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1.1太阳和影子(1)教案-附知识点梳理
- 格式:docx
- 大小:33.95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单元白天与黑夜1、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见户外的阳光了吗?提醒学生,不可以直视阳光,以免对眼睛产生伤害。
2、站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呢?温暖、热、明亮。
3、同学们能够描述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吗?引导学生通过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来描述,借助校园里的一些参照物描述太阳的高度。
4、你们还看过天空中其他位置的太阳吗?那是在什么时候?早晨、傍晚、中午、下午。
二、观察影子1、谈话:找一根竹竿立在操场上,说一说,竹竿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2、引导学生亲自“立竿”“见影”,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3、用粉笔画出整条影子,并测出长度,记录当时的时间。
4、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人一组,在操场上走一走,看一看还有哪些东西有影子,也把它画下来,并记上时间。
三、讨论1、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猜一猜,过一段时间,操场上的那些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影子会动吗?怎么动呢?朝哪个方向动呢?2、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实践活动,制作日影仪1、什么是日影仪?日影仪有什么作用?2、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日影仪。
学具袋中有现成的材料,引导学生组装起来即可。
3日影仪如何使用?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如何使用日影仪。
要特别强调的是,纸上的方位必须与实际方向保持一致,日影仪摆放好之后,用胶带固定,以免移位。
五、你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用手电筒和竹篾模拟太阳的运动。
六、组织讨论1、引导学生到操场上去观察标记的影子的变化。
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
这个时候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影子已经偏离了原来的位置,而且长度也发生了变化。
2、总结影子变化规律3、在组织学生讨论教材提出的问题时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然后描出影子顶端的连线,用箭头表示移动的方向。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太阳和影子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与温度.时间变化的关系;知道同一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并能运用太阳和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来辨别方向。
2.引导学生对日常事物进行观察.置疑,养成长期观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知道利用太阳光和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为人们的生活做一些有益的事。
二、教学重点:了解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与温度.时间变化的关系;知道同一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并能运用太阳与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来辨别方向。
三、教学准备:1.课前观察或回忆生活经验提示卡片。
2.投影仪一台,银幕一个、太阳高度测量仪。
3.每组三幅画。
4.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游戏导入1.教师做手影游戏。
2.学生做手影游戏。
3.通过游戏过程中的设计,总结出影子形成的条件。
(二)交流游戏,活动探究,总结规律,发现新知。
1.交流观察,总结规律。
(1)交流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的规律;(2)活动实践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辨别方向的方法。
(3)交流阳光下物体影子的特点。
(4)情景模拟活动。
2.动手作画,深化认识(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画出上午.中午.下午三个时间物体的影子。
(2)小组交流所画影子,教师.学生进行评点。
(3)学生根据评点进行修改。
3.深入探究,发现新知。
(1)回忆知识储备,引出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和温度的关系。
(2)利用课件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估计时间。
(3)利用课件根据影子估计时间。
(三)交流生活现象,明确科学应用1.温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太阳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3.阳光下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总结延伸,指导课外活动1.总结太阳和阳光下的影子为生活增添了快乐。
2.简介古代的日晷。
3.提出让学生课外搜集日晷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太阳和影子(陈老师)第一篇:教学设计: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 太阳和影子(陈老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太阳与影子》。
二、教材分析《太阳与影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影子的变化,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能根据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分析影子变化的规律,能根据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推测太阳位置的变化;知道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
使学生能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的运动(视)造成的。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到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3、情意目标: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有意识的关注身边的科学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知道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利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利用太阳和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来辨认方向。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不透明的物体、手电筒、铅笔、硬纸板等。
学生准备:由于太阳位置变化而引起的气温、影子长短变化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导入课件出示一则谜语,说出谜底是影子后,让学生思考: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太阳和影子确实有关系,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太阳和影子。
(板书:太阳和影子)2、交流观察,探究特点出示有关太阳的知识,接着探究:,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情况?出示课件太阳的运行轨迹图,学生观察后,回答,板书:(太阳的运行:自东向西),紧接着探究: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变化情况?出示课件,学生根据课件的图示,回答,板书:(高度高低)(气温高低)3、教学影子产生的条件时,课件出示手影图片,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总结出:不透明的物体和光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太阳和影子1、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答:一是方向的变化:西----东,二是长度的变化:长---短--长。
2、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答: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相反。
3、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答:太阳越高影子越短,太阳越低影子越长。
4、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
答:太阳越低,温度越低,太阳越高,温度越高。
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相反。
2、太阳钟人们利用什么知识来制造不同形状的日晷?答:人们利用了太阳位置和影子的关系的知识。
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制作简单的太阳钟实验准备:卡纸、指南针、硬纸板等实验过程:1、在半圆形的卡纸上画上刻度。
2、把一块三角形的硬纸板数值粘在印有刻度的卡纸上。
3、根据三角形纸板的投影,就可以判断当时的时间。
3、昼夜交替1、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答:逆时针转动。
2、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答:从时差具体计算:德国—6;美国:-18——-12;澳大利亚+1.30或+2或+2.30。
让学生进行计算,或按白天、黑夜等词语来描述。
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太阳和影子备课时间 2020年9月4日教材分析《太阳和影子》是苏教版版科学课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与黑夜》的第一课。
引导学生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的变化规律;能连续一天观察和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情况;能进行太阳的运动和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认识到太阳的视运动规律;知道一天中气温和影子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在此基础上知道完整的观察记录对得出结论的意义。
学情分析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们来说,太习以为常了。
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但正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变化,却往往被学生忽视。
因此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发现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来推断太阳的变化,并从中悟出利用影子来计时,为下一课《太阳钟》的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的运动(视)造成的。
2.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到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3.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有意识的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能连续一天观察和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指南针、尺、钟表、温度计、竹篾等学生材料:手电筒橡皮(橡皮泥)等前置作业内容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整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方向。
一天中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情况以及一天中的温度变化。
(学生可以在表格的提醒下进行自主整理,形成自己的认识。
)课时分配: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唤醒经验,归纳意义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单元“认识四边形”。
[出示前置作业1]用四根长短不同的小棒围成一个图形。
二、寻找联系,深入本质1.[出示前置作业2]用四根(两两相同的)小棒围成一个图形。
组内交流,全班交流……三、分层练习,综合提高(一)巩固练习1.下面图形是四边形的在括号里画“√”,不是的画“×”。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标杆.粉笔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
(影子)2. 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3. 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4. 室外活动: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
二、.自主学习1. 这是谁的影子?(1)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2)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
2. 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1)小组交流: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汇报。
(3)小结: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
3.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1)室外活动:再次画出标杆的影子。
1(2)观察: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3)小组交流。
汇报。
(4)小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
三、巩固应用1. 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 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 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2。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第一单元1.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1.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
2.能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3.能进行太阳的运动于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4.知道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于太阳的运动有关。
5.知道完整的实验记录对结论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手电筒、竹篾、米尺、竹竿、表格、作业纸。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看见教室外面的阳光了吗?(提醒学生不可正视太阳)2.站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3.同学们能够描述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吗?(引导学生通过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来描述,借助校园里的一些参照物描述高度)4.你们还看过天空中其他位置上的太阳吗?那是在什么时候?(早晨、傍晚、中午......)二、组织讨论,总结影子变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总结出太阳运动的规律:由东向西,由低到高再到低。
影子变化的规律:由西向东,由长到短再到长。
三、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师生共同用手电筒和竹篾模拟太阳的运动。
学生做好记录。
四、画出物体的影子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己完成练习,教师选出几个学生的作业全班展示,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画之前是怎样想的。
五、猜猜时间,体验生活教师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说说分别是什么时间拍摄的,要求说出判断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课后阅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收集整理有关太阳和影子的其他知识。
2.太阳钟【教学目标】1.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3.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制作方法的日晷(太阳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根据当地的维度制作太阳钟。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制作太阳钟的材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引起学生科学前概念1.播放“锄禾日当午”FLASH动画.2.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诗句中是什么时间?(学生说出中午时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根据诗句中的“日当午”知道是中午。
1.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的运动(视)造成的。
2.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到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3.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有意识的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一系列活动了解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
【教学难点】观察一天影子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日出日落图、指南针、尺、钟表、温度计、手电筒、竹篾、三幅没完成的画。
学生材料:日影仪的制作材料(木棒、橡皮泥、白纸自制)。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一组日出视频,引导欣赏。
2.谈感受并用几句话简单描述日出及日落情景。
板书:太阳(调动学生已有的对太阳东升西落的感知,为后续的观察太阳视运动的活动奠定基础。
)3.看看窗外的太阳,同学们能不能描述出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吗?(引导学生从方位和高度两方面来描述。
)4.为了形象直观地描述出此时太阳的高度,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种简单的计量方法。
(1)左手握拳,举到和眼睛一样高;(2)然后拳头一个接着一个叠上去,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
计算一下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高度。
5.活动:现在就请同学们到教室外实地测量一下此时太阳的高度,注意记好自己此时站立的地点并做好记录。
6.回班汇报交流。
7.现在太阳是出现在(根据当时的方位),我们还会在天空什么方位看到太阳?那是在什么时候?8.请同学们早晨到校及下午放学时在刚才观察的地点观察测量一次太阳的方位及高度,完善记录表。
二、研究阳光下影子的变化1.刚才同学们站在阳光下时有没有发现身边多了什么?(板书:影子)2.你的影子是什么样子呀?阳光下你还发现了哪些影子?3.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藏着哪些秘密,好吗?为了方便,我们要先准备一个道具,(出示日影仪)这是一个方便同学们长期观测日影的简单仪器。
4.指导制作日影仪(木棒、橡皮泥、白纸自制)。
1.1太阳和影子教案教学目标知道同一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并能运用太阳和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来辨别方向。
学情分析在能够辨别方向的基础上学习这门课。
重点难点同一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并能运用太阳和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来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太阳和影子一)游戏导入(导入的设计:意在解决影子是怎样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课要研究的内容:太阳和影子。
因为知道了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概念,为顺利解决本课的教学目标奠定的基础)幻灯机关上,学生表演无法进行,)师问:哎?影子怎么看不见了?生:因为没有光。
师:好!请回吧,看来呀要想看到清晰的影子,首先要有光?(对)有光就有影子吗?(教师打开幻灯机)哎!怎么还没有影子?生:还要有物体。
师:好,我把这个放上,有影子吗?(有)(教师拿两到三件不透明的物体进行演示。
)那我们来看,这是不是物体?我们把它放在这,(教师放一块空白的幻灯片)哎!怎么没有影子?生:因为它是透明的师:噢!透明的物体,即使有光也不会有有影子。
(教师随手把幻灯机电源关上)评析:通过游戏的突然终止与无疑的游戏中创设了一个有疑的情景,影子怎么没了?影子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有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把玩游戏的无意识活动一下子转变到问题的思考上,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中,并使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在教师的一开一关的过程中,让学生茅塞顿开,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反应,让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解决的恰到好处。
师:那么通过刚才的观察,谁来总结一下,要想看到清晰的影子都需要那些条件呢?生:要有光和不透明的物体。
师:大家还有不同意见吗?生;没有。
师:看来呀,要看到清晰的影子,就必须把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才能看见清晰的影子。
(板书:光不透明的物体影子)师:除了刚才的手影,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在什么情况下也看见过影子?生:灯光下。
生:月光下。
生:阳光下。
??师: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灯光下、月光下、阳光下都能有物体的影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太阳和影子。
《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从记录地数据中分析出一天中影长和温度变化与太阳视运动的关系。
2、会用简易日影仪测量影子,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长的变化。
3、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观察和记录任务,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
4、能说出太阳每天在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重点难点:分析观测数据研究太阳东升西落与影子长度及温度变化的关系,通过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铅笔、尺子、活动记录表、手电筒、简易日影仪、橡皮泥等。
教学流程:一、激趣引入、提出问题1.师: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你能感觉到周围有哪些变化吗?这些变化有规律吗?2.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3.师:你们了解这些变化的规律吗?这些变化真的和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系吗?4.师出示谜语:一个火球天上转,东边升起西边落。
万物生长离不了,送来光明和温暖。
5.学生猜谜,说说怎么知道谜底是太阳的。
6 .板书课题:太阳和影子二、大胆猜想、科学预测●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影子方向、长度变化的关系1、师:一天中,太阳在空中的位置发生怎样的变化?(1)太阳一天中运行的方向变化?东——南——西(2)一天中太阳的高度是怎样变化的?低——高——低2、预测影子变化与太阳东升西落的关系,简要记录下学生的预测情况。
三、制定计划、合作探究师:我们的预测正确吗?让我们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1)师介绍:模拟实验,明确实验目的。
(2)各组组长领取实验器材。
(3)制定计划,各组组长安排分工,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时间早晨中午傍晚方向太阳位置(高或低)方向物体的影子长度(cm)四、交流释疑、点拨提升1.完成实验和相关记录后,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2.全班交流。
3.教师点拨,得出结论,总结规律。
●太阳的东升西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1.生预测。
2.分析数据,总结规律。
3.规律盘点(梳理、汇总)。
五、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规律?2、应用生活、解决问题。
3、拓展延伸。
太阳和影子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白天和黑夜》单元中的第一课。
通过学生的日常经验及一天的观察,知道太阳东升西落的视运动规律,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周围物体或科学手势来描述太阳的高度和位置。
能够注意到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并通过讨论等方式明确影子的方向及长短与太阳的关系。
并能够预测到温度与太阳位置的变化的关系。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科学的记录方法及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本课的探究重点是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从而分析太阳和影子的关系。
本堂课我是从探究影子的变化入手,提出太阳的高度和位置,并在课堂中不断地渗透记录方法,进行观测——讨论——再观测——再讨论的循环状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记录及理解太阳与影子的关系。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只有将本课的记录方法指点到位,激发学生的记录兴趣,并让学生养成长期观察的习惯,才能更好地为后几课服务。
而且只有弄清楚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才能为第二课的《太阳钟》做好铺垫。
五年级学生有太阳是东升西落的这个经验,但是,如果只让学生停留在这一个阶段,那么这节课就没有了上的价值。
所以,从探究影子入手,导出太阳的视运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五年级的学生没有长期观察一个事物的经历,所以,如果真的让他们进行长期观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要想让学生记好,我想必须做好以下几点:1、要让学生对探究持有长期的浓厚的兴趣。
2、教给孩子正确的记录方法;3、始终让学生保持记录的长期性。
本节课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完成室外观测指导,教会学生使用指南针和怎样做记录,并到室外练习。
大胆预测。
第二天完成连续一整天的任务。
学生观测,老师利用下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做出总结,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的移动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用参照物或用拳头描述太阳的位置。
2、通过实地观测记录,发现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3、能通过影子的变化规律,了解太阳的视运动。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与温度、时间变化的关系,知道同一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并能运用太阳和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来辨别方向,知道利用太阳光和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为人们的生活做一些有益的事。
2.引导学生对日常事物进行观察、置疑,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养成长期观察的好习惯。
3.体会到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建立起对宇宙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观察一天中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猜谜导入1.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好,老师考考你们。
大家仔细听: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
生答(板书:影子)2.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与影子有关的节目,想看吗?(想)3.请大家注意看——师在开灯的屏幕前做动物手影:大雁。
4.游戏好玩吗?(好玩)想不想玩一玩?(想)那么谁能表演和老师不一样的?好!你来!生上台表演。
5.表演的太棒了!6.(师突然把投影灯光关上)提问:哎?影子怎么不见了?(因为没有光)7.好!要想看到影子,首先要有光。
板书:光8.可是有光就有影子吗?(教师打开幻灯机)看!怎么没有影子?(还要有物体)9.通过刚才的观察,想一想要看到清晰的影子需要那些条件呢?(要有光和物体)10.那我们来看(教师拿一块透明的薄玻璃片)哎!怎么没有影子?(因为它是透明的。
)11.小结:透明的物体,即使有光也不会有影子。
必须把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才能看见清晰的影子。
(板书:不透明物体)12.日常生活中,你还在什么情况下看见过影子?(月光下、灯光下、阳光下……)13.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是的,灯光下、月光下、阳光下都能有物体的影子,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太阳和影子。
补充课题:太阳和影子,生齐读。
二、操作感知,探究特点1.交流课前作业: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同学们观察一天中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变化,以及同一物体影子长短、方向变化。
《太阳和影子》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通过玩手影游戏了解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3.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教学难点了解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课前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说个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
’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影子师:对,就是影子。
同学们真聪明。
那你们知道影子形成和什么有关吗?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二、新课学习1.给影子找主人师:同学们看看这是谁的影子,你们能给影子找到它们的主人吗?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学生分别汇报各个物体和他的影子。
师: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就帮影子找到了它们的主人。
影子们很感激,所以变成了美丽的小动物感谢你们。
2.玩有趣的手影游戏欣赏几组美丽的手影游戏图片师:同学们,你们能做出这么栩栩如生的影子吗?老师选几个学生,讲台上展示手影。
师:同学们的手影真漂亮。
3.总结影子中的科学师:在以上的活动中我们已经对影子有了一些理解。
大家想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看到影子。
学生交流、汇报。
生1:要有光。
生2:要有物体挡住光。
生3: ……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好,有光、不透明物体才能形成影子。
谁能总结一下光、不透明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总结:不透明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
4.生活中的应用师: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影子还是有很多应用的,谁能说一说吗?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影子的应用。
三、随堂练习1.判断(1)只有在阳光之下才能形成影子。
(×)(2)不透明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
(√)四、总结提升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五、课后作业拍照一天之中你自己的影子变化。
六、板书设计太阳和影子1不透明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
1.太阳和影子●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白天和黑夜”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入门课。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影子和物体的关系;通过观察活动实际感知物体在太阳下的影子及其变化,画物体的影子;猜测并验证太阳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本课在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中,使学生认识到太阳与影子的规律及关系,使学生能用科学道理解释身边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学情分析:本课与《太阳钟》、《昼夜交替》、《看月亮》共同组成《黑夜和白天》这一单元。
本课是学生开始认识宇宙的起始课,首先是通过学生对物体影子的观察,知道影子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时段影子的变化使学生进一步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然后通过模拟太阳的运动,让学生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①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②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2.知识与技能:①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②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②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重点:认识太阳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准备:(教师)标杆、粉笔(学生)卡纸、铅笔、记录纸●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猜一猜)1、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
(谜底:影子)2、学生猜谜。
3、讨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4、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5、学生初步感知:在灯光下有物体的影子,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影子)。
二、了解影子1、你能在室内找出自己的影子吗?2、找一找书的影子。
①学生拿起自己的课本,离桌面抬高不同的高度和角度(一拳,胸前,头顶,灯下,灯左侧,灯右侧),在桌子上找一找书的影子。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标杆.粉笔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
(影子)2. 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3. 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4. 室外活动: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
二、.自主学习1. 这是谁的影子?(1)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2)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
2. 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1)小组交流: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汇报。
(3)小结: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
3.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1)室外活动:再次画出标杆的影子。
(2)观察: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3)小组交流。
汇报。
(4)小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
三、巩固应用1. 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 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 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 、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
太阳在东,影子在西;太阳在南,影子在北;太阳在西,影子在东。
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
太阳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太阳越高,影子越短。
一天中,从早到晚影子的长短依次是:长——短——长。
一天中,我们看到的太阳运动是从东往西。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周形。
2 、影子的长短变化和气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影子长,气温就低,但每天最高气温并不是影子最短的时侯,而是在下午1—2 点之间,这是因为那时地球吸收太阳热辐射最多,故气温最高。
一天中气温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越高,气温也越高。
3 、人们利用太阳的变化和影子的变化之间的规律来制造不同形状的日晷。
日晷是古代人民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古代计时器还有:沙漏、有刻度的蜡烛、中国古代铜壶滴漏、牛顿钟等。
4 、太阳东升西落以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
5 、16 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 日心说”——地球绕着太阳在运动,昼夜的形成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6 、当北京是白天时(中午),华盛顿是黑夜,巴黎是清晨,夏威夷是黄昏。
7 、月相变化的规律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农历十五)-残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做月相。
月亮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月亮在天空中的运动:我们看到的月亮也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但它每天升起的时间不一样。
有时,白天的时候月亮也在天上,只是由于太阳光太强我们看不到而已。
8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 点,美国(华盛顿)7 :00 、德国13 :00 、澳大利亚22 :00 收看实况直播。
9 、昼夜变化对动植物都有影响,如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植物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状态是不一样的;很多动物在白天和黑夜的生活状态也是不一样的。
白天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
牵牛花凌晨4 点开放,夜里闭合。
合欢树白天叶子张开,夜晚叶子闭合。
10 、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植物不仅会在不同季节里开花,有的还会在一天中的固定时间形式放或闭合。
200 多年前,瑞典生物学家卡罗拉斯·林奈根据这一现象编排出一个富有情趣的“ 花钟” ,他是把在不同时间开放的花,顺次排列在钟面形的花坛。
林奈的“ 钟” 非常准确,直到现在,欧洲人仍以这种“ 钟” 来布置花坛。
菊花是短日照花卉,减少光照时间可以提前开放。
除菊花外,一品红、蟹爪兰等也属于短日照花卉。
11 、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加鸡的产蛋量是因为合理的光照能刺激排卵,增加产蛋量。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1 、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有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
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自然光:闪电太阳萤火人造光:灯泡蜡烛焰火常见光源:太阳、星星、萤火虫、灯、蜡烛火等,月亮不是光源。
2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线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个现象被称为“ 小孔成像” 。
原理可以用“ 光沿直线传播” 的原理来解释。
3 、可以在水中加入细小颗粒的物质,如粉笔灰来观察光在水中行进的方向。
4 、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直立的虚像,大小和实物相等。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
凸透镜的用途:做照相机的镜头、老花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望远镜是用一组凸透镜和凹透镜制成的。
研究内容凸透镜凹透镜镜片特点中间厚,边缘薄中间薄,边缘厚观察物体有放大作用有缩小作用可聚光使光发散成像特点可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不能5 、照镜子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1 )在镜子中看见你,你也能看见我,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 2 )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前后相反的。
( 3 )两面镜子成90 度,镜中出现三辆车;如果成60 度,将出现五辆车;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越多,这是因为两个镜子互相映照产生的。
6 、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曲,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透过不同镜片观察物体,凸透镜有放大作用,凹透镜有缩小作用。
7 、用一个凹透镜和一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是正像。
如果把两个度数不同的凸透镜放在一起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倒像。
8 、光是有颜色的。
阳光被三棱镜分解后的色彩: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一现象是1666 年由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的。
彩虹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9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将它们混合后是白色,七色光也可以合成白光。
当七色圆盘旋转起来时,彩色顿时就会消失,而呈现出一片灰白色。
. 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而在一定条件下,七彩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和反射的色光不同,由此显现的色彩也不同。
第三单元:电和磁1 、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一个基本电路由电池、小灯泡、导线、开关组成。
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
2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常见导体:钢尺、铁钉、铁片、钥匙等金属做的物品,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常见绝缘体:塑料制品、橡胶、木头、橡皮、布、纸等。
3 、检验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利用电池、电线和小灯泡所组成的简单电路作为检验器,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间的物品能否使电流通过,测定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生活中导体与绝缘体的应用:插座的里面需要导电,用导体金属做,外壳不能导电,用绝缘体塑料做;电线的外面都用橡胶皮包好,是为了绝缘……家庭用电的危险行为:许多电器连接在一条电线的插座上,或电器连续使用时间过长,都有可能因过热发生火灾;用湿布擦拭电灯、将湿衣服晾在电线上、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这些行为都会导致触电,很危险。
当家里的电路发生故障时,先要切断电源,然后请专业人员来修理。
4 、磁铁有南极(S )和北极(N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磁铁的性质:(1 )能吸铁(2 )能指南北( 3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5 、磁力最大的部位是磁极。
磁极指向北的一端是北极,用“N”North 表示;指向南的一端是南极,用“S”South 表示。
6 、指南针就是一块小磁铁,它总是一头指南,一头指北。
指南的一头称为南极(S ),指北的一头称为北极(N )。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它被称为司南。
指南针指南北的原因是: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的北极吸磁铁的N 端,地球的南极吸磁铁的S 端。
7 、测量比较两块磁铁磁力大小的方法:用磁铁去吸大头针或回形针等,吸得多的磁力大。
8 、两极变化和线圈绕向、电池正负极接法有关。
9 、电磁铁和磁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相同:都有磁性,都有磁极,都能指南北,都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不同:磁铁磁性是永久的,电磁铁在通电时有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门吸、带磁性的冰箱门、磁悬浮列车等。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和电线匝数以及有无铁心有关:电流大,磁力大;匝数多,磁力大;有铁心,磁力大电可以产生磁。
把电线按照一个方向绕在铁钉上,接通电路,就形成了一个电磁铁,可以吸起大头针或回形针等。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有关,电池越多,磁力越大;磁力大小还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越多,磁力也越大。
电磁铁也有南极和北极,而且改变电池的正负极,电磁铁的南极和北极也会改变。
电磁铁的应用:电动机、电磁起重机、电铃等。
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1 、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人一分钟的心脏跳动次数与脉搏次数是一样的。
运动后人的呼吸次数与心跳次数都会加快。
休息后会慢慢趋于平静,直到恢复到和运动前一样。
2 、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认识并知道他们的作用)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 、呼吸时,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4 、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你的肺活量。
5 、肺活量大就说明机体摄氧能力和排出废气的能力强,人体内部的氧供应就充裕。
6 、体育锻炼能增加人的肺活量,使心脏更有力。
肺活量由呼吸肌的力量、弹性决定的。
保护肺和心脏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不吸烟,不喝酒。
7 、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
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
人进行血液循环的主要器官是心脏和血管,通过血液流动,可以把大量的氧气和养料运送到身体各处,并能把从全身各处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输送到肺和其他器官排出体外。
8 、心脏是人体的“ 泵” ,心脏不断跳动的目的是推动血液循环,保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和生命活动。
9 、心脏为什么要推动血液不停地在血管里流动:血液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把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气和消化器官吸收的养料运送到全身各处去,又把全身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通过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