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霉菌及其在抗生素生产上的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191
微生物学在抗生素开发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抗生素成为了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
但是,随着抗生素的普及和过度使用,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了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使得一些细菌感染变得难以治疗。
因此,人们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抗生素来对抗耐药细菌。
微生物学作为研究微生物的学科,在抗生素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微生物的发现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分支。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单细胞或多细胞微小生物。
微生物最早是在17世纪由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范·李文虎克发现的。
他用自己发明的显微镜观察到了微生物,开创了微生物学。
后来,许多科学家在不同领域对微生物进行了研究,逐渐了解了微生物的生长、代谢、生态、进化等特性。
2. 微生物在抗生素开发中的应用抗生素最早是由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
20世纪40年代末期,人们首次用抗生素治疗了感染性疾病,成功地拯救了许多生命,开启了抗生素时代。
目前,已经开发出了许多种抗生素,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许多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导致抗生素失去了疗效。
因此,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抗生素来对抗这些耐药细菌。
而微生物学的发展为开发新的抗生素提供了技术支持。
2.1 微生物在筛选新型抗生素中的应用微生物是抗生素最早的生产者。
不同的微生物产生不同的抗生素,或者同一种微生物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不同的抗生素。
因此,寻找新型抗生素的筛选工作主要是通过从自然界中分离微生物,筛选其代谢产物中具有杀菌活性的物质。
这需要对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对微生物的生态、代谢等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找到能够产生有效抗生素的微生物。
例如,链霉菌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细菌,分离出的链霉菌菌株可以产生多种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红霉素等。
2.2 微生物基因组的分析和修饰微生物的基因组是决定其生长、代谢、功能等各方面特性的重要因素。
在筛选新型抗生素的过程中,需要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分析和修饰。
通过分析微生物的基因组,可以快速找到微生物基因组中与抗生素生产相关的基因,从而提高抗生素的产量和效果。
抗生素的分类和应用领域介绍近一个世纪以来,抗生素在医学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治疗感染性疾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生素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并且在各种不同的应用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的分类以及它们在医学和养殖等领域的应用。
一、抗生素的分类根据抗微生物药物是否是天然产物或人工合成物质,我们可以将抗生素分为两类:天然抗生素和合成抗生素。
1. 天然抗生素:天然抗生素是由微生物自然产生的化合物,如链霉菌属、放线菌属等微生物产别源。
这些天然产物经过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后称为天然产品。
典型例子包括青霉素、四环素和庆大霉素等。
2. 合成抗生素:与天然抗生素相比,合成抗生素是通过人工合成而来。
这种类型包括广谱青霉胺类(如氨苄青霉胺)和头孢菌素类(如头孢菌素C等)。
由于人工合成,合成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可以修改,从而改善其药理活性。
另外,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机制,我们可以将其分类为以下几类:细菌静止药、细菌杀灭药、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和肽链延伸抑制剂。
二、抗生素的应用领域1. 临床医学抗生素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根据感染程度和致病微生物的不同,医生会选择不同类型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轻度感染,口服或外用的广谱青霉胺类药物常常是第一线治疗。
而对于严重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则可能需要使用更强效的合成抗生素或联合用药。
2. 兽医除了人类医学领域之外,抗生素在兽医领域也有着重要作用。
在畜禽养殖中,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可以预防和治疗动物感染性疾病。
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畜禽呼吸道感染,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
然而,滥用抗生素也会导致兽药残留和耐药菌的形成。
因此,在动物饲养中合理使用和规范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
3. 农业除了兽医领域之外,农业中也广泛应用抗生素。
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一些微生物病害或真菌感染可能会导致产量下降。
适当使用抗生素可帮助控制这些疾病,并提高农作物产量。
链霉菌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潘丽霞;朱婧;王青艳;杨登峰【摘要】作为酶工程、有机化学和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细胞色素P450酶以其独特的催化特性以及广泛的存在性,吸引了大量研究人员的兴趣.近年来,随着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合成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在抗生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P450酶的功能研究得到了进一步解析.同时,细胞色素P450酶的蛋白质改造和新催化反应的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本文就链霉菌属来源的细胞色素P450酶的特点以及最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论述.【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年(卷),期】2019(044)002【总页数】7页(P153-159)【关键词】链霉菌;抗生素;生物合成;酶工程;细胞色素P450酶【作者】潘丽霞;朱婧;王青艳;杨登峰【作者单位】广西科学院非粮生物质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生物质产业化工程院广西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7;广西科学院非粮生物质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生物质产业化工程院广西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7;广西科学院非粮生物质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生物质产业化工程院广西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7;广西科学院广西北部湾海洋研究中心,广西海洋天然产物与组合合成生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细胞色素P450酶(P450s或者CYPs)是一类依赖于亚铁血红素,催化多种复杂氧化反应的多功能酶。
它广泛地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包括细菌,真菌,哺乳动物以及人体。
之所以得名P450,是由于在催化过程中,其和亚铁血红素相互结合,形成硫醇-亚铁-一氧化碳复合物,该复合物在450nm处具有最大特征吸收波谱[1]。
P450不但在有害异物的脱毒,类固醇的生物合成以及人体的药物代谢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2-3],而且在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中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4-5]。
浅谈链霉素的生产工艺及应用与发展古冰霞摘要:生物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主导地位的高新技术,而生物技术药物大部分都是抗生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对治疗许多疾病都有着显著的疗效,链霉素就是其中的一种。
链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也是一种氨基糖苷类药,在目前的制药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从链霉素的生产及提取工艺,链霉素的开发应用,链霉素的发展概况及发展前景这三个方面对链霉素进行综合性的阐述,进而对链霉素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链霉素;生产工艺;应用;发展1链霉素的生产工艺1.1链霉素的简介1.1.1 名称与化学结构式中文名:链霉素英文名:streptomycin分子式:C21H39N7O12分子量:581.59化学名::2,4-二胍基-3,5,6-三羟基环己基-5-脱氧-2-O-(2-脱氧-2-甲胺基-α-L-吡喃葡萄糖基)-3-C-甲酰-β-L-来苏戊呋喃糖甙;它是由链霉胍、链霉糖、N-甲基-L-葡萄糖胺构成的糖苷。
化学结构式如下:1.1.2 性状与理化性质链霉素游离碱为白色粉末,大多数盐类也是白色粉末或结晶,无嗅,味微苦。
链霉素比较稳定,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中。
链霉素是从放线菌属的灰链丝菌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是一种碱性甙,与酸类结合成盐。
兽医临床上常用的是硫酸链霉索。
硫酸链霉素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无臭、味微苦、有吸湿性。
1.2 链霉素的生产工艺1.2.1生产过程链霉素由灰色链霉菌发酵生产。
双氢链霉素可由湿链霉菌产生,但通常以半合成方法生产。
链霉素的生产过程分为两大步骤:①菌种发酵。
将冷干管或沙土管保存的链霉菌孢子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于27℃下培养7天。
待斜面长满孢子后,制成悬浮液接入装有培养基的摇瓶中,于27℃下培养45~48小时待菌丝生长旺盛后,取若干个摇瓶,合并其中的培养液将其接种于种子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罐温27℃下培养62~63小时,然后接入发酵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培养,在罐温为27℃下,发酵约7~8天。
抗生素的产生与升级青霉素的发现和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人们寻找新的药物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1944年瓦克斯曼(Waksman)从灰色链霉菌中发现了链霉素,开辟了利用放线菌生产抗生素的途径。
随后在微生物中发现了许多具有杀灭和抑制其他微生物发育和代谢,有的还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发育和代谢的生物活性物质,现在人们将之统称为抗生素,具有抗微生物作用的抗生素又称为抗菌素。
青霉素的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和设备的工业应用及新的抗生素的不断发现,使抗生素工业迅速发展。
上个世纪的60-80年代是抗生素研究发展的高峰年代,到目前为止从微生物中发现的抗生素有近2000多种,在工业上生产并在临床上应用的抗生素有近100种。
为适应青霉素生产而研究开发的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和设备,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固体发酵,这些技术和设备逐渐地推广应用到其它的发酵产品的生产上,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因此,用于青霉素生产的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为现代的抗生素工业和现代发酵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也就是青霉素开始大量在临床上使用时,一个病人每一次注射青霉素只需要20万单位,而到了九十年代,一个病人每一次注射的青霉素需要80-100万单位,青霉素用量几乎增加了近5倍。
为什麽在不到半个世纪里,病人需要注射的青霉素用量增加了近5倍,是不是如人们所说的现在的青霉素质量不如从前了呢!不是的。
现在生产的青霉素质量不仅不比从前生产的青霉素质量差,反而还有大幅度的提高。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长期、大量使用青霉素,特别是不科学的大量滥用青霉素,如低剂量长期使用,使许多致病菌对青霉素产生了耐药性,有些致病菌不仅能够耐药,还可以破坏青霉素,很快使青霉素丧失杀菌活性。
因此,不得不增加青霉素的用量,以保证治疗效果。
对青霉素杀菌治病机理的研究发现,青霉素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
这正如把一只小兔子的皮剥掉,小兔子就不能够活一样。
细菌细胞壁被破坏,细菌就不能够繁殖,从而达到抑制和治病的效果。
微生物发酵工艺在抗生素合成中的应用研究概述:抗生素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微生物发酵工艺在抗生素合成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合成途径,科学家们成功地利用微生物产生抗生素,提高了抗生素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对微生物发酵工艺在抗生素合成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微生物发酵工艺在抗生素合成中的作用机制1. 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微生物菌种的选择是抗生素合成的基础。
科学家们通过对大量微生物进行筛选和分离,最终找到了一些具有高产抗生素能力的菌株。
2. 发酵条件的优化:在微生物合成抗生素的过程中,合适的发酵条件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
科学家们通过调整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条件,优化了发酵过程,提高了抗生素的产量和纯度。
3. 策略和调控:通过对微生物代谢途径的了解,科学家们可以设计并引入新的策略和调控方法,以提高抗生素的合成效率。
例如,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调节一些关键酶的活性,以增加合成途径中的中间产物和抗生素的积累。
二、微生物发酵工艺在抗生素合成中的具体案例1. 青霉素的生产: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重要抗生素。
通过对青霉菌的发酵工艺的研究,科学家们成功地实现了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
青霉菌在合适的发酵条件下,能够利用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等,合成青霉素。
通过对菌株的筛选和发酵条件的优化,已经实现了青霉素的高产。
2. 链霉菌素的合成:链霉菌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细菌和真菌都有抑制作用。
利用链霉菌菌株进行发酵合成链霉菌素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对链霉菌的生理代谢途径的研究,科学家们确定了链霉菌素的主要合成途径,并根据代谢途径设计了合成策略。
通过发酵工艺的优化,已经实现了链霉菌素的高效合成。
3. 庆大霉素的制备:庆大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具有抑制多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一些阴性细菌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对庆大霉菌的研究,成功地实现了庆大霉素的合成。
通过优化发酵条件并引入基因工程技术,提高了庆大霉素的产量和质量。
霉菌的应用原理介绍霉菌是一类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包括土壤、空气、水体等。
与人们通常对霉菌的印象不同,霉菌并非全都是有害的,实际上一些霉菌也具有一些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霉菌的应用原理。
1. 产生抗生素的霉菌1.1 链霉菌(Streptomycetes)链霉菌是一类常见的土壤中的真菌,它们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抗生素生产菌。
链霉菌通过合成和分泌抗生素来抵抗其它微生物的竞争,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抗生素资源。
- 链霉菌通过产生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在医学和农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链霉菌抗生素的产生主要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和调控基因的表达来实现。
1.2 青霉菌(Penicillium)青霉菌是一种土壤中常见的霉菌,它是青霉素的主要生产菌株。
青霉素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抗生素之一,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
- 青霉菌产生青霉素的原理是通过合成和分泌青霉素酸来实现的。
- 青霉素酸经过酸水解反应将转化为青霉素。
2. 食品生产中的霉菌应用2.1 酵母菌(Saccharomyces)酵母菌是食品工业生产中常用的霉菌之一,它在面包、啤酒、葡萄酒等食品的发酵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酵母菌通过发酵将碳源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从而实现食品的发酵。
- 酵母菌在食品工业中还可以产生多种味道和香气物质,提高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2.2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黑曲霉是一种常见的产酸真菌,它在某些食品的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 黑曲霉可以通过产酸作用来改变食品的酸碱度,调节食品的味道和保存特性。
- 黑曲霉还可以产生一些蛋白酶,帮助食品消化和降解。
3. 环境保护中的霉菌应用3.1 生物修复某些霉菌具有降解有机物的能力,可以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 白腐霉(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可以降解一些有机污染物,例如苯酚、多环芳烃等。
链霉菌素抗生素的生产与合成机制链霉菌素抗生素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本文将从链霉菌素抗生素的生产和合成机制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链霉菌素抗生素的生产链霉菌素抗生素的主要来源是链霉菌属微生物,包括极耐酸菌及一些变形菌属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具有很强的代谢活性和高产能力。
链霉菌素的生产始于育种,经过对产菌株进行筛选、培养、获得菌株及菌种保存等一系列工作后,进入生产工艺中。
链霉菌素抗生素的生产需采用发酵工艺,这个过程需掌握好菌体生长的最适生长条件,包括温度、pH、气体、营养物质等因素的控制。
同时也需要合理的营养条件、发酵方式、发酵罐物质科学组成等等。
链霉菌生长速度相对较慢,需相应延长发酵周期,通常达到10~12天。
生产过程中,需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控,使菌细胞在不同生长阶段达到最优的代谢状态,以获得最大的菌体和次级代谢产物。
链霉菌素的分离纯化与提纯,也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包括抽提、沉淀、离心等分离步骤,并加入一定的化学试剂对链霉素进行纯化和提纯,提高产品的纯度和质量。
二、链霉菌素抗生素的合成机制链霉菌素属于一种二十肽,由20个氨基酸组成,其中包括4个脯氨酸和3个半胱氨酸等超过10个的非常规氨基酸。
链霉菌素的合成机制是通过多酰基多肽合成机制(PKS)实现的。
这个过程需要多个代酰基转移酶催化作用下,一步步将肽链合成到一起。
首先,链霉菌素的前体酮体轮酸(acyl-CoA)通过合成开环并羟化酶进行二氢杨梅素的合成,在经过前体链的扩展和反向羰基酰基转移(KR),得到一个顺式构象的羟丙氨酰-锌和環氧-锌(AHB)丙氨酰辅酶A。
当AHB丙氨酰被二氢NADPH还原后,就形成丙氨酰-锌。
随后,手性选择性加羰基邀请脱一水分子,连接一个陈旧的羟基丙嘧啶酰辅酶A,这就是库托酸。
因为库托酸来源于酵素代表基因整合,所以它代表了此酶在酶复合体中的位置。
在繁殖出一个库托酰丙二酰-锌后,还原酶将丙酮还原成羟基甲基,以产生巴匹双肽酸辅酶A。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氯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它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如肺炎、腹膜炎、中耳炎等。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发酵:氯霉素的生产通常使用链霉菌(Streptomyces venezuelae)进行发酵。
首先,通过培养基的筛选和优化,选出适合生产氯霉素的菌株。
然后,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发酵。
这包括调节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因素,以促进菌株的生长和产生氯霉素。
2. 分离和提纯:发酵液中含有大量的菌体和代谢产物。
为了提取氯霉素,需要对发酵液进行分离和提纯。
首先,将发酵液进行离心,将细菌和悬浮物分离出来。
然后,采用过滤、浓缩和洗涤等方法,将氯霉素从菌体和其他杂质中分离出来。
最后,通过结晶、溶解、沉淀等步骤,对氯霉素进行进一步提纯。
3. 结晶和干燥:得到的氯霉素溶液需要进行结晶和干燥的处理。
首先,将氯霉素溶液进行加热和冷却,促使其结晶形成晶体。
然后,通过离心和过滤,将晶体分离出来。
最后,将分离得到的氯霉素晶体进行干燥,去除余留的溶剂,得到固体的氯霉素产品。
4. 包装和质量控制:最后一步是将氯霉素产品进行包装并进行质量控制。
氯霉素通常以固体或粉末的形式存在,可以进行包装和密封,以防止湿气和其他污染物对产品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检测氯霉素的纯度、含量和微生物限度等指标,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体来说,氯霉素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发酵、分离和提纯、结晶和干燥、包装和质量控制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获得高纯度的氯霉素产品,供临床应用或药物制剂使用。
链霉菌代谢特点
链霉菌(Streptomyces)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的土壤
和水体中。
链霉菌具有丰富的代谢特点,可以合成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重要
的应用潜力。
研究链霉菌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对于开发新的抗生素、药物和
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重要意义。
链霉菌具有丰富的代谢特点,可以合成多种次
级代谢产物,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免疫调节物质等。
链霉菌的代谢特点如下:
1. 复杂的代谢途径:链霉菌具有复杂的代谢途径,可以将多种有机物质转化为更
复杂的化合物。
它们可以利用碳源、氮源等无机和有机物质进行生长,并通过代
谢途径将这些物质转化为次级代谢产物。
2. 抗生素的生产:链霉菌以其产生抗生素的能力而闻名。
它们可以合成多种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
这些抗生素对于人类和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具
有很强的抗菌作用。
3. 生物降解能力:链霉菌具有很强的生物降解能力,可以降解各种有机物质,包
括石油、农药、染料等。
这些能力使得链霉菌成为环境修复、生物除污等领域的
重要微生物资源。
4. 产生生物活性物质: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中还包括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抗肿瘤药物、抗氧化剂、免疫调节物质等。
这些物质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
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常见农用抗生素种类和应用农用抗生素简称农抗,是指由微生物发酵产生、具有农药功能、用于农业上防治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
放线菌、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均能产生农用抗生素,其中放线菌产生的农用抗生素最多。
目前广泛应用的许多重要农用抗生素都是从链霉菌属中分离得到的放线菌所产生的。
系列用微生物所产生的活性物质作为农药。
最早的农用抗生素为链霉素,并由此推动了抗生素在农业上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目前,农用抗生素已几乎遍及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药所有领域,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杀虫剂土霉素;杀菌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除草剂双丙氨膦;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等。
农用抗生素由于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而不污染环境,其对人畜安全,选择性高,故很有发展前途。
一、农用抗生素的作用机理作用于病原菌细胞壁:多氧霉素(polyoxins)是首个被发现的几丁质酶合成抑制剂。
多氧霉素D及其类似物均与几丁质合成酶的底物尿二磷-N-乙酰葡萄糖胺结构类似,从而竞争性地抑制该酶活性,导致敏感细胞几丁质不能合成而起到杀菌作用。
作用于菌体细胞膜:细胞膜是一种半透性膜,它为细胞的生物屏障有些抗生素可作用于细胞膜,从而破坏其屏障功能。
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系统:过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肽键形成而起到防治细菌病害的作用作用于能量代谢系统:通过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的海藻糖酶活性,使得纹枯病菌的主要储存糖——海藻糖不能分解为葡萄糖,阻止了纹枯病菌从菌丝基部向顶端输送养分从而抑制菌丝体的生长发育。
抑制核酸合成:在低于完全抑制病菌生长浓度时可引起菌丝螺旋形成等异常发育。
通过提高植物的抗病力而防病治病:通过提高植株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而起到防病治病作用的。
作用于神经系统:作用于昆虫神经元突触或神经肌肉突触的GABA系统,激发神经末梢放出抑制性神经传递介质,致使神经膜处于抑制状态,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而使昆虫麻痹、拒食、死亡。
二、农用抗生素种类1、春雷霉素(1)作用特点春雷霉素是土壤放线菌春雷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易溶于水,在酸性中较稳定,遇碱易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