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新情境·跨学科】1.《三字经》:“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七雄”的是()A.楚国B.齐国C.晋国D.秦国【答案】C【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战国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ABD所述诸侯国属于战国七雄,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选C项。
【新情境·跨学科】2.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事件,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A.奴隶制开始形成B.封建制开始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出自春秋时期的晋楚争霸战争—城濮之战,“卧薪尝胆”与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相关,“围魏救赵”和“纸上谈兵”分别与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相关。
这些成语都与战争有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的特点,D项正确;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结果,和题千的成语无关,排除ABC项。
故选D项。
【新情境·跨学科】3.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下图所示。
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A.民族交融逐渐加强B.国家渐走向统一C.社会经济高速发展D.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可知,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诸侯国的数量大量减少,局部统一实现,从而有利于国家逐渐走向统一,B项正确;题干信息强调的是国家的统一趋势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现象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并不能反映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排除D项。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习题含答案第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点战国七雄1.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韩、__________、魏三家⼤夫⽠分,齐国由⼤夫__________取代。
当时的诸侯国有⼗⼏个,其中齐、楚、__________、韩、赵、__________、秦七国的势⼒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来源:21cnj*y.co*m】2.兼并战争(1)战争特点:规模很⼤,参战兵⼒多,交战__________⼴,持续__________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__________之战。
(3)战争结果:地处西部的__________,逐渐成为实⼒最强⼤的诸侯国,对东⽅六国构成威胁。
知识点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__________⼯具和⽜耕的使⽤进⼀步推⼴,社会⽣产⼒⽔平持续提升,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增强。
21*cnjy*com2.时间:公元前356年,__________任⽤商鞅主持变法。
3.内容:政治上,确⽴_____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__________的世袭特权;改⾰______________,增强对⼈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私⽃。
经济上,废除__________,允许⼟地⾃由买卖;⿎励__________,⽣产粮⾷、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统⼀__________。
军事上,奖励___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地。
/doc/47b1709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7.html4.作⽤:使秦国的国⼒⼤为增强,提升了军队的战⽃⼒,⼀跃成为最__________的诸侯国,为以后秦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出处:21教育名师】5.各国经过变法改⾰,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都发⽣了⼤的变⾰,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知识点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概况:公元前256年,__________蜀郡郡守__________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知识填空知识点一战国七雄1. 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诸侯国中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2.战争特点:战争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长。
3.著名战役: 、、等。
4.结果:地处西部的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知识点二商鞅变法(重、难点)1.背景:战国时期, 和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的势力增强。
2.目的:以求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主要内容(1)政治上: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上: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上: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影响:使秦国的大为增强,提高了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重点)1.修建: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主持,在成都附近的上修建。
2.构建: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和三个主体工程。
3.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二、选择题1.“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A.颂扬汤武功德 B.批评商朝暴政 C.强调以礼治国 D.宣扬变法图强2.《史记》记载“....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
”材料记载的事件是( )A.武王伐纣B.三家分晋C.田氏代齐D.成汤灭夏3.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A.吴国 B.晋国 C.齐国 D.宋国4.山西省被称为“三晋之地”,这一说法正确的解释是( )A.山西曾经建立过三个晋国 B.人们的约定俗称C.战国初期,山西境内的晋国被一分为三D.山西曾经被一个叫“三晋”的国家统治过5.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
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A. 推行县制B. 奖励耕织C. 奖励军功D. 编制户口2.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A. 齐、楚、秦、燕、赵、魏、韩B. 楚、秦、赵、宋、魏、齐、韩C. 晋、楚、齐、韩、赵、燕、魏D. 吴、魏、燕、赵、楚、秦、韩3.子牧是秦孝公时代的秦国人,他①家道殷实,有新垦的良田百亩②年轻时曾随孝公远征赵国,有战功③退伍后,在家经营田地,收获颇丰,在地方名声不错④据说他有被授为县令的可能。
商鞅变法后,子牧最有可能从新法中获利的条件是()A. ①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4.改变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5.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的主要功能是()A. 交通运输B. 防洪灌溉C. 南粮北运D. 蓄水抗旱6.在历史课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内容涉及:立木为信、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和奖励耕战等。
据此判断同学们所谈论的是()A. 商鞅变法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7.“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A. 大运河B. 长城C. 都江堰D. 赵州桥8.如图所示是中国古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下列关于这位历史人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秦始皇A. 统一了六国B. 任用商鞅实行变法C. 自称“始皇帝”D. 统一度量衡9.“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题
第1题【单选题】
许多成语典故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诸侯兼并争霸
B、奴隶制的瓦解
C、生产力发展
D、封建制度确立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出现了一次大变革,农业的深耕细作,使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
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青铜农具大量推广
B、新的农作物出现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骨耜的使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从西周时期成千上百奴隶在一起耕作(千耦其耘)到战国时期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农耕),这种耕作方式变化的原因是( )
A、磨制石器代替打制石器
B、青铜器代替石器
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奴隶获得了自由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如图出土文物──编钟,反映了哪一时期的文化成果( )
A、春秋时期
B、史前时期
C、战国时期
D、远古时期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你知道现在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民俗,相传是为了纪念( )。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选择题1.“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中的“七雄”是指()A.齐、楚、秦、燕、赵、魏、韩B.楚、秦、赵、宋、魏、齐、韩C.晋、楚、齐、韩、赵、燕、魏D.吴、魏、燕、赵、楚、秦、韩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
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B.个体小农的出现C.百家争鸣的影响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其中秦国的变法成效最大,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在秦国实行变法的是()A.商鞅B.李冰C.秦穆公D.晋文公4.战国时期,由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著名水利工程是()A.永济渠B.郑国渠C.都江堰D.大运河5.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ù),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A.治理黄河B.修筑都江堰C.奖励耕战D.发明水排6.毛泽东对商鞅评价很高,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商鞅的变法内容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措施有()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建立县制③奖励军功④鼓励耕织A.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④7.从春秋争霸到战国七雄,历史发展呈现的趋势是()A.诸侯国的割据混战日益扩大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C.历史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8.《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9.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A.推行县制B.奖励军功C.奖励生产D.承认土地私有10.一位同学参观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时看到,都江鱼嘴把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的江水流入宝瓶口。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一、选择题1.右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
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B.个体小农的出现C.百家争鸣的影响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3.牛牛一家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农民,下列是关于他们家农业生产情况的描述,这些描述()①他爸爸牵着牛耕地去了②他家里又买了一些铁农具③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使他家粮食打得更多了④都江堰修好后他家灌溉田地更方便了A.可能全部是事实B.只有①②符合当时情况C.②③在当时不可能出现D.只有一项是正确的4.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①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③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商鞅在变法时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直接目的是()A.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B.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C.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D.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6.《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7.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
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A.加强刑罚B.奖励生产C.推行县制D.奖励军功8.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
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下表内容是某著名水利工程的相关说明。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含答案)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面哪个国家在战国时期不存在了?()A. 楚国B. 齐国C. 晋国D. 燕国2.某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A.齐、楚、秦、燕、赵、魏、韩B.楚、秦、赵、宋、魏、齐、韩C.晋、楚、齐、韩、赵、燕、魏D.吴、魏、燕、赵、楚、秦、韩3.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4.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B.交战区域广C.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来扩展疆域D.持续时间较长5.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B.百家争鸣C.商鞅变法D.铁器与牛耕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①书读得好的人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③仗打得好的人④生意做得好的人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D.②③④7.下列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②消除了岷江水患③修建于春秋时期④灌溉了大片田地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8.“它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年奇观,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这句话中的“它”是指()A. 长城B. 灵渠C. 都江堰D. 大运河二、非选择题9、《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想一想,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10.阅读材料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更趋剧烈,士阶层更加活跃,他们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企图影响现实政治。
下列思想家中,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的是()A.商鞅B.韩非C.荀子D.邹衍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的两个阶段是()①春秋②战国③前秦④后秦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3.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之为社会大变革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A.铁犁牛耕的使用B.百家争鸣的出现C.分封制的瓦解D.各国变法图强4.除“礼”以外,孔子的核心思想还包括()A.刑B.仁C.理D.道5.“(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
……已破陈,即县之。
”“(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B.楚庄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D.出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局面6.有学者指出,秦始皇相信“五行终始说”,周王朝主火,崇红色;秦始皇信奉水克火,崇水、崇黑,所以,秦始皇穿黑袍才符合基本史实。
这种说法源自于()A.春秋思想家的理论B.战国思想家的学说C.封建主流意识形态D.朝廷三教并行政策7.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周厉王出逃: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乱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A.镐京B.洛邑C.平城D.新郑8.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有秦孝公的坚定支持、果断决策外,其本人顺应历史潮流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起了关键作用。
以下最能体现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和创新精神的是()A.推行郡县制度B.确立土地私有制C.实行什伍连坐D.限制贵族特权9.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适应这一时代变革需要的是()A.尚贤者,政之本也B.相生相胜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二、填空题10.崇德尚贤,天下为公(1)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
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
”这首历史歌谣中的“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三家分晋,赵、魏、韩建立B.田氏代齐,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C.晋国灭亡,春秋结束D.战国七雄形成,中国进入封建社会2.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255年中,有大小战争230次。
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
齐国灭了14个国家,鲁国灭了13个,秦国灭了14个,晋国灭了25个,楚国灭了60多个。
这表明当时的主流是( )A.诸侯争霸,王室衰微B.铁制工具进一步推广C.兼并战争,走向统一D.民族交融,互相交流3.小明同学摘录了下面历史故事。
据此判断该故事讲述的是( )4.《三字经》里面说:“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其中“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西和最东的两个诸侯国分别是( )A.晋、楚B.燕、赵C.韩、魏D.秦、齐5.春秋时期,每次战争双方投入兵力之和不足十万人;进入战国时期,战争双方一场战争投入兵力数十万,乃至百万。
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A.人口迅猛增长B.战争规模很大C.武器更加先进D.民风更加彪悍6.战国时期,思想家李悝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要求根据功劳和才能选拔任用官吏。
受到这一主张冲击的主要是( )A.国君B.地主C.贵族D.庶人7.战国初年,秦国旧贵族势力较强,阻碍了秦国的发展,到孝公时,秦国还是“君臣废法而服私,是以国乱兵弱而主卑”。
秦国在各国中地位不高,不能参与中原各国的盟会,各国常以“夷狄遇之”。
材料展示的是商鞅变法的( )A.背景B.目的C.内容D.影响8.变法前,秦国近50万士兵在第二次河西之战中被5万魏武卒所败。
商鞅变法后,在第五次河西之战中,秦军打败了闻名于世的魏武卒,被天下惊呼为“锐士”。
这种变化说明商鞅变法起到的作用是( )A.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C.助推秦朝实现思想统一D.推动了秦朝经济发展9.《历史建筑之谜》中说:“李冰设计的工程绝妙天工,不仅能自动调节水量,还可以自动分沙排沙,中国2000年前就解决了水利工程的排泥沙问题。
第9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A、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
B、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
C、各国的社会变革
D、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2、夏令营的老师带领同学们再现了西周时期成千上百奴隶在一起耕作和战国时期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生产的场景,这种耕作方式变化的原因是:()
A、磨制石器代替打制石器
B、青铜器代替石器
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奴隶获得了自由
3、我国铁制农具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是在:()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4、战国时期,我国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是指:()
A、集体耕种
B、个体劳动
C、铁器的使用
D、两牛牵犁的使用
5、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6、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统一度量衡
B、奖励军功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
7、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和赋税,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理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8、假如你生活在公元前350年的关中地区,在你身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是()
A、你在战争中立功,得到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几年后,由于你辛勤耕种这些土地,粮食丰收了,政府免除了你的徭役
C、后来,你用卖粮的钱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为小地主
D、四十岁后,你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
9、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秦国国君是:()
A、秦孝公
B、秦穆公
C、秦始皇
D、秦二世
10、战国时期,各国相继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把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B、兼并别的诸侯国
C、消灭新兴的地主阶级
D、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11、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是在()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时期
D、夏商时期
二、简答题
12、在中国古代,土地是主要的社会财富。
但是土地的所有权和耕作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请回答:
(1)西周时期,全国土地归谁所有?当时土地上的劳动者主要是哪些人?采取的是怎样的耕作方式?
(2)到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劳动者的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
土地的耕作方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假如你是一名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平民,在商鞅变法以后你如果想自己拥有土地,你会采取什么方式?
(4)经济上的上述变革,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有哪些反映?
三、材料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根据材料,请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他的变法从何时开始?
(2)商鞅后来被车裂而死,那么他变法的目的达到没有?请说明由。
(3)某班举行了儒家、道家、法家“谏秦王”的历史剧表演,你认为“商君”站在哪一边?试说明你的理由。
(4)结合商鞅变法内容回答:在商鞅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四、探究题
14、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射死在楚王的尸体前;商鞅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处以极刑。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现象?又如何认识这些改革者的遭遇呢?这些历史事实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启示呢?
答案
1、B
2、C
3、D
4、D
5、B
6、D
7、D
8、D
9、A 10、D 11、B
12、(1)周王;平民和奴隶;集体耕作(千耦其耘)。
(2)周王所有(土地国有)→地主土地私有;平民和奴隶→农民(个体小农);千耦其耘→个体农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3)努力生产,发家致富,购买土地;立军功封爵,获得土地赏赐。
(4)政治上:各国竞相改革。
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
13、(1)目的:变法图强;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公元前356年。
(2)到达了;商鞅虽然死了,但是通过改革,秦国富强起来,成为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3)站在法家一边;原因:在他采取举措中,加强刑罚,以此维护统治秩序。
(4)战场立功。
14、虽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对商鞅恨之入骨,惨遭车裂。
说明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商鞅为现实抱负不怕牺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