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归原(病机用药全解)
- 格式:docx
- 大小:19.72 KB
- 文档页数:5
上热下寒引火归元的最佳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上热下寒引火归元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失调状态,它会给人们的
健康带来许多不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调理上热下寒引火归元呢?
首先,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饮食方面,我们应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等。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刺激上热。
同时,要适当增加水分摄入,多喝水有助于清热解毒,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其次,草药调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中医药中有许多草药可以帮助调理上热
下寒引火归元,如黄芪、白术、茯苓等。
这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温中散寒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身体的失调状态。
当然,在使用草药调理时,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对调理上热下寒引火归元有一定的帮助。
适当的运动可以
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湿热,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但是,在选择运动方式和强度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负担过重。
最后,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调理上热下寒引火归元的重要因素。
保持良好的作
息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减少上热下寒引火归元的发生。
此外,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也对身体的调理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上热下寒引火归元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失调状态,但是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草药调理、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是可以有效地调理和改善这种状态的。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及时调理身体的失调状态,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火不归元“引火汤”引火归原是用温药医治龙火上燔的一种办法,属于从治法。
王冰在《内经》“甚者从之”句下注解中指出:“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
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
识其性者,失常其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
明清温补医家依据上述实际,将引火归原普遍用于临床。
但由于离原之火实际上的不确定,形成了诸多看法上的混乱,不少医家陷于互相矛盾之中。
如既称阴虚之火,又称阳虚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无根之火;既包括格阳,又涵盖戴阳。
李可对引火归原医治,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汤,原方组成为熟地90g,巴戟、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主治阴虚乳蛾。
1、水浅不养龙龙火离位上奔李可以为,肾为后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脏。
肾中水火,共处一宅。
水火相抱,阴平阳密。
水足则火藏于下,和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安康无病。
若因外感外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
按龙雷之火,望文生义,是描述它发生于须臾之间、忽然而来。
西医以为,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
证见日出便热流上攻,面赤如醉,日落痛止。
2、水寒不藏龙无根之火上扰李可以为,肾水寒于下,逼真火浮游于上,亦可致成火不归原之证。
3、阴盛格阳浮阳上越所谓格阳证,是指阴寒内盛而格阳于外;戴阳证,是阴寒下盛而格阳于上。
《伤寒论》中的通脉四逆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便是格阳、戴阳之明证。
二者均为上热下寒证,与龙雷之火有相近之处,故不少医家把格阳、戴阳之治法称为“引火归原”。
4 、八脉失养冲脉上攻李可以为,奇经八脉病有两大特点,一是久治不愈的“频发痼疾”;二是“定时发作”类病证。
经方桂枝加桂汤是医治奔豚症(冲脉病变)的特效疗法。
因奇经八脉病有定时发作和冲脉上攻等特点,与龙火上奔有相近之处。
5 火不归原证的特点李可以为,龙雷之火是脏腑内生虚火,与六淫外感实火大不相反。
引火归元,引火汤证治引火归原是用温药治疗龙火上燔的一种方法,属于从治法。
王冰在《内经》“甚者从之”句下注解中指出:“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
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
识其性者,反常其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
明清温补医家根据上述理论,将引火归原广泛用于临床。
但由于离原之火理论上的不确定,造成了诸多认识上的混乱,不少医家陷于相互矛盾之中。
如既称阴虚之火,又称阳虚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无根之火;既包括格阳,又涵盖戴阳。
李可对引火归原治疗,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汤,原方组成为熟地90g,巴戟、天冬、麦冬各30g,茯苓15-20g,五味子6g,主治阴虚乳蛾。
1 出处引火汤原用于咽喉肿痛属阴蛾者。
据陈士铎《辨证奇闻》卷三“咽喉门”载:“咽喉肿痛,日轻夜重,亦成蛾如阳症,但不甚痛,自觉咽喉燥极,水咽少快,人腹又不安,吐涎如水,将涎投水中,即散化为水。
人谓喉痛生蛾,用泄火药反重,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
盖日轻夜重,阴蛾也,阳蛾则日重夜轻。
此火因水亏,火无可藏,上冲咽喉。
宜大补肾水,加补火,以引火归藏,上热自愈。
现根据其医案40余则,整理出以下内容:1 水浅不养龙龙火离位上奔李可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脏。
肾中水火,共处一宅。
水火相抱,阴平阳密。
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健康无病。
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火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240页)。
下面看一则水浅不养龙案:血管神经性头痛李某,女,38岁。
患者因剧烈右偏头痛7日入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用安络痛、当归注射液穴位封闭不能控制,邀李氏会诊。
自冬至近1个月以来,每到太阳出山便觉有热流上攻头面,面赤如醉,轰热难忍。
一周前拂晓,突觉热流攻冲不止,右下颌角突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窜至右太阳,约3~5分钟发作1次。
每日如此反复发作10余次,5时痛起,日中痛剧,下午5时渐松,太阳落山痛止,入夜则如常人。
引火归元法治疗精关不固证
引火归元法最早是张景岳在其著作《景岳全书》中明确提出,本法在治疗男科病症中应用相对广泛。
所谓的火,是指潜藏在下焦肝肾的相火或者肾中真阳上浮,形成的上焦虚,所谓的归元,即把本该潜藏在下焦的火,归引至下焦,这种火不能用苦寒清热的药。
如果是虚阳上浮,则用温热药物引火归元,如果是下焦肝肾的相火上浮,填阴潜镇的药引火归元。
精关不固多见于男性患者,常因婚前或者婚后不知节制引起。
接下来介绍一个用引火归元法治疗精关不固证的案例。
王某,男,24岁,精关不固8年余,近2年频繁,每周3-4次遗漏,睡眠浅,易惊醒,夜醒口干口苦,偶有夜间出汗,腰膝酸软,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暗红,苔少而干。
辨为肾精亏虚,君相火动,精关不固证。
以滋阴清热,填精镇摄,引火归元为法。
用交泰丸与知柏地黄丸加减:
黄连,肉桂,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莲子心,金樱子,芡实,龙骨,牡蛎,鳖甲等。
方中黄连、莲子心清心君之火,以治心烦少寐等症。
肉桂引虚火下潜。
知母、黄柏清下焦相火,苦能坚肾,以固精关。
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鳖甲填补肾阴肾精。
龙骨、牡蛎重镇潜摄。
芡实、金樱子为水陆二仙丹,专为固精而设,与酸味的山茱萸和五味子、重镇的龙骨牡蛎协同作用,共奏固摄之效。
总结:熟地黄、山茱萸、鳖甲填补下焦肾精,五味子、金樱子、芡实、龙骨、牡蛎固摄下焦肾精,共治治其本。
黄连、莲子心、知母、黄柏清君相之火以治其标。
诸药合用,标本兼治,故可取效。
注意:本方为火不归元而设,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人制宜,故并不适合每个人。
引火归元“引火归元"是中医的独特治法之一运用得当,每能提高疗效。
“引火归元”是治疗肾火上升的一种方法。
肾火上升又称为“肾火上浮”、“肾火妄浮”、“虚阳上浮”、“孤阳上越”、“虚阳不敛”、“浮火”、“浮阳”等等。
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牙齿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凉,舌质嫩红,脉虚等等。
其治疗,可于滋肾药(熟地、山药、山萸、女贞子等)中加肉桂、附子之类以引药下行,也可用肉桂、附子、五味子熟地等治疗。
肉桂、附子引浮火下行,使之归于肾中;熟地、五味子补肾而收敛,使肾火不再上行,上热下寒诸证可以消除。
肾火即命门之火。
肾藏元阴元阳。
肾阴需命门之火的温养,命门则需肾阴的滋涵。
有人把命火喻为龙火,如龙伏水中不宜浮越。
说明了命火与肾阴的关系。
若肾阴不足,往往导致龙火浮动(即肾火妄浮),便会出现上述多方面的症状。
“肾火妄浮”由于它既有阴虚的一面,又有阳虚的另一面,治疗上若一派滋润,不顾温阳或大剂温阳,不顾养阴,则妄浮之肾火愈演愈烈。
前贤创引火归原之法,于滋阴方药中加肉桂、附子以引火下行,使阴阳平衡,虚火不升,疗效较好。
正如陈仲龄所说:“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于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如八味汤是也。
”引火归原法在临床上应用研极广,可治疗下列疾病:1、神经性头痛(顽固性头痛):阵发性头痛反复发作,头昏胀痛,太阳穴疼痛更甚,性情急躁,面部烘热,口干不欲饮,唇舌溃破,畏寒肢冷,两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细弦,证属下元空虚,阴不敛阳,阳浮于上,虚火上扰,治宜填精温肾,引火归原。
方药:首乌、枸杞、龟板、龙骨各30克,肉桂冠5克,(后下)细辛4,5克,吴萸6克,川流不息芎、蒿本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尿崩症:口渴难忍,大量饮水,小便频数且量多,面红唇赤,畏寒,舌红无苔,脉虚数,证属下元虚寒,孤阳上浮,治宜温肾补虚,引火归原。
方药:制附片10克(先熬),肉桂花3——6克,山药30克,熟地20克,枸杞15克,乌梅10克,甘草20克,红参10克,水煎服。
金匮肾气丸引火归元金匮肾气丸,是一种中药方剂,以其具有温补肾阳、固肾气、益阴水的功效而闻名。
在中医理论中,肾主水,胆主火,肾和燥则胆火内生,故金匮肾气丸所以称为“引火归元”。
在肾气不足使得肾阳不振,水道不利而形成水液内聚、排泄困难的症状时,金匮肾气丸就起到了引火归元的作用。
成分与功效金匮肾气丸的主要成分包括右旋三尖杉酯、砂仁、茯苓、补骨脂等药材。
这些药材在配伍中具有温阳补肾、固肾气、益阴液的功效,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肾脏功能,增加尿量,促进身体废物的排泄,达到引火归元的效果。
适用症状金匮肾气丸适用于肾阳虚、膀胱燥热、水液内停的症状。
具体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尿色黄浓、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尤其适用于慢性肾炎、慢性尿道炎、膀胱炎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用法用量金匮肾气丸的常规用法是每次3-5克,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也可以根据医师具体处方作出调整。
在服用金匮肾气丸期间应忌辛辣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劳累。
注意事项在服用金匮肾气丸期间,如果出现过敏反应、腹泻、胃部不适等不良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患有肝肾功能不全、慢性消化道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使用金匮肾气丸前应向医师咨询。
金匮肾气丸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在调理肾气、补肾阳、引火归元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
合理使用金匮肾气丸,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病情,但仍需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并遵循用药的注意事项。
通过深入了解金匮肾气丸的成分、功效、适用症状、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可以更好地认识这种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和用药原则,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提升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引药上行引药下行引火归元引药入病所引气归元引药上行引药下行引火归元引药入病所引气归元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的结合,通过引经可改变其他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或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於特定的方向和部位。
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各归其经,则力专效宏。
如泻火药中,黄连偏泻心火,黄芩偏泻肺火,知母偏泻肝火,木通偏泻小肠火,石膏偏泻胃火等。
张氏又认为,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以黄连,可见黄芩、黄连?引经药。
又如太阳、小肠、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阳明胃与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芝,在下用石膏;太阴脾和厥阴肝经病用白芍引之,少阴心和肾经病用知母引之等,张氏强调遣药的专司。
古人云:“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为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获效捷也”。
临床在辨证的基础上,明白药性专司、制方专主之理,酌情加入引经药,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一、引药上行《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於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
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二、引药下行《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
旋覆花是治疗唉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
三、引药入病所引药达病所的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
引火归元汤
出自于陈士铎(清朝医学家)之《辨证录》:熟地(三两)巴戟天(一两)茯苓(五钱)麦冬(一两)北五味(二钱)水煎服。
方义:
方用熟地为君,大补其肾水,麦冬、五味为佐,重滋其肺余,金水相资,子母原有滂沱之乐,水旺足以制火矣。
又加入巴戟之温,则水火既济,水趋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随之势,更增之茯苓之前导,则水火同趋,而共安于肾宫,不啻有琴瑟之和谐矣,何必用桂附大热之药以引火归源乎。
夫桂附为引火归源之圣药,胡为弃而不用,不知此等之病,因水之不足,而火乃沸腾,今补水而仍用大热之药,虽曰引火于一时,毕竟耗水于日后,予所以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取其能引火而又能补水,则肾中无干燥之虞,而咽喉有清肃之益,此巴戟天所以胜桂附也。
而傅青主引火汤:熟地一两,元参一两,白芥子三钱,五味子二钱,山萸肉四钱,怀山药四钱,茯苓五钱,肉桂二钱,水煎服,专治阴虚火旺引起的咽喉忽肿作痛。
此方引火归元远胜八味地黄汤。
引火归原(病机用药全解)引火归源,又名引火归元,顾名思义,就是引虚浮之火(亦称离源之火),归于本源。
是针对虚火上浮、火不归源而设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治法。
本法首见于《伤寒论》,其通脉四逆汤、四逆汤被后世认为是此法的具体应用。
唐.王冰注释《内经.至真要大论》“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的方大义时说“夫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娲,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以折之攻之。
病之大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啖诣天,物穷方止矣。
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遂之,则燔灼自消,焰火扑灭。
”应是本法之先河,至明代张景岳方首先明确提出“引火归源”,并娴熟运用。
【病机】引火归源,临床上就必然有离源之火的见证。
这个火,是指临床上的浮阳、浮火、虚火、阴火,也叫龙火;源,亦作元,主要指肾,因肾为阳气之根,阴火之宅,故本法又称“导龙入海”。
而这种火为什么会离源呢?“源”又是指的哪里呢?综合历代医家古籍所载,本人认为,这种“源”当指命门。
祖国医学认为“命门为元气之根,真火之宅......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命门火是推动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源动力。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曾说:“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由此可见这种命门之火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而命门之火又赖真阴制约藏而不露,以行温洵之职,若真阴不足以制阳,则此火离源而起,升腾上炎,而成龙雷之火。
所谓虚火者,因虚而致也;龙火者,水亏无所潜藏也;浮游之火、无根之火者下无真阴为引坠之根也,此诸火皆为肾水涸竭、真阴亏损所致。
真阴亏损,阴不敛阳正常情况下,命门动气而使水升火降,相交既济;火藏水中,龙火不升,正如唐容川说:“肾水充足”使“龙雷不升”。
否则,将会导致“火不归源”。
此时,已经是肾水亏于下,心火炎于上,多见口干唇裂,频欲饮水的症状,医者细细擦之,则会发现患者还有脉舌均无阳证征象。
若是独用滋阴降火之法,往往见效不明显,此种情况,善治者在原来治方中少佐附子,当是效如桴鼓。
附子,本是大辛大热之品,肾水亏而用之,实属疑惑?命门居于两肾之中,而兼水火,阴中藏阳,此阴阳互根,且真阴乃是真阳之基,阳无此基则不敛。
今真阴亏绝,阳气也是失其所依,不能内守,浮越于外。
由此,少佐附子,以“引”浮越之“火”下“归”其“源”。
此法又称为“反佐”,在真阴亏损,阴不敛阳的时候可以充分体现“引”字的妙意!犹如老马识途。
近代医学大家章次公先生,善用此法,特别在其对“失眠”治验中常有记载。
如“姚,男,头昏,夜难安寐,口干唇碎,服西药七、八月无效。
每夜必饮水数次,否则口干不可名状,影响睡眠。
察其舌色淡白无华,按其脉沉细无力,不能以为热证而投凉。
附子、生白术、熟地、五味子、党参、怀牛膝、麦冬”。
方中以熟地、牛膝补肾阴,五味子、麦冬养心阴,肾水足则济于心,心阴充则虚火敛,再纳附子以引火归原,故服药后其效大彰。
正如程国彭言:“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
当用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热下行。
所谓引火归源,导龙入海”。
阴盛阳衰,阳为阴格“阴盛阳衰,阳受阴格”,就是“阴盛格阳”的意思。
“阴盛格阳”,是指寒邪内盛,逼阳于外或格阳于上。
此类证候是在基础证(即《伤寒论》中的“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上兼见肾阳不潜证,并且都以所载的“四逆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味治疗。
也如王冰云:“病之火甚者。
尤龙火也,得湿而焰,遇火而燔。
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
适足以火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火扑灭。
”在临床上,却有很多人都把格阳于外与格阳于上混为一谈,或是临床处方模糊不清。
对此,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格阳于外,肉桂当之格阳于外,它是更加典型的“真寒假热”证。
《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
”它所要描述、突出正是在“真寒”(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中见身不恶寒反热、赤足露身、烦躁的“假热”证,以通脉四逆汤速破阴寒,除格回阳。
杏林之中,独有吴佩衡一人慧眼识英雄,经常在大剂通脉四逆汤加入肉桂,称为“回阳饮”,用来治疗阴盛阳衰,格阳于外的危急重证,《吴佩衡医案》中的验案均可以说明(因篇幅问题恕不录载)。
所以,肉桂并非张锡纯所言:“非救危扶颠之大药”,事实上反因其“性能下达”,补肾助阳而达到引火归源的作用,实是先锋之功。
格阳于上,龟葱介下一点真阳寄寓二阴之中,此正是“后天坎卦定位”。
火神派祖师郑氏在《医理真传》中言:“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
”若如“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就会使“虚火上冲等症”。
究其理,正是“水盛,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
多表现为上“假热”下“真寒”的临床症状。
这种情况下,若是“更滋其阴,是不啻雪地加霜”。
故其治者,必以桂附干姜力补坎中之阳,也在方中加入龟葱介以潜其阳。
《医理真传》载有“潜阳丹”,就是治疗少阳之真气为群阴逼迫,不能归原出现的“面目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神飘扬无依者”。
方中龟板如郑言:“有通阴助阳之力”,用以引导游龙归位。
郑氏也载白通汤一方。
此方本是仲景用于治疗“格阳于上”的经验方,唐步祺在《阐释》方中葱白时言:“葱白辛温,合姜、附能通周身上下之阳气,为治阳隔于上之要药。
”可见葱白具有引火归源的作用。
这也是易为医者所忽略的!这里应当提到“祝附子”祝味菊先生,附子每与生龙骨、生牡蛎、磁石同用,称为“温潜之法”。
此法用于咯血、失眠、心悸、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属于虚阳上越者,甚验!介齿质重之品用于引火归源,乃是祝老个人心得。
推其理,尽在交通阴阳,防止大热之药难以入阴。
由于阳虚而阴不化,不化之阴称为死阴,死阴不除则真阳难补,火就难以归宅。
八味肾气丸中有茯苓、泽泻、丹皮三味泻药,以泻肾中死阴,也可以防止单用桂、附补火以致引起上焦火旺更甚,反而适得其反。
这是仲景配药至妙所在。
真元涣散,虚阳浮越此即是亡阳,指真阳虚衰,虚阳不能固守而浮越涣散。
其临床上多表现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畏寒蜷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浮数而空的等危重证候,其中也可以兼见心烦躁动,面色浮红的症状。
一旦出现,就表示危在旦夕,急当救治。
必须重用温热之品以回阳固脱,方如参附汤。
《医宗金鉴》云:“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
”此处则可将参附喻为霹雳之火,追复散失之元阳,收立竿见影之效。
在临床实践,医者应该以辩证论治为基础,灵活应用“引火归源”之法,以救人于危急之中。
【代表药物】肉桂肉桂,辛甘大热,入肺、脾、心、肾、胃诸经。
有温中补阳,散寒止痛之效,还有温通经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其浑厚凝降,守而不走,偏暖下焦,能助肾中阳气,并能纳气归肾,引火归源。
它是许多温中散寒大辛大热之药中善动的一味,其“引火归源”之说常见于明、清的医籍中,吴仪洛《本草从新》中称肉桂能“引无根之火,降而归源”。
就是说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若命门火衰,则阳气无根,而虚火上升,称为“浮火”或“虚阳”,临床表现为上热下寒等证候,可用肉桂补下元真火,使浮火得以下降,是治疗肾的虚火上升的方法,即引火归源。
正是由于肉桂具有“热而善动”的特点,才使它成为历代医家作为引火归源的常用药。
但是,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它只能作为反佐药使用,就是在大队滋阴壮水药中少佐肉桂几分(以现在的剂量不宜超过5克),用多了则失去引火归源之本义。
引火归源是中医学治疗方法中的一种常用治法,而当此大任者只是一种用量极小的反佐药。
综上所述,肉桂之引火归源功能,是取其同气相求,甚者从之,引导离源之火下归于命门,而非取其温补之力,在用法上,引火归源是在滋阴药中用几分即可,而温补是于温补药中大剂迭进,前者为反佐,后者为君药,同一肉桂,用法迥异。
附子张景岳:“(附子)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 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 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本草正》)倪朱谟:“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 服寒药愈甚者, 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源,则浮游之火自熄矣.”(《本萆汇言》)【临床应用】1、上热下寒证症见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牙齿松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凉,舌质嫩红,脉虚等。
可用肉桂、附子、熟地、五味子等药。
肉桂、附子引浮火下行于肾,熟地、五味子补肾阴而收敛,使真火安于本宅而诸症自消。
2、肾不纳气证症见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面红足冷,咽干口燥,气不得续,汗出,舌红,脉细。
此乃阴不敛阳,气失摄纳,治宜滋阴纳气,引火归源。
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治之,其中肉桂即有引火归源之意。
3、戴阳证症见颧红如妆,呼吸急促,脉浮大虚或微细欲绝等危象。
此为真寒格阳于外,阳气上越欲脱之危症也,治宜补元阳,敛浮阳,可在人参、附子、干姜之类益气回阳救急药物中加用肉桂,以降无根之火归于本源。
4、格阳证症见身虽热,却反喜衣被,口虽渴而不欲饮,手足虽躁动,但神态安静,脉虽洪大,但按无力等。
此为阴盛格阳证,即内寒而外热。
治宜于附子、干姜中加用肉桂以破其内之阴寒,引降浮热,通达内外。
5、心肾不交症见心悸不寐,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腰酸梦遗,舌红脉细数等。
此为心肾不交,治宜交通心肾,寒温并用,使阴从阳化,水火交济,如交泰丸用少量肉桂与黄连配伍治之。
6、急骤喉痹证症见咽喉部肿痛多痰,此为虚寒阴火者,可于利咽化痰药物中加用肉桂,以降浮火。
7、复发性口疮症见口腔靡烂,时发时愈,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缓等,治宜滋阴补阳,引火归源,于大队滋阴养液药中少佐肉桂、附子以引火归源。
8、血症如血症论所述:“血家虚火, 又宜地黄汤, 加肉桂牛膝五味子龙骨, 以引导之。
”此肉桂即引虚火归于本位之意也。
本法所针对的病机乃阴虚不能涵阳,或阴盛迫阳上越,或阳虚不能固守本位,导致虚阳上浮,龙火上僭。
凡伤寒、杂病,如病人禀赋虚寒,或劳倦、性欲过度,或误服寒凉等所致的肾火虚浮的假热证,即火不归源证,具体如内伤发热、头痛、眩晕、消渴、血证、阳痿、耳鸣、惊悸怔忡、失眠、淋证、癃闭、牙痛、咽痛、口舌生疮等,均适用于本法治疗。
愚每治此类病人,皆用此法而屡获良效,特别是虚火牙痛、口疮等更是随手奏效,对于口疮视病情所需肉桂曾用至12克,同时配以黄柏15克以清虚热、燥湿敛疮、效果极佳。
引火归源之妙,在此尽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