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鲜活起来
- 格式:pdf
- 大小:236.53 KB
- 文档页数:1
有效朗读使语文课堂鲜活起来朗读是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只有优化朗读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从而使语文课堂入情入境,鲜活起来!只有通过朗读,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效地朗读,到底怎样才能让课堂鲜活起来呢?一、以读促悟,让课堂鲜活起来老师在教授每一篇课文时,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思想的交流。
学生会耳濡目染,通过文章中的一词一句,通过文学作品中蕴涵的各种感情,或多或少会激起感情的涟漪,燃起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丰富的情愫。
对于每一堂语文课,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初步朗读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有感情朗读,读时就能有身临其境之感,眼前霎时就能出现文章的画面,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感悟也随即而来,由此可见,朗读尤为重要。
而且以朗读来促进学生的感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直接地、更好地去感受文本。
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第三自然段时: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这段话句式整齐,情感充沛,学生们饱含深情的朗读,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让学生分小组朗读,比比哪组读得好,经过这样的环节,学生们从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体会到了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以及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光辉形象的,小平同志永远活在人民心中!通过赛读的方式来激励学生。
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别》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有些幽怨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体会作者依依惜别的心情。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摘要: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数学枯燥无味,很抽象,感觉与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不知到如何把它们应用到实践当中。
要改变这个状况,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堂,从中去学习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关键词:生活数学创设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操作:一、让生活走进教室,将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每建立一面积单位的表象,我都积极鼓励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恰当例子。
如:一平方厘米,学生会说”大姆指甲盖”、”纽扣”等,有个学生说”门牙”,这时我拿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比了比,并说:”长这么大的两颗门牙,漂亮吗?”引起学生哄堂大笑。
从笑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愉快,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6、60、600”,问学生:”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十分活跃。
有的说加上元、角、分,有的说加上分米、厘米、毫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此时,数学学习已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二、通过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去获得新知识在认识1时,先让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知识,举出可用数字1表示的物体,学生抢着回答:”一棵树、一朵花、一个苹果、一本书等。
”但”1”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学生却没有提到,我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还有别的东西可用1来表示吗?”“一箱苹果”终于有学生发话了,我问学生”你们同意吗?”有的学生不同意,有的同意。
于是我就让不同意的学生先发表意见,有一学生说:”我不同意,因为箱里有许多苹果。
”我再给表示同意的同学反驳的机会:”同意,我只看见一只箱子。
把我们的生活带入语文课堂摘要:本文论述了如何通过“联系生活、模拟生活、用于生活”三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将最真实的生活带入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语文来源于生活,又直接应用于生活。
语文的实践就是生活,真实的生活,就是精神的历险和成长,就是自主地阅读、积极地体验、个性化地感悟和自由地富于创造性地表达。
陶行知先生曾论述“生活即教育”。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世界本是生动、鲜活的,也是学生非常喜爱的。
语文教学只有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最真实的生活带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才能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 联系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学1.1 联系生活进行感悟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有一个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严谨有序的知识体系,因而也不需要依赖这种知识体系并通过科学严格的训练而达到一定的学科素养和能力,语文的素养和能力更多的是依靠语文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感悟和积淀。
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从没有学过语文的人,照样有很强的听说能力。
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答案只能是从实践中来,从生活中来。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素材、主题,力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课文中生活的相似性体验,来感悟和积淀,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教师的任务不是下结论、贴标签,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在实践中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教师当然也需要通过评价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但主要还是让学生自己去习得和悟得。
如学习《背影》时,为了要学生体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儿子看见父亲的背影而“流泪”这一情感,我引导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父母使自己感动得流泪的一件事。
让“生活”走进课堂《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可见,突出数学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是新课程的主流。
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科书上的知识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才能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数学的价值。
那么,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呢?一、补充生活背景,激活数学课堂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况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因此教师应做个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数学应用提供生活素材,并适时引导学生主动用获得的数学观念,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分析其间的数学现象。
1.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谱写新知教学的前奏。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从孩子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
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不仅要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在课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新课引入生活化《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总是及求做到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的,一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巧设导语,力争创设一个精彩的课堂开端,一开课就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那么枯燥、抽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强烈求知欲,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探究性思维的训练。
由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
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学习知识,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实现能力的创新。
走进生活,创设和谐语文教学课堂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文章根据新课改的新理念的要求,从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在教学中体现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教学、在实践中应用语文四个方面来谈如何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语文;生活;教学新课改倡导大语文的教学观,提倡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倡导课堂上可以用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来弥补语文教材的单调呆板,让语文教学生动起来,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激情、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理想境界。
那么,如何走进生活,创设和谐语文教学课堂呢?一、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过度强调学习功能和形式,是传统的课堂环境不可忽视的一大缺陷。
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忽视学习环境的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为了让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独特认知,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死板的上课形式,在课堂上模拟生活化的环境。
比如,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真实的生活场景,教师可以设计和上课内容相关的课件,通过投影仪把相关照片、视频等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感受一下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这样的环境不仅可以让教师的教学策略得到提高,而且可以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二、要倡导在语文课堂上再现生活语文教材中所描写的一些人和事,与学生现在的生活是相脱节的,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产生一些偏差,对教材中所展现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
所以,语文教学不应局限在教材和课堂上,学校中、社会上的许多事情都可以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以此让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语文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在第一节课上让同学进行自我介绍,让同学用简单扼要、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介绍自己,把自己的特征形象地表达出来。
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每个同学的特征、兴趣、爱好来给每位同学取昵称。
教师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讲一讲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或是读一下自己昨晚的日记,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互动。
扬生活之帆,让课堂更加精彩赵连强胶州市第十七中学胶州市胶莱镇马店东村266314摘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将思想品德的课堂引向生活,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学习和生活,真实地去感悟体验参与实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这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怎样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到生活中来,让思想品德教学更加生活化呢?一、与时俱进,挖掘和拓展生活化教学资源新课标要求教师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我们教材的编写到课堂教学的使用教材总是会有一定的时间差,难以及时反映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最新情况、最新政策,因此不可避免会有一定的滞后性。
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展教材,整合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1.挖掘生活中的课堂教学资源。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
这要求我们教学必须面向生活,而不是单纯的教材。
在学习“家,温馨的港湾”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做的哪些事情让我们感动?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历,纷纷举手列举了爸爸妈妈为自己做的小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辛苦,达到了对学生教育的目的。
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加强了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自己体验比起教师单纯的说教效果大相径庭,从而达到思想的升华。
2.开发生活中的鲜活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要引用最新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如何正确认识是非善恶时,我引用了“著名歌手李代沫吸毒被捕”的案例,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自然而然得出了我们要明辨是非善恶的结论。
由于该案例比较鲜活,学生又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率比较高。
通过拓展教材资源,把抽象的知识蕴含在具体的生活中案例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结合数学的特点,优化组合各类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生活情景生活实例生活空间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之价值。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就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通过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使学生感知聪明的乌鸦之所以能喝到瓶中之水,那是因为石子占据一定的空间使水面上升了,从而初步产生所有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大小,激发学生探究体积意义的强烈欲望。
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酒店里的饭桌一般是什么形状?设计这种形状的饭桌有何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其中的关于“平等”“公平”“方便”等作用,同时也深化了对“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和“圆心(中心)”的理解。
二、采撷“生活实例”,培养应用意识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
但遗憾的是,教师往往不注意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导致所教学生拥有知识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引入鲜活题材,调整重组生活习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在华地百货看中了一双标价295.00元的女式皮鞋,因嫌贵当时没买成。
深化课改下生活化教学实践与思考摘要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植。
关键词深化课改生活课堂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如何让生活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然成了我们数学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式教学,认为多数学习应与具体情境有关,只有在解决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问题中,所建构的知识才将更丰富、更有效和易于迁移。
以下对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做几点简单的阐述。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知,让学生感悟数学就在身边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知是“教学生活化”的首要环节,生活化的引入,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形成真实的教学情境,这种带有乐趣的真实情境,往往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形成让学生愉悦的课堂气氛。
这种富有趣味、灵活巧妙、恰如其分的导入方式,具有先声夺势的效果,然后抓住时机,及时转入正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数学教育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
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将课本知识中反映的间接生活与现实生活沟通起来。
教学时,可以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
这样可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长期以来,我国数学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冲击与影响,往往掐头、去尾、烧中间。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鲜活起来
发表时间:2018-05-30T09:06:46.18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作者:丁乙
[导读] 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的思考”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第一小学丁乙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的思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让数学课堂在生活中鲜活起来,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形象。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创设实效课堂,让生活问题真正的走进数学课堂,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第一、教学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做数学、用数学。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境的创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比如: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的一课时,我就从学生喜欢的折纸入手,让学生玩他们喜欢的折纸游戏。
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让数学课堂鲜活起来。
第二、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得到发展。
但有些课表面上进行得很顺,有问有答、有说有笑,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也让人找不出多少毛病,但总让人觉得缺乏交流,缺乏实质性的碰撞,没有鲜活的生命感受。
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脑子里有问题,再去思考,这就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蹲着看高处的物体,再站到椅子上观察低处的物体,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整堂课活跃、轻松而不杂乱。
也就是说,有些时候,教师不应唱独角戏,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占去了,学生没有探索、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因而提不出问题,更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
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鲜活起来。
第三、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要照搬教材,而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现在的实验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特别大,教师就要从新开发、整和教材,再挖掘身边的现有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教师对教学内容可以做相应的调整,有合并,也有拓展延伸等。
比如:在教学《6、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我把原本两课时的内容融为一课时来上,这样一来教学效果非常好。
再有,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我没有利用书上的例题,而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图形,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射线和角》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看手电筒的光线发现射线有什么特点,从而认识了射线。
通过学习,学生体验到了:身边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所以在我构建的生活课堂里,学生能够自然、真实的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并且应用于生活。
第四、激励的语言,互动的评价,是师生沟通的最好方式。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是家里的小皇帝,都有个性,不会让别人说出自己的不足,抓住这一特点,我开始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一招果然有效。
比如:“你真是好样的”“你真善于观察”“你的动作真快”“你的计算真准确,继续努力”“你真行,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老师都没想到”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经常在学生耳边响起,激起了学生的自信心。
所以,从开学的那天起,我便明白了,学生怕的不是打骂,而是激励、赏识、理解和感动,用激励的语言去赏识他,理解他、感动他,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用激励语言,促进学生的成长。
作为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注重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的成长环境。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放过每一次激励、赏识的机会,尽量鼓励孩子,保护他们的学习动力。
“生生评价”也是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活动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现学生的灵性,进一步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生生互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欣赏。
不要只看到别人的不足,对自己孤芳自赏、自命不凡;对待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不要取笑,不能使用过激的语言,要有爱心,要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要多一点理解和鼓励。
我还告诉他们,如果发现别人有错误时,要像老师一样耐心的给予帮助,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我们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我们要共同进步。
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鼓励、训练,同学们的热情非常高,都能够积极大胆的参加互评活动。
同学们通过互相评价,锻炼了自己,提高了水平,也学会了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我觉得,通过互评训练,同学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应该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就能促进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实现师生、生生互动,进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永远向往的乐园,让我们的数学课真正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