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的新结果
- 格式:pdf
- 大小:157.28 KB
- 文档页数:4
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丁一汇孙冷提要近百年来,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虽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未来50--100年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变化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这种全球的气候变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所引起。
最近发表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气候变化大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主要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的增强温室效应造成增暖的。
但现在还不能确定大气中温度气体浓度达到什么水平地球的气候系统将发生突然的或不可逆的突变,以此带来危险的或灾难性的后果。
近百年所发生的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和中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带来重要影响,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因而,必须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以克服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减缓和控制气候变化的基本对策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目标。
在减排的国际活动中,应坚持共同而又区别的责任和公平的原则。
因而中国在参加履约进程的同时,在一定时期不承担减排义务,但中国应做好在将来面对国际上更大挑战和压力的可能性。
为此中国应加强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与政策研究,从科学、技术、外交、管理等方面做好一切充分准备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及可持续发展赢得时间和主动的地位。
前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已于2001年完成,这是全世界数千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五年努力的结果。
它不但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科学界提供了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信息和成果,以及适应与减缓对策,而且也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大会提供了科学依据。
它的科学成果已被"科学"杂志列为2001年世界十大科学新闻之一。
根据这个报告和近20年国内外的科学研究成果,比较一致的指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相应地球的气候系统也发生并将继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它们对全球和中国的生态系统及社会经济产生明显和深远的影响。
-----------------------------------Docin Choose -----------------------------------豆 丁 推 荐↓精 品 文 档The Best Literature----------------------------------The Best Literature2008年 01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January 2008收稿日期:2007-11-2作者简介:郭元喜 女(1983—)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硕士研究生 (400715) 研究方向:GIS 在气候变化中的应用山东极端降水的气候变化郭元喜 王建力摘 要:基于山东境内1951~2004年24个有效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计算出五个极端降水指标,采用线性趋势法对其时间序列进行趋势检验,得到时间变化趋势,采用通用克里金法对趋势值进行空间内插,得到空间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极端降水事件在山东境内趋于减少;各项指标在半岛和鲁东南地区减少幅度最大。
关键词:极端降水 线性趋势 山东 GIS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08)01-0175-02IPCC 第三次评估报告结果显示,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面气温上升了0.6±0.2℃。
预估到21世纪末在各种排放情景下,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将达到1.4~5.8℃[1]。
平均温度上升的同时将伴随着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的显著变化。
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角度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进行研究[2-6]。
目前得到的较为一致的结论是全球范围内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具有很强的局地特征,但整个20世纪总体上都是朝着更湿的方向发展。
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对自然和社会的冲击远远大于气候平均变化带来的影响。
在山东省,对降水事件的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降水量方面,极端降水方面的文章尚未出现。
基于IPCC A1B情景的中国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多模式集合结果及其不正确定性李博;周天军【摘要】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3)提供的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20C3M)及A1B情景预估试验,讨论了全球增暖情景下21世纪中期中国气候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A1B情景下,中国夏季降水变化在-0.1~1.1 mm/d,冬季降水变化在-0.2~0.2 mm/d.模式对降水变化的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无论冬夏,预估的全国表面气温都将升高,升温幅度在1.2~2.8℃;随纬度升高,增暖幅度相应增大.模式对表面气温变化的预估能力强于对降水变化的预估能力.在A1B情景下,东亚夏季风增强,而冬季风则略为减弱,东亚夏季风雨带到达最北后南撤的时间较之20C3M滞后约一个月.【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10(006)004【总页数】7页(P270-276)【关键词】气候变化预估;多模式集合;不确定性【作者】李博;周天军【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气候系统模式是进行气候变化情景预估的重要工具。
针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制定的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3)组织了一系列模拟比较试验,其中基于系列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的预估试验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我国学者利用这些模式结果,针对东亚和中国区域开展了系列分析,取得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果。
例如,姜大膀等[1]利用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TAR)的7个耦合模式结果,分析了A2情景下21世纪前30年中国气候年代际变化趋势;秦大河[2]对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进行了预估;利用CMIP3的模式结果,Zhou等[3]讨论了过去百年中国气温变化的模拟问题;徐影等[4]分析了长江流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江志红等[5]对中国区域的极端事件也进行了预估。
这篇文章介绍的是,英国记者作家马克林纳斯,总结科学的数据与数据,根据气候的模型所预言,暖化对全球所代来的影响。
本文将分六篇刊载,在每一篇里谈每升高摄氏一度地球将产生的变化。
《六度》是根据「跨政府气候变迁小组」(IPCC)于2001年所提出的「第三次评估报告」。
从摄氏一度升温到摄氏三度的临界点,直到升温六度导致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大灭绝,很难想象人类活动就是造成这些浩劫的元凶。
既然我们已经使这个星球岌岌可危,如果再不立即采取行动遏止温室气体的排放,势将无可挽回地失去它。
增加摄氏一度的后果假如一夜之间,温室气体排放突然停止--这件事会发生的机会肯定是零--大气层里已经存在的高浓缩物质仍然意谓着全球的温度将会增加0.5至 1C。
地表的气温只增加一度,人类的肌肤几乎感觉不出来,但人类的肌肤是否感觉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地表的变化,因为全地表的平均气温增加一度,将意谓着气候的巨大变化。
六百年前,当时的世界的平均气温就比现在高出一度,而现今美国农业的重心,内布拉斯加一带,在当时全是沙漠。
在1930年代,内布拉斯加又经历短期的干旱:表层的土壤被风吹走,而数十万难民跟随着被吹走的尘土迁徙到不确定是否会欢迎他们的西部地区。
因此,增加摄氏一度的暖化的效应,几乎不需要什么想象力。
「美国西部将会再度遭遇常年的干旱,其程度将会比1930年代更糟。
特别在内布拉斯加将会再度出现沙漠,还有蒙大拿、怀俄明、与亚历桑那、北得克萨斯、与俄克拉何马州都会出现。
尘土与沙暴将会吹过前草原区、农场、道路以及整个城镇都会被覆盖,并将白天变成黑夜。
」对美国已经够糟的事情,对于靠近赤道的贫穷国家则将更惨。
哈德利中心估计摄氏一度的暖化,到了公元2100年,将会把三分之一地表上的淡水完全翦除。
当然我们早就知道这意谓的是什么。
林纳斯描述2005夏天所曾发生的事件:「一条河川支流水位降得过低,以致于数十英哩裸露在空气中的河岸完全干涸,变成沙丘,风吹扬起厚厚的沙尘暴。
回顾IPCC30年(1988—2018年)回顾IPCC30年(1988—2018年)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共同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名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简称IPCC)。
成立之初,IPCC的目标是通过全球科学家的协作,评估气候变化的科学、社会和经济影响,为全球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建议。
现已经过30年的发展,IPCC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
首先,回顾IPCC的工作内容和成果。
自成立以来,IPCC 已经发布了五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以及多个专题报告和特别报告。
这些报告详细描述了气候系统的变化、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在措施。
IPCC所汇总的全球气候研究成果成为各国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制定政策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此外,IPCC还组织了多个国际会议,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IPCC的工作,全球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应对措施不断加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回顾IPCC科学报告的主要发现。
IPCC的报告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系统的重大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气候变暖现象。
IPCC确定,地球的平均表面温度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上升了0.85摄氏度,且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导致的气温上升成为主要原因。
报告还指出,人类活动导致的排放增加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强了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导致气温上升。
此外,报告还警告了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其他问题,包括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再次,回顾IPCC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作用。
IPCC的报告对于推动国际谈判和协议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简称UNFCCC)和《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的制定。
2023年3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气候变化2023》。
这份由当前世界最顶级的气候科学家共同撰写的报告整合了自2023年以来IPCC发布的三份工作组报告以及三份特别报告的调查结果,以对当前气候紧急状况与应对方法作出权威和科学的评估。
IPCC报告值得关注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日益严峻的现实的真实写照,并从科学角度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出路。
自1990年开始,IPCC每六到七年会发布一次综合科学评估报告,于2023年完成的第五次评估报告(AR5)为2023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供了主要的科学依据。
而最新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的一个关键任务,就是为《巴黎协定》第一次全球盘点提供科学参考,也是2030年前全球气候政策制定和行动的重要参考依据。
科学界向政界阐述一个与政策制定相关的科学结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原因之一是很少有人去解读充满术语、公式与数据的科学报告,这增加了政策决策者理解报告结论的难度。
而严谨的科学结论总是带着不确定性,政策决策者在面对这样的信息时立即采取有效行动的积极性有限。
尤其是,当应对气候变化意味着需要全球在经济、政策、社会和技术层面进行剧烈转型的时候,这样的沟通难度就更大。
因此,需要在科学上有权威性、在政治上有公信力的组织面向政府和公众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话语来报告主流科学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与结论。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就是在这种需求下诞生的。
IPCC1988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建立,旨在定期为政治领导人提供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
IPCC下设有三个工作组,分别对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性三方面进行评估。
此外,IPCC还设有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为各国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提供指南。
新疆主要城市的采暖与制冷度日数(Ò))))近45年来的变化趋势姜逢清,胡汝骥,李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摘要:利用非参数检验法(MK检验)和简单线性回归法检测了1959-2004年近45年来新疆16个主要城市年和季采暖与制冷度日数时间序列的单调趋势,并分析了其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尤其是冬季变暖的影响,近45年来,新疆主要城市冬季和年采暖度日数普遍存在减少趋势,其中除库车县城趋势不明显外,其它15个城市的减少趋势都非常显著,年序列的线性倾向率在-25.11~-153.99e/10a的范围内,平均值为-77.9e/10a;绝大部分城市的夏季和年制冷度日数存在增加的趋势,年序列的线性倾向率处于-11.9~17.1e/10a之间,平均为4.3e/10a。
冬季和年采暖度日数普遍减少必将有助于新疆采暖能源消耗量的降低,减轻城市煤烟型大气污染,进而促进新疆环境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采暖与制冷度日数能源需求趋势气候变化新疆中图分类号:P4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060(2007)05-0629-08(629~636)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过去的20世纪里,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6?0.2 e,并且预计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还将上升1.4 ~5.8e112。
与全球变暖相同步,位于中纬度干旱区的新疆,其气候也存在变暖的趋势,尤其是近50a 以来升温趋势更加明显,升温率达0.2e/10a122。
相关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新疆气候还将继续变暖, 2050年温度将比20世纪90年代上升1.9~2.3 e132。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与气温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气温的升高无疑会对农业、建筑、交通、水资源和物候等许多方面产生显著影响,尤其在城市采暖与制冷的能源消耗上,气温升高的影响将会非常巨大142,因而有必要开展气候变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与预测方面的研究工作。
IPCC 评估报告的编写规则和评估流程以及主要结论介绍㊀周波涛㊀孙颖㊀王长科㊀刘洪滨㊀罗勇❋摘㊀要:本文简要介绍了IPCC 的由来和机构组成,概述了IPCC 评估报告的内容㊁特点㊁编写规则和评估流程,回顾了IPCC 历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及其对气候变化外交谈判和国际行动的影响㊂文中还对质疑IPCC 评估报告结论的事件作了解读分析,并于最后介绍了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的新进展,提出了编写建议㊂关键词:IPCC㊀评估报告㊀编写规则㊀评估流程720❋周波涛,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和机理研究以及古气候数值模拟研究;孙颖,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王长科,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刘洪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事实与检测㊁古气候以及气候变化政策研究;罗勇,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气候模式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㊂一㊀IPCC的由来当前,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㊂气候变化也由最初的环境问题转变为政治㊁经济㊁科技㊁环境等多学科领域交叉的综合性重大战略问题㊂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逐渐展开了从科学研究到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再到制订相关国际条约的一系列行动㊂随着科学界对气候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与地球气候及其变化的联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979年,主要由科学家参加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提出: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今后仍不断地快速增加,那么地球气温的上升幅度到20世纪末将达到可测量的程度,到21世纪中叶将会出现显著的增温现象㊂大会还制定了世界气候计划及其四个子计划,即世界气候研究计划㊁世界气候影响计划㊁世界气候应用计划及世界气候资料计划,由此拉开了系统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帷幕㊂在气候变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背景下,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以期通过IPCC开展的系列科学评估活动,为国际社会就气候变化问题提供科学咨询,进而推动国际社会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和行动㊂1988年12月,第四十三届联合国大会根据马耳他政府‘气候是人类共同财富一部分“的提案,通过了‘为人类当代和后代保护全球气候“的43/53号决议,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问题采取必要和及时的行动,并要求IPCC对气候和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和计划,推迟㊁限制或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可能采取的对策,确定和加强有关气候问题的现有国际法规,将来可能列入国际气候公约的内容等问题,进行综合审议并提出建议㊂应联合国大会的要求,1990年,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问世,直接推动了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为‘公约“)的制定,并从此开启了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密切相关的评估历程㊂1990年11月,由科学家和各国820部长参加的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通过了‘科学技术会议声明“和‘部长宣言“,认为已有一些技术上可行㊁经济上有效的方法,可供各国用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提出制定气候变化公约的问题㊂1990年12月,第四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决定设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进行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公约谈判㊂由此可见, IPCC作为一个独立地从事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的政府间机构,为促进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公约“的制定与实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发挥了重要作用㊂2007年,IPCC发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㊂该报告首次明确指出过去50年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将对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应尽早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等㊂这一报告的发布促成了2007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为巴厘路线图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结束后有关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谈判奠定了基础,也为各国参加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谈判提供了参考㊂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㊂二㊀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规则和评估流程(一)IPCC的组织结构㊀㊀IPCC下设三个工作组和一个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㊂第一工作组评估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第二工作组评估气候变化导致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的脆弱性㊁气候变化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及适应方案;第三工作组评估气候变化减缓的科学㊁技术㊁环境㊁经济和社会问题;清单专题组的职责是研究与清单有关的方法和准则问题㊂每个工作组和专题组设有两名联合主席,一位来自发达国家,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另设一个技术支持组,其所在地通常在发达国家联合主席所在国㊂我国丁一汇院士和秦大河院士先后担任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㊂主席团由IPCC主席主持,并由三个工作组联合主席㊁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联合主席㊁IPCC副主席㊁各个工作组的副主席组成㊂IPCC活动所需经费来自各国政府的自愿捐助,此外,WMO㊁UNEP和‘公约“组织也会提供支持㊂920(二)IPCC评估报告的内容IPCC主要以科学问题为切入点,在全面㊁客观㊁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全世界范围内现有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学㊁技术㊁社会㊁经济方面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评估,主要内容包括物理科学的基础㊁气候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系统的影响和脆弱性㊁对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的适应方案,以及避免气候变化的减缓方案等㊂IPCC评估报告可谓汇集了世界上有关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㊂IPCC的评估工作完全是以无偿㊁自愿为基础,所有参与编写IPCC报告的作者和评审专家,都是无偿地为IPCC评估报告工作㊂IPCC报告主要包括综合性评估报告㊁特别报告㊁方法报告和技术报告㊂每份评估报告都有决策者摘要,摘要以联合国所有官方语言出版㊂这些摘要反映了对主题的最新认识,并以非专业人士易于理解的方式编写㊂自从IPCC成立以来,已于1990年㊁1995年㊁2001年和2007年分别发布了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㊂2008年4月,IPCC决定继续推出第五次评估报告,其中第一工作组评估报告将在2013年初完成,其他工作组的报告和综合报告将在2014年完成㊂鉴于对气候变化科学的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对IPCC报告的关注程度日益加深,从2001年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开始,每份综合性评估报告都由第一工作组报告㊁第二工作组报告㊁第三工作组报告和综合报告四大部分组成,各工作组报告和综合报告均包含决策者摘要㊁技术摘要和主报告,其中决策者摘要主要面向各国政府决策者,技术摘要主要面向相关领域专家,主报告主要面向直接从事气候变化领域某个方向研究的专业人士㊂(三)IPCC评估报告引用文献的指导方针IPCC并不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只是评估科技出版物中的研究成果,并从学术层面对这些成果进行甄别和评估,进而提出评估结论㊂只有在特定条件下, IPCC才会委托相关学术机构进行数据汇总㊁评估和集成㊂比如,国际上许多模式研究小组向IPCC报告提供过去和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预估数值结果, IPCC委托从事此项工作的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对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汇总㊁评估和集成,数据质量的控制和评估由该机构负责,以保证数据集成结果的可信度㊂这些集成前后的模式数据以及评估信息,都会向社会各界公开,同时也给030IPCC报告提供多模式集合的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预估信息㊂在IPCC报告编写过程中,IPCC会通过互联网向主要作者提供所有能够获得的国际主要学术期刊论文㊂主要作者负责浏览㊁审核与气候变化主题相关的几乎所有可用的学术文献,经过评估后再将文献的核心内容接纳为报告的评估依据㊂IPCC评估所采用的绝大多数科技文献都源于公开发表的科技刊物,刊物的同行评议和编辑程序为保证文献的科技质量和学术价值奠定了重要基础㊂对那些已经列入各国政府㊁相关组织以及包括产业界在内的其他机构发布的报告和文献,IPCC也要履行其全面评估的职责,对其中的重要信息加以评估㊂‘IPCC工作原则“规定了在IPCC报告中引用未经同行评审的资料的程序,明确了各方的责任㊂主要作者召集人㊁主要作者和撰稿人的责任是要审慎地评估任何他们希望使用的原始资料,把相关材料寄送给负责协调该报告的工作组/专题组主席团的联合主席;编审应保证在整个报告中以连贯一致的方式对这些原始资料加以选择和使用㊂联合主席负责把从主要作者那里获得的原始资料,以及所获得的每份原始资料的附加信息进行汇总并编制索引;技术支持小组把非正式出版的原始资料的复印件寄送给在评审过程中需要它们的评审专家㊂IPCC秘书处负责保存每份可能被IPCC报告引用的非正式出版的原始资料,并把这些原始资料的复印件寄给需要这些资料的评审专家㊂(四)IPCC评估报告的评审规则IPCC评估报告的评审坚持三项原则㊂第一,吸纳最为合理的科学和技术建议,使IPCC报告能够体现科技和社会经济方面的最新成果,且内容尽可能的全面㊂第二,广泛的分发过程,确保评审专家的广泛代表性,包括来自发展中国家㊁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独立专家(未参与撰写某一特定章节的专家),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专家参与IPCC的评审过程㊂第三,评审过程保持客观㊁公开和透明㊂为确保IPCC报告的全面性㊁代表性和客观性,每份报告在正式发布之前,必须通过三个阶段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评审,包括对报告初稿进行专家评审,对报告修改稿和决策者摘要初稿进行政府和专家评审,以及对决策者摘要修改稿进行政府最终评审㊂在第一轮专家评审中,报告初稿将分发给在该领域具有相当造诣和重要专业130知识的㊁曾发表过文献论著的,或者由各国政府和参与组织提名并由IPCC确定的评审专家,要求评审专家对初稿中涉及的科学㊁技术㊁社会㊁经济等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总体平衡性提出意见㊂报告初稿也发至各国政府联络人,同时附上该国评审专家名单㊂在报告评审过程中,各工作组联合主席会根据要求,向评审专家提供初稿中引用的但未在国际上发表的原始文献资料㊂评审时间通常为8周,即使在个别情况下也不少于6周,除非IPCC另有决定㊂参照评审专家的意见,主要作者将在编审的协助下对初稿内容进行修改㊁补充和完善,完成修改稿㊂为了重视特殊的评估观点或重大的分歧领域,如果时间和资金允许,在与编审磋商并同工作组联合主席及IPCC秘书处协调后,将组织主要作者和评审专家召开扩大会议,对初稿作进一步修订㊂随后,将修改稿分送给各国政府㊁全体作者和评审专家进行第二轮评审㊂在第二轮政府和专家评审中,报告修改稿将通过各国政府联络人,分发给各国政府和所有主要作者召集人㊁主要作者㊁撰稿人和评审专家㊂评审时间不少于8周,除非IPCC另有决定㊂工作组联合主席收到各国政府和专家评审意见后,将协同编审人员确保所有政府和专家的实质性意见都能在报告中得到充分的考虑和体现,并告知主要作者如何处理有争议或分歧的问题㊂针对特别的评审意见或重大分歧点,如果有必要而且时间和资金允许,将组织主要撰稿人㊁评审专家和政府评审专家召开扩大会议,对修改稿作进一步修订㊂在充分考虑各国政府和评审专家的意见后,工作组联合主席将向IPCC全会提交完成稿,由全会讨论决定是否接受其编写内容㊂作为IPCC报告评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IPCC全会将对每份报告的决策者摘要进行最终政府评审㊂决策者摘要必须在全会上进行逐行㊁逐字审阅,以得到一致批准㊂一旦IPCC全会通过了决策者摘要,包括IPCC自身在内的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无权对决策者摘要进行任何改动㊂审改建议同时也要征得主要作者的同意,并由主要作者对报告完成稿进行修订,以确保终审后的决策者摘要内容与其所依据的主报告的内容保持一致㊂在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评审和修订后,才能完成IPCC报告最终稿㊂如果发现IPCC报告中出现文字㊁数据或图表方面的错误,IPCC将组织对该项错误进行讨论㊁核实和最终确认,并公开发布勘误表,对IPCC报告相关内容予以更正㊂230(五)IPCC评估报告的全面性和代表性为确保IPCC报告的全面性㊁代表性和客观性,要求参与IPCC各项评估工作的专家或成员严格遵照执行‘IPCC工作原则“㊂IPCC的方针和规程明确要求,作者要明确突出文献中意见不一致的地方,这种对不一致性的描述要贯穿整个报告㊂同时,IPCC也在报告大纲的编制和通过㊁主要作者的遴选㊁报告编写和文献证据引用㊁报告的评审和最终批准等环节上,注重充分考虑多方面的观点和意见,体现气候变化领域主要观点的均衡性和最新成果㊂1.IPCC所有重大决策,都需要在全会上一致通过作为政府间机构,IPCC向UNEP和WMO的所有会员开放,每个政府都拥有一名负责协调本国与IPCC有关活动的联络人㊂全会由IPCC各成员国政府和观察员组织的代表参加,但只有政府代表才具有表决权㊂只有IPCC全会才能决定是否编写IPCC报告,而报告的总体大纲㊁具体框架㊁工作计划等,也需要在IPCC各工作组全会上由政府代表进行表决并一致通过㊂2.组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主要作者团队在报告编写大纲获得批准后,IPCC将邀请各国政府和参与组织提名能够胜任该报告编写工作的主要作者㊁评审专家和编审人员㊂各工作组主席团在工作组主席团全会上,从收到的各方提名中,遴选出主要作者,为每个工作组的每个章节确定写作团队㊂国际化的写作团队,保证了适当的地域平衡和性别平衡,并具有各个专业和主流科学技术观点的代表性㊂3.强调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对基础信息的忠实性IPCC强调综合引述文献和评估证据,意味着如果主要作者在编写过程中或者评审专家在评审过程中提出了相关主题,这些主题不会被遗漏㊂程序中的每一个环节,均尽量避免由一位或少数几位专家的个人意见主导评估信息的情况发生㊂对于未经同行评审而公开发表的文献和报告,IPCC都会在报告的评审过程中按要求全面提供给各国政府和评审专家㊂4.严格遵照既定程序对报告进行评审和一致批准针对每份报告进行的科学和技术评审,有助于确保IPCC报告的全面性和代表性㊂此外,多阶段审查有利于专家参与的程度更加广泛和深入,独立的监督过程确保了作者团队对每一条审查和评审意见做出适当的响应㊂330三㊀IPCC四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及其影响由于IPCC评估报告全面㊁客观地反映了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当今科学认知水平,因此,IPCC历次发布的综合性评估报告,无一例外均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科学界在气候变化科学认识方面最权威的共识性文件,也是各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并采取实际行动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㊂(一)第一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及其对‘公约“谈判的影响1990年IPCC发布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以综合㊁客观㊁开放和透明的方式,评估了一系列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问题,包括温室气体和气溶胶㊁辐射强迫㊁过程和模型㊁观测到的气候变率和变化以及观测数据体现的温室效应等,总结了气候变化对农业和林业㊁自然地球生态系统㊁水文和水资源㊁人类居住环境㊁海洋和海岸带㊁季节性雪盖㊁冰和永冻土等的影响,并且规划了能源和工业㊁农业㊁林业和其他人类活动㊁沿海地区管理等领域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对策㊂第一次评估报告确信: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排放正在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这将增强温室效应,从而使地表升温㊂报告说明了导致气候变化的人为原因,即发达国家近200年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大量消耗煤㊁石油㊁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结果,也就明确了主要的责任者,从而首次将气候问题扩展到政治层面,促使各国就全球变暖问题开始进行谈判,从而推动了‘公约“的制定和诞生㊂1992年,‘公约“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通过并于1994年正式生效,目前已有192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签署㊂(二)第二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及其对‘公约“谈判的影响1995年,IPCC发布了第二次评估报告㊂该报告证实了第一次评估报告的结论㊂虽然当时定量表述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能力仍有限,且在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上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已经出现的全球变暖 不太可能全部是自然界造成的 ,人类活动已经对全球气候系统造成了 可以辨别 的影响㊂第二次评估报告强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在继续增加,如430果不对温室气体排放加以限制,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1~3.5ħ;要达到‘公约“的最终目标,保证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稳定,需要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㊂在同年召开的‘公约“缔约方第二次会议上,各国部长和代表团指出, 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是当时得到的最全面㊁最权威的关于气候变化科学㊁影响和适应选择的评估报告,并迫切要求‘公约“组织与IPCC继续合作㊂1997年12月,‘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在‘公约“第一承诺期内减排温室气体的定量目标㊂(三)第三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及其对‘公约“谈判的影响2001年,IPCC发布了第三次评估报告,确认了气候变化的真实性㊂该报告强调:气候变化速度超过了第二次评估报告的预测,气候变化已不可避免㊂报告指出,过去的100多年,尤其是近50年来,人为排放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超出了过去几十万年间的任何时间;近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增暖可能(三分之二以上的可能性)归因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㊂报告还指出,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将不断扩大,将在经济㊁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对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㊂第三次评估报告的评估结论和成果,促进了‘公约“谈判中增加 气候变化的影响㊁脆弱性和适应工作所涉及的科学㊁技术㊁社会㊁经济方面内容 以及 减缓措施所涉及的科学㊁技术㊁社会㊁经济方面内容 两个新的常设议题,并为2002年‘京都议定书“的通过生效,提供了充分的决策咨询,推动了‘公约“的谈判进程㊂(四)第四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及其对‘公约“谈判的影响2007年IPCC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就全球范围内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以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科学㊁技术㊁社会㊁经济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给出了评估结论㊂该报告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㊂第四次评估报告首次明确指出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毫不含糊的,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 很可能 (九成以上的可能性)主要是人类活动所致㊂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㊂与第三次评估报告相比,第530四次评估报告把对于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果关系的判断,由原来的六成信度提高到目前的九成信度㊂该报告也采用了更多的有关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的最新研究结论,指出人为增暖使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认为有近九成的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㊂全球变暖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将会随着温度持续升高而不断加剧,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㊂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会在水资源㊁农业㊁生态系统㊁人类健康等方面产生重大不利影响㊂报告还指出,在未来几十年内,需要采取更广泛的适应措施降低气候变化风险㊂在IPCC发布第四次评估报告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㊂在此次大会的谈判过程中,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核心评估结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到谈判的方方面面㊂大会决议敦促各方利用该报告的评估结论参与各议题的谈判以及制定国家政策和战略,并将报告中有关发达国家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40%目标范围的表述,加入到结论文件序言中㊂可以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形成 巴厘路线图 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结束后有关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谈判奠定了重要的基础㊂四㊀理性看待对IPCC评估结论的质疑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被认为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科学界在气候变化科学认识方面最权威的共识性文件,并成为各国政府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并采取具体措施的重要科学依据㊂不过,自2007年发表以来,其评估结论也受到 气候变化怀疑论者 的质疑㊂特别是2009年11月以来,西方主流媒体陆续 披露 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多处出现评估内容不实㊁论据不牢或引用文献不正规等问题,这包括气候门事件㊁喜马拉雅冰川消失事件㊁灾害文献引用不当事件㊁亚马逊雨林气候敏感事件㊁非洲作物产量减半事件㊁荷兰低于海平面面积事件㊁波浪能事件㊂这些事件的出现进一步引发了科学界部分科学家和一些媒体对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特别是对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核心结论的质疑,并对IPCC评估报告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产生了负面影响㊂事件发生后,IPCC迅速通过发布声明㊁召开新闻发布会以及内部核查等多630。
1.碳捕获和存储技术研究进展一、前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指出,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而这一气候变化的发生是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所产生的自然温室效应紧密联系的。
CO2是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气体,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留存期最长,可达到200年。
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进而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努力。
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表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行动意愿,是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建立的基本国际政治和法律框架。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规定了2008-2012年全球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具体目标,提出了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指标,该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为了尽可能减少以二氧化碳(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人类正在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以及国家间合作,从技术、经济、政策、法律等层面探寻长期有效的解决途径。
近年来兴起的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国际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策略。
二、碳捕获和存储的科学和方法学问题碳捕获和存储的种类很多,本文主要介绍地质碳捕获和存储(包括陆地地质结构和海底以下地质结构)及海洋碳捕获和存储。
海洋碳捕获和存储主要有2种方式:一是将CO2通过固定管道或移动船舶注入或溶解到水柱中(通常在地下1 km);二是通过固定管道或离岸平台将其存放于深于3 km的海底。
海洋碳捕获和存储及其生态影响仍处于研究阶段,因此,国际社会推动的只是地质碳捕获和存储,本文也不对海洋碳捕获和存储的技术及影响进行研究。
另外,地质碳捕获和存储与陆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固碳是不同的,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对CO2的吸收是一种自然碳捕获和存储过程。
例如,1968年TorreyCanyon号油轮在英国海岸失事,流出原油10万多吨;1978年3月17日Amococadiz号在法国出事,流失原油约21万吨。
此外,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管的石油泄漏事故,也是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原因。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流入海洋的石油每年为200万吨至2000万吨,以至在主要的航道上都有明显的油膜分布。
据实测,每滴石油在水面上能够形成0.25平方米的油膜,每吨石油可能覆盖5×106平方米的水面。
油膜使大气与水面隔绝,减少进入海水的氧的数量,从而降低海洋的自净能力。
2011年10月12日,新西兰港市陶兰加海岸,“雷纳”号泄漏的燃油现已波及海岸,危及海岸生态。
“雷纳”号5日在距离新西兰海岸22公里的海域触礁,船身前半段扎进暗礁中,后半段浮在水面上。
当时漏油量已达20余吨,在海面形成一条长5公里的浮油带。
在2004岁末,由发生在印尼的大地震引发的前所未有的印度洋大海啸,不仅已经导致了十几万人的生命罹难和数十万人的流离失所,而且给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致命的打击。
这场引起国际社会空前关注和历史上最大规模国际救援的灾难,构成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危机和挑战,其影响甚至远远超过2003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
2004.11.13据目前统计,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共造成5人死亡、1人下落不明、2人重伤、21人轻伤。
经过初步调查,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原因为:苯胺装置T-102塔发生堵塞,循环不畅,因处理不当,发生爆炸。
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
环境危机时钟1、“环境危机时钟”由日本旭玻璃基金会在1992年设立,时钟将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威胁程度用零时到12时的时钟指针刻度来表示,越接近12时,威胁就越大。
旭玻璃基金会每年4月向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地方团体、国际组织、企业界和环境专家发出问卷,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时钟的最新时间。
最新时间一般于每年9月公布。
关于非政府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NIPCC)报告王绍武;罗勇;赵宗慈【摘要】NIPCC报告是一份与IPCC针锋相对的报告,报告主要想证明:是自然原因,而不是人类活动造成了全球变暖.本文的目的不是支持NIPCC的观点,而是要分析报告中提出来的各种问题与证据,看看在研究气候变暖时值得注意的事项.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认真听取不同的声音比单边主义更能推动科学的发展.在简要介绍了NIPCC报告的主要内容后,又讲述了代表IPCC观点的"哥本哈根诊断"的核心思想,以供读者自己作出判断.【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10(006)002【总页数】6页(P89-94)【关键词】NIPCC;IPCC;全球变暖【作者】王绍武;罗勇;赵宗慈【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编者按: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持批评态度的一批科学家,于2008年组织了非政府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NIPCC),并于2008年4月出版了一份与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相对立的报告。
应读者的要求这里对这份报告作一简要的介绍与评价。
发表这篇介绍,不代表本刊支持这份报告,评价也只代表撰稿人的意见,主要目的是为了给需要的读者提供这方面的信息,以利于提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并推动有关的研究工作。
早在1990年IPCC发表第一次评估报告之后,国际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这些意见开始散见于各种刊物、书籍、公告及非正式报告。
2007年2月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哈特兰德研究所(Hartland Institute),科学与环境政策计划(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Project, SEPP)组建了“B支队”(Team B),目的是对气候变暖的科学证据进行独立于IPCC的评估。
IPCC和SPM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正是为研究这个问题而建立的。
对于大多数人,IPCC 是新面孔,然而,这是一个已经建立了13年的组织。
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发起组建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
IPCC的作用是为了对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
IPCC 不定期发表对于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
1990年,它发表了第一份评估报告。
1995年,第二份评估报告发表。
2001年,第三份评估报告发表。
IPCC是由各国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组成的,它发表的《评估报告》是具有相当的专业性质。
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无法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这份报告的。
但是对于各国起决定性作用的政策制定者来说,他们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了解。
一个折衷的方案是,为《评估报告》撰写一个纲要,总结出《评估报告》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这个纲要被称作《为决策者者撰写的纲要》(SPM)。
SPM的文字比较浅显易懂,一般人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关于全球变暖问题的研究结论。
2001年1月,在上海举行的IPCC全会上讨论通过了第三次《评估报告》的SPM。
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到底科学家们发现了什么。
变暖,确实在变暖地球真的在变暖吗?也许你认为今年夏天是最炎热的夏天。
但是,这不足以作为全球变暖的证据,因为此时在地球上的其他地区,可能正在下着暴风雪。
IPCC的研究表明,从1861年开始,地球气候的变化趋势是变暖,从那时起,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大约升高了0.6℃,误差是正负0.2℃。
在全球范围中,20世纪90年代是最热的十年,其中1998年时最热的一年。
图一:1860年以来全球气温的变化。
横坐标代表年份,纵坐标代表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科学家们通过对于树木年轮、珊瑚礁、冰等历史纪录的研究,得出了过去一千年气候变化的大致趋势。
图二:过去1000年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横坐标代表年份,纵坐标代表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二氧化碳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前沿学院: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专业名称:环境工程学生姓名:李白学号: 1513091004指导老师:韦保仁温室气体不一定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摘要:本文通过IPCC的全球气候报告的内容分析和对温室气体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收集了国内外的相关科学研究得出:全球气候变暖并不能完全归因于温室气体排放,应从自然和人类两者的相互作用着眼,科学分析,广泛调研,实事求是来破解全球气候难题。
关键词:IPCC 温室气体气溶胶冰期1.前言1.1IPCC的全球气候评估针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趋势的愈发明显,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 年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以全面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原因、对自然和社会系统的潜在影响,以及人类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
IPCC是一个政府间机构,它向UNEP和WMO所有成员国开放,它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
[1]IPCC 下设三个工作组。
第一工作组负责评估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致力于回答全球变暖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第二工作组负责气候变化影响与对策研究;第三工作组主要进行气候变化影响的社会经济分析工作。
IPCC 先后于1990 年、1996 年、2001 、2007和2013 年完成了5次评估报告。
现将历次报告内容简述于下:[2]IPCC在1990年发布了第一评估报告。
报告中主要说明了,在过去一百年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cm;温室气体(主要指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1750~1800年)的20mL·m-3上升到353 mL·m-3。
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气候变化是指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这个综合系统的缓慢变化状况。
气候变化是气候要素在连续几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的长期统计结果的任何系统性变化。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界的外源强迫,也可能是气候系统固有的内部过程;还可能是人类活动的强迫。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共同影响,全球气候正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已引起了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科学评估。
2001年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1860~200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4~0.8℃,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20世纪最暖的十年。
有许多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增暖大部分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达到0.5~0.8℃,比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略高。
近50年增暖尤其明显,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近100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地区差别和长期波动较大。
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
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
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均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
据预测,未来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4~5.8℃,全球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降水量将增加。
未来中国气温增加明显,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
与2000年比较,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增加1.3~2.1℃,2050年增加2.3~3.3℃。
预计到202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
未来中国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大,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负面影响更受关注。
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认识--IPCC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概览孙成权;高峰;曲建升
【期刊名称】《自然杂志》
【年(卷),期】2002(024)002
【摘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自1988年成立以来,已进行了三次气候变化的评价工作.本文给出了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IPCC三个工作组织的报告的概述.卫PCC的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对20世纪的气候变化结果进行了全新的概括,并对21世纪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全球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和建议.
【总页数】9页(P114-122)
【作者】孙成权;高峰;曲建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
【相关文献】
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对策研究一对IPCC AR4的解读 [J], 郭庆春;何振芳;李力;寇立群;袁春莹
2.南极和北极地区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和调控作用——第四次IPCC评估报告以来一些新认知 [J], 陈立奇
3.气候变化减缓的战略措施——IPCC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概
要 [J], 高峰;孙成权;曲建升
4.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新认识——IPCC第三次气候评价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概要[J], 高峰;孙成权;曲建升
5.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IPCC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概要 [J], 高峰;孙成权;曲建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