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 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的认识作者:李紫欣概要:《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了汉代轻身重义,重信重明,锄强扶弱的侠客事迹。
这些侠客身上体现的精神,实则是继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有力地影响了汉代的游侠精神。
两者合流形成了至今不衰的中国侠义精神。
”。
在这种源远流长至今不衰的侠义精神的影响下,诞生了王维的《少年行》,李白《的侠客行》和明代的《三侠五义》等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刺客形象分析(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
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
1,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
“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
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
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臣知遇关系”2。
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
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2.视死如归的勇敢刺杀是一种高危的行动,常常以生命为代价,除了曹沫,其余四个刺客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因此,要成为一个刺客,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勇猛高超的武技都是必须的。
除了豫让,其余的四人并没有选择诸如毒杀的方式,而是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直接的刺杀,而且选择的武器,不是刀,不是剑,而是匕首;刺杀的动作不是劈,不是砍,而是刺。
曹沫,鲁国人,靠勇猛有力在鲁庄公那里任职。
庄公喜爱力土。
曹沫为鲁将、与齐交战,连连战败。
鲁庄公惧怕了,便割献遂邑之地,跟齐讲和,但仍然让曹沫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庄公在轲相会而结盟。
桓公和庄公在坛上结盟后,曹沫手执匕首登上坛去要挟齐桓公,桓公左右的人没有一个敢动的。
桓公问道:“你有什么要求?”曹沫说:“齐强鲁弱,您这个大国侵略我鲁国也太过分了。
现在鲁国城墙一倒,就会压在齐国境内,请您好好想想吧!”桓公于是答应把侵鲁所得的土地尽数归还鲁国。
桓公说过之后,曹沫扔掉匕首,走下坛去,面向北,站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辞令如常。
桓公恼怒,想背弃约言。
管仲说:“不行。
如果贪图小利以求一己之痛快,结果会失信于诸侯,丧失天下人的支持,还不如旧还给他们的好。
”于是桓公便割还侵鲁所占的土地,曹沫几次战败所丢失的土地这时全部归还给了鲁国。
这之后一百六十七年,吴国发生了专诸事件。
专诸,吴国堂邑人。
伍子胥逃离楚国来到吴国的时候,就知道专诸的才干。
伍子胥朝见吴王僚后,曾用伐楚的好处劝说过吴王。
吴公子光对吴王僚说:“那个伍员的父兄都死在楚国而他大谈伐楚,是想为自己报私仇,并不真能为吴国着想。
”吴王僚于是打消了伐楚的念头。
伍子胥了解到公子光企图谋杀吴王僚,心想:“那位公子光对内将有所图谋,我不能向他进说对外的事情。
”于是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
诸樊有弟三人:老二叫余祭,老三叫夷眜,老四叫季子札。
诸樊知道季子礼贤能,因而自己不立太子,决定自己死后依次传位给三位弟弟,希望最后把国家交给季子札。
诸樊死后,王位转给余祭。
余祭死后,传给夷眜。
夷眜死后,照理应传给季子札;季子札逃了出去,不肯继位,吴人便立夷眜之子僚为吴王。
公子光说:“如果照兄弟次序传位,季子应当为王;如果一走要传位给儿子呢,那么我是真正的嫡嗣,应当为王。
”所以他曾秘密养了谋臣,想争夺王位。
公子光得到专诸之后,把他当作宾客优待。
吴王僚九年,楚平王死。
春,吴王僚想利用楚国有丧事的时机行事,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领兵围攻楚国的灊;又派延陵季子到晋国,观察其他诸侯国的动静。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整理一、介绍《刺客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它以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刺客为主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但是,伴随着它的受欢迎程度,也引发了一些有趣的文言现象。
二、文言现象1. 名字在《刺客列传》中,人物的名字都非常独特,如“荆轲”、“赵盾”、“范雎”等。
这些名字有的是直接或稍有改动地采用了历史人物的真实姓名,例如“荆轲”就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有的则是虚构的。
这些名字不仅有着独特的拼写方式,更有着极具韵味的音韵组合,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更深入地融入故事中。
2. 语言特点《刺客列传》采用的是典型的文言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同时也带有一些古风、古词汇等的语言特点。
例如,“以心诚可以致神明”、“飞鸿踏雪泥而不滓,雪虎跨月峰以群攫”,这些文言文中多用典故充斥,以排比、夸张为特色,富有诗意,但对于一些普通读者来说并不易于理解。
3. 段落风格《刺客列传》中的段落风格较为严谨,采用较开放的层次结构,上下关系清晰,长度适中,注重连贯性,少用过渡句,而是通过上下文递进的方式使得故事更生动,情节更紧凑。
三、文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刺客列传》的文言现象背后是丰富的历史文化,体现出当时的价值观以及文艺审美的不同。
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有着特殊的追求和鉴赏,讲究美学韵味和华丽的表达。
同时,也非常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人物之间的语言和行为来突显其性格特点。
此外,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也反应在文言现象中。
四、文言现象不仅是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更是文化历史的重要体现。
《刺客列传》的文言现象在艺术、文化和历史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体现了一种语言、文化、历史,更是一种情感体验,在今天仍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近十年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研究综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史记》的文学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司马迁精心塑造了一大批人物形象,其中不乏有刺客这一群体,《刺客列传》就是他们的合传。
当今对《刺客列传》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角度也走向多元,整个研究工作走向纵深。
现就《刺客列传》研究现状做简单梳理。
一、刺客成因以及行刺原因探析从各个层面探析刺客成因及行刺原因,这是研究《刺客列传》较常见的一种角度。
其中曹继华的《刺客成因初探》,从环境及气质、变态贵族精神、原始复仇意识、英雄崇拜心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侠义刺客的形成原因。
另外,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探析刺杀原因,如黄莹等的《试析刺客行为的心理动机》对《刺客列传》进行分析。
刺客的心理动机主要是对亲和爱的看重,对尊严的渴望,对道义、名声呢及功业的执着追求。
又如《从豫让故事看其行刺的心理动机》,文章通过对豫让不懈的行刺行为的,可以看出其对忠诚的信仰、对自尊的渴望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这也是支持其行刺行为的原因。
二、解读刺客的精神特点与思想观念从深层次研究刺客的独特之处,是一种进步。
作为刺客,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来展现自己,有精神的,更有思想观念上的的。
其中徐裕敏的《从《史记·刺客列传》看战国时刺客的精神特征》通过对刺客行为的分析,认为刺客有重义和好名两个重要的精神特征。
他们的精神内涵,不仅包括完成对他人的义务,而且包括对个人价值的积极肯定。
也有人从其它方面进行突破,如王涛《论先秦刺客的思想道德观与儒家传统》写到先秦刺客的行为,不仅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简单报恩,还蕴含着最初的“忠信”和“仁义”的思想道德观,其某些积极的方面对儒家传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解析刺客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是研究文学文本常用的手法。
对此,唐红的《在文本解析中复活《史记》中的刺客形象》以文本为基础,从“基本人性”、“深层文化结构”和“特定历史环境”三个层次,将刺客形象层层剥离进行解析。
史记把文言文的叙事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作文文章也是后人敬仰的楷模。
<<史记.刺客列传>>论述了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著名刺客的事迹。
全文五千多字,而荆轲传部分就占三千由余,是全传最精彩的部分。
在此主要赏析一下荆轲刺秦部分。
和其他作品赏析一样,赏析<<史记.刺客列传>>首先,要通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分析文章结构、理清内在联系;最后,把握文章主题是想。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史记.刺客列传>>它主要讲述的是荆轲刺杀秦王的因由及全过程始末,文章有很高的艺术性,结构完整,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脉络清晰,结构分明。
本文结局荆轲刺秦功亏一篑,纵观全文,前已有好多铺垫:太子丹、武阳,荆轲本有识人之明,认为秦武阳不是实施计划的适当人选,而因为太子丹的干预和失去耐心,使他最终放弃了自己正确的选择——这也便是荆轲的谋略上的缺点!本文组织严密,首尾呼应。
其次,赏析荆轲,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第一段欲扬先抑,先说其武不精、谋不高,然后,采用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相结合,以燕太子丹的莽撞反衬他的沉稳;以送别时众人听歌的垂泪、悲戚烘托荆轲的必死之志;以秦王的手足无措反衬他的勇猛;以秦舞阳的紧张、胆怯、懦弱反衬他的镇定自若。
本文通过欲扬先抑、衬托对比等手法塑造了沉毅、豪迈、神勇的荆轲形象。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畔的这首悲壮的歌至今传唱不衰,荆轲作为一名勇士而被世人颂扬。
荆轲刺秦未遂的历史事件,千百年来都为文人们深感遗憾,无数的诗词文赋,都是以暴君来形容秦王,而肯定荆轲的英雄行为和侠义精神。
然而从战国历史中政治成败的角度去审视这个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值得思考的东西。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前人误入失败的陷阱,可作为我们今天行事的前车之鉴;而前人获得的成功经验,可作为我们继续前进的路标。
刺客列传知识点总结本书共分为17篇散文,每篇以刺客为主题,侧重描述了腐败和黑暗的旧社会,倾诉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愤慨与忧愁,同时也凸显了刺客忧愤的主题。
下面为你整理的知识点总结:一、刺客的“出场”刺客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形象,他们以复仇、正义、秩序为出发点,通过个人行动来改变社会现实。
鲁迅在《刺客列传》中挖掘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刺客形象,以及他对他们的描述和解读。
以此勾勒出一个个曾经或真实或虚构的刺客形象,从而表现出了革命者的矛盾心理和斗争历程。
二、革命者的心情在鲁迅笔下,刺客形象往往是以强烈的心情写成的。
鲁迅借助刺客列传,表现了那个时代,以及革命者的内心矛盾和复杂情感。
这些刺客都有着一腔热血,都渴望改变时局,却又被现实所迫,或是面临着无法逾越的困难。
他们的内心忧虑、愤怒与无奈,成为了《刺客列传》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
三、社会和时代的反映《刺客列传》一书,真实展现了鲁迅对那个时代的一些反感和不满。
通过刺客这一形象,他描述了那个时代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丑恶现象,塑造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面孔。
这也正是鲁迅作品的一个特点,以社会现实为切入点,通过个体形象展现社会和时代的纷繁复杂。
四、对未来的期望在鲁迅笔下,刺客形象几乎都被描绘成了具有强烈正义感和改革愿望的人物。
他们所抱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了他们行动的动力。
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鲁迅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和向往。
尽管在《刺客列传》中,刺客形象往往是以悲情收场,却也透露出了鲁迅对未来社会的一些期望与愿景。
总之,《刺客列传》一书,通过对刺客这一特殊形象的塑造和描写,充分展现了鲁迅在思想和文学艺术上的高超才华,同时也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发展和问题做出了深刻而真挚的探究。
这部作品,对我们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以及内心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诗刺客列传翻译赏析文言文《刺客列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①。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注:①好力:爱好勇武、力气。
②败北:战败逃跑。
北,•打了败仗往回逃。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①,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②,辞令如故③。
桓公怒,欲倍其约④。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⑤。
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⑥。
注:①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
②颜色:脸色。
③辞令如故: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
④倍:通“背”。
背弃、违背。
⑤所亡地:丢失的国土。
亡,丢失,失去。
⑥有:又。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①,知专诸之能。
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②。
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
”吴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③,未可说以外事。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④。
注:①伍子胥亡楚如吴见卷四十《楚世家》、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
②说(huì,税):劝说、说服。
③内志:在国内夺取王位的意图。
志,志向,意图。
④进:推荐。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
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
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①,欲卒致国于季子札②。
诸樊既死,传余祭。
余祭死,传余眛。
余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
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③,当立。
史记刺客列传原文与解析刺客,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古往今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和想象。
而《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则是中国古代最早涉及刺客的文献之一。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史记》刺客列传的原文内容与解析。
原文:《刺客列传》曰:“且齐有刺客之极”。
齐桓公灭其后,弗废。
晏子嫂弟士无忌者,潜往之。
齐人弗知也。
桓公无礼与卫侯耦,巷伐树於王家之前,王欲为之礼。
孟孙问行人焉,对曰:“齐桓公有使於晋者三人为刺客,且而相谋,欲刺楚灵王。
”王曰:“为君矣!”巷人树王者欲为君,故斩荆以侯。
解析:这段原文开篇即提到“且齐有刺客之极”,直接让人对刺客的存在产生兴趣。
接着描述了齐桓公对刺客的态度,他并未废除刺客,可见刺客在当时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介绍了晏子嫂弟士无忌等人,他们潜往齐国,齐人并不知情。
而后文又提到桓公与卫侯结交,王欲为其举行仪式。
然而,孟孙询问了行人之事后回答说:“齐桓公有使於晋者三人为刺客,且而相谋,欲刺楚灵王。
”这段话将读者引向了近期的刺客阴谋。
王听后表示这是为自己而做之事,于是立即下令斩荆以侯。
整体来看,这段原文以简洁扼要的文风,给人以一种紧凑饱满的感觉。
起承转合的叙事结构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情节的发展。
通过细节的描写,如桓公与卫侯的友谊、孟孙询问行人的情节,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刺客阴谋的紧迫感。
当然,史记的刺客列传并非仅有这一段描述,还包括了其他刺客的事迹和背景。
在阅读整篇刺客列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逐渐了解到古代刺客的形成原因、其派系之间的争斗,以及他们对于政权之争的影响等等。
通过这些描述,史记刺客列传不仅仅是对古代刺客的简单描写,更是对于当时政治乱世和人性面貌的触摸与思考。
总结: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凭借简洁鲜明的文笔,将读者引入一个个的刺客故事之中。
透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刺客的存在和其对于政治局势的影响。
同时,刺客列传也是对于社会乱世和人性的一种反思和思考。
通过阅读史记刺客列传,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刺客的真实面貌,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史记刺客列传赏析史记·刺客列传赏析史记·刺客列传①司马迁的情感立场(对刺客的态度)司马迁表达了对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的赞扬。
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
在古代对于刺客的看法普遍是贬斥的,司马迁的这总态度可能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
因为他自己怀才不遇,所以特别看重这种知遇之恩。
而太子丹对荆轲在危难时委以重任,平等相待,荆轲以死相抱,都体现出了这种精神。
它结构完整,有开端、发展、高潮、尾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首尾呼应,完全可以当作一篇文言小说来读。
“舞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舞阳”,“倚柱而笑,箕踞而骂”,以及“秦王环柱而走”等等细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把荆轲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形象质感化地突现出来。
④用环境表现人物心理史书不同于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真是客观,因而不能有心理描写。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用细腻的环境描写来衬托出了荆轲的心理活动。
其中易水饯行一段的场面描写,突出了荆轲大义凛然的气质、性格、乃至整个精神风貌,也为故事高潮的到来做好必要的铺垫。
⑤短章促句的使用刺客列传中,作者善于运用短章促句。
叙述十分精炼而准确,干脆而直接。
⑥叙事节奏急缓得当易水诀别一段,情节舒缓,烘托出悲壮的情调,同时为后文刺秦一段做铺垫。
”遂至秦”段是故事的高潮,惊心动魄、流传千古的“图穷匕首见”的壮烈场面,就在本段。
⑦写法对后世的影响纵观《史记刺客列传》,我们可以发现:刺客的思想行为实与游侠精神相通,我们由《史记游侠列传》描述朱家之为人行事,即可约略得知:侠客实以「利他」主义为行动原则。
刺客「报恩以武」不顾死生。
对后世的唐传奇和侠义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⑧多条线索交织。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是指《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五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他们分别是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
他们的刺杀行为都是出于对恩主的忠义,或为国家利益,或为个人报仇,或为理想信念,展现了一种不畏强暴、敢于牺牲、重情重义的英雄气概。
他们的刺客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落魄失志:他们大多出身卑微,处于社会底层,有志难伸,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用,或者遭遇挫折和失败,心中怀有不平和愤慨。
勇猛无畏:他们在刺杀时都采用了直接面对目标的方式,不惜以身犯险,不畏死亡,不计后果,表现出了一种敢于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
重情尚义:他们在刺杀前都受到了恩主的知遇和赏识,或者有着深厚的友情和亲情,因此他们都把报恩、报仇、报国、报理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体现了一种忠诚、孝顺、友爱、正义的品质。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刺客形象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民族精神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故事被广泛传颂和演绎,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素材,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和文化符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追求理想、奋发图强、勇于牺牲、不畏强暴。
[史记刺客列传]《史记·刺客列传》解析篇一: 《史记·刺客列传》解析《史记·刺客列传》解析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
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
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雠也,非能为吴。
”吴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
诸樊弟三人:次曰馀祭,次曰夷眜,次曰季子札。
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
诸樊既死,传馀祭。
馀祭死,传夷眜。
夷眜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眜之子僚为王。
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
”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九年而楚平王死。
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馀、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楚发兵绝吴将盖馀、属庸路,吴兵不得还。
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专诸曰:“王僚可杀也。
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
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在《史记·刺客列传》这部历史著作中,作者司马迁深入剖析了当时残酷的政治斗争背景下,刺客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所做的一切努力和牺牲。
本文将分析几位刺客的人物形象。
周章周章是被司马迁大力表扬的一位刺客,他为了解救被皇帝加害的诸侯,不惜舍弃自己的性命。
他的形象在整个刺客列传中是最为正义和高尚的。
周章最先是在刺杀荆轲的任务中表现出色,他坚信自己的行为是为民除害,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始终将国家民族的大义贯穿始终。
后来,他被选为刺杀秦昭王的行动代表,而他的代表身份,也正是因为他以前对于国家、对于大义的无私奉献。
在刺杀秦昭王的任务中,他成功渗透到秦王宫中,然后将刺杀之物献给了王昭君,并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忠诚于国家民族、尽力拯救受难者的英雄形象。
汲黯汲黯是一位追求自由和平的人,他的形象最先是在刺杀游说华夏的赵孟之任务中浮现。
当时,赵孟之利用晋国国君氾杖打击华夏,激化华夏和晋国之间的矛盾。
为了使华夏能够安心发展,汲黯作为刺客,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冒险潜入晋国,刺杀了赵孟之。
虽然他最终被抓住并斩首,但他的行为向世人表明,他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他的形象在整个刺客列传中也是非常正义和高尚的。
陆贾陆贾是刺客中颇为特别的一位,他有着出色的医术和服侍女侍的技巧。
他的形象最先是在刺杀秦始皇的任务中浮现。
为了刺杀秦始皇,他不惜冒险,将重伤之身悄悄地送到了秦始皇的宫中。
受伤的他被秦始皇的侍女所救,并因其才能被聘为侍女。
陆贾的形象塑造了一位救人于危难、勇敢而又智慧的英雄形象。
虽然他最终没有成功刺杀秦始皇,但他在其宫中的工作中颇为出色,带出了一位能写帛书的“真侍女”,这也使他成为了刺客中的佼佼者。
小结在《史记·刺客列传》这部著作中,作者以饱满的笔力和深深的见解,描绘了刺客们在政治黑暗中追求自由和正义的故事。
每一位刺客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形象,其中有勇敢、有智慧、有侠义,但总归是在大背景的鼓动下被迫成为刺客。
论《刺客列传》中的精神以及历史评价摘要:曾经有那么一个时代,令人血脉贲张;曾经有那么一批侠士,令人扼腕叹息。
他们以血肉之躯反抗暴政,我自横刀向天笑;他们出身草莽却一诺千金,士愿为知己者死;他们嫉恶如仇且心怀故国,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就是刺客。
太史公笔下那些熠熠闪光的名字,那些慷慨悲歌的英雄。
刺客是中国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比较有意思的现象。
大概是国人武侠精神使然,给这两个字蒙上了点神秘的面纱。
在刺客身上体现了非常宝贵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人海茫茫,尘世嚣嚣,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侠义”二字渐渐地消隐了。
它仿佛成了一曲遥远的绝响,湮没于历史的荒村古道。
关键词:刺客,精神,评价正文:《史记》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光辉夺目的人物形象。
在这些人物中,司马迁对于刺客这个特立独行的群体无疑特别重视。
当时正处于春秋战国这个社会大变革时期,整个社会都具有一种尚气任侠,勇猛剽悍的精神。
刺客所具有的轻身的外在特征,是由其重“义”的内在精神特征所决定的。
刺客的“义”,虽然也包含对托付使命的人以及对家庭成员的义务,但并不仅仅把“义”局限于对他人的义务,而更多的包含了个人的情感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如“士为知己者死”,如出于义愤的反强暴,而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也包含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因为别人肯定了他的价值,所以他愿意以死来相报这知遇之恩,同时证明自己的价值。
因此,刺客的精神很好地结合了完成对他人的义务和实现自我价值两方面的内容,它有力地影响了汉代的游侠精神,两者合流形成了至今不衰的中国侠义精神。
一.轻身这里的轻身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为刺杀别人毫不在意自己的生死,另一层是在必要时对自己身体的自残行为。
刺客在行刺之前心里也明白,自己很有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却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畏惧或胆怯------他们在决定行刺时早已怀了必死之心。
史记·刺客列传①司马迁的情感立场(对刺客的态度)司马迁表达了对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的赞扬。
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
在古代对于刺客的看法普遍是贬斥的,司马迁的这总态度可能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
因为他自己怀才不遇,所以特别看重这种知遇之恩。
而太子丹对荆轲在危难时委以重任,平等相待,荆轲以死相抱,都体现出了这种精神。
②结构严密它结构完整,有开端、发展、高潮、尾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首尾呼应,完全可以当作一篇文言小说来读。
③细节描写“舞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舞阳”,“倚柱而笑,箕踞而骂”,以及“秦王环柱而走”等等细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把荆轲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形象质感化地突现出来。
④用环境表现人物心理史书不同于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真是客观,因而不能有心理描写。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用细腻的环境描写来衬托出了荆轲的心理活动。
其中易水饯行一段的场面描写,突出了荆轲大义凛然的气质、性格、乃至整个精神风貌,也为故事高潮的到来做好必要的铺垫。
⑤短章促句的使用刺客列传中,作者善于运用短章促句。
叙述十分精炼而准确,干脆而直接。
⑥叙事节奏急缓得当易水诀别一段,情节舒缓,烘托出悲壮的情调,同时为后文刺秦一段做铺垫。
”遂至秦”段是故事的高潮,惊心动魄、流传千古的“图穷匕首见”的壮烈场面,就在本段。
⑦写法对后世的影响纵观《史记刺客列传》,我们可以发现:刺客的思想行为实与游侠精神相通,我们由《史记游侠列传》描述朱家之为人行事,即可约略得知:侠客实以「利他」主义为行动原则。
刺客「报恩以武」不顾死生。
对后世的唐传奇和侠义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⑧多条线索交织⑨似散而聚。
刺客列传历史剧的精彩之作刺客列传:历史剧的精彩之作历史剧是一种通过舞台艺术来表达历史故事的艺术形式。
它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置于舞台上,通过剧本、表演和场景的呈现,向观众展示历史的片段和价值观。
在众多历史剧中,《刺客列传》无疑是一部精彩之作。
本文将从剧本、表演和场景设计三个方面,探讨《刺客列传》为何成为历史剧中的经典之作。
一、剧本的精心创作《刺客列传》的剧本由著名作家杜松编写,他以精炼的叙事线索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融入剧情中。
剧本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们有着各自的目标和信念,通过行动和对白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动力。
例如,主人公刺客明月以其坚定的使命感和为国家民族奉献的精神,迅速成为观众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此外,剧本还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将历史事件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纷繁的历史时期。
这种独特的剧本创作方式,使得《刺客列传》在历史剧中独树一帜。
二、精湛的表演艺术表演是历史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刺客列传》中的演员们通过出色的演技,将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演员们通过身体语言和表情,传递出角色内心的矛盾和情感。
他们在剧中的对白和动作演绎中,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
此外,演员们还通过精益求精的训练和刻苦钻研,使得他们的动作、声音和节奏达到了极致的完美状态,给观众带来了视听的极致享受。
三、精心设计的场景与道具历史剧的场景和道具设计对于观众的视觉体验至关重要。
《刺客列传》中的场景和道具设计充分考虑了历史背景和情节需要,以唤起观众对历史时期的联想和感受。
舞台搭景以历史建筑为依据,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布置,使观众仿佛穿越回到那个年代。
同时,道具的使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例如,兵器的选择和使用,勾勒出历史人物的身份和背景;服饰的设计则突出了时代特色和社会地位。
这些场景和道具的精心设计,使得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获得了更加立体和丰富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