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经典
- 格式:doc
- 大小:147.00 KB
- 文档页数:33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15篇)一、课外阅读。
丹顶鹤丹顶鹤全身大部分是雪白的,头顶有一点朱红色,这点朱红色是椭圆形的,正正地长在头顶中央。
它的嘴很长。
丹顶鹤的头小得可怜,几乎和长脖子一般粗了。
①最有趣的是那双眼睛,像两个小豆豆,边上还有一圈黑。
它的尾巴也是黑的,这使丹顶鹤变得很美丽。
它走起路来的姿态很漂亮,腿一下一下地迈着,脖子一伸一伸,东瞄(miáo)瞄,西瞧瞧,样子十分警觉,②有时还伴着一阵舞蹈。
它休息时更是好看,它用个“金鸡独立”的架势,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蜷起,亭亭玉立。
不过长脖子不能歇,仍旧四处张望,窥探动静。
丹顶鹤真有意思!1.用“”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2.本文的结构是()。
A.总—分B.分—总C.总—分—总3.理解短文内容,说说短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丹顶鹤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句子赏析。
(1)句①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丹顶鹤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句②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丹顶鹤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
我弯下身子向前爬,老师在一旁不断地提示向前爬(再在)向前爬快站起来你没看见他们吗向他们扑过去唉你怎么不叫哇嗓门要大别忘了你不是猫你是一只老虎我还以为扮老虎是最容易不过的了,不用说话,不用露(lòu lù)脸,没想到也这么难。
看来老师对我的演技并不满意,她倒没说什么。
那位演哥哥的小朋友话可多了。
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20篇(附带答案解析)经典一、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陈景润的故事(节选)陈景润叔叔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
他非常喜欢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这天早晨陈景润叔叔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叔叔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
只见他一会儿用铅笔在书上轻轻敲击,嘴里念念有词;一会儿抬起头,望着屋顶沉默不语;一会儿又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一会儿又低下头不声不响地看着书。
不知不觉时间到了中午,他觉得肚子有点儿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叔叔根本没听见,还是角落里静静地看书呢。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
陈景润叔叔朝窗外一看,心想: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
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
(1)仿写词语。
认认真真(AABB式):________ ________不知不觉(ABAC式):________ ________(2)用“________”画出文中的排比句,并仿写一句:________。
(3)第3自然段是主要是对陈景润的________(A.动作 B.心理)描写,可以看出陈景润________。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属于________(A.动作 B.心理)描写,说明了陈景瑞________。
(4)读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陈景润经常晚上在图书馆读书到天亮。
B. 陈景润是一个非常喜欢学习的人。
C. 陈景润能够成为著名的数学家是因为他非常刻苦。
(5)热爱读书是所有成功者共有的品质,你还知道哪些著名人士读书的故事?【答案】(1)安安静静;平平安安;一心一意;十全十美(2)只见他一会儿用铅笔在书上轻轻敲击,嘴里念念有词;一会儿抬起头,望着屋顶沉默不语;一会儿又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一会儿又低下头不声不响地看着书。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经典一、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1.逃跑的火焰周涛①进入冬季以后,则克台就成了最单调的世界,大地上失去了连绵的、起伏无尽的绿草鲜花,从脚下一直望到天尽头,再没有一点变化,只剩下茫茫雪野。
这个位于伊犁河谷深处的大草原,它的冬天是那样单调,那样沉静。
②那天早晨我备好了马,去场部送一些文件。
我给青马最后紧了肚带,跨上马,把皮帽子放下来,拉过军大衣下摆盖住膝部,就放马朝雪原走去。
在这睛朗的天气里纵马雪原,有一种特殊的滋味。
人在马背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
③我策马驰上一处高地,马在雪地上喘息着似乎不太乐意。
过了一会儿,它自己渐渐减慢了速度。
这时,忽然从远处传来杂乱的犬吠声,我在马鞍上转过身,惊奇地看到了一幕原野冬猎的景象。
④在白皑皑的深雪里,一群狂怒的牧犬正在追逐三只亡命的狐狸,牧犬的后面,是一伙骑马的猎人。
雪太深了,狐狸跃动得非常艰难,它们每次跃起,身后都扬起一阵雪雾,然后落下去,身体又陷进雪里,有时只露出尖尖的红脑袋……它们身后的牧犬虽然也一样在深雪里,但那些狗高大凶猛得多,在雪里冲撞过来,杀气腾腾势如疾风。
⑤三只狐狸拼命地夺路而逃,还不时地回头顾看。
它们在这片茫茫的雪原上显得太弱小、太危险了,雪原那么空旷,狐狸却醒目得如同一簇簇跳跃的火焰,火红耀目,无遮无碍。
十几条猛犬看来是可以追上的,所以骑马围猎的人并不开枪射击。
⑥一只最红的狐狸掉头向我这边跑来,我心下一喜,纵马朝它奔去。
要是我抡它一马鞭,肯定得打昏过去。
正在这样想着,我的马忽然站住不动了,它耸起两耳,看着前方,我正感到莫名其妙,那只狐狸从坡下突然跳上来,恰恰落在我的马前。
可以看出,那狐狸刹那间惊呆了,它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埋伏着一支人马。
惊恐之下,它也许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竟伏在马前惊惶地望着我。
⑦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它这样绝望,这个生灵,这团火焰。
“让我活下去吧——”我感到它这样对我恳告。
⑧我的心颤了一下,不由自主地拨转了马头,让开一条路。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15篇)一、课外阅读。
花瓣飘香①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
②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下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③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在摘花瓣,就叫住了她。
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④“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
⑤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⑥“摘花瓣做什么呀?”⑦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些花瓣送给她。
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⑧“你爸爸呢?”⑨“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
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
”小女孩的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⑩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⑪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
1.结合短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小女孩摘带露水的花瓣是因为自己喜欢。
(____)②小女孩摘花瓣想寄给在南沙当解放军的爸爸。
(____)③小女孩摘花瓣想让生病的妈妈早日好起来。
(____)④小女孩摘花瓣是为了不想让生病的妈妈生气。
(____)3.根据短文内容和提示填空。
这篇文章写了__________(时间),一个__________(人物)为了让自己生病的妈妈_______(起因),在__________(地点)摘下_________________(经过),想让_______________(结果)的故事。
4.文中“小女孩的眼眶里闪动着泪花”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主要通过对小女孩的________描写,表现了她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15篇)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炊烟早晨公鸡们早早的就穿上裤子,扑腾着翅膀迎接太阳的到来了。
喔喔的叫声,铜锣般在乡村滚动。
其实最先迎接到的并不是太阳的光芒,而是飘飞在乡村上空的炊烟,乡村里起的最早的还是那些勤劳朴素的村民,他们的手()着这生活的丝线。
()着热情的双手,()着胳膊的胳膊,()着幸福的衣袖,()着出的才是最壮观、最复杂、又最温馨的风景,而那炊烟则是它们放出的生活信号。
炊烟是一群无骨的动物,善于表达幸福、温馨、热情、喜悦等情感。
他们如同沁水一般,从瓦缝里门缝里,窗户缝里,烟筒里,汩汩冒出来,无可阻挡,激情四射。
已进入天空,就如同牛羊进入开阔的草原,任意驰骋。
也仿佛流水奔入宽阔的海洋,随意奔涌。
在天空中张扬着奔跑着,舞蹈着,把幸福扯成一片片旗帜,把温馨拧成一股股绳索,把热情放飞成一只只风筝,把喜悦扭成一支支舞蹈,生动、优美、豪放。
我的老家在鄂西子娘园。
,经历过最严酷的饥荒。
那饥荒就是一把无情的剑,斩断乡村的炊烟。
没有炊烟的乡村。
死寂成一片沉默的山岩,荒凉堆满整个山谷,萧条一片。
而只有炊烟活着,乡村才是最生动的图画。
炊烟也是一群娃子。
最初它们养在各家各户中。
但一到半空他们就纠缠到一起,分不清哪是你家的,哪是我家的,然后他们就如同鄂西西山里被苞谷,洋芋红苕养大的山里娃。
有着羊羔般的热情和牛犊般的野性,玩着捉迷藏过家家的游戏。
追逐着,叫喊着,嬉闹着,鞋儿跑掉了,辫褡子散了、扣子扯脱了,但是他们依旧笑着,喊着,追着,闹着,把乡村的未来涂成蔚蓝的天空。
1.短文第一自然段的括号里依次填入的词语,最准确的项是()A.挽拉拽牵画B.拽牵挽拉画C.牵挽拽拉画D.拽拉挽牵画2.第二自然段把炊烟比作无骨的动物,还把它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是为了表达炊烟中包含的____________的情感。
3.第三自然段把炊烟比作娃子,是因为山里娃有着羊羔般的______和牛犊般的______,他们追逐着、_______、嬉闹着,主要是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15篇)一、课内回放。
麻雀我打猎回来,走在林荫路上。
猎狗跑在我的前面。
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噢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
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
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已的幼儿。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准备着一场博斗。
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1.在第四段中找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的词,用“”画出来。
并说说从老麻雀的各种动作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老麻雀?它为什么这样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中的“强大的力量”指的是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本文的感受以及对母爱亲情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为什么带着猎狗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
我爱乡村的傍晚六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
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一尘不染。
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冈。
我美美地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眺望远处。
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边的群山,倚山而建的一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奶奶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
人教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诚实的价值从前,有一对夫妻,开了一家酒馆,由于他们卖的酒物美价廉,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丈夫外出,妻子偷偷地在酒里掺了水,多卖了五元钱。
晚上丈夫回来,妻子得意地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丈夫,以为会得到丈夫的夸奖。
谁知,丈夫一听,急得双脚直跳,抱着头痛哭,说:“哎!你把我们最值钱的东西,只五元就卖掉了!”果然,从此他们的生意不如以前红火,最后终于彻底破产。
当妻子贫困交加、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悔恨地流着泪,说:“我明白了……”(1)文中与“红火”意思相近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2)“丈夫”说的“我们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3)根据你的理解,给短文结尾补上“妻子”说的话。
解析:(1)兴隆(2)诚实守信。
(3)我明白了应该诚实守信,不应该掺假糊弄顾客啊。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2)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3)结合课文内容补写内容要符合原文特点。
补写的内容与所给出的内容一致,使上下文之间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简洁。
故答案为:(1)兴隆(2)诚实守信。
(3)我明白了应该诚实守信,不应该掺假糊弄顾客啊。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心底盛开一朵花①匆匆上了公交车,我才发现没带公交卡。
司机倒是不错,可能是看我不像是经常逃票的人,才没有把我撵下去,但让我在皮包里继续找零钱。
②在车上,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偷,把身上里里外外翻了个遍,除了几张百元整钞,再也没有找到一个硬币。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一、课外阅读。
散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着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向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相信并佩服。
()(2)意见不一致。
小学四年级阅读理解40篇1、逗人喜爱的黄燕我们家养了一只小黄燕,黄色的羽毛,黑而小的眼睛,尖尖的嘴。
起初我对它并不在意,总觉得它有它的世界,我有我的天地。
只是当爷爷奶奶给它喂食的时候,偶尔看它两眼,因为我有好多事要做,才懒得管它呢!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爷爷奶奶总是叫我去给小黄燕喂食。
开始我很是不耐烦,但经过一个多星期对小黄燕的喂养,我觉得在它身上好像多了些什么似的。
不知不觉地,我开始注意它,观察它了。
黄燕除了吃小米外,特别爱吃菜叶,而且动作很敏捷,吃饱后,总是很悠闲地用乖巧的小嘴梳理自己的羽毛。
原来它也是那么爱整洁。
我不由自主地看了一下自己的身上,觉得有些惭愧,怪不得家里人总是叫我注意清洁卫生。
我似乎明白了许多,开始爱我的小黄燕了。
清晨,每当我醒来时,便听到它那时而短促、时而悠扬的鸣叫声,十分美妙动听。
那叫声把我的思绪带到深山、带进树林、带上蓝天,带进白云,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使我觉得心旷神怡,思绪万千,使我产生了拥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是啊,要是我们能够随时注意观察和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会得到很多知识和明白很多道理的,也会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偶然()内疚()灵巧()希望()2、按要求写句子。
(1)缩句:小黄燕真是一只逗人喜爱的小鸟。
(2)扩句:黄燕吃菜叶。
(3)读读文章最后一段,用“要是……会……也会……”说句话。
3、文中画“”句子是()句。
4、仔细阅读文中画“”的句子,并联系上下文说说“我”明白了什么?5、填空。
小作者在写对黄燕的喜爱过程中,从()到注意它,()它;通过观察,觉得小黄燕()了,它美妙动听的叫声,使小作者产生联想,从而得到启示。
【参考答案】4、黄燕都知道爱整洁,我们更应该注意卫生清洁。
5、懒得管它观察很可爱更是我们能够随时注意观察和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会得到很多知识和明白很多道理的,也会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 2、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15篇)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当代英雄——官东①2015年6月1目21时30分许,栽有454人的“东方之星”客轮,在由南京驶往重庆途中遭遇大风,翻沉在湖北监利长江大码洲江段。
相关部门在事故发生后,立即组织多方人员奔赴现场,抢救生命。
②大连舰艇学院大学生官东主动请缨参加救援。
6月2日12时,官东身穿负重设备,潜水摸到了沉船的一个房间,发现了一位老人。
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备,最终成功将其救出。
这是第一位被救出的生还者。
③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搜索到了蜷缩在舱室里的小伙子一一船员陈书涵。
陈书涵此时已陷入绝望,体力严重透支。
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他。
但陈书涵由于体力消耗巨大,已无力穿戴。
官东便迅速帮他将装备套在身上,而自己仅靠轻潜装具支撑,冒着生命危险,将其送出舱室。
④就这样,官东凭借过硬的潜水技术和机敏的临场反应,从倒扣在江中的船体里成功救出两名幸存者。
⑤然而,官东从江底撤退时,却遇到了危险。
他身上的信号绳缠住了身体。
危急之下,关东只能迅速割断信号绳,却与水面彻底失联。
他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了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
这时,一个暗流瞬间又将他卷入深水区。
没想到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
由于上升速度过快。
刚出水的官东满脸油污,双眼通红,鼻孔流血,双耳胀痛难忍。
⑥官东的感人事迹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大家盛赞他的英雄行为。
面对采访的记者,他腼腆地说:“生命高于一切!在当时的情况下,别说我是一名海军潜水员,就是普通老百姓都会像我一样去做。
”⑦帅气的外表,英雄的行为,平静的回答,代表了真正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
正像《感动中国2015年十大人物》颁奖词送给官东的一一“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盛赞:________②毫不犹豫:________2.读②至④自然段,找出文中能概括这部分主要内容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阅读训练3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
野鸭一天,我在小山上漫步,忽然看见一束枯草旁边躺着一只野鸭。
起初,我以为这只野鸭是害怕人发觉,藏在这儿的,我就用手杖拨了它一下,想叫它站起来,可是它一动不动。
我觉得很奇怪,便俯下身细看,这时我才发现它已经死了。
它身体的一侧微微向上翘起,脖子向前伸出去,张着嘴,里面塞满了雪。
它的翅膀稍稍张开来,一条腿微伸向后面,在它的腿跟前有两个蛋,我便把这只死鸭提起来。
果然,在它身子底下有一个巢,里面有十一个蛋,连同外面两个,一共十三个。
我将它仔仔细细地审视了一番,没有发现一处伤痕或遭受暴力的迹象。
从它身上的各种情形看,它是被冻死的。
虽然看的只是表面现象,但是我还是毫不迟疑地得出了这个结论:它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同那场暴风雪进行了一番殊死的斗争以后死去的。
我望着这只野鸭,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这是一种多么深沉,多么感人肺腑的爱啊!可怕的暴风雪席卷了这个孤寂荒凉的小山,凛冽刺骨的寒风令人窒息。
而这只可怜的野鸭却不顾这一切,竟然敢向它的敌人挑战,执意保卫着自己的家和孩子,直到筋疲力尽,再也无力这样做的时候,毅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太阳已经落下去了,苍茫的暮色渐渐隐没了远处的山峦。
我用一张大纸把它们包起来,在地上挖了一个小小的坟,将它们母子放进去,用泥土把它们埋起来。
我把它们留给大地母亲,便继续向前走我的路了。
(1)请写出与“平静”意思相近的两个带有“静”字的词语。
________ ________(2)根据短文内容补充下列短语。
________的暮色 ________的寒风________的野鸭 ________的小山(3)“而这只可怜的野鸭却不顾这一切,竟然敢向它的敌人挑战”,“这一切”指的是什么?“敌人”指的是谁?(4)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冻死的?(5)作者为什么用纸把它们包起来,并把它们埋了起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解析:(1)安静;镇静(2)苍茫;凛冽刺骨;可怜;孤寂荒凉(3)“这一切”指的是凛冽刺骨的寒风和可怕的暴风雪。
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100篇及答案经典一、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1.渔夫和金鱼(节选)从前,大海边泥棚里面住着一对老夫妻,老头子心地善良,老太婆贪婪狡猾。
一次老头儿出海,打上来一条金鱼。
金鱼请求说:“您放了我吧,您要什么都可以。
”善良的老头儿就说:“你走吧,我什么也不要。
”老头儿回家说到了打鱼的事。
老太婆大骂:“我们那个盆太破了,哪怕去换个好点的盆也好啊!”老头儿来到海边。
金鱼听了说:“老太婆会实现这个愿望的。
”老头回去了,老太婆又破口大骂:“再去要个木屋!”老头来到海边,金鱼又答应了。
可是,老太婆又要当个贵妇人。
老头跪倒在海边。
金鱼看到老爷爷的样子,答应了。
两周后,老太婆大叫:“我要做女皇。
”老太婆要打老头儿。
金鱼出于对老头的同情,又一次满足了老太婆。
没多久,老太婆又要做女霸王,还要金鱼亲自来伺候她。
这次,金鱼什么话也没有说,直接游走了。
老头回到家里,看到老太婆衣襟褴褛地坐在门前,而她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1)给下列语境中的“打”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打:①击,敲,攻击;②放出,发出;③揭,破,凿开;④捕捉,获取。
打上来一条金鱼。
________老太婆要打老头儿。
________(2)从哪里能看出老头儿心地善良?在文中用“”画出来。
(3)文中的老太婆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独腿人生罗伟章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
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
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保持一段距离。
我没有私车,只得坐公交车去,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四十分钟。
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三元。
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问了价。
“五元。
”车夫说。
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
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练习(精选15篇)一、阅读理解。
成全善良双休日,我去医院看望一位朋友。
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每一辆公交车里都挤得满满的。
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
我旁边站着一位老人和一个姑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女儿陪父亲去医院看病,与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
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别人碰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挽着父亲的胳膊。
费了很大劲,她才把父亲挽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
一个姑娘突然站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坐吧。
”老人说:“谢谢了。
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
”女儿竟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她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姑娘脸上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
”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那就太谢谢你了。
”让座的姑娘流露出了笑容。
公交车突然刹车,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
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
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谢意。
下车后,我听到这对父女的对话。
“爸,伤口疼了吧?”“一点点吧!”“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你啊,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我明白了,老人和女儿的拒绝,是另有隐情。
我不禁又想起在车上老人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
在那颠簸的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苦,成全了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1.让座给老人的过程中,姑娘神情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一连串神情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明白了,老人和女儿的拒绝,是另有隐情。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20篇(附带答案解析)经典一、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偷秋(节选)月亮挂到中天时,庄里的人便三三两两出庄了,披着银银的月辉,有的来到河边的果园里,蹑手蹑脚钻到树下摘几个苹果、秋梨。
看果园的老头坐在窝棚里瞅得一清二楚,可他绝不会喊一声,任乡亲们偷几个尝鲜去。
也有更放肆的,知道守果园的坐在窝棚里,却要对着窝棚喊:“偷秋了”。
看园的老头佯装没听见,任他们“偷”。
这个夜晚,最不知疲倦的是村庄里的孩子们,瓜果、花生、几盘向日葵,甚至一根秋黄瓜,往日里他们渴望的东西,今天夜里他们东钻西潜全偷回来了,兴高采烈地堆放在他们自己的床头,他们拥着这些东西终于甜甜地睡熟了。
村庄人平时是很瞧不起“偷”字的,但偷秋是例外。
庄里偷秋都只是象征性顺手牵羊那么一点点。
你偷秋,就偷来了好收成的种子,明年后年就要风有风要雨有雨,你就有好收成好运气了。
他们是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是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是渴望从劳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
(选自《勇气改变世界》,印刷工业出版社)(1)解释词语。
不知疲倦:________蹑手蹑脚:________(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一清二楚—________ 渴望—________ 劳碌—________(3)文中表现孩子们偷秋后心情的词语是________,体现了他们________的心情。
(4)孩子们偷秋后“甜甜地睡熟了”是因为()A. 他们偷到了东西,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B. 因为这些东西都很好吃。
C. 因为这些东西代表着他们的梦想。
(5)短文中的“偷秋”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传递了庄户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很投入地做一件事情或者对待其他事物,忘记了劳累和辛苦;形容走路脚步放得很轻,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2)模模糊糊;失望;悠闲(3)兴高采烈;高兴(4)C(5)偷秋就是在中秋之夜,从别人的丰收果实中象征性地顺手牵羊拿点东西,表现出庄稼人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渴望从劳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的美好情感。
人教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20篇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
陈嘉庚爱国富翁陈嘉庚一生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
1951年的一天,陈毅特意到集美拜望他。
陈嘉庚把陈毅请进屋里。
屋里陈设极其简单。
办公室同时也是卧室,床上挂的蚊帐已经发黄,打了好些补丁,那是抗战时买的,已经用了好些年了。
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倒扣的破瓷碗,上面立着半根蜡烛,那分明是自制的烛台。
屋里还有两张沙发,不成对了,一张看来已经无法翻修;另一张蒙上了皮面,显然是新修过的。
陈毅看了陈嘉庚的屋内陈设,脸上浮现出很复杂的表情。
他说道:“嘉老,您让我又想起了延安!”陈嘉庚说:“比延安好多了,这些东西是旧了些,但都能用。
”陈毅站起来,踱到窗前,看着窗外幢幢高楼,不由得赞叹道:“嘉老,您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呀!”“不敢当,不敢当!”陈嘉庚说,“我多存一分钱,也就为国家多存一分钱,积少成多,用来兴办学校,多出人才,振兴祖国!”听了这话以后,陈毅紧紧地握住陈嘉庚的双手说:“我们的后代会永远记住您的。
”(1)为表达中心思想,作者主要进行了________描写和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
(2)文章的第2自然段从( )这几方面描写了陈嘉庚的生活极其简朴。
(多选)A.办公室也是卧室B.蚊帐发黄,打了补丁C.用破瓷碗做烛台D.沙发已破旧E.请陈毅坐皮面沙发,自己坐破的(3)短文通过人物的对话,赞扬了陈嘉庚的________。
(4)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解析:(1)环境;语言(2)A,B,C,D(3)谦虚作风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4)这句话说的是陈嘉庚的生活非常简朴,就像红军战士当年在延安一样。
【解析】【分析】(1)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考查概括中心思想。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练习题3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
西湖漫笔(节选)宗璞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①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
②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③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
④亭旁溪水琤(chēnɡ cōnɡ),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
A.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
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
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B.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
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
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
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1)“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这句话是从文中的第一自然段中抽出来的,请问它应放在哪一句的后面?( )A.①B.②C.③D.④(2)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________。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A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________。
②B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________。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15篇)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我就弯下身子向前爬,老师在一旁不断地提示□向前爬□(在再)往前爬□快站起来□你没看见他们吗□向他们扑过去□唉□你怎么不叫哇□嗓门要大□别忘了你不是猫□你是一只老虎□我还以为扮老虎是最容易不过的了,不用说话,不用露(lòu lù)脸,没想到也这么难。
看来老师对我的演技并不满意,她倒没说什么。
那位演哥哥的小朋友话可多了。
他说我这只老虎太窝(wō wē)囊,连豁(huò huō)虎跳也不会,只会在地上爬。
还说他从没见过不会豁虎跳的老虎。
随他说去吧,我这个配角(jué jiǎo)虽然配不上他,可是老师没把我撤换,他也只好将就。
终于到了星期六,到了下午,到了我们班演出的那个时刻。
我套上者虎皮,(带戴)上老虎头罩,紧张地等候在后台的上场口。
忽然背后有人轻轻推了我一把。
我知道推我的是老师,立刻弯下身子爬上场去,嘴里啊呜啊呜直叫。
只听见台下一阵哄(hōng hóng)堂大笑,笑得我脸上一阵热。
我已经明白,我笨拙(zhuō zhuò)的表演,把全场的老师同学都逗乐了,他们从没见过这样窝囊的老虎。
1.用“√”选择括号里正确的读音和字。
2.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困难——(_______)放松——(_______)灵巧——(_______)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窝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第____自然段写的是我演老虎的过程,运用了______ 和 ______ 描写。
5.请在第一自然段的方框内加上标点。
6.说说你对老师说的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经典一、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1.逃跑的火焰周涛①进入冬季以后,则克台就成了最单调的世界,大地上失去了连绵的、起伏无尽的绿草鲜花,从脚下一直望到天尽头,再没有一点变化,只剩下茫茫雪野。
这个位于伊犁河谷深处的大草原,它的冬天是那样单调,那样沉静。
②那天早晨我备好了马,去场部送一些文件。
我给青马最后紧了肚带,跨上马,把皮帽子放下来,拉过军大衣下摆盖住膝部,就放马朝雪原走去。
在这睛朗的天气里纵马雪原,有一种特殊的滋味。
人在马背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
③我策马驰上一处高地,马在雪地上喘息着似乎不太乐意。
过了一会儿,它自己渐渐减慢了速度。
这时,忽然从远处传来杂乱的犬吠声,我在马鞍上转过身,惊奇地看到了一幕原野冬猎的景象。
④在白皑皑的深雪里,一群狂怒的牧犬正在追逐三只亡命的狐狸,牧犬的后面,是一伙骑马的猎人。
雪太深了,狐狸跃动得非常艰难,它们每次跃起,身后都扬起一阵雪雾,然后落下去,身体又陷进雪里,有时只露出尖尖的红脑袋……它们身后的牧犬虽然也一样在深雪里,但那些狗高大凶猛得多,在雪里冲撞过来,杀气腾腾势如疾风。
⑤三只狐狸拼命地夺路而逃,还不时地回头顾看。
它们在这片茫茫的雪原上显得太弱小、太危险了,雪原那么空旷,狐狸却醒目得如同一簇簇跳跃的火焰,火红耀目,无遮无碍。
十几条猛犬看来是可以追上的,所以骑马围猎的人并不开枪射击。
⑥一只最红的狐狸掉头向我这边跑来,我心下一喜,纵马朝它奔去。
要是我抡它一马鞭,肯定得打昏过去。
正在这样想着,我的马忽然站住不动了,它耸起两耳,看着前方,我正感到莫名其妙,那只狐狸从坡下突然跳上来,恰恰落在我的马前。
可以看出,那狐狸刹那间惊呆了,它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埋伏着一支人马。
惊恐之下,它也许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竟伏在马前惊惶地望着我。
⑦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它这样绝望,这个生灵,这团火焰。
“让我活下去吧——”我感到它这样对我恳告。
⑧我的心颤了一下,不由自主地拨转了马头,让开一条路。
⑨它很有礼貌地看我让开,然后才低下头,迅速从我的旁边奔跑过去。
10我伫马立在高地上,目送这只红狐狸继续奔逃。
这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令我震撼的画面:在一片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上,它跃动着,窜跳着,一起一伏,特别清晰。
它那条漂亮的大尾巴飘动招摇,宛似一股被风曳动的火红烈焰,燃烧、跃动在洁白的雪上,向远方飘去!1.在这个原野冬猎的故事中,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请写出感情变化的过程。
(每空两个字)“我”的感情变化:惊奇→()→()→()2.第①自然段属于描写,有什么作用?3.文中对茫茫雪原上红狐奔逃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精彩,请从④⑤⑥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加以赏析。
4.选文讲述的故事是作者周涛1970年的一次亲身经历,他还曾就此事写过一首短诗(冬天里遇到的童话》,比较阅读下面诗句和选文,你认为(冬天里遇到的童话》和《逃跑的火焰)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有一年冬天/我遇到一个童话/它并且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但我觉得它很美丽……/阳光在雪面镀上炫目的幻想这时,雪原上跑过来一只狐狸……/让这火红的生命在雪原跳动吧没有它,旷野该多么孤寂……5.选文第⑦段写道:“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请根据上下文,发挥你的想象,补写一段话描述当时的情景。
(40字左右)1.暗喜同情震撼2.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表现了雪野的茫茫空廓、无边无际,暗示狐狸无处可逃的命运;渲染气氛的单调、沉静,与下文猎狐的紧张激烈形成鲜明对比。
3.略4.《冬天里遇到的童话》:表现的主题是火红的狐狸在雪原上跃动,美丽炫目,给孤寂的旷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逃跑的火焰》:表达了作者对弱小生命的爱怜和关爱,对狐狸抗争厄运所表现出的努力与凄美的惊叹。
5.示例:我看见狐狸嘴边喘出的白气,胡子上凝着的冰霜,它那双褐色的圆圆的眼睛盯着我看,眼神里充满了哀告、祈求。
(能对狐狸有一定的描写,表现出狐狸的惊惶、绝望,与下文衔接自然、语言通顺即可)2.玉米人①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
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
②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
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大超市和工人文化官,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
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
他似乎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
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
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③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煮。
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饯一穗?”④“一块五。
”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⑤“我想买四穗。
”我说。
⑥他抬起头,问了一句:“你能吃四穗?”⑦“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
”我说。
⑧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⑨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⑩“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
⑪这让我大惑不解。
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账?”⑫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⑬天哪,竟然是这理由!我低声骂着他“蠢货”,掉头而去。
到了下一个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
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
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好吃了再来啊。
”⑭我提着生玉米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
我站定了,示威性地晃悠着手中的玉米。
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我提着的,是一颗颗手雷。
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的安闲,那么的从容。
⑮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
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蓝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黝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知足的神态。
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
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难道不可贵吗?⑯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
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占据——()招揽——()洋溢——()2.短文主要讲述“我”向一个_________买生玉米遭到________,到别处买到了生玉米后向他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3.读读第⑭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4.你是如何理解短文第⑮自然段中“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这句话的?5.文中的“我”对两个卖烤玉米的人看法有所不同,你读懂“我”内心的感受了吗?请用简短的话分别表达“我”对他们的评价。
1.占领招徕充满2.卖烤玉米的人拒绝示威性地晃悠手中的玉米3.这句话生动传神地反映出他对别人的关爱与担忧,宁愿舍弃眼前小利,也要为他人的需求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4.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是可贵的,值得“我”学习。
5.第一个卖烤玉米的人为了一种责任,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二个卖烤玉米的人只顾眼前利益。
3.母亲的味道钟秀华①从记事起,母亲的味道便与厨房息息相关。
她常常穿着陈旧的粗布衣服,一日三餐不厌其烦地摆弄着锅碗瓢盆,将油烟味悉数纳入衣服、毛发的每一条缝隙里。
走到哪里,她的身上都散发着招脾般的气味,仿佛永远都脱不了家庭主妇的标签。
于我而言,母亲的味道已是楔入心灵几十年的最温暖的味道了。
②每天清晨,母亲必是第一个起床,拿了一把笤帚扫去灶台上的杂垢,然后开启锅灶。
接着,她挑着一担大木桶,去河边担水,将厨房里的大缸小瓮全都填满了才肯放下扁担。
米饭煮至半热,母亲便把一双儿女喊醒。
她眼疾手快,盛一碗刚捞起来的米饭,左三圈右三圈,三五下就捏成了一个大饭团。
饭团香喷喷的,由于捏挤得紧实,咬在嘴里很有韧劲,那是小时候我和哥哥每天清晨的第一道美味。
偶尔,母亲还会奢侈地给饭团挖一个小窝窝,再放上一小勺白糖,这又增加了我们兄妹的期待。
③父亲喜欢吃本地的特色小吃,诸如红薯叶米粿、饭包肉圆、薯圆、艾米粿等都百吃不厌。
母亲自外地嫁过来,原本对这些小吃的做法一窍不通,但母亲天生有着好学好胜的本领,每当别人家做这些小吃时,母亲经常自告奋勇去打下手。
一来二去,就让她给全盘掌握了。
于是,当红薯叶长势旺盛的季节,母亲的厨房里时常飘散着红薯叶米粿的清香味。
逢年过节,母亲总不忘蒸好一屉一屉的饭包肉圆,父亲常常吃得赞不绝口。
父亲是个放映员,经常走村串户地放电影,百家饭、百家味都尝过,却还是觉得家里的饭最合胃口。
在家的时候,他常常坐在灶堂里帮母亲烧火,一边比对着村里哪个媳妇做的饭如何:“张家的太咸了,李家的半生不熟,还是老婆做的好吃啊!”此时的母亲抿嘴一笑,自是满心的得意,对于手上的功夫,又多了几分用心。
④母亲的厨房里,做的永远都是家里人需要的食物。
嫂子娶进门时,很快怀孕了,于是厨房里又长期飘荡着煲汤的香味。
母亲买来新鲜的猪肚,买来活楞楞的小母鸡,一天一天变着花样地做给嫂子吃,直到嫂子诞下一个七八斤重的小男婴。
再后来,母亲又将安排一日三餐的重心转向了孙儿辈。
红枣、莲子、排骨轮番上阵,将侄儿养得白白胖胖的。
最难忘的,还是我患胃病的那几年。
母亲到处打听了偏方,什么猪心煨食盐、猪肚炖胡椒、老母鸡炖仙人掌等等凡是相信有用无害的食物,都让我吃了个遍。
最终我的胃疼病好了,但我却不知到底是吃哪种偏方好的。
这中间母亲付出了多少的辛劳,早已是无法计数了。
⑤直到今天,已经成家的我,还赖在母亲的厨房里蹭饭吃。
母亲总是冲着我们的喜好备菜,可是当我扪心自问,母亲最喜欢吃的是什么时,却发现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回答。
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
⑥我望着站在厨房里的母亲,她的背已经因为长年的劳碌而佝偻了。
我用力地呼吸着母亲身上的气味,那一缕缕浓重的厨房味,饱浸的全是母亲的爱与付出呵!(选自《中国艺术报》,略有改动)1.请根据全文内容,说说题目“母亲的味道”的具体含义。
2.品读第②段和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谈一谈你在其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②段:第③段:3.选文第⑤段中,“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
4.作为结尾段,第⑥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5.本文中,作者用朴实的文字描绘了朴实的母亲给“我”的踏踏实实的幸福。
相信你也曾经体会过这种平淡生活中的幸福,能写一写你生活中平淡的幸福吗?1.一语双关,既指母亲为家族成员所做的各种美食的味道,也指母亲对家族成员的关爱与付出的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