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绘画艺术(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29
比较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异同点
同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自身有很多特点:
1.首先便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画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又称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2.在构图方法上不受教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既可以移动的远近法),使的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3.中国画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相交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的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4.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西方绘画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
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概括的讲,如果中国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则尚形,中国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总之,西方绘画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的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对比。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造型艺术中的绘画艺术。
东西方绘画艺术特征与思想差异东西方美术史的发展,也对应着东西方思想文化史的发展。
东西方的文化思脉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讲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眼见为实,一切知识都是实用的,中国的社会思想体系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偏重思考社会人伦问题,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思想体系;而西方思想家认为无用的学问才是大学问,西方人讲爱智、务虚、追问。
两者思想文化及思维模式截然不同,因此文化艺术呈现形式也各不相同。
中国史前文明与西方史前文明的艺术表现形式相似,多是以简约、祭祀、图腾等为主的功能性表现形式,受前神学影响,型制基本偏重实用性,相对粗陋而简朴。
发展到战国时期,艺术作品表现形式还是以功能性为主,以尊卑等级高低来呈现它的精致和繁简程度。
随着佛教在唐代兴起,这种新思想传入中国,它华彩纷呈,就连道家儒家学说都被其影响和整顿,她与儒道文化一起,在中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儒释道文化格局。
中国人自此重新思悟人生观、宇宙观,并展开追问,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人的心灵感悟。
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了解佛教就能了解中国文化艺术思想脉络,就能理解中国文化大观和深入细致之处。
佛教思想下的文学作品一定美在虚构,既要落实于现实又要高拔于现实,也叫浪漫主义文学。
前有先秦屈原之《离骚》、汉朝儒客文人之《汉赋》,但唐诗宋词抵达了最高峰。
中国唐诗宋词美就美在意境、美在遐想、美在空灵。
一首诗词短短几十个字,就能表现一幅动感的风景画。
其用字简练概括,都是受佛教意境高拔的影响。
此时的中国艺术创作,开始呈现华彩纷呈的繁荣景象,艺术表现除了功能性外,更多的为精神服务,“美”变得更纯粹。
如中国佛雕、云岗石窟石雕、龙门石窟石雕,体量巨大、雕刻精美,高度逼真,即为典型。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绘画也影响极深,含有高拔的文学性。
这种文学性在中国画中,表现为以含蓄的手法体现理想化境界。
一幅好的绘画,讲空灵、讲意境、讲玄妙、讲超然、讲境界——此等皆是佛教词汇;强调“气韵、神妙、苍润、补拙、超脱、齐辟、纵横、淋漓、灵性、简洁、精谨、空灵”等;重感悟,富有文学性、抽象性。
东西方绘画艺术差别人类主要的审美方式是东西方两种,当然还有重要的非洲艺术和南美印第安艺术、澳洲土著艺术以及中西亚艺术。
西方人至今仍然忽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西方人自负的认为有了白种人的艺术就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中国人独特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方式恰恰是西方人从未尝试过的。
其中美妙西方人至今不甚明了。
那么东西方艺术(我这里主要指的是美术)有那些明显的区别呢?1:艺术思维有区别。
西方艺术主要反映客观现实。
东方艺术主要通过对现实主观再现表达某种意境。
西方社会从19世纪开始对艺术的表性进行了全方位的尝试,至今几乎尝试了所有可能的表现形式。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很富有逻辑,他的艺术史这种最可以不逻辑的学科也充分显示了其思维的一贯性。
这点和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我发现中国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思想内核偏偏是西方人从来没有触及和能真正领悟的。
西方人从19世纪末仿佛突然开了窍,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哲学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反思,这种反思是严谨的。
其主要的催化剂之一是摄影技术的诞生。
在摄影术诞生以前以西方为代表的艺术家们主要精力放在对客观事物的精确再现上,经过上千年的努力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其实对事物的平面再现本身在我看来根本不能算艺术,这只是一种技术,一种可以量化的技术,就算一个毫无艺术细胞的人经过量化的训练也可以掌握素描以及色彩的基本表现方法。
我宁愿把这种技术归纳为科学而不是“艺术”。
但西方艺术家们通过这种方式展现的卓越技巧仍然可以算作艺术。
但可笑的是摄影术的诞生彻底打乱了艺术家的思维---还有必要画画蛮?有了摄影我们画什么?艺术家还有存在的价值吗?于是艺术家们开窍了,重新思考并定义绘画的定义以及表现的方式。
于是种种流派,种种观念,种种思潮不断涌现,其实无非是想给画家们一个存在的理由。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接下来的历史中,西方对艺术的思考和艺术的发展还是相当严谨的。
这几乎是一个拨丝抽茧的过程。
东西方绘画对比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座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美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的感受。
东西方绘画是世界绘画的两大不同体系: 一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包括印度、西亚、日本诸国的东方绘画体系,中国画是这一体系的代表画种;二是萌芽于意大利半岛,涉及整个西欧,近百年来又影响到美、亚、非各大洲的西方绘画体系,这一体系的代表画种是油画。
中华文明主要诞生于黄河流域,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中国人,有基本相同的生活习性与心理特征,具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凝聚力,很早就形成了统一的农业国家,有着统一的语言文字,形成了稳固的中原文化传统。
中国的传统美术在这一文化背景中发展,在整体面貌上始终有一脉相承的特点。
欧洲文明是从狩猎到游牧生活发生发展的,政治长期分裂,这使得欧洲绘画在不同时期形成了迥然相异的艺术风格。
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在对文艺的产生、对艺术的起源的认识和解释上,中国古代有“物感说”,认为艺术是由于人心感于外物而产生的,强调人对自然的感受和看法。
欧洲古代则有“模仿说”,认为艺术是人对事物的模仿。
基于以上不同的认识观点,中西绘画形成各自的理论体系和创作观念。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
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
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
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中国绘画在在透视上将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结合,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东西方绘画艺术文化理念的比较与融合摘要:本文通过对东西方绘画艺术文化理念的对比,分析出他们各自的不同特点,以及赋予各自特点的原因,接着又谈到当今社会的趋势,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所以文化也走向东西间的融合,但是强调在文化融合的同时,我们不能丢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的绘画要在传承了民族文化的同时富有创新力。
关键词:绘画、油画、国画、民族、传统、传承中图分类号:12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前言:随着当今社会绘画的发展,东西方绘走向互相渗透融合的趋势,我们必须思考我国绘画的发展道理,怎样走出一条创新又具有民族精神的绘画之路?一、东方绘画文化理念的来源目前,以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以不同的创作观念及创作成果展现了人类绘画艺术和谐的审美形态。
他们成为了世界绘画的两大体系。
中国画讲究自然和谐,而油画崇尚人文自由,在古时候起源的观念就是不一样的。
中国画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庄子阐述后来又被汉代思想董仲舒发展成哲学体系,最终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中国的哲学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画的表达方式。
如潘天寿所说”中国画的基础是哲学”。
但在秦时到西汉时期,中国绘画的民族风格和思想都没有表现的很突出,始终在乎人与自然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涌现出许多诸子百家,例如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提出的儒家思想,深刻的影响了我国的文化发展,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在中国绘画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审美风格和审美情趣,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也必然反映了民族的传承。
在国际一体化的当今社会,对于保存我国本民族的文化根基和文化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中国的绘画也是本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也是唯一代表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绘画。
二、西方绘画文化理念来源油画作为西方绘画的代表,也有其发展的过程,西方的传统文化深受基督教的影响,西方的人们相信耶稣是上天派来拯救人类的神,他来到人世,帮人们赎罪和解救人们的疾苦,所以西方的绘画以人为主,罗马史诗和古希腊神话这些西方的古典诗词故事,也使人们推崇人文主义思想,信奉人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之后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的兴起,使西方的绘画进入了一个不可磨灭的辉煌时期,大量的杰出英才涌现出来,聚集在佛罗伦萨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他们的思想情感,当时最为有名的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他们的作品直到现在世界瞩目对其震撼。
本文通过王沂东先生的《吉祥烟》与伦勃朗的《夜巡》等作品进行对比,揭示了作者对光线的处理和人物排列技巧,展示了作者对西方古典风格和中式审美的吸纳。
2015年11月15日,中国写实画派举办十一年展,这次展览中展出了陈逸飞、杨飞云、艾轩、王沂东等名家的作品。
在这些画家的作品中,笔者非常欣赏王沂东先生的作品,尤其是王沂东先生的《吉祥烟》。
《吉祥烟》创作于2006—2007年,于2008年参加香港苏富比秋拍卖,以1298万港元卖出。
这幅作品显示了西方绘画的技法,但流露出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味。
当笔者第一眼看到这幅作品,便立刻想到荷兰艺术大师伦勃朗的《夜巡》,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实现了自己对光线的追求。
《夜巡》是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
射手们每人出一百弗罗仑(荷币),各自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与别人站在同等的位置。
然而,伦勃朗没有按照这些人的要求和趣味,突出每个人的面部,而是分出主次。
两个主要人物处于照明中心,其他人物位于次要位置,又运用特殊的光线显示画面的神秘感。
这幅作品以特殊的伦勃朗式光线法和对人物的主次关系处理,成为画家留存后世最著名的作品。
王沂东先生学习了伦勃朗的光线处理技巧和人物排列技巧,用光线突出主要人物的不同角度,在一个小画面中,刻画了十个人物,突出了其中的新郎和新娘,又使画面看起来并不拥挤。
这幅作品表现了传统的山东沂蒙生活,又刻画了“红嫁妆”“大棉裤”“免裆裤”等传统服饰。
这样的装束并不显得土气,却像19世纪法国古典画家安格尔的作品一样,显示出一种西方古典的高级感。
王沂东先生的作品不但显示了西方古典的油画风格,还表现出强烈的中国风格。
笔者曾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本上看到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书中在介绍这一作品时突出了董希文先生在敦煌临摹敦煌石窟中的传统图案,将油画平面化、中国化,又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
王沂东先生的《吉祥烟》也是如此,他运用西方油画语言,表现中国传统生活,又舍弃传统西方油画的过多层次,表现出平面化的中国传统绘画感受。
东西方绘画比较
绘画是一种全球性的艺术形式,因此,任何文化都会有它独特
的绘画传统。
然而,在东西方文化中,绘画的风格和特点却大不
相同。
从历史上来看,东方绘画是古老的、极其注重传统的。
它源于
中国和日本,现在已经传播到了整个亚洲地区。
其中,中国画最
具代表性。
中国画以传统技法和线条为核心,表现了诗意、哲学
和美学。
精益求精和追求完美是中国画的典型特征,因此它需要
很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来达到非常高的技艺水平。
传统的中国画
作品常常是笔墨纵横、气势磅礴的山水画或花鸟画。
相比之下,西方绘画的历史要相对较新。
它的发展始于古希腊
和罗马文化,之后又受到了基督教艺术的影响。
西方绘画的特点
是以透视、色彩和形状为基础,展现出强烈的个人表现力和创造力。
对于西方文化中的艺术家,画家的本人对其作品的影响更大。
因此,在西方的画作中经常会发现摆脱了传统约束的艺术风格和
技法。
尽管东西方绘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不同,它们都有各自的价值
和特点。
相比之下,中国画更侧重于表现诗意和哲学价值,而西
方画则更侧重于表现人类情感和气氛。
虽然两种绘画形式在表达方式上截然不同,然而,它们通常是在它们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理解它们的深层次文化含义来真正欣赏和理解它们。
东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邓继荣【摘要】本文用比较学的方法就东方与西方绘画的形成、种类与内容的区别、主要艺术特征以及创作理念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探讨。
文中阐述了传统西画尊从“客观观察”,力求“再现现实”,中国画崇尚“天人合一”追求“画中意境”的不同。
又指出东、西绘画相互间的影响,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写意画几乎如出一辙,均强调心意与情感表现的事实。
文中最后提出东、西两大绘画体系犹如两座高峰,应在互相学习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东方绘画西方绘画天人合一再现意境人类从事绘画创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当原始人还居住在洞穴里茹毛饮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人类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在距今两万年前的洞窟里和数千年前的彩陶上,都留下了人类早期绘画的例证。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由于民族历史、文化和地域等不同,绘画的种类、材料、形式也产生了相异的特征,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的流派和体系。
东、西方绘画,尤其是作为东方绘画代表的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先是从希腊克里特岛壁画,到意大利架上绘画的油画),均走过了辉煌的二千多年历程。
它们在表现形式与创作思维上究竟存在那些异同,如何使现代绘画的各画种在兼收并蓄中健康发展,本文用比较学的观点作如下剖析。
一.东、西绘画的种类至今,绘画的种类多种多样,有着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如根据绘画所表现的对象和内容区分,可以分为宗教画、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人物画)、风景画(山水画)、静物画、花鸟画等。
按照绘画工具和材料区分,有素描、油画、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以及版画、雕塑、壁画等。
按照国别或民族文化传统区分,则有中国画、日本画等。
在这众多的画种中,中国画和油画,则是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典型代表画种。
油画,是以油为调合剂调和颜料、用短毛硬质棕笔和油画刮刀、画在经加工制作过的不吸油的亚麻布或其它材料上的一种画种。
它发明并流行于西方,主要是欧洲。
由于油画是来源于西方的画种,我国传统上便将素描、油画、水粉、水彩等称为“西画”。
讲到中西绘画艺术的异同,我想先解释一下“绘画"这个词的含义,从广义上来讲,绘画是依赖视觉感受和欣赏的视觉艺术,它运用形、光、色以及点线面等造型手段,从视觉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知和审美理想。
通俗的来讲,就是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从而创造(描绘)出美的形象。
中国和西方的绘画艺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同样有相似之处,很多不同时代的作品和画家在表现客观世界和社会形态上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背景,绘画艺术也同如此,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多个角度上,从文化背景,社会形态,思想观念方面来分析,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导致各自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一、用笔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
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有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任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鈍,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在中国画的画面气韵神态的表现中尤为重要,它不仅代表画家对自然的体悟,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相容相生的联系性。
在西方绘画中油画和素描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世界绘画中最具影响性的画种,在画面构成上,讲究画面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自然的真实境界,可雕刻和塑造自然的物质材料制作出的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用笔的方法上笔法层出不穷,不断的有画家在尝试着各种的画法和用笔技巧。
(由于现在对于这方面的知识还有欠缺,也不知写些什么,待日后再续吧。
.。
)二、用色色彩是视觉艺术中最感情化的因素,“直写”主体心灵并能在瞬间吸引观众的眼球,引起情感的共鸣。
人类共同的原始色彩本性同一,形成人类色彩本质全面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构成中西色彩比较最坚实的可比较原则,在人类共同的原始色彩本性基础上发生的自发性色彩冲动,表达出中西方人共同的生命体本能最基本的色彩需要,由于与西方人的生存环境和种族遗传因素,在各自长时期形成了带着不同民族特色的色彩形式和色彩观念.中国古代色彩感觉在自觉的过程中,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下选择了一条特殊的路。
东西方艺术绘画的不同[键入文字]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中国的画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写意,而外国的画是写实。
中国画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它的意境美。
它从不把真实地表现自然作为自己的目的。
它所表现的始终是一种源于现实又包孕着画家的主观思想的人格化自然。
而西方绘画是自然的真实再现和模拟。
西方绘画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
中国画描绘的是心灵的故乡,而西方绘画描绘的是生命的家园。
西方绘画艺术概括地讲有两大派,一是写实派或称具象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
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
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
二是抽象派。
西方艺术贯走极端,艺术家们在对具象写实感到厌倦以后,从印象派开始,仅在数十年内,有些人就从具象这个极端急剧转到抽象——另一个极端。
抽象派与严格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派正好相反,创作方法是使自然物象变形,追求抽象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或用光色和几何形态的抽象组合形式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甚至是潜意识、下意识,以及种种隐秘的心理。
中国画主要以线来描绘物象,尤其在传统中国画当中,最具审美价值的莫过于线的艺术了。
传统中国画的线条不仅是画家用以抽取、概括自然物象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而且还相对独立于客观物象,具有表现画家主观情感的审美价值。
它既符合人的视象在二维空间的真实合理性,又摆脱了像西方写实主义去被动地放映物象在三维空间的真实幻觉的束缚。
以中国画的发展进程来认识,每个时代所产生的艺术作品都附着了时代的气息与时代的特色,如:唐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即表现出了唐代流行的线描技法,同时又体现出了时代的背景与生活气息。
东西方艺术结合的例子东西方艺术结合是一种将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艺术元素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这种创作方式能够展现出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使两种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和体验。
下面将介绍一些东西方艺术结合的例子,并提供相关参考内容。
1. 东方绘画与西方油画的结合:中国画和西方油画是两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技巧的绘画形式。
将中国画的线条和构图与西方油画的色彩技法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既有东方韵味又有西方细腻表现力的作品。
这种结合既能展现出东方文化的内涵和哲学思想,又能通过西方色彩的丰富表现形式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
相关参考内容:- 林风眠(1900-1991)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东方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中融入了西方绘画的特点。
他擅长运用东方水墨画的笔法和印象主义的色彩表达手法,创作出了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
- 西方画家吉尔·梵高(1853-1890)的作品也融合了东方绘画元素。
他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将浓郁的东方线条和构图风格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2. 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结合: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方式。
将东方传统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与西方的和声和乐器演奏技巧相结合,可以创作出既具有东方古典韵味又有现代音乐氛围的作品。
相关参考内容:- 郭峰(1969-)是中国古筝演奏家和作曲家,他的作品将传统的古筝音乐与西方爵士乐相结合,创造出了新颖的音乐风格。
他的作品《蓝调古筝》融合了古筝的传统技巧和爵士乐的即兴演奏,展现出了东西方音乐的融合之美。
- 西方音乐家尤金·察布里亚科夫(1901-1954)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东方音乐元素。
他受到中东音乐和印度音乐的影响,创作出了结合了西方和东方音乐特色的作品,例如他的《印度序曲》。
3. 东方舞蹈与西方舞蹈的结合:东方舞蹈和西方舞蹈有着不同的舞蹈风格和舞技。
将东方舞蹈的优雅和灵动与西方舞蹈的力量和表现力相结合,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舞蹈作品。
东西方绘画艺术差别人类主要的审美方式是东西方两种,当然还有重要的非洲艺术和南美印第安艺术、澳洲土著艺术以及中西亚艺术。
西方人至今仍然忽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西方人自负的认为有了白种人的艺术就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中国人独特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方式恰恰是西方人从未尝试过的。
其中美妙西方人至今不甚明了。
那么东西方艺术(我这里主要指的是美术)有那些明显的区别呢?1:艺术思维有区别。
西方艺术主要反映客观现实。
东方艺术主要通过对现实主观再现表达某种意境。
西方社会从19世纪开始对艺术的表性进行了全方位的尝试,至今几乎尝试了所有可能的表现形式。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很富有逻辑,他的艺术史这种最可以不逻辑的学科也充分显示了其思维的一贯性。
这点和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我发现中国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思想内核偏偏是西方人从来没有触及和能真正领悟的。
西方人从19世纪末仿佛突然开了窍,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哲学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反思,这种反思是严谨的。
其主要的催化剂之一是摄影技术的诞生。
在摄影术诞生以前以西方为代表的艺术家们主要精力放在对客观事物的精确再现上,经过上千年的努力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其实对事物的平面再现本身在我看来根本不能算艺术,这只是一种技术,一种可以量化的技术,就算一个毫无艺术细胞的人经过量化的训练也可以掌握素描以及色彩的基本表现方法。
我宁愿把这种技术归纳为科学而不是“艺术”。
但西方艺术家们通过这种方式展现的卓越技巧仍然可以算作艺术。
但可笑的是摄影术的诞生彻底打乱了艺术家的思维---还有必要画画蛮?有了摄影我们画什么?艺术家还有存在的价值吗?于是艺术家们开窍了,重新思考并定义绘画的定义以及表现的方式。
于是种种流派,种种观念,种种思潮不断涌现,其实无非是想给画家们一个存在的理由。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接下来的历史中,西方对艺术的思考和艺术的发展还是相当严谨的。
这几乎是一个拨丝抽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