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和现代诗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17
1、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3、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4、杨广《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5、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7、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9、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10、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2、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3、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4、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5、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16、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7、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8、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9、张俞《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0、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现代诗与古诗的不同之处
现代诗: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
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
产。
古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和古代诗比较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都是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的一部分,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一)从音韵上看古诗词可入曲,现代诗可入剧。
古诗词言简意赅,讲究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就如一段流畅的音乐,可以翩翩起舞。
如果给其谱上古乐,用琴、筝等古乐器演奏,点上一盘檀香,泡上一杯清茶,手中置一闲书,悠悠地读,悠悠地听,真可谓意境高远、古朴风雅。
且古诗词虽有艰涩之字,但通篇却能一看就懂,多读几次,似有所悟。
现代诗语言浅白,是我们所熟悉的白话文,也不怎么讲究韵律和结构。
正因为限制少了,一些诗人惟恐别人说其浅薄,就在文字、结构上大辟蹊径,故意折腾得弯曲冗长,朦胧婉转,晦涩难懂。
少有现代诗可以入曲的,但可以将一大堆文字编成剧本。
现代诗的朗诵也很有意思,朗诵者需要不断地摇头晃脑,在个别字句上加重、拖长或飘忽,来体现诗歌的意境。
这种依赖朗诵者的技巧来营造的诗味,犹如一部有趣的话剧,早已将诗歌娱乐化。
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二)从意象上看古诗词是“画”,现代诗是“话”。
古诗词文字简洁、饱满,重在以意象来表现诗歌的内涵,通篇写景,情在景内。
优美的古诗词是一幅画,文字犹如画笔,为我们徐徐呈现浓墨重彩的山水画、风情画。
而现代诗却是“话”,由于少了结构和音韵上的限制,自由诗体现了真正的自由,无论怎么写都行,你的废话情话官话自言自语喋喋不休的话皆可入诗。
你还可以把好好的一句话拆成几行来写,断断续续,或前后倒置,状如结巴,但在诗歌里或许看上去很优美。
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三)从技巧上看古诗词讲究“推敲”,现代诗只需要“敲”。
“推敲”一词的来源,我们很熟悉。
唐代苦吟派诗人贾岛骑驴时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是“推”好还是“敲”好,他一路做着手势,正难以定夺。
恰好遇到的官员是韩愈,他建议用“敲”更为形象。
“推敲”一词就此而来。
可见古人创作诗歌时在一字一句上斟酌得认真,惟有不断推敲,才有一流的诗作。
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包括律诗与绝句)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先把概念捋清楚⼀下。
中国诗歌分为现代诗和古代诗。
现代诗就是题主指的“现代新诗”,⽽古代诗却不⽌题主括号⾥的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属于古诗中的近体诗,都是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诗歌形式,但是还有⼤量不遵守平仄格式的诗,或者创造早于平仄概念产⽣时期的诗,我们统称为古体诗。
现代诗和格律诗的区别所以,如果题主问的是现代诗和近体诗(律诗、绝句、排律)的最根本区别,那毫⽆疑问是是否遵守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是在汉字平仄的基础上,固化了诗句的平仄组成,精确到每⼀个字的平仄,都可以在平仄格式中推导。
虽然会有“⼀三五不论”的讲法,但是在格律诗的诗句关键位置,平仄⼀定是固定的,是以两个⾳节交替变化出现。
如果不遵守这个原则,就不是近体诗,⽽是古风了。
平仄我们今天笼统来讲,除了⼊声字之外,⼤致⼀⼆声⼊平,三四声⼊仄。
虽然⽤今天发⾳来区分平仄并不精确,但是在开始学诗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
近体诗的四种基本格式是“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不论是五⾔,还是七⾔,不论是绝句,还是律诗,或者排律,都是⾸句从这⼏种格式起笔,然后再根据平仄推导原则推导出整⾸诗的平仄关系,并在创作诗作的时候严格遵守。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这就是“仄起仄收”格式,根据“对”的原则推出第⼆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我们看第⼆句“⼀⾏⽩鹭上晴天”,除了⾸字“⼀”之外,其他字都是合平仄的。
第三句要和第⼆句相黏,却要以仄⾳断句,所以会对平仄做出⼩改动,“平平仄仄平平仄”,“窗含西岭千秋雪”,字字合律,再根据对句原则,推出第四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门泊东吴万⾥船”除了⾸字“门”之外,其余皆合律。
所以这是⼀⾸严格合平仄格律的七绝。
现代诗句式都不整饬,⾃然不会把⾃⾝的汉字发⾳来套⽤这⼀套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但是,现代诗是不是就不讲⾳韵呢?答案是否定的。
诗是韵⽂。
不管现代诗还是古代诗,都是必须押韵,并且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契合语⾔发⾳习惯的,也就是必须通顺、上⼝、抑扬顿挫、⾼低有致,让读者吟诵起来能够找准发⾳的合理性以及⾳律的美感。
古体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古诗大都在句尾或句中有一些韵词,而且,古诗大都全部是每行字数有规定。
而现代文没有特有的规定,每行字数也不限,只要通顺就好了。
1.古诗工整严密,现代诗自由活泼;
2.古诗用字精炼,现代诗比较接近口语。
古诗大都在句尾或句中有一些韵词,而且,古诗大都全部是每行字数有规定。
而现代文没有特有的规定,每行字数也不限,只要通顺就好了。
1.首先,古代诗是乏味的四句或八句,现代诗是变化无常的多句;
2.古代诗每句字数相同,现代诗每句字数视情况而定;
3.古代诗只是一段或两段,现代诗的段数随意。
共同点:都有精炼美、含蓄美、音乐美、形象美、跳跃性。
表意朦胧、具有节奏感、有意境。
不同点:古代诗词讲究格律、押韵、平仄。
现代诗词句式长短不一,不用严格押韵
《弟子规》只有一千多字,却在现在这样受欢迎,值得这么多人去刻苦学习;《弟子规》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是一个小人物,只是一个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动就是教书,但他终生研究《大学》、《中庸》,他创办了一个学校,叫“敦复斋”,当时非常受欢迎,被人们尊称为“李夫子”。
因为他经常和孩子接触,所以写成了一部书,叫《训蒙文》,后来又经过贾有仁的修订,才流传至今。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书,却引起这么大的影响,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
的主题也是中国的道理,中国的规范,主要就是说明:仁、孝、悌、爱。
它三字一句,既押韵,又精湛。
爱国古诗1、《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州桥》【宋】范成大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4、《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6、《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示儿》【宋】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9、《出塞曲》【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0、《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1、《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2、《十一日风雨大作》【宋】陆游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3、《春愁》【清】丘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4、《海上》【清】顾炎武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
15、《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6、《州桥》【宋】范成大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六年级课文古诗三首1.六年级课文:古诗三首的全诗翻译《观沧海》、《望岳》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我觉得十分庆幸,能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1)泰山是什么样的面貌?青翠的峰峦,齐鲁大地都能看到。
2.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南北两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
3.山间层云升腾令人襟怀激荡,双目圆睁凝视着入巢的归鸟。
4.终要登上泰山的巅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2) 1.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2.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3.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4.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3) 1.泰山的面貌怎么样?绵延不绝的青色在齐鲁也看得见。
2.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英灵之气,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与晚上。
3.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极力看见想要归巢的飞鸟。
4.应当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视的话,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适合写作文的古诗1.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焜黄华叶衰,常恐秋节至。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5. 《金铜仙人辞汉歌》唐·李贺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6. 《三台·清明应制》宋·万俟咏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
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
东风静、细柳垂金缕。
望凤阙、非烟非雾。
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7. 《戏为六绝句》唐·杜甫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8. 《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9. 《续侄溥赏酴醾劝酒二首其一》宋·陈著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相逢拌酩酊,何必备芳鲜。
10. 《少年行》唐·林宽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
人生无再少,何日复归来。
语文竞赛题选一、现代诗与古诗的区别古诗和现代诗在语言形式上有着极大的区别现代诗: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
现代诗的特点: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诗: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
语言凝练,内涵丰富。
二、阅读(一)丑小鸭丹麦:安徒生美丽的乡间农舍,一只母鸭寂寞地坐在它的集里,孵化自已的孩子。
终于,那些鸭蛋一个接一个地裂开了,“僻!僻!”鸭蛋叫起来,井伸出了它们的小头。
瞧!这些小家伙多么活泼,睁着好奇的眼睛正四下张望。
只有一只蛋还躺在那儿,没有一点儿动静。
“这一个蛋费的时间真久!”母鸭开始抱怨。
“这是一只吐绶鸡的蛋!让它躺在那儿吧。
你尽管先教别的孩子去游泳好了。
”一只来访的老母鸭这样劝着。
但是鸭妈妈还是坚持着把蛋孵了出来。
这只小鸭又大又丑,不过游起水来倒还漂亮。
鸭妈妈因此稍感欣慰,井盼望它会慢慢长得漂亮点。
可是新的生活一开始,这只最后从蛋壳里爬出的丑小鸭处处挨啄,受排挤、被讥笑,不仅在鸭中是如此,连在鸡群中也是这样。
后来的情形一大比一大更糟。
大家都要赶走这只可怜的小鸭趣它自已的兄弟姐妹也对它生起气来。
于是妈妈也说:“我希望你走远些!”鸭儿们啄它,小鸡们打它,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也用脚踢它。
于是它闭起眼睛悲哀地逃,逃到一块住着许多野鸭的沼泽地,又逃到一间老太婆和猫儿鸡儿住的农舍。
结果还是一样地受歧视,嫌它不会“眯眯”叫,小鸭苦闷极了,自个儿在水中钻来钻去,秋天时栋得“呱呱”直叫。
一天傍晚,薄暮低垂,一群美丽的天鹅从灌木林里飞出来,小鸭从未见过这么美丽的鸟,看着它们飞走了,既茫然又羡慕,心中油然桶出一种深深的爱,好像它从未爱过什么似的。
冬天来了,终于有一天小鸭昏倒了,一个农夫把他抱回家去送给了他的妻子,可是它又闯祸了,农去的妻子要用火钳打它,它鼓起翅膀飞走了,飞进了一座大花园,在这里它又遇见了美丽的天鹅。
小鸭突然优郁地想:“我要飞向它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即使被它们打死,也总比让那些欺负自已的贱货咬、啄要好受得多。
1. 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2.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明·于谦《观书》3.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4.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5.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劝学》6.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同上7.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宋·朱熹《观书有感》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9.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10.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汉·刘向《说苑》1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唐·韩愈《古今贤文·劝学篇》12.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晋·左思《咏史八首·其一》13. 读书复骑谢,带剑游淮阴。
——唐·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14. 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
——唐·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15.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16.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魏晋·陶渊明《移居二首》17.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18.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宋·欧阳修《画地学书》19.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唐·刘昚虚《阙题》20.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古诗,现代诗课内: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白话译文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创作背景: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作品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
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话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创作背景: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古诗和现代诗10首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古诗和现代诗10首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古诗和现代诗 10首古诗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迢迢牵牛星汉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凤求凰·琴歌佚名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飞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有所思汉乐府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东方须臾高知之。
秋风词李白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时莫相识. 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燕子楼张仲素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际不是长现代诗《你肯定要走吗?》——泰戈尔旅人,你肯定要走吗?夜是静谧的,黑暗昏睡在树林上。
露台上灯火辉煌,繁花朵朵鲜丽,年轻的眼睛也还是糊涂的。
关于植物的现代诗和古诗
1、《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梅花/梅》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树》现代·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生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你更喜欢读古诗词还是现代诗歌现代诗和古诗,你更喜欢读古诗词还是现代诗歌呢?其实我觉得两者都是非常有境界的,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他们有不同的一个受欢迎度。
我觉得在古代的话,古诗更加的有境界一点,但是在现代的话,我觉得现代诗更加的有境界一点,主要就是不同的时代总会有不同的喜欢。
我觉得古诗那是朗朗上口的,而且古诗的话在背诵起来也是比较轻松,也是比较有感觉的,但是现代诗的话往往有些时候写出来的话就更加的白话文一点,更加的通俗易懂,反而更加的具有正能量,但是现在的一些现代诗反而更加有道理。
但是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现代诗的,因为现代诗都是一种比较朦胧的感觉,在朦胧当中又将那种正能量完全的体现出
来,而且现在是的话也比较受欢迎,就像我有时候也会创作几首现代诗,虽然我的写作能力不是特别好,但是创作出自己原创的东西还是蛮开心的。
现代诗古诗大全
现代诗和古诗是两种不同的诗歌形式,它们在表达方式和语言上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现代诗和古诗的例子:
现代诗: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古诗: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