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1.3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基础巩固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
”这里的“资本家的事业”是指( )A.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B.捍卫全人类的利益C.对外扩张,开拓海外市场D.维护民族的独立,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列强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结合题干材料,答案应为C 项。
2下图是1897年欧洲报纸刊登的漫画,创作该漫画的历史背景有( )欧洲和平的棕榈树①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②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③此时欧洲被战争阴云笼罩④人民祈盼和平,感觉和平希望渺茫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897年,而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于1907年,故排除含有②的选项,答案为C项。
3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这一举动招致了俄国的强烈反对。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俄国一贯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B.奥匈帝国的举动触犯了俄国的利益C.奥匈帝国的行为对德意志有利D.俄国反对奥匈帝国插足巴尔干半岛年,奥匈帝国和俄国召开会议,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但必须建立在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的基础上。
但是奥匈帝国在吞并这两地时,并没有满足俄国的要求。
因此,从根本上来看,奥匈帝国的举动触犯了俄国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俄国的反对。
4波黑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
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B.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C.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漫画《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图1图2材料二德意志帝国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把海利戈兰岛让给德意志。
……德意志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予帮助。
——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1890年7月1日) 材料三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办法,努力争取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只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并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限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3.3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凡尔赛和约》和《慕尼黑协定》的共同之处是()①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②具有反共产主义的因素③有关于赔款问题的决定④有关于领土处理问题的决定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因《凡尔赛和约》牺牲了中国等弱国的利益,策划干涉苏俄革命,《慕尼黑协定》强迫捷克斯洛伐克以割地满足德国的侵略要求,企图推动德国进攻苏联,故①②④是两者共同点。
【答案】 A2.法西斯德国吞并的第一个主权国家是()A.波兰B.捷克斯洛伐克C.西班牙D.奥地利【解析】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是德国吞并的第一个主权国家。
A、B两项发生在1939年;C项不符合“吞并”。
【答案】 D3.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事件是()A.德国吞并奥地利B.《慕尼黑协定》签订C.《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D.德国军队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解析】《慕尼黑协定》是英、法大国在没有当事国参加的情况下,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明目张胆地出卖他国利益,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高峰。
【答案】 B4.促使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直接原因是()A.慕尼黑阴谋给苏联带来威胁B.苏联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失败C.为避免东西两面受敌D.利用德国打击英、法、美【解析】在英法迅速结盟的情况下,为了赢得备战时间,苏联只能避战自保,单独和德国签订协议。
【答案】 B5.以英国人李顿为团长的国联调查团在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事件进行调查后,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是因为“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
李顿认为“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的依据是()A.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B.华盛顿体系的束缚C.国联对日本侵略者的制裁D.中国的革命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材料可知:虽然李顿调查团确认日本为侵略者,但并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制裁,反而为日本侵略辩护,说中国的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
【答案】 D6.右面为名为“希特勒、墨索里尼和狗”的漫画。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测试题全套带答案全套专题检测一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截止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大的赢家是(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2.在19世纪下半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至20世纪初,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但它们没有一个是知足的。
它们不“知足”的根本原因是 ( )A.每一个国家都已装备起强大的陆军B.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特别贪婪C.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大的殖民地D.基督教徒们需要更广阔的传教地域3.19世纪初英国参加对法国的战争,20世纪初却同法国结盟。
这最能说明的是 ( ) A.英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英国欧洲大陆均势政策C.英国对法国的妥协D.英国对法国软硬兼施的政策4.1916年2月《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柱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
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于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袂投入战争,惟恐或后。
”这说明( )①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②意大利在战争前保持中立③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④一战参战国之多、范围之广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5.新快报讯据英国《每日邮报》16日报道2009年3月16日,英国112岁高龄的一战老兵亨利·亚林汉姆怀着骄傲的心情,在驻伦敦的法国大使馆接受了法国政府颁发给他的“法国荣誉勋位勋章”。
亨利·亚林汉姆所参加的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德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C.垄断资产阶级抢占世界市场D.世界反战力量不足以制止战争6.德意志帝国《装甲兵之歌》:“如果我们为命运女神所抛弃,如果我们从此不能回到故乡,如果子弹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在劫难逃,那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会给我们一个金属的坟墓。
”诗中所提到的坦克首先出现在下列哪次战役中 ( )A.凡尔登战役B.日德兰战役C.索姆河战役D.马恩河战役7.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模块综合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美国历史学家鲍德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中说:“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鲍德温在此() A.批评了极端民族主义B.表达了自己的民族观念C.肯定了民族解放运动D.总结了人类历史的行为【答案】 A2.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发生后,欧洲各国的报纸都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如图)。
这一事件引起广泛的关注主要是因为()①欧洲各国都十分关注巴尔干局势②许多国家要利用该事件大做文章③采用刺杀手段引起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愤怒④巴尔干地区的矛盾错综复杂,引人关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刺杀斐迪南大公,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重大行动,它不可能引起欧洲人民的广泛愤怒。
③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 D3.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总是让人难以预测。
德国与法国、俄国在欧洲有深刻的矛盾,但甲午战争后三国却一起干涉还辽。
英国一直奉行“光荣孤立”的政策,但20世纪初却与法、俄结盟。
造成其关系难以预测的主要原因是()A.各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完全以自身的利益为转移B.各国制定外交政策受国内政治局势的左右C.各国政党交替执政导致其对外政策缺乏稳定性D.各国外交领域的喜怒偏好经常随意地变化【答案】 A4.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终战败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①经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②作为非正义的一方,失道寡助③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④集团内部的矛盾不断激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就交战双方来看,都是非正义的。
因此,②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 C5.有一种观点认为,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它显示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
下列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主要确立了列强在欧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B.国联由英法操纵C.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更加巩固D.欧洲的海外殖民体系进一步扩大【解析】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2.1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巴黎和会召开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它说明了( )A.这些国家在和会中的地位无足轻重B.这些代表热衷于参加社交活动C.会议讨论的议题与这些国家关系不大D.法国政府有意拉拢这些国家【解析】该题为材料型选择题,它以巴黎和会为切入点,创设新的情景,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巴黎和会被英、美、法的政府首脑操纵,多数国家的代表在和会中的地位无足轻重,他们的意见和主张根本得不到重视,所以他们游离于和会之外,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
【答案】 A2.巴黎和会上,英国既有与法国联合抵制美国称霸世界的图谋,又有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维护其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以便三国共同主宰世界B.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并主宰欧洲C.充分利用法美的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D.维护欧洲安全,既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也反对美国介入欧洲事务【解析】在巴黎和会上,英国为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一方面联合法国抵制美国,支持日本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另一方面又利用美国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大陆,故正确选项为B。
【答案】 B3.下列《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性质的是 ( )①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②德国承认波兰独立③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④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巴黎和会是战胜国制裁战败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会议,分析各项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4.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宣扬“十四点原则”的目的是( )A.维护世界和平B.建立国际联盟C.重新瓜分世界D.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解析】美国提出的“十四点原则”的依据是经济实力,反映了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
【答案】 D5.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指出:“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
1.1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在下列各项中,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的主要因素是()①地理位置②民族矛盾③资源丰富④大国干预A.①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地理位置重要。
资源问题在当时还没有作为一个优势表现出来,③应排除。
【答案】 C2.1871年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国际关系作过比喻,说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相互戒备着,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已做好先扣动扳机的准备。
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A.法德地位的变化改变了欧洲格局B.英国放弃均衡政策插手欧洲大陆事务C.美国积极向欧洲扩展自己的势力D.欧洲国家担心俾斯麦挑起世界大战【解析】注意1871年的时间限定,普法战争后德国完成了统一,法国受到削弱,欧洲格局发生变化,关系逐渐紧张。
【答案】 A3.对于一战前欧洲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欧洲列强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B.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C.德、俄、英、法都具有沙文主义的传统D.统治者为动员人们支持战争而纷纷煽动【解析】本题考查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原因。
“德、俄、英、法都具有沙文主义的传统”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 C4.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斗争中,巴尔干地区逐渐成为争夺焦点,局势空前紧张,主要因为()A.当地民族矛盾长期尖锐复杂B.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矛盾尖锐C.欧洲列强纷纷插手巴尔干D.巴尔干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解析】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巴尔干局势紧张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应结合当时帝国主义对巴尔干半岛的态度来分析,俄奥在巴尔干扩张,但英国不愿俄国势力在巴尔干过分膨胀。
正是因为列强的干预,才使本来就矛盾尖锐的巴尔干局势更加紧张。
【答案】 C5.“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
”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过时”一词的含义。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后·提升训练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C.共产党成为各国运动的领导者D.亚洲殖民体系的崩溃答案:A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这是亚洲民族民主运动得以深入发展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
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但不是亚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
共产党的领导只是出现在部分国家,亚洲殖民体系当时还没有崩溃,故C、D两项均错误。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指导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独立和民主而斗争的思想武器是()A.自由、民主思想B.民族自决原则C.社会主义理论D.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答案:B解析:英、法等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自治的民族自决原则逐步形成并迅速传播开来,成为指导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故B项正确。
3.史学家金冲及指出:“五四运动后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开始成为中国先进思想界的主流。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五四运动称为()A.群众性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国人抗议不平等条约的斗争C.工人阶级反抗北洋军阀的尝试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案:D解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新”体现在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为此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D项。
4.“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宣言》,1922年7月)该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A.第一次确定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纲领B.找到了十月革命的正确道路C.对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有了正确的认识D.是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可知中共二大的革命纲领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了正确的认识,把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确立为当时的主要目标,故选C项。
2.1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巴黎和会召开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它说明了()A.这些国家在和会中的地位无足轻重B.这些代表热衷于参加社交活动C.会议讨论的议题与这些国家关系不大D.法国政府有意拉拢这些国家【解析】该题为材料型选择题,它以巴黎和会为切入点,创设新的情景,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巴黎和会被英、美、法的政府首脑操纵,多数国家的代表在和会中的地位无足轻重,他们的意见和主张根本得不到重视,所以他们游离于和会之外,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
【答案】 A2.巴黎和会上,英国既有与法国联合抵制美国称霸世界的图谋,又有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A.维护其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以便三国共同主宰世界B.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并主宰欧洲C.充分利用法美的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D.维护欧洲安全,既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也反对美国介入欧洲事务【解析】在巴黎和会上,英国为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一方面联合法国抵制美国,支持日本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另一方面又利用美国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大陆,故正确选项为B。
【答案】 B3.下列《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性质的是()①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②德国承认波兰独立③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④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巴黎和会是战胜国制裁战败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会议,分析各项可知C 项符合题意。
【答案】 C4.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宣扬“十四点原则”的目的是()A.维护世界和平B.建立国际联盟C.重新瓜分世界D.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解析】美国提出的“十四点原则”的依据是经济实力,反映了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
【答案】 D5.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指出:“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
”其真实目的是()A.打破英国的海上霸权B.防止类似于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再次重演C.取消一战期间大国之间签订的分赃密约D.打破传统的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意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选择题1.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19世纪末)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现在几乎均已为人所知,也都或详细或简略地被绘制成地图,除了无关紧要的例外情形以外,探险不再是‘发现’,而是一种运动挑战……”上述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2.1898年德国某报纸曾如此报道:“开足马力前进,从陆上到印度的道路理应掌握在希望战斗、喜欢劳动的德意志手中。
”上述计划( )A.说明德国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是非洲B.反映出世界已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C.必然导致英德矛盾的尖锐激化D.说明帝国主义列强已将世界瓜分完毕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里矛盾复杂,争夺激烈,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当时在这个地区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 )A.英国与德国B.俄国与奥匈帝国C.德国与法国D.法国与意大利4.奥匈帝国皇帝叫嚷道:塞尔维亚“作为一个政治因素,必须从巴尔干抹掉”。
德国皇帝则叫嚷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如不发动战争,就永远没有发动的机会了。
”以上言论是针对哪一事件而发表的( )A.波斯尼亚危机B.第一次巴尔干战争C.第二次巴尔干战争D.萨拉热窝事件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欧洲列强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年代英国俄国法国德国18 8022.97.67.88.51 91313.68.26.114.8——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总结材料二欧洲列强在20世纪初所占殖民地面积对比(以英国为1)英国俄国法国德国11/21/31/11——《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请回答:(1)材料一中,英德两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中,英德两国所占殖民地的比重与其经济实力之比是否相符?这种状况会带来什么影响?答案解析1、解析材料所说的是西方列强把世界各地“绘制成地图”,显然是为瓜分世界做准备。
1.3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1917年中国政府向同盟国宣战,当时的中国政府是()A.蒋介石国民政府B.北洋军阀政府C.清政府D.武汉国民政府【解析】联系1917年中国历史的史实。
【答案】 B2.协约国军队在战争后期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是在()A.1917年7月B.1918年7月C.1918年初D.1917年初【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抓住题干要求“战争后期”,这一时间限定,联系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 B3.下列对一战中1918年战争形势的分析,正确的是()A.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双方转入阵地战B.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C.协约国发动大规模进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D.德国开始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解析】本题重在考查1918年一战进程的基础知识,强化对战争过程的认识。
要弄清每一事件的时间及影响。
A项发生于1914年,B项发生于1917年,D项发生于1916年。
【答案】 C4.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根本原因是()A.参战国革命运动高涨B.参战国经济濒临崩溃C.美国对德宣战D.苏俄坚决退出战争【解析】四个选项都是一战结束的因素,在解题时要注意正确分析备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因果关系。
经分析可知,C、D两项是外在因素;A、B两项是内在因素,其中A项为决定性因素。
故答案选A。
【答案】 A5.1917年4月,美国参议院以82票对6票,众议院以373票对50票,通过了参战案。
美国参战的借口是()A.反对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B.支持英法等国的反侵略行为C.制止侵害人类安全的罪行D.维护欧洲各地区的民主制度【解析】1916年2月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使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推动了美国采取反德立场。
【答案】 A6.由于英国对德国实行了严密的海上封锁,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从1914年的8.24亿美元增加到1916年的32.14亿美元,而同同盟国的贸易则从1914年的1.69亿美元猛跌到1916年的116万美元。
这说明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A.美国同协约国经济利益紧密联系B.美德矛盾逐渐扩大C.争夺世界领导权D.伸张正义【解析】通过材料中美国同协约国及同盟国贸易额的变化,可知A正确。
【答案】 A7.按照《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千米领土,赔款60亿马克。
……被占领区煤炭开采量占全国的90%,铁矿石开采量占全国的73%,工业占全国的54%……对此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该和约是苏俄同协约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B.该和约使俄国成功退出帝国主义大战C.该和约的签订为苏俄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D.从和约内容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布列斯特和约》的了解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把握。
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对苏俄而言,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和约。
但是该和约的签订为苏俄赢得了喘息之机,为政权的巩固赢得了时间。
从和约内容可以看出帝国主义战争瓜分和掠夺的目的。
在A中“协约国”应为同盟国。
【答案】 A8.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对上述两件大事的正确分析是()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参战,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都使协约国阵营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改变了两大集团的力量对比,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答案】 D9.杰弗里·帕克在《剑桥战争史》中写道:“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
”这里作者认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是()A.军事战略上的失误B.国内矛盾的激化C.工业实力难以支撑其长期战争D.军事实力不如协约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综合分析的能力。
材料表明德国企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但导致德国经济的崩溃,并最终导致德国战争的失败,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10.“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这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军中流行的这首歌在研究下列哪一问题时最有价值()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反战情绪B.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C.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伤亡情况D.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解析】“我要回家!……我不想再呆在这里”说明士兵们已经厌倦了战争,B、C、D与材料无关。
【答案】 A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6年9月,美国人卖给盟国价值2.3亿美元的子弹,6.7亿美元的火药,10.16亿美元的其他爆炸物,1.19亿美元的枪炮,5.25亿美元的炮弹和榴霰弹……美国资本家不忙于结束战争,毫不足怪。
材料二1916年11月中旬,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
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病势日益加剧,发展日益加速。
欧洲正像一个狂暴的疯子,头向下,一直栽落到深渊。
在德国,已宣布所有16~60岁、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公民全体动员。
……德国报界赞同这个方案,声称“往后再也不能容忍无赖和寄生虫”。
其他国家无疑也将仿效这个榜样。
这样,一切大小国家将成为大杀戮的参加者,任何人即使自己未犯过一次罪,也不能逃脱罪行。
——罗曼·罗兰《战时日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美国资本家为什么“不忙于结束战争”。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举出两年来“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的史实。
(3)德国“男女公民全体动员”说明了什么?对德国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何重大影响?【答案】(1)因为美国忙于向交战双方销售军火和战略物资,大发战争横财。
(2)欧洲主要大国竭尽全力进行拼杀,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破坏,给欧洲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交战双方都已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
(3)说明德国已经精疲力竭,正在做垂死挣扎。
影响:德国的这种做法一方面加深了德国人民的灾难,并激化了国内矛盾;另一方面使世界大战的破坏和带来的灾难向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并延缓了大战的结束。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美国提供的贷款和它后来的参战更加强了那种效果。
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
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
——《剑桥战争史》材料二我们的目的仍和以前一样,要在世界中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与自私的无人性的权力相对抗……我们跟德国人民没有什么争吵……他们政府发动这次战争不是出自他们的推动……这次战争的决定,正如在古代不幸的岁月中,统治者什么也不与人民商量,往往就决定了许多战争,而发动和进行那些战争又都是为了某些王朝的利益,或是为了惯于把他们的同胞用作爪牙和工具的一小撮野心家的利益……现在,我们正要对这个与自由为敌的真正敌人应战。
——威尔逊总统提请国会对德宣战的演说(1)根据材料一,分析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2)材料二中,威尔逊在演说中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定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协约国集团为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为保卫自由而同同盟国进行的战争。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德国遭到封锁,物资匮乏;德国军事生产拖垮了本国经济;美国对协约国提供贷款,协约国在经济实力上占有优势;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2)不同意。
理由: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抵抗侵略而参战,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7年11月8日苏俄通过的)“和平法令”指出:苏维埃的工农政府向一切交战国的人民及其政府建议,立即就公开的民主和约进行谈判,立即实行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
——《苏联国内战争史》材料二(1917年)10月10日,英、法、日、意等国派驻俄国大本营的军事代表团联合发出一份照会。
“如果俄国退出战争,它将遭到最严重的后果”。
——《国际关系和苏联对外政策史》材料三法国军事当局要求俄国的杜鹤宁将军“阻止谈判的开始,并把俄国军队留在前线”。
——《苏联国内战争史》材料四(1917年)11月27日,德国司令部的答复来了,他表示愿意开始和平谈判。
——《列宁语录》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苏维埃政府对当时的战争采取什么态度?从本质上分析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
(2)材料二、三说明了什么共性的问题?(3)材料四表明德国愿意谈判,它和苏俄的主张有什么本质区别?(4)依据苏俄国内的矛盾状况,分析苏俄最后签约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苏俄退出一战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
第(1)问苏维埃政府的态度从材料一中很容易归纳,分析原因注意从本质上即一战的性质分析。
第(2)问结合材料二、三可知协约国集团中其他成员国反对俄国退出一战。
第(3)问要明确签约双方目的是不同的,苏俄是为退出一战,而德国则是为摆脱军事上的不利境地。
第(4)问注意结合苏俄当时国内的矛盾状况分析。
【答案】(1)态度:反对这场战争。
本质原因: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战争对垄断资产阶级有利,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所以苏俄要退出这场战争。
(2)协约国反对苏俄提出的“和平法令”,企图把苏俄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的泥潭,使苏俄和德国两败俱伤,从中渔利。
(3)德国主要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企图借机打败协约国集团。
(4)新政权刚刚成立还不巩固,国内经济极端困难,人民迫切需要和平,苏维埃俄国急需获得喘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