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英国革命前期的克伦威尔
- 格式:pdf
- 大小:276.59 KB
- 文档页数:4
人物生平1599年4月25日,奥利弗克伦威尔降生在英国的一个农业小镇亨廷顿。
他的父亲是小镇上的一个中等乡绅。
克伦威尔的整个家庭环境完全是清教徒式的,他从小就受到清教徒的熏陶。
亨廷顿小学也同样充满了严肃的清教徒气氛,这一切在克伦威尔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616年17岁的奥利弗克伦威尔进入剑桥大学。
可是由于克伦威尔的父亲故去,中断了他在大学里的学习。
1617年夏天,18岁的克伦威尔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助母亲料理农庄,1620年8月克伦威尔同伦敦一个商人的女儿结了婚,开始全力以赴经营农业。
当时英国正处于詹姆士一世昏庸统治时期,王权和议会间的裂痕逐渐加大。
1621年第三届会议上因下议院反对詹姆士同西班牙结亲,遭到詹姆士更加嫉恨,宣布禁止议会议论内外政策。
这时由于国王女婿普法尔茨选侯弗里德里希在30年战争中失败,处境艰难,詹姆士强制借款干预战争,但却一败再败,迫不得已再开议会。
然而一切已经来不及了,1625年查理当了国王。
但查理一世的欺骗与伪善破坏了人们对他的信任。
仅仅4年过后,国王与议会彻底决裂了。
由于在对西班牙战争的态度上国王与议会发生严重的分歧,议会被解散。
1626年,由于急需资金迫使查理国王重新召集议会,加之宠臣白金汉的对外政策接连失败,国内气氛越来越紧张。
国内形势的变化也使克伦威尔在不断探索自己的生活立场,考虑自己的使命。
当国王命令在亨廷顿选举两名代表出席他的第三届议会时,克伦威尔如愿以偿,成了一名议员,从此他的道路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
议会于1628 年3月在威斯敏斯特召开。
克伦威尔第一次走进了下院,下院成了他学习政治斗争的一所好学校。
在议会中,克伦威尔看到了许多优秀演说家、反对派领袖。
议会和国王的斗争激烈。
在暂时休会四个月后,议会第二次会议开幕,议会的主题也转向清教徒十分担心的宗教问题。
清教徒的典型人物克伦威尔终于按耐不住了,请求。
克伦威尔的第一次简短而有力,猛烈的抨击了受宫廷保护的天主教,主张保卫清教徒的利益。
克伦威尔——英国议会民主制的奠基人奥利弗·克伦威尔是英国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独立派的首领。
克伦威尔曾就读剑桥大学的雪梨苏塞克斯学院,信奉清教思想。
在1642年一1648年两次内战中,先后统率“铁骑军”和新模范军,战胜了王党的军队。
1645年6月在纳西比战役中取得对王党的决定性胜利。
1649年,在城市平民和自耕农压力下,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国。
1653年,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自任“护国主”。
奥利弗·克伦威尔降生在英国的一个农业小镇亨丁顿。
他的父亲是小镇上的一个中等乡绅。
克伦威尔的整个家庭环境完全是清教徒式的,他从小就受到清教徒的熏陶。
亨延顿小学也同样充满了严肃的清教徒气氛,这一切在克伦威尔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616年17岁的奥利弗·克伦威尔进入剑桥大学。
可是由于克伦威尔的父亲故去,中断了他在大学里的学习。
1617年夏天,18岁的克伦威尔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助母亲料理农庄,1620年8月克伦威尔同伦敦一个商人的女儿结了婚,开始全力以赴经营农业。
1628年议会解散后,克伦威尔回到亨延顿做起了绅士。
1636年克伦威尔迁居到伊里城居住,成为该郡的最大乡绅之一。
这几年里,克伦威尔成了剑桥及邻郡最受欢迎的人物。
克伦威尔赢得声望是同他确立的同专制制度斗争的思想分不开的。
国王查理一世的权威不断上升,人们的反抗情绪也不断高涨,最后终于导致了起义,迫使查理一世再次召集议会,克伦威尔信心十足地再次走进下院。
1638年苏格兰人民举行了起义。
为了募集到钱和镇压起义,查理一世不得不召集议会,这届议会中的激进派认定:公开反对王权专横的时刻到了。
来自剑桥郡的议员乡绅克伦威尔成了这一想法的领袖人物。
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被选进18个各种议会委员会,并且成为一系列摧毁英国“旧制度”根基的重要法案的倡议人。
1640年11月9日,克伦威尔在议会中做了发言。
六、克伦威尔评价——简论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1、史学界对克伦威尔的不同看法英国复辟时期的史学也对克伦威尔持全面否定的态度。
如1663 年出版的詹姆斯·赫斯的《鞭子》一书是代表作。
对克伦威尔持否定意见者认为,克伦威尔是一个为了“个人崇拜的野心而牺牲了公共利益”的野心家,他作为士兵和政治活动家的全部本质“都是和英国人的天性永不协调的”,它是伪善者,叛徒和法西斯的原形。
而全盘肯定者颂扬他“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是“人中之杰”,“王者之雄”。
我国史学界于80 年代初掀起了对克伦威尔评论的热潮,并一直持续至80 年代末,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如王觉非的《评研究克伦威尔的史学》(《历史研究》1981 年第3 期),蒋孟引的《论克伦威尔》(《南京大学学报》1982 年第3 期),陈贤齐的《也评克伦威尔》(《四川大学学报》1985 年第3 期),关勋夏的《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 年第1 期)等。
王觉非先生对国外史学自克伦威尔朝代开始的对其评述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
蒋孟引先生在文章中以大量史料来证明克伦威尔是一个“向上爬”的小丑,他是彻底的非革命者。
关勋夏先生则采取了二分法,认为克伦威尔既有成就也有罪过,是“矛盾”的历史人物。
至90 年代,对克伦威尔的研究就悄无声息了,学者们更加倾向于关勋夏的观点而达成共识。
2、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生平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是17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1599年4月克伦威尔出生于英国东部亨丁郡的一个中等贵族的家庭。
其先祖在宗教改革中获得大量教会地产,后来家道衰落。
当到其父亲罗伯特·克伦威尔时,除经营土地外,还经商,以维持家庭生活。
奥利弗从小生活在清教的家庭中并受到严格的清教教育,1616年克伦威尔离开家乡进入剑桥的西德尼·苏萨克斯学院学习,接触到了几何、数学、修辞、逻辑等世俗学科。
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一身二任的矛盾性人物,共和国成立前的克伦威尔应基本肯定,后期应基本否定。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阶段,克伦威尔可以算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贡献突出,用武力击溃了王军主力,镇压王党叛乱,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制;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逐渐走向反动,远征爱尔兰,并对爱尔兰进行大肆掠夺,在远征爱尔兰的问题上不存有两重性的问题。
克伦威尔的护国政治是走向复辟的过渡形式,因此谈不上是新制度的探索者。
他镇压民主派运动,发动一系列的商业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
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关于如何评价克伦威尔,史学界争论比较大,大致有几种观点:一是克伦威尔是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坚强的反封建战士和领导者,在革命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他坚持主张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指挥和领导了多次重大战争,充分显示他的军事才能,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
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具有镇压民族起义和镇压王党叛乱的两重性,而后者是主要的。
克伦威尔的确是想当国王,但这是他在探索统治英国的方式,事实证明,君主立宪制是适合英国国情的。
因此克伦威尔是功大于过的人物。
第二种观点认为,克伦威尔并不是一个战争的革命者。
他杀掉国王并非是为了推翻君主专制,而是为了取而代之。
他操纵议会和军队,对人民则欺骗、镇压,入侵爱尔兰,更证明他不是一个战争的革命者。
第三种观点认为,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克伦威尔应该肯定,后期应基本否定。
1649年以前,克伦威尔能顺应历史发挥的潮流,基本上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尽管有妥协的一面,仍不失为资产阶级革命家。
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逐渐地走向了反动,镇压平等派、掘土派、远征爱尔兰,都应全面否定。
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导语:奥利弗·克伦威尔,出生于英国亨廷登郡,英吉利共和国护国主,英国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对克伦威尔的评价。
欢迎阅读及参考!篇一、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一身二任的矛盾性人物,共和国成立前的克伦威尔应基克伦威尔雕像本肯定,后期应基本否定。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阶段,克伦威尔可以算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贡献突出,用武力击溃了王军主力,镇压王党叛乱,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制;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逐渐走向反动,远征爱尔兰,并对爱尔兰进行大肆掠夺,在远征爱尔兰的问题上不存有两重性的问题。
克伦威尔的护国政治是走向复辟的过渡形式,因此谈不上是新制度的探索者。
他镇压民主派运动,发动一系列的商业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
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我们如何来评价克伦威尔在历史中的作用呢?当然,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在英国内战中击溃保皇党人的力量。
在战争初期,国会军节节败退,是克伦威尔领导的骑兵队,在马其顿荒原战役中取得大捷,从而扭转了战争局面。
如果没有克伦威尔,国会军最终的胜利就不可能到来。
这一胜利的结果是民主政府在英国的确立和加强。
篇二、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一身二任的矛盾性人物,共和国成立前的克伦威尔应基克伦威尔雕像本肯定,后期应基本否定。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阶段,克伦威尔可以算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贡献突出,用武力击溃了王军主力,镇压王党叛乱,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制;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逐渐走向反动,远征爱尔兰,并对爱尔兰进行大肆掠夺,在远征爱尔兰的问题上不存有两重性的问题。
克伦威尔的护国政治是走向复辟的过渡形式,因此谈不上是新制度的探索者。
克伦威尔这个人怎么评价历史上对于克伦威尔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说他是时代的掌舵者,将风云际会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也有的说他是时代的钻营者,在乱世当中左右逢源来达到个人目的。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克伦威尔这个人怎么评价,一起来看看吧。
对克伦威尔的评价评价克伦威尔这个人物,应该从正反两方面入手,才能真实还原克伦威尔的人生和历史影响。
对克伦威尔的评价的正面意义在于他积极捍卫了清教徒的利益,确立了清教徒在当时社会当中的地位。
他勇敢站出来揭露宫廷的腐败,对抗天主教对民众的精神控制和肉体摧残。
使民众真正了解到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唤醒了民众的觉醒意识。
此外,他开创了资产主义新贵族的历史时代,让清教徒领导的社会阶层走向上层统治建筑,为这一社会新晋阶层提供了存在的基础。
对克伦威尔的评价的反面声音主要集中在他对于国王查理的背叛。
当时国家政局黑暗,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体制崩溃,人们生活在深水火热当中。
但是王室一再加重赋税,通过搜刮民脂民膏来维持奢靡的生活。
克伦威尔借助资助国王得以当选议员走上从政之路,但是他并不满足于臣服在他人之下。
他拥有很强的政治野心,企图真正获得英国的统治权,他带领新贵族阶级推翻了英国王室的统治,并下令处死了查理一世。
但是他的真实目的并不在于倡导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通过民主的假面来建立自己的专制统治。
克伦威尔施行的独裁统治克伦威尔是英国人,他在政治、军事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在英国内战中,他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取得了胜利,处死了暴君,成立了共和国,甚至对世界民主运动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也有他的双面性。
关于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后世就一直有许多争议。
克伦威尔曾几度成立和解散议会,也曾采用两部宪法,不管他主观意图如何,客观还是做出了民主治国的动作。
可是他理想中的民主均未能有效建立和实施,真正维护他统治的就是他拥有的强大的军事力量。
所谓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指的就是他的军事独裁统治。
5年内他使用护国主身份统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以“好警察”自居;他颁布政策,保护圈占土地,确认土地及所属一切权力归土地主人,保护了资产阶级新贵的既得利益,这使中、下层人民生活越来越困难;他严禁民主运动,禁止自由言论和民主思想的传播,还发动了一系列商业战争。
克伦威尔是英国功名显赫的军事领袖,他领导国会军赢得了英国内战的胜利。
他是英国议会民主制的奠基人。
克伦威尔1599年生于英国亨廷顿。
他年轻时期,英格兰处于宗教分裂状态,统治它的国王希望实行绝对的君主制。
克伦威尔原是一名农夫、虔诚的清教徒。
1628年,他当选为国会议员,但为期很短,因为翌年,国王查理一世宣布解散国会。
由于与苏格兰交战需要资金,1640年,国王再次召集国会,克伦威尔又任议员。
新的国会激烈抨击宗教迫害、滥征税收等暴政,国王无意服从国会,于是,效忠国王的军队与效忠国会的军队之间的战争,在1642年爆发。
克伦威尔站在国会一边。
他回到亨廷顿,招募了一支骑兵,参加反对国王的战斗。
在历时4年的战争中,他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他是指挥马其顿荒原战役和内斯比战役的重要将领,而前者是战争的转折点。
1646年,战争结束,查理一世被捕,克伦威尔成了国会军中最有威望的将领。
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因为国会这边分成许多派别,目标各不相同。
国王得以拒绝谈判。
一年后,第二次内战爆发。
查理一世乘机逃跑,并试图重组军队进行反扑。
战争的结果是国王战败被擒。
克伦威尔清除国会中谋求妥协的人士,并于1649年1月处死国王。
英伦三岛建立了共和国(又称英联邦),国家行政大权临时由克伦威尔任主席的国务会议掌握。
但是,效忠国王的势力卷土重来,分别占领了爱尔兰和苏格兰,并得到查理一世之子——坦理二世的支持。
这股盘踞在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势力被克伦威尔的军队击溃,1653年,内战以保皇派被彻底粉碎而告终。
战争结束,该是建立新政府的时候了。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这个政府应当采用何种宪法形式。
这个问题在克伦威尔有生之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按理说这个清教徒有能力粉碎任何一种反对他建立独裁统治的势力,但是无论他的权力还是他的声望,都没能使他消除他与支持者之间的分歧,说服他们赞同新宪法。
原因在于错综复杂的教派争端,使新教如同当年罗马天主教一样四分五裂。
克伦威尔
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一1658)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
在1640年代,他领导英国人民武装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把暴君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并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英吉利共和国,为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但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对付王党分子的复辟活动和镇压工农运动,以巩固自己既得的地位和利益,又转而选择了军事独裁政体,于1653年把手握全国兵权的克伦威尔推上了终身“护国主”的宝座。
克氏进而解散国会,集一切国家权力于一身,成了真正的“无冕之王”。
加上他在短期内屡建赫赫武功,包括取得两次内战的胜利,对爱尔兰的军事征服和打败当时的海上霸主荷兰,更使其个人声威权势事实上超过了历代英王。
这位无冕之王在志得意满之余,自然会想到要把自已的彝容留给后世,于是请了伦敦的一个著名老画师来为他画像。
老画呱从床脚过克伦威尔,但自信凭其高超的技层和丰富的经址堪1当此任,便无所顾忌地应召了·然而当他进入戒备森严的护国主官邸,见到克伦威尔本入后,就感到事情难办并有点畏缩了因为他爵到妒国主大人在左眼;。
论克伦威尔在英国中的作用克伦威尔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政治家和军人,在英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尽管他并非英国王室的一员,但他的名字在历史上与英国国家的崛起紧密相连。
在17世纪,克伦威尔在英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宗教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克伦威尔在英国中的作用。
一、政治方面作为一个政治家,克伦威尔在英国的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是议会革命的核心人物之一,反对国王查尔斯一世的封建专制,并在英国内战期间领导了议会军对抗国王军队。
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军的胜利是一个里程碑事件,打破了英国王权的威胁,确立了议会的权力,在英国政治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国王查尔斯一世被处决后,克伦威尔成为共和国的领袖和摄政,被封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保护者”,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和宪法,对英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他取消了封建制度,实行了普选制度,加强了议会的权力,为英国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此外,他还颁布了“宗教宽容法”,开放了英国的政治氛围。
这些政治举措为英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英国的政治体制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军事方面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军事天才的军事家和指挥官,他在英国历史上的军事事业颇多,包括领导议会军反击查尔斯一世的军队,击败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反叛势力等。
在他的指挥下,议会军变得强大,具有高度的组织和战斗力,他领导下的军队不仅击败了查尔斯一世的军队,还成功征服了爱尔兰和苏格兰。
他还在海上加强了英国的海权,打败了荷兰的海军,并打响了英国最辉煌的海战胜利——黄金大道战役。
三、经济方面克伦威尔在英国的经济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他支持推广手工业和世界贸易,鼓励压低粮食价格,通过建立贸易公司和海外殖民地,为国家创造了丰厚的经济利益。
他还支持铸币,增加了英国的货币供应量,改善了英国的货币制度。
四、文化方面克伦威尔还在英国的文化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赞成建立国家图书馆,成立皇家学会和皇家学院,推动了英国的文化复兴。
简评英国革命前期的克伦威尔
英国革命前期的克伦威尔是一位非凡的政治和经济思想家,他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英国社会,并形成了史无前例的革命的背景,为英国的独立和民主建立了基础。
克伦威尔是一位最为重要的实践哲学家,他的思想对英国的哲学、经济和政治都起着重要作用。
克伦威尔在经济理论上影响英国革命前期,他认为有效的经济管理是为政府拥有更高税收以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
他认为在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财富可以通过价格机制从那些富有的国家流向那些贫穷的国家,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税收制度来收取这些财富,以保证国家有足够的资金来实现民主政治。
克伦威尔认为,如果税收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这有助于减少贫富差距,确保公平和公正,进而促进民主政治的实现。
此外,克伦威尔也提出了一系列哲学观点,作为政治上的基础。
他认为,政府的存在是为了维护人们的自由的,而政府必须以更高的价值观来实现此目的,即要求政府拥有可信赖的真理,并且要求政府服从民意并保持公平的正确行为,才能维护人们的自由。
此外,克伦威尔还认为,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立法和司法机制来确保政府的行为是有效的,维护人们的自由和免受虐待。
最后,克伦威尔认为,政府必须具备一定的宗教不干涉,因为宗教也可能成为虐待和剥夺人权的手段。
因此,他认为,应建立一个完整的立宪制度来确保政府的宗教中立性,以保证人们的宗教信仰是自由的,而且不受到政府的干预。
克伦威尔对英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思想为后来的英国革命前期奠定了基础,为英国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支持,并崇尚公平与自由,这不仅改变了英国,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克伦威尔的影响仍然深远,作为一个古老的思想家,他可以说是对英国革命和民主政治的重要贡献者。
评价克伦威尔的功与过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领导人,军事家,政治家。
他的功绩主要表现在:军事上:领导议会军迅速击溃了王党军队,取得了内战胜利。
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满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政治上:处死国王查理一世,结束了英国的封建王权统治,建立了共和国;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从根本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外交上: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的中转贸易,同瑞典、丹麦、葡萄牙等强国签约,巩固了英国的海上权威和商业利益。
思想文化上:扶持文化教育,提倡宗教信仰自由。
经济上:积极发展工商业,使英国工业生产超过革命前水平。
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活动充满了高压、血腥和暴力,有专制和残暴的一面(远征爱尔兰、苏格兰,实行无议会统治,建立军事独裁,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其缺点与局限,本质上是由当时资产阶级发展不成熟决定的。
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1)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2)革命战争阶段①革命开始于1640-1642年议会斗争,资产阶级、新贵族控制下的议会要求限制王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②1642-1649内战期间。
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在纳西比战役,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击溃王党军。
③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成立了共和国。
(3)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遭到人民反抗。
(4)1660年,斯图亚特封建王朝(查理二世)复辟。
(5)1688年,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部分托利党人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后来的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回国执政,发动宫廷政变,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统治,史称“光荣革命”。
(6)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精品文档
简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
一、内战时期,战胜王军:
①、组建骑兵军
②、1644年,马斯顿草原打败王军,使战局出现转折,赢得“铁骑军”称号
③、1645年,纳比西战役,全歼王军主力
④、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二、共和国时期
对外:①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并入英国
②颁布《航海条例》,引起英荷战争,巩固了英国的海上权威与商业利益
③与瑞典、丹麦、葡萄牙等签订商约,巩固了英国的海上权威与商业利益
对内:政治:就任护国主,实质是一种半君主制的军事独裁。
建立有序的行政机构经济:发展工商业,使英国工业发展迅速
宗教:提倡宗教信仰自由,推行清教法规
文化:扶持文化教育。
法律:减轻严酷法律
影响: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三、评价
A、反封建和发展资本主义方面贡献巨大:
a、打败王党军队,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b、统治期间,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法律,巩固革命成果
B、缺点与局限
a、远征爱尔兰,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
b、军事独裁引起社会动荡
C、总体:功大于过
a、伟大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b、其缺点与局限,本质上是当时资产阶级发展不成熟决定的
.。
总第76期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 1998年第4期Series 76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Teachers’College for the Nationalities Issue4. 1998关于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张庆海 内容摘要:克伦威尔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是近代英国的奠基人。
他打败封建王党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而远征爱尔兰,镇压平等派与掘土派,以及以独裁代替共和,这一切也正表明他是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的代表,并不像某些史学家所说的他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我国史学界于80年代初掀起了对克伦威尔评论的热潮,并一直持续至80年代末,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①如王觉非先生对国外史学自克伦威尔朝代开始的对其评述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蒋孟引先生是否定克伦威尔的代表;关勋夏先生则采取了二分法,认为克伦威尔既有成就也有罪过,是“矛盾”的历史人物。
②至90年代,对克伦威尔的研究就悄无声息了,学者们更加倾向于关勋夏的观点而达成共识。
当然,蒋孟引先生在文章中以大量史料来证明克伦威尔是一个“向上爬”的小丑,他是彻底的非革命者,这种评论本身就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
历史评论应以对事物发展的客观实践为标准,主观动机是不能作为主要依据的,更何况这种动机往往陷入猜测这中。
另外,蒋先生的引文虽然丰富,但一看就知道,他重复的正是英国史学上否定克伦威尔时期的观点与论据。
王觉非先生的论文中已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认为历史人物有功有过,功过应分清,尤其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
这种方法已成为史学研究中的思维定势。
许多人挂在嘴上,也落实到了笔上,即评价历史人物的文章“三大块”,“功、过、矛盾的历史人物”,并声称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当然,在评论不同的历史人物时,这种方法也有变化,如一个个史实的分析、一个个阶段的分析等。
而对克伦威尔评价近年来趋于沉寂,正是由于史学界取得了这种方法的统一而在观念上无法突破的缘故。
奥利弗·克伦威尔简介公元1599~公元1658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国议军在英国内战中大获全胜,他是才干杰出、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是使国会民主政体成为英国政体的关键性的人物。
1599年克伦威尔出生在英国亨廷顿。
在他的青年时期,英国被各教派之间的纠纷弄得动荡不安,在任的国王信仰并且想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克伦威尔自己是一个农场主和乡绅,一个虔诚的清教徒,1628年他被选进议会,但是为期不长,因为翌年国王查理一世就决定解散议会,独自一人统治国家,直到1640年在对苏格兰人作战需要资金的情况下,才召集了一个新议会。
克伦威尔又当选为议员。
新议会强烈要求国王不再实行专制统治。
但是查理一世不甘屈从议会,于是1642年在忠实于国王和忠实于议会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
克伦威尔站在议会一边。
他返回亨廷顿,组织一支骑兵队同国王作战。
在历时四年的战争中,他那杰出的军事才能使之声望日隆。
在使战争出现转机的关键性的马斯顿战役中,克伦威尔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646年战争结束,查理一世成了阶下之囚,而克伦威尔则被认为是议会方面最成功的将军。
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因为内部发生分裂,各派别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还因为国王对此了如指掌而未有求和之意。
没过一年,国王潜逃,企图东山再起,重新纠集他的军队,就这样第二次内战爆发了。
这场战争继续的结果是克伦威尔击败了国王的军队,从议会中解除了占多数的温和派议员,并于1649年1月30日把国王推上了断头台。
英国这时变成了一个共和国(叫做共和政体),临时由一个国务委员会来领导,克伦威尔任国务委员会主任。
但是保皇党分子不久就控制了苏格兰和爱尔兰,支持已被处死的国王的儿子──未来的查理二世。
结果克伦威尔的军队成功地占领了爱尔兰和苏格兰。
长期连绵不断的战争最终在1652年以保皇党军队被彻底击败而告结束。
由于战争已经结束,建立了一个新政府的时机应该到来了,但是还存在着实行立宪政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克伦威尔的有生之年从未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