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和原理,然后阐述了其在食品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具体列举了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化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同时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最后总结了案例教学法对食品化学教学的启示,探讨了其在食品化学教学中的持续发展,并强调了其在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能力方面的作用。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食品化学, 教学应用, 效果评价, 学习动机, 持续发展, 教学原理, 教学意义, 应用案例,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启示, 学习能力1. 引言1.1 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一种具有很好效果的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食品化学知识,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
在食品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际案例和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食品化学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望为食品化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案例教学法注重实践性。
案例是从实际生活或工作中抽取的具体问题或情境,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案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去。
“食品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食品的组成成分、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与食品质量、安全、营养等方面的关系。
而食品化学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食品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地探讨食品化学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实际案例为基础,通过分析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食品化学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真实的食品案例或工业实践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食品成分和性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食品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和观察,从而加深对食品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如酵母发酵实验、酶促反应实验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采用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思考的教学方法。
在食品化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习和成长,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PPT、视频、动画等,将食品化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食品化学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食品成分、结构、性质的图示,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双重感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鼓励创新思维食品化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学科,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发现,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科研课题、设计实践项目、参与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食品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创造的能力。
综上所述,食品化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化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将就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简要阐述。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案例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是采用逼真的实际情境或历史事件作为教学材料,通过讨论、分析、探究等方法,使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出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可分为几个步骤:首先,选定教学案例,教师向学生展示案例;然后,学生分析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接着,学生学习案例中所涉及的方法和理论;最后,学生对案例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
二、食品化学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食品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食品工程方面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食品化学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强化实践环节:食品化学学科的实验环节占据了极大的比重。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建设,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2. 增加参考文献:食品化学学科中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的参考文献,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通过自我发现和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强化交互互动:在食品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交互互动的环节。
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活跃度。
三、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化学教学中的应用1. 缓解理论枯燥的状况: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理论性的知识很难感兴趣。
因此,在食品化学教学中,引入案例学习可以缓解理论枯燥的状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食品化学的知识。
2. 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食品化学学科涉及面较广,很多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探究和分析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注重从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式教学在《食品原料学》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食品原料学是食品科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主要研究从农产品采收到加工制成食品的原料所涉及的物质和过程。
随着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食品原料学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急需一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案例式教学在《食品原料学》课程中的应用,分析其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的影响。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1. 研究案例式教学在食品原料学中的教学模式、方法和实践,深入了解案例教学的特点和优势;2. 分析案例式教学在食品原料学中的应用现状,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效果;3. 探讨案例式教学在食品原料学中的实践案例,从实际案例出发,探讨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4. 分析案例式教学在食品原料学中的效果,评价其对学生知识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影响;5. 展望案例式教学在食品原料学中的未来发展,提出对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的建议,为进一步推动食品原料学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案例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实际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引入真实或虚拟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特点包括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参与程度高、教师角色变化、课堂氛围活跃等。
案例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通常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或具体问题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案例式教学强调学生参与程度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他们需要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参与度高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角色。
食品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化学这门学科,学习食品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以保证自己的健康和营养均衡。
然而,教学方法对学习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几种比较有效的食品化学教学方法。
一、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
食品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了解一定的实践操作和技术。
因此,在食品化学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理论和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或模拟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变化。
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
食品化学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和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事件分析、问题讨论等活动,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食品化学这门学科的知识是非常多的,许多学生可能会感到疲惫和无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进行小组讨论,课堂询问等活动,让学生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
食品化学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和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事件分析、问题讨论等活动,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在食品化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使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多种教学资源,即一种教学形式效果综合了授课、演示、讲解、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堂上听取的知识和知识点。
总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食品化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案例式教学在《食品原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案例式教学是现代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本文以《食品原料学》课程为例,探讨案例式教学在该课程中的应用,分析案例式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并提出了案例教学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食品原料学,学习动机,概念理解,分析能力Abstract:Keywords: Case-based teaching, Food Materials Science, learning motivation, concept understanding, analytical ability一、引言食品原料学是食品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食品的组成、性质、加工工艺和环境与健康关系等,是食品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由于食品原料学所含的概念繁杂、内容复杂,学校中的教学方法往往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只是让学生听,不让学生理解、不让学生思考。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无法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本文将探讨案例式教学在《食品原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二、案例式教学的基本特点案例式教学是一种以实践应用为基础的教学方式。
它所使用的教学材料主要是一些实际的、情景化的案例,教师通过引入案例,让学生掌握具体实践中的知识和技能。
案例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探究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构建知识和技能的完整体系,并使学生能够将学习所得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提高学生学习动机使用案例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课程的重要性、实用性和现实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比如,在食品原料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案例:糖尿病患者饮食禁忌制定,杜绝使用高糖食品,营养均衡;鱼翅、海参等高档食品的原料及加工工艺,了解这些食品的加工工艺和实际生产环境,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食品原料学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摘要食品物性学是食品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型课程。
针对目前该学科常见的术语概念性较强、较为抽象等问题,该文以综合肉丸的品质评价为例构建案例式教学,探索案例式教学在食品物性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丰富和改进传统教学手段,旨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食品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食品物性学;教学实践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based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Foods ”//HU Xiaoxue,CHEN Yong,ZHU Yang,CHEN Jianshe,WANG Xinmiao Abstract “Physical Properties of Foods”is an important funda-mental course of the food discipline.In view of the current prob-lem that the terms of this discipline are conceptual and abstract,this paper,tak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of meat-balls as an example,explor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case-based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Physical Properties of Foods”,in order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ans,improve students’subjective initiative,and cultivate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of the food specialty.Key words case-based teaching;Physical Properties of Foods;teaching practice“食品物性学”又称“食品物理学”,主要研究食品及其原材料的物理性质,具有与食品化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食品工程领域,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模拟场景及问题解决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食品工程原理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的应用实践,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的应用实践,为食品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的应用实践,分析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效果,进而总结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通过研究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确定其在未来教学中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研究目的旨在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促进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案例教学法,探索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为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方法。
研究目的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推动食品工程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对食品工程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真实案例的引入,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食品工程领域中的困难和挑战,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案例教学法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解决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案例教学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食品工程原理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胆识。
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食品工程原理知识,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正文2.1 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实际案例来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
作者:高丽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40期
摘要:以肉制品的呈色和硝酸盐的发色等难点、重点内容构建案例,采用问题式、导向式、教师讲解等形式解释基本概念和理论,探索案例式教学法在食品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食品化学;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192-0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ase—based Teaching,CBT)[1],该方法于1870年起源于美国哈佛法学院,后来在医学和工商管理界教学领域得到推广。
这种教学模式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陆续被国内高等院校采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对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
食品化学是从化学的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性所产生的影响的一门基础科学。
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新的食物资源、革新食品加工工艺和贮运技术、科学调整膳食结构、改进食品包装、加强食品质量控制及提高食品原料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奠定理论基础的学科[3]。
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基础而又重要的专业课。
我院从大二起,开始开设这门课程,作为食品专业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其涉及众多化学、物理及生物的理论知识,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又比较抽象和枯燥,初学者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容易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比如:屠宰牲畜后,肌肉在存放中颜色的变化以及硝酸盐的发色机理。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文拟将这些难点内容采用案例式、问题式和导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资料,课内引导学生讨论,加强和老师互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猪肉在贮藏过程中颜色变化的案例设计和分析
血红素是动物肌肉和血液中的主要红色色素,在血液里以血红蛋白形式存在,在肌肉里以肌红蛋白形式存在,肌肉中还有细胞色素、黄素蛋白和维生素B12,由于它们的含量很少,新鲜肌肉的颜色主要由肌红蛋白决定,呈紫红色[3]。
在放置过程中由于发生一些化学反应,使
肌肉呈现不同的颜色。
本部分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理解肉的氧化、氧和反应概念以及低氧压产生的条件,由此理解肌肉色素的产生及护色的原理。
因此,建立如下案例:1)菜市场的肉,早上看见的肉是鲜红的,下午却是褐色的,肉是怎样变色的?2)超市的肉用保鲜盒装起来,放进冰箱,能长年累月不变色,家里这样操作就不行,特别是夏天,在冰箱多放置几天,肉甚至会变绿,这是为什么?
针对以上问题,要求学生课外预习教材内容并查阅相关文献,课内组织小组讨论,最后由老师进行分析与总结,使学生明白以下3个问题:
(一)血红蛋白、肌红蛋白以及血红素的结构
肌红蛋白由一条多肽链与一份子血红素组成,血红蛋白由两条α肽链和两条β肽链组成的四聚体,每条肽链结合一份子的血红素,血红素是卟啉类色素,卟啉环中心有6个配位键结合的Fe2+,其中4个与卟啉环的氮原子配位,一个与球蛋白的组氨酸残基结合,第六个与O2和CO2等小分子结合[3]。
这个配位键的分子种类和铁离子的价态不同,最终影响着肉和肉制品的颜色和风味。
(二)肉的颜色变化的原理
刚宰杀的肉切面,由于与充足的氧气接触,保持其还原状态,呈紫红色;当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肌红蛋白(Mb)与氧气发生氧合反应,生成氧合肌红蛋白(MbO),肌肉以鲜红色存在,此时Fe2+与氧以配位键结合;当肌红蛋白与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产高铁肌红蛋白(MetMb),肌肉以褐色存在,此时Fe2+变成Fe3+;肌红蛋白、氧合肌红蛋白和高铁肌红蛋白(可逆反应)这3种蛋白的比例,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肉色。
(三)肉的保鲜
超市的肉,在抽真空的同时,使用了除氧剂葡萄糖氧化酶,起到除去残存氧气的作用,因此能保鲜。
如下式:
葡萄糖+O2 ■ 葡萄糖酸+H2O2
此时肉中的肌红蛋白保持还原状,维持其本身的暗紫色,一旦开袋,大量的氧气与肉表面接触,肌红蛋白与氧气结合成为氧合肌红蛋白而呈鲜红色,这正是我们看到肉成鲜红色的原因,也正是超市肉的保鲜方法。
家里的肉,由于没有上述操作,经微生物污染后产生了H2O2或H2S,二者与血红素中的三价或二价铁作用,分别生成了胆绿蛋白和硫代肌红蛋白,致使肉的颜色变为绿色[3]。
经过上述案例分析,使学生对血红素的结构、血红素中铁离子的价态与肌肉的颜色的关系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同时对肉色的保鲜和污染变绿色也有深刻的认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与现象,达到了形象化、直观化的效果。
二、硝酸盐发生色机理的案例建构与分析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腌腊制品中的作用是:发色、抑菌、产生腌肉制品特有的风味。
腌肉色素的变化,究其原因,与血红素的结构变化有关。
所以,要理解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发色本质,需要明白围绕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所发生的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血红素结构的影响。
因此,这部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硝酸盐转化为NO的过程,以及NO与血红素铁离子的第六位配位键结合,产生腌肉色素。
首先以启发式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超市里的腊肉、香肠、熏制品、卤菜颜色与我们家里的相比,有何不同?肉色的变化与血红素的结构有何关系?继而组织学生讨论,最后由老师借助PPT加以解释和总结:腌制时向肉中添加的硝酸盐(NaNO3)在细菌(亚硝酸菌)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NaNO2),反应如式(1);亚硝酸盐(NaNO2)在肉中固有的乳酸菌的作用下,形成亚硝酸(HNO2),反应如式(2);亚硝酸通过生物体内的还原作用,形成NO,反应如式(3);NO再与肌红蛋白和高铁肌红蛋白结合,生成亚硝基肌红蛋白和亚硝基高铁肌红蛋白,反应如式(4)和(5)。
亚硝基肌红蛋白遇热后释放出巯基,生成稳定的亚硝基血色原。
亚硝基肌红蛋白、亚硝基高铁肌红蛋白和亚硝基血色原都称为腌肉色素,赋予肉鲜艳的腌制红色,其血红素的铁离子的第六号配位体都是NO[3,4]。
上述化学方程式如下:
NaNO3 ■ NaNO2 + 2H2O (1)
NaNO2 + CH3CHOHCOOH——HNO2 +
CH3CHOHCOONa (2)
2HNO2——NO+NO2 +H2O (3)
Mb+NO——Mb-NO (4)
MMb+NO——MMb-NO (5)
不论是传统食品还是现代工艺,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通常添加硝酸盐与亚硝酸盐使其呈现悦人的颜色,但肉中的氨类物质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能产生亚硝胺类强致癌物质。
据相关研究表明,人类的鼻咽癌、食道癌、胃癌、肝癌等均与亚硝胺有关。
虽然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替代物的研究屡见报道,如:红曲色素可部分取代亚硝酸盐在香肠、火腿肠和午餐肉中使用,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能完全替代亚硝酸盐的物质。
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限制剂量。
通过本案例的分析,学生掌握了以下知识:硝酸盐通过化学反应,产生NO,NO分别与肌红蛋白和高铁肌红蛋白中的铁离子的第六位配位键结合,使肉制品产生了鲜艳的红色,并且硝酸盐与亚硝酸盐能使人体致癌,其使用量有一定的限制标准。
三、总结
案例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填鸭式的授课方法,是一种打破以教师讲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出学生的能动性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敦促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升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但案例的恰当选择需要在课堂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本案例的分析只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初步尝试,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喜,高雪萍,李海燕,等.案例式教学法在食品专业有机化学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5,44(13):130-131.
[2]段红林.案例与研讨式教学在安全培训中的实践[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7,(6):270-271.
[3]阚建全.食品化学[M].第3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6.
[4]叶蔺霜.浅析硝酸盐在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中的影响[J].工业探讨,2008,(8):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