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等相关标准 规范整理版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8
企业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要求模版职业卫生是指在工作场所中通过预防、控制和管理,保障员工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一套综合性措施。
企业在开展职业卫生工作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和规定,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下面是企业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要求模版。
1. 卫生环境管理要求:a. 工作场所应保持干燥、清洁,无异味、有害气体及粉尘等。
地面、墙壁、天花板、设备等要经常清洁,保持整洁。
b. 建立合理的通风系统,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并定期进行通风排气设备的检查和维护。
c. 提供饮用水、厕所等基本生活设施,保持水质和卫生。
2. 个人防护要求:a. 根据工作场所的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为员工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确保其正确佩戴和使用。
b. 员工应接受安全教育和培训,了解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c. 定期检查和更换个人防护用品,确保其性能和有效性。
3. 职业性病害防控要求:a. 根据工作场所的特点和职业病害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防控措施,确保员工免受职业性病害侵害。
b.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对有病害危害和接触历史的员工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
c. 配备相应的紧急救援设备和药品,建立急救预案和应急处置措施。
4. 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控制要求:a. 合理设置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确保员工能够充分休息和恢复,避免长时间疲劳工作。
b. 控制工作强度和工作负荷,合理分配工作任务,避免过度劳累引起的职业健康问题。
c. 建立工作时间记录和劳动强度监测制度,定期评估员工的工作状态。
5. 应急预防和管理要求:a. 建立应急预案和事故报告制度,明确员工应急逃生路线、求救程序和联系方式。
b.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急处理能力和逃生自救能力。
c. 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6. 职业卫生培训要求:a. 进行定期的职业卫生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卫生素养。
b. 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病害防控知识、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应急处理和逃生自救等。
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为提高公司的职业卫生管理水平,规范职业卫生档案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9号)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一、公司职业卫生档案,是指公司在职业病危害防治和职业卫生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准确、完整反映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全过程的文字、图纸、照片、报表、音像资料、电子文档等文件材料。
二、公司应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档案(见附件1);(二)职业卫生管理档案(见附件2);(三)职业卫生宣传培训档案(见附件3);(四)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档案(见附件4);(五)公司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见附件5);(六)劳动者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见附件6);(七)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要求的其他资料文件。
三、公司可根据工作实际对职业卫生档案的样表作适当调整,但主要内容不能删减。
涉及项目及人员较多的,可参照样表予以补充。
四、职业卫生档案中某项档案材料较多或者与其他档案交叉的,可在档案中注明其保存地点。
五、公司应设立档案室或指定专门的区域存放职业卫生档案,并指定专门机构和专(兼)职人员负责管理。
六、公司应做好职业卫生档案的归档工作,按年度或建设项目进行案卷归档,及时编号登记,入库保管。
七、公司要严格职业卫生档案的日常管理,防止出现遗失。
八、职业卫生监管部门查阅或者复制职业卫生档案材料时,公司必须如实提供。
九、劳动者离开公司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公司应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十、劳动者在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时,公司应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
十一、本规范印发前公司已建立职业卫生档案的,应当按本规范要求进行完善,分类归档。
十二、公司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职业卫生档案应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移交保管。
职业卫生管理标准1. 概述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增加,职业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职业卫生管理标准是为了保护工人身体健康和提高工作环境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规范。
本文将从职业病防治、职业病评估与监测、危害因素控制、个人防护措施和职业健康教育等方面,探讨职业卫生管理的标准。
2. 职业病防治2.1 病害预防职业病防治的首要任务是预防工人发生职业病。
企业应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减少危害因素对工人的影响。
为了促进企业的科学管理,应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体系,包括病害监测、病害预防和病害救治三个方面。
2.2 病害判定针对可能出现的疑似职业病病人,应建立病害判定机构,通过医学实验和鉴定,明确工人是否患有职业病。
病害判定应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医学准则,确保判定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2.3 病害救治对已经发生职业病的工人,应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包括医疗治疗、康复护理和心理支持等方面的服务。
此外,企业还应对工人的职业病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提供数据支持和完善救治方案。
3. 职业病评估与监测3.1 暴露评估职业病评估是对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和监测。
企业应定期对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包括对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噪音水平、化学物质浓度等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
评估结果应公开透明,并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来降低危害因素的水平。
3.2 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是对员工身体状况进行定期检查,以发现职业病的早期症状。
企业应建立健康档案,对员工进行入职前和离职后的体检,并定期进行各类职业病的特殊检查。
监测结果需要采取保密措施,保护员工的隐私权。
4. 危害因素控制4.1 工程控制企业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控制手段,降低工作环境中危害因素的浓度和暴露水平。
例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安装通风设备、设置防护屏障等措施来减少职业病危害。
4.2 行政控制行政控制是通过规章制度、培训教育、管理制度等手段来控制职业病危害。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包括健康管理体系、安全操作规程等,并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职业卫生档案管理是指对职业卫生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过程,旨在确保职业卫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职工健康的保障。
本文将介绍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的标准格式,包括档案内容、档案管理流程和档案保存要求。
二、档案内容1. 职业卫生档案应包含以下内容:a. 职业卫生风险评估报告:记录职业卫生风险评估结果,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作环境评估和职工健康状况评估等。
b. 职业病防治措施:详细描述职业病防治措施的实施情况,包括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病防护用品和职业病防护培训等。
c. 职业卫生监测数据:记录职业卫生监测数据,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工健康监测和职业卫生设备检测等。
d. 职业病诊断和报告:记录职业病的诊断结果和报告情况,包括职业病诊断证明和职业病报告表等。
e. 职业卫生培训记录:记录职业卫生培训的内容、时间和参与人员,包括职业病防护知识培训和职业病防护技能培训等。
f. 职业卫生事故记录:记录职业卫生事故的发生情况和处理结果,包括职业病事故报告和职业病事故调查报告等。
三、档案管理流程1. 档案收集:职业卫生档案应由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收集,包括职业卫生监测机构提供的监测数据、职业病防治机构提供的防治措施和职业病诊断结果等。
2. 档案整理:收集到的职业卫生档案应进行分类整理,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档案,应进行保密处理。
3. 档案保存:职业卫生档案应保存在专门的档案室或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备份和归档。
档案保存时间一般为30年,过期档案应进行销毁处理。
4. 档案利用:职业卫生档案可以用于职业卫生管理和决策参考,如职业卫生风险评估、职业病防治措施制定和职业卫生监测等。
档案的利用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保密要求。
四、档案保存要求1. 纸质档案保存:职业卫生档案的纸质文件应采用酸性纸或中性纸进行制作,避免使用易腐蚀、易变质的材料。
档案应存放在防潮、防火、防虫的档案柜中,定期进行检查和保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T 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2007—08—13发布2008—0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目次前言 (Ⅲ)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评价目的和基本原则 (2)5 评价依据 (2)6 评价范围与内容 (3)7 评价方法 (3)8 评价程序 (3)9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方案编制 (4)10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编制 (4)11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表编制 (6)附录A(资料性附录)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应收集的主要资料 (7)附录B(资料性附录)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程序 (8)附录C(资料性附录)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格式 (9)附录D(资料性附录)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表格式 (11)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D都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山东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湖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永青、闫慧芳、吴世达、易继湖、张玉慧、缪庆、胡伟江、蔡立群、邵强、余善法、张贻瑞、丘创逸、朱宝立、温亚男。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目的和基本原则、依据、内容、方法、程序和报告编写格式等。
本标准适用于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安监总厅安键[2014]39号第一条为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技术服务机构)从业行为,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水平和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0号)等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专业技术人员应当遵守以下行为准则:(一)坚持遵纪守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依法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并自觉接受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二)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强化社会责任,做好职业卫生技术支撑,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三)坚持诚实守信原则,确保技术结论科学、客观、真实,对出具的职业卫生技术报告承担法律责任;(四)坚持优质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五)坚持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自觉维护行业形象和信誉,落实行业自律的要求;(六)坚持廉洁从业,恪守职业道德,承担保密义务,自觉抵制不正之风。
第三条专业技术人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
开展采样、检测活动时,每个检测项目应由2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和复核人)完成。
职业病危害评价项目组中应包含相应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卫生工程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和检测人员(必要时);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具有3年以上职业卫生相关工作经验。
第四条技术服务机构应积极主动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确保每年取得一定数量的评价、检测服务业绩,不断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五条技术服务机构应建立评价报告信息网上公开制度,评价报告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或审核通过后15日内将有关信息在网上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和法律、法规规定可不予公开的除外)。
网上公开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一)建设单位(用人单位)名称、地理位置及联系人;(二)项目名称及简介;(三)现场调查、采样、检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名单、时间,建设单位(用人单位)陪同人;(四)建设项目(用人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检测结果;(五)评价结论与建议;(六)技术审查专家组评审意见。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第一条为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技术服务机构)从业行为,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水平和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技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0号)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专业技术人员应当遵守以下行为准则:(一)坚持遵纪守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依法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并自觉接受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二)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强化社会责任,做好职业卫生技术支撑,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三)坚持诚实守信原则,确保技术结论科学、客观、真实,对出具的职业卫生技术报告承担法律责任;(四)坚持优质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五)坚持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自觉维护行业形象和信誉,落实行业自律的要求;(六)坚持廉洁从业,恪守职业道德,承担保密义务,自觉抵制不正之风。
第三条专业技术人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
开展采样、检测活动时,每个检测项目应由2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和复核人)完成。
职业病危害评价项目组中应包含相应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卫生工程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和检测人员(必要时);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具有3年以上职业卫生相关工作经验。
第四条技术服务机构应积极主动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确保每年取得一定数量的评价、检测服务业绩,不断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五条技术服务机构应建立评价报告信息网上公开制度,评价报告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或审核通过后15日内将有关信息在网上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和法律、法规规定可不予公开的除外)。
网上公开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一)建设单位(用人单位)名称、地理位臵及联系人;(二)项目名称及简介;(三)现场调查、采样、检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名单、时间,建设单位(用人单位)陪同人;(四)建设项目(用人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检测结果;(五)评价结论与建议;(六)技术审查专家组评审意见。
职业卫生管理规定模版职业卫生是指对职工在劳动过程中遭受的来自于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所造成的健康危害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的科学和实践活动。
职业卫生管理规定是为了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范。
本文将就职业卫生管理规定的模版进行探讨,主要包括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卫生评价、职业病防治措施等几个方面。
一、职业卫生管理制度1. 职业卫生管理目标:确保职工的安全、健康和生产过程的可持续发展。
2. 职业卫生管理职责:明确职业卫生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3. 职业卫生管理程序:规定职业卫生管理的具体流程和步骤,如危害辨识与评估、制定防护措施、监测与检测、职业健康监护等。
4. 职业卫生培训与教育:确定职业卫生培训的内容和要求,加强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5. 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建立和管理职业卫生档案,包括职工的职业健康监护记录、职业病防治情况等。
二、职业卫生评价1. 职业卫生危害辨识与评估: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进行识别、量化评价和风险评估,为制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2.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测定: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测定,掌握工作环境中的危害程度和变化情况。
3. 职业病危害评价:对职业病危害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危害程度和暴露水平,为职业卫生控制提供依据。
4. 职业病监测与报告:建立职业病监测系统,及时收集职业病病例和疑似病例的信息,并报告有关职能部门。
三、职业病防治措施1. 职业病防护设施与设备:规定工作场所必须配备相应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设备,如通风设备、个人防护用品等。
2. 职业病防护措施的制定与执行:制定针对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并确保执行。
3. 职业病危害物质的管理与控制:对职业病危害物质的采购、储存、使用和处理等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
4. 职业卫生监护:建立职业健康监护体系,定期对从事高危职业的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和评估。
5. 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加强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职工的职业卫生意识和防护能力。
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一、引言职业卫生档案是记录和管理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文件,对于保障员工健康、预防职业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规范职业卫生档案的管理,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可靠性和保密性。
二、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1. 完整性:职业卫生档案应包括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全过程记录,包括职业危害评价、职业健康监测、职业病防治措施等。
2. 可靠性:职业卫生档案的内容应真实、准确、可靠,必要时应有相关证明材料作为佐证。
3. 保密性:职业卫生档案应严格保密,仅限于需要知晓的人员查阅,防止泄露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
三、档案管理的内容和要求1. 档案建立a. 档案管理机构:企业应设立职业卫生档案管理机构,明确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确保档案管理的专业性和高效性。
b. 档案分类:根据职业卫生工作的不同内容,将档案分为职业危害评价档案、职业健康监测档案、职业病防治措施档案等。
c. 档案编号:为每个职业卫生档案建立唯一的编号,便于管理和查询。
2. 档案采集和整理a. 职业危害评价档案:记录企业职业危害评价的结果和方法,包括工作场所环境监测数据、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估报告等。
b. 职业健康监测档案:记录员工的职业健康监测结果,包括体检报告、职业病筛查结果、职业病诊断报告等。
c. 职业病防治措施档案:记录企业采取的职业病防治措施,包括职业卫生设施建设、职业卫生培训、个体防护用品配备等。
3. 档案保存和归档a. 档案保存期限: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职业卫生档案的保存期限一般为30年,特殊情况下可延长保存期限。
b. 档案归档:职业卫生档案应按照一定的归档规则进行整理,确保档案的易查阅和保管。
4. 档案查询和利用a. 查询权限:企业职业卫生档案的查询权限应明确,仅限于需要知晓的人员,如企业内部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政府监管部门等。
b. 档案利用:职业卫生档案可用于企业内部职业卫生管理、职业病诊断和赔偿、政府监管等方面。
四、档案管理的监督和评估1. 监督机构:政府职业卫生监督机构应对企业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档案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一、引言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是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与安全,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规范职业卫生工作的实施和管理。
本操作规程适合于所有员工,包括办公室人员、生产工人以及其他从业人员。
二、职业卫生管理体系1. 职业卫生管理责任:公司领导层应确立职业卫生管理的重要性,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
同时,应指派专人负责职业卫生事务,并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2. 职业卫生目标:公司应设立明确的职业卫生目标,包括降低职业病发病率、提高员工健康水平等。
同时,应制定相应的指标和考核体系,定期评估和监控职业卫生工作的效果。
3. 职业卫生培训:公司应定期组织职业卫生培训,包括职业病的预防知识、个人防护措施的使用方法等。
培训内容应根据不同岗位和工种的特点进行调整,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职业卫生风险评估与控制1. 职业卫生风险评估:公司应对工作环境进行职业卫生风险评估,包括对有害物质的检测和测量,分析工作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等。
评估结果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职业卫生风险控制:根据职业卫生风险评估结果,公司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工艺改进、工程控制、个人防护用具的使用等。
同时,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相关设备和防护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四、职业卫生监测与检查1. 职业卫生监测:公司应定期进行职业卫生监测,包括对员工体内有害物质的检测、工作场所空气质量的监测等。
监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员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
2. 职业卫生检查:公司应定期组织职业卫生检查,包括对员工的健康体检、职业病筛查等。
检查结果应及时通知员工,并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和医疗服务。
五、职业卫生事故应急处理1. 职业卫生事故预防:公司应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事故预防机制,包括制定应急预案、组织演练等。
同时,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2. 职业卫生事故处理:一旦发生职业卫生事故,公司应即将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救治伤员、隔离事故现场等。
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职业卫生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够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还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详细阐述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的五个部分,包括档案建立、档案内容、档案保存、档案使用和档案更新。
一、档案建立1.1 确定档案建立的目的和范围:-明确档案建立的目的,例如为了监测职业健康状况、提供医疗救助等。
-确定档案建立的范围,包括哪些员工需要建立档案,档案的内容涵盖哪些方面。
1.2 设立档案管理机构和人员:-确定负责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的机构,例如人力资源部门或职业卫生管理部门。
-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他们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3 制定档案建立的流程和标准:-制定档案建立的流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录入和审核等环节。
-制定档案建立的标准,确保档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档案内容2.1 基本信息:-包括员工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
-记录员工的工作岗位、从业时间、职业暴露史等相关信息。
2.2 健康状况:-记录员工的体检结果、职业病史、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等。
-记录员工的职业病防护措施使用情况、职业卫生培训情况等。
2.3 职业卫生监测:-记录职业卫生监测的结果,包括空气质量监测、噪声监测等。
-记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结果,例如化学物质浓度、粉尘浓度等。
三、档案保存3.1 确定档案保存的期限:-根据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档案保存的期限。
-对于特定的职业卫生档案,如职业病患者档案,可以考虑永久保存。
3.2 制定档案保存的措施:-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和机密性,采取适当的物理和电子存储措施。
-建立档案借阅和归还的登记制度,确保档案的使用和管理的规范性。
3.3 定期进行档案检查和整理:-定期检查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定期整理档案,确保档案的有序性和易查性。
四、档案使用4.1 提供档案的服务:-为员工提供档案查询和复印的服务,确保员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2022职业卫生标准清单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1GB5083-1999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2GB/T11651-2008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3GB/T12801-2008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4GB/T15236-2008职业安全卫生术语5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6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7GB/T29510-2013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基本要求8GB/T50087-2013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9GB50477-2017纺织工业职业安全卫生设施设计10GB50577-2010水泥工厂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11GB/T50643-2018橡胶工厂职业安全卫生设计标准12GB50889-2013人造板工程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13GB51155-2016机械工程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14GB/T51349-2019林产加工工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标准15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16GBZ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17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18GBZ24—2017职业性减压病的诊断19GBZ98—2017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20GBZ121—2017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放射防护要求21GBZ128—2019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22GBZ131—2017医用X射线治疗放射防护要求23GBZ139—2019稀土生产场所放射防护要求24GBZ158—200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25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26GBZ/T160.1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铅及其化合物27GBZ/T160.1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锂及其化合物28GBZ/T160.1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镍及其化合物29GBZ/T160.2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氮化合物30GBZ/T160.3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磷化合物31GBZ/T160.3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砷及其化合物32GBZ/T160.3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硫化物33GBZ/T160.3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氟化物34GBZ/T160.3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氯化物35GBZ/T160.42—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36GBZ/T160.4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37GBZ/T160.45—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烷烃类化合物38GBZ/T160.4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不饱和烃类化合物39GBZ/T160.4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芳香烃类化合物40GBZ/T160.48—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醇类化合物41GBZ/T160.4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硫醇类化合物42GBZ/T160.5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氧基乙醇类化合物43GBZ/T160.51—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酚类化合物44GBZ/T160.52—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醚类化合物45GBZ/T160.5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苯基醚类化合物46GBZ/T160.54—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醛类化合物47GBZ/T160.55—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酮类化合物48GBZ/T160.5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环酮和芳香族酮类化合物49GBZ/T160.5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环氧化合物50GBZ/T160.5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羧酸类化合物51GBZ/T160.6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酰基卤类化合物52GBZ/T160.6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酰胺类化合物53GBZ/T160.63—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54GBZ/T160.6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不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55GBZ/T160.6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异氰酸酯类化合物56GBZ/T160.6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胺类化合物57GBZ/T160.7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肼类化合物58GBZ/T160.7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族胺类化合物59GBZ/T160.7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硝基烷烃类化合物60GBZ/T160.7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族硝基化合物61GBZ/T160.7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杂环化合物62GBZ/T160.7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磷农药63GBZ/T160.7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氯农药64GBZ/T160.78—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拟除虫菊脂类农药65GBZ/T160.7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药物类化合物66GBZ/T160.8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炸药类化合物6768GBZ/T173—2006职业卫生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69GBZ/T189.1—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部分:超高频辐射70GBZ/T189.2—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2部分:高频电磁场71GBZ/T189.3—2018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1Hz~100kHz电场和磁场72GBZ/T189.4—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4部分:激光辐射73GBZ/T189.5—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5部分:微波辐射74GBZ/T189.6—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部分:紫外辐射75GBZ/T189.7—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76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77GBZ/T189.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9部分:手传振动78GBZ/T189.10—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79GBZ/T189.11—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1部分:体力劳动时的心率80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81GBZ/T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82GBZ/T192.3—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83GBZ/T192.4—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84GBZ/T192.5—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85GBZ/T192.6—2018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6部分:超细颗粒和细颗粒总数量浓度86GBZ/T193—2007石棉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范87GBZ/T194—2007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88GBZ/T195—2007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89GBZ/T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90GBZ/T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91GBZ/T198—2007使用人造矿物纤维绝热棉职业病危害防护规程92GBZ/T199—2007服装干洗业职业卫生管理规范93GBZ/T203—2007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94GBZ/T204—2007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信息指南95GBZ/T205—2007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96GBZ/T206—2007密闭空间直读式仪器气体检测规范97GBZ/T210.1—2008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1部分:工作场所化学物质职业接触限值98GBZ/T210.2—2008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2部分:工作场所粉尘职业接触限值99GBZ/T210.3—2008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3部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100GBZ/T210.4—2008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4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测定方法101GBZ/T210.5—2008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5部分: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测定方法102GBZ/T211—2008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规范103GBZ/T212—2008纺织印染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指南104GBZ/T213—2008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105GBZ221—2009消防员职业健康标准106GBZ/T222—2009密闭空间直读式气体检测仪选用指南107GBZ/T223—2009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108GBZ/T224—2010职业卫生名词术语109GBZ/T225—2010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110GBZ/T229.1—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111GBZ/T229.2—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112GBZ/T229.3—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113GBZ/T229.4—201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114GBZ/T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115GBZ/T231—201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职业卫生防护技术规范116GBZ/T240.2—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2部分:急性经口毒性试验117GBZ/T240.3—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3部分:急性经皮毒性试验118GBZ/T240.4—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4部分:急性吸入毒性试验119GBZ/T240.5—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5部分:急性眼刺激性/腐蚀性试验120GBZ/T240.6—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6部分:急性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121GBZ/T240.7—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7部分:皮肤致敏试验122GBZ/T240.8—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8部分: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123GBZ/T240.9—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9部分: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124GBZ/T240.10—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10部分: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125GBZ/T240.11—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11部分:体内哺乳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126GBZ/T240.12—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12部分:体内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127GBZ/T240.13—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13部分:哺乳动物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128GBZ/T240.14—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14部分:啮齿类动物显性致死试验129GBZ/T240.15—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15部分:亚急性经口毒性试验130GBZ/T240.16—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16部分:亚急性经皮毒性试验131GBZ/T240.17—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17部分:亚急性吸入毒性试验132GBZ/T240.18—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18部分: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133GBZ/T240.19—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19部分:亚慢性经皮毒性试验134GBZ/T240.20—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20部分:亚慢性吸入毒性试验135GBZ/T240.21—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21部分:致畸试验136GBZ/T240.22—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22部分:两代繁殖毒性试验137GBZ/T240.23—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23部分: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138GBZ/T240.24—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24部分:慢性经口毒性试验139GBZ/T240.25—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25部分:慢性经皮毒性试验140GBZ/T240.26—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26部分:慢性吸入毒性试验141GBZ/T240.27—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27部分:致癌试验142GBZ/T240.28—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28部分:慢性毒性/致癌性联合试验143GBZ/T240.29—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29部分: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144GBZ/T244—2017电离辐射所致皮肤剂量估算方法145GBZ/T251—2014汽车铸造作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146GBZ/T252—2014中小箱包加工企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147GBZ/T253—2014造纸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指南148GBZ/T254—2014尿中苯巯基尿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149GBZ/T259—2014硫化氢职业危害防护导则150GBZ/T272—2016中小制鞋企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151GBZ/T275—2016氯气职业危害防护导则152GBZ/T276—2016自吸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适合性检验颜面分栏153GBZ/T277—2016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154GBZ/T280—2017火力发电企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155GBZ/T284—2016正己烷职业危害防护导则156GBZ/T285—2016珠宝玉石加工行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157GBZ/T286—2016血中1,2-二氯乙烷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158GBZ/T287—2017木材加工企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159GBZ/T295—2017职业人群生物监测方法总则160GBZ/T296—2017职业健康促进名词术语161GBZ/T297—2017职业健康促进技术导则162GBZ/T298—2017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163GBZ/T299.2—2017电池制造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第2部分:硅太阳能电池164GBZ/T300.1—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部分:总则165GBZ/T300.2—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部分:锑及其化合物166GBZ/T300.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3部分:钡及其化合物167GBZ/T300.4—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4部分:铍及其化合物168GBZ/T300.5—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5部分:铋及其化合物169GBZ/T300.6—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6部分:镉及其化合物170GBZ/T300.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7部分:钙及其化合物171GBZ/T300.8—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8部分:铯及其化合物172GBZ/T300.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9部分:铬及其化合物173GBZ/T300.10—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0部分:钴及其化合物174GBZ/T300.11—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1部分:铜及其化合物175GBZ/T300.1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3部分:铟及其化合物176GBZ/T300.15—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5部分:铅及其化合物177GBZ/T300.16—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6部分:镁及其化合物178GBZ/T300.1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7部分:锰及其化合物179GBZ/T300.18—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8部分:汞及其化合物180GBZ/T300.1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9部分:钼及其化合物181GBZ/T300.21—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1部分:钾及其化合物182GBZ/T300.22—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2部分:钠及其化合物183GBZ/T300.2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3部分:锶及其化合物184GBZ/T300.24—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4部分:钽及其化合物185GBZ/T300.25—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5部分:铊及其化合物186GBZ/T300.26—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6部分:锡及其无机化合物187GBZ/T300.2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7部分: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三甲基氯化锡和三乙基氯化锡188GBZ/T300.28—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8部分:钨及其化合物189GBZ/T300.2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9部分:钒及其化合物190GBZ/T300.30—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30部分:钇及其化合物191GBZ/T300.31—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31部分:锌及其化合物192GBZ/T300.32—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32部分:锆及其化合物193GBZ/T300.3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33部分:金属及其化合物194GBZ/T300.34—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34部分:稀土金属及其化合物195GBZ/T300.35—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35部分:三氟化硼196GBZ/T300.3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37部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197GBZ/T300.38—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38部分:二硫化碳198GBZ/T300.4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43部分:叠氮酸和叠氮化钠199GBZ/T300.45—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45部分:五氧化二磷和五硫化二磷200GBZ/T300.46—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46部分:三氯化磷和三氯硫磷201GBZ/T300.4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47部分:砷及其无机化合物202GBZ/T300.48—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48部分:臭氧和过氧化氢203GBZ/T300.51—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51部分:六氟化硫204GBZ/T300.52—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52部分:氯化亚砜205GBZ/T300.5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53部分:硒及其化合物206GBZ/T300.54—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54部分:碲及其化合物207GBZ/T300.58—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58部分:碘及其化合物208GBZ/T300.5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59部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209GBZ/T300.60—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60部分: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和壬烷210GBZ/T300.61—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61部分:丁烯、1,3-丁二烯和二聚环戊二烯211GBZ/T300.62—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62部分:溶剂汽油、液化石油气、抽余油和松节油212GBZ/T300.64—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64部分:石蜡烟213GBZ/T300.65—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65部分: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214GBZ/T300.66—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66部分:苯、甲苯、二甲苯和乙苯215GBZ/T300.68—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68部分:苯乙烯、甲基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216GBZ/T300.6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69部分:联苯和氢化三联苯217GBZ/T300.7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73部分: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218GBZ/T300.7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77部分: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219GBZ/T300.78—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78部分:氯乙烯、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220GBZ/T300.80—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80部分:氯丙烯和二氯丙烯221GBZ/T300.81—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81部分:氯苯、二氯苯和三氯苯222GBZ/T300.82—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82部分:苄基氯和对氯甲苯223GBZ/T300.8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83部分:溴苯224GBZ/T300.84—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84部分:甲醇、丙醇和辛醇225GBZ/T300.85—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85部分:丁醇、戊醇和丙烯醇226GBZ/T300.86—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86部分:乙二醇227GBZ/T300.88—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88部分:氯乙醇和1,3-二氯丙醇228GBZ/T300.9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93部分:五氯酚和五氯酚钠229GBZ/T300.96—2018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96部分:七氟烷、异氟烷和恩氟烷230GBZ/T300.9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97部分:二丙二醇甲醚和1-甲氧基-2-丙醇231GBZ/T300.9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99部分:甲醛、乙醛和丁醛232GBZ/T300.100—2018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00部分:糠醛和二甲氧基甲烷233GBZ/T300.101—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01部分:三氯乙醛234GBZ/T300.10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03部分:丙酮、丁酮和甲基异丁基甲酮235GBZ/T300.104—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04部分:二乙基甲酮、2-己酮和二异丁基甲酮236GBZ/T300.106—2018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06部分:氯丙酮237GBZ/T300.110—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10部分:氢醌和间苯二酚238GBZ/T300.112—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12部分:甲酸和乙酸239GBZ/T300.114—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14部分:草酸和对苯二甲酸240GBZ/T300.115—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15部分:氯乙酸241GBZ/T300.116—2018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16部分:对甲苯磺酸242GBZ/T300.118—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18部分:乙酸酐、马来酸酐和邻苯二甲酸酐243GBZ/T300.122—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22部分:甲酸甲酯和甲酸乙酯244GBZ/T300.126—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26部分:硫酸二甲酯和三甲苯磷酸酯245GBZ/T300.12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27部分:丙烯酸酯类246GBZ/T300.128—2018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28部分:甲基丙烯酸酯类247GBZ/T300.12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29部分:氯乙酸甲酯和氯乙酸乙酯248GBZ/T300.130—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30部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249GBZ/T300.132—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32部分: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250GBZ/T300.13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33部分:乙腈、丙烯腈和甲基丙烯腈251GBZ/T300.134—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34部分:丙酮氰醇和苄基氰252GBZ/T300.136—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36部分:三甲胺、二乙胺和三乙胺253GBZ/T300.13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37部分:乙胺、乙二胺和环己胺254GBZ/T300.13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39部分:乙醇胺255GBZ/T300.140—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40部分:肼、甲基肼和偏二甲基肼256GBZ/T300.142—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42部分:三氯苯胺257GBZ/T300.14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43部分:对硝基苯胺258GBZ/T300.146—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46部分:硝基苯、硝基甲苯和硝基氯苯259GBZ/T300.14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49部分:杀螟松、倍硫磷、亚胺硫磷和甲基对硫磷260GBZ/T300.150—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50部分:敌敌畏、甲拌磷和对硫磷261GBZ/T300.151—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51部分:久效磷、氧乐果和异稻瘟净262GBZ/T300.15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53部分:磷胺、内吸磷、甲基内吸磷和马拉硫磷263GBZ/T300.15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59部分:硝化甘油、硝基胍、奥克托今和黑索金264GBZ/T300.160—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60部分:洗衣粉酶265GBZ/T300.161—2018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61部分:三溴甲烷266GBZ/T300.162—2018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62部分:苯醌267GBZ/T300.163—2018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63部分:甲苯二异氰酸酯268GBZ/T300.164—2018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64部分: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269GBZ/T302—2018尿中锑的测定原子荧光光谱法270GBZ/T303—2018尿中铅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271GBZ/T304—2018尿中铝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272GBZ/T305—2018尿中锰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273GBZ/T306—2018尿中铬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274GBZ/T307.1—2018尿中镉的测定第1部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275GBZ/T307.2—2018尿中镉的测定第2部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276GBZ/T308—2018尿中多种金属同时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277GBZ/T309—2018尿中丙酮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278GBZ/T310—2018尿中1-溴丙烷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279GBZ/T311—2018尿中甲苯二胺的测定气相色谱法280GBZ/T312—2018尿中N-甲基乙酰胺的测定气相色谱法281GBZ/T313.1—2018尿中三甲基氯化锡的测定第1部分:气相色谱法282GBZ/T313.2—2018尿中三甲基氯化锡的测定第2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283GBZ/T314—2018血中镍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284GBZ/T315—2018血中铬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285GBZ/T316.1—2018血中铅的测定第1部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286GBZ/T316.2—2018血中铅的测定第2部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287GBZ/T316.3—2018血中铅的测定第3部分:原子荧光光谱法288GBZ/T317.1—2018血中镉的测定第1部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289GBZ/T317.2—2018血中镉的测定第2部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290GBZ/T318.1—2018血中三甲基氯化锡的测定第1部分:气相色谱法291GBZ/T318.2—2018血中三甲基氯化锡的测定第2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292WS/T22—1996血中游离原卟啉的荧光光度测定方法293WS/T23—1996尿中δ-氨基乙酰丙酸的分光光度测定方法294WS/T25—1996尿中汞的冷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一)碱性氯化亚锡还原法295WS/T26—1996尿中汞的冷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二)酸性氯化亚锡还原法296WS/T27—1996尿中有机(甲基)汞、无机汞和总汞的分别测定方法选择性还原-冷原子吸收光谱法297WS/T29—1996尿中砷的氢化物发生-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298WS/T30—1996尿中氟的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方法299WS/T39—1996尿中硫氰酸盐的吡啶-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测定方法300WS/T40—1996尿中2-硫代噻唑烷erif;color:black">-4-羧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301WS/T41—1996呼出气中二硫化碳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302WS/T42—1996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的分光光度测定方法303WS/T44—1996尿中镍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304WS/T46—1996尿中铍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305WS/T47—1996尿中硒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法306WS/T49—1996尿中苯酚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一)液晶柱法307WS/T50—1996尿中苯酚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二)FFAP柱法308WS/T51—1996呼出气中苯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309WS/T53—1996尿中马尿酸、甲基马尿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310WS/T54—1996尿中苯乙醛酸和苯乙醇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311WS/T56—1996尿中对氨基酚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312WS/T58—1996尿中对硝基酚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313WS/T59—1996尿中4-氨基-2,6-二硝基甲苯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314WS/T61—1996尿中五氯酚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315WS/T62—1996尿中甲醇的顶空气相色谱测定方法316WS/T63—1996尿中亚硫基二乙酸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317WS/T66—1996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的分光光度测定方法羟胺三氯化铁法318WS/T67—1996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的分光光度测定方法硫代乙酰胆碱-联硫代双硝基苯甲酸法319WS/T92—1996血中锌原卟啉的血液荧光计测定方法320WS/T93—1996血清中铜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321WS/T94—1996尿中铜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322WS/T95—1996尿中锌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323WS/T96—1996尿中三氯乙酸顶空气相色谱测定方法324WS/T97—1996尿中肌酐分光光度测定方法325WS/T98—1996尿中肌酐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326WS/T109—1999血清中硒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327WS/T175—1999呼出气中丙酮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328WS/T110—1999职业接触甲苯的生物限值329WS/T111—1999职业接触三氯乙烯的生物限值330WS/T112—1999职业接触铅及其化合物的生物限值331WS/T113—1999职业接触镉及其化合物的生物限值332WS/T114—1999职业接触一氧化碳的生物限值333WS/T115—1999职业接触有机磷酸酯类农药的生物限值334WS/T239—2004职业接触二硫化碳的生物限值335WS/T240—2004职业接触氟及其无机化合物的生物限值336WS/T241—2004职业接触苯乙烯的生物限值337WS/T242—2004职业接触三硝基甲苯的生物限值338WS/T243—2004职业接触正己烷的生物限值339WS/T264—2006职业接触五氯酚的生物限值340WS/T265—2006职业接触汞的生物限值341WS/T266—2006职业接触可溶性铬盐的生物限值342WS/T267—2006职业接触酚的生物限值343WS667—2019机械臂放射治疗装置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防治职业病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摘要:
一、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意义
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内容
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实施
正文:
一、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意义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和发布的,旨在保护劳动者健康,对劳动条件(工作场所)的卫生要求做出的技术规定。
这些标准涉及到工作场所的有害因素、职业病的诊断与鉴定、职业病的治疗与康复等方面,是实施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技术规范,也是卫生监督和管理的法定依据。
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内容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工作场所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有害因素、物理有害因素、生物有害因素等。
2.职业病的诊断与鉴定:包括职业病的诊断标准、鉴定程序和鉴定机构等。
3.职业病的治疗与康复:包括职业病的治疗方法、康复措施和医疗服务等。
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实施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职工
和公众等。
政府需要加强对职业卫生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的职业卫生意识;企业需要严格遵守职业卫生标准,保障职工的健康权益;职工需要了解职业卫生标准,积极参与职业卫生工作;公众需要关注职业卫生标准,维护自身的健康权益。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样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员工及外来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办公室人员、生产人员等。
第三条本单位负责设立职业卫生管理委员会,负责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四条职业卫生管理委员会成员应包括单位领导、职业卫生专家、工会代表等。
第五条本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对员工的职业卫生资料进行登记和管理。
第二章职业卫生管理的责任第六条本单位应当加强职业卫生管理,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第七条单位领导应当对职业卫生工作负总责,确保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
第八条职业卫生管理委员会应当制定职业卫生管理计划,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第九条职业卫生专家应当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意见,指导单位开展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第十条工会应当代表员工维护职业健康权益,监督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
第十一条员工应当遵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工作操作规程,注意个人防护。
第三章职业卫生管理的内容第十二条建立安全生产和健康保护的管理制度,确保工作场所、设备设施等符合安全卫生标准。
第十三条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第十四条提高员工的职业卫生意识,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培训。
第十五条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强化岗位应急救援措施。
第十六条每年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职业病防治档案。
第十七条针对职业病患者实施康复治疗,保障其合法权益。
第四章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执行第十八条职业卫生管理委员会应当按照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制定职业卫生管理计划和措施。
第十九条职业卫生管理委员会应当定期召开会议,总结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情况,对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二十条职业卫生专家应当协助单位开展职业卫生监测、评估和健康风险管控工作。
第二十一条工会应当指导员工了解职业病防治政策和措施,积极参与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职业卫生管理规章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地避免和控制职业危害,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遵循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从业人员。
本单位为了全面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加强职业卫生管理,特制订职业卫生管理规章制度。
第三条本单位应当制定相应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和制度,明确责任人,切实保护每一位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
第四条本单位要加强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培训,确保所有员工了解职业卫生风险,积极参与职业卫生管理。
第五条本单位应当定期组织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卫生检查,对工作环境和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职业危害。
第六条本单位应当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职业病,保障从业人员的健康。
第七条本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员工面对职业健康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
第八条本单位应当落实职业卫生管理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职业卫生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确保职业卫生管理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二章职业卫生风险评估第九条本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危害因素清单,对所有岗位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调查和评估。
第十条本单位应当制定职业卫生风险评估计划,明确评估的内容、方法和时限,确定评估人员和监管机构。
第十一条本单位应当定期开展职业卫生风险评估,及时更新评估结果,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职业风险。
第十二条本单位应当对职业危害因素的管控措施进行监测,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第三章职业卫生防护第十三条本单位应当根据职业卫生风险评估结果,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和防护用品。
第十四条本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卫生防护制度,明确防护措施和使用要求,加强对从业人员的防护培训。
第十五条本单位应当加强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检查和维护,保证设施的完好性和有效性。
第十六条本单位应当定期组织职业卫生防护设备的检测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职业健康卫生管理规定
是指针对特定行业或特定工作环境的职业健康卫生管理的具体规定。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职业健康卫生管理规定的内容可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职业健康卫生管理规定包括以下方面:
1. 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卫生要求。
这包括对工作场所的建设和布局要求,如通风、照明、噪音、尘埃等环境因素的控制;对危险物质的控制和管理,如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的安全使用和处理要求;对机械设备和工艺流程的安全与卫生要求。
2. 职业病防治措施。
这包括对潜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估和控制要求;对职业病防治设施和设备的要求;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职业健康监护的要求。
3. 职工健康管理要求。
这包括对职工职业健康状况评估和监测的要求;对职工职业健康体检和健康档案管理的要求;对职工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的要求。
4. 职业健康监督和管理要求。
这包括对职业健康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的要求;对职业健康监督规划和实施的要求;对职业健康事故和职业病事故的报告和调查要求。
职业健康卫生管理规定的目的是保护职工的健康和安全,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和职业伤害的发生,提高工作环境的质量和职业健康管理的水平。
第 1 页共 1 页。
职业卫生管理规定范本一、总则1. 为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职业卫生管理规定。
2. 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从事劳动的职工和相关管理人员。
二、职业卫生管理责任1. 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应加强对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视,树立正确的职业卫生观念,制定并落实职业卫生目标。
2. 安全生产部门负责协调本单位的职业卫生工作,制定职业卫生计划并监督实施,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
3. 各部门负责人要关注本部门职业卫生工作,落实职业卫生责任,确保工作场所的卫生环境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4. 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卫生管理知识和技能,定期组织职业卫生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职工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 所有职工都有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责任,应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具,积极参与职业卫生培训和健康监护。
三、职业卫生管理措施1. 工作场所环境卫生公司将定期进行工作场所的环境卫生检查和评估,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符合相关职业卫生标准,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2. 作业过程的卫生管理为保护员工的健康,公司将制定并执行相关作业流程和操作规范,包括对有毒物质的使用与储存管理、危险废物的处理等,并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检查。
3. 个人防护用具公司将配备并发放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具,对使用和维护进行培训,确保员工在工作中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4. 职业卫生监测公司将建立职业卫生监测体系,定期对危害物质进行监测,评估员工的暴露情况,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5. 职业病防治公司将建立完善的职业病防治制度,包括职业病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措施,确保员工职业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四、职业卫生培训和教育1. 公司将定期组织职业卫生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职业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新员工入职时,应进行职业卫生培训,介绍工作场所的卫生环境要求和个人防护要求。
一、职业危害相关标准及规范(源卫生部网站)《石油加工业卫生防护距离》GB 8195-2011《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GBZ/T 229.4-2012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224-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 229.3-2010 《职业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GBZ78-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2010》GBZ23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GBZ/T229-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职业卫生防护技术规范》GBZ/T231《核电厂职业照射监测规范》GBZ232-2010《职业性铊中毒诊断标准》GBZ226-2010《职业性航空病诊断标准》GBZ93-2010《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75-2010《职业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GBZ78-2010《职业性急性羰基镍中毒诊断标准》GBZ28-2010《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225-2010《密闭空间直读式气体检测仪选用指南》GBZ/T222-2009《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Z/T223-2009《消防员职业健康标准》GBZ221-2009《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GBZ/T213-2008《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GBZ/T 189.7—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部分:紫外辐射》GBZ/T 189.6—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2部分:高频电磁场》GBZ/T 189.2—2007 《纺织印染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指南》GBZ/T212-2008《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GBZ51-2009《工作场所化学物质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GBZ/T210.1-2008《工作场所粉尘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GBZ/T210.2-2008《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3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测定方法:第4部分》《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测定方法:第5部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2003《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醇类化合物》GBZ/T160.48-2007《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204-2007《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信息指南》GBZ/T 204-2007《使用人造矿物纤维绝热棉职业病危害防护规程》GBZ/T 198-2007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4-2007 《职业卫生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GBZ/T 173-200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工业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2部分:高频电磁场》GBZ/T 189.2-2007 《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AQ/T 3034-2010《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罐区现场安全监控装备设置规范》AQ 3036-2010《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分析)应用导则》AQ/T 3049-2013 《电子工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4201-2008《作业场所空气呼吸性煤尘接触浓度管理标准》AQ 4202-2008《作业场所空气呼吸性岩尘接触浓度管理标准》AQ 4203-2008《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AQ/T 4206-2010《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结构》AQ/T 4207-2010 《有毒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AQ/T 4208-2010《革类加工制造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 4210-2010《家具制造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 4211-2010《氧化铝厂防尘防毒技术规程》AQ/T 4212-2011《煤层气开采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 4213-2011《焊接工艺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 4214-2011《制革职业安全卫生规程》AQ 4215-2011《钢铁冶炼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技术规范》AQ/T 4216-2011《铝加工厂防尘防毒技术规程》AQ/T 4218-2012《焦化行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T 4219-2012《石材加工工艺防尘技术规范》AQ 4220-2012《粮食加工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 4221-2012《酒类生产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要求》AQ 4222-2012《自来水生产供应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要求》AQ 4223-2012《仓储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 4224-2012《印刷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 4225-2012《城镇燃气行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 4226-2012《汽车制造企业职业危害防护技术规程》AQ/T 4227-2012《木材加工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范》AQ 4228-2012《粮食立筒仓粉尘防爆安全规范》AQ 4229-2013《粮食平房仓粉尘防爆安全规范》AQ 4230-2013《散粮码头爆炸性粉尘环境施工及装卸设备维修安全规范》AQ 4231-2013《塑料生产系统粉尘防爆规范》AQ 4232-2013《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AQ/T 8008-2013《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GB/T 934-2008《高处作业分级》GB/T 3608-2008《高温作业分级》GB/T 4200-2008《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 4962-2008《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GB/T 5817-2009《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 6222-2005《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漆工艺安全及其通风净化》GB 6514-2008 《袋式除尘器技术要求》GB 6719-2009《气体检测管装置》GB/T 7230-2008《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 7231-2003《涂装作业安全规程安全管理通则》GB 7691-2003《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漆前处理工艺安全及其通风净化》GB 7692-2012《矿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GB 8159-2011《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 8958-2006《铸造防尘技术规程》GB 8959-2007《悬挂输送机安全规程》GB 11341-2008《烟花爆竹作业安全技术规程》GB 11652-2012《氯气安全规程》GB 11984-2008《便携式金属梯安全要求》GB 12142-2007《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 12158-2006《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GB 12358-2006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静电喷漆工艺安全》GB 12367-2006《耐火材料企业防尘规程》GB 12434-2008《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GB 12475-2006《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2008《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GB 12942-2006 《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GB 13348-2009《便携式热催化甲烷检测报警仪》GB 13486-2000《光气及光气化产品生产装置安全评价通则》GB 13548-1992《陶瓷生产防尘技术规程》GB 13691-2008《有毒作业场所空气采样规范》GB 13733-1992《铅作业安全卫生规程》GB 13746-2008《冷冲压安全规程》GB 13887-2008《石英砂(粉)厂、滑石粉厂防尘技术规程》GB/T 13910-2008 《木材采伐运输安全通则》GB 14192-2005《冷水作业分级》GB/T 14439-1993修订中《低温作业分级》GB/T 14440-1993修订中《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术语》GB/T 14441-2008《毛皮生产安全卫生规程》GB/T 14442-2008《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层烘干室安全技术规定》GB 14443-2007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喷漆室安全技术规定》GB 14444-2006《电石乙炔法生产氯乙烯安全技术规程》GB 14544-2008《涂装作业安全规程静电喷枪及其辅助装置安全技术条件》GB 14773-2007《安全色光通用规则》GB/T 14778-2008《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 15577-2007《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GB 15599-2009《炭素生产安全卫生规程》GB 15600-2008《粉尘防爆术语》GB/T 15604-2008《粉尘爆炸泄压指南》GB/T 15605-2008《木工(材)车间安全生产通则》GB 15606-2008《涂装作业安全规程粉末静电喷涂工艺安全》GB 15607-2008《高炉喷吹烟煤系统防爆安全规程》GB 16543-2008《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 16758-2008《深度冷冻法生产氧气及其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GB 16912-2008 《粉尘物性试验方法》GB/T 16913-2008《铝镁粉加工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 17269-2003《铝电解生产防尘防毒技术规程》GB/T 17397-2012《铅冶炼防尘防毒技术规程》GB/T 17398-2013《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 17440-2008《易燃易爆罐区安全监控预警系统验收技术要求》GB 17681-1999 《矿山杂散电流的测定》GB/T 17682-1999《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浸涂工艺安全 GB》17750-2012《港口散粮装卸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 17918-2008《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用收尘器防爆导则》GB/T 17919-2008《凿岩机械与气动工具安全要求》GB 17957-2005《手持式机械作业防振要求》GB/T 17958-2000《激光防护屏》GB/T 18151-2008《监控式抑爆装置技术要求》GB/T 18154-2000《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光气及光气化产品生产安全规程》GB 19041-2003《饲料加工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 19081-2008《打火机生产安全规程》GB 19288-2003《亚麻纤维加工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 19881-2005《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有机废气净化装置安全技术规定》GB 20101-2006 《橡胶加工炼胶车间防尘规程》GB 21657-2008《煤矿用带式输送机安全规范》GB 22340-2008《矿用炮烟净化装置通用技术条件》GB/T 22584-2008《自给闭路式压缩氧气呼吸器》GB 23394-2009《座板式单人吊具悬吊作业安全技术规范》GB 23525-2009《防尘防毒基本术语》GB/T 29053-2012《生产过程危害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Z/T13861-2009《密闭空间作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规范》GBZ/T205-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199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GBZ/T195-200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160.42-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酮类化合物》GBZ/T160.55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GBZ/T160.63 -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192.1-2007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18664-2002《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2008《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1985《噪声作业分级》LD80-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