C、孔子D、毛公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C )A、“劝百而讽一”B、“怨而怒”C、“主文而谲谏”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库及答案一一、填空题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题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___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____ ”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___________ ”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________________ ”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________ 而绮靡”,“赋 _________ 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_______ 》和《 ________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___________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_____________ ”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_________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_________________ 》。
白居易与元九书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___________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________ ”和“ _________”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_________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_________ ”说的诗学主张。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1 、庄子的哲学中可以看成是一种审美态度的是() A 、自然朴素 B、得意忘言C、心斋、坐忘D、观生、观民2 、“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关于辞赋的观点。
A 、司马迁 B、杨雄 C、班固 D、刘安 3 、王充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观点是()A 、疾虚妄 B、内外表里,自相副称 C 、文有真伪,无有故新 D、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4 、继承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是() A 、《文赋》 B、《文心雕龙》 C、《毛诗序》 D、《诗品序》5 、完全可以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A 诗品 B文心雕龙 C原诗 D文赋6 、首创诗歌声律说,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的是() A 王充 B陆机 C沈约 D刘勰7 、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中说:“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论述的是() A 、文学创作过程 B、文学鉴赏过程 C 、文学活动的全过程 D、观察事物的过程 8 、最早明确提出“意境”概念的是()A 、传为王昌龄的《诗格》 B、皎然《诗式》 C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9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一句”出自司空图的()A 、《与李生论诗书》 B、《与王驾评诗书》 C 、《二十四诗品》 D、《与极甫书》10、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是()A 、文与道俱 B、文道合一 C、文以贯道 D、文以明道11、“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论,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是()对“诗贵传神”的一种表述。
A 、欧阳修 B、苏轼 C、韩愈 D、严羽12、金代元好问的诗歌理论观点集中在()A 、《答谢民师书》 B、《论诗绝句三十首》 C、《与李生论诗书》 D、《四溟诗话》13、明代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是() A 、前后七子 B、公安派 C、唐宋派D、竟陵派14、提出诗品出于人品这种人格与创作关系观点的是() A 、陆游 B 、袁宏道C 、梁启超D 、刘熙载15、小说与史传的实质区别是()与实录的矛盾对立。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填空题总复习概要> 第一章:先秦> 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他言行记录的著作《论语》。
> 2、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3、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4、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记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 6、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 7、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 9、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留志,是为得之。
”> 1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 11、《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文,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 13、《庄子?外物》篇中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要“意在言外”的传说,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1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一书的文艺思想有着较深的关系。
>> 第二章:两汉>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 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 4、《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的是毛公,他是赵人,为河间王博士。
因此,《毛诗序》的作者当是卫宏。
> 5、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 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7、《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 8、《毛诗大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 9、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佚文篇》),这也建立在其自然论的基础上。
> 10、王充在《论衡》多处提到“增”,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妄增,即是说假话;二是妥增,则是在不悖事理的前提下,对语言表达来一点夸大其辞的修饰,对事情描摹得更鲜明。
这种“增”就很像文学创作中的夸张手法。
>>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1、《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即所谓的“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 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
> 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和刘桢。
> 4、《典论?论文》说,“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 5、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
> 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 7、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学理论批评论著,按时间先后是《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
> 8、教材指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 9、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
> 10、在艺术技巧方面,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即“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 11、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会意”是指具体构思,“遣言”是指词藻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
> 12、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 13、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 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
广义的文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
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 15、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含义。
> 16、《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 17、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才性) 之间的关系。
> 18、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 19、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的因素:才,艺,学,习,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
> 20、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 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轻健的语言表达。
> 22、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的作者分别是曹丕、陆机、刘勰、钟嵘。
> 23、《诗品》与《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 24、在诗歌创作实践上,《诗品》品评了汉魏至齐梁 122 位诗人的五言诗。
> 25、钟嵘的“文想”思想的核心是“直寻”。
> 26、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心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性灵”。
> 27、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
> 28、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见《诗品序》)。
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
> 29、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
> 30、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 31、钟嵘所最欣赏的诗人都符合“风力”与“丹彩”均备的标准,这实际上为他所憧憬的“建安风力”树立了标准。
> 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风,三曰赋。
”>> 第四章:隋唐五代> 1、陈子昂的《修竹篇序》,就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
> 2、“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是陈子昂对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
> 3、“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齐梁诗风徒具华丽词藻而匮乏深微的情志寄托的批判。
> 4、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齐梁文学提出了“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判,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 5、陈子昂的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登幽州台歌》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
> 6、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诗式》,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
> 7、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精规律。
而他关于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的创造问题。
> 8、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还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 9、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
> 10、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的观点,使他的古文理论高于前人。
> 1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12、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的。
> 1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与元九书》中。
此外在《读张籍古乐府》、《寄唐生》、《新乐府序》等诗文中,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
> 14、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他强调的重点在于“义”,也就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
> 15、白居易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会直白露。
> 16、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