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资料(语言研究资料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重庆方言语音研究重庆方言语音研究引言方言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
作为中国最大的直辖市之一,重庆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与其它地方相比,其方言音系研究更加显得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重庆方言的语音特点,并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一、声母重庆方言的声母音系较为丰富,可分为轻、重两类。
轻声母包括b、p、m、f、d、t、n、l、g、k、h,而重声母则有b、p、d、t、g、k、h。
例如,“杯子”读作“pei-zi”,“大门”读作“da-men”。
二、韵母重庆方言的韵母数量较少,大致可以分为清韵、浊韵和轻韵三类。
清韵母有i、u、ü,浊韵母有ang、eng、ong,轻韵母有a、o、e。
例如,“说”读作“seo”,“炎热”读作“yan-ye”。
三、声调重庆方言的声调系统相对较为复杂,包括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阴平说话时声音较高,阳平则较低,上声声调上扬,去声则下降。
例如,“妹妹”读作“mi-mi”,“过去”读作“gwo-chu”。
四、语音变异重庆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语音差异和变异。
这种变异主要表现在音节衰减、不明显的声调差异和音调轮廓模糊等方面。
例如,在发音时,“没关系”读作“mei 齐事”,“床前明月光”读作“chu群明镉光”。
五、语音习得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儿童的语音习得情况可以看出方言的特点和个性。
根据对重庆地区儿童语音习得的观察和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习得重庆方言时会出现一些普通话不能解释的语音现象。
这一现象可能与当地方言的特点和家庭教育有关。
六、保护与传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普通话而不是方言进行交流。
重庆方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资源,亟需得到保护和传承。
政府应该加大对方言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方言,倡导方言与普通话并行的发展。
结论重庆方言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音特点和个性需要得到更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
重庆方言I. 简介重庆方言,也称为巴渝方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市及周边地区所使用的一种方言。
由于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影响,重庆方言与其他方言存在较大差异,被认为是中国方言中的异类之一。
本文将介绍重庆方言的特点、演变以及其在当地的使用情况。
II. 特点重庆方言具有以下的特点:1. 声调重庆方言属于漢藏語系下的漢語方言,与普通话不同的是,重庆方言具有六个声调。
这些声调的发音与普通话的四声不同,给人一种独特的听觉感受。
2. 声母变音在重庆方言中,有一些声母经历了变音的现象。
例如,“zh”音在普通话中读作[j],而在重庆方言中读作[z]。
类似地,“ch”音在普通话中读作[q],而在重庆方言中读作[c]。
这种变音给重庆方言增添了独特的特色。
3. 词汇独特重庆方言的词汇与普通话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重庆方言中,有着许多以“儿”字结尾的词汇,这常常让人感到亲切。
另外,重庆方言中的一些俚语和口头禅也是地方特色之一。
4. 语法变化在语法方面,重庆方言与普通话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重庆方言中,常常省略一些助词和短语,使句子更加简练。
同时,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也有所变化,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灵活使用。
III. 演变历程重庆方言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时期。
由于重庆地理位置的特殊,一直以来都是交通要道和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商人。
这些移民带来的不同方言和语言特点逐渐融合,形成了今天的重庆方言。
与普通话的规范化发展相比,重庆方言的演变更为保守。
由于重庆地理环境的封闭性,重庆方言在现代化发展时期,相对较少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
这使得重庆方言在当地仍然得以保留和传承。
IV. 方言使用重庆方言在重庆市及周边地区被广泛使用。
尽管普通话在教育和媒体等领域得到了推广,但重庆方言仍然是当地居民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
在家庭、社交场合和商业交流中,重庆方言的使用率依然很高。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重庆方言的使用情况面临着挑战。
年轻一代逐渐开始使用普通话,一些年轻人对重庆方言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在下降。
经典重庆方言口头语重庆方言那可是相当有特色,听起就巴适得板。
“要得”,这可能是重庆人最常说的口头语之一咯。
不管是答应别个的请求,还是表示自己认可啥子事情,一句“要得”就搞定。
就像你喊重庆朋友一起出去搓一顿火锅,他保准脆生生地给你来一句“要得”,那股子爽快劲儿就像火锅里滚烫的牛油锅底一样热辣辣的。
还有“安逸”这个词,那用处可就广咯。
吃到一口正宗的重庆小面,麻辣鲜香在舌尖上打转,马上就会感叹“安逸惨咯”。
要是在屋头躺起,啥子事情都不用干,也会说“勒个日子过得好安逸哟”。
这词儿就像是把重庆人的那种对生活的满足感和享受感都包进去了。
“莫来头”也是经常听到的。
比如说不小心撞到别个了,正准备道歉,别个来一句“莫来头”,就感觉特别大度。
或者是自己犯了个小错,朋友说“莫来头”,就像一阵清风,把心里那点小愧疚一下子就吹散了。
“雄起”就更有力量感了。
不管是看球的时候给自己支持的球队喊,还是鼓励遇到困难的朋友,一句“雄起”就像是给人打了一针强心剂。
想象哈,重庆崽儿在爬坡上坎的时候,心里默默给自己说“雄起”,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就上来咯。
“啥子嘛”,这个词儿带着点小傲娇又有点小疑惑。
你给重庆人说个啥新鲜事儿,他可能会来一句“啥子嘛”,就等着你继续摆龙门阵。
而且在有点小争执的时候,说一句“啥子嘛”,也像是在表示一种小小的反抗。
重庆方言的口头语就像重庆这座城市一样,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
每一个词儿背后都有重庆人的生活态度,热情、豪爽、乐观又包容。
在重庆的大街小巷,随时都能听到这些充满活力的话语,它们就像这个城市的脉搏一样,跳动着独特的韵律。
必学之重庆方言:必学之重庆方言:打望——打精神牙祭看美女、安逸——满意舒服、不要——不用谢、要的——好的、假打——虚伪、拈起来——夹起来、巴耳朵——怕老婆、鬼儿——小子、哈哈儿——马上、好多钱——多少钱、啥子——什么、扒着路走——沿着这条路走、一哈——全部、耍朋友——谈恋爱、摆龙门阵——闲聊天、你麻哈儿嗦——你骗傻子呢"毛煞""毛(maō)煞"是常挂于重庆人嘴边的一句方言俚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个性、性格及脾气,即"性格刚,脾气暴"。
我们常说某某嘿毛煞,性格"毛"得很,莫去惹。
"毛煞"常含贬义,但有时也用来夸赞某人。
小明学习成绩好,期期稳拿全年级第一,同学们个个都服了气,说他硬是毛煞不简单。
阿贵大学毕业,人勤脑子灵,肯问肯钻,技术学得又过硬,同事们常常在背后议论、赞扬他:"毕竟是大学生,硬还是要毛煞些!"而所在单位领导却对一些工作马虎、不务正业的"二杆子"常在大会小会上教训说:"有的人工作上不行式,整天在外面二冲二冲地干毛煞!"因此,咱们做人,该毛煞的地方还得想法去毛煞,不该毛煞的万万不可去毛煞。
"搭巴壁"在重庆方言中,搭巴壁的意思就是厚起脸皮巴倒人家占便宜。
下面摆个搭巴壁的龙门阵。
去年热天,从沙坪坝坐车去北碚。
车上人很多,一个颈子上吊金项链的光膀膀崽儿却霸着车门边的一个双人座。
车到井口,上来一位拄拐棍的老太爷,正好站在崽儿旁边。
车子开得急,老太爷摇摇晃晃站不稳,有人看不惯了,指责那崽儿:"手脚收到点儿,让老太爷挤起坐一下口山!"哪晓得崽儿把眼一翻:"热天热势的,挤啥子挤?!"恶暴暴的一句话,吓得再不敢有人作声。
车行一阵,快到三溪口时,又上来一个娇艳的女娃儿。
女娃儿挤到那崽儿身边,娇滴滴地说:"大哥,搭个巴壁,挤一下要不要得?"崽儿色迷迷把女娃儿盯倒,赶忙让出座位来。
重庆土话简介重庆土话是指在重庆地区使用的一种地方方言,也被称为“重庆话”或“渝语”。
重庆土话主要使用于重庆市及其周边地区,是该地区居民日常交流中最为常见的语言形式之一。
重庆土话因为地理、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词汇、语法和发音特点,具有较高的地方特色。
发音特点1.舌尖音: 重庆土话中的很多音节发音时会带有韵律和音调,且常常有舌尖翘起的特点。
例如,“重庆”被发音为“chórng cìn”。
2.朝鼻音: 与其他方言相比,重庆土话中的音节发音时相对开放,产生类似朝鼻音的效果。
例如,“桔子”被发音为“djǔguī”。
3.轻声: 与普通话不同,重庆土话中的轻声较多,轻声的使用使得重庆土话的语调变化更加丰富多样。
词汇特点1.地名词汇: 重庆土话中有许多特有的地名词汇,如“磁器口”(动态工艺品城)、“洪崖洞”(历史景点)等,这些地名词汇在重庆方言中的发音通常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
2.饮食词汇: 重庆土话中的饮食词汇非常丰富,如“火锅”被称为“毛肚火”,“豆花”被称为“江津豆腐脑”等。
3.习俗词汇: 重庆土话中的习俗词汇较多,如“过大年”(过春节)、“逛街”(采购)、“拉龙门”(开业大吉)等。
语法特点1.双音节缩写: 为了简化语言表达,重庆土话常常使用双音节缩写,例如,“车站”被缩写为“车昂”,“市场”被缩写为“市秧”等。
2.方位词使用: 重庆土话使用方位词表达位置关系,如“在前面”被翻译为“阴前面”,“在后面”被翻译为“在脚络子”等。
3.动宾语位置颠倒: 与普通话相比,重庆土话中的动宾语位置颠倒,例如,“我喝水”在重庆土话中被表达为“我水喝”。
交流习惯1.亲密称呼: 在重庆土话中,人们往往使用亲密称呼来增加亲切感,如“掰炳”,“掰赵”,“掰光”等。
2.表达态度: 人们在交流中通常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喜怒哀乐常常立即显现,形成了独特的重庆式表达风格。
土话文化1.俚语文化: 重庆土话中有丰富的俚语表达,这些俚语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如“二百五”(形容傻瓜)、“石头女”(指容貌丑陋的女性)、“光脚的也不怕穿鞋的”(形容有信心、勇敢)等。
寒假作业综合实践调查重庆方言词汇重庆一中黄瀚滢2014-2-15浅说现代重庆话及其方言词汇来源:傅徐昕的日志摘要:重庆话是重庆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它是重庆码头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的手段,是重庆山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少有学者研究重庆话的发展演变,作为现代汉语研究之下的一个小细节,笔者以重庆人的身份和自我的亲身经历为主要依据,加之现代汉语中学习到的一些理论性知识,结合前人的一部分研究结果,对重庆话里的方言词汇作小小的探究,仅属个人之偏见耳。
关键词:重庆话方言词汇古文言白话历史文化川渝地区有一句俗话,叫“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这是何道理呢?很简单,四川人说普通话会有一股浓重的“川普”味儿,倒洋不土的,听起来搞笑得要死。
外地人可能听起来觉得没什么喜感,可川渝本地的人一听就要喷饭。
当然这是针对那些说普通话十分不标准,没有经过什么正规的训练的人来说的。
对于学习过现代汉语以及上过普通话课的人来说,即使你身处川渝地带,有着浓重的乡音,你学习普通话依然不会太难,这是因为普通话的代表北京话,与四川话和重庆话他们理论上是同一个方言区。
因此,北京人听重庆人说话,基本上听懂是没什么大的障碍,自然,重庆讲普通话也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
于是笔者来说说这种种的缘由。
首先,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既有多种方言,也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就是我们说的普通话。
那什么是普通话呢,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全国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就是普普通通的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解释到这里,其实还是很不明白,那么我们说其二。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那么说白了,北京语音就是北京话的语音。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也就是说普通话就是北方方言的规范整合。
那么我们再来谈谈北京话和北方方言的关系。
其实很简单,北京话就是北方方言的代表。
那么其三,我们来说说北方方言是怎么一回事儿。
94个重庆方言词条摘要:1.重庆方言概述2.重庆方言的历史背景3.重庆方言的特点4.94个重庆方言词条介绍4.1 生活常用词汇4.2 饮食相关词汇4.3 地域特色词汇4.4 日常交际用语4.5 语法及特殊表达5.重庆方言的价值与传承正文:【重庆方言概述】重庆方言,又称重庆话,属于汉语的官话方言中的南方官话巴渝片。
它主要分布在重庆市及部分四川地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重庆方言独具特色,既有四川方言的麻辣味,又具有长江上游地区的历史沉淀。
【重庆方言的历史背景】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
重庆方言受到多种语言的影响,如古代巴国、蜀国、楚国等地的方言,以及后来的湖广填四川等历史事件。
这些因素使得重庆方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重庆方言的特点】重庆方言具有以下特点:1)声调丰富,一般有5个声调;2)儿化音现象较为普遍;3)有一些独特的方言词汇;4)语法结构与其他方言存在差异。
【94个重庆方言词条介绍】【生活常用词汇】1.嘞- 助词,用于表示疑问、强调等语气。
2.啷个- 怎么,表示疑问。
3.啥子- 什么,表示疑问。
【饮食相关词汇】4.麻辣- 指食物口感麻辣。
5.串串- 指串串香,一种火锅。
6.毛肚- 一种火锅食材,即牛肚。
【地域特色词汇】7.雾都- 指重庆,因重庆多雾而得此名。
8.爬坡上坎- 形容重庆地势起伏。
9.嘞是啷个- 表示“这就是怎么”,用于解释原因。
【日常交际用语】10.摆龙门阵- 聊天、讲故事。
11.扎起- 支持、帮忙。
12.臊皮- 调皮、捣蛋。
【语法及特殊表达】13.倒装句- 表示强调的倒装句式。
14.省略句- 在口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
15.双宾语句- 指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的句子。
【重庆方言的价值与传承】重庆方言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是重庆地区历史、民俗、生活习惯的重要载体。
保护和传承重庆方言,对于弘扬地域文化、加强地域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寒假作业综合实践调查重庆方言词汇重庆一中黄瀚滢2014-2-15浅说现代重庆话及其方言词汇来源:傅徐昕的日志摘要:重庆话是重庆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它是重庆码头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的手段,是重庆山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少有学者研究重庆话的发展演变,作为现代汉语研究之下的一个小细节,笔者以重庆人的身份和自我的亲身经历为主要依据,加之现代汉语中学习到的一些理论性知识,结合前人的一部分研究结果,对重庆话里的方言词汇作小小的探究,仅属个人之偏见耳。
关键词:重庆话方言词汇古文言白话历史文化川渝地区有一句俗话,叫“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这是何道理呢?很简单,四川人说普通话会有一股浓重的“川普”味儿,倒洋不土的,听起来搞笑得要死。
外地人可能听起来觉得没什么喜感,可川渝本地的人一听就要喷饭。
当然这是针对那些说普通话十分不标准,没有经过什么正规的训练的人来说的。
对于学习过现代汉语以及上过普通话课的人来说,即使你身处川渝地带,有着浓重的乡音,你学习普通话依然不会太难,这是因为普通话的代表北京话,与四川话和重庆话他们理论上是同一个方言区。
因此,北京人听重庆人说话,基本上听懂是没什么大的障碍,自然,重庆讲普通话也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
于是笔者来说说这种种的缘由。
首先,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既有多种方言,也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就是我们说的普通话。
那什么是普通话呢,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全国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就是普普通通的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解释到这里,其实还是很不明白,那么我们说其二。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那么说白了,北京语音就是北京话的语音。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也就是说普通话就是北方方言的规范整合。
那么我们再来谈谈北京话和北方方言的关系。
其实很简单,北京话就是北方方言的代表。
那么其三,我们来说说北方方言是怎么一回事儿。
重庆话方言大全重庆话,又称渝语,是重庆地区特有的方言。
它是一种以四川话为基础,融合了巴渝方言、贵州话、湖北话等多种方言特点的语言。
重庆话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是重庆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语言之一。
一、语音特点。
重庆话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
在声母方面,重庆话与四川话一样,保留了浊塞音、清塞音、擦音等多种辅音。
在韵母方面,重庆话的韵母丰富多样,有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等多种类型。
此外,重庆话的声调也非常丰富,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种声调。
二、词汇特点。
重庆话的词汇主要受到巴渝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本土词汇和土话。
这些词汇大多与地理环境、民俗风情、饮食习俗等密切相关,如“嘎巴”(意为好吃)、“嘞”(意为了)、“哪儿”(意为哪里)等。
此外,重庆话还有一些特有的俚语和口头禅,如“嘞嘞嘞”、“嘣嘣”等,这些词汇在重庆日常用语中非常常见。
三、语法特点。
重庆话的语法结构比较接近普通话,但也有一些独特的语法特点。
例如,重庆话中的方位词用法比较丰富,有“上来”、“下去”、“里边”、“外头”等多种表达方式。
另外,重庆话中的动词时态和语气词也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咧”、“喏”、“哦”等,这些词语在重庆话中常用于语气的表达和句子的衔接。
四、日常用语。
重庆话在日常用语中有很多独特的表达方式,如“吃了没”(意为吃饭了吗)、“咋样”(意为怎么样)、“搁哪儿”(意为放在哪里)等。
这些表达方式简洁、生动,富有地方特色,是重庆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
重庆话作为重庆地区的特有方言,具有丰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它不仅是重庆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语言之一,也是重庆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了解重庆话,可以更好地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了解和学习重庆话,感受重庆地区独特的语言魅力。
浅论重庆方言作者简介:时文辉(1992—),男,汉族,江苏扬州人,本科在读,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石毅(1990—),女,汉族,贵州铜仁人,本科在读,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许家亚(1990—),男,汉族,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摘要:现代汉语方言就统一性与差异性而言,除部分地区为兄弟民族语言外,重庆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而北方方言所跨的地域广阔,重庆方言有其自身的特点。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各种重庆方言的词汇,进行归纳、分类,并对其语言、词汇、语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重庆方言总体特点。
关键词:重庆方言、词汇、特点、现状重庆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方言,是经过一步一步细分后的地点方言。
形成汉语方言的因素很多,就重庆方言而言,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迁徙,湖广填四川。
同时重庆在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地势凹凸不平,层峦起伏,造就了重庆人豪爽的个性,跟四川平原中部方言相比,重庆方言就更为直接,简明。
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过去“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蜀道不再艰难,特别是改革开放,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各项政策的实施,重庆,作为现在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方言也随着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重庆方言值得进一步去研究与发现。
一、重庆方言内部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就重庆方言而论,重庆方言与民族共同语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语言特色,重庆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方言,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因而重庆方言与北方方言具有统一性。
然而,北方方言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数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重庆方言在北方方言中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因而重庆方言与北方方言具有差异性。
重庆方言特色重庆话是指居住在重庆包括周边区县(如合川区、涪陵区、垫江县等)的重庆本地人所使用的语言,属于四川话成渝片,是川东官话的代表,也是四川话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性方言之一。
虽然广义的来说,重庆话也可以指重庆市所辖各区县所有重庆本地人所使用的语言,但由于重庆市境内语言差异较大,还有大量岷江小片、土广东话、老湖广话的使用者。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重庆话的语言特色以及重庆地方语言的概述吧!重庆在抗战期间成为中华民国首都,大量移民涌入重庆地区,重庆方言融合各家方言之长,以风趣、幽默等特点赢得中国广大人民的喜爱。
恢复中央直辖市以来,重庆在中国甚至亚洲的地位日渐突出。
重庆话也日益成为中国各地,亚洲各国,乃至世界各地和重庆有渊源的男女老幼喜闻乐讲的一种方言。
狭义的渝语是指通行于重庆主城九区(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大渡口区、北碚区等)的方言,而区别于行政区划上重庆市的其他区、县方言。
另外在重庆全市范围内还存在万州话、丰都话、江津话等各具特色的区县方言,这里的重庆话是指在主城区通行的口音及词汇。
广义的重庆方言,包含了重庆市管辖范围内的所有西南官话方言。
一、重庆话特点渝语隶属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其内部“一致性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是最高的”。
重庆话虽与西南官话的其它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部分白读音和声调继承了明朝官话的特征。
狭义的重庆话,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为重庆方言的一大特殊现象。
渝语以古代巴、蜀方言为基础,并受全国通用语、历代移民、及周边地区方言影响,部分中古见系字不颚化(即仍旧保留唐宋声母kh),入声字弱化为喉塞音,这是比普通话存古的象征。
例如重庆部分郊区说“去”为khek/qih(qi),同桂柳方言(西南官话桂柳片);江津区说“六”为[luh]为喉塞音,音同陆音上扬,同湘方言;而主城区大部份地方说“六”为[luh]音陆音沉降。
由于渝西地区有大片客家话区和老湘语区,重庆话受粤方言和湘方言影响明显,较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硬,直,平。
重庆方言重庆方言是中国西南地区重庆市特有的语言变体,属于汉语方言的一种。
由于重庆地理位置特殊,处于长江上游,自古以来就是交通、商贸的枢纽,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
这些外来人口带来了各式各样的方言和语音特点,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重庆方言。
语音特点声调重庆方言与官话相比,具有更多的声调。
一般认为重庆方言有8个声调,即平、升、降、去、入、高、低、上。
其中,降、去、入三个声调相对比较明显。
韵母重庆方言的韵母也较为丰富。
除了普通话中的韵母外,还有一些重庆方言特有的韵母存在,如“葫芦”读做“ho lu”,“蚂蚁”读做“mar yi”。
这些特有的韵母使得重庆方言听起来更加有特色。
直读音重庆方言特点之一是直读音,即重庆方言在发音上比较准确。
以普通话的“脑袋”为例,重庆方言读作“now dai”,音调和音节都更加清晰。
词汇特点地域性词汇重庆方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很多词汇只在重庆地区使用。
比如,重庆方言中用“堰”表示面、表面的意思,用“头抖抖”表示头面朝上的样子。
趣味性词汇重庆方言中有许多有趣的词汇。
比如,用“蹦豪”表示热闹、繁华的意思,用“咕噜咕噜”表示水声的模仿。
俚语和口头禅重庆方言中有丰富的俚语和口头禅,这些词汇通常是重庆人之间交流中的特殊用语,使得重庆方言更富有亲切感。
比如,“卡脖子”意思是不让别人说话,用于形容一个人过于唠叨,而“吃锅底”则表示某人做了某件事情的始末。
方言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重庆方言正在逐渐演变。
尤其是近年来,重庆市的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
这些外来人口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方言和语音特点,也带来了一定的语音变迁。
另外,重庆方言也受到了现代科技的影响。
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重庆人开始接触到更广泛的语言和文化传播,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混合的语言风格。
这种语言风格既有重庆方言的特色,也融入了现代网络语言和流行词汇。
总的来说,重庆方言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独特语言变体,尽管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重庆话方言大全重庆话,又称渝语,是中国西南地区重庆市及周边地区所使用的一种方言。
由于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地形复杂,山高水险,交通不便,使得当地方言得以保存和发展。
重庆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一、语音特点。
重庆话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
相比普通话,重庆话的声母较为浊化,韵母丰富多样,声调变化较大。
在日常交流中,重庆话的语音特点常常给人一种亲切、热情的感觉。
二、词汇丰富。
重庆话的词汇非常丰富多样,很多词汇都是当地特有的,无法在其他方言中找到。
比如“涪陵猪蹄”、“石门鱼米”等,这些词汇不仅有着独特的地方意义,还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三、语法结构独特。
重庆话的语法结构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常常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比如重庆话中的“系”字用法,常常让外地人感到困惑。
但正是这种独特的语法结构,使得重庆话在表达方式上更为生动、形象。
四、地域特色鲜明。
重庆话作为一种地方方言,自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它不仅反映了重庆地区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还承载着当地人的情感和记忆。
在重庆话中,往往能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温暖。
五、文化传承。
重庆话作为一种口头语言,一直以来都是重庆地区的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许多重庆的传统文化、民间故事都是通过重庆话口口相传,代代相传。
重庆话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六、生活体验。
学习和了解重庆话,不仅是对一种语言的学习,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了解。
重庆话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智慧,通过学习重庆话,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感受当地人的热情和豪爽。
七、交流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和掌握重庆话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重庆话不仅是当地人的日常用语,也是一种融洽交流的工具。
通过学习重庆话,可以更好地和当地人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了解。
总之,重庆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通过学习和了解重庆话,可以更好地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感受重庆人的热情和豪爽。
重庆话大全1、动物:渠算儿(蚯蚓)丁丁猫儿(蜻蜓)爪母儿(蚱蜢),格蚤儿(跳蚤),Ning啊子(知了),缺块儿(青蛙),巢冲(蛔虫),偷油婆(蟑螂),雀雀儿(小鸟),照鸡儿(蛐蛐儿),lang井(蛇);2、身体部位系列:老壳(脑袋),瞎孔(胳肢窝),手倒管儿(手肘),罗兜/座登儿(都指臀部的,前者多用于人,而后者多用于猪),客西头儿(膝盖);3、形容词系列:高耸耸的,肥咚咚的(又高有胖),烦造造的(非常脏),短处处的(很短),逛的(光溜溜的),啪唧唧的(很软),低低嘎嘎(很少),飞叉叉的(很野的样子),惊抓抓的(大惊小怪),矿西西的(很糊涂),亮瓦瓦(很亮),琛(很直),雾独独(冷不防的),神戳戳(发神经),念栋栋(粘稠的),扭(手脚不停地动),俗杂杂的(俗气的),动门(对面),火瞟瞟的(灼伤般的疼),黑(很);4、动词系列:架麦/架事(开始),共过来(挤过来),不扭老(不动了),莽进去(喂进去),咔(掐),款到老(碰到了),吹垮垮(聊天),达扑爬(摔跤),考可转儿(敲一下头),打王逛(精神不集中),扒到(紧挨着),瓦饭(舀饭),卡过来(跨过来),调(跑),翻羊角砖儿(翻跟斗),拈菜(夹菜),扯扑汗(打呼噜),副开(移走),嗨得(吃得多),腰台/收秤/杀鸽(结束),板旋儿(耍赖),哈迹跟儿(挠痒痒),脚入老(脚崴了),菊(吮吸),告哈儿(试一下),舌老(丢失了),琛过来/痴过来(伸过来),读脚(跺脚),咩(掰),逞下去(压下去),壁(过滤),装起(补上),俺到(估计),雀到(看到),兑老(相抵了),马起脸(板脸),爪瞌睡(打瞌睡),爪球(踢球),杀铁(打扫),操(翻);温丧(黑懦弱,黑笨的意思)搞刨老(慌张,急忙)打喝害(打哈欠) 扎复(叮嘱)5、其它:假巴意思(假装),喝巴打杂(巴结),造劣(可怜),洗白(完了或者没有了),王chuac hua(形容一天不做正事),窝料(撒尿),挖爪(脏),勒里(这里),嘿(很),卡卡各各(角落),低低噶噶儿(一点点),闹热(热闹),好多?(多少),除脱(挂了),喱(踩在脚下来回擦几下),杀一脚(做车时叫停),吱(擦),夺(顶,磋的意思),仙人板板(这个不好解释,有点无奈的称小祖宗的意思),瓜西西(傻傻的),灯晃(无事乱逛),打王逛(走神),迈?(吗),撒(吧),夹色子(结巴),暴眼(眼神不好),决(骂),日决(臭骂),梭(溜走),登读(块头大),扫皮(丢脸),扯把子(说谎),斗室(就是),对头(对),霸道惨老(很强),切(去),清候(念或修理人),搭巴巴车(坐便车),要得(好的,行),洋气(不得了),撒子、爪子(干什么),好黑人(好吓人),黑哈(很傻),搭飞白(搭讪),莫恁个(不要这样),油济济(很油的样子),歇(哭),拼(送),款到(碰到),扛(盖上),孩子等等儿(鞋跟),恩脚(咯脚),背油(郁闷/浪费),古(猜测),杯话(不听话),车笔刀(削笔刀),哈猴(变质),里麻(责备),甲甲(身上的油垢),西得好(幸好),排轮子(排队),索索滩儿(滑梯),债起/撩起(缝),哦尿尿(撒尿),喝开开(喝水),睡告告(睡觉),吃莽莽(吃饭),筐歪歪(哄孩子睡觉)。
重庆方言研究摘要:重庆方言具有自己独特的体系和特点,本文着重对重庆话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三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进而找出重庆方言自身的规律,为更多的人更好的了解重庆方言提供一定的依据,从而更好的掌握重庆方言。
关键词:重庆方言普通话二者语音、词汇、语法的差异重庆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
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它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词汇、句式等方面都自成一体。
狭义的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为重庆方言的一大特殊现象。
一、重庆话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的差异(一)、声母1、在普通话中舌尖后音zh、ch、sh、与舌尖前音z、c、s、读音明显,但在重庆方音中没有zh、ch、sh、这组声母,而是把普通话分别读作zh、ch、sh、和z、c、s、的两组声母,都读成了z、c、s。
例如:例字普通话读音重庆方言音寨zhai在zai zai柴chai才cai cai诗shi私si si2、普通话有明显的边鼻音l、n之分,而在重庆话中是不分鼻音n和边音l的。
另外,普通话里还有一个舌尖后浊擦音r在重庆方音里一般都读成舌尖前音。
如:日、软、荣等字的读音。
重庆方音还有将这部分声母相混淆的情况,如下面的例字。
【1】例字普通话读音重庆方音造躁zao cao肇zhao sao纯唇chun sun吃chi ki(万州等地)荣融容rong yong(二)、韵母1、重庆方音把普通话中的e韵母,分别读成了o或ê。
(1)、分清0和e重庆方音中,和g 、k 、h直接相拼的o韵母,在普通话里很大一部分读e韵母。
如:例字重庆方音普通话读音歌、各、戈、割go ge课、科、柯、渴ko ke喝、盒、河、贺ho he(2)、分清e和ê重庆方音中,ê除了不同f、j、q、x相拼外,其他的声母都可以直接和它相拼。
例如:例字重庆方音普通话读音伯、泊 bê bo迫、珀pê po特、忑tê te2、普通话读üe韵母、uo韵母、ei韵母的字,重庆话分别读成了io韵母、uê韵母和ui 韵母。
爬哟
“爬哟”这个方言,你在重庆到处都能听到,无论男女老少、大人细娃都会说:“爬哟,哪个跟你两个开玩笑哟!”“爬哟,一点多钟了才请我吃火锅,啷个不早点儿喊呢?”“帮恁大的忙一支烟就打发了嗦?你爬哟!”……
重庆方言“爬”和普通话中的“滚”相比,意思虽一样,但表达得更惟妙惟肖,更准确。
人类祖先就是过爬,四脚在地上爬得飞快,上树也爬得飞快,眨眼就到了树梢。
当然偶尔也会看见他们“滚”———那是高兴了在地上打滚。
方言“爬哟”与北方话“滚蛋”语义相同,但它远比“滚蛋”更耐人寻味:硬中含嘀嘀儿软;辣里有点点儿甜;生气中带有愉快;似不满又像调侃。
有打一巴掌马上又给个糖你的感觉,不像“滚蛋”那样斩钉截铁,盛气凌人。
所以重庆人说“爬哟”时,你得“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根据当时的情景,说话人的口气、表情等,去判断、揣摩是啥子意思。
农民工向包工头讨要工资,包工头推三阻四耍赖不给,农民工不依教了:“爬哟!那是我们用血汗换来的辛苦钱!今天不给的话,你娃脱不倒爪爪!”这里的“爬哟”,愤怒至极!几个朋友在一起用餐,酒醉饭饱后都争着买单,你推我,我拉你,生怕各人包包头的钱拿不出去:“你们跟我两个争啥子争?爬哟!老板,莫收他们的钱哈!”这里的“爬哟”,情深意重!
前几天,我请一个朋友喝酒。
电话打通了,他问做啥子,我说喝点儿小酒。
他说:“爬哟!又要喝酒哇!在哪里在哪里……”这里的“爬哟”,心情愉悦!
重庆人为啥爱说“爬哟”呢?据说主要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重庆山高路陡,出门就要爬坡上坎。
爬上坡脚杆软很费力,望着一坡通天梯,心头要不断给各人鼓劲儿才爬得上去:爬哟爬哟……久而久之,心头想的就变成嘴巴说的了。
走街串巷叫卖声
小贩街头叫卖的声音称市声,最能移情。
各地有各地特色,北方称为吆喝,本埠称为叫卖或叫唤。
老重庆早年的小贩叫卖起来,其声腔悠扬和美,晓畅明朗,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尤其妙处,在于它的季节感非常显著,听得一声叫卖,就直觉知道某一季节已来临。
说它能移情,是指它可以左右人的情绪,产生光阴流转的感慨之情。
旧诗词中,不乏此类描写,如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每年腊月,最先听见的就是“腊梅花!腊梅花!”的叫卖声。
接着可听见的是“火炮!冲天火炮!”的吼叫。
有的小贩肩挑木制刀枪和年画,不停叫唤;大头纸脸壳俗称“鬼脸壳”,也可吸引孩子们。
“麻糖”、“柿饼”、“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的兜售,使人感到春节的临近,其乐融融。
初春水果陆续上市,围绕着桃子、杏子、李子、橄榄的叫卖不绝于耳。
小人儿喜欢买杏,其核可做抓子游戏呢。
本埠小贩把李子叫唤成“香干李子”,为何要加“香干”二字,我一直不明白。
他们又习惯将橄榄吆喝为“老青果,一分钱两颗!”因细菌萌动,儿童肚子里有蛔虫,遂可听见“宝塔糖,宝塔糖”的动静,家长急匆匆要去买几粒,带给家中的小儿女。
入夏,最常听见的便是“冰糕凉快,冰糕。
香蕉、牛奶、豆沙冰糕”、“冰冻酸梅汤,解热消暑”、“老荫茶,一分钱喝够”的咏叹调。
极其动人心弦的还有“冰粉、凉虾”、“麻辣凉粉、凉面”的召唤,挤干了路人的零钱。
“蒲扇”、“鹅毛扇”的叫唤,以及“荣昌夏布”、“万县凉席”、“长生桥凉板”叫卖声,与蝉虫的鸣叫融为一体,提醒市民备物避暑。
秋来瓜果渐稀,白菜、萝卜、豇豆、菠菜、香菜、菜苔、秋茄子、茼蒿、莴笋成为叫卖的主题。
“椒盐花生”、“五香瓜子”,颇受茶客喜爱。
叫唤得凶的还有“新米上市”、“醪糟曲子”。
冬季柑橘应市,满街叫卖“奉节脐橙”、“江津广柑”、“梁平蜜柚”、“五步柚子”。
赶来打挤的还有:“内江脆杆甘蔗,不甜不要钱!”
早上出门,扑面而来的是“芝麻大烧饼”、“掐掐小汤圆”、“现炸鸡蛋糕”、“三角粑”的招徕。
傍晚腹内空虚之际,多想听见“炒米糖开水”、“盐茶鸡蛋”、“豆腐脑”、“烤红苕热络”的招呼。
早年出没于和平路一带的某小贩尤其有特色,此人腿脚不便,没有正当职业,只好沿街叫卖。
他卖的东西互不搭界,却照吼不误:“苍蝇拍子!和平鸽!”常令人忍俊不止。
时代进步,走街串巷的小贩逐年减少,即便叫卖,也改成电喇叭,反复播放自己的录音,听上去单调乏味,不如过去有魅力了。
印象最深的是儿时肚子痛蛔虫拱,就要吃那宝塔糖,甜甜的,小孩子们都喜欢吃的,专打蛔虫的药。
街市上的各种产品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很有韵味,只是现在真的难得听见了,我不知道这民间文化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遗失了。
达扑趴
在重庆方言俚语中,“达扑趴”有本义和比喻义两种解释。
昨天清早八晨的,石凳村张大爷就背着背篓走哒,他老人家要去赶场。
听隔壁邻舍的人说,走马街上的嘎嘎(猪肉)比双流街上的要便宜一块钱一斤。
张大爷隔几天要请木匠来打板凳,不做嘎嘎给匠人吃啷个也要不得。
张大爷其实岁数也不小了,今年56了。
出得门来,张大爷就踏上屋门口的田坎。
可能是头天晚上下了麻麻雨,路就有点稀滑。
好在张大爷身体结实,点把点困难是不会吓到的。
走着走着,对门的老伙计李老三就扯起喉咙喊:“老张,快点来噻,我在公路边边等你!”晓不得是啷个的,张大爷脚下一滑,就达了个扑趴,连人带背篓就滚到冬水田头。
好在隔家不远,张大爷很快就回了家。
你看么,这个张大爷,还没有出门好远就达扑趴!很显然,这里“达扑趴”就是我们常说的“摔跤”。
这种“达扑趴”还是少点的好,尤其是老年人,很有可能达一扑趴就会中风啊。
为官者最忌讳官场上“达扑趴”。
刘家镇镇长骆五奎,从村里的村长一直爬到现在的镇长花了15年时间。
骆镇长一心扑在事业上,口碑极好。
但前几天,县纪委来人,说是有人举报骆四奎作风有问题。
街上的老百姓屁都不相信,都夸骆镇长是个好官,总是为了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但纪委的人依法办事,硬是把活脱脱的骆四奎塞进了纪委的车儿。
没隔几天,就传来消息,说是骆四奎用公款在城里包养了一个“二奶”。
哦豁,这个表面清正廉洁的镇长因为女人的问题“达扑趴”,好不划算啰。
人生在世,行走做事就得小心翼翼,尽可能莫要“达扑趴”哦。
“猫煞”
“猫煞”是常挂于重庆人嘴边的一个方言俚语,用于形容一个人的个性、性格及脾气,即“脾气火暴”,我们说某人嘿“猫煞”,就是说某人“毛”得很,莫去惹啊。
李三娃在我们村里从小就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猫煞”德行。
前几年偷窃318国道上的电缆线被送到监狱呆了五年。
哪晓得他娃出来后继续在小街上横行霸道。
那天刚逢一四七赶场,李三娃开车把一个弯腰驼背的老汉撞倒在地。
车上的兄弟伙见势不妙,叫李三娃把老汉送到卫生院去包扎伤口。
李三娃不但不听劝说,反而走下车来给老汉一脚,说是老汉装死。
赶场的人看见李三娃嘿猫煞的样子,没有哪个敢前去阻止,眼睁睁见李三娃的车扬尘而去。
又一哈哈儿,派出所的民警赶到,把老汉送到卫生院后,就把李三娃抓进了派出所。
“猫煞”这个词常含贬义,但有时也用于夸奖某人,表示厉害的意思。
我们村里一个姓程的妹儿,从小读书就嘿“猫煞”。
从小学一年级起,从来没有当过“垮班老爷”,一直读到高中成绩都是班上第一。
高考考了689分,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录取。
后来又读了博士,听说现在在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里搞研究,反正工资高得很。
这个妹儿那硬是读书的料子,在我们村里常常成为学生们追捧的对象。
家长教育娃儿,总是说:你看看那个姓程的妹儿,读书嘿“猫煞”,你要是有她的脚趾拇印印就好哒。
言而总之,我们做事还是要讲究个分寸,该“猫煞”的地方就要“猫煞”,不该“猫煞”的地方就千万莫要“猫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