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常派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560.72 KB
- 文档页数:8
浅谈常香玉对豫剧表演艺术的创新尚明利(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豫剧表演风格独具特色,韵味悠长,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受大众的喜爱,豫剧作为人口最多省份的大剧种,受众众多,随着时代的发展豫剧的表演形式得到了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以梨园春栏目为代表,豫剧在国内外的认可度、参与度极高,在当今戏曲艺术总体走衰的大背景下常派艺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笔者将分别从:豫剧发展研究、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创新分析、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创新价值研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豫剧发展研究豫剧仅次于京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豫剧受众群体广泛,文化底蕴深厚,但其发展前景不明朗。
豫剧发源地为河南省,对人物内心情感进行表达以韵味醇美、铿锵有力、接地气为主要特点。
国务院在2006年5月20日将豫剧列入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不论从剧团分布、剧团数量还是演出场次等方面都是全国之最。
豫剧作为我国传统戏剧形式之一,集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等表演为一体,具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
其综合性体现在唱念做打。
唱指的是唱腔,每一个艺术形象的塑造在不同的行当或者不同的人物上都存在不同的唱腔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同唱腔流派。
例如老旦一般都会用本嗓开腔,在“唱”中要体现出女性的迂回和悠扬婉转的韵味,再比如小生和老生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两者是一种相互对立的唱腔形式,老生的唱腔多表现的较为厚重,一般是用真声进行演绎,主要体现艺术形象的沉稳和庄重的人物性格,而小生则是用假声进行演绎,发声较细,体现人物细腻的一面。
念为念白,做指做功,打是武打动作。
虚拟性主要表现在舞台空间与时间的处理方面,另外还表现在对演员生活动作的模拟上,例如船行马步、刮风下雨、穿针引线。
虚拟性是一种美的创造,主要追求神似,是传统美学思想的产物。
念白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主要是以民间的多样方言为表现基础,也就是最接近生活语言的表现形式,通常被称为“散白”;另一种主要是指具有韵律特征的“韵白”。
豫剧流派⼤全 主要流派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
豫东调因受其邻近的兄弟剧种⼭东梆⼦的唱腔的影响,男声⾼亢激越,⼥声活泼跳荡,擅长表现喜剧风格的剧⽬。
豫西调因遗留了部分留了秦腔的韵味,男声苍凉、悲壮,⼥声低回婉转,擅长表现悲剧风格的剧⽬。
细分⼤致如下: 代表 1.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带地区流⾏的豫剧,为标准的中州正韵。
2.豫东调:豫东调也称之为“东路梆⼦”、“下路调”,它是祥符调传⼊豫东后形成的⼀个豫剧地域流派,因邻接鲁南等县,亦近⼭东梆⼦,咬字较重,弦⾼,故有“⾼调梆”之称。
3.豫西调:在洛阳、郑州等地,⼜称之为“西府调”,⾳味略带秦腔,优美悦⽿动听,吐字清晰,字字⼊⽿。
4.豫北调:在彰德、怀庆等地,梆⼦特⼤,反扛肩上,若夜静时,梆声可闻数⾥,弦⾳低,故有“⼤平调”之称,亦称“⼤悠梆”。
5.豫南调:种类繁多,南阳⼀带,盛⾏曲⼦,其它越调、道情及另⼀种俗名“靠⼭黉”亦有演出。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没有⼥演员。
出现了⼥演员后,逐步形成了陈素真、常⾹⽟、马⾦凤、阎⽴品、崔兰⽥五⼤名旦表演流派,陈派古朴典雅、常派激昂奔放,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阎派细腻委腕。
⽬前,五⼤流派桃李天下。
豫剧流派⼤全 ⾏当代表剧⽬ 常⾹⽟常派青⾐、花旦《拷红》、《⽩蛇传》、《花⽊兰》等 陈素真陈派青⾐、花旦《宇宙峰》、《三上轿》、《洛阳桥》、《⼥贞花》、《春秋配》《三拂袖》等 崔兰⽥崔派青⾐、花旦《桃花庵》、《三上轿》、《秦⾹莲》等 马⾦凤马派帅旦、⽼旦《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 阎⽴品阎派闺门旦、⼑马旦《秦雪梅》、《游龟⼭》、《西厢记》等 桑振君桑派青⾐、花旦《⽩莲花》、《桃花庵》、《对绣鞋》等 张岫云张派花旦、⽼旦《杨⾦花夺印》《平辽东》、《阴阳河》等 宋桂玲宋派花旦《抬花轿》、《⼋件⾐》、《蝴蝶杯》等 王秀兰王派花旦、青⾐《王⾦⾖借粮》、《风雪配》 安⾦凤安派青⾐《⽩莲花》、《铡美案》、《斩岳云》等 唐⽟成唐派红脸《反徐州》、《杨河堂》、《闯幽州》等 唐喜成唐派红脸《洛阳令》、《三哭殿》、《辕门斩⼦》等 李斯忠李派⿊脸《下陈州》、《司马⽭告状》等 ⽜得草⽜派官丑《⼗⼋扯》、《七品芝⿇官》、《卷席筒》 ⾼兴旺⾼派⽂丑《卷席筒》、《推磨》、《喝⾯叶》等 王素君王派⼩⽣《必正与妙常》、《⼩⼆姐做梦》等 王敬先王派⼑马旦《梁红⽟》、《涤耻⾎》、《三拂袖》等 赵义庭赵派⼩⽣《南阳关》、《⼋郎探母》、《贩马记》等 刘法印刘派武⽣《黄鹤楼》、《提寇》、《⼋⼤锤》等 刘忠河刘派红脸《打⾦枝》、《三打⾦枝》、《⾎溅乌纱》 艺术特点 豫剧⼀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眼上都安排有⼤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语化,⼀般吐字清晰、⾏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出特有的艺术魅⼒。
浅谈豫剧中的常派唱腔邵安晨(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在中国电视剧行业,根据不同的地方特色,文化差异,历史差异和传统戏曲的旋律,它们被分成许多种类的戏剧。
在各种戏剧中,根据其代表作品、演唱和表演特点分为不同流派。
在河南戏曲中,“师范派”唱法是各派最具代表性的风格。
它拥有歌唱的声音、光明的运气和表演的独特魅力。
在表演上,有着清新、细腻的鲜明个性和深刻的内涵。
同时,不同风格的河南戏曲演唱了玉溪的声腔、沙河的西部调和声乐的自主权。
本文主要探讨河南戏曲中的普通艺术和学校艺术,通过这种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关键词:常派艺术;流派艺术;豫剧DOI: 10.12184/wspcyycx2WSP2516-415507.20200410一、绪论(一)豫剧的概述戏曲源于民间歌舞表演,属于说唱音乐。
不同的地理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河南豫剧院也被称为“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和“河南”。
它是河南省最大的剧种,在国内也倍受欢迎。
受到不同的风俗和习惯的影响,由河南梆子逐渐演变而来的各种区域的歌唱学校,如相符调(学校)、豫东调(学校),沙河调(学校)和豫西调(学校)。
这些歌声一起构成声乐和豫剧的主要方式,流传至今[1]。
随着戏曲艺术遗产的不断发展,在学校,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地区的歌唱演员。
常香玉是最著名的一位豫剧演员,常香玉广泛借鉴北京戏曲、说唱艺术的精华,河北梆子和山西梆子,和研究河南戏曲学校的优势,如沙河调、河南东调、向付调等,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如发音、优美的歌声,在全国戏曲艺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因为在豫剧中的音乐和语音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区域的艺术风格。
河南的京剧艺术家叫唱的洛阳和其他地方的西河南调(又称西调),开封的歌声叫东豫东调(也称为祥瑞的语气)。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戏曲专家分河南东调成祥符调、河南调、沙河调的东西,这是被业界广泛认可的[2]。
二、常派艺术(一)常香玉的简介常香玉成为豫剧艺术的起源人物的原因之一是她以独特的文化精神创造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浅析豫剧唱腔中咬字与吐字的运用一、豫剧演唱艺术研究豫剧的中,“唱”居戏曲“四功”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戏曲艺术的性质。
对于其演唱的艺术研究范畴来说,重点是发声、吐字技术与技巧、演唱艺术风格等乐声本体内容。
更全面的研究艺术包括与“唱”有关系的各种理论技巧,唱的艺术并不是停留在原始的单调的唱腔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大本腔、二本腔、艳腔、阴阳腔、夹本音、炸音、夹板音等七种用嗓方法类型的呼吸、发声、共鸣、音色、吐字。
了解这些艺术对于整个豫剧的发展有更细致的研究分析。
在演唱的谚语口诀上,也有非常重要的研究艺术的价值,比如:从演唱谚语口诀的搜集调查与整合分类入手,把它分为纪事、督学、授艺、赏评四种类型,根据这四种类型的不同特点,认真仔细的深入研究,窥视出其中所暗含的演唱理论系统的雏形,并最终完成豫剧演唱理论系统之初步构建。
从唱法上来分析更为方便研究,比如:小生的咬字一定要准确,吐字上讲究字清板稳,行腔刚柔并济。
旦行唱腔中咬字吐字的特点是在演唱上可以分成三种方式。
一是二本嗓,用假声并且音色焦柔细,二是大本嗓与二本嗓结合的混合运用发声,男音色要求较粗狂。
三是以大本嗓为主的发声方法,音色较宽厚。
旦角在行腔中运用“胸腹式”呼吸,这就要求在气息的运用上详细分解,常用的有沉气、提气、弹气、托气、推气等。
二、豫剧中吐字、咬字的特点豫剧唱腔中的字是依据河南语言的声调、语势、语气、语调的特征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的,现在的豫剧是以河南开封一带的语言为标准音。
在吐字咬字方面,常派的唱腔表现得最为突出。
吐字与咬字之间是有区别的,但也有内在的联系。
它们的区别在气息的保持、对字头的处理上以及音节的组成上。
吐字主要指韵母,咬字主要在声母,在气息的保持上,扩大共鸣,使音乐优美而响亮。
咬字要求字头紧而不僵、松而不懈,因此辅音的清晰,也决定着唱腔中字的清晰。
豫剧表演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唱腔吐字的基础上,准确熟练的掌握了河南地方语言的特征。
她们对声腔的处理极其严格和细致,为抒发作品的情感,在语调上或高或低、节奏上时强时弱,而创作出各具特色的唱腔风味。
豫剧五大音乐流派1.祥符调。
是标准的中州正韵,是豫剧的母调。
风格是粗狂、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委婉明丽。
代表人物:陈素真,阎立品、桑振君、宋桂玲、王秀兰2.豫西调(西府调)。
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字字入耳;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
代表人物:常香玉、崔兰田、王二顺、李树建。
3.豫东调。
慷慨、激昂。
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特点,男声则挺拔、昂奋。
代表人物:“红脸王”唐玉成、赵义庭、马金凤、刘忠河。
4.沙河调。
活泼婉转,激昂嘹亮。
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
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称梆子剧、淮北梆子。
代表人物:梁振起、刘发印、唐喜成、安金凤。
5.现代调。
建国后,杨兰春整合豫剧其他声腔,形成的新唱腔。
通俗易懂、类似民族音乐,欢畅明快。
代表剧目:豫剧绝对经典现代戏《朝阳沟》。
艺术家风格流派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
出现了女演员后,逐步形成了以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五大名旦为代表的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陈派古朴典雅、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阎派细腻委腕。
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其他旦角及生、净、丑行的卓越艺术家也开创了不同风格的流派。
豫剧流派大全《风雨故园》朱安和鲁迅的婚姻是不幸的,在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中,朱安大致经历了喜悦、企盼、等待、失望、绝望这五个阶段。
鲁迅携许广平走后一场,朱安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朱安和鲁迅的婚姻是不幸的,她是一个非常值得人们同情的悲剧性人物。
豫剧现代戏《风雨故园》,是以鲁迅先生和原配夫人朱安的不幸婚姻为素材而创作的。
剧中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
“该剧最后一个唱段是全剧的核心唱段,朱安的反思、绝望、醒悟均在此唱段中予以体现。
我在演唱过程中细心琢磨力度、音色明晦、节奏顿挫、色彩对比、情绪张弛等诸多变化,力求充分展示人物情感上的波澜。
”汪荃珍说。
多年积蓄的痛苦要宣泄,因此必须要有夸张的肢体动作来作为感情的爆发支点。
图书配音像·常香玉唱腔赏析图书配音像 ?常香玉唱腔赏析图书配音像?常香玉唱腔赏析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是一门学得人们喜欢的戏曲。
本书作者对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唱腔及演唱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对《花木兰》、《红娘》、《白蛇传》三剧的精彩唱段也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为广大戏曲爱好者欣赏、学习、研究常香玉的唱腔艺术提供了帮助。
序万国权继承为了发展常香玉常香玉唱腔赏析一、《拷红》唱段赏析豫剧《拷红》1980年录制唯一版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2.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3.谯楼上打四梆4.耳旁边忽听得金鸡三唱5.那一日你言道张生有恙6.想当初孙飞虎围困寺院二、《白蛇传》唱段赏析河南豫剧《白蛇传?断桥》常香玉主演杀出了金山寺怒如烈火2.恨上来骂法海不如禽兽3.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搀起三、《花木兰》唱段赏析豫剧电影整本《花木兰》常香玉这几日老爹爹疾病好转2.适方才那地保来把帖送爹娘且慢阻儿行 3.4.劝爹娘莫难过5.将姐姐和弟弟的手儿拉紧6.拜别爹娘离家园7.刘大哥再莫要这样盘算8.刘大哥讲话理太偏9.用巧计哄元帅出帐去了10.举家人听说心花放11.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12.自那日才改扮乔装男子常香玉唱腔艺术浅谈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使广大戏剧爱好者熟悉和喜爱的艺术家。
她以唱功见长。
9岁学习,13岁成名。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改革,广泛吸取豫东调、祥府调、沙河调以及其他剧种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流派-常派。
常派唱腔的形成过程,是以常香玉为主的老一辈艺术家继承传统,剔除糟粕;广泛吸纳,精心锤炼;打破陈规,勇于创新的过程。
常派唱腔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一.继承的典范常香玉大师曾说过:"大胆的改革精神是好的,但应该先掌握好传统,只有这样才不违背传统,不脱离豫剧的独特风格。
"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常香玉大师不仅熟练的掌握了豫剧唱腔的传统规律,而且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不同情感,来发扬和创新唱腔。
从豫剧《花木兰》浅析常香玉对豫剧的贡献常香玉是广大群众所熟悉和热爱的豫剧演员,是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尤其是她的唱腔艺术被人们倍加推崇和热爱,在豫剧界中独树一帜、自成“常派”。
本文以豫剧《花木兰》为例,分析了她在豫剧表演艺术方面的贡献。
标签:豫剧;《花木兰》;常香玉;贡献;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地方戏的一种。
建国之前,“河南梆子”是豫剧普称。
上世纪30年代,“豫剧”一词指河南所有的地方戏剧种,到了上世纪50年代,“豫剧”才成为单独指称豫剧的专有名词。
河南豫剧发展至今,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兴衰,己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品种之一。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唱腔、表演、甚至演出剧目都各有地域特色,逐渐形成了“豫东调”和“豫西调”两大派系。
常香玉是广大群众所熟悉和热爱的豫剧演员,她不仅是位杰出的豫剧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豫剧唱腔创作者。
常香玉在刻画人物方面善于博采众长,从不拘泥于固有程式的局限,常常吸收、融汇河南本地区的剧种或曲调在唱腔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只要是剧情人物需要的,群众喜爱的,她都大胆使用。
在继承豫西调的基础上,冲破了门户之见,顶住保守势力的压力,敢于在她原在的豫西调这一流派中吸收豫东调等流派的素材和技法,并成功地创出了诸如《白蛇传》、《红娘》、《花木兰》等一大批具有时代气息的,唱腔丰富多彩、艺术感染力强的优秀剧目,把豫剧唱腔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豫剧《花木兰》创作背景豫剧《花木兰》剧情源于北朝乐府的民歌《木兰辞》,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首叙事诗。
诗中讲述了我国北朝时,女英雄花木兰乔扮男装,为谋求和平幸福生活,抵御外患而替父从军。
她驰骋疆场,英勇善战,在征战中屡建奇功,功成名就之后,她不贪富贵,不谋官禄而返乡奉亲,最后胜仗归来并恢复女儿身的故事。
这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长期在我国民间流传,家喻户晓,花木兰这个名字也一直被我国历代人民传颂和敬仰,并引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豫剧大师常香玉——博爱县职业中专张瑞霞教学内容:豫剧大师常香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豫剧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常香玉的一些基本情况技能目标:感受豫剧“常派”的艺术风格、齐唱会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段,提高学生对戏曲的欣赏能力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常香玉的从艺生涯,学习艺术家那种对艺术不懈追求、坚韧不拔的探索、创新精神,以及艺术家捐机救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了解豫剧“常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对戏曲的欣赏能力,增加学生对我国古老音乐艺术的热爱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梆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播放幻灯片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博爱职专“霞光旅行社”组织的“音乐之旅”的行程马上就要开始了,霞光是我QQ的昵称哟,愿我这一缕霞光能给大家带来光明、带来温暖、带来幸福和快乐!祝我们的旅途愉快、圆满成功!今天,我们将要去什么地方呢?请大家听一首歌:“你家在哪里,我家邙山头,吃过百家饭,走过千村路……”。
大家肯定能猜出来,我们学习的内容与常香玉与豫剧有关;今天我就带着大家到具有我国民族民间特色的地方剧种——豫剧这一缤纷园圃中来游览一番。
(播放幻灯片⒉⒊⒋出示教学目标)二、讲授、欣赏、探究、实践(36分钟)(一)豫剧识别(4分钟)豫剧也称“河南梆子”。
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是由民间小调结合当地方言而形成的北方诸多梆子戏的一种,首先大家看一下什么梆子。
(播放幻灯片⒌⒍⒎)请看学案问题1.这几段戏曲选段,我们能听出来哪段是豫剧唱腔吗?在相应的答案上打“√”⒈是否⒈是否⒊是否⒋是否片段⒈秦腔《大登殿》片段⒉豫剧《樊梨花》片段⒊怀梆《呼家将》片段⒋河北梆子《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分小组活动,根据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予以评价)(二)豫剧的起源、发展、分支以及常香玉与豫剧。
(4分钟)(见资料⒈⒉)(播放幻灯片⒏⒐⒑⑾⑿)(三)欣赏、探究、展示(28分钟)1.“常派”代表作品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拷红》选段《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
摘 要:豫剧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在民族戏曲艺术之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豫剧流派以其绵延不绝的传播力和深入人心的感染力深植于神州大地。
关键词:豫剧流派;戏曲文化;表演风格“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
豫剧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并且说法不一。
第一种说法是明末秦腔和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的;第二种说法是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的;第三种说法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和时尚小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据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在清朝乾隆年间,河南就开始流行梆子戏,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两家都曾办过科班。
豫剧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了五大声腔,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各地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即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分布于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高调(以濮阳、菏泽为中心)。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韵味醇美、生动活泼、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而著称,并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20世纪30年代豫剧五大流派逐鹿开封,形成了唱腔大融合,特别是知识分子和改革家的参与,使豫剧吸收了各派之长并相互学习、竞争,开创了豫剧大繁荣时期。
在这种融合后,豫剧声腔随即又影响各地,戏曲从业者和观众争相模仿传唱,这也为20世纪50年代豫剧在全国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豫剧的六大名旦,最早来源于1956年的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
当时陈素贞没有参评,时隔24年后的1980年,河南省举行了第二次戏曲会演,这次陈素贞参加了,而桑振君却没有参加,到了2000年,河南省宣传部、文化厅,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戏曲研究院与河北邯郸文化局联合主办了一次桑派艺术研讨会,河南官方确认了豫剧的六大流派,河南大学出版社还出版发行了一套《豫剧流派六大家画传》。
浅谈中国豫剧常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摘要:由中国豫剧一代宗师、爱国艺人、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先生所创立的常派艺术是有着三百年历史的河南地方土戏——豫剧,从露天高台走向现代剧场、从粗野原始走向完善成熟、从地方走向全国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里程碑。
常派艺术是中国豫剧宝臧内的一颗熠熠生辉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研究价值。
作为中国豫剧常派艺术的第二代传人,我觉得自己更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一稀世的、珍贵的艺术财富给传承发展下去,让常派艺术在新的时代以新的舞台呈现样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来喜欢、来学习、来模仿,为中国豫剧艺术的再度繁荣发展做出一定的努力与贡献!关键词:新郑市豫剧团;豫剧;常派艺术;现状中图分类号:i23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29-02一、常派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和危机常香玉大师在从艺的几十年间,演出过的剧目大约有二三百部,其中经过加工整理、或改编、或新创的优秀剧目有:《拷红》、《断桥》、《花木兰》、《大祭桩》、《破洪州》、《五世请缨》、《三哭殿》、《杜十娘》、《梁山伯与祝英台》、《玉虎坠》以及现代戏《朝阳沟》、《人欢马叫》、《柳河湾》、《红灯记》,等等。
常香玉大师是一个艺术全才,可谓豫剧全旦演员,兼能演生,且文武兼备,不但擅演古典戏,而且还能演现代戏;常香玉大师天生一副好嗓子,音域宽广,高、中、低音上下贯通流畅自然,音质明亮纯净,音色丰富多彩,以真假混合声科学发声,其唱腔将高亢激昂、奔放流畅、激越豪迈的豫剧声腔中的刚性特点与清新自然、委婉细腻、低回哀怨、抒情优美的豫剧声腔中的柔性特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极富变化,极具美感,极有个性。
常派艺术最爱运用声腔来刻画塑造剧种角色的艺术形象,声腔的形象感特别强,并且是每一个角色一种声腔特质,绝不一样,但是总的感觉又都是常派唱腔;常派艺术的表演特点是善于运用程式化的表演技巧配合声腔艺术来完成舞台表现,既给观众以大气规矩的形式美,又给观众带来了生动亲切、真实质朴的视觉感染力。
关于河南豫剧常派唱腔的演唱技巧分析关键字:豫剧常派唱腔;吐字咬字的技巧;行腔的规律;情感的表现与抒发作为中国戏曲中的一个分支学派的豫剧,它是在民间的传统艺术中发展起来的,而且它还具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与演唱技巧,使之在审美角度上有着独到的一面。
其中,河南豫剧的常派在演唱手法与技巧上多以优美而著称,凭借着其对咬字与吐字的清晰,以及对各派唱腔精华的借鉴与吸收,使得豫剧常派在全国的戏曲艺术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豫剧常派的特点(1)豫剧是我国戏剧体系中的一种,它与秦腔、河北梆子一样,都属梆子腔类声乐。
但是豫剧与秦腔和河北梆子的不同之处是,豫剧的基本强调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这和豫剧的发源地的生活、口音还有其民间曲调有着密切的关联。
(2)在豫剧中,一种声腔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声腔组成,其中包括了豫西、豫东以及沙河等声腔。
(3)作为豫剧常派的代表人,常香玉在进行表演时常常会把豫东、祥符、沙河等腔调的精髓进行剖析吸收,总而组合成全新的常派豫剧,从而使的常派豫剧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感觉。
不过有时常香玉也会对其他戏曲或声乐种类,比如京剧、陕西梆子或说唱艺术及声乐歌曲等多种艺术门类进行剖析融合,从而使豫剧常派形成别具一格的唱腔类艺术。
(4)豫剧常派在气息上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其中常派代表常香玉常常说“换不好气,唱不好戏”,所以豫剧常派在对表演者的气息转换上有着严格要求外,还对表演者的气息运行时常有着明确的要求,不然对于那些上百句的唱段表演者是很难完成的。
(5)豫剧常派不仅在演唱技巧上有着自己别具一个的方式外,在美学上也有着更高一层的定义。
首先,豫剧常派的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常常会在形态中衬托出许多声乐上所无法表达的意思,这不仅满足了作品与观众,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也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了作品中的精髓,从而达到了体验与宣泄情感的需要;其次,豫剧常派代表人物常香玉在进行表演时,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她那优美华丽的唱腔,同时还能欣赏到她那华美的舞姿,做到以形带神,以旋律带动形体,从而使得观众们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还得到了情感上的充实与宽慰。
常派艺术豫剧“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
创始人:常香玉,1922年9月生,2004年6月1日逝世。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中共党员。
曾被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职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文化部荣誉奖、中国文联优秀工作者等称号。
形成历史阶段一、开封时期(1935年——1938年:常香玉13岁——16岁)为个性崭露,开始创新时期;二、西安时期(1938年一1955年;常香玉16岁——33岁)为独立领班,形成流派时期;三、1955年回河南以后,为再造辉煌,发扬光大时期。
主要作品:从1938年步入舞台开始,常香玉先后演出剧目100多部,代表作《花木兰》、《拷红》、《白蛇传》、《断桥》、《大祭桩》、《破洪州》、《三哭殿》、《杜十娘》、《五世请缨》和现代戏《漳河湾》、《母亲》、《人欢马叫》、《红灯记》、《杜鹃山》、《柳河湾》等唱腔特色丰富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纯净的音质、正确的运气方法、宏大的发声共鸣、精巧的吐字技术和娴熟的润腔手段。
不管是表现高亢、激越、奔放之情,还是抒发细腻、柔美、典雅之意;不管是高低起伏还是轻重缓急抑或抑扬顿挫;等等,都显得明晰远达驾轻就熟,处处给人以字真、腔正、声圆、形美的艺术享受。
音域宽广,行腔流畅,刚柔相济,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具有浓郁的特色和时代精神,以情送声,又以声传情,声情互载互融,又交相辉映。
秃子、气口、真假声混合、板式组合、音色变化、润腔、创腔等各种技巧,演唱多姿多彩,用声腔刻画出不同的人物,不同感情的音乐形象,一人一貌,栩栩如生,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流派艺术常派创始人常香玉,在对豫剧唱腔的创造与拓展上,将豫调深沉、浑厚、悲壮、缠绵的风格与豫东调高亢、奔放、挺拔。
激越的特色相交融,冲破门户之见,有机结合,又自出机杼,成功地创作出了诸如《红娘》、《白蛇传》、《花木兰》等一批优秀剧目,不仅把豫剧的唱腔推上了一个新阶段,而且开创了30年代豫西调和豫东调两大声腔合流的新局面。
不仅如此,在唱腔上,她善于吸纳多种不同素材和技法为我所用,例如《花木兰》中“自那日才改扮乔装男子”唱段里河南曲剧的旋律;《断桥》中“恨上来骂法海”唱段里用的是河北梆子的旋律;《拷红》中“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唱段里吸收了京韵打鼓旋律等等,都收到准确传情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在板式的运用上,常香玉也富有锐意改革的精神。
她饰演的人物,从不机械套用传统板式,而是根据人物的感情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板式达到艺术表现的目的的。
例如《大祭桩》中“恼恨爹爹心不正”的唱段里就很难把[二八板]和[流水板]截然分开,已经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再如该剧中“婆母娘且息怒”唱段中的一大段夹白:“哭一声我的婆母,再叫一声婆母娘,孩儿行走在三岔路口,你不问青红皂白,手持大棍,就是这样的责打......”如果单从作曲的角度考虑,则很难谱写,常香玉则巧妙地处理为似白非白、似唱非唱。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似韵白,像吟唱的形式也是一种板式。
常香玉在《红娘》中对[流水板]自如化、性格化的创新运用,在豫剧发展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那华丽多彩的旋律中,巧妙地揉进不同的笑声。
哭泣声、哀怨声,细腻委婉,饶有情趣。
那些词、字、韵的变换,“嗨、呀、哪、哇、昂、吭、嗯、啊”的衬字花腔,转换自如,有疏有密,有顿有挫,像中国的山水画一样跌宕有致,变化多端,以民族传统的美学意蕴鲜活地绘出了红娘的聪明伶俐、热情干练,纯真善良、活泼洒脱的个性色彩。
由于常香玉在唱腔的运用上的鲜明而独特的旋律风格需要和鲜明而独特的演唱方法相适应,因此常香玉的“混声唱法”也就应运而生。
所谓“混声唱法”,即真假结合声唱法,或曰胸腔、口咽腔、头腔联合唱法。
这种混合三个共鸣腔的唱法在豫剧界出现,不仅改变了当时豫西调和豫东调两派真假声水火不容的局面,使豫剧真假声唱法逐渐趋于统一,而且也把豫剧的演唱方法向科学化推进了一大步,从而提高了豫剧演唱艺术的技巧性和表现力。
正由于如此,才使她获得了丰富、宽广的音色、音域,纯净的音质和宏大的发声共鸣,精巧、娴熟的吐字、润腔技巧才能使她不论抒高亢、激越、奔放之情,还是发典雅、秀丽、柔美之音;不论是高低起伏还是轻重缓急,都显得明晰顺达,驾轻就熟,处处给人以字真、腔正、声圆、形美的艺术享受。
正由于此,才能使她的唱腔富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色彩性,使她能在一出戏中,甚至一段唱腔中表现出几个不同性别、不同行当、不同性格的人物的某些特征。
如《花木兰中》既能通过口腔、鼻腔、头腔等自如衔接以假声为主的演唱技法,把花木兰那种勤劳、善良、温柔、贤淑,聪慧的闺门女形象刻画的鲜活灵动,又能采用突出口腔、咽腔、头腔共鸣体,以真嗓为主的唱法,使声音显得深厚、激越、高亢、挺拔,从而塑造了一位戎马疆场、英武豪壮的将军形象。
可以说,在以艺术家个人为代表的豫剧流派中,常派艺术是影响最大,流行最广泛,最受群众欢迎喜爱的艺术流派,常派艺术在豫剧发展史上占有独特位置。
常派唱腔同一板式的运用上,在不同的剧目中根据人物的不同,表现极具鲜明艺术特色。
例如《花木兰》中机房中一段慢板的四句唱“这几日老爹爹疾病好转,举家人才都把心事放宽,且偷闲来机房穿梭织布,但愿得二爹娘长寿百年。
”曲调朴素流畅,具有叙述,呈示性质,用极其细致的手法,给人以平静、柔和、婉转、深情的感觉。
《拷红》中红娘的一段慢板唱腔“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听奴把那病房的事细说端详……”这段叙事感情色彩变化有致,唱的则是风趣幽默、活泼跳宕、优美别致。
《断桥》中慢板“恨上来骂法海……”白素贞的唱腔中则表现的极其悲愤、凄凉、辛酸。
以上三段慢板唱腔却有迥然不同的表现,曲情俱佳。
又如《游龟山-藏舟》一段慢板转流水的唱:“耳听临江岸哪……”则继承传统的唱腔,又灵活运用,唱的字正腔圆,优美动听。
豫剧有五大板式:[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飞板][滚白],常香玉善于利用传统唱腔板式,为了人物需要创造了[二八流水混合板],例如《大祭桩·绣楼》一折中“恼恨爹爹心不正”的唱腔。
常派唱腔低音浑厚有力,中音甜美柔和,高音清脆明亮,清晰饱满,舒展奔放,字真,腔正、形美,音色多姿多彩,音域宽广,吐字行腔极具艺术功力,真假声结合精巧,发音共鸣、呼吸用气又非常科学。
《断桥》一剧中白素贞的唱腔以柔情缠绵、深沉哀怨见长,白素贞的音乐形象成了爱与恨的交织,是善良和美得化身,缠绵的爱、痛苦的恨以及愤慨的仇融合一体。
“杀出了金山寺怒如烈火”四句唱词由[紧打慢唱]转[飞板],“恨上来骂法海不如禽兽”唱腔过门用了[迎风]仅有四拍,[慢板]转[飞板]开唱无花腔,真声唱得干脆利落,愤而有力,假声演唱“来”高音加拖腔,唱腔连绵不断又坚实有力,其中“痛” “愁”作了二十拍之多的拖腔。
“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搀起”运用了传统的豫西调[慢二八板],唱词三十多句,常香玉用深沉浑厚的音质,唱得凄凉哽咽,其啜泣声催人泪下,表现了对许仙的一恨,二怨,三爱的情感,这段基本在中音区行腔,速度适中,节奏平稳,字字带泪,声声含怨,情真意笃。
《花木兰》运用了二十个不同的板式的大小唱段构成,把花木兰由姑娘到壮士,再到将军,最后又回到姑娘,不同的音乐形象,不同的板式,又融入吸收,例如“爹娘且慢阻儿行”融合了“河南坠子”和“京韵大鼓”,“自那日才改扮乔装男子”运用京剧[诗篇],使衔接完美,曲情俱佳。
豫西调传统唱腔中寒韵较多(哭腔),演唱时声音圆润,大腔大调,粗犷、悲壮、深沉、浑厚。
润腔常派经常运用的润腔方法有:装饰音润腔、鼻音润腔、顿挫润腔、力度及速度润腔、音色润腔、情感反应润腔等。
装饰音润腔就是不改变旋律的骨干音,运用上下滑音及颤音等装饰音来润饰唱腔,起到“正字”的作用。
鼻音润腔,就是根据人物需要,在演唱韵尾是鼻音的字时,把韵尾归入鼻腔内行腔,使之起到润腔作用,如《拷红》中“俺红娘心肠硬(n),“硬”字后面20多小节的拖腔全用鼻音来唱。
顿音润腔是运用丹田作用,使唱腔乍停又行,若断若续,方法是使吸气肌与呼气肌形成快速反复的对抗与还原,就产生一股又冲击力的气流,这种气流冲击声带以后,使唱腔出现停顿,就叫顿音润腔。
如《拷红》“尊姑娘……”花腔中红娘性格表现更加突出,旋律上运用了级进、小跳和大跳的手法,使唱腔喜剧色彩浓郁另外跳音润腔和顿音润腔基本一致。
嗽音润腔在常派唱腔中经常使用,喉部肌肉作较大幅度收缩,有意识让喉头上下抖动,(把握好分寸)发出若断若续的强音,音色中增加胸腔共鸣的侧重。
例如《三哭殿》中“自幼儿生长在昭阳正院”。
力度、速度润腔力度速度变化,例如《拷红》一句快流水唱腔“今夜晚大着胆她来探望先生,大着胆”力度恰到好处。
真假混合声常派演唱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唱腔旋律上把豫西调和豫东调结合在一起,合二为一,融会贯通,形成一种独特、科学的真假混合声唱法。
这种唱法能使控制声带张力的各部分肌肉运动协调,使音域更加宽阔,高音以假声为主高亢挺拔,低音以真声为主浑厚有力。
演唱中声音统一,没有换声的痕迹,增强了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穿透力强,持久耐唱,又被誉为“万应腔”。
舒模在《人民音乐》上发文《学习民族声乐遗产的一些问题》中说:“她在真假声的混用上,甚至使人找不到它们是交接在那个音上。
”音乐家张权说:“她在发声方面,在气息上、声音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上都运用自如,而且有足够的、宽广的音域,高低音自然地结合,统一而无裂痕。
”1982年周扬说她“字出新意,唱绝古今”。
真假混合声讲究声音位置与气息的关系,找到音柱和音着点,保持“精气神”,运用好“丹田气”。
音柱上下贯通,深长而坚实的基础上进行粗细变化,音着点要在固定高度上前后移动,唱高音时不能丢弃胸腔共鸣,要以头腔为主的混合共鸣,唱低音时不丢弃头腔共鸣,要以胸腔为主的混合共鸣,注意混合声中的真假声成分的变化与共鸣的关系。
[8]真假混合声的优点:使嗓音圆润,音色绚丽;善于刻画各种各样的音乐形象;它能使音域宽阔,各音区协调一致;使声音坚实,穿透力,感染力强;使吐字清楚而饱满,又使嗓音持久耐唱。
音柱,常香玉说:“从丹田(腹肌)用气,通过胸腔震动声带,运用共鸣发出声音,也就是说,从腹腔开始,经过胸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