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1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7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欲:想要。
4、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5、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6、行:散步。
7、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苏轼所作,全文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全文共分三层,开头两段为第一层,写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起因、时间、心情,写景是从室外月色写到室内灯光,强调月色之美。
第二层是三至五段,写作者观月景的感受和人物活动。
第三层六至八段,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感慨由观月景而转入抒发感情,即事抒情,表达面对人生不如意的豁达态度。
总之,《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富有情致的散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元丰六年⼗⽉⼗⼆⽇,夜,解⾐欲睡,⽉⾊⼊户,欣然起⾏。
念⽆与为乐者,遂⾄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
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译⽂】
元丰六年⼗⽉⼗⼆⽇,夜⾥,我解开⾐裳准备睡觉,看见⽉光照进唐武德门户,便⾼兴得起来⾛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起在院⼦⾥散步。
⽉⾊洒满庭院,如同积⽔⾃上⽽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中⽔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柏树的影⼦。
哪个夜晚没有⽉⾊?那个地⽅没有⽵⼦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对照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对照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对照翻译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和原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如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整体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简短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接下来分享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
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
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
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
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汇编5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1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文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导语】苏轼的⽂学思想是⽂、道并重。
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的贡献,都是兼从⽂、道两⽅⾯着眼的。
但是苏轼的⽂道观在北宋具有很⼤的独特性。
下⾯是⽆忧考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夜,解⾐欲睡,⽉⾊⼊户,欣然起⾏。
念⽆与为乐者,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
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译⽂】 元丰六年⼗⽉⼗⼆⽇夜晚,我正准备脱⾐⼊睡,恰好看到这时⽉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兴地起⾝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起游乐的⼈,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就⼀同在庭院⾥散步。
⽉光照在庭院⾥像积满的清⽔⼀样澄澈透明。
⽔中⽔藻、⽔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和柏树的影⼦。
哪⼀个夜晚没有⽉亮?⼜有哪个地⽅没有⽵⼦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罢了。
【注释】 选⾃<<东坡志林>>。
此⽂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光。
⼊:照⼊,映⼊。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
欣然:⾼兴、愉快的样⼦。
欣,⾼兴,愉快。
然,……的样⼦。
⾏:出⾏。
念⽆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起游乐的⼈。
念,想到。
⽆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的⼈。
者:……的⼈。
遂:于是,就。
⾄: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长在⽔中的绿⾊植物。
藻,藻类植物。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如下: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及注释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播放视频伴着典雅的乐曲我们欣赏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何人所写?
明确:苏轼
面对皎皎的明月,苏轼向天下所有离别之人送上了他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样的月色,不一样的情怀,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苏轼的世界,走进他的另一篇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或许我们又能收获一种意外的惊喜。
二.首先让我们共同走近作者苏轼
浏览你的思维空间,搜寻有关苏轼的记忆。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苏轼的粉丝,我也是他的忠实粉丝,看看我对苏轼的介绍(屏幕显示)
生读苏轼介绍
师: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他屡遭贬谪,历典八州,身行万里,然而贬谪却焕发了他的才情,于是汩汩文字流淌于文学的浩瀚汪洋中。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体会那语言上的魅力。
三.师:初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音,注意停顿。
初步感受作者情感。
同学们有不认识的字吗?能处理好停顿吗?
让我们来听配乐朗诵,你们会从中找到答案的。
师:同学们听的很投入,检查一下听的效果,看一看这些字音你注意
了吗?屏幕显示:谁来读一下这些字。
同学们说他读得对吗?同学们说刚才的朗诵读得好不好?我们想不想这样声情并茂的读?
生:想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仿读课文。
谁先来试一试?
一生读。
师:大家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评价也算可以,读文言文要字正腔圆,情绪饱满,抑扬顿挫。
下面老师想请几位同学进行接力朗读。
有一点进步,请大家根据朗读要求齐读一遍课文。
师:我们读文时注意了字音,停顿,但还缺点什么?
明确:情感,情感就在文中,让我们解析文本共同寻找。
四.解读课文:
1.读文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夜?
明确:月色入户问户字作何解释?
联系:木兰当户织足不出户。
户在古代是单扇门的意思。
作者见月色入户后有何反映呢?
明确:欣然起行这里的欣然作何解释?
高兴的样子我们共同来读一下这句话,读出作者的喜悦的情绪。
2.月撩拨了苏轼的兴致,他放弃了睡眠,走出户外,去做什么?
明确:赏月追问:一个人吗?
明确:与友张怀民
师:请找到文中相关的句子读一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其中念,乐,遂至亦相与分别怎么解释?
屏幕显示
追问,苏轼为什么独寻张怀民呢?从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屏幕显示:张怀民相关资料。
苏轼与张怀民境遇相同,两人是心灵相通的知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苏轼正是知音少,正所谓弦断有谁听?
请同学们根据文字表达的情感,再读一遍这段话。
3.两人相携出游,看到了怎样的景致?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其中“藻荇,盖”应如何解释?
设疑:他两人在庭院中看到了透明的积水,还有水草?
——不是,怎么不是文中不是这样写的吗?——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老师漏掉了一个字:如那这如字作何解释?
像的意思,追问:什么像什么?
月光像积水院中真有积水吗?
——没有,庭中本无水,那藻荇何来呀?
藻荇——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噢,原来如此!作者步于中庭,为满院的银辉所吸引,以为是满潭的积水,猛一抬头,皓月碧空,这才醒悟过来。
明确:这是一种视觉的错觉。
追问:是什么造成了这种错觉?
——清朗的月光
师:此处采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此句是描写什么景物?——月,既是写月,句中有月字吗?
明确:没有,但无一字写月,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无怪乎后人评价苏轼为咏月的丹青妙手,在此足见其笔法之高妙!
总结:作者以及高度凝练的笔墨,摆脱了以往写月的窠臼,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师:如此美丽的景致,我们该怎样读呢?请同学们酝酿好情感,齐读盖:应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师: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
明确:相关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讨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如何理解?请一位同学先翻译一下这个句子。
设疑:这里我就有点疑惑?哪一夜都要能看到月光吗?阴雨天呢?哪里都有竹柏吗?我们这里有吗?显然与实际不相符。
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
——这里的月,竹柏应该是一种象征,美景的象征。
明确:作者由景物推及人情,连发两问看似问月,问竹柏,实则问自心,问世人,问世间——世上缺少美景吗?
明确:不缺追问:缺什么?(苏轼是怎么说的?)
明确:缺的是“闲人”
我们应如何解读这里的闲字?
请同学们讨论
清闲,无事做苏轼称自己为闲人,当时他无事可做吗?
我们来看背景资料。
指名生读
师:苏轼当时被赐予了一个闲职,相对于原来的政务缠身,此时的他是清闲的。
这也是苏轼对自己被贬的一种自嘲。
追问:但他当时不处理政务,就闲来无事吗?我们来看相关资料,屏幕显示生读当时的苏轼为了生计得自己劳作,亲自躬耕于田间。
此处的闲是无所事事的闲吗?可见这里的闲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闲,是超然于身体劳累的闲,是一种悠闲。
追问:任何一个清闲,悠闲的人都会想到去欣赏自然美景吗?(我采访一下,你们在闲暇的时候都干些什么?看书,看电视,玩游戏……)苏轼那个时代的人在闲时可能玩牌,喝酒
追问:那得是什么样的人愿意去欣赏美景呢?
明确:有闲情雅致的人
屏幕打出:闲{清闲,悠闲,闲情雅致
世上象苏轼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多吗?
不多,缺少。
世人大都在忙,忙什么?生官,发财,?
概括地说在为名忙,为利往。
忙于追名逐利。
至此我们应该明白了,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
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师:苏轼自称闲人,这个闲是怎样的闲?苏轼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吗?记得我们学过苏轼的《破阵子密州出猎》那里有他立志报国的豪言壮语,谁能说出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立志为国为民倾其所有的爱国志士,而此时的他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满腔报国豪情不得舒展,这样的闲,实地是闲得失落,闲得无奈,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5.师:携着承天寺的这轮明月,我们一步步走过日子苏轼的内心世界,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轼?
生可能答:乐观,豁达,坦荡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是从闲人心中氤氲而来,从中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轼!来,带着我们的感悟再一次把课文朗读一遍。
师工;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此刻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吗?
启发:1.月亮除了表达思乡这外,还可以表达什么?
2.被别人误解时
3.遇到困扰时,可以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
4.遇到困难挫折时,像苏轼那样磨练自己的意志
总结: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
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字豁达从容!(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