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六讲ppt[1]
- 格式:ppt
- 大小:666.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编号:D002 开课单位:社科部开课时间:第一学期总学时数:36学分:2 主讲教师:熊絮茸【教学目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
注重政治性和学术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开启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比较视野,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战略思维能力。
注重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及要求】导论导论分析了20 世纪人类社会的成就和问题、进入2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指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理论内涵以及如何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和世界,并系统阐述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本讲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当代人类社会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2)总体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主要观点。
(3)学习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第一讲分析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主要变化,为认识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明确中国的定位提供了基本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基本特征,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面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中国如何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形势严峻。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本讲教学基本要求:(1)认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并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这些变化及其趋势。
(2)认识和分析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动力、特征、实质和影响。
(3)深刻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分析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重大挑战。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讲稿《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修订和教学思考一、关于《当代》的修订二、教学体现十八大精神的重点三、各讲教学中的若干重点难点一、关于《当代》的修订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以下简称《当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
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根据中央“工程办”的要求,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部社科司直接领导了《当代》的修订。
编写组原成员陈锡喜、杨雪冬、肖巍、张雷声、赵甲明、胡海波、袁银传参加了修订工作。
在“马工程”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帮助下,听取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博士生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编写组数易其稿。
最后由中宣部组织人员审改定稿。
(一)修订过程(经历五个阶段):1、教学建议编写(2013年1月):修改四稿,为教材修订奠定了基本思路和部分内容基础。
2、修订方案制定(2013年2—3月):启动会;各讲修订初步意见(汇总)稿;调研座谈会;初步修订方案(讨论稿1)、(讨论稿2);理论局和社科司召开的教材修订协调会;“修订方案(上报草稿)”;3月28日:“修订方案(上报稿)”:含新的修订提纲和修订说明(修订思路和各讲修订理由)。
3、具体修订(4月):根据“修订方案(上报稿)”开始修订;研究生思政课教指委会议听取意见;反馈“工程办”对修订方案意见;4月22日:合成修订初稿(第1稿);第一次统稿会(4月27日上海);继续各讲修订完善;完成修订初稿(第2稿),5月初上报。
4、修改完善(5—6月):修订工作会议(5月14日中宣部):反馈修改意见;各讲继续完善,形成修订初稿(第3稿);修订工作会议(6月 6—9日中宣部),对第3稿提出修改意见;形成“修订送审稿(第4稿)”;统稿会(6月18—20日中宣部),逐段逐句修改;6月21日上报修订统稿(第5稿)。
5、审改定稿(7月—):由中宣部组织人员对“修订上报统稿”作最后修改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