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菌痢
- 格式:ppt
- 大小:334.00 KB
- 文档页数:52
细菌性痢疾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细菌性痢疾概述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由于志贺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免疫力差,故可反复感染。
英文名称:bacillary dysentery其它名称:菌痢相关中医疾病:痢疾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传染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肠常见症状: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主要病因:因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感染引起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特异性核酸检测、免疫学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X 线检查重要提醒:细菌性痢疾具有传染性,且部分患者病情危急,甚至出现败血症、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并发症,严重危害机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临床分类: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细菌性痢疾根据毒血症及肠道症状轻重,可以分为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重型和中毒性菌痢。
2、慢性细菌性痢疾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医生者,即为慢性菌痢。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型。
二、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特点三、细菌性痢疾的病因病因总述:细菌性痢疾主要是因志贺菌感染引起。
志贺菌可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
疲劳、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等可能会增加本病的发病风险。
基本病因: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荚膜及鞭毛,多数有菌毛,属兼性厌氧菌。
1、抗原结构根据生化反应和 O 抗原的不同,可将志贺菌属分为4个群,包括痢疾志贺菌(A 群)、福氏志贺菌(B 群)、鲍氏志贺菌(C 群)、宋内志贺菌(D 群)。
肠道传染病培训试题科室:姓名:成绩: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60分)1、肠道传染病是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的一类急性传染病。
2、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腹泻;甲型肝炎等传染病。
3、流行性出血热的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4、病人和受感染的动物均可作为乙脑传染源,其中猪和马是重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子。
5、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原则的三早一就是: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治疗。
6、霍乱的传染源是霍乱病人或带菌者。
7、甲肝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甲肝病毒感染者。
8、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或责任报告人发现霍乱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以及病原携带者,应于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9、甲肝病毒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手或任何用具造成传播。
10、患过或感染过甲肝的人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11、细菌性痢疾临床特点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有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
传染源为急慢性??菌痢病人?和?带菌者???????????。
??????????????????????12、伤寒以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
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2%的病人可再次得病。
?13、伤寒六大主征;稽留热、相对缓脉、伤寒面容(表情淡漠、无欲貌)、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减少或缺失)。
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肠穿孔?。
??14、目前在国内病毒性腹泻中检出的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婴幼儿腹泻主要病原体之一)。
?感染性腹泻成人:病毒细菌混杂;婴幼儿:病毒为主。
?15、“三管一灭”指管水源、管饮食、管粪便、消灭苍蝇蟑螂。
?二、选择题(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典型霍乱大便的特点为:(B)A、血水样便B、米泔水样便C、脓血便D、果酱样便2、、典型霍乱腹泻的临床特点为:(C)A、剧烈腹痛和腹泻B、腹泻伴里急后重C、无腹痛性剧烈腹泻D、发热伴腹泻3、中毒性菌痢的特点有:(B)A、好发于成人B、急性发作,高热,并有感染性休克症状C、毒血症严重D、有严重的脱水和水电解质紊乱4、医疗机构发现霍乱病人或疑似霍乱病人后,应在下列多长时间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A)A、城镇农村均于2小时内B、城镇于4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C、城镇于4小时内,农村于8小时内D、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5、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是(D?)?A?腹泻患者???B??菌痢病人??C??带菌者???D??菌痢病人和带菌者?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霍乱按照乙类传染病上报。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简称菌痢。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病理变化是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因毒素吸收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夏秋季多发。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病情轻重悬殊。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5-6月开始上升,7-9月为高峰。
常有明确的不洁饮食史和与带菌者接触史等。
2.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7d,多数为1~4d。
根据病情轻重和缓急,可分为两类六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①急性典型菌痢(普通型):突然发热、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继而腹泻。
大便初为稀便,1~2d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10~20次或更多,有时为纯脓血或呈黏胨状。
常有腹痛,便前加重,排便后缓解,里急后重。
左下腹有压痛,肠鸣音亢进,自然病程1~2周。
②急性非典型菌痢(轻型):全身症状轻,排稀便,日数次,有黏液,无脓血,显微镜下见少量红、白细胞。
病程数日,可不治自愈,部分可演变成慢性。
③中毒性菌痢(中毒型):儿童多见,起病急骤,高热或体温不升,迅速发生休克,昏迷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微或缺如。
根据临床表现又分三型: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2)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
分为三型。
①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后迁延不愈,大便不成形或稀便,常带黏液,偶有脓血,左下腹压痛,伴乏力、贫血、营养不良表现;②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型:半年内有痢疾病史,因受凉或进生冷饮食而导致急性发作者;③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痢疾病史,无临床症状,仅大便培养阳性,或乙状镜检发现有菌痢慢性期变化者。
3.实验室检查大便镜检有较多红细胞、白细胞或脓细胞,可见吞噬细胞。
中毒性菌痢直肠拭子或灌肠采集大便标本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
慢性菌痢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壁黏膜充血、水肿、渗出、溃疡等。
大便痢疾杆菌培养阳性。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防治措施】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按肠道传染病隔离,补充维生素及足够热量。
菌痢的便常规诊断标准菌痢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感染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对于怀疑患菌痢的患者,及时进行便常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便常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菌痢,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下面将介绍菌痢的便常规诊断标准,希望能对临床医生和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1.外观检查。
外观检查是便常规诊断的第一步,通过观察患者的便便外观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菌痢感染。
菌痢患者的便便通常呈现为稀溏状,带有脓血,有时呈现黏液样。
同时,便便的颜色可能呈现异常,如呈现黑色、绿色等。
外观检查可以为后续的检验提供重要参考。
2.臭气检查。
菌痢患者的便便通常伴有特殊的臭气,有些人形容为腐败的气味。
因此,医生可以通过闻气味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菌痢。
但是,臭气检查并不是十分可靠的方法,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3.隐血检查。
隐血检查是便常规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
通过隐血试纸或其他方法检测患者的便便中是否含有隐血,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肠道出血情况,从而进一步确认菌痢的诊断。
4.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是确诊菌痢的关键步骤。
通过将患者的便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
细菌培养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病原菌类型,从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5.白细胞检查。
菌痢患者的便便中通常伴有白细胞增多,因此白细胞检查也是菌痢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
通过显微镜检查患者的便便样本,可以观察到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
总结,菌痢的便常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外观检查、臭气检查、隐血检查、细菌培养和白细胞检查。
这些检查项目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菌痢,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痢疾杆菌为本病病原体。
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杆菌。
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目前本菌分为4群和47个血清型,即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D群宋内志贺菌。
我国多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要菌群,其次为D 群宋内贺志菌,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近年来少数地区有A群痢疾志贺菌流行。
各种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痢疾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起更严重的临床表现。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菌痢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感染,亦可经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且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三、发病机制及主要病变部位(一)发病机制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吸附和侵袭力,即具有侵袭力的菌株才引起发病。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如机体免疫力低下,细菌侵入后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使肠黏膜出现炎症、坏死和溃疡,而发生腹痛、腹泻和脓血便。
(二)主要病变部位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及回肠下段。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1~2日(数小时至7日)。
(一)急性普通型菌痢起病急、高热可伴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量少,开始为稀便,迅速变为黏液脓血便,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
早期治疗,多于1周左右病情逐渐恢复而痊愈,少数可病程迁延转为慢性。
(二)慢性迁延型菌痢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为慢性菌痢。
慢性迁延型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常有黏液及脓血,可伴有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亦可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
(三)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