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9
摄影研究毕业论文范文篇一:《谈认知摄影》摄影通常被认为是捕捉光与影的一门技术,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百分之百的客观。
特别是纪实摄影,从字面意思上理解着重强调的是事物客观性。
但事实上,纪实摄影本身的主观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通过记录客观来表达主观思想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
因此,纪实摄影具有两面性。
通过相机,既可以拍到镜头前面的客体,又可以捕捉到取景框后面的摄影师。
拍摄客体是其拍摄图像,纪实摄影师通过图像来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画面。
然而在纪实摄影师按下快门的一刹那,他的主观情感也被捕捉了下来。
所以,一幅照片所表现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感情的统一。
有人认为,在构图方面,摄影是一门减法,所谓减法是省略掉不必要的东西凸显主体强调主题。
但是,摄影的构图并非仅仅用加减就能完全概括。
一幅好的片子,是摄影师掌握被拍摄事物的规律,并依据其规律选准角度拍下来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盖楼时有钢筋铁架、吊车、水泥机等,看似凌乱,可是如果一味地做减法,那么所表达的内容和主题就不够全面。
这时就需要摄影师掌握钢筋铁架的建造规律,选准角度进行拍摄,那么拍出来的内容就是构成感强烈的一幅画面。
因此,优秀的摄影师必须具备很强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摄影能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同摄影的缺失感一样,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去联想作品背后不同的故事和画面。
它不像其他理工学科一样,把思维限定在某一固定模式下,而使人感到枯燥无味。
摄影可以通过白平衡、曝光度大小在同一幅画面当中实现不同情感的诠释。
如果表达抑郁、阴森,那么曝光时间可以短一点使画面变得黯淡;如果希望表达一种温馨舒适的情感,那么可以用暖色调的白平衡来调整。
作为一名专业的摄影师,需要挖掘被拍摄者的潜在表现欲。
每个事物都有在镜头前展现自己的欲望,这种欲望就如同刚刚萌发的幼芽迫切需要沐浴阳光那样强烈。
或许他们的正面没有冲着镜头,但不代表他们不想把自己展现给这个世界。
作为纪实摄影要紧紧地抓住这种表现欲,满足他们,让他们在摄影师创造的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
【摄影摄像技术论文】摄影摄像技术专业摄影摄像技术是电视系统中摄取景物的视觉景像,并把它转变为电信号的光电转换技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摄影摄像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摄影摄像技术论文篇一不可移动文物摄影中摄像技术的应用摘要不可移动文物摄像是对古建筑、古遗址等重要历史遗迹的记录,通过摄像的纪实性,对文物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的再现,同时加大了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
本文主要分析了不可移动文物摄影中摄像技术应用的技术手法、摄像内容及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不可移动文物;摄像技术;应用;手法中图分类号J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16-0002-02文物,是人类历史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遗存。
不可移动文物是古建筑、古遗址及墓葬、寺院、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它涉及了古代时期的多个领域,如经济、政治、军事、宗教等,这些文物的存在,弥补了文字记录的不足,给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更多可靠的依据。
在生活中,不可移动文物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和重视。
大多数的不可移动文物都存留在其原址上,除了到现场进行观看外,人们只能通过影视作品或图片对其进行了解和欣赏。
基于此,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摄影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可移动文物的摄影与其他摄影不同,这种摄像技术具有极强的纪实性,是对文物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的再现,保证真实性是其拍摄的前提。
在不可移动文物的拍摄过程中,对摄像人员的素质有极高要求,摄影师必须了解所拍摄文物的历史背景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时还要根据文物的色彩具有针对性地调整拍摄的光线、角度及镜头等,在保障文物真实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运用艺术手段对其进行拍摄。
1 不可移动文物摄影中的摄像技术应用的手法不可移动文物的拍摄对象主要是遗址遗迹,文物摄影的拍摄要受到文物科学性的限制,拍摄过程中必须遵循其真实性原则,拍摄文物的原始面貌,显现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在文物摄像过程中,摄像师一定要精通摄像机的各种功能,对摄像机的推、拉、镜头调节等功能做到熟练掌握。
风光摄影论文三篇数码相机的普及,使摄影进入千家万户,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一些关于风光摄影的论文,供大家参阅。
漫谈风光摄影相信很多朋友都喜欢旅游,旅行途中大自然的奇山秀水,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风格各异的建筑,都会吸引我们的眼球,并被摄入镜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拍万张照片,记录下美好的景色,将给我们带来无限的乐趣和难以忘怀的记忆。
但是要拍好值得留念的照片,还需要下点儿功夫。
在拍摄风光照片之前,我们需要事先设定数码相机的一些基本参数。
数码相机的图像一般有jpeg和RAW两种文件格式。
设置为RAW 格式,便于后期图像处理,可获得高质量图像,jpeg图像文件便于观看和传输。
也可设为jpeg+RAW文件格式。
图像文件的大小与图像的输出尺寸有关,如用于展览、大尺寸输出,就必须设定最大文件即最高像素。
感光度即对光线的敏感度,用ISO表示。
感光度数值低,画质细腻,感光度数值高,图像可能出现噪点。
感光度数值设置得越高,噪点会明显增加,图像质量会下降。
一般数码相机给的最高感光度,只是相机的性能指标,并不保证图像质量。
为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感光度设定为ISO100为好,只有在现场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为防止握机不稳,可将感光度设定为ISO400或再高一些,以便提高快门速度。
白平衡的设定与图像色调有关。
如果图像中白色还原正确,其他颜色还原也就基本正确了,白平衡功能是在不同光照环境中的颜色纠正功能。
如要准确还原色彩,就必须设置正确的白平衡,使设定的色温与现场光线色温一致。
色温不同的光源会产生不同的色调,色温用K来表示。
色温数值低,色调呈橙红色。
比如,日出、日落时的色温约为3000K。
色温数值高,色调呈蓝色。
比如,阴天、阴影下约为7000~8000K。
日光色温数值约为5500K。
光源的色温由低到高,色调呈现由红——橙红——黄——黄白——白——蓝的变化。
一般低色温的橙红色调给人“暖”的感觉,称之为暖调;而高色温的蓝色调给人“冷”的感觉,称之为冷调。
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篇一摄影曝光技术研究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王冲(1980).男.汉族.讲师.艺术硕士.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摄影第二作者:栾涛(1975).男.汉族.讲师.硕士.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影视摘要:摄影技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之一.它凝结着无数人的心血.自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到今天.从感光材料到光学成像技术.从机械相机到今天的数码相机.无不昭示着时代的进步。
然而无论是胶片还是数码.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总免不了要面对曝光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并不会随着新技术的变革而使得拍摄者在按快门的瞬间随心所欲.曝光技术的好坏某种程度上决定的一张照片的技术指标是否合乎要求。
关键词:曝光;测光;曝光失误一、关于曝光光线通过镜头.经过快门.并且在底片上形成一个潜在的影像.这个过程我们把它叫做曝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得明确的是.光线来自哪里。
其实这里讲的光线主要是指被摄静物自身的亮度.景物的亮度不一会产生不同强弱的光线.从而对胶片的“刺激程度也就不同。
从感光材料的性能角度来讲.无论是先前的黑白胶卷还是彩色胶卷.其基本的结构都是在片基上覆盖的化学感光乳剂.景物自身的亮度形成不同强弱的光线.在快门按动一刹那.光线穿过镜头投射在底片上.胶片上的感光乳剂在被光线照射的一刹那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小颗粒沉淀在片基上.这个过程是看不着、摸不到的。
我们需要把胶片拿到暗房进行冲洗.在冲洗的过程中.曝光的部分被保留在片基上.未被曝光的部分会被药水冲洗掉.形成深深浅浅的影纹.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洗胶卷。
冲好的胶卷拿到灯箱下或者对着太阳光看.能看到一张张的“负像.利用这个负像我们就可以在黑白放大机或者彩色放大机上扩印出照片来。
这就是塔尔伯特发明的“负正系统。
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相机基本上都是数字技术的相机.其记录影像的载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感光材料由原先的胶片换成了今天的CCD芯片.影像的取得变得更加得心应手.那么是否曝光技术也变得简单易控了呢?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人像摄影论文
标题:人像摄影的艺术与技术
摘要:人像摄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摄影类别,不仅仅是记录人的形象,更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
本论文将探讨人像摄影的艺术性及其技术要点,从而揭示人像摄影的独特之处和创作原则。
引言:人像摄影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摄影类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像摄影在传达情感、记录时代的演变和展示个人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论文旨在探讨人像摄影既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的原因和背后的原则。
一、人像摄影的艺术性
1. 人像摄影的表达情感能力
2. 人像摄影的艺术构图和光线运用
3. 人像摄影中的创造性和个人风格
4. 人像摄影作为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思考
二、人像摄影的技术要点
1. 器材与镜头选择
2. 光线控制与利用
3. 焦距与景深的运用
4. 合适的拍摄角度和姿势
5. 后期处理技巧及其影响
结论:人像摄影作为摄影艺术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通过运用
适当的技术和创意,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个人风格。
了解摄影的艺术性和掌握基本的技术要点对于成为一位出色的人像摄影师至关重要。
因此,人像摄影既需要摄影师的敏感和创造力,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实践经验。
在今后的发展中,人像摄影将继续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创作可能性。
大学摄影艺术鉴赏论文大学摄影艺术鉴赏论文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
以照相机和感光材料为工具,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大学摄影艺术鉴赏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
大学摄影艺术鉴赏论文篇1摄影并非是一项简简单单的照相,其中也存在很大的学问、技术、技巧。
众所周知著名的导演冯小刚的成功于此就存在很大的关系。
就从简单的拍照说来讲,不同技术的拍同样的东西,效果确然迥然不同,效果差异很大。
给人拍照,一般选择本人的前、后、左、右的45度角较好,这样更能突出人物的特征和个性。
当然不仅如此,一些背景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如身后有一些线条的建筑物或其他的一些东西,这样在拍摄过程中就有好多技术啦!一般要使这些线条拍成直线,这样的话照片中的人物看起来更加沉着,稳定;不懂的人很有可能会把它拍为线条倾斜,这样的照片看起来里面的人则会显得不稳定,焦急,效果不好,如是在高楼上就会感觉到像是有一种掉下的感觉,照片中的人看起来比较消极。
还有很多许多需要注意问题,其中重要的就是在照相时要适当的留一些空隙,比如适当的露出天空,一般不要使背景特别闷,这更有助于提高看照片人对照片人做出好的心理判断。
电影《大腕》中十分注意对人物的摄影,尤其是对尤优,露茜,泰勒的特写,以及人物在各种不同场合下,不同背景,不同环境中的表情,神态,性格表现的近乎完美。
像泰勒在太庙中拍戏,以及和露西,尤优在一块儿走并且谈论葬礼的问题,这一段将他们各自的神态,表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尤其在最后结局的时候,对人物的摄影将尤优与露西之间的爱情,以及泰勒与露西和尤优之间的友情通过画面间接表现出来,更现内涵。
同时由于摄影艺术的特点,将主角的特色表现了出来,并且更加突出了演员的有点,尤其是将关之琳饰演的露西那美丽漂亮,而又略微调皮的神态表现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另外在电影《大腕》中存在一些虚化的运用,使其要表现的主题更加突出,清晰。
浅谈摄影艺术相关论文范文摄影是人们记录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摄影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摄影相关论文范文篇一:《浅析摄影课讲授艺术》上好摄影课不容易,上好大学生的专业摄影课就更不容易。
笔者作为一名兼职教师,在艺术教育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走访、问卷、调研,发现目前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大学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仍然是“老三篇”:黑板粉笔、照本宣科、缺乏激情。
这种讲课从表象看很像写作文,大家都在写,但精彩的篇章不多,多系平铺直叙,;有“标签式”硬贴,“商品式”硬配之嫌。
这种讲课说老实话老师是花了苦力,也费了心血的,但大学生们不买账,不喜欢,学生掌握不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素质提不高,教学成效甚微。
笔者认为,要教好大学的专业摄影课,授课教师必须讲究授课艺术。
要解决这个难题,授课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三个字:新、情、活。
一、精心备课,内容求“新”内容求新,一是指对内容的开掘要深,要扩充新内容,向大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量。
摄影课内容变化较快,特别是数码技术、网络技术的出现,对传统摄影的冲击较大,要适应这种变化,摄影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因此,我们不能抱住老教材不放,应该坚持“信息新、数量大、实用性、课题化”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
摄影课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最大量的最新的和有用的信息,他们听起来才会觉得过瘾。
二是指对内容的创新和发展,要掌握其本质,占据制高点,讲到最前沿。
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老师不满意的意见中有一条就是“我们知道的老师反复讲,我们不太懂的老师省略讲,我们不明白的老师又不讲,老师讲过后我们还是不会做”,这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当然,有时是老师自己也不太清楚,怎么能讲得清楚呢?二、细心讲解,表达含“情”这是研究“怎么讲”的问题。
有了好的、最新的摄影知识内容,如何将它们变成可视、可听、可读、可析的对象,并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各个知识点让大学生记住并掌握呢?这是另一个困惑老师的地方。
摄影方面论文摄影方面的发展与应用摄影是一门以捕捉和记录影像为主要手段的艺术与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摄影领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从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摄影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摄影方面的话题。
一、摄影技术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摄影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从传统的胶片摄影到数字相机的普及,摄影技术实现了从化学到数字的转变。
数字相机的出现,使得摄影更加方便、快捷,摄影爱好者无需担心胶片的存放、冲洗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摄影的便利性。
其次,数字摄影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摄影的画质越来越高。
从低分辨率的像素到高清晰度的图像,摄影作品的视觉效果大幅提升。
此外,数码后期处理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摄影师可以对图片进行色彩修正、图像增强等处理,进一步突出照片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最后,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还提供了更多的创意方式。
例如,虚拟现实摄影、全景摄影以及无人机摄影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拓展了摄影的创作空间,让摄影师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展现自己的创造力,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二、摄影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摄影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艺术创作领域,它也在其他各个领域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下面将重点介绍摄影在新闻传媒、商业广告以及旅游领域的应用。
1. 新闻传媒:摄影在新闻传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张震撼人心的照片往往能够更好地传达新闻事件的实质,增加观众的共鸣和认同。
从战争照片到社会事件的现场摄影,摄影师通过捕捉真实的瞬间,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2. 商业广告:摄影在商业广告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商家通过精心策划的摄影作品,可以吸引潜在顾客的注意力,树立品牌形象,传递产品信息和价值。
好的广告摄影作品能够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促进销售。
3. 旅游领域:摄影在旅游领域中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旅游摄影可以通过精美的照片来展示旅游目的地的美景和特色,吸引游客的兴趣,增加旅游收入。
艺术摄影论文艺术,与其说关乎方法和工艺,不如更关乎气质、品味和情感……在艺术家的手里,摄影变成了艺术……简而言之,摄影就是摄影师把它当成什么。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一些关于艺术摄影的论文,供大家参阅。
艺术摄影论文一:浅谈艺术摄影用光技巧的重要性光与影这两者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不管是自天还是夜晚,影子都会因为光的存在而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光表现得较为现实,在此种背景下,光与影的完美组合成功的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也影响了人们对事物的准确判断。
在摄影过程中,摄影师要借助自身的艺术修养,通过光影技术等多种手段来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一、摄影艺术的概述所谓摄影是指借助镜头来表现真实画面的艺术媒介。
从这一点来看,摄影媒介不能将自己诊释出来,正因为如此,这种艺术介质影响着人们对摄影的看法。
我们平常所看到的照片具有明显的真实性。
摄影师借助照片将真实的场景呈现出来,与此同时摄影师也具有表现真实场景的欲望。
摄影摄像技术借助不同的形式来持续、分化其所涉及的领域。
二、光线对生活与拍摄的影响(一)拍摄的整体效果受到光线的影响从物理学的方面来讲,照射在某一物体表面的光线、物体本身的反射能力都会影响着某一物体本身的亮度。
比如:一块黑色的抹布,虽然这块抹布自身具有较弱的反光能力,但是如果将这块抹布放置在强烈的光线下,此时这块抹布的亮度值会增加。
经过实践证明,拍摄对象在不同的光线中,所呈现出来的亮度是不同的。
究其原因在于由于主观光线与客观光线的影响,因此所拍摄的对象所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相同的。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某一种因素都会影响着亮度值。
因此拍摄对象的最终效果会受到亮度值的影响。
(二)摄影过程中,光线的季节变化我们都知道,太阳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照射在被拍摄物体上的光线也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由于角度的变化,此时被拍摄物体表面的阴影与质感会发生变化。
通常情况下,最适宜的拍摄时间是从1o点到14点这一段时间;最合适的采光角度是被拍摄物体上方的4-5度左右。
浅谈摄影技术艺术研究论文艺术摄影是一种造型艺术,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表现手段和方式,艺术摄影利用摄影技术将事物的美与情感充分表达出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摄影技术艺术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摄影技术艺术研究论文范文一:试论摄影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了现代科技与艺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自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以来,摄影在技术与艺术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
摄影是现代科技与艺术发展的产物,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门类,要研究摄影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就要研究清楚摄影技术与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状况,从而推动摄影术的发展,提升摄影图像的社会应用水平。
关键词:摄影;技术;艺术;关系0 引言现代社会正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现在视觉影像正在覆盖社会的每个角落,而作为视觉影像的重要手段,摄影术也在迅速的发展,它在社会生活和发展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摄影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它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且又是富有魅力和潜力的艺术形式,作为一门实用技术,它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科学实验,新闻报到,太空探险等各个方面。
摄影术自发明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摄影家不断的接受现代的意识,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创新,研究清楚摄影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更加有利于摄影术的发展,所以研究摄影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 摄影技术与艺术的发展(1)摄影技术产生与发展。
“摄影,简单的来说,就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再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
”[1]对于摄影技术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1825~1839),这一时期主要是摄影技术的孕育期,达盖尔在1839年发明了银版摄影术;第二阶段:发展时期(1840~1936),这一时期感光材料迅速发展,出现了彩色摄影;第三阶段:成熟期(1937~1959),这一时期照相机,辅助工具等摄影器材快速的发展起来;第四阶段:现代(1960~至今),这一时期摄影进入了数码时代。
目录一.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的艺术形式1.旅游胜地的自然风光需要文化积淀 (2)2.没有实感的想象容易飘渺、空洞 (3)二.摄影文学是人类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1.对摄影的文学认识 (4)2.管中窥豹 (5)3.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6)三.人人成为创造艺术的主人1.基层民众创造艺术 (7)2.机械复制时代的艺 (8)总结 (8)参考文献 (9)现代摄影对生活的影响摘要: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摄影已不再陌生。
同时,摄影也无时无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例如:旅游,生活记录,突发事件记录,等所有琐事的记录。
现在摄影已深入民间,仅短短百年的是发展就如此迅速,这样的文化传播速度在和其他文化领域相比是飞快的。
摄影不仅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更是人们对艺术对文化得追求。
关键词:摄影、艺术、审美观、主人一、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
当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摄影文学因为社会的需要和人们的审美需要,迅猛发展起来。
这有力地证明了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
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迫切需要的艺术形式。
1.旅游胜地的自然风光需要文化积淀。
我国不少风景名胜如果缺少文化积淀,那么,其魅力就会大打折扣。
人类的遗产包括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有的地方是二者皆具,像泰山、武夷山、九寨沟等,既是自然遗产,也是文化遗产。
缺乏任何一个方面,她们的魅力都会大大减弱。
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因为二者如果在诗中实现真正的有机统一,那么诗的价值会成正比地随它的材料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景美和情美的有机融合要比单纯的景美或情美富有感染力。
这是一种“复杂的美”,而“难美”和艺术上的“伟大”看起来是等同的。
摄影文学无疑是可以增加自然景观的文化含量的。
2002年11月8日,《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推出了张家界风光专版《江山如此多娇》。
可以说,在1980年以前,张家界无与论比的自然景观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在著名画家吴冠中向世人揭开张家界神秘的面纱以后,随着人们的开发,张家界的容姿日益妖娆。
而摄影文学将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张家界自然景观的文化积淀。
也就是说,张家界在人们的审美观照中愈益摇曳多姿。
她再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风光,也有迷人的人文风光。
2.没有实感的想象容易缥缈、空洞。
莫·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指出:“艺术作品首先作为某种物质结构——声音、体积、颜色斑点、词汇、动作的组合,也就是说,作为具有空间特征、或者时间特征、或者空间一时间特征的对象被创作出来,存在并出现在知觉面前。
正因为如此,这种作品与人们承认它具有什么尺度的艺术价值、怎样解释它的内容这一点无关,甚至与根本是否知觉它、或者它埋藏在地下、储存在博物馆和图书馆里这一点无关。
当然,不能把艺术作品归结为这种物质结构,但是,没有它、离开它、独立于它、不依赖于它,艺术作品就不会存在;艺术作品作为精神形成物蕴涵在这种结构中,处在这种结构中,不脱离于它,只有通过它才被感知。
因此,艺术作品的物质结构方面是它的本体论状态,是它的现实存在的主要基础和条件,同时是它的直接的感性可感的面貌。
”(见该书第278-9页)桑塔耶纳在《美感》中也说:“虽然一件衣服、一座大厦或一首诗的感性材料所提供的美多么次要,但是这种感性材料之存在是不可缺少的。
”“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农不是大理石筑成,王冠不是黄金制造,星星没有火光,它们将是平淡无力的东西。
在这里,物质美对于感官有更大的吸引力,它刺激我们同时它的形式也是崇高的,它提高而且加强了我们的感情。
如果我们的知觉要达到强烈锐敏的最高度,我们就需要这种刺激。
举凡不是处处皆美的东西,绝不能销魂夺目。
”(见该书第52页)莫·卡冈认为词汇是一种物质结构,但词汇的韵律和我们需要从文学作品所描写的自然美中感受的实感是两回事。
为了追求这种实感,近几年来,不少文学经典图书配上了插图。
鲍风在2002年10月30日的《长江日报》上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扫描。
他指出,今年2月,北岳文艺出版社出了两本书,即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和《边城》。
这两本书的出版,可以称为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特征的“图文并茂”的书真正出现的标志。
这两本书的封面上均注有“插图本”三字,书有沈从文的生活照片和他描写的地区的风光绘画。
在《边城》中,书中还有一幅幅饱含湘西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的摄影作品,摄影作品和小说情节发展互相映照,使“图”和“文”均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本书中,“图”不再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共同完成着一种“文化旨向”的传播。
在《湘行散记》中,不仅有黄永玉画的湘西风情水墨画,也有沈从文自己为自己的文章所画的插图。
当时沈从文因母病还乡,每天写信向张兆和报告沿途见闻,并在信后附上插图,这些插图和信的内容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在插图本《边城》中,黄永玉用画,卓雅用摄影作品,“图说”小说内容,单纯地看一幅幅插图,可以感受到小说本身的那股浓得化不开的“氛围”。
插图本《边城》和《湘行散记》图片虽是黑白的,但在书中构图不一,同样给人以丰富多彩的感觉。
这种插图的确有助于人们身临其境。
否则,文学描绘如何入神如画,也难以达到这种奇妙的效果。
这种对实感的追求是当代社会人们追求全面发展的必然产物。
可以说,摄影文学应运而生,比这更充分地开发了人们的全部潜能。
二、摄影文学是人类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1.对摄影的文学认识摄影文学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具有什么基本特征呢?对这个问题,我国不少学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先后提出了“审美复合论”、“审美错位论”、“内爆论”、“螺旋结构论”和“互文论”等。
这些对摄影文学的界定都丰富了人们对摄影文学的认识。
起初,我们认识摄影文学是文学、摄影、编导、表演、美术等众多艺术的审美复合。
“摄影文学不仅使摄影艺术突破了传统的纪实性,并冲出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使摄影艺术插上了理想的双翼,翱翔于艺术的太空,而且又把文学的艺术语言变成直观形象,把文学相象的描写变成可视的画面,使它既有美的视觉形象,又有精辟的语言艺术”。
马龙潜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审美复合论”。
他说:“成东方先生所讲的‘审美复合’,是一个深刻的理论范畴。
在这里,既讲了摄影文学所内含的各种美学、艺术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也讲了摄影文学与其它各种艺术门类、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又讲了摄影文学与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关系,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关系复合论。
在‘审美复合论’的整体结构中,其基础的层面是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层面。
”“在‘审美复合论’的审美主客体关系层面上,与美的复合结构相对应的是一个多种审美类型和审美心理形式相融合的审美意识复合结构,这是对摄影文学审美认识与审美价值相统一的本质特性的具体规定。
这个结构包括自然美的审美、科学美的审美和自然美与科学美复合的文学艺术的审美。
”其实,摄影文学有较复杂的一面,也有较简单的一面。
刘纲纪认为摄影文学“还可更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一个大学生、出租车司机、清洁工一天的生活,北京某个胡同的面貌,重要的文物古迹,科技的发明创新、时装表演,国家重大项目(如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大的政治外交活动,各地的自然风景、生态保护,老百姓在公园的锻炼健身、文化娱乐活动,各个社区的风光、建设,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大的企业、商场、饭店的景观,格调健康、向上的各界演艺明星的生活,均可拍摄。
我以为‘摄影文学’的‘文学’不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可以和新闻报导、报告文学结合起来,尽可能贴近社会各界群众的日常生活。
”他提出:“摄影与诗、散文的结合较易,困难的是如何以摄影表现小说的内容,找到这种表现特有的形式、规律,以区别于连环画,小说的插图,这问题我一直没想明白。
”(见2002年5月10日《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对这个问题,人们作出了不同的探讨。
有的倾向摄影艺术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结合,直接到现实生活中创作摄影小说,有的倾向摄影文学是文学、摄影、编导、表演、美术等众多艺术的审美复合,这较适于改编小说名著。
这都是可以探索和尝试的。
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审美复合论”的确揭示了摄影文学的复杂的一面。
但有些摄影诗,摄影散文的内在构成是非常单纯和简单的,这就不能用“审美复合论”去把握。
从上可以看出,人们对摄影文学的探讨虽不完善,但不同程度地揭示了摄影文学的一些本质特征,我们要在推动摄影文学的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取舍和综合。
2.管中窥豹钱钟书在《七缀集》中指出:“叶燮论诗文选本,曾慨叹说:‘名为“文选”,实则人选。
’(《己畦集》卷三《选家说》)一般‘名为’文艺评论史也,‘实则’是《历代文艺界名人发言纪要》,人物个个有名气,言论常常无实质。
倒是诗、词、随笔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
也许有人说,这些鸡零狗碎的东西不成气候,值不得搜采和表彰,充其量是孤立的、自发的偶见,够不上系统的、自觉的理论。
不过,正因为零星琐屑的东西易被忽视和遗忘,就愈需要收拾和爱惜;自发的孤单见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
再说,我们孜孜阅读的诗话、文论之类,未必都说得上有什么理论系统。
更不妨回顾一下思想史罢。
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推排销蚀,在整体上都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未失去时效。
好比庞大的建筑物已遭破坏,住不得人、也唬不得人了,而构成它的一些木石砖瓦仍不失为可资利用的好材料。
往往整个理论系统剩下来的有价值东西只是一些片段思想。
脱离了系统而遗留的片段思想和萌发而未构成系统的片断思想,两者同样是零碎的。
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浅薄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粗浮的借口。
”狄德罗在《关于戏剧演员的诡论》中提出: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惟妙惟肖地体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中”,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于外”;譬如逼真表演剧中人的狂怒时,演员自己绝不认真冒火发疯。
其实在十八世纪欧洲,这并非狄德罗一家之言,而且堂·吉诃德老早一语道破:“喜剧里最聪明的角色是傻呼呼的小丑,因为扮演傻角的决不是个傻子”。
正如扮演狂怒的角色的决不是暴怒发狂的人。
中国古代民间的大众智慧也觉察那个道理,简括为七字谚语:“先学无情后学戏”。
钱钟书说:“狄德罗的理论使我们回过头来,对这句中国老话刮目相看,认识到它的深厚的义蕴;同时,这句中国老话也仿佛在十万八千里外给狄德罗以声援,我们因而认识到他那理论不是一个洋人的偏见和诡辩。
这种回过头来另眼相看,正是黑格尔一再讲的认识过程的重要转折点:对习惯事物增进了理解,由‘识’转而为‘知’,从旧相识进而成真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