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30.82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经典诗词赏析古代经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凝聚着古人智慧与文化精髓。
通过赏析这些经典的诗词作品,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下面将为大家带来几首经典诗词的赏析。
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
诗人通过描绘床前明月光的美景,表达了对乡愁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字字珠玑,意境深远,流露出对故乡的痛切思念之情。
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
诗人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借喻登上高楼可以拓宽视野,表达了追求进取、超越自我的精神。
整首诗内容简洁,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杨洪基夜行黄沙道中,身去身来,如梦似幻。
断肠红印愁桥酒,等闲提起。
这是现代歌曲《西江月》的歌词,词曲兼美。
通过描绘夜行黄沙道中的情景,表达对红尘世界的迷茫和思索。
歌词意境唯美,流畅动人,给人以深深的思考与抚慰。
四、《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力作。
诗人以登高远望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局动荡和自身命运的思考。
整首诗篇磅礴壮丽,意境深远,展现出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气概。
五、《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家昌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是民歌《浪淘沙》的歌词。
通过描绘黄河的浩渺壮阔和与牵牛织女的联结,表达了平凡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歌词旋律悠扬,寓意深刻,引人回味。
以上是对几首经典诗词的简单赏析。
这些古代经典诗词不仅展示了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更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生活、人情的深刻感悟。
通过赏析这些诗词,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和情感,更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从古诗词中汲取灵感,传承古代文化的瑰宝。
【导语】五⾔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
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全篇共⼋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
下⾯是分享的经典古诗五⾔律诗赏析【五⾸】。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古诗五⾔律诗赏析:次北固⼭下 朝代:唐朝|作者:王湾 客路青⼭外,⾏⾈绿⽔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
海⽇⽣残夜,江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鉴赏 这⾸写冬末春初,旅⾏江中,即景⽣情,⽽起乡愁。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的飘泊羁旅之情怀。
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船,情景恢弘阔⼤。
三联写拂晓⾏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积极向上的艺术魅⼒。
尾联见雁思亲,与⾸联呼应。
全诗笼罩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海⽇⽣残夜,江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从海⽇东升,春意萌动,放⾈于绿⽔之上,联想起“雁⾜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
全诗和谐⽽优美。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百⼀⼗五。
下⾯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对此诗的赏析。
这⾸《次北固⼭下》唐⼈殷璠选⼊《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南国多新意,东⾏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残夜,江春⼊旧年。
从来观⽓象,惟向此中偏。
” 王湾是洛阳⼈,⽣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句为“南国多新意,东⾏伺早天。
”其“东⾏”,当是经镇江到江南⼀带去。
诗⼈⼀路⾏来,当⾈次北固⼭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中的情思,吟成了这⼀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丽,⼜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点题中“北固⼭”。
作者乘⾈,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前进,驶向“青⼭”,驶向“青⼭”之外遥远的“客路”。
课内古诗赏析(一)登幽州台歌⑪陈子昂前不见古人⑫,后不见来者⑬。
念天地之悠悠⑭,独怆然而涕下⑮。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词句注释⑪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⑫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⑬后:名词作状语,向后。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⑭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⑮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诗歌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请自己翻译在下面)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当堂背诵,默写。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然而涕下!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的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诗之取胜,途径非一。
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
《登幽州台歌》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1、《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译文:早已空虚冷寞的古行宫,零落宫花依然开行艳红。
有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谈论当年的唐玄宗。
赏析: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翻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赏析: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
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
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
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
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
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3、《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
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赏析: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
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
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
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
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
《古代诗歌》课文解析关于《古代诗歌五首》课文解析观沧海曹操,汉献帝时任地方官,后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建安十二年(207年),他率部北征乌桓,消灭袁绍残部,而在这一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他才能挥戈南下,以图统一中国。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诗的前两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开始即点出了登临地点和观察对象,站在山上,远观大海的全景。
作者从大处着墨,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
特别是这几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仅仅十六个字,给我们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仿佛与诗人一起欣赏这宏伟的景观: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太阳、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诗人生动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及其博大深广、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宏伟气魄。
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的景色,显示了他的博大胸襟和气吞山河的气概。
次北固山下唐朝诗人王湾的诗作得很好,可惜多已散佚,《全唐诗》中仅存录了十首,本文所选的是广为流传的名篇。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在北固山下。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停泊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抬头看山,山中驿路逶迤而上,遥接山顶,远远望去,好像路已经跨出青山之外,伸入到青天之中;再看长江,江水浩淼,连接天际,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碧绿的江水尽头,简直就要驶入天际了。
古代经典诗歌及作者赏析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我在此整理了古代经典诗歌及,供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古代经典诗歌及11寒食韩翃〔唐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擅长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外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挖苦。
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示意,和中唐社会状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2寒食野望吟白居易〔唐代〕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别离一作:离别)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非常盛行,人们会在寒食节到清明节这几天,祭扫坟茔,慎终追远。
其实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由于两节相连,慢慢的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达诏令:将扫墓祭祀活动编入“五礼”,使得清明扫墓活动更加深化人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就描写了寒食扫墓的情形。
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说尽了生死离别。
黄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安静无声。
道尽生离死别的苦痛。
3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李清照〔宋代〕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将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此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画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风俗,情韵全出。
此词通过寒食季节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爱春惜春的心情。
古代经典诗歌及21念奴娇·春情李清照〔宋代〕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君,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1.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主的渴盼。
2.“古人”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的是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3.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
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4.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1.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
诗人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攀登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
《诗词五首》赏析一、《雁门太守行》赏析:1、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①修辞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②炼字角度:“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和守城将士的处境艰难,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③情感:首句情感浓郁,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④“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开”字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
⑤描述画面: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
守军将士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闪闪发光,将士们英姿飒爽,斗志昂扬。
2、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满”和“凝”字妙在何处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守边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战场上血流满地的场景和悲壮惨烈的战斗画面。
3、从感官角度(听觉和视觉)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战争规模之大,激战之惨烈。
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侧面烘托出守军将士士气昂扬,奋力反击的形象。
4、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用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5、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用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6、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捕捉“半卷红旗”这个景象入诗是为了表现什么一方面是为了表现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行军时的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了出来。
二、《春望》赏析:1、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和“深”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一.《登幽州台歌》1.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加上明君难遇,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独寂寞苦闷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歌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寂苦闷之情。
二.《望岳》1.首联为什么不直接描写泰山,而要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呢?用设问句激起人们对泰山的敬意,借齐鲁大地来烘托(反衬)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含有拟人的意味,诗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②“割”字是“切断”的意思,这里诗人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比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得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的高峻挺拔、遮天蔽日。
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3.尾联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你能体会到吗?※写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极顶的决心,表达了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的伟大抱负。
三.《登飞来峰》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a.炼字:“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借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表明是人自己立足点之高。
b.内容及情感:诗人借写飞来山上古塔之高,表明自己立足点之高。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c.写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千寻塔”极言塔高,“闻说鸡鸣见日升”侧面表现塔之高、峰之高,表明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d.画面描绘:一座千寻高宝塔伫立在飞来山上,每当雄鸡报晓时,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的景象。
3.“不为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写法)借景抒情,(情感)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对前途充满信心。
古代诗歌五首鉴赏以下是《古代诗歌五首》的鉴赏,希望您能够满意:《古代诗歌五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包括五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分别来自不同的朝代和作者。
这些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观沧海》是一首描绘大海的诗歌,作者是三国时期的曹操。
这首诗以宏大的气势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大海的壮丽与浩渺。
诗人通过对大海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一种博大与宽广的美感。
其次,《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作者是唐朝的王湾。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北固山下的美丽景色。
诗人通过对山、水、船、帆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与自然的美感。
第三首,《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歌,作者是唐朝的白居易。
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钱塘湖春天的美丽景色。
诗人通过对花、草、鸟、蝶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与活力的美感。
第四首,《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描绘秋天的诗歌,作者是元朝的马致远。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凄凉。
诗人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一种凄凉与哀愁的美感。
最后,《夜雨寄北》是一首写给友人的诗歌,作者是唐朝的李商隐。
这首诗以真挚的情感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与真挚的美感。
总之,《古代诗歌五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们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鉴赏这些诗歌,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古代诗歌经典赏析古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理解古代历史和思想的窗口。
本文将为您带来几首古代诗歌的赏析,希望能带给您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启迪。
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在夜晚思乡之情。
诗人以“床前明月光”开篇,通过描绘夜晚的明亮和月光的洒落,为读者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接着,诗人运用“疑是地上霜”的形象化描写,将月光映照在大地上,给人以霜华盈地的错觉。
最后两句诗,诗人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娓娓道来,让读者沉浸其中。
这首诗的构思简洁,语言精练,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人们不断追求进步的意愿。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自然景观作为背景,展示出大自然壮丽景色。
接下来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人们对于知识和成就的追求。
诗人通过将自然景观和人的追求相结合,寓意深远,启示人们要不断向前,追求更高的境界。
三、《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宋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代表作。
诗人通过描绘冬天江边的寒雪景色,表达了自然的荒凉和人的孤独。
开篇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以山与人的对比,刻画出一幅与世隔绝的景象。
接下来的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过描述一个独自坐在小舟上捕鱼的老人,更加强调了孤独的感觉。
诗人抓住了冬日江边的独特氛围,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相结合,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四、《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触动。
诗词赏析一、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恰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思想内容】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描写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
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
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
【名句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
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其中“随”“入”两字炼得极好,“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的奔腾之势,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辽阔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表达技巧】“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巧妙地运用了映衬的手法,用水中明月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思想内容】首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是点睛之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恰当用典,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古代诗歌五首》重点句赏析
1.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答:这两句诗运用直抒胸臆的写作方法,把个人置于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让人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寂惆怅的心情。
2.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答:这两句诗运用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
将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同时蕴含深刻的哲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3.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答:这两句诗借景抒情,富含哲理,阐明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喻指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才能无所畏惧。
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人生态度。
4.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答: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的美景,又富于一定的哲理:在困境中坚持下来,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5.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答: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落红”“春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虽辞官离京,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
古诗词大全加赏析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古诗词代表了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表达,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并对其进行赏析。
一、《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构思简洁而富有诗意。
诗人以卓尔不群之姿,登上高楼之巅,展望远方的山河壮丽景色。
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们的壮志豪情,表达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
诗中以黄河入海流的景象,映照出人们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人在他乡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以静夜思绪的方式,将明月光和故乡情结相融合,表达了对故乡的乡愁和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寂静夜晚中的明月光,以及诗人对明月光的凝望,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让读者在默寻中感受到无尽的乡愁。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通过描绘辅佐三秦的责任和远行之情,表达了自己对离别的思考和感慨。
诗人以望见风烟笼罩的五津,寄托对友人离别的思念之情。
同时,诗人还表达了人们在宦海漂泊中互相支持和依靠的情感。
整首诗以别人入仕的同时,也表述了自己心中纷乱复杂的离别情感。
四、《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是杨万里的作品,以其描绘江南春景的生动形象闻名。
诗人以千里莺啼的绿意和江南水乡的美景,形容了江南春色的丰富多彩。
描绘了烟雨中的楼台和山村的酒馆,为读者勾勒出了江南地区特有的山水之美。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使读者沉浸在独特的江南春景中,感受大自然的恢弘魅力。
五、《青青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与阅读问答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情感:向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当今的明主。
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炼字:“念”字表现了诗人容纳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主旨】诗人通过抒发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的文人遭受压制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阅读回答:1.请简要分析“念”和“独”字的表达效果。
(2分)答:“念”字写出在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个人的渺小孤寂;“独”字表现了诗人内心孤独悲凉之感。
2.本诗前两句中使用了两次“不见”,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2分)答: 两次“不见”相互映照,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往后不见求才的明君,既表露出对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的钦佩仰慕,也暗含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愁感伤。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修辞:以设问统领下文。
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
炼字:“未了”写出了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了山势绵延不尽。
这是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上句用虚笔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炼字:“钟”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炼字:以“云”衬托山高,“入”字写出了倦鸟归巢,目光由近及远。
壮美的山景触发了诗人的感受,胸中激起了浩然之气,眼界顿然大开,视野开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炼字:“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小”反衬泰山的高大雄伟。
课内古诗赏析(一)登幽州台歌⑴陈子昂前不见古人⑵,后不见来者⑶。
念天地之悠悠⑷,独怆然而涕下⑸。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词句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名词作状语,向后。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诗歌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请自己翻译在下面)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当堂背诵,默写。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注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译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赏析杜甫“望岳”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
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
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登飞来峰⑴飞来山上千寻塔⑵,闻说鸡鸣见日升⑶。
不畏浮云遮望眼⑷,自缘身在最高层⑸。
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注释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⑸自缘:自然是因为。
缘:因为请默写本诗。
文学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小练习1、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突出塔之(),为下文作铺垫。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与杜甫的哪两句诗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简要说说本诗中这两句包含着怎样的哲理?3. 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4、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①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足够,丰盛。
③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④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⑤箫鼓:吹箫打鼓。
⑥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⑦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⑧若许:如果这样。
⑨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⑩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kòu)门:敲门。
译文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己亥杂诗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
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
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课外赏析其一:九州(1)生气(2)恃(3)风雷,万马齐喑(4)究(5)可哀。
我劝天公(6)重(7)抖擞(8),不拘一格降(9)人才1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究:终究、毕竟。
5究: 终究,毕竟. 6天公:造物主,这里指皇帝。
7重:重新。
8抖擞: 振作精神. 9降:降生。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诗词出处和写作背景“不拘一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这个成语来源于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1792年,他出生于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他从小就喜爱读书,特别爱学写诗。
14岁时,他就能写诗,18岁时会填词,20岁就成了当时著名的诗人。
他写的诗,想象力很丰富,语言也瑰丽多姿,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他在诗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败,主张改革,支持禁烟派,反对侵略,反对妥协,充满着爱国热情。
他是个爱国主义者。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龚自珍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
由于他不满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
1839年,在他48岁时,就毅然辞官回老家。
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一天,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在赛神。
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