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古西亚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10
第二章古西亚建筑提纲第二章古西亚建筑一、概述二、代表建筑(重点)三、建筑的一般特征四、主要建筑成就一、概述古代西亚建筑包括公元前3500—前539年两河流域的建筑,公元前550年—后637年的波斯建筑和公元前1100年—前500年叙利亚地区的建筑。
这一地区的建筑大体可分为两河流域下游和两河上游。
(一)两河下游:公元前4000年,两河下游建立了一批规模较小的早期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9C初巴比伦统一了两河下游,一度征服上游。
公元前16C初巴比伦王国灭亡,两河下游先后沦为埃及帝国和上游的亚述帝国的附庸。
公元前7C后半叶,后巴比伦王国,这是两河下游文化最灿烂的时期。
公元前6C后半叶,被波斯所灭。
(二)两河上游:公元前14C亚述成为独立的国家。
公元前8C征服了巴比伦、叙利亚、巴勒斯坦、腓尼基和小亚细亚,直到阿拉伯半岛和埃及。
公元前7C末被后巴比伦灭亡。
公元前6C中,在伊朗高原上建立了波斯帝国,征服了整个西亚和埃及,向东到了中亚和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4C后半叶,被马其顿帝国灭亡。
因为长期流行的是原始的拜物教,所以这个地区里没有神秘的威压人的建筑型制和风格,世俗建筑占着主导地位,下游的高台建筑,亚述和波斯的王宫以及新巴比伦城是这个地区里代表性的建筑成就。
二、代表建筑(一)山岳台是一种崇拜天体、山岳,观测星象的庙塔式建筑物。
庙塔类似金字塔,是由上小下大的平台数个堆垒而成,四棱朝向东、西、南、北和埃及金字塔以四边朝向四方不同,顶上一层建有小庙或神龛。
乌尔山岳台(书21,图2-2)这是两河流域最古老的建筑遗迹之一。
筑有三层神坛,(现只能看到第一层),其上设有神座。
基底约65*43,现存高度约24米,正面设三条坡道通向顶层的祭坛,整个建筑为土坯砖砌实心题,表面饰以彩釉烧砖。
第一层黑色,象征冥界;有三条大坡道等上第一层,一条垂直于正面,两条贴着正面。
第二层红色,象征人间世界;以上残毁。
(二)亚述的萨艮二世王宫(书p24,图2-5)公元前900年左右,亚述王国统一西亚,征服埃及,建立了亚述帝国。
古西亚建筑古西亚建筑Ancient West Asian Architecture一、自然状况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也就是美索不达尼亚平原(两河下游),和伊朗高原(两河上游)。
是亚非欧三洲文化交会的地域,气候炎热多雨,盛产粘土,缺乏木材和石材,建筑常有土夯的台基。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两河下游的文化发展最早,同埃及约略同时。
公元前四千纪,在这里建立了许多小小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9世纪之初,巴比仑王统一了两河下游,甚至征服了上游。
公元前900年左右,上游的亚述王国建立了版图包括两河流域、叙利亚和埃及的军事专制的亚述帝国(Assyrian),并开始兴建规模宏大的城市与宫殿。
公元前625年,迦勒底人征服亚述,建立新巴比仑王国,巴比伦城重新繁荣,成为东方的贸易与文化中心,到公元前539年被波斯帝国所灭。
二、人文状况历史:约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四世纪。
包括早期的阿卡德·苏马连文化,以后依次建立的奴隶制国家为古巴比伦王国(19BC一16BC)、亚述帝国(8BC~7BC)、新巴比仑王国(公元前626~539年)和波斯帝国(公元前6~前4世纪),这一时期是两河下游文化最灿烂的时期。
这个纷乱复杂的历史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但没有形成稳定的,有长远影响的建筑传统,外来的各种建筑文化常常揉杂在一起。
三、建筑技术成就两河流域缺石少木,故从夯土墙开始,至土坯砖、烧砖的筑墙技术,并以沥青、陶钉、石板贴面及琉璃砖保护墙面,使材料、结构、构造与造型有机结合,创造了以土作为基本材料的结构体系和墙体饰面装饰方法,集、技术、艺术、功能于一体反映建筑的结构逻辑。
对后来的拜占廷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影响很大。
四、代表性建筑(一)山岳台(Ziggurat),又译为观象台、月神台、庙塔是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天体、观测星象而建的多层塔式高台建筑。
认为山岳支承着天地,山里蕴藏着生命的源泉,天上的神住在山里,山是人与神之间交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