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 格式:docx
- 大小:36.84 KB
- 文档页数: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
按照胡文仲的定义: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文化即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1]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模式和礼仪风俗习惯等等。
因此一个民族的文化总会在其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模式上留下烙印。
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导致语言文化的不同,因此分析英汉语言差异和思维模式的不同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挖掘英语的语言规律,从而达到准确使用的目的。
一、思维模式差异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中西方人群在思维模式方面存在以下差异:(1)逻辑性和整体性思维模式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而中国人注重整体性思维。
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理思想就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
到了近代,康德以理性批判的精神全面的论述了科学和形而上学成立和存在的条件,黑格尔则用辩证法思想详细论证了理性对现实世界本质的可知性。
西方人认为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是获得真理的主要途径,因此西方人对事物的陈述偏客观,句子主语往往以无灵物称为主,多采用被动语态。
句子与句子之间采用逻辑性较强的连词连接。
而中国人受传统儒家的思想影响深远。
儒家对自然界的认识方式是由外向内的思维,即从外部自然获得的经验和直觉在内心感受上获得印证。
因此中国人对事物的陈述偏主观,往往加入个人的看法。
句子的主语通常是人,多采用动词,动作的发生往往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对事物的陈述偏向整体性概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
句子与句子之间没有明显的衔接,但是从隐含的逻辑上是明显的。
[2](2)直线式和迂回式思维模式在思维模式方面,西方人往往是“直线式”思维模式,而中国人往往是“迂回式”和“螺旋式”思维模式。
受西方逻辑思维的影响,“非此即彼”一直是西方人的主要思维方式。
因此西方人说话喜欢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多采用逻辑论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而中国人受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亦此亦彼”的思想影响深远,说话避免一边倒的方式。
你知道中英文思维的差别吗?留学之前,为了通过雅思或托福考试,很有同学多少有些过于注重英语应试技巧,而忽略了语言的表达思维,以至于出国后感觉自己口语说得挺溜的,其实在别人看来,完全是英译了中式表达,甚至出现了很多老外听不懂的情况。
其实,表达方式受思维影响,今天,留学汪就来谈谈中英文思维的差别。
1. 汉语主观性强,英语客观性强在公共场所的警示语上,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差别。
比如很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请勿吸烟”。
这里的潜台词是:在这个场所里,你要做一个不要吸烟的人。
而同样的意思在英语里多用“Smoke free”, 意思是这里是无烟区域,没有任何道德的暗示。
当然用no smoking 也没错。
因为表达方式的不同,很多朋友还错误地把这里的free,理解成 “自由吸烟区”,以为可以随意吸烟, 闹了笑话。
2.汉语很直观,英语则需要透过现象进行理解汉语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直接坐到表象的描述,英语则无法坐到。
例如,汉语中表示“受伤的战士醒了”,这里的“醒”有苏醒的意思,和睡觉睡的“醒”是一个字。
但在英语中则需要用其他词汇将二者区分开来:The fighter comes back to life。
这里就用了comes back to life 代替了wake up。
3. 汉语先表达原因后表达结果,英语先表达结果后表达原因汉语喜欢把原因放在前面,来解释后面的结果,英语则喜欢先告诉读者或听着结果,然后用原因修饰这个结果。
例如: The prince in rags was thrown out of the palace because the guard could not recognize him. 那个侍卫认不出穿着破衣裳的王子,就把他从王宫里赶了出来。
4. 汉语先交代背景后给出焦点,英文先给出焦点后交代背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基本上是首先考虑事物的环境和外围因素,然后考虑具体事物或中心事件。
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正相反,首先考虑中心事物,然后才加上外围因素。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作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在翻译中灵活转换,就很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其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
标签:思维模式;思维差异;英汉互译很多学者认为,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连淑能,2002)。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模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理性、逻辑、实证等等。
英汉互译中语言转换很大程度上受英汉思维模式的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整体思维VS 分析思维(Synthetic thought VS Analytic thought)一般来看,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恰恰相反,会将整体分解成具体的部分,然后分析其特征、功用、关系等。
中国人计算时间一般按照年-月-日-小时-分钟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中则从小到大,分钟-小时-日-月-年;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将姓置于前,名放在后,而英语国家的人名顺序是先名后姓。
二、形象思维VS 抽象思维(Imaging thought VS Abstract thought)中国人往往选择形象思维,西方人选择的抽象思维。
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会选择形象思维,例如,“人”、“田”、“山”等;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其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含义。
例1:Now that the merger of “dot and com” has created so many young millionaires,there’s a new topic:venture capital.译文:既然网络公司的兼并造就了如此多的年轻百万富翁,我们面临一个新话题:风险资本。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语言表达方式与英汉思维是有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一起来看看吧!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英语重视抽象思维,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
语言上英语常常使用大量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
这对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既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有表达上的困难。
因此,翻译时,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大胆地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归化方法。
汉语重视形象思维,擅长使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
语言上汉语更倾向于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
he wondered whether his outspokenness(n. 坦白,直言相告) might be a liability(n.债务) to his friend.他怀疑他的直言对他的朋友来说是否会是一种债务。
他怀疑他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让他的朋友背上思想包袱。
英语的这种独立语结的模糊性和汉语的正好相反his outspokenness=he was outspoken(语义结构)a liability to his friend=his friend had a liability(in his mind)(语义结构)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distraction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ract派生来的),但在该句中仍保留动词的语义(vt. 分散……的注意力),其语义特征要求这个词必须要有它的动元,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distracted sb.,即发出该动作的施事(句法上的主语)和受事(句法上的宾语。
)distance 也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ant派生来的),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was distant from sb.这样我们就得出这句话含有两个动核结构。
思维差异-中英思维的差异在哪里?许多同学在学英语的时候总有这样的感觉——“套话太多太生硬”“总体感觉不到位”“说完别人不明白”其实原因只有一个——思维不同!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中英思维的差异在哪里?,一起来看看吧!前言许多同学在学英语的时候总有这样的感觉——“套话太多太生硬”“总体感觉不到位”“说完别人不明白”其实原因只有一个——思维不同!在现在的实用口语技能交际当中,文化差异随处可见,因此语言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应该得到重视。
例如,我们可以试着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你舞跳得很好。
(2)那首歌是怎么唱的?参考译文分别是:(1)You are a good dancer.(2)How does that song go?怎么样,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呢?我想大多数人会翻译成:(1)You dance very well.(2)How do you sing that song?而后者的翻译恰恰说明了你的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语的影响,还未形成自己的英语思维。
这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其实是反映了汉英两种语言在描述同一种事物时的思维角度不一样,只有先了解中英文思维的差别,我们才能更好的培养英文思维。
总结来说,两者的思维差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汉语很直观,在描述一件事物的时候,倾向于用身体可以感受到的动作或表象来直接描述,而英语则倾向于透过现象描述本质的东西。
例如:Help me up! Let me see if I can bear weight.这句话发生的情境是说话的人脚摔伤了,需要别人帮忙把她搀起来。
汉语用的是“站”这个最直观的词,不管你是不是因为受伤了,想站起来还是坐久了想站起来,反正都是站。
但在英语中,则明确表明了她是想验证自己伤得重不重,自己的脚是不是还能支撑身体的重量,和一般的“站起来”是不同的,所以用了“bear weight”,意思更加明确。
二、汉语主观性强,英语客观性强。
英汉语言思维对比在英语学习中,当汉语与英语有差异时,前者总会干扰后者;而在汉语近似或与英语相同的地方,前者无形中会有利于后者的学习。
故英语学习者应该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由英汉差异引起的学习困难上。
由此英汉对比应运而生。
英汉对比既可帮助学习者确定学习重点,又可避免中式英语。
那么通过对比,英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汉语重点在后,英语重点在前英语往往先说明要点,再谈及细节和添加信息;而汉语往往先铺垫,先谈背景信息,最后说明要点。
英语组织句子结构遵从的是“突显律”,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句首。
与英语的排序原则不同,汉语一般遵循“时序律”,即按事物发生的时间顺序安排内容。
2、汉语重整体性,英语重分析性整体性思维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统一,主体与客体合一;追求浑然一体,关联性思维,整体包含部分,各部分之间关联密切,互相依存,互相对立,互相制约,平衡协调;不善于对事物做具体的分析,而是习惯于从总体上把握整个研究对象,忽视微观分解,注重宏观判断,难以通过步步分析揭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也难以得出可以验证的明确结论。
分析性思维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现象与本质,并把两者分离、对立。
注重形式逻辑,从事物的本质来把握现象。
注重于把复杂的现象和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或具体的细节,然后深入考察各部分、各细节、各要素的性质、地位、作用、联系,从而了解其规律。
为此,必须把各部分、各细节、各要素割裂开来、抽取出来、孤立起来,因而分析具有孤立,静止、片面的特征。
中国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和西方的分析性思维方式,体现于中西文化的许多方面,例如中医与西医的差异。
中医采用有机整体观、宏观辩证的方法,研究阴阳五行、经络脏腑等,注重横向联系、定性把握、经验积累、师徒传授,但缺乏实验、解剖和定量分析等科学手段。
相比之下,西医注重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透视、B超等科学的、量化的验证。
西医注重纵向深入、对症治疗、微观辨证、实验测定,因而客观、可靠,说服力强,易于理解和接受。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商业领域中,中西方之间的交流更是常规。
然而,由于中西方思维文化的差异,中西方人在交流交流过程中常常出现误解和不适应的情况。
本文将对中西方思维差异进行详细对比,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一、方法论差异中西方对每个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
西方人讲究逻辑分析,强调条理清晰。
而中国人则讲究系统思维,强调全面考虑。
在商业谈判中,西方人通常会把研究和分析作为事前准备,以便在会谈中采用逻辑清晰和精确的论证方法来达成协议。
在中国,人们更愿意在会谈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试图与对方建立关系,以此达成协议。
二、表达方式差异中西方人的表达方式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西方人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简短而有力。
而中华文化则强调含蓄委婉,善于通过修辞手段来实现表达(如歇后语、成语等),并注重语言风格的优美和演讲技巧。
在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方人需要倾听对方的表达方式,并学习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
三、时间观念差异中西方人的时间观念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西方人讲究时间管理和效率,强调快速和及时地完成工作。
而中国文化则强调“时势造英雄”,注重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宿命论的思想体系。
在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方人需要理解彼此的时间观念,以便更好地协调与合作。
中西方人的平等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平等观念不仅被应用到社会和政治领域,还广泛地应用于商业领域。
一些西方商业公司实行“平权”(equal opportunity)政策,以确保雇用更多的女性和少数族裔。
在中国,平等观念则强调协调和统一性,注重群体意识和文化共同体建设。
在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方人需要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平等观念,以此更好地进行合作。
五、领导力差异中西方文化对领导力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领导人通常是独裁的,决策权高度集中在他们手中。
而在中国,领导人通常会倾听下属的意见,以便作出更为全面的决策。
在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方人需要理解彼此对领导力的期望和理解,以更好地协作和合作。
---------------------------------------------------------------最新资料推荐------------------------------------------------------中英思维方式对比PPT中英思维方式对比语言————思维方式反作用体现1/ 26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中VS英英中国思维形象思维本体思维顺向思维重整体偏综合性思维悟性” 重直觉“悟性” 直线思维重伦理英美思维逻辑思维客体思维逆向思维重个体偏分析性思维重实证曲线思维重认知---------------------------------------------------------------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中国:英美:英美:Logical thinking 尚思—偏重抽象尚思偏重抽象起源:起源:腓尼基字母Figurative thinking 尚像—偏重形象尚像偏重形象起源:起源:象形文字胸有成竹:胸有成竹: To have a bamboo in one’s chest To have a well thought-out plan 水深火热的生活:水深火热的生活: Lead a life in deep water and hot fire Lead a life for extreme hardship3/ 26实? 小伙子年轻年轻漂亮,脑子里小伙子年轻年轻漂亮,是一张白纸。
却是一张白纸。
? A nice enough young fellow, you understand, nothing upstairs. ? 我军势如破竹,打得敌军落花我军势如破竹打得敌军落花势如破竹,流水。
流水。
? Our army won a smooth and overwhelming victory. ? 三个人品字式坐下,随便谈了三个人品字式坐下,品字式坐下几句。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导读:对外汉语专业,顾名思义,就是教外国人汉语,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也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而通过目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中西方对比文化等专业知识,不断地深厚了语言功底,学习了广博的文化知识,我们越来越认为,其实在另一种职业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翻译分为笔译和口译,笔译注重译文的连贯通顺符合逻辑,口译注重达意,而不管是笔译还是口译,做翻译之前,了解两种语言思维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了解了两种语言思维方法的差异,才能使翻译达到标准,才能继续翻译任务及工作,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奠定基础。
关键词:思维方式、综合性思维、分析性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正文:由于文化包含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制度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指一切可见可感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制度文化(指人类的社会制度、宗教制度、生产制度、教育制度、劳动管理分配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关系、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社会规约以及与它们有关的各种理论)、心理文化(指人类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信仰、心态等)。
作为制度文化的语言,与其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没有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就不可能产生语言,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语言也因此才能不断变化和发展,所以说,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史语言发展的源头活水。
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的说是文化的转换。
而不同的文化也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
英汉语思维的差异From English Salon Forum--------------------------------------------------------------------------------1、英民族重抽象思维,汉民族重形象思维。
英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却恰恰相反,他们更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这种表达给人一种"虑""泛""暗""曲""隐"的感觉。
如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 No news is good news .)句中absence,intelligence 和developments 。
而汉语则惯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这种表达给人一种"实""明""直""形""象"的感觉,如"画饼充饥"(借空想安慰自己)中的"饼"与"饥"。
2、英民族重直线思维,汉民族重曲线思维。
在表达思想时,英民族的思维更直截了当,他们习惯把要点放在句首先说出,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一补进,而汉民族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
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句式结构多为前重心,头短尾长;而汉语句式结构多后重心,头大尾小。
如:英文讲"I met with my middle school classmat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entrance of the theatre at 7:30 yesterday evening, whom I haven't seen for years." 而汉语则说"昨天晚上7点半在剧院门口,我遇到了我多年未见面的中学同学。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两种思维方法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个文化的不
同背景和思维方式。
下面将从语言表达、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等方面对中
英思维方法的差异进行比较。
在问题解决方面,中英思维方法也存在差异。
中文思维一般较为细致
入微,注重整体问题的解决。
中文习惯于从整体出发,通过探究事物的根
本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中文思维也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灵活性,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相比之下,英文思维更注重分析和抽
象思维。
英文思维习惯于将问题分解为细节,然后通过逻辑推理,一步一
步地解决问题。
英文思维更注重目标的明确和计划的实施,强调实现目标
的方法和措施。
在决策制定方面,中英思维方法也有差异。
中文思维更加注重集体决
策和共识达成。
中文习惯于通过讨论和辩论,通过多方参与和观点的碰撞
来达成共识。
中文思维注重协调和妥协,倾向于找出多方利益的平衡点。
相比之下,英文思维更注重个人决策和效率。
英文思维更强调个人的权利
和自由,注重迅速决策和追求效率。
可以看出,中英思维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不仅是由两种语言的特
点所决定的,也与两种文化的不同背景和价值观有关。
中文思维强调整体、直觉和情感,追求协调和平衡;英文思维注重逻辑、分析和理性,强调个
体和效率。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
因此,
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思维方式是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
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可以达到思维方法的融合和转化,提高跨文化交流和合
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