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口号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2.96 KB
- 文档页数:13
广告表现的心理规律在广告行业中,心理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广告的目标是引起人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欲望。
以下是一些心理规律,在广告中经常使用的方法:1.兴奋和好奇心:广告常常通过制造兴奋和好奇心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例如,使用引人注目的图片,或者以悬疑或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让人们想要了解更多。
2.社会认同:人们通常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一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认同。
广告经常利用这一点,展示产品或服务在社交场合中的受欢迎程度,并暗示购买该产品将带来社会认同。
3.保持竞争优势:广告常常通过强调产品的独特性和有别于其他竞争产品的优势来吸引消费者。
人们会被这种特别之处所吸引,并认为它们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4.满足需求:广告经常强调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并提供快速解决问题的方式。
人们会对能够解决烦恼或满足需求的产品表示兴趣。
5.创造紧迫感:在广告中,常常通过强调特殊的限时优惠或促销活动来创造紧迫感。
这激发了人们的购买欲望,因为他们害怕错过机会。
6.重复暗示:广告经常使用重复暗示的手法,通过多次展示品牌或产品的标志、口号或特色来加深人们对其的记忆。
这使得品牌在购买决策时更容易被人们想起。
7.情感共鸣:广告时常利用情感共鸣来与人们产生联系。
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社交场景或故事情节,引发人们与广告中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与产品建立情感联系。
总之,了解心理规律对于广告的设计和执行至关重要。
通过运用这些心理规律,广告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广告是一种商业传播工具,其目的是促使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
要达到这个目标,广告需要了解人们的心理规律,并使用相应的策略和技巧来引起、影响和激发消费者的决策。
一种心理规律是兴奋和好奇心。
广告制造兴奋和好奇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它可以通过使用引人注目的图片或色彩,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比如,鲜艳的色彩和视觉效果可以使广告在媒体中脱颖而出,并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一句话打动消费者的广告语说起广告语,相信你一定很熟悉并记得下面的广告语——“不闪的,才是健康(创维电视)”、“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方便谁都做得到,声音清晰更重要(TCL美之声无绳电话)”......这些脍炙人口的广告语,让你过目不忘。
更重要的是,就是这些出色的广告语,深深地打动消费者,让它的产品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广告语是品牌传播中的核心载体之一,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广告语才是好的广告语?广告语创作有什么方法?在广告语创作中有哪些禁忌?下面,笔者根据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怎样的广告语才是优秀的广告语?首先,好的广告语必须切合品牌或企业所要传播的定位。
因为广告语是品牌主张的一个核心的载体。
它在广告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事实上,无论做什么类型的广告,包括电视广告、平面广告等等,定位是在先的。
在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各项表现。
而广告语也一样,必须符合品牌或企业的定位。
在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提炼,形成一句有效的传播口号,即我们所说的广告语。
“怕上火,喝王老吉”这样短短的一句话,把它所要说的“王老吉是预防上火的饮料”说出来了。
这就符合王老吉的品牌定位。
在这之前,王老吉的广告语原是“健康家庭,永远相伴”,这种过于泛化的广告语是没有效果的,这与其原来的定位过于泛化有关。
在这方面,宝洁公司的几个洗发水品牌做得非常好。
比如海飞丝的广告语“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
”、“去头屑,让你靠的更近”就将它的定位——所主要的独特卖点(USP)“去头屑”明确地传达出来了;还有飘柔广告语“亮丽、自然、光泽”与“柔顺头发”的卖点定位一致;潘婷广告语“独含VB5,滋养你的秀发”与“营养头发”的卖点定位一致。
其次,广告语必须有冲击力、感染力。
好的广告语能够打动消费者,在让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认同它、接受它,甚至主动传播它!纵观我们所熟悉的广告语,比如“吃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或许你已经好久没有看过或见过它的广告了,但你却依然记得,历历在目、印象深刻。
浅议广告与消费心理【摘要】在商业市场中,能影响到消费心理的因数有很多,广告就是其中的一个,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费心理也影响着广告,两者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广告用的好会对人们施加某一方面的影响,激起人们的购买欲,从而促进经济与商业的更加繁荣,满足需要的功能、观念转换功能及价值的增值功能。
把握好消费心理对广告也能起到一针见血的效果。
从不同的年龄阶段的消费心理角度出发,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心理的变化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成年人的消费心理。
得出成年人消费心理对广告在定位上、形象选择上、诉求方式上等各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商业市场;消费心理;广告;形象选择;诉求方式【中图分类号】f71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91-02“广告”一词是外来语。
源于拉丁文adaverture,意思是吸引人注意,在中古英语时代(约公元1300-1475年)演变为advertise,其含义衍化为“使某人注意到某件事”或“通知别人某件事,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直到17世纪来,英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活动时,广告一词才广泛地流行并被使用。
广告是一种销售形式,它推动人们去购买商品、劳务或接受某种观点。
广告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指导服务内容或文艺节目的一种宣传方式。
一般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招贴、电影、幻灯、橱窗布置、商品陈列形式进行。
美国广告主协会的定义:广告是付费的大众转播,其最终目的为传递情报,变换人们对广告商品的态度,诱发其行动而使广告主得到利益。
综上所诉,广告的定义:广告就是广而告之,即广泛的告知公众某种信息的宣传活动。
广义的广告,指唤起人们注意某一特定事物的一种手段。
狭义的广告,指通过各种媒介向用户或消费者宣传商品和劳务,以促进销售或扩大服务的手段,狭义的广告又称为经济广告。
在运用广告的同时,我们却需要了解广告的媒介,可分为:表现形式媒介;功能形式媒介。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等。
广告语的重要性广告语又称广告口号、广告标语,是广告中令人记忆深刻、具有特殊位置、特别重要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
好的广告语,不仅可以向消费者传达产品的独特卖点,展现品牌的个性魅力,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且往往还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和认同,成为跨越时空的广告语言经典,深刻影响社会价值与行为规范!广告语是一则广告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广告语向消费者传达产品或品牌的核心概念。
任凭一个产品或品牌所蕴涵的信息是多么的复杂,但最后通过广告传达给消费者的就是一幅画面或一句广告语,“买这样的商品或选择这个品牌,你会得到什么独特的利益。
”其次,广告语还可增加产品或品牌的附加值。
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是产品,而消费者体验的则是品牌。
通过广告塑造品牌,由品牌在消费者心理中的认知作用,可以产生附加值。
所谓附加值,就是产品带给消费者有形实态使用价值以外的无形价值,它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认知和心理感受。
全球著名体育运动休闲品牌NIKE(耐克)的广告语“just do it”(想做就做),为消费者带来的就是美利坚民族的自由不羁、坚定信念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消费者也将这些界定为他们自己,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就是我们所穿的东西”(We are what we wear)。
再次,广告语利于塑造完美的产品品牌形象。
奥格威说,“每一则广告都是对产品品牌形象的长程投资”。
广告及广告语通过语言艺术手段,深刻细腻地为消费者“描绘”出了产品的品牌形象。
消费者通过心理认知和解读,在内心世界常常会产生以下境况,“喝咖啡是高雅的,可口可乐为我们带来友谊,劳力士彰显尊贵地位……”最次,广告语影响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
广告语通过鼓吹感官刺激和情绪化的价值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价值标准。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铁达时手表)”,就不知熏陶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多少食色男女,成了他们离婚、分手、喜新厌旧最堂而皇之的理由。
难怪有广告大师曾断言:“好的主题广告语,能创造一条广告80%的利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广告心理学一、广告说服需要把握消费者心理行为特征卖点:独特销售主张或销售点(USP)。
这一概念的引入,有利的把“满足需要”的口号推向了可操作化,然而,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难点就是卖点的确定。
1、卖点与消费者的价值观(速溶咖啡对主妇们的影响,卖点的确定与目标消费者的价值取向紧密相关)2、消费者与厂家在商品关注特性上的差异(任何一种商品都有一些特征,但是在顾客眼中,有的特性是有价值的,因而受到重视,有些特性并非没有价值,但被认为不重要,而被忽视了。
顾客的关注特性正是其商品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其评价和选择商品的要素。
所以,了解消费者对商品的关注特性对于广告诉求有着基本的意义。
)二、广告传播依赖心理学法则人的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行动都是有规律可寻的,而科学的广告术是依照心理学法则的。
三、准确地了解心理法则需要用科学方法1、隐藏于人内心深处的一些心理特性和心理品质,比如说动机、价值观等,用通常直接的询问方法是难以奏效的,揭示它往往需要巧妙地实验设计和科学方法。
2、诚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理活动经验,这有利于去理解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但是要准确地了解和把握目标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就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否则容易错位。
第二节心理的科学观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科学地说明了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一、心里是脑的活动的产物(即脑的功能);二、心里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知、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注意则是这些心理过程所共有的心理特征。
2、个性心理特征:性格、能力、气质3、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第三节广告与消费行为的关系一、发展简史从单纯宣传商品信息、说服消费者购买的广告心理,进而发展到以研究消费者为主体,这一发展趋向导致消费者心理学的问世。
广告心理学:研究广告活动中心里的规律与特点的学科。
广告口号的六种类型
按照广告口号诉求的内容和心理效应可以区分为以下六种典型
类型:
1、颂扬式。
这种广告口号强调商品的好处,突出其优点。
如:雀巢咖啡的广告口号:“味道好极了”;骆驼电扇的“骆驼进万家,万家欢乐多”;美国M&M’s公司巧克力的“只溶于口,不溶于手”;可口可乐的“如此感觉无与伦比”等部属于颂扬式。
2、号召式。
这种广告口号以富有感召力的鼓动性词句,直接动员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
如:可口可乐的广告口号:“请喝可口可乐”;三菱汽车的“有朋自远方来,喜乘三菱牌”;
3、标题式。
广告标题与广告口号融为一体,既起广告标题的作用,也起广告口号的作用。
如:美国云丝顿(winston)牌香烟的广告口号:“抽美国云丝顿,领略美国精神”;
4、情感式。
广告口号以富于抒情韵味的言词构成,以便更好地激发人的联想,使人认同。
如: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口号:“一股浓香、一缕温馨”;威力洗衣机的“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丽斯达化妆品的“‘丽丝达’,献给您神秘妩媚的东方美”;
5、幽默式。
在广告口号中借用幽默的手法,表现广告主题。
如,弗芬里克牌香水的广告口号:“一滴是为了美,两滴是为了情人,三滴便足以招致一次风流韵事”;某液体水泥的广告口号:“它能粘住一切,除了一颗破碎的心”;某口红的广告:“如果一不小心我诱惑
第 1 页/ 共 2 页。
超市广告语对消费者的购买冲动有多大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超市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购物场所。
当我们走进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而在这众多的商品之中,那些醒目的广告语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那么,超市广告语究竟对消费者的购买冲动有着多大的影响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超市广告语。
超市广告语是超市为了推广商品或服务,通过简洁、生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宣传口号。
它的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引起消费者的兴趣,传递商品的特点、优势和价值,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一个好的超市广告语能够迅速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比如,“新鲜每一天,健康每一刻”这样的广告语,强调了商品的新鲜度和对健康的关注,很容易引起那些注重生活品质和健康的消费者的共鸣。
当消费者看到这样的广告语时,会不自觉地将其与自己对新鲜和健康的追求联系起来,从而产生购买相关商品的冲动。
超市广告语还能够塑造品牌形象。
例如,某超市打出“品质生活,从这里开始”的广告语,向消费者传达了其提供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理念。
当消费者认可了这种品牌形象后,在购买商品时会更倾向于选择该超市,因为他们相信这里能够满足他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此外,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广告语也能极大地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冲动。
比如“水果大狂欢,甜蜜等你来”,用“狂欢”这样的词汇营造出一种热闹、欢快的氛围,让消费者觉得购买水果会是一次愉快的体验,进而增加购买的可能性。
然而,超市广告语对消费者购买冲动的影响程度并非是绝对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消费者的个人需求和购买习惯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消费者原本就没有购买某种商品的计划,即使广告语再吸引人,也可能无法改变他们的想法。
比如,一个不喜欢吃巧克力的人,看到“丝滑巧克力,美味无法挡”的广告语,可能也不会产生购买巧克力的冲动。
消费者的理性判断能力也会影响广告语的效果。
有些消费者在购物时比较理性,会仔细比较商品的价格、质量、成分等因素,而不仅仅被广告语所左右。
超市广告语如何体现消费者的价值观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超市广告语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宣传口号,更是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传递价值观念的重要桥梁。
一个成功的超市广告语,能够深入洞察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反映他们的价值观,从而吸引消费者走进超市并成为忠实顾客。
消费者的价值观是多样而复杂的,包括对品质、价格、便利、健康、环保、社交等方面的关注和追求。
超市广告语要想有效地体现这些价值观,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品质是消费者始终关注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超市可以通过广告语强调所售商品的高品质,例如“精选优质食材,为您的品质生活把关”,让消费者感受到超市对于商品质量的严格把控,从而放心购买。
这种广告语传递出超市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与注重生活品质的消费者产生共鸣。
价格也是消费者在购物时十分看重的因素。
对于那些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超市可以推出“低价不低质,实惠每一天”这样的广告语,突出商品的价格优势,同时暗示品质不会因为价格低廉而受到影响。
这样的广告语能够吸引那些对价格敏感但又不愿意牺牲质量的消费者。
便利是现代消费者的一大需求。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希望能够在购物过程中节省时间和精力。
超市广告语可以体现这一价值观,比如“一站式购物,轻松满足全家需求”,强调超市商品种类齐全,消费者能够在一个地方购齐所需物品,无需东奔西走。
健康意识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强烈,许多消费者关注食品的安全和营养。
超市可以用“健康食材,滋养您的身心”这样的广告语,向消费者传达超市致力于提供新鲜、安全、营养的食品,满足他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环保也是当下消费者日益重视的价值观。
超市可以通过广告语如“绿色购物,为地球贡献一份爱”来表达对环保的支持,吸引具有环保意识的消费者。
这种广告语可以让消费者感受到超市在经营过程中对环境的关注和责任。
社交方面,超市可以打造一个温馨、友好的购物环境。
广告语可以是“共享购物欢乐,连接邻里情谊”,强调超市不仅是购物的场所,更是人们交流和互动的地方,满足消费者对于社交和社区归属感的需求。
消费者⼼理分析消费者⼼理分析⼴告⼼理与消费者⾏为(⼀)什么是消费⼼理?消费⼼理学是⼼理学的应⽤领域之⼀,它主要研究⼤众购买商品的⼼理过程,即研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理现象、本质、规律及⽅法的⼀门学问。
(⼆)⼀个成功⼴告的⼼理学标准从消费⼼理的⾓度来看,⼀个出⾊的、能打动⼈⼼的⼴告,具有以下⼏个基本特征: 1.唤起消费者的注意; 2.启发消费者的联想; 3.说服消费者去⾏动。
(三)⼴告的AIDMA法则AIDMA是英⽂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欲望(Desire)、记忆(Memory)和⾏动(Action)这五个英⽂单词⾸位字母的缩写,指的是⼴告作⽤于消费者所经历的⼼理历程,也即是“引起注意→产⽣兴趣→激发欲望→强化记忆→促使⾏动”的五个环节(图2-1)。
⼆、消费者购买决策的CDP模型如图2—2所⽰的消费者决策过程模型(Consumer Decision Process Model,即CDP模型)这是⼀个简单的版本,代表了⼀个消费者头脑中的形成购买决策的核⼼路径,它主要有以下7个主要步骤:(1)需求确认;(2)搜集资料;(3)购买前评估;(4)购买;(5)使⽤;(6)⽤后评价;(7)处置。
三、⼴告对消费者⾏为的影响⾸先,在需求确认阶段,⼴告可以唤起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使其产⽣购买欲望。
其次,⼴告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资料(信息)搜集,为他们提供有关的商品信息,为其选购商品提供指导。
再次,在购买前评估阶段,⼴告发挥着巨⼤的作⽤。
最后,在⽤后评价阶段,⼴告传播最⼤的⼀个作⽤是强化消费者对⾃⼰购买决策的满意度。
消费者的需求与⼴告激发⼀、需要、动机与消费⾏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主要有三个⽅⾯的内容:⼈类有五种基本需要,需要是有层次的,⾏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的。
(⼀)需要的五个层次1.⽣理的需要⽣理需要包括吃、喝、拉、撒、睡与性,即表现为饥饿、⼝渴、感官刺激、困意和性⾏为等。
广告与消费行为的关系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存在。
无论是电视、电影、广播,还是报纸、杂志,亦或是互联网,无时无刻都在向我们灌输各种各样的广告内容。
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促使人们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
然而,广告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这一问题引发了不少人的讨论与思考。
首先,广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决策。
广告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不仅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还能够植入我们的记忆中。
一则优秀的广告,能够通过消费者对标志、口号或音乐的记忆,使其在面对多个选项时,直接选择被广告所宣传的品牌。
比如,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向人们灌输了“开心、快乐”等概念,这使得人们在选择饮料时会优先选购可口可乐,而不考虑其他品牌。
同样,苹果公司曾推出一则专门针对千禧一代的广告,强调了这一代人与科技互动的新方式,结果让很多年轻人对苹果产品产生了浓厚的购买兴趣。
广告不仅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还能够对消费心理产生深远影响。
广告中的各种美好形象和场景,常常使人们对于特定产品产生向往和渴望。
当消费者看到一则展示了奢华旅游度假胜地的广告后,内心会产生对这种奢侈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增加了购买欲望。
这种心理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使得他们追逐着各种各样的产品,从而持续增长了消费市场。
然而,广告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影响。
广告不仅受到消费者需求的影响,也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
广告企业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行为,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广告创作。
这种市场需求驱动的广告策略,使得广告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心理和实际需求,从而更加有效地引导消费行为。
另外,广告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念。
广告往往通过对不同群体的定位,传递出不同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念。
比如,某些高档品牌的广告经常强调其产品的高质量和高价值,从而形成奢侈品的消费观念。
同样,一些健康食品的广告会将健康和美丽形象与产品联系在一起,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广告口号的类型广告口号是广告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具有独特性和普遍适用性的广告标语。
广告口号为企业宣传和推销产品提供了一个简要而生动的方式,能够提高受众对广告信息的认知度和吸引力。
本文主要介绍广告口号的类型。
一、描述性口号描述性口号是最常见的一种广告口号类型。
它通常使用简短且易于理解的语言来描述产品的特性、功能或属性,以便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产品。
例如,蒙牛的口号“每一滴都有爱”,就是以精短的语言描述了蒙牛奶的品质和关爱。
二、竞争性口号竞争性口号是一种旨在比较自己产品与其他竞争对手产品的广告口号。
它通常会强调自己产品的特点和竞争优势,同时暗示对手产品或方案的劣势。
例如,可口可乐曾经的口号“开心口杯玉琳”就巧妙地将可口可乐与竞争对手分开来,表达了其产品独特的愉悦感。
三、超越性口号超越性口号强调与产品本身无关但将其与一种社会或文化价值联系在一起的概念。
例如,耐克的口号“Just Do It”并不直接描述他们的产品,而是暗示了运动精神和动力价值观,使广告更具吸引力和认同感。
四、情感性口号情感性口号是一种利用情感和心理感应来吸引受众的广告口号。
它可以在短短几个单词中激起消费者的情感和情感需求,并将其与产品联系起来。
例如,七匹狼男装的口号“给男人情怀”,利用情感诉求和情感共鸣的方式,营造出品牌强烈的男人气息。
五、文化性口号文化性口号是一种涉及到族群、地区、国家文化特征和风格的广告口号。
这种口号通常反映了某种地域文化的特点,吸引了具有同样文化背景的消费者。
例如,荣威汽车的口号“英致礼仪”传达出了英式文化的优雅和礼仪感,在中国市场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总之,不同类型的广告口号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和市场需求,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广告人必须根据产品性质和品牌形象,选择合适的口号类型,以便达到最佳的广告效果。
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反应机制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品牌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一个标志,更是一种能够引发消费者情感共鸣的符号。
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反应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又微妙的过程,它涉及到消费者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是情感反应的基础。
当消费者接触到一个品牌时,首先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关于该品牌的信息,如广告、口碑、产品体验等。
这些信息会在消费者的大脑中形成对品牌的初步印象。
如果品牌传递的信息清晰、一致且有吸引力,消费者就会对其产生积极的认知。
反之,如果品牌信息混乱、虚假或无趣,消费者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的认知。
情感在消费者对品牌的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感可以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积极情感如喜悦、信任、喜爱等,会促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好感和亲近感;消极情感如愤怒、失望、厌恶等,则会让消费者远离品牌。
例如,当消费者使用一款产品后感到非常满意,这种满意的情感体验会转化为对品牌的喜爱和信任。
而如果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遭遇了糟糕的服务,可能会产生愤怒和失望的情感,从而对品牌产生负面评价。
消费者的态度也是品牌情感反应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态度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总体评价和倾向性。
积极的态度会促使消费者愿意购买和推荐品牌的产品或服务,而消极的态度则会导致消费者拒绝购买甚至抵制品牌。
消费者的态度通常受到品牌形象、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个具有良好形象、高品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品牌,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积极态度。
消费者的行为是品牌情感反应的最终体现。
这包括购买行为、重复购买行为、推荐行为等。
当消费者对品牌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时,他们更有可能购买品牌的产品或服务,并且在未来继续选择该品牌。
此外,他们还可能会向他人推荐该品牌,成为品牌的“口碑传播者”。
相反,如果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和态度是消极的,他们不仅不会购买,还可能会劝阻他人购买。
影响消费者对品牌情感反应的因素众多。
广告是否对消费者产生了过多的影响?——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广告对消费者产生了过多的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首先,广告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渗透到消费者的生活中,无论是电视、网络、街头还是社交媒体,都充斥着各种广告信息。
这种持续的曝光无疑会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其次,广告往往通过美化产品、夸大产品功效等手段来吸引消费者,这种过度的宣传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错觉,导致他们在购买产品时产生盲目跟风的行为。
例如,某些化妆品广告会通过后期制作和明星代言来美化产品效果,消费者很容易被这种虚假的美化所欺骗,从而盲目地购买了这些产品。
此外,广告还会通过植入消费者潜意识的方式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比如,一些食品广告会通过精心设计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消费者的食欲,让他们产生购买食品的冲动。
这种植入式的广告往往会在消费者不经意间产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不必要的消费。
综上所述,广告对消费者产生了过多的影响,这不仅会导致消费者盲目跟风购买产品,还会影响其消费习惯和消费决策,甚至对其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广告产生的过多影响保持警惕,从而更理性地对待广告信息。
反方辩手观点:广告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并不是过多的,相反,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是必要的和合理的。
首先,广告是企业推广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手段,通过广告消费者能够了解到更多的产品信息,这有助于他们做出更加明智的消费决策。
如果没有广告,消费者将无法获得产品的相关信息,这无疑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其次,广告是市场竞争的体现,通过广告企业能够更好地推广自己的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这有助于促进市场竞争,推动产品质量的提升。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说,“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动力”,广告的存在正是市场竞争的一部分,有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和提高产品质量。
此外,消费者在接受广告信息时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有足够的理性和判断能力来辨别广告信息的真伪。
广告语赏析1.洋河蓝色经典“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比海更高远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赏析:这则广告阐述了男人的情怀是宽怀广的、有容乃大的、包容万物,超越时空、雄霸天下。
因此可以说,男人的情怀就是洋河蓝色文化的精妙诉求。
2.雪碧饮料“晶晶亮,透心凉”赏析:“晶晶亮,透心亮”有纯洁、清凉的含义,使人在炎热的夏季里联想到一片纷飞的白雪,一潭清澈的碧水,顿时有一种清凉之感,产生“挡不住的诱惑”。
3.成龙姚明等明星做的保护野生动物公益性的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赏析:有需求者自然就有供应者,一些不法之徒为此而利令智昏,猖狂偷猎滥杀野生动物。
这是显而易见的一条“链”,一环紧扣一环。
只有制止了消费,才能从源头上消灭偷猎现象。
4.三菱电梯“上上下下的享受,上海三菱电梯”赏析:简单的一句话就把电梯便捷的功能交代清楚了,并且上升到了一个精神享受的层面,使消费者无比神往。
1 / 155.中国电信小灵通手机“打久了不头痛,用久了不心疼”赏析:阐明了小灵通手机廉价并且低辐射的特点,使其核心竞争力得以凸显。
6.乐百氏纯净水“27层净化”赏析:鲜明的USP、单一的主题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27层净化”并不是一个独特的概念,但乐百氏却是第一个提出来的,并把这个概念发挥到极致,形成品牌概念独享。
7.阿香婆香辣牛肉酱“熬啊熬啊终于熬成了阿香婆香婆香辣牛肉酱”赏析:我对这条广告印象实在太深了,因为我特好奇这个香辣牛肉酱到底有多香辣,可是找了很多超市都没有卖的。
但是,我估计那个年代的孩子都对这个广告不陌生,在全国各个城市,一定有很多人是因为这个广告而品尝的阿香婆香辣牛肉酱,那么,可以说,这个通俗的广告是十分成功的。
8. 劲酒“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赏析:劲酒广告老幼皆知。
劲酒名字取得好,一个劲字,远比虎骨酒等来得委婉简洁得多。
劲酒虽好,也请慢慢酌,慎重酌。
9.南方黑芝麻糊2 / 15“小时候,一听见芝麻糊的叫卖声,我就再也坐不住了。
浅析一些广告语成功的心理因素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浅析一些广告语成功的心理因素在现代的商业中,各种各样的商品广告铺天盖地,层出不穷,每个消费者每天都要接收来自各种媒体数以万计的广告信息,但真正能被观众记住的广告却屈指可数。
谁能够在这场争夺消费者注意力的竞争中获胜,谁便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开局的胜利。
本文试从消费心理的角度分析一些广为人知的广告用语,找出它们便于记忆的心理原因。
独特的广告语具有较大的记忆潜力,因为具有独特性的信息受到遗忘干扰过程的影响最小。
如口语生动活泼,语气鲜明,适合生活类产品,如“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就避免了空洞的套话,亲切自然,使之有独特性,能够在众多的广告语中能脱颖而出,被消费群体记住。
同时这条广告以情感为出发点,用情感的诉说去打动人心,从而引起消费者在情绪和情感上的共鸣,让消费者想到:要想吃得香,长得壮,首先就是要胃口好,牙齿健康。
但是我在分析这条广告语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对之能倒背如流,甚至同时记住了电视广告中的父子俩代言人,在体现了这条广告语的便于记忆性的同时,也注意到它与品牌的联系度不是太高,以至于很多人都想不起来这是蓝天六必治的产品广告。
“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这是大宝化妆品的一条脍炙人口的广告用语。
这条广告用语之所以人人都能记得住,和大宝化妆品对目标顾客群的消费心理分析是分不开的。
消费者用化妆品的心理需求是让皮肤更好,这句广告语直接道出了大宝就能使皮肤好,同时还不忘巧妙地提出使用化妆品的时间,当消费者生活中习惯性地在早晚使用化妆,这也就让广告语符合了消费者的行为模式。
大宝曾经选用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做广告,但效果不是很好。
后来大宝一改化妆品广告的美女与明星形象,选用了戏剧演员、教师、工人、摄影记者等实实在在的普通工薪阶层,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向人们讲述了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烦恼以及用了大宝护肤品后的感受。
广告与个性心理特征摘要现代乃至未来都是一个多余的消费时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里,消费者的目地,再也不是只为需要而消费,而更多的是为消费而消费,为感觉而消费。
这是在一次国际广告研讨会上某位专家提出来的一个观点,如此的话听起来似乎有点诡言众听,但仔细想一想这也并非没有道理。
在生活节拍日趋加速的现代社会里,广告与人,几乎如影随行。
能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只有广告。
现今市场,如何抓住机会,推销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商品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的确是个难题,它要求企业一方面要改良自己的产品,不断翻新,不断求异;另一反面,也要擅长利用广告这一形式,巧夺天工,给人以出其不意的效果。
好的广告能让人回信微笑的同时深切人心,自但是然消费者在消费时也会受到广告效应的影响。
在生活中,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各式各样的餐厅不知如何选择,不用担忧,看广告!广告在宣传产品的同时,也为消费者购物提供方便。
“酒深不怕小路深”,而今,有一则广告更不怕小路深了。
成功的广告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沟通从心开始”到“我的地盘听我的”再到“我能”,电信公司的广告充满温情、时尚、自信、针对不同消费却体提出的口号,的确很成功。
但是,在现今那个日新月异,最求创新的社会里,制作一条成功广告并非易事。
怎么办呢?这就要需要掌握消费者的心理特征。
关键词:推销产品,广告效应,消费心理ADVERTISING AN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PERSONALITYABSTRACTModern and future consumption is an era if excess,in a relatively affluent society,consumer destination,is no longer justfor the needs of the consumer,and more for the consumer and the consumer,and the consumer is feeling. This is a point in an international advertising se minar an expert proposed,it sounds a little strange words to listen to,but think about this is not without reason. The modern society in the ever-accelerating pace oflife,advertising and people,almost follow like a like air, everywhere,get in by every op ening,only the today’smarket,how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to sell their products,so that enterprises remain invincible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commercial world,this is a problem,it requires an enterprise to improve their products,constantly,cons tantly seeking;on the other hand,also want to be good at using this form of advertising,art beats nature,give a person take by surprise the same time,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of good advertising can make people reply smile come very naturally,influenc e the consumers will have the effect of life,in the face of a superb collection of beautiful things of the commodity,every kind of restaurant do not know how to choose,do not worry,see advertising! Advertising in the promotion of products at the same time,it offers convenience for the consumer is not afraid of deep alley deep,now,there is a more advertising is not afraid of deep advertising can leave deepimpression to the person,from th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heart to my site to listen to me to I can. Telecom companies advertising is full of warmth, fashion,self-confidence,in view of the different consumption is body’s slogan,indeed very ,in the current change rapidly,the innovation in the society,making a successful advertising is not shall I do? It w ill need to grasp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sumers.KEY WORDS:Product promotion,Advertising,Consumer psychology目录前言 (1)第1章绪论 (2)§广告简述 (2)§个性心理特征 (3)第2章广告与消费者购买行为关系 (4)§心理特征 (4)§消费者心理 (4)§广告受众的心理特征 (6)§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7)§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9)§消费者的消费动机 (9)§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10)§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 (12)第3章广告的心理策略 (14)§心里策略 (14)§心里策略的涵义 (14)§心理策略的内容 (14)§广告心理与AIDMA法则 (16)§广告心理与消费者 (16)§广告心理AIDMA法则 (17)结论 (20)参考文献 (21)致谢 (22)前言此刻是营销时期,营销做大的载体莫过于做广告,做广告就要依托于消费者的心理特征。
口号的作用和意义口号作为一种简洁有力的文案形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概括和传达一个组织、产品或活动的核心理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宣传效果。
口号的作用和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和提升知名度,更重要的是通过简短精炼的语言,传递出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观,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口号的作用是提升知名度和宣传效果。
一个好的口号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对其产生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Just do it”这个耐克的口号,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鼓励人们积极行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同,成为耐克品牌的代表性口号。
口号的宣传效果取决于其与目标受众的契合度和传播的广度,因此,在设计口号时需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和心理,力求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口号的作用是表达核心理念和品牌价值观。
一个好的口号能够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组织、产品或活动的核心理念和品牌价值观。
比如苹果公司的口号“Think different”,它传递了苹果一贯主张的创新和个性化理念,强调与众不同、勇于突破的精神。
口号的核心理念和品牌价值观应该与目标受众的需求和价值观相契合,能够引起共鸣和认同,从而增强品牌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口号的作用是激发情感共鸣和行动动力。
一个好的口号能够通过简短的语言,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行动动力。
比如“因为爱所以爱”这个中国银行的口号,通过简单而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家庭、对亲情的热爱和坚守,引起了广大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口号的情感共鸣和行动动力能够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和忠诚度,从而促进品牌的销售和发展。
口号的作用是传递正能量和社会影响力。
一个好的口号能够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力。
比如“志愿服务,乐在其中”这个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口号,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强调志愿服务的乐趣和意义,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口号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影响力能够引导社会风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广告口号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摘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其消费心理的外化,而广告口号是影响消费心理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
企业通过广告口号可以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消费者的认知心理,使消费者还未购买商品但已深深地记住有关商品的信息,进而可以预测、引导或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本文通过分析广告口号对于消费心理的影响的几个主要方面,希望能够为企业的广告战略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广告;广告口号;消费;消费心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若要使自己的产品能够从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与偏好,就必须将产品的价值承诺传递给目标消费者。
古人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而对于企业来说“攻心为上”“心战为上”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准确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消费者的任何一次消费活动都包含消费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两个方面,而消费行为则是消费心理的外在表现。
因此,精准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是理解及预测消费行为的前提,是占领市场的必要手段。
进入21世纪,消费者主要依靠广告信息来获知相关的产品信息。
然而,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即使在相同或不同的场合下,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接触某一广告信息,很少有人能够准确的记住全部的广告文案,但对于广告口号则铭记于心,并且能够脱口而出。
因此,广告尤其是广告口号对于产品信息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具有影响力,它作为一种信息传播行为,是通过广而告之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促使消费行为的实现以达到产品的销售目标。
可以这样说,消费心理是消费者消费过程中最软弱、最敏感、最善变的突破口,是“弦”,而广告口号恰恰是撼弦的“力”。
因此,研究广告口号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引发消费心理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提出,满足自身的多样化需求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需求是消费的起点,同时也是消费的终点。
一般来说,消费者所产生的消费心理通常是由两种因素引发的,一是消费者的内在需求引发消费心理,如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二是消费者所处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具有说服力的广告口号引发消费心理,如人们对享受型生活资料的消费。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潜意识受到意识的影响和控制,它将意识对外界各种信息的感知予以接受、保存与内化,而意识则努力将易于健忘的印象予以明显化、感知化和重现化,并用这些复苏或提取的记忆来指导自己的现实行为。
广告口号是一则广告所传播信息的核心部分,它所给予消费者的刺激是悄无声息、潜移默化的,因此它能够深深的根植于消费者的心理,存在于消费者的潜意识之中,形成“潜意识投射广告”产生“欲见而不见,欲忘而忽现”的效果。
当消费者再次偶遇某一商品的广告口号时,其潜意识所存储的广告信息刺激便会反应在意识层面,进而引发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心理倾向,最终促使其产生消费行为。
例如,日本丰田汽车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这句广告语巧妙地对中国谚语进行改编,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与信赖,同时表明丰田车质量之高、销量之大,也进一步扩大了丰田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当有购车需求的消费者受到某些汽车广告的刺激,便会无意识的想起这句经典广告标语,进而认为买车就要买丰田车,引发其对于丰田汽车独特的消费心理偏向。
二、强化消费心理消费信息是激活消费心理需求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消费者对于消费信息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产生对某种信息的记忆。
然而,这种学习不仅是消费者自己主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刺激,更重要的是企业要不断地为消费者提供这样的刺激机会,营造一种信息刺激环境,唯有如此,信息才能被消费者所记忆。
记忆是大脑的重要机能之一,是过去经验在大脑中的反应,也是消费者认知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心理要素。
但是,人类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忘某些旧闻,并以此来不断获知一些新闻,实现信息的动态更迭。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可知,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亦可说是同时开始、同步进行,广告受众在接触广告的24小时内会最容易、最迅速、最大量的忘记广告内容,但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一遗忘趋势衰变速率逐渐递减,最终达到对于某些信息的长久记忆。
如何才能让消费者牢记广告信息呢?广告口号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
众所周知,一句优秀的广告口号可以沿用数年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但我们很难想象一则广告被反复播放多年的“奇观”。
广告口号具有统一性、反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即在长期传播过程中,在不同广告中使用同一广告口号进行信息传播,它能使企业的产品信息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一贯的、不变的、长期的印象,从而使产品从众多同质化产品中凸显出来,并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同时有利于提高广告口号的累积效果,强化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例如,格力集团旗下产品格力空调的广告语“格力,掌握核心科技”。
这句广告语简洁易记,重点突出,在长期重复传播过程中会使众多消费者产生一致的认知“格力,不仅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智造”,从而与其他同类竞争品牌区别开来,进而提升了消费者对格力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也强化了消费者对“好空调,格力造”的消费心理倾向。
三、改变消费心理消费者的忠诚是企业经营者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
众所周知,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通过不断的学习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消费心理倾向。
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一经形成,就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倾向性等特点,并逐渐成为自我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个体在日常消费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一定的模式化和习惯性,并对他人的消费行为产生示范影响。
由此可见,若要改变消费者原有的消费心理并非易事。
但是,正因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一个逐渐形成定型的过程,所以说消费心理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甚至有时还可以实现360度逆转。
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改变是在外界因素持续不断的影响下形成新的消费心理偏向,而影响消费心理改变的因素虽有很多,但广告口号却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广告口号可以通过塑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或消费理念,使消费者“顽固”的消费心理倾向发生“质”的转变,即消费者固有的消费心理被打破,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消费心理,换句话说就是以一种新的消费心理取代原有的消费心理。
例如,喝茶是中国传统的消费文化,已经“雀巢咖啡: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味道好极了!”这一经典广告语传遍大街小巷,密切了咖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为人们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以茶会友,以茶交友”的时代悄然远去,改变了人们消费心理,使众人产生“唯你独爱茶,世人皆痴情于咖啡”的消费认知,由此这种“西方茶道”在中华大地逐渐流行,中国人的咖啡之旅从此开始。
四、导致消费流行心理消费流行是在一定的时空内,大多数的消费者所呈现出相似或相同行为的一种消费现象,即众多消费者几乎同时对某种商品或品牌产生偏好,从而使该商品或品牌在短时间内成为许多消费者狂热追求的对象。
此时,这种消费心理趋势我们称之为消费流行心理。
某种商品或品牌之所以能够在一夜之间被很多人接受追捧,是与人们的消费流行心理密不可分的,因为心理因素是导致流行形成的社会心理基础。
随着社会加速发展,广告口号不仅在表现形式、创作技巧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而且也日益成为消费流行强有力的助推器,使社会上的流行风潮多样化、流行变化加速化、流行现象普遍化,并对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不论是精神流行还是物质流行,广告商通过连续轰炸式广告语传播,迅速提升商品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培养众多消费者的独特消费心理偏好,激起消费者的喜新厌旧、追求时尚、从众模仿等心理,促使流行形成扩大。
例如,中国人婚姻观中的“四大件”是非常贵重的物品,定情信物随时代的变迁也有不同,但从未将一块儿“破石头”用作结婚之物。
戴比尔斯公司“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经典之作将钻石与婚姻相结合。
这句广告语用钻石的永恒品质象征爱情的美好、婚姻的永恒,诱发了无数俊男靓女的幸福联想,并使钻石作为定情信物或爱情见证而永存,进而形成“无钻不结婚”的全新消费理念,从此之后,钻戒成了婚礼的必备,备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掀起一股经久不衰的“钻石流行风”。
五、产生畸形消费心理“需要-紧张”理论表明,人的行为源于人的内心需要,个体在压力下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在满足这一需要的任务完成之后,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解除,并使人因紧张而失衡的心理趋向平衡。
因此,有消费需要就会产生相应的消费行为。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的消费心理会出现扭曲,产生非正常的消费需求,我们统称为畸形消费心理。
主要有如下几类:(一)抢购消费心理近些年来,国民的抢购风潮日趋常态化、跨国化、多样化,而这种消费行为的背后则是抢购消费心理在作怪。
抢购消费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消费心理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因某种特殊原因人们往往对自己不需要的或用处不大的商品竞相购买的心理状态。
抢购消费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颇为常见,如清晨,人们在超市门口排起长队抢购特定促销商品。
而在春节、“双11”等特定节日抢购也是典型的抢购消费,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人们在平时可能会省吃俭用,而在逢年过节时会过度消费,最后造成“买东西买成杂货铺”、“物多而无用”的消费浪费。
造成这种社会现象广告口号可谓是“功不可没”。
营销学家Brock于1986年提出了商品理论,“任何一种商品只要不好获得,就会增加价值”,即商品的稀缺性对消费者心理有很大影响。
企业通过广告口号来塑造商品的稀缺性,给消费者营造“物以稀为贵”的心理体验,而消费者对于供不应求的商品的反应通常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因此,消费者对限量出售的商品拥有强烈的心理需求。
例如,小米手机的广告口号“为发烧而生”人人皆知,这句广告语突出小米手机供不应求、性价比高,而且小米手机通常是限量销售,从而为众多消费者营造一种供需紧张的销售环境,加之精准的目标市场定位,使每一位消费者都成为“米粉”与“发烧友”,促使新款小米手机从信息公布起就备受消费者的持续关注,数十万实物销售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便被抢购一空。
(二)面子消费心理古人云:“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以表示不为满足一时需求而失去尊严,没有面子。
消费尊严是一种高级的心理需求,消费者的面子往往比消费本身更重要。
在多数情况下,消费者通过消费不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为了满足高级的心理需求,为了赢得他人的尊重。
为保全面子,消费者常常会不惜重金而购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商品。
面子消费心理在中国是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重视自己的脸面。
它是支配消费行为的一种不成文的消费规范,从而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主要包括炫耀消费、攀比消费与人情消费等。
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如戏剧中的演员一样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自己的角色,而消费者通常使用消费产品来界定、塑造或改变自我身份,追求对社会名流“示同”和对社会下流“示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