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民事诉讼证据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民事诉讼证据种类有哪些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有八种,具体就包括了:1、当事人陈述。
2、书证。
3、物证。
4、视听资料。
5、电子数据。
6、证人证言。
7、鉴定意见。
8、勘验笔录。
而民事诉讼证据类型与刑事诉讼证据就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还有被害人陈述等等。
1、当事人陈述当事人陈述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就与本案有关的事实,向法院所作的陈述。
当事人陈述作为证据的一个种类是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据种类划分中的特色。
当事人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由于与诉讼结果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决定了当事人陈述具有真实与虚假并存的特点。
因此,审判人员在运用这一证据时应注意防止将虚假的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对于当事人的陈述应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进行审查核实,以确定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2、书证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的证据。
这种物品之所以称为书证,不仅因它的外观呈书面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它记载或表示的内容能够证明案件事实。
从司法实践来看,书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书证的表达方式上来看,有书写的、打印的,也有刻制的等;从书证的载体上来看,有纸张、竹木、布料以及石块等。
而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常见的有合同、文书、票据、商标图案等等。
因此,书证的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各种书面文件,但有时也表现为各种物品。
书证在民事诉讼中是普遍被应用的一种证据,在民事诉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物证物证是指以其存在的形状、质量、规格、特征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物证是通过其外部特征和自身所体现的属性来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它不受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物证是民事诉讼中重要的证据之一。
民事诉讼中常见的物证有:争议的标的物(房屋、物品等);侵权所损害的物体(加工的物品、衣物等);遗留的痕迹(印记、指纹)等等。
4、视听资料视听资料,是指利用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储存的资料和数据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
它包括录相带、录音片、传真资料、电影胶卷、微型胶卷、电话录音、雷达扫描资料和电脑贮存数据和资料等。
第七章民事诉讼证据第一节民事证据概述一、证据与证据材料(一)民事证据即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资料。
而证据材料是指当事人收集并提供给法院以及法院调查收集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资料。
(二)证明标准1.一般证明标准:高度可能性(解释第108条)2.提高的证明标准:当事人对欺诈、胁迫、恶意串通事实的证明,以及对口头遗嘱或赠与事实的证明,需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
(解释第109条)二、证据特征1.客观性2.关联性3.合法性第一、形式合法;第二、收集手段合法;《民诉解释》第106条的规定,对以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获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第三、证据材料转化为证据合法——质证,但是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调查收集的证据除外。
第二节民事证据的种类一、书证、物证、视听资料与电子数据(一)四种证据的鉴别1.书证的本质在于以物质载体中记载的文字、符号、图案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证明案件事实;物证是以物品本身的特征来证明案件事实。
2.书证的特殊规定:(1)当事人提交书证应当以提交原件为原则。
《民诉解释》第111条规定,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的提交书证原件确有困难,包括下列情形:(一)书证原件遗失、灭失或者毁损的;(二)原件在对方当事人控制之下,经合法通知提交而拒不提交的;(三)原件在他人控制之下,而其有权不提交的;(四)原件因篇幅或者体积过大而不便提交的;(五)承担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通过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或者其他方式无法获得书证原件的。
前款规定情形,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其他证据和案件具体情况,审查判断书证复制品等能否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2)书证提出命令及后果《民诉解释》第112条:书证在对方当事人控制之下的,承担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责令对方当事人提交。
申请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对方当事人提交,因提交书证所产生的费用,由申请人负担。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规则一、引言民事诉讼法作为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明确了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其中涉及到的证据规则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措施。
本文将重点论述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规则,分析其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定,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基本原则1. 合法性原则民事诉讼法强调证据的合法性,即证据必须在法定程序下合法取得,否则将被排除。
这一原则旨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非法证据对诉讼结果的影响。
2. 举证责任原则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应当自行承担举证责任,即要求当事人对其所主张的事实进行证明。
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在法院的审理中,都应当根据举证责任原则提供相应证据来支持或反驳对方的主张。
3. 自由证据原则自由证据原则是指自由选择证据的权利。
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选择合适的证据材料进行证明。
这一原则体现了当事人的自主性和公平性,确保了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平等地位。
三、具体规定1. 证据的种类民事诉讼法明确了证据的种类,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视听资料等。
当事人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证据种类进行举证。
2. 证据的采信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证据的采信标准,即证据应当以能够确证事实的规定为依据,排除不能确证的证据。
法院在判断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时,应当综合考虑证据的来源、证人的证言和证据的内外一致性等因素。
3.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证据的收集和保全程序,包括诉讼参与人自行收集、法院提供协助收集和诉讼保全等方式。
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可以向法院提出请求,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来保全相关证据。
四、实践应用1. 合理运用证据规则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应当合理运用证据规则,选择合适的证据种类,并根据证据的特点和证明需要,采取相应的证明手段。
只有合理运用证据规则,才能在诉讼中充分展示事实真相。
2. 强化证据的法律效力证据的法律效力是指证据对案件的判决结果具有直接影响的作用。
民事诉讼证据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材料。
民事诉讼证据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即客观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客观性指作为民事证据的事实材料必须是客观存在的。
也就是说,作为证据事实,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以真实而非虚无的、客观而非想象的面目出现于客观世界,且能够为人所认识和理解。
为此,一方面要求当事人在举证时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供真实的证据,不得伪造、篡改证据;要求证人如实作证,不得作伪证;要求鉴定人提供科学、客观的鉴定结论。
另一方面,要求人民法院在调查收集证据时,应当客观全面,不得先入为主;要求人民法院在审查核实证据时必须持客观立场。
关联性指民事证据必须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也就是说,只有对于认定要件事实有帮助的事实材料才有法律意义。
这种事实材料所表现出来的关联性一般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1. 直接的联系,如事实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事实本身就是待证事实的一部分;2. 间接的联系,如事实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事实能够间接证明某一待证事实成立。
合法性指作为民事案件定案依据的事实材料必须符合法定的存在形式,并且其获得、提供、审查、保全、认证、质证等证据的适用过程和程序也必须是合乎法律规定的。
表现形式根据民事诉讼法律规定的民事诉讼证据的表现形式为标准,我国民事诉讼证据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七种。
书证1.书证的概念与特征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的证据。
这种物品之所以称为书证,不仅因它的外观呈书面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它记载或表示的内容能够证明案件事实。
从司法实践来看,书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书证的表达方式上来看,有书写的、打印的,也有刻制的等;从书证的载体上来看,有纸张、竹木、布料以及石块等。
而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常见的有合同、文书、票据、商标图案等等。
因此,书证的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各种书面文件,但有时也表现为各种物品。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收集和证据保全一、引言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证据的收集和保全是确保案件审判的公正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民事诉讼法明确了证据的收集和保全的程序和要求,使其成为法院判断案件事实和解决争议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探讨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收集和证据保全的相关内容。
二、证据收集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收集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
证据收集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文件证据当事人可以准备和提交与案件有关的文件作为证据。
文件证据包括书面合同、证明文件、协议等。
当事人在收集文件证据时,应注意确保文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免被对方质疑证据的有效性。
2. 物证物证是指案件中的实物或物品,可以作为证据来证明案件的事实。
当事人可以通过物证来证明某种行为的存在或者某种状况的真实性。
例如,在车辆事故案件中,可以通过损坏的车辆部件作为物证来证明肇事方的责任。
3. 证人证言证人证言是指当事人或者与案件有关的第三方提供的口头证言。
证人可以提供与案件事实相关的证词,帮助法院了解案件的真相。
证人证言在民事诉讼中有很大的说服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证人证言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可以通过交叉询问等方式对证人的证言进行核实和辨别。
4. 鉴定意见在某些特定的案件中,法院可能需要委托专家进行鉴定,以确定案件的事实和真相。
鉴定意见可以作为证据提交给法院,并对案件的判断产生重要影响。
当事人可以申请鉴定,也可以对对方提供的鉴定意见进行质证。
三、证据保全证据保全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为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请求法院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全。
证据保全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查封或扣押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对与案件有关的物品进行查封或扣押,以防止对方毁灭、转移或损毁相关证据。
查封或扣押的物品应与案件有关,并经法院同意执行。
2. 证据保全令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发出证据保全令,要求对方保全相关证据。
证据保全令可以包括对方提供书面证据、保全物证、公开勘验、获取电子数据等内容。
民事诉讼证据怎么分类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有很多种类,在提交证据的时候按照不同的划分可以区分民事诉讼的证据,今天店铺为你们介绍新民事诉讼证据如何分类的内容,欢迎阅读。
民事诉讼证据分类1、本证与反证本证与反证,是按照主张某种事实存在或否认对方主张事实的存在来划分的。
本证是指当事人一方主张某种事实,提出能证明该事实存在的证据。
与之相对应的是反证。
对方当事人为否定或推翻主张事实的一方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而提出相反的事实证据,以证明事实的不存在,谓之反证。
2、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是按照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对象的关系来划分的。
所谓直接证据,就是能够直接证明证明对象的证据。
例如,结婚证,可以直接证明夫妻关系;房产证,可以直接确定房屋的所有权;借据,可以证明双方当事人的借贷关系等等。
所谓间接证据,就是指不能直接证明案件的事实,但能和其他证据联系起来,共同证明和确定案件事实的证据。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也是相对而言的,并且是以同一证明对象为标准的。
划分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标准,应以能否直接证明案件的关键性事实来确定。
一般来说,能够直接证明案件的关键性事实的为直接证据,反之,就为间接证据。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案件千差万别,有些证据,介于二者之间既可算间接证据,所以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并不是绝对的。
间接证据在民事诉讼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间接证据可以作为调查研究整个案情的向导。
其次,间接证据可以鉴别直接证据的真伪。
第三,几个间接证据联系起来的证明效力,就可以相当于甚至超过一个直接证据的证明效力,所在在证明案件的事实时,间接证据是直接证据的有力助手和可靠的佐证。
3、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传来证据)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是按民事诉讼证据来源加以区分的。
所谓原始证据,就是直接来源于案件客观事实的证据,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手材料”。
所谓派生证据,就是从原始证据中派生出来的证据,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二手材料”。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质证方法引言:民事诉讼中,证据质证是运用法律手段寻求事实真相的重要环节。
准确有效地进行证据质证,对于判断案件的事实和权益的保护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质证方法。
一、书证质证书证是指以书面形式记录的证据,如合同、账本、信件等。
质证书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出示原件:法庭通常要求出示原始书面证据,而非复印件或扫描件,以确保真实性。
2. 公证或鉴定:若涉及公证或鉴定的书证,应出示相应的公证或鉴定文件,并提供法院可信的鉴定意见。
3. 保全措施:有关当事人可申请保全措施,包括封存、查封等,以确保书证证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二、物证质证物证是指切实存在的物质证据,如车辆、武器、物品等。
质证物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保存完好:物证应尽量保持原貌,避免损坏或改变。
如果无法保存完好,应及时向法庭说明。
2. 解释清楚:对于法院和陪审团来说,物证不能自行说明问题,需要当事人进行解释。
提供必要的解释和上下文信息有助于确保物证的证据力。
3. 鉴定报告:一些物证需要专家鉴定,如毒品、DNA等。
质证物证时,应出示相关鉴定报告,并确保鉴定人员能够提供法庭需要的解释和意见。
三、证人证言证人证言是通过证人作证获得的证据。
质证证人证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传票和宣誓:法庭通常要求出庭作证的证人出示传票,并宣誓真实陈述。
证人证言具有法定强制力,证人理应如实陈述。
2. 直接质询:质证证人时,应直接向其提问,以了解事实。
质证人应回答问题,而不应发表意见或评论。
3. 证人的信誉性:证人的身份、背景和可靠性是评估其证言的重要因素。
质证人证言时,可以就证人的信誉提出质疑,并使用其他证据予以佐证。
四、鉴定意见鉴定意见是经过专家鉴定得出的结论。
质证鉴定意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专家资质:出示专家资质证书或鉴定机构的执业许可证明,以证明其资质合法和可信度高。
2. 鉴定方法:质证鉴定意见时,应详细介绍鉴定方法、依据以及结论,以增强其说服力。
民事诉讼法证据的特征有哪些民事诉讼证据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所谓民事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证据必须客观存在的事实,即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指民事诉讼证据本身是客观的,真实的,而不是想象的、虚构的、捏造的。
所谓关联性,是指证据与证明对象之间具有的某种内在的联系。
在一起法律案件中,最重要的应当是证据了,只要是基于事实的证据,一般都是有效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证据的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
只有我们充分了解了▲民事诉讼法证据的特征,才能更好的运用它。
下面小编将为大家带来相关的内容。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特征民事诉讼证据的特点有三个,即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1、客观性所谓民事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证据必须客观存在的事实,即具有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民事诉讼证据本身是客观的、真实的,而不是想象的、虚构的、捏造的。
▲2、关联性所谓关联性,是指证据与证明对象之间具有的某种内在的联系。
关于证据的关联性问题上,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认为证据应具有关联性。
证据材料最终被采信为证据的要经过两个阶段。
首先,必须看证据材料是否具有关联性,没有关联性的证据材料不能考虑采用为证据。
其次,对于有关联性的证据材料,还应就其关联性的程度加以评价。
▲3、合法性所谓合法性,是指证据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不为法律禁止,即具有合法性。
合法性不仅指证据必须按照法定程序收集和提供,还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条件。
概括起来,合法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首先,收集证据的合法性。
其次,证据形式的合法性。
第三,证据材料转化为证据的合法性。
指证据材料要成为证据必须经过法律规定的程序。
▲二、各个特征之间的联系民事诉讼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与合法性是任何一件民事证据必须同时具备的属性,三者缺一不可。
但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之间又绝不能等量齐观。
客观性是民事诉讼证据的前提属性,没有客观性不可能有关联性和法律性。
只有具有客观性的证据材料才有可能具备关联性。
第七章民事诉讼证据
教学内容简介:民事诉讼证据是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本章通过介绍民事诉讼证据概念、特征及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于正名对象、证明责任及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的规定,使学生对我国的民事证据制度有基本了解。
★教学重点:证据理论上的分类;证明对象和举证责任
教学难点:举证责任
课前准备:查阅有关的资料和收集案例
课时安排:6学时
教学手段:讲授、分析案例相结合
◆第一学时(第一节民事证据概述)
●教学目的:学习证据的概念和特点及证据制度的意义
●教学过程:
1.课堂考勤
2.复习旧课
提问
(1)怎样理解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诉讼中的地位相当于原告?
(2)怎样理解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是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3)怎样理解并举例说明什么是诉讼标的共同和什么是诉讼标的同一种类?
(4)简述两种代表人诉讼在构成要件、代表人产生的方式、代表人的权限和诉讼行为的效力以及判决的效力等方面的异同点。
3.引入新课
民事诉讼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纠纷,而法院的裁判是在认定事实的基础上适用法律作出的,案件事实认定的基础则是证据。
证据问题是民事诉讼法的核心。
民事诉讼证据是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根据法定规则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它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
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证据有七种: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
依据不同的标准,理论上对证据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本证与反证、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4.重点讲解内容: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
二、民事诉讼证据特征(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三、设置证据制度的意义
5.本节小结
●本节讨论题:西方国家对证据合法性的研究?
◆第二学时(第二节民事证据的种类)Δ
●教学目的:学习证据的种类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视听资料、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重点讲解内容
一、书证(书证的概念与特征书证的分类、书证的提出、书证的效力)
二、物证(物证的概念与特征物证的提出、物证的效力)
三、证人证言(证人证言的概念与特征证人资格证人证言的提出、证人证言的效力)
四、当事人陈述(当事人陈述的概念与特征当事人陈述的效力)
五、视听资料(视听资料的概念与特征、视听资料的效力)
六、鉴定结论(鉴定结论的概念与特征、鉴定结论的提出、申请重新鉴定的情形、鉴定结论的效力)
七、勘验笔录(勘验笔录的概念与特征、勘验笔录的形成、勘验笔录的效力)
3.本节小结
●本节讨论题:书证和物证的区别?
◆第三学时(包括第三节和第四节)
●教学目的:学习证据的理论上的分类及证据保全制度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重点讲解内容如下:
第三节民事证据在理论上的分类Δ
一、本证与反证
二、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三、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第四节证据保全
一、证据保全的概念
二、证据保全的条件Δ
三、证据保全的程序
3.本部分小结
●本部分讨论题:证据理论上的分类的法律意义?
◆第四学时(第五节证明对象)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证明对象的概念和证明对象的范围
●教学过程
1.课堂考勤
2.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3.重点讲解内容: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
二、证明对象的范围(民事实体法事实、民事程序法事实、民事诉讼证据事实、外国法)
三、免于证明的事实(诉讼上承认的事实、众所周知的事实和自然规律及定理、根据法律规定或已知事实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4.本节小节
●本节讨论题:免证的范围及意义?
◆第五学时(包括第六节和第七节)
●教学目的:学习证明责任的概念、性质和分配,了解证明标准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重点讲解内容如下:
第六节证明责任
一、证明责任概述(证明责任的含义、行为责任与结果责任)
二、证明责任的分配(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中关于当事人举证责任承担的有关规定)
三、证明责任倒置(证明责任倒置的概念、证明责任倒置的具体情形)
第七节证明标准Δ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
二、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盖然性与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区别)
3.本部分小结
●本部分讨论题:证明责任的性质?
◆第六学时(第八节证明程序)
●教学目的:学习证明程序的举证、质证和认证的环节。
●教学过程:
1. 课堂考勤
2.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3.重点讲授
一、举证时限的概念
二、司法解释对举证时限的规定
三、举证时限的适用
四、证据交换的概念
五、证据交换的期间和时间
六、人民法院收集调查证据
七、质证(概念、主体、客体、程序)
八、认证(概念、要求、方法、注意事项)
4.本节小结
●本节思考题:我国民事诉讼要为什么设置证据交换制度?
本章教学内容总结
证据是民事诉讼中的核心问题,证据概念和特征是学习和研究证据理论的切入点。
证据的法定种类是证据理论的基本知识,证据的理论分类对民事诉讼实践中如何收集、分析和判断证据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1.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2.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
3.江平主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4.张武生等著:《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版
本章思考题
1.怎样理解法院调解的性质?法院调解与其他调解有何主要区别?
2.谈谈法院调解的适用范围和组织形式。
3.简述法院调解的原则。
4.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不需要制作调解书,只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的案件有哪些?
5.谈谈调解协议生效的不同时间和生效后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6.法院调解书应当写明哪些内容?格式怎样?
7.为什么调解达成协议的案件不能按撤诉处理?为什么调解书不适用留置送达方式和公告送达方式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