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11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意象叠加的艺术特色。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珍惜现有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意向叠加的表现手法。
2、难点: 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简介引入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初读,把握词中流露的情感。
1、教师范读2、指名读《雨霖铃》。
3、谈谈这首词情感基调(哀伤、凄婉)4、指名再读三、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思考这首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寒蝉长亭骤雨环境悲凉离帐饮无绪泪眼相看难分难舍别千里烟波楚天辽阔惆怅伤感难(融情入景虚实相生)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伤离别甚于常情愁意浓浓思夹岸杨柳晓风残月酒醒伤情念好景虚设风情难言惨不成欢苦(以情带景情景交融)四、讨论探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写的特别动人?讨论明确:1、酒、杨柳、晓风、残月,这四件最能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一种已愁苦不堪,更何况是四种,真可谓是愁上加愁。
柳永《雨霖铃》教案【学习目标】一、品鉴意象二、体味情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给大家放首歌,轻松一下,好不好?(播放童丽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大街小巷。
(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二、整体感知1.解题(幻灯片)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3.诵读,了解完作者之后,让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幻灯4:“文本、录音”)问题: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伤心,凄凉。
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
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与众不同的离别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大家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情感来了吗?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
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三、重点探究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雨霖铃》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了解刘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法。
3、提问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这句话,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离别,生离死别是人间最伤心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刘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离别的。
二、文学常识(一)、解题。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一作“雨淋铃”。
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
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谷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这一词调有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婉约派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代表作《雨霖铃》。
曾任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经常跟歌伎、乐工一道生活,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
宋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酌低唱,岂可令仕宦!”还说:“何用浮名?且去填词!”遂落第。
柳永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转而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
作品以白描见长,吸收口语入词,通俗易懂。
当时传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其作品在社会上的普及与流行。
(三)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
黄昇《花庵词选》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精选9篇】篇一: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
.。
.。
.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宋词,应该明白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答:两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
熟悉民间乐曲。
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
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
《雨霖铃》教学设计课型讲授课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婉约的词风。
2、把握意象感受意境明确诗情。
3、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来话离别。
诵读课件中南朝江淹《别赋》中的诗句——“黯然销魂着,唯别而已矣”。
回顾曾经学过的离别诗句(略),进而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明确四点“(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仕途坎坷:(3)才情不凡: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4)怜香惜玉:经常出入歌楼会馆、烟花巷陌,同情天涯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三)整体点拨《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
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时间顺序: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2.找出改词的词眼。
明确:伤离别。
(四)重点分析意象意境,并总结表现手法。
学习上片。
【意象鉴赏】提问:抓了哪些意象?请鉴赏意象。
营造了什么意境?学生解说:寒蝉----一场秋雨后,寒蝉断断续续哀鸣,更是增添离别时的凄寒;长亭——自古代表离别,长亭再长,终究一别;骤雨——极速的雨打在身上,实则敲在心上,心都碎了;兰舟——催着出发,孤独一人,怎不伤感?烟波——烟波千里,前路漫漫,感伤无限;暮霭——雾气沉沉,看不清前方的路,更显孤独;楚天——楚天辽阔,人在其中,个人无比渺小;【鉴赏意境】鉴赏略【总结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小结归纳 :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
《雨霖铃》教学设计课程分析:《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
意在倾吐深深的离愁,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使人为之潸然,为之呜咽。
学情分析:所教班级为基础较差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好的学习习惯未能养成,在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上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在平时备课的时候,我需要将问题设计的尽量简单一些,尤其是在一些相对难度大一点的问题,在引导上,在衔接上,都必须下功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达到真正的自主思考。
在分组讨论的时候,我尽量将表达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很差的同学分开,让一些程度稍好的学生来带着他们思考问题。
我相信,如果教师调动的好,他们还是比较活跃的,课堂气氛也不错,如果能够设计的问题恰当,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将本课学好,学透,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难点: 体会词中的离别情绪。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课文课前播放《离歌》二、知识积累1、解题《雨霖铃》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
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2、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词产生的时代背景。
2、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3. 掌握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知人论世,了解宋词特别是柳词所呈现的独特风貌。
2、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默读、学生朗读等多种方式展开)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赏析,教师点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说起一代之文学,绕不开的高峰便是宋词,说起宋词,绕不开的高峰便是柳永。
柳永何许人也?关于他,正史没有记载,可坊间却诸多传闻。
有人说他是才高命蹇的风流才子;有人说他是自甘沉沦的落拓文人;有人盛赞他,说“学词当学柳词”;有人鄙薄他,斥其“不登大雅之堂”。
柳永究竟何许人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历史的烟云,通过他流光溢彩的“曲风词韵”,去感受他的时代,经历他的人生,聆听他的心事。
(目的:引发学生对柳永的兴趣)二、知人、论世:林语堂、余秋雨都曾无比深情地表示“最向往的朝代便是宋朝”,那究竟是怎样一个令人魂萦梦绕的时代啊,如果要给它下一个注脚的话,我想必是柳永的《望海潮》无疑。
(目的:借《望海潮》引导学生关注宋词生长的土壤)三年一度的科举,柳永又落榜了,这一次,自负气盛的他忍不住写了一首牢骚词,也就是著名的《鹤冲天》。
(目的:借《鹤冲天》引出柳永的生平经历)三、诗词鉴赏知识小结一首诗或词呈现什么样的特点,这和时代风貌、作家性格及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唐人送别诗内容多激励、劝慰、表白心志,胸襟开阔,少有儿女情长。
它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自信昂扬、积极进取的情绪。
而这些正是盛唐所独有的精神风貌。
同样的,正如《望海潮》所展示的那样,宋朝空前繁荣的休闲娱乐经济和市民文化土壤,也滋养了宋朝的文人和文风。
(目的:通过唐人送别诗的特点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词鉴赏几大要素)四、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