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理论名词解释生产要素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章生产理论思考练习一、名词解释生产要素:是指在生产中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总产量:是指在资本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与一定可变生产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总和。
平均产量:是指平均每个单位可变生产要素劳动所能生产的产量。
边际产量: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动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若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只连续投入一种可变生产要素,随着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增的,但在达到一定限度之后,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减的。
等产量曲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也可以说是给生产者带来的产量相等的两种要素组合的点的轨迹。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1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
等成本线:线也称厂商预算线,是指在既定成本及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最大数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按相同的比例同时变动所引起的产量的变动。
二、选择题1.A2.C3.C4.C 三、计算题1.解:32313131)(61,)(313221KLMP L K K L MP K L ==⨯=-由生产者均衡的条件得,25/)(6150/)(31,3231KLL K P MP P MP K K L L ==;化简得,L=K ①;又因50L+25K=8000 ②; 由①和②得,L=107, K=107。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要进行生产活动,就要投入各种经济资源。
通常将生产要素分为两大类:中间生产要素(或者称之为中间产品)和原始的生产要素。
原始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是消费者,消费者提供要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
在经济学中,原始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种:1)劳动: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付出的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能动的因素,劳动者是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基本所有者2)资本:人类生产出来又用于生产中的经济货物,包括机器、厂房、工具等生产要素。
从企业的角度看,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如商标、信誉和专利权等。
通常货币资产并不计入生产要素中3)土地:包括土地、河流、森林、矿藏、野生生物等一切自然资源,他们来源于大自然的恩赐,是最稀缺的经济资源4)企业家才能:综合运用其他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革新、从事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冒险的精神中间生产要素是指厂商生产出来又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的产品,这类要素的所有者是厂商,厂商提供中间生产要素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某一产品对某一企业来说是中间产品,对另一企业来说可能就是产品。
比如钢铁对于汽车厂来说是中间产品,但它对钢铁厂来说就是产品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它既可以用于描述某一企业或行业的生产特征,也可以作为总生产函数应用于整个经济。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分析中,通常把企业视为投入组合转化为产出的“黑匣子”,生产函数就是对企业的这种功能的描述。
生产函数所标明的是一种技术关系。
在任何技术条件下,都存在一个与之对应的生产函数。
为研究方便,通常假设生产函数满足以下的假定:1)单值连续函数,具有连续的一阶和二阶偏导数2)严格凹函数或严格拟凹函数3)递增的函数在经济分析中,一般把生产函数视为劳动(L)和资本(K)的函数,因此简单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Q=f(K,L)最常用的生产函数是C-D生产函数,其公式为,其中A是参数,L和K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和的取值均大于0小于1,Q表示产量。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1.机会成本:当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用于特定的用途是,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最大的收益。
2.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一个社会用全部的资源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在资源和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3.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均衡价格: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需求价格弹性: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交叉弹性: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相关商品价格的反应程度。
需求收入弹性: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其收入水平变动的反应程度。
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和实际支付总价格之差。
无差异曲线:指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点所构成的曲线。
预算线: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边际替代率: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价格——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生产要素是指为进行生产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要进行生产活动,就要投入各种经济资源。
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
要素报酬(factor payment)要素报酬指按生产要素的贡献所取得的相应的收入。
这些收入通常表现为利息、利润、地租或租金及工资。
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人力资本指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和劳动素质而投到劳动者身上的投资,是无形资本,它与物质资本(有形资本)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因素中的投资。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自身不仅能形成递增的收益还能使相关的劳动和资本也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使得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地租之和。
政府预算赤字(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政府预算赤字是指在政府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的差额(BD=G+TR-TA)通货膨胀(inflation):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货币就会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通货紧缩(deflation):通货紧缩是指因流通中货币供应量小于需求量而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上对潜在经济增长的偏离。
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就会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
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三、概念:A1.奥肯定律: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的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B:1.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2.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3.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4.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5.边际生产力: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
6边际产品价值: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值P的乘积。
7.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8.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9.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的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
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并且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C:1.长期总成本: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2.产权制度:产权是指个人或单位使用资源或资产的权力。
产权制度是指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3.储蓄函数: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4.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5.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6.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7.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西⽅经济学名词解释第⼀章导⾔1、经济学指研究在⼀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的科学。
2、西⽅经济学指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
3、微观经济学指采⽤个量的分析⽅法,以市场价格为中⼼,以主体利益为⽬标,研究单个居民户,单个市场,单个⽣产要素的所有者的经济⾏为,以怎样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的经济学。
4、宏观经济学指采⽤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为中⼼,以社会福利为⽬标,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公共财政,国际收⽀的协调发展,研究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学。
5、实证经济学指企图通过超脱或排斥⼀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们经济⾏为的效果。
6、规范经济学指以⼀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第⼆章需求、供给、价格1、需求指居民户在某⼀特定时期内,在每⼀价格⽔平时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需求定理指在假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3、需求函数:A、线性需求函数:D=a-b*pB、⾮线性需求函数:D=a*p﹣a(是负a次⽅)4、替代效应指实际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5、收⼊效应指货币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6、供给指⼚商在某⼀特定时期内,在每⼀价格⽔平时愿意⽽且能够购买供应的商品量。
7、供给定理指在假定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8、供给函数(输⼊符号有困难,请去书上查找)9、均衡价格指⼀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10、⽀持价格指政府为扶植某⼀⾏业的⽣产⽽规定的该⾏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11、限制价格指政府为限制某些⽣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规定的这些产品最⾼价。
第三章弹性理论1、需求的价格弹性⼜称需求弹性,指价格变动的⽐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率。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缺乏的。
2、时机本钱:指把某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或者: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的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又或者:生产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时机本钱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一样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3、生产可能性曲线:指在资源和技术既定的条件下,生产两种产品的所有最大可能产量组合点的轨迹。
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转换线。
4、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5、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6、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关系的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
7、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供给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8、供给曲线:根据供给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曲线,它由右上方倾斜。
9、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或者说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0、均衡数量:指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此时的供给数量恰好等于需求数量。
11、市场均衡:在市场交易中,当生产者愿意出卖的价格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以及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和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恰好相等时,市场到达均衡状态,称为市场均衡。
12、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13、支持价格:是政府治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14、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
1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置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16、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承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承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要素禀赋论的名词解释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及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强调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而不仅仅是劳动力;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
认为一国应该出口由本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由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要素禀赋论以生产要素、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要素丰裕程度等概念表述和说明。
1、生产要素就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有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资金投入或采用的主要手段。
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之企业家的管理就可以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科学知识、经济信息也当做生产要素。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则就是指生产要素的采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
比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等。
2、要素密集度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
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例如,生产小麦投入的土地占的比例最大,便称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纺织品劳动所占的比例最大,则称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电子计算机资本所占的比例最大,于是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以此类推。
在只有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情况下,如果y商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大于x商品生产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则称y商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称ⅹ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3、要素禀赋就是所指一国具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深密(factor abundance)则就是所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到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高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供给比例大于别国的同种要素供给比例,则该国相对于别国而言,该要素丰裕;另一方法是以要素相对价格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相对价格——某要素的价格和别的要素价格的比率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相对价格,则该国该要素相对于别国丰裕。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四、名词解释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蛛网理论是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是一种动态分析。
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四、名词解释1.生产要素: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
这些资源可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2.总产量(TP):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3.平均产量(AP):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4.边际产量(MP):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5.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6.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7.正常利润: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
1.经济学:是研究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如何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稀缺资源的使用的科学。
2.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因为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作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3.机会成本:一种资源一旦被用于某种商品的生产,也就是意味着放弃生产另外一种商品的机会,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4.经济活动:就是各种经济单位使用资源或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相互交换以满足人们需要的行为。
经济活动的母的是增加社会财富和福利,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5.生产要素:是指投入生产过程用于满足人们欲望的最终产品与劳务时的经济资源。
在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一般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中类型。
6.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他反映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7.需求规律:是指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反之,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8.需求价格弹性:又简称为需求弹性或价格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9.弹性:当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时,弹性常被用来表示一个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所产成影响的程度。
10.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11.供给规律:随着商品价格上升,生产者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数量减少.12.供给的价格弹性:表斯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用e表示,e=0,表示供给完全无弹性;0<e<1,表示供给缺乏弹性;e=1,表示供给为单一弹性;1<e<+∞,表示供给富有弹性。
微观经济学生产简介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如家庭、企业、市场等)的决策行为和相互关系对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影响。
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涵盖了货物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以及如何最大化生产效率和利润。
本文将介绍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理论和生产函数,探讨生产技术、生产要素、生产规模以及生产效率等相关概念,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微观经济学中有关生产的重要内容。
生产理论生产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框架,它描述了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要素和技术如何转化为产出。
生产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生产函数,它是描述输入要素和输出产出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将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与产出联系起来的函数。
通常用数学形式表示为:Q = f(L, K, T)其中,Q表示产出数量,L表示劳动力数量,K表示资本数量,T表示技术水平。
生产函数可以是线性的、二次的、指数的或其他形式的函数,具体形式取决于生产技术和特定产业的特点。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劳动力是指用于生产活动的人力资源,资本是指用于生产活动的机器、设备和其他物质资源,土地是指用于生产活动的自然资源。
生产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程度可以通过边际产出率来衡量。
边际产出率指的是在保持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要素单位所带来的额外产出增量。
生产规模生产规模是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的规模。
生产规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递增规模、递减规模和固定规模。
当生产要素增加时,产出增加的速度大于生产要素的增加速度,此时为递增规模阶段。
当生产要素增加速度与产出增加速度相等时,此时为递减规模阶段。
当生产要素增加时,产出呈现递减趋势,此时为固定规模阶段。
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
生产效率可以通过生产率来衡量,生产率表示单位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产出量。
提高生产效率可以通过改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优化生产组织等途径。
1、绝对优势:国家1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低于国家2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这种情形就称国家1在生产该商品上对国家2具有绝对优势。
2、会计成本:真实支出加上资本设备的折旧。
3、实际报酬:资本产生的实际报酬。
4、公平保费:保费等于期望支出时的情形。
逆向选择:市场失灵的一种形式。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同质量的产品以同一价格出售,结果导致市场上出现太多的低质量产品而较少的高质量产品。
广告的需求弹性:广告支出增加1%导致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广告对销售的比率:企业的广告支出与其销售额之比。
代理人:受委托人雇佣以完成委托人目标的个人。
摊销:把一次性支出在几年分摊的成本处理方法。
锚定效应:人们制定决策时,常常过度依赖一些预先的(建议的)信息片段。
反托拉斯法:禁止那些限制竞争或者可能会限制竞争的行为的法律或规则。
套利:在一个地方低价买进,然后在另一个地方高价卖出的行为。
需求的弧弹性:在某一个价格区间上计算的价格弹性。
资产:能给所有者带来收入流或服务流的物质。
资产β值:衡量资产的报酬率对市场变动敏感度的常数,也就是衡量该资产的不可分散风险的常数值。
不对称信息:在一项交易中,买房和卖方拥有不同信息的情形。
拍卖市场:通过正式竞标过程实现买卖产品的市场。
平均支出曲线:表示厂商为每单位商品或投入要素支付的价格的供给曲线。
平均支出:买者所支付的单位价格。
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除以产出水平。
平均产量:每一单位某特定投入品的产出。
平均总成本:企业的总成本除以产出水平。
平均可变成本:可变成本除以产出水平。
厌恶品:越少越好而不是越多越好的商品。
攀比效应:一种正的网络外部性,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愿意购买一种商品部分是因为其他人也购买了该种商品。
进入壁垒:阻止新竞争者进入某一市场的条件。
伯特蓝模型:一种寡头垄断模型,每个厂商生产同质产品,各厂商都把其余竞争者的价格视为给定,并且所有厂商同时决定价格。
双边垄断:只有一个买方和一个卖方的市场。
分段定价:对商品的不同数量或不同区段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
精心整理经济学名词解释1.经济学:研究将稀缺资源在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及消费中进行最有效的分配。
2.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另一种东西作出决策的机会成本。
3.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所能达到两种的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4.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合理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5.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微观经济学又称价格理论。
6.宏观经济学7.理性人的假设人最大经济利益。
8.完全信息的假设9.实证的观点10.规范的观点11.需求12.需求定理13.需求变动14.15.16.倾斜。
17.互补品18.替代品:是指可以相互替代的满足同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19.替代效应:是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20.收入效应:是指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21.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某种商品量。
22.供给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供给变动。
23.供给量变动:是指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变动。
24.供给函数:表示影响供给因素和供给之间的关系25.供给曲线:表示某种商品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与需求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
.26.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
供给不变,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减少,供给量减少。
27.均衡价格: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28.市场经济: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29.价格机制:是指价格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与规律30.限制价格:是指为了限制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而规定这种商品的最高价格。
31.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植某种商品的生产而规定的这种商品的最低价格。
经济学名词解释: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
其实质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我们可以把流动性偏好理解为对货币的一种心理偏好。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主要表现有,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马太效应),外部负效应问题(如为获利不顾及环境问题),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失业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等。
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基尼系数: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
级差地租: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它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
这个超额利润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
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必须交纳的地租。
技术进步: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
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
第四章生产理论
名词解释:
生产要素: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
生产函数:指在技术水平不变有条件下,生产过程中投入各种生产要素的一定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Q=f(L,K)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量后,所提供的产量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下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等成本曲线:指在厂商的成本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不同数量最大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简答题: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1、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向右上方倾斜,后向右下方倾斜的。
2、当边际产量大于0时,总产量是递增的;当边际产量小于0
时,总产量是递减的;当边际产量等于0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3、平均产量是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
4、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增;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减;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二、等产量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答: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特征:1、等产量曲线是一条负斜率的曲线。
2、一个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
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越大。
3、一个平面图中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都不能相交。
4、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注:三种常用的生产函数:
一、线性生产函数Q=a0+aL+bK
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Q=ALαKβ
三、齐次生产函数:如果一个生产函数的每一种投入要素都增
加λ(λ>1)倍,引起产量增加λn倍,则称此生产函数为齐次生产函数。
f(λL,λk)= λf(L,K)
规模报酬:指所有生产要素的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
的关系。
规模报酬变化通常是指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引起的产量变化,这属于长期生产理论。
递增:产量增长率快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
αQ=f(λL,λK)则α>λ
递减:产量增长率慢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
αQ=f(λL,λK)则α<λ
固定:产量增长率等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
αQ=f(λL,λK)则α=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