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列锦手法例谈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漫谈写诗(三十五)修辞(7)列锦漫谈写诗(三十五)修辞(7)列锦什么是列锦?请看例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连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郊野秋色图:几棵苍老的秃树,枯败的藤蔓,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淙淙的流水,荒村茅舍人家,古老荒凉的驿道,秋风阵阵,困顿疲乏的瘦马。
这三句全是名词,没有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却渲染出那种游子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抑悲凉的思想感情。
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熔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营造出萧瑟、苍茫、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
”(《人间词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每句三个景物,也就是巧妙地罗列了六个名词,没有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却十分鲜明地写出了深秋时节农村清晨的静谧、清冷,甚至有些凄清,却使人感到很清爽,很能把读者带入意境,堪称运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林黛玉为贾元春省亲而作)两句有机地罗列了八个名词,有水上景,有陆上物,通过合理想象,还会觉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十分清新明快,一片祥和安谧,为尾联“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造势。
通过对以上七个例句的简释,我们可以对列锦下定义了。
这就是: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精心组合,巧妙地罗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画图,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以下这几句诗词,有没有使用列锦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朋友们自己思考:“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在我的诗词里,也有列锦。
比如:“恰恰欢欣鸟,嗡嗡勤快蜂。
”(五律《即景》——《捻须集·增订本》27页)一句一个景物,各由一个名词性短语组成。
常有古诗表现手法剖析举例⒈ 托物言志:特点: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根基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望作者的心志。
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襟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比如:⑴“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⑵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剖析表达作用:⑴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赏识,抒发人材被沉没的感概。
⑵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贞洁的操守。
⒉用典:特点:用典实用事和引用古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含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梦想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古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境界,促进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比如:①“想当年,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②“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剖析表达作用:①这首词除了回想作者 43 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豪气派。
作者借赞誉刘裕,奚落南宋王朝主和派辱没乞降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信心。
②“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天所见的悲凉情况,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亮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触。
⒊动静联合:特点:对事物、光景作动向、静态的描绘,二者相互映托,组成一种情味。
比如:①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②“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剖析表达作用:①第四句鱼跳的“动〞更烘托出前三句光景的“静〞。
②诗中以声衬静,没有鸟啼、钟声难以反衬出静,更不可以反应出诗人羁旅的乡愁。
古诗词中的 11 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形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形。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失事物(意象)的神态特点,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 1】“远望洞庭山川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析】诗歌奇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彩淡雅,山川水乳交融。
【例 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表现出了它的俊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亮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亮。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苏轼《江上看山》)【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光景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 喻“孤帆” ,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 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析】开元二十五年( 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督查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
这实质是将王维排斥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同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同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倒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心里的激怒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响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诗人把笔墨要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季。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 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急忙,云边孤雁,水上调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教学文档
2022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修辞手法详解及鉴赏例如: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衬托气氛,制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宋代诗人邵康节的(花乡村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制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亮精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
古诗词中的列锦现象唐代诗人温庭筠穷困潦倒时,写过一首《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此诗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中世纪中国落魄文人流落他乡的早行图,曾引起无数失意文人的强烈共鸣。
而诗中最触动人心、最耐人寻味的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宋代文人梅尧臣认为此二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六一诗话》)此后文人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说:“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词中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对表现羁旅愁思,确实是“意象具足”。
这种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的句子,不用动词或形容词做谓语仍能叙事、状物和抒情,在修辞学里被称为列锦。
反复吟颂列锦诗词,我们会发现,列锦这种修辞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作用:一、长于写景,便于抒情。
元代白朴写过一组《天净沙》,分别以“春”、“夏”、“秋”、“冬”为题。
内容是描写四时的景物,写法却都是以“列锦”为主,其中尤以《春》、《秋》二首为最: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这两首小令主要描写春、秋景物自不用说,几乎清一色遣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为主打手段也是显而易见。
固然元人以《天净沙》写景为时尚,但写景时偏爱列锦,能不说列锦特别适合写景。
其优势是以密集的意象群构建立体的、繁复的自然画面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使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形色更加细腻,意蕴更加丰厚。
古诗文手法赏析1、比喻:通过将两个形象不同但有相似之处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中,诗人用“剪刀”比喻春风,形象地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2、比拟:将事物赋予人的情感和行为,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诗人用“见”字赋予南山以人的目光,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心态。
3、借代:用与原物相似或有关的事物代替原物,以突出形象的特点和情感。
例如,“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中,诗人用“千里足”代替马,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
4、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加强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形象塑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诗人用“三千尺”夸张了瀑布的高度,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惊叹和赞美。
5、对偶:用对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诗歌的和谐和美感,同时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诗人用“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受。
6、对比:通过将两个相反或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中,诗人用“黑”与“明”进行对比,形象地表达了夜晚的寂静和江船的灯火。
7、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象征抽象的概念和情感,从而加强诗歌的内涵和深度。
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诗人用“桃花潭水”象征友情的深度和纯洁。
8、铺陈:通过对多个事物进行详细的描述和铺陈,加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诗人用铺陈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冬日的寂静和孤独。
9、烘托: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来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中,诗人用“月黑”、“雁飞高”、“大雪”等描写,烘托出战争的惨烈和残酷。
10、用典:引用历史典故或文献资料,以加强诗歌的内涵和深度。
列锦是古典诗歌作品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
这种艺术手法能将诗词塑造得唯美、朦胧,在言简意赅中创造意想不到的境界,表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张力。
一、空灵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句由九个名词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用国画中皴染之法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寒意彻骨的艺术境界。
这就是一个玲珑剔透的立体空间,有它的三要素,即深度、广度、高度,无意之间就作成了写景的绝唱。
全曲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二、含蓄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也是千古名句。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名词艺术地排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凄清的图画,三个看似独立的景致之间自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搭桥牵线;“晓风”与“残月”,一个明快一个衰寂,一个触觉一个视觉,多方位地、对比明显地写出了词人心中的惆怅。
中国古代诗词列锦手法例谈
作者:张静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4期
内容摘要:列锦,或称“名词铺排”,是指特意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词组)组成一种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抒怀的修辞格。
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到这种修辞手法。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这种修辞格。
关键词:古诗词列锦修辞格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十八个字九种景物,自古以来引起了不少文人骚客的遐思。
十八个字讲述九种景物,其中非比寻常的魔力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诗文中的列锦及其产生的美感。
列锦,或称“名词铺排”,是指特意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词组)组成一种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抒怀的修辞格。
这种修辞格,由于突破了常规的汉语句法结构模式,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间的语法或逻辑联系都没有明显地标示出来,因而从表达的角度看,就增加了语言表达的张力,使表达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更具丰富性、形象性和深邃性;从接受的角度看,由于修辞文本隐去了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间的语法或逻辑联系标识,这就给接受者的解读文本增加了困阻,但同时也由于表达者在语言文字上没有明确限定各语言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这就给接受者在解读文本时以更大、更多的自由想象或联想的空间,从而获得更大、更多的文本解构的快慰与审美情趣。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便有了列锦修辞格的原始形态:“喓喓草虫,趯趯阜螽”(《国风·召男·草虫》)。
到了汉代诗歌中,这种列锦形态就非常普遍了,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汉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汉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都是这一形态的列锦形式。
到了魏晋时代,这种形态的列锦则更加普遍,如“郁郁河边树,青青野田草”(三国魏·曹丕《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青青河边草,悠悠万里道”(晋·傅玄《青青河边草篇》)等,也是《诗经》所创列锦模式的继承与革新。
到了南北朝时代,特别是唐代,列锦的结构形式创新可谓达到了顶峰,不仅类型多,而且在诗歌中的运用也相当普遍。
唐、五代以后的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格律诗中,列锦修辞格的运用仍然很活跃。
宋诗中的列锦,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无题》),“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余靖《子规》)。
元诗中的列锦,如:“踽踽荒村路,悠悠远道情”(倪赞《荒村》),“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戴表元《感旧歌者》)。
诗之外,词、曲中列锦文本更常见。
唐词中的列锦,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缥缈云间质,盈盈波上身”(唐昭宗《巫山一段云》之一),“梧桐树,三更雨”(温庭筠《更漏子》)。
五代词中的列锦,如“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徐昌图《临江仙》),“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冯延巳《酒泉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江山”(李煜《破阵子》)等。
宋元明清各时代
的词作中,列锦的运用也是常态。
至于元曲中的列锦表达运用,人们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另有卢挚的“古道西风,荒丛细水,老树苍苔”(《云台醉归》)和“五柳庄瓷瓯瓦钵,七里滩雨笠烟蓑”(《箕山感怀》)。
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姜夔《白石诗说》)。
作者在作品中描绘形象时,往往用最恰当的词语力求简洁、鲜明地表达形象的本质,力求让读者能体会到作者试图表达的意境,就像画家的白描,几笔勾勒,就能让人看到一幅个性鲜明的图画。
在文学创作中,为达到这个目的,关键是找出最恰当的词语,最能包涵作者思想的词语。
而这种最恰当、最能包涵作者思想的词语,非名词莫属,因为它能代表形象的本质。
张世禄先生在《音韵学入门》中说道,汉语以名词为中心。
尤其是文学作品,以名词为中心,用形象传神,使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让人展开联想,给人一种立体的感觉。
一般来说,一个句子能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很不容易,而名词直接铺排却能在较短的句式里描绘较多的意象,给人多种形象的立体感,做到“意则期多,字则唯少”,真正做到语言上的精炼简洁和内容的丰富化。
中国古典诗中列锦用得较多,所以我们才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在言外”、“辞不尽意”的说法。
最有名的例子便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此曲写天涯游子在秋天的感受。
首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名词与名词衔接,无须动词作中介,却又能够使人理解作者所见所想。
这就像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通过画面的组接,启发观众联想画面之外的涵义。
秋郊的黄昏,乌鸦返巢,藤缠老树,失去依托的游子,面对这样的景色,不能不触动愁思。
远处,小桥流水,村舍人家,显得宁谧而温馨,反衬游子离家心情的失落。
再放眼望去,古道蜿蜒,瘦马踯躅,周遭一片寂寞苍凉。
这三组景色,情味不同,在夕阳的照映下,统一构成富有韵味的意境。
周德清《中原音韵》誉此曲为“秋思之祖”。
王国维说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人,均不能辩此”。
确实,此曲所表现的艺术魅力,他人难以企及。
整幅画面,在读者的想象空间中,有待空间位置实际的安排,或者应该说有待读者想象的“眼睛”重新“排演”。
又如黄庭坚《寄黄几复》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也是列锦手法的典型运用。
两句精巧地用六个名词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
无一动词,全靠场景的跳跃转换来生发感情;亦无一奇语,全靠诗人的巧妙剪接来创造意境。
六个名词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写出老朋友十年间的暂聚与久别,漂泊与思念,惬意与失望,对比强烈(“一杯酒”与“十年灯”是少与多的对照,“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则是“乐景”与“哀景”的反衬),从而起到了“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意境优美,令人回味无穷,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哀伤与欢乐。
这是一个典型的列锦修辞格运用,由于它突破了常规的汉语句法结构“主-谓-宾”、“定-状-补”等模式的约束,只以六个名词堆叠而成句,没有语法或逻辑上的标识或提示,因此表达上就增加了语言的张力,六个名词所代表的意象可以自由幻化出不同的情境、意象、内涵,遂使文本更具丰富性、形象性和深邃性的特质;在接受上,由于文本句法结构的松散性和语意、意象等的不确定性,遂使接受者的文本接受更具自由性,解读的兴味也随之增大,并经由不同接受者不同经验的补足而获取不同的审美享受。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作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
这两句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全句由三个名词组成,名词“杨柳岸”、“晓风”与“残月”之间没有任何动词绾合,它们之间语法或逻辑上的联系都没有明显地标示出来,每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都是一幅景象。
由各幅景象组合的景象则更是意象无穷,让人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咀嚼到无穷的意味。
如果按平常的语法和逻辑规范来表达,说成“送别的那天晚上有月亮,我们在岸边吹着冷风”,则语尽意尽,形象感也不强。
而“杨柳岸,晓风残月”荡开语法和逻辑的规约,直接以画面呈示,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综上所述,列锦是一种高超的修辞艺术。
运用比较难,要让它产生良好的修辞效果,想必更难。
可是,中国古代诗人们竟然开天辟地般地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列锦名句。
其意境之新奇,语言之凝练,让人为之叫绝。
几个名词的铺排竟然能创造出神奇的意境,真是可敬可叹。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