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故事word版本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10
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注释】怠:松懈,太阳、太阴:此种提法最早见于《易经》。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代表矛盾对立的双方。
一般来说,刚、明、正、利、动、福、暑、实为阳,柔、暗、奇、害、静、祸、寒、虚为阴。
此计中的阳指公开、暴露,阴指机密、秘密。
太阳为阳的极端形式,非常公开之意。
太阴为阴的极端形式,非常机密之意。
【译文】自认为防备周到的,容易产生麻痹松懈的情绪;平常看惯了的,往往就不再怀疑。
秘密蕴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与暴露的事物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经常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讲解】此计名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唐太宗御驾亲证,统兵30万,向高丽进发。
乃至海边,只见波浪滔天,高丽远在千里之外的对岸。
30万大军如何渡过大海?此时的太宗对远征高丽产生后悔之心。
前部总管张士贵问计于薛仁贵。
薛仁贵说:“皇上担心的是大海阻隔,难征高丽。
我有一计,让皇上在不知不觉中渡过大海。
”数天后,张士贵与诸将领来见太宗,说当地有一个豪富老人愿为皇上远渡重洋提供军粮。
太宗非常高兴,立即传见老人。
随后,太宗跟着老人前往海边一间华美的房子去验收粮食。
只见房子的四壁挂着锦绣帷幕,桌上早已摆满了佳肴美酒。
太宗与老人觚觥交错,把过海之事忘得一干二净。
过了一会儿,四壁的帷幕被风吹得哗哗作响,桌子上的杯盏倾斜摇曳。
太宗不由心生疑惑,忙命人拉开帷幕,只见帷幕之外乃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张士贵忙对太宗解释说:“陛下及30万大军正乘船渡海,前往高丽。
”原来太宗所在的华丽房子是由一条大船装饰而成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注释】共敌:指兵力集中的强敌。
敌阳:古代兵法把先兵攻敌、先发制人的战略叫“敌阳”。
敌阴:古代兵法把伺机进击、后发制人的战略叫“敌阴”。
【译文】与其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不如先用计谋分散它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三十六计故事1. 瞒天过海。
从前有一个国家,国王听说邻国要进攻自己的国家,于是他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希望他能想出一个对策。
谋士想了一下,告诉国王说,可以派人去邻国投降,然后在敌人的内部进行破坏,煽动内乱,这样就能瞒天过海,化解危机。
2. 围魏救赵。
赵国被强大的魏国围困,形势非常危急。
赵国的国君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君,可以派人去魏国的后方进行破坏,引开魏国的注意力,让他们分兵前往对付,然后赵国就能趁机解围,救赵国于水火之中。
3. 借尸还魂。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借尸还魂,假装自己已经死去,然后派人偷偷地抬着国王的尸体逃出围困,引开敌人的注意力,然后趁机逃脱围困。
4. 连环计。
有一个国家被敌国连续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使用连环计,即在外围设下多个陷阱和诱敌的计策,引诱敌人进入陷阱,然后趁机解围。
5. 假途伐虢。
古代有一个国家要进攻虢国,但是虢国有强大的防御力量,于是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假装要进攻虢国,引诱虢国的军队出来迎战,然后趁虚而入,攻占虢国的要害地带,取得胜利。
6. 声东击西。
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声东击西,即在敌人的东部发起假攻,吸引敌人的主力,然后在敌人的西部发起真正的攻击,取得胜利。
7. 无中生有。
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利用无中生有的计策,即假装自己有强大的援军,吓唬敌人,让敌人望风而逃。
8. 暗渡陈仓。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利用暗渡陈仓的计策,即在夜间偷偷地派兵渡过险要地带,偷袭敌人的后方,取得胜利。
9. 隔岸观火。
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三十六计故事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三十六计故事瞒天过海三十六计之第一计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
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瞒天过海庞涓又会见孙膑,说他即使给楚王抄录了兵法,楚王还是不会放过他,不如为他抄写一部兵法,他可以帮助孙膑逃离楚国。
孙膑将计就计答应庞涓的要求。
按照庞涓和孙膑定下的计策,庞涓离开楚国。
庞涓走后,孙膑拜见楚王,说兵法乃兵圣之作,必须找一类似鬼谷的山谷抄写,才可不辱圣灵,否则将受到上天惩罚。
楚人一向宠信鬼神,楚王答应了孙膑的要求。
孙膑选择了靠近楚魏边境的一条山谷,假意不敢前往。
楚王得兵法心切,派军队保护孙膑。
庞涓带兵秘密袭击孙膑所在的山谷,意欲劫持孙膑。
孙膑乘庞涓与楚军混战之机,在钟离春的帮助下,逃离楚国。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之第二计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故事: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
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
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
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死,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
孙膑好言相劝,田国等人不从。
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个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
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
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
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死,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口服心服。
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第三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借刀杀人的故事:齐威王派人监视田忌,孙膑告诉田忌,只有交出兵权才可免去杀身之祸。
36计小故事在古代,有一位智慧过人的军事家——吴起。
他精通兵法,善于运用各种计谋,被后人誉为“兵家第一”。
他在军事上的智慧和谋略被总结为了“三十六计”,这些计谋既可以用于军事战争,也可以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处世之道。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三十六计”的小故事。
第一计,瞒天过海。
故事一:从前有一位国王,他的国家正面临着外敌的入侵。
国王找来了一位智慧过人的军事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说,“陛下,我们可以利用瞒天过海的计谋,让敌人措手不及。
”于是,国王派出了一支假装要进攻敌国的军队,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真正的主力军队则悄悄地从海上绕到了敌人的后方,成功地打了一场出乎意料的胜仗。
第二计,围魏救赵。
故事二:在一个国家里,有两个相邻的国家经常发生战争。
其中一个国家的国王得知自己的盟友——赵国正面临敌国的侵略,于是决定出兵相救。
但是,他又担心自己的国家会受到敌国的进攻。
于是,他决定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他率领一支军队向敌国的边境进发,引诱敌人的主力军队前来阻截。
与此同时,他派出另一支军队从敌人的后方偷袭,成功地解救了赵国。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故事三:在一个古代国家里,有两个互相对立的官员,他们互相嫉妒,想要对对方加害。
其中一个官员找到了一位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说,“你可以利用借刀杀人的计策,让别人替你去除掉对手。
”于是,官员找到了一个与对方有矛盾的人,让他去杀害对方。
这样,官员成功地摆脱了对手的威胁。
第四计,以逸待劳。
故事四:在一个古代国家里,有一位将军带领着自己的军队与敌人作战。
敌人的军队非常强大,将军深知自己的军队不是对手。
于是,他决定采用以逸待劳的计策,让敌人在长途跋涉中疲惫不堪,等敌人疲惫不堪的时候再出其不意地攻击。
最终,他成功地打败了敌人。
第五计,趁火打劫。
故事五:在一个古代国家里,有一位国王的国家正面临着内部叛乱的危机。
国王找来了一位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说,“陛下,我们可以利用趁火打劫的计策,趁乱夺权。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国姓爷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他利用了瞒天过海的计策,让敌人措手不及,最终成功收复了台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隐忍和谋略,才能在困难的局面中取得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
齐国国君派出了大军攻打魏国的都城,魏国不得不放弃围攻,转而回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力打力,才能解决自身的困境。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在战场上被敌人杀死,赵国军队为了振奋士气,将赵奢的尸体放在战车上,冒充他还活着,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助虚实,才能战胜强敌。
第四计,以逸待劳。
古代战争中,有一次晋国和楚国的军队对峙,晋国军队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劳,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等待时机,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国的都城被燃烧,赵国趁乱打劫,最终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抓住机会,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六计,声东击西。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韩国军队攻打赵国,赵国军队利用了声东击西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韩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七计,无中生有。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利用了无中生有的计策,制造了一场假战,最终成功打败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八计,暗渡陈仓。
相传战国时期,秦国军队利用了暗渡陈仓的计策,成功攻占了敌人的都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隐秘的方式,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九计,隔岸观火。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发生了一场战争,晋国军队利用了隔岸观火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齐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观察敌人的动向,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十六计故事范文1. 裸衣自捐,低姿求饶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具有军事天赋的青年叫张舜阳。
他年纪轻轻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勇敢的精神。
曾经,他被敌军俘虏,并被迫与敌军将领周旋。
面对强大的敌对势力,张舜阳决定运用三十六计中的“裸衣自捐,低姿求饶”这一计策。
他故意表现出虚弱的姿态,让敌人看不起他,并慢慢麻痹,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最终,当他找到机会时,他利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成功逃脱了敌人的束缚。
2. 反客为主,以欺诈制敌在战争中,诡计与欺诈是取胜的关键。
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叫做赵青云,他善于运用三十六计中的“反客为主,以欺诈制敌”这一计策。
在一次战斗中,赵青云只带领数百人与敌军对峙。
然而,他使用了大量的幌子,制造了虚假的实力和威胁,让敌人误以为他的部队远远超过了实际规模。
最终,敌人被吓倒,主动放弃了进攻,使得赵青云获得了胜利。
3. 顺势而为,化危为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或危机,但也正是在这些困境之中,我们可以寻找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就像古代的将军李广利用了三十六计中的“顺势而为,化危为机”这一计策一样。
在一次战斗中,李广的军队遭遇到了敌军的包围,面对绝境,他没有绝望,反而利用敌人的大意,找到了突围的机会,并最终成功逃脱。
李广的这一行动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敢,也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信息:在逆境中,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和冷静,寻找机会,化危为机。
4. 趁火打劫,乘势而上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李白的智者如何在逆境中寻找机会,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一次战斗中,他的部队被敌军围困在山上。
然而,李白利用了山上的火焰,制造了混乱和恐慌,并趁机袭击了敌人。
最终,他的部队成功逃脱了围困,并赢得了战斗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困境中要善于寻找机会,利用逆境中的优势,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5. 围魏救赵,以退为进在战争中,运用正确的战略非常重要。
在古代,有一位将军叫做孙武。
他在一次战斗中,遇到了敌人的包围。
然而,孙武没有选择放弃,而是运用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以退为进”这一计策,以退为进、用退守敌。
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第一计瞒天过海,计名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讲薛仁贵瞒着不愿渡海远征的唐太宗,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渡海的事。
原文意思是:防备非常严密时,更容易麻痹大意,对于习以为常的事,就会失去警戒。
秘密常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
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容易形成最隐秘的潜藏。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
第三计借刀杀人,计名出自明代戏剧《三祝记》。
说的是北宋时期,范仲淹的政敌密谋策划,让没有打仗经验的范仲淹领兵征讨西夏,其目的是借兵强马壮的西夏这把刀除掉范仲淹。
原文意思是:敌人的情况已明,友方的态度未定,利用友人的力量去灭敌,不必自己付出代价。
这是从《损》卦义推演出的计谋。
第五计趁火打劫,计名出自吴承恩的章回小说《西游记》。
原文意思是:敌人内部矛盾越尖锐,越是有利于我方乘机用兵。
因为事物从来都是刚强存在于柔弱中。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的财物。
乘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
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人遇到麻烦或危险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
第六计声东击西,计名出自唐代社佑编纂的《通典》:“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原文意思是:敌人混乱时,必然会出现意料不到的空隙,就像处于高山地面的沼泽,溃决之势已成,应利用其混乱无主这一点战胜他。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做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
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人就无法推知我方意图,被假象迷惑,做出错误判断。
第七计无中生有,计名出自《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原文意思是:人为的制造假象,并非完全是虚假的,而是以假为手段,由虚假开始,并把虚假态势发展到极端,最终转化为真实。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古时候,有位将军名叫孙膑,他的谋略非常高超。
在一次战斗中,敌军设下埋伏,孙膑便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命令士兵们将战马和粮草都藏起来,然后让士兵们穿上敌人的服装,冒充敌人。
这样一来,敌军便无法分辨出哪是真正的敌人,哪是冒充的。
孙膑还让士兵们在敌人必经之路上设置障碍,使得敌人无法顺利前进。
最终,敌军陷入了困境,孙膑趁机发动攻击,大获全胜。
第二计:围魏救赵战国时期,赵国被魏国包围,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向各国求援,但其他国家都不愿意出兵相助。
此时,齐国的大臣孙膑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建议齐国出兵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国撤军救援。
魏国果然中计,撤军回防,赵国得以解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才能取得胜利。
第三计:借刀杀人古代,有位官员名叫庞涓,他嫉妒同僚孙膑的才能,便想方设法陷害他。
庞涓向魏王进谗言,说孙膑想要谋反。
魏王信以为真,将孙膑投入监狱。
庞涓趁机篡夺了孙膑的职位。
然而,庞涓并没有料到,孙膑在监狱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设法向齐国求援。
齐国派兵攻入魏国,庞涓被俘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力量,才能保护自己。
第四计:以逸待劳在古代战争中,以逸待劳是一种常见的战术。
有一次,齐国和楚国交战,齐国的将领田忌便采用了这种策略。
田忌命令士兵们在战场上休息,不主动出击,而是等待楚国的士兵疲惫不堪时再发动攻击。
楚国士兵连续几天攻打齐国阵地,但却始终无法突破齐国的防线。
最终,楚国士兵疲惫不堪,田忌趁机发动攻击,楚国士兵无法抵挡,齐国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耐心等待,以逸待劳,也是一种取胜的策略。
第五计:趁火打劫古代,有位官员名叫曹操,他善于利用敌人的困境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有一次,曹操得知袁绍的军队在官渡之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曹操趁机发动攻击,攻占了袁绍的城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趁火打劫,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三十六计小故事
1. 瞒天过海:战国时期,赵国将军廉颇率领军队围攻魏国卫国城。
卫国城守将想出了一个计策,将城门打开,出城欢迎进攻的赵军。
赵军大胜后,发现城中空无一人,原来魏国卫国城守将已带领精兵潜至敌后夺取了赵军的主帅。
2. 围魏救赵:春秋时期,晋国面临着强敌齐国的围攻。
晋国国君姜子牙想出一计:袭击魏国都城手牵手,将手中的火炬放到城门处燃烧,齐兵看到烟火以为晋国援军已经来到,最终成功围魏救赵。
3. 调虎离山:三国时期,诸葛亮和魏国将领马谡在街亭阵地作战。
诸葛亮利用马谡自负的脾气,将他带走。
魏国主帅司马懿看到马谡不在,以为街亭已经攻克,率领兵力过度,最终被晋军大败。
4. 走为上策:春秋时期,孟子来到晋国应邀进谏,请晋国国君尽快修行,减少军备,以实现和平。
但是晋国国君不听劝,对孟子采取恶言相待。
孟子不为所动,离开晋国。
后来,晋国不断内乱,外被侵略,而孟子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5. 敌战千里:三国时期,曹操派军攻打东吴,孙权派出诸葛亮墨家兵器大师鲁肃去向刘备求援。
鲁肃劝刘备趁机夺取荆州,屯兵南阳。
军队千里反攻东吴,成功扰乱曹操的后方,给孙权争取了时间。
三十六计的故事三十六计的故事范文大全三十六计的故事一公元前354年,赵攻打魏国,迫使魏国投降。
魏本来是魏国的一员,后来转投赵国。
魏惠王很生气,于是他决定派庞涓去讨伐赵。
邯郸危在旦夕。
赵国国君赵成侯竭力坚守,同时派人火速赶往齐国求援。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
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
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
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
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
所以大败。
三十六计的故事二三国时期,吴杀了关羽,刘备大怒,亲自率领70万大军攻打吴。
蜀军从长江上游向下游挺进,指挥扫荡。
深入吴腹地五六百里。
孙权任命年轻的将军鲁迅为大都督,带领五万人作战。
鲁迅懂兵法,正确分析形势,认为刘备气势汹汹,居高临下,吴军难以攻下。
所以我决定实施战略撤退,看看它是如何改变的。
吴军完全退出山区,蜀军很难在五六百里的山区展开。
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无力作战,兵疲力尽。
鲁迅见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难以顾及首尾。
他在山上扎营,犯了兵家大忌。
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
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
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三十六计的故事三公元589年,隋朝将大规模进攻陈。
战前,隋朝大将何若璧奉命负责河防,经常组织沿河守备部队,调整防御。
每次调部队,都是奉命向溧阳集中。
还下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在各地立旗,设警帐,宣传声势,迷惑陈果。
如果陈真的分不清虚实,一开始以为大军来了,让全国的兵马都做好了迎敌的准备。
但不久,有人发现的驻军部署,而不是攻击,陈撤回了集结的部队。
所以三番五次,隋军都是频繁部署,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暴露。
陈果也是司空见惯,他的警卫是松懈的。
直到隋军从何若壁渡河,陈都不知情。
如山兵,乘不备,一举拔陈徐州南。
三十六计的故事四空城计——孔明智设空城计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三十六计趣味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话说唐太宗李世民要御驾亲征高句丽。
大军浩浩荡荡来到海边,那大海波涛汹涌,可把将士们愁坏了。
这时候啊,薛仁贵想出了一个妙招。
他找来了很多大船,然后把船都伪装成了大房子的样子,周围还弄上了好多幕布。
他跟唐太宗说:“陛下啊,咱们这有个大院子,里面有好多美景呢,您去看看解解闷呗。
”唐太宗就这么被忽悠着走进了这个“大院子”,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在船上,船都开到海中央啦。
这薛仁贵啊,就是用瞒天过海这一招,让唐太宗不知不觉就过了海。
第二计: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派庞涓攻打赵国。
赵国那是节节败退,最后只能向齐国求救。
齐国的军师孙膑就出了个主意。
他没有直接去赵国和庞涓硬刚,而是带着大军直奔魏国的都城大梁。
这庞涓一听,可就慌了神儿了。
为啥呢?因为都城要是被攻破了,那魏国可就完了。
于是庞涓只能放弃攻打赵国,带着军队往回赶。
这时候啊,孙膑就在庞涓回国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
庞涓的军队一路奔波,又累又慌,结果就中了孙膑的埋伏,被打得屁滚尿流。
这就是围魏救赵,不直接救赵国,而是通过攻打魏国的要害,来解赵国之围。
第三计:借刀杀人东汉末年,有个叫祢衡的人,那是才华横溢,但是性格特别高傲。
曹操想收拾他,可是又不想落个杀害贤才的名声。
于是曹操就想了个借刀杀人的法子。
他把祢衡送到了刘表那里。
祢衡到了刘表那儿啊,还是老样子,整天对刘表冷嘲热讽的。
刘表心里那个气啊,可也不想自己担这个骂名。
后来刘表又把祢衡送到了黄祖那儿。
黄祖可没那么多心眼儿,祢衡一惹他,他就直接把祢衡给杀了。
曹操这一招借刀杀人,既除掉了祢衡,还保全了自己爱才的名声。
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打仗。
越国被吴国打得很惨,越王勾践都被迫去吴国当奴隶了。
后来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努力发展越国。
这时候的吴国呢,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之后啊,就开始变得骄傲自大了。
他还去攻打齐国,虽然打赢了,但是自己的兵力也损耗不少。
而且啊,吴国国内还发生了饥荒。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文字版1.瞒天过海,曹操借东风,假装要渡江攻打南方,实际上却趁机袭击了刘备的荆州。
2.围魏救赵,韩信设法引诱赵国的敌人魏国,使他们放松对赵国的围剿,最终成功解救了国家。
3.借刀杀人,刘备借刀杀了黄巾军领袖张角,借此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4.以逸待劳,诸葛亮设伏,故意让曹操追击,最终曹操部队疲惫不堪,被诸葛亮一举击败。
5.趁火打劫,刘备在火灾之后,趁机夺取了荆州。
6.声东击西,刘备派关羽攻打曹操的西边,以分散曹操的注意力,自己则趁机夺取了荆州。
7.无中生有,诸葛亮借助草人木马计,让敌人误以为自己有大军,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
8.暗渡陈仓,刘备派关羽夜渡陈仓,出其不意地攻击了曹操的后方。
9.隔岸观火,刘备不参与争斗,只观望敌人内部自相残杀,最终取得了胜利。
10.笑里藏刀,曹操借机杀死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
11.李代桃僵,刘备派赵云代替自己去迎娶孙尚香,成功化解了孙刘之间的矛盾。
12.顺手牵羊,曹操趁袁绍大军出征时,派人偷袭袁绍的后方,夺取了粮草。
13.打草惊蛇,刘备假装要进攻曹操,以震慑敌人,实际上却暂时退兵,等待时机。
14.借尸还魂,刘备借尸还魂,将自己的名义借给已故的刘璋,以便取得益州。
15.调虎离山,刘备借助诸葛亮的计策,成功引诱了张飞,使敌人失去了重要的将领。
16.欲擒故纵,曹操故意放走了被围困的敌人,使敌人产生松懈,最终实现了擒敌。
17.抛砖引玉,曹操故意放出一些虚假情报,引诱敌人洩露真实情报。
18.擒贼擒王,刘备设伏擒住了曹操派来的间谍,从中获得了对曹操的情报。
19.釜底抽薪,刘备派关羽袭击曹操的后方,破坏了曹操的粮草供应。
20.混水摸鱼,刘备在战乱中混水摸鱼,逃过了敌人的追捕。
21.金蝉脱壳,曹操借机杀死了袁绍的谋士逢纪,瓦解了袁绍的军事力量。
22.关门捉贼,刘备设伏在城门口,等待敌人进城后才出击,最终成功捉拿了敌人。
23.远交近攻,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24.假痴不癫,刘备装疯卖傻,使敌人对他不加防备。
三十六计故事简便版第一计:瞒天过海【解释】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
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30万大军直指高丽。
一天,大军到海边见白浪滔天,芒芒无际,太宗不免泛起愁来,心生退兵之意。
前部总管张士贵的下属薛仁贵胸有成竹的说“这有何难,此处有一位仙人,可让三岳让路、江海开道。
”后来张士贵按照薛仁贵的计谋,将太宗引到一个由帷幔遮蔽的通道,来到一处华丽的小殿堂,殿堂内,大臣们已经在里面等候着,太宗十分高兴的召见了这位仙人,赐宴群臣,并与仙人共饮。
一段时间后,突然狂风四起,殿堂也摇摇晃晃的,大宗一脸茫然,这个时候张士贵如实向太宗说了薛仁贵的计谋,用帷幔遮住了船,现在他们已经航行到大海上了,并将要安全靠岸。
第二计:围魏救赵【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将领庞涓奉魏惠王的命令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急忙向齐国求助,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带兵救赵国。
孙膑给田忌献策说,如今魏国精兵包围邯郸,自己国内肯定只剩老弱残兵,我们不如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庞涓收到消息必定会急急忙忙回救大梁,我们可以在半路伏击,这样既解了邯郸之围,又能乘魏军疲惫的时候将他们打败。
田忌用了孙膑的计谋,庞涓果然中计,在桂陵(今河南长坦西北)遭到齐军伏击,溃不成军,大败而归。
第三计:借刀杀人【解释】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春秋末期,齐国的田常准备作乱,为了让群臣信服,准备去讨伐鲁国,来获取名声,得到支持。
子贡为了救鲁国,奔走齐、吴、越、晋齐国:子贡来到齐国,用“忧患在内部应该进攻强国,忧患在外部则应该进攻弱国”的格言,说服田常转攻吴国,田常认为他已对外说攻打鲁国了,转攻吴国不合适,子贡说他会去说服吴国出兵帮助鲁国攻打齐国。
吴国:子贡来到吴国,跟吴王说齐国攻打鲁国是公然与吴国争强,吴国出兵救鲁,可以名显诸侯,讨伐齐国又可获得大利。
【最新版4篇】编辑: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序言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了4篇《三十六计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供大家借鉴与参考。
下载后,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4篇)《三十六计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篇1故事一:《空城计》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诸葛亮的人,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军事。
在他的一次战斗中,他发现自己的城池只有很少的士兵,而敌人的军队却很多。
诸葛亮知道他不可能通过交战来打败敌人,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聪明的计策。
他命令所有的士兵离开城池,并告诉城中的百姓,城里没有任何士兵。
敌人看到这个情景,开始怀疑城里有埋伏,不敢轻易进攻。
这就是《三十六计》中的“空城计”。
故事二:《走为上策》在古代,有一个叫做赵括的人,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军事。
有一次,他率领的军队被敌军包围,他知道自己无法通过交战来打败敌人。
于是他决定采用“走为上策”,带领他的军队撤退到安全的地方。
在撤退的过程中,他命令士兵们把所有的财宝和粮食都带走,只留下一些破旧的武器和旗帜。
敌军看到这个情景,以为赵括已经逃跑了,于是他们追击赵括的军队。
但是赵括已经预先安排好了伏兵,最终成功地打败了敌人。
故事三:《抛砖引玉》在古代,有一个叫做郑成功的人,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军事。
有一次,他率领的军队要攻打敌人的城池,但是他的军队人数太少,无法攻下城池。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聪明的计策。
他命令一部分士兵穿上敌人的衣服,占领了城池周围的村庄和桥梁,制造出敌人已经占领了城池的假象。
然后他率领主力部队假装要撤退,引诱敌人追击他们。
《三十六计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篇2《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兵法奇书,据传记录了南北朝时期的136个战略故事,涵盖了战争、诡计、谋略等各个方面。
下面是一个适合儿童听的《三十六计》睡前故事:《瞒天过海:田忌赛马》故事的主人公是田忌和齐王。
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度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颠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来自:学习啦网 朝燕 2017-0 3 -01 15:05:58文字版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儿童 小 故事 ,给儿童阅读,可以提高儿童文学素养!为此,那不妨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了解下文字版三十六计儿童 小故事 ,希望对各位有帮助!三十六计故事第一计 瞒天过海【故事】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
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
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
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
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
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
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三十六计故事第二计 围魏救赵【故事】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大大削弱了军队的力量。
公元1860年,清军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
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讨对策,但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为洪秀全献上一计。
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
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州。
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抗州。
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
”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也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作战。
诸王全将都认为这是“围魏救赵”之计,有两位王爷亲率精兵突围,胜利是有把握的。
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欢猜疑,以为天京被围,形势险恶,怀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机脱逃,所以迟疑不决,没有吭声。
三十六计总说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第01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
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
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第02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
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第03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
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
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
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第04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
损刚益柔。
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第05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第06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
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敌处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第二套〖敌战计〗第07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真象。
第08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此计是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的出奇制胜。
第09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
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三十六计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春秋时期,晋国攻打楚国,楚国大将军庄襄王派遣大军前去迎战。
晋国军队知道自己实力不如楚国,于是采取了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们在夜间偷偷地撤退,并留下了一些假装被俘的士兵,以迷惑楚军。
楚军误以为晋军已经被俘,便不再追击。
最终,晋国军队成功脱离了楚国的包围。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国君田忌派遣大将孙膑前去救援。
孙膑采取了围魏救赵的计策,他在魏国与赵国的交界处设下埋伏,引诱魏国军队出来迎战。
在战斗中,孙膑派出精锐部队袭击魏国军队的后方,魏国军队大败而逃,赵国得以解围。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军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
刘邦的大将韩信被项羽围困在乌江之畔,陷入绝境。
韩信采取了借尸还魂的计策,他派人偷偷地将江边漂浮的尸体捞上岸,然后将尸体装扮成自己的模样,制造了自己已经被杀的假象。
项羽见到尸体后大喜,认为韩信已经死了,便大意疏忽。
韩信趁机突围,最终成功脱离了险境。
第四计,声东击西。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大将赵奢采取了声东击西的计策。
他在赵国西部边境上张贴告示,宣称将在某日发动大举进攻。
而实际上,赵奢率领大军偷偷地趁夜间从东部边境进攻秦国。
秦国大将白起听到了西部的消息后,便将大部分兵力调到西部抵御,而东部的防守却被削弱了。
赵奢趁机攻占了秦国的重要城市,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以上就是三十六计故事的一部分,这些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策略。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到宝贵的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