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作文思路导引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23
2014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解析课标全国Ⅰ【题目归类】材料作文,故事类,对比、引申关系,一事多解。
【关键词】突破阻拦相拥而过规则共赢【思路点拨】这则材料的主角是运动员,次角是观众和裁判员。
之前的运动员采取的是你死我活的方式决出胜负,而今年预赛出现的情况是相拥、转身换位,实现的是共存。
但是,这样的做法肯定不是这个比赛项目的本意,也不遵从比赛的规则,这个比赛带有一定的竞技性质,现在运动员把它变成了道德的展示与表演,成了一个伦理小品。
那么,裁判员如何判定这场比赛?观众在观看这场比赛时的心理期待是什么?而这场比赛又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还有一个未出现的角色,那就是比赛的组织者,他们将如何继续举办这项比赛?这个故事是比赛的一个意外,可是它带给人们的思考是长远的。
以下立意可供参考:从运动员的角度立意:①要敢于挑战规则;②合作实现共存;③放弃胜负之争,对手也即朋友。
从裁判员的角度立意:①规则是游戏的基础;②漠视规则,也就失去公平。
从观众的角度立意:①竞技也可娱乐化;②为什么我们喜欢看“戏”?从比赛组织者的角度立意:意外能让我们反思当初设计的漏洞课标全国Ⅱ【题目归类】材料作文,故事类,引申、一事多解关系。
【关键词】喂食警示丧失【思路点拨】这则材料出现的对象有“自然保护区”“喂食者”“野生动物”等三方,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可以着眼于“自然保护区”立意,谈“监督”“约束”“惩处”等的必要性;可以着眼于“喂食者”,谈“爱护”“照顾”“包办”的消极作用;还可以着眼于“野生动物”,谈“自立”“成长”“锻炼”的重要意义。
从材料本身的特色看,后两个角度立意更为准确。
如果从两者的关系角度立意,辩证分析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立意更为贴切。
当然,如果谈“如何保护野生动物”,如人对某些动物的过度爱护,其实导致了物种的退化,未尝不可,引申开去则更具广度和深意,如从社会学的角度,高福利社会造成了人类的懒惰与不思进取;从教育学的角度,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丧失了求学的动力和学习的能力。
2014年湖北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文题呈现】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
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
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
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留恋,有人继续攀登。
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津】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若审题立意不当,行文便“南辕北辙”。
一般来说,材料的各个意义点,是蕴含在材料所涉及的人和事上的。
涉及多人或多事的材料,有几个人和事就可以从几个立意角度;同一件事也可能有多“因”,有几个“因”,就有几个立意角度;同一件事往往还可以从正面、反面、侧面和全面的视角立意。
因而,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的人和事入手,问个“为什么”,由果溯因,提炼出多个观点。
这则材料涉及上山游客和下山游客两类人,上山游客中有的停留在山脚,有的止步山腰,有的抵达山顶;下山游客有的说山上风景好看,有的说不好看。
上山游客两次问下山游客山上风景好不好看。
下面,笔者就以上述材料为例多角度分析,并拟出标题以供参考。
一、从上山游客角度思考1、留在山脚、山腰的游客:他们为什么留在山脚、山腰?可从正面立意:(1)道听途说,轻信他人,而不亲身体验,就永远无法登上山顶。
拟题:≪道听途说不可取≫(2)留恋、满足于山脚、山腰的美景,停滞不前,就永远无法登上山顶。
拟题:≪不要迷恋山腰的风景≫。
也可从反面立意:(3)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山顶呢?有风景的地方,就是心灵可以安放的地方。
人生如登山,不在乎是否抵达山顶,在乎的是那份悠然赏景的心情。
拟题:《悠然赏景又何妨》。
(4)山脚、山腰的景色也很美,如果说欣赏到美景是成功,那么每个人在任何地方都能体验到成功。
拟题《每个人眼中都有自己的风景》。
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立意三维解读2014年高考18套作文试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从命题形式上看,这18套作文试题不约而同地全部采用“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考生在立意与选材方面,都有极高的自由度,便于尽情发挥。
在文体要求上,江西卷与湖南卷明确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其他省份一般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从题材内容方面看,2014年全国各地作文题的主题体现了一个中心――“紧跟时代脚步,密切联系生活”,并且在材料、话题中更多地引导考生用辩证、创新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主题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文化传统的传承。
如北京卷的“老规矩”、天津卷的“假如有一款芯片”、广东卷的“胶片与数码时代”、辽宁卷的“科技改变生活”等,都需要考生对科技或人文在现今社会的发展以及造成的影响作出科学、准确的评述。
第二类:人生哲理与辩证的处事方法。
如新课标卷I的“两人过独木桥”、上海卷的“从穿越沙漠看自由”、安徽卷的“剧本修改谁说了算”、山东卷的“不一样的眼光”、湖北卷的“登山观景”等,这一类型的题材,都隐含着对同一事件或现象不同的处理态度或方法,考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支持的观点作文,也可以用思辨的方式综合加以论述。
第三类:人物事迹评述。
如湖南卷的“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重庆卷的“租房”、全国大纲卷的“老王生病”等,这类题目首先需要考生从材料中的人物、事迹中,准确提炼出相关的人生态度或处世观点,再加以自己的理解作文。
在此,谨对2014年高考部分作文试题的命题及审题立意作一简要评述。
1.课标卷II――喂食动物丧失觅食能力(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西藏、海南、吉林、新疆、黑龙江、云南、宁夏)价值取向:倡导自立自强的生存意识。
命题及立意指向:这道试题关注成长体验,关注生活哲理。
可以由动物保护问题,进一步谈及人事,讨论教育的问题。
这个话题,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是当下的热点问题,有利于考查辩证分析的能力。
审题立意主要有四个角度:①从学生成长的角度:野生动物依赖喂养会因惰性而失去生存能力,同样,在青少年成长中,如果长辈过度呵护,甚至溺爱,也会让他们失去自立、自强的生存能力。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审题立意指导新课标全国一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
根据此材料写作文。
考生固然可以写“遵守规则”,同时也可以从反面立意,谈“规则是用来打破的”、“在竞争中合作双赢”、“规则下的灵活变通”等等。
从学生角度立意:⑴困守规则不如大胆突破。
⑵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
⑶把规则当儿戏,就会毁掉游戏。
从裁判角度立意:⑴不守规则,不成游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⑵缺乏规则意识会漠视公平竞争。
⑶有规则才能有自由。
综合立意:⑴与其指责违背规则不如努力完善规则。
⑵既要遵守规则,也要突破并完善规则。
⑶社会的进步需要对规则的质疑、挑战和推动。
1、由规则要求看,可写生活中人人需要遵守规则,规则是判定是非的标准。
2、从抱住转身双双通过看,可写面对生活中的矛盾,需要有创新意识去解决问题。
3、从规则的合理性和打破规则看,有些规则未必合理,需要有勇气有智慧去打破。
新课标全国二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谈社会公德:尊重公共秩序、养成良好公德。
2、谈尊重他人,给他人空间:从材料来看,喂食野生动物会让它们丧失觅食能力,说明动物有其自身的习性以及生活规律,不应过多的干涉,给它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
对待动物要如此,那在教育孩子方面,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能一味地进行灌输、填鸭,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这可能更适合孩子的成长。
龙源期刊网 2014年山东高考作文审题导引与考场佳作赏析作者:张善存张长伟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4年第46期【命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
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
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立意】山东卷2014年作文题目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窗”切入,通过提示不同人透过窗看到的不同风景,设置作文的突破点。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从窗户望出去,看到窗外风景或图画,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列出不同人看到的风景或图画不同。
一个省略号,言外之意就是除了看到雅俗闹静外,你还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或图画。
你喜欢静,就可以写静;你喜欢热闹,就写热闹;你喜欢雅,就写雅;你喜欢俗,就可以写俗;你看到了好,就写好;你看到了不好,也可以写不好……当然,题目中的窗子,就是画框,就是“看”的媒介、条件、方式,既可以是真实的窗子,也可用作比喻义,如《红楼梦》是一个窗口,网络是一个窗口。
要注意,行文中对窗子没必要作进一步引申。
另外,还可进行发散思维,你看到了窗外的俗,可人家却看到了雅;你看到了窗外的闹,人家却看到了静,等等。
为何看到的会有所不同呢?是眼睛有问题,还是视野有问题,还是心灵的底片有问题?由“看到”到“想到”,便有了人生社会等方面的大思考。
沿着看到、想到、悟到这一条逻辑思路,考生就会写出有思想有内涵的作文来。
作文以眼见衬托心境之高远,把眼前所见与心境缀连起来,则容易使行文更有深度和哲理味。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的山东高考作文体现了尊重考生个性、倡导学生特色发展的教育改革理念,值得肯定。
参考立意:窗外的风景、看见、看与被看、横看成岭侧成峰、境由心造等。
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走向及备考方略江苏省特级教师华义平一、命题走向2014年江苏以及全国其他各省高考作文试题将如何命制,似乎并无悬念,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几乎成了一种必然。
这是因为:第一,自2013年起,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形成。
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新课标卷以及其他各自主命题的省份都是采用的新材料作文这种题型。
其二,新材料作文优势明显,它融“读”、“写”、“思”于一炉,更接近语文学习的本真,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考生的语文素养,这与高考语文命题改革的总体思路较为合拍。
其三,新材料作文,由于写作的视角多维,立意多向,自由表达的空间较大,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和张力,能比较有效地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尤其是思维品质这两种写作的核心能力。
但采用这一题型,并不意味着命题技术一成不变,没有变化。
总结并反思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的得与失,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将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写作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情感实际。
这一点从2014年与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题型示例部分几道样题的增删和选择的比较中也大抵可以看出。
这不仅符合“合时合事”的写作准则,也便于考生写出真情实感。
二是思维开放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尽管有必要的限制。
材料中的“主题预设”或“结论先行”的成分将会减少。
三是视野更加开阔,题材更加广泛。
当然考生也不必无所适从,因为高考写作内容尽管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指向始终围绕三个向度,即社会、自然和人生。
二、备考方略(一)立足基础,练好写作基本功这是个常识性的问题,它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但常常被人们忽视。
我们动辄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考生诸如审题立意、组材选材以及谋篇布局等写作技能的指导上,让考生在虚幻的写作王国里构建空中楼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本末倒置。
因为,很难想像,一个连最起码的写作基本功(主要是指语言表达和书写规范)都不具备的考生,能写出一篇比较像样的文章。
2014高考满分作文技巧6则高考满分作文技巧一:立意务求深刻深刻,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
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彻,论点深刻;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思想深刻。
高考作文鼓励见解深刻,并且是鼓励多种多样,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见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
“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
”诗词如此,文章亦是如此。
好的文章应有所兴寄,否则一望到底,则清如开水,淡而无味。
高考满分作文技巧二:展现创新之美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中设立“有创新”的条目,目的正是想通过一个侧面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
或是见解新颖,或是材料新鲜,或是构思精巧,或是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或是有个性特征。
这些方面都是可能蕴涵“创新”因素的地方,在高考作文中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思路解析的地方,我们就必须给予重视和鼓励。
高考满分作文技巧三:找最佳角度一是要准确审题。
首先要仔细研究作文命题,反复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进而明确写作的各种要求。
二是要巧妙联想,找准角度。
高考满分作文技巧四:不拘一格高考作文,“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给予考生选择文体的自由。
形式上的创新也是“构思新巧”的较好体现,同时考生的创造性思维、个性也能得到展示张扬。
有许多考生选择写散文、诗歌、小小说、童话、寓言、故事新编、科幻故事等等实话实说、实验报告、会议记录与名人对话、戏剧剧本、日记、医药说明等文体赢得了满分。
高考满分作文技巧五:妙笔生花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织成一件得体的、漂亮的外衣。
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
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行;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
浅谈2014 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摘要〕近年来,高考语文作文的写作越来越成为考生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是很多语文教师面对的问题。
在2014 年高考即将来临之际,本文中笔者根据调查分析介绍了2014 年高考语文作文的具体写作策略。
〔关键词〕语文作文策略2013 年高考已顺利落下帷幕。
在高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作为半壁江山的作文,能独占60 分,其分量可想而知。
这样一来,把握高考作文的走势就显得十分重要。
而要把握2014 年高考作文的走势,就得研究以往高考的作文出题特点,对这些题目抽丝剥茧,探幽发微,善莫大焉。
根据历年考题特点,结合高三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科学备考:1 感悟心灵,提炼生活高考语文新课标要求考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我们应该继续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心灵,关注成长。
考生要关注近几年的热点焦点,同时也要关注名家名人关于生活,生命,成长一类的话题。
文学作品是反映生活的,高考作文也是如此。
生活的发展变化,生活中的经验和时尚的更迭,交汇,碰撞,都会在高考作文中得到体现。
因此在准备作文时考生要做好两点;一是有细节,对生活的细节掌握的越丰富细致就越好;二是有感悟,对生活的感悟越深刻周密就越好。
对生活中发生的现象要进行深入的思考,悟出生命,生活的真谛及其对自身发展的启迪作用。
考生并不是缺少生活,而是对生活的认识肤浅,甚至根本不去感悟,不去思考,只愿去背诵一些死的素材,却遗漏了生活中的珍宝。
所以不能仅仅停留在生活的表层,而要深入其内核,从生活的现象中提炼出理性的认识。
2 表达情感,敢说真话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倡考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高考作文这几年的评价思路其中有一条就是鼓励考生是真情写实感。
真是文章的灵魂,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才能打动人。
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即使文辞优美,题材新颖、结构严谨也难以让人感动。
要用真情去写作。
2014年高考作文预测:思路导引训练(一)【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界知名作家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度日如年,在获得一本棋谱后,他整天研究棋谱,并在脑子里对弈,于是日子过得飞快。
可是生活中有人因为自卑而与成功擦肩而过,有人因为嫉妒而与友谊背道而驰,也有人因为紧张而与从容缘悭一面……请以“放飞心灵”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解析】这个作文题切合新课标中“认识自我”“关注人生”的要求,关涉“人和自我”这个向度。
写作本题,一般要确立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推崇励志自强的品质,呼唤对卓越的不懈追求,促进自我发展等。
本题由两个关键词组成,一是“放飞”,一是“心灵”。
写作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中有阻碍自我健康发展的“困境”“约束”;第二,必须把重心落在“放飞”上,即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第三,需要一定的内在条件,需要体现以自我的价值观、有品位的精神追求为动力。
总而言之,就是通过对自我内心的探索和思考,找到心灵的寄托,改变心态,从而放飞心灵。
如果写记叙文,可以选择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经历,找到一个心灵的转折点,以此为契机冲破心灵的屏障,实现心灵的放飞。
具体的转折点,可以是自己内心的顿悟,可以是师长的教导,可以是朋友的鼓励。
写作时,一定要突出重点,写出自己最真实、最深切的感受。
如果写议论文,一定要抓住“放飞”这个关键词,以积极的价值观为主线,用典型的事例和清晰的论证思路,使“放飞心灵”这一论题充实具体。
当然也可以求助于文化名人,用韩愈、柳宗元、苏轼等耳熟能详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附例文】放飞心灵黄沙漫漫,驼铃声声,满目萧瑟的荒原上,沙驼追逐着夕阳,沙海何惧,朔风何惧,再大的沙尘也阻挡不住昭君的盈步,因为她的心早已没有任何惧怕和负担,心也早已迎向大漠。
因为卸下了心里的包袱,历史成就了昭君的忠浩刚烈,她的心灵也飞上了人性的至高点。
寒风凛冽,衰草丛生,万物垂暮的田野里,小草亲吻着大地,枯黄何惧,酷寒何惧,只因心中珍藏一缕春风。
十八年的艰辛历程和那怅然的孤寂并没有磨灭苏武的爱国意志和民族意识,当苏武心中的郁结已然打开,心中的一切孤苦、愁闷都已随一阵阵寒风飘然逝去,而一颗志于大汉的忠心早已越过长城,飞向中原。
所以他的名字背后是历史的伤疤,他的名字的正面是民族的勋章。
“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
”当心灵的包袱钳制了我心时,飞翔便成了一个虚幻的泡影,最多也只有梦想在空中轻眠。
要飞得更高,行得更远,首先必须卸下包裹,让心灵减肥,灵魂的翅膀才会让你遨游于空,遨游于世。
“丑/封住了我的容颜/却把美丽留在心田/残/绑住了我的躯体/却把善良播撒人间/我很丑/但我很温柔/我又真诚/爱的浪花/在心海翻腾。
”加西莫多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丑陋而深感自卑,而是轻轻卸下心灵的负担,用清风吹洒人间,用爱的雨露播撒人间。
顾城曾经说过:“我想在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夜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其实顾城又何尝不是想打开心灵的窗户,卸下尘世的纷繁杂扰,让那颗出居已久的心驰骋于蓝天白云风卷云舒的超凡脱俗的忘我境界之中呢?反观当今行路匆匆、漠而不视的现代人,当虚荣的包袱压抑着人的心灵时,灵魂开始变得沉重,人情开始麻木。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并非人人都能成功,如果不能卸下心灵的包袱,那么,成功将会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并不在于荒原,明天就能成为绿洲;并不在于心声,明天就能成为诗絮;并不在于憧憬,明天就能灿若霞光。
只有我们轻轻卸下心灵的包裹,亮出一颗轻盈的心,有谁能证明,我们只是颗星星,永远长不成太阳。
成功,永远都不只有虚荣名利这件外衣,它还有一双能让心飞翔的翅膀。
放飞心灵,让我们飞得更高!2014年高考作文预测:思路导引训练(二)【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
”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
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丰满”的缘故。
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做人处事以及许多方面也和木匠的工艺原理一样,请以“留一条缝隙”为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思路导引】如何确定“缝隙”这个喻体所蕴涵的意义呢?先看关键词“缝隙”的含义,木匠和装修师傅所说的“缝隙”,都是指一种空白,一个狭窄的空间,它表面上不完美,其实作用巨大——能调节因为环境冷热干湿压力等变化带来的膨胀和收缩(如水泥路面的缝隙),从而使整体结构不发生改变,换句话说,缝隙这种细微的不完美其实是为了保持整体的完美。
由此及彼,可知“缝隙”应该比喻的是一种可供回旋、可供调节的“余地”或“空间”。
“留一道缝隙”,关键在于一个“留”字。
为什么要“留一道缝隙”?如何才能“留下一道缝隙”?应该在哪些方面“留下一道缝隙”?如此一问,思路定然大开。
材料中要求“美满”,装修反而会失败;留一道缝隙,竟然成就完美,由此可以联想到:不可求全责备,不为已甚;尊重他人,方可和谐和睦等等。
【写作提示】做人和处事,如果事事工于算计,利害当头,互不相让,凡事追求“团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就会裂变,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同样,一个人把所有行为都目的化,就会把自己的理想挤压得变形。
留一道缝隙,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留一个可供吻合的人际空间。
存在问题:一是对话题理解不全面,重心把握不准确。
单纯抽取“缝隙”二字另作他解(是希望、是回忆),甚至脱离话题直接大谈特谈宽容,不懂得切题。
二是对例子的论述牵强,没“拗”过来。
三是行文冗长,泛泛而谈。
【立意】1.环境保护,有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给后代留下发展的缝隙。
2.处理生活中的摩擦时,给别人留下缝隙。
对别人宽容也是对自己的宽容,为自己留后路。
3.朋友、夫妇之间留缝隙,是尊重和爱的表现。
4.给异于己者留缝隙,可形成文化的兼容。
5.写文章时可含蓄,留给别人想象的空间,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类作品的赏析)。
6.凡事要留回旋的余地。
【错误立意】1.缝隙就是错误、遗憾、挫折,人生因为有它们而更精彩。
2.给青春留下缝隙,缝隙就是信念、勇气、希望。
3.论残缺美。
(缝隙不是追求的目标) 留一条缝隙泥土如果没有缝隙,就失去了承载生命的荣耀;高山如果没有缝隙,就失去了深谷幽涧的美景;绿叶如果没有缝隙,就失去了斑驳树影的变化。
给生活留一道缝隙吧,让清新的泉水渗入其中,滋润你疲惫的心。
庄子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但濮水之畔的庄子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系之舟。
面对两个身负楚王使命的使者,他持竿不顾。
权势于庄子并没有什么吸引力,真正吸引他的是清波粼粼的濮水。
于是历史记录了他那至今还在茫茫天宇回荡的声音:“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一句话,便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将许多人甚至愿意用生命来求取的相位扔进了濮水。
庄子守护着自己的灵魂,为心灵留下了自由舒展的空间,他的灵魂也成为一个神话,于是也就有了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苏轼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苏轼一生坎坷,从“乌台诗案”开始,他被一贬再贬。
他曾哀叹过,彷徨过,接踵而至的灾难曾一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最终还是给自己的心灵敞开了一道吸纳清风明月的缝隙。
面对险恶,苏轼唱出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面对茫茫天宇,他唱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于是他的生命中回荡着倜傥洒脱的华彩乐章。
学会给自己留一道缝隙,是人生的大哲学;不能为自己留一道缝隙,则是人生的大遗憾。
项羽没有给自己留一道缝隙,乌江之畔,血染长空。
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身陷四面楚歌之境,他思想的空间被遗憾、羞辱和绝望占满,已没有可供回旋的缝隙。
川端康成没有给自己留一道缝隙,他的生命最终在不堪忍受的拥挤中凋谢了。
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他曾无助地叹息:“太拥塞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
”于是,在巨大的精神压力面前,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终于崩溃。
那一刻,樱花落了一地。
给自己留一道缝隙,方能轻松快乐的生活。
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许多人过于追求完满,追求成功,追求金钱名誉,有的人甚至苦苦寻觅一生,就算最终得到心中所想,却已日薄西山,人生的快乐和多彩被纷飞的文件和无尽的应酬所代替。
睿智的人却懂得给自己留一道缝隙,在疲惫之时跳出圈子,去享受自由的生活,同时也暗中蓄积能量,为下一次冲刺作准备。
他们既享受了生活,亦更容易取得成功。
面对灯红酒绿,名缰利锁,最难得的是为自己留一道缝隙!2014年高考作文预测:思路导引训练(三)【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
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
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原则一定能给你一些人生哲理的启示。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涵哲理的理解,以“沉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写作提示】“沉潜”“蓄积与勃发”有三个层次含义:一是指一种策略,一种权宜之计,一种智慧,属于谋略层面意义;二是指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三是指一种“忍”“韧”的哲学理念,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心理素养,一种收敛、内向、自省,锻造灵魂的手段。
它当然可以指具体的人或物,可以写个人的体验和感受。
也可以指抽象的哲学思辨。
可以写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更可以写果断出手一鸣惊人。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面前困难重重,出头之日遥不可及时,何不学学企鹅的沉潜?这种沉潜绝非沉沦,而是自强。
如果我们在困境中也能沉下气来,不被“冰棱”吓倒,在喧嚣中也能沉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玩弄于股掌之间,直至筋疲力竭。
甘于沉下去,才可浮出来,企鹅的沉潜原则,也适用于人的生存。
【主要问题】:分论点设置不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论点角度失当。
例如论点:沉潜具有强大力量。
分论点:1)写文章,讲求的是一种让人喟叹的气势。
2)搞学术研究的人尤其需要注意沉潜。
分论点只有两个,不完整;句式随意,不匀称;仅从写文章、搞学术研究两个方面来阐述,视野欠开阔,缺乏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