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鉴定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鉴定青铜器的方法鉴定青铜器的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鉴定、外部特征鉴定、材质测试、制作工艺分析和器物风格比较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
一、考古学鉴定考古学鉴定是通过对青铜器出土地层的分析、出土环境的研究以及与其他文物的关联,来确定青铜器的年代和历史背景。
考古学鉴定需要综合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对出土的青铜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二、外部特征鉴定1. 形状:观察青铜器的整体形状,包括器物的大小、高低、宽窄、曲直等。
2. 纹饰:观察器物表面的纹饰,如刻花、浮雕、铭文等。
3. 图案:观察器物上的图案,如动物纹、神话故事、抽象纹样等。
4. 颜色:观察器物的颜色,并注意是否有氧化斑等。
三、材质测试青铜器通常由铜和锡两种金属合金构成。
进行材质测试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 理化性质测试:通过对青铜器进行化学分析、比重测定、熔点测定等,来判断其金属成分,以及是否为青铜。
2. X射线荧光光谱测试:可以对青铜器进行非破坏性的测试,通过分析器物中的元素组成来判断是否为青铜。
3. 金相显微镜检测:通过对青铜器进行金相显微镜观察,可以观察到青铜合金的晶体结构,从而推测出其材质成分。
四、制作工艺分析制作工艺分析可以通过观察青铜器表面的工艺特征,以及结合历史背景和文献资料,来判断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时代。
1. 铸造工艺:观察铸件表面的凹凸不平、气孔、修整痕迹等,可以初步判断出铸造工艺的精细程度。
2. 表面处理工艺:观察器物表面的抛光痕迹、刻纹工艺、铭刻方式等,可以推测出其制作工艺。
五、器物风格比较将青铜器与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其他青铜器进行对比,可以通过器物的风格特征来推断青铜器的年代和制作地区。
总结来说,鉴定青铜器的方法包括考古学鉴定、外部特征鉴定、材质测试、制作工艺分析和器物风格比较。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对青铜器的时代、制作工艺、制作地区等进行初步的鉴定,并进一步了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鉴别青铜器的真伪,主要看哪几点?我来回答你,一、从模具上判断。
二、从残留物上判断。
三、从器形上辨别。
四、从铬文上辨别。
五、从纹饰上辨认。
六、从锈蚀上辨别。
等方面去鉴定。
下面我就减单介绍一下这六种方法。
一、模具。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绝大部分用陶范法铸成的。
后代未知此法,作伪都只能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
因此,判别青铜器是否用陶范法铸造,对于确定青铜器的真伪,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二、残留物。
商周青铜器由于块拼合,事实上不能保持精确的平衡。
当时的工匠普遍采用来厚薄相似的小块铜片垫在内补范之间,提高铸造质量。
这在早期的绝大多数青铜器上都可以见到的。
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隐蔽。
如果传世青铜上没有任何垫片痕迹,这将是作伪的一个重要信号。
三、器形。
每一类青铜器,随着时代的不同,其形制也不一样。
如鼎是青铜器中的大类,自商代到汉代,流行时间颇长。
但每个时代鼎的形状都有不同的特点。
伪作青铜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
四、铭文。
宋代以来,收藏家对青铜器的收集,偏重在铭文方面。
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内范中。
有的铭文范嵌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
所以,一般铭文横行、直行都比较规整。
而从事在陶范上到铭文的技工,技术很高超,书写也很流利。
伪刻铭文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1、整器皆伪。
2、真器伪铬。
3、伪器真铭。
4、增刻、镶嵌伪铭。
5、腐蚀法。
等。
五、纹饰。
每一件青铜器的形制、铭文、花纹都要有统一的风格,都应该具备一个时代的特点。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上,决不可能出现商代殷墟时期的花绞:商代的兽面纹不能出现在西周中晚期兽蹄足鼎上,而窃曲纹、蟠龙纹一类的纹饰,也不可能出现在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
青铜器纹饰作伪的手法比较复杂,大体有下面几种:1、整器皆伪。
2、素面器上凿刻纹饰。
3丶增刻纹饰。
4、改到纹饰。
5、后加镶嵌物。
等。
六、锈蚀。
各个地区的铜器表层和铜锈很不相同。
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一般说来,陕西出土的青铜器,表层保存得比较好,铜质分解不严重,铜锈变化不太复杂。
鉴定青铜器的方法
鉴定青铜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材质分析:青铜器通常是由铜和锡组成的合金,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或者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仪器来确定铜和锡的含量,从而判断其是不是真正的青铜器。
2.造型和纹饰分析: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往往与时代、地区和制作工艺有关。
通过研究青铜器的形状、图案、铭文等特征,可以判断其风格和年代,从而初步鉴定出其真伪和价值。
3.工艺分析: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受制作技术、铸造方法、铸痕、磨光、抛光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观察青铜器的处理工艺,如铸痕、抛光的方式和程度,可以对其制作工艺进行初步的鉴别。
4.保存状况分析:青铜器的保存状况也可以提供一些鉴定的线索。
真正的古代青铜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因此在保存过程中会有一些自然的磨损、氧化、锈斑等痕迹。
同时,青铜器的保存状况也和后期修复、清洁等因素有关。
通过观察青铜器的保存状况,可以对其历史和真实性进行初步判断。
鉴定青铜器需要综合运用以上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比对,同时需要借助专业的考古文献和专家的意见,以确保准确性和权威性。
学会这五种化学方法,分分钟辨青铜器真伪,超实用民间收藏当以铜、玉、瓷排列成序的。
其中这个铜字排在首位,必然是指青铜器了,只有中国古代最精致的青铜器,那才是堪称国之瑰宝!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花样百出的仿品,很多收藏者都不知道如何应对。
那么大众应怎样辨别青铜器的真伪呢?最基本的两种辨伪方法第一,锈蚀辨伪。
古代青铜器都经过漫长岁月的地下埋藏,由于受地下环境的影响,它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
第二,古代青铜器出土的表相,第一层是绿锈,也可能是绿漆古、黑漆古,有的绿锈下面还有蓝锈,俗称叫孔雀蓝;第二层是红锈;第三,第三层是金、银,有的这层是没有的;第四层才是真正的青铜材质。
也可能只有三层的。
凡是真品器物的表象,是由层次感而形成的,属于很老结的皮壳,还有表层有萎缩感、桔皮纹的特征等,即使高仿品也难以达到这种程度,这就应该作为鉴定中的主要确认指标,但鉴定的结论不能单一而言。
还有花纹款识,这是鉴别铜器的一个重点。
夏代铜器花纹简单;商代花纹华丽繁缛,且多遍体生花,副纹饰凸显,以细致、简朴与厚实为风格;周代才形成风格多样化,尤其是主纹饰明显高于副纹饰与底平面,也有的副纹饰略微低于底平面,而这样的副纹饰,其边沿没有必要另加勾线,但主纹饰仍然明显地高于副纹饰与底平面的。
五种化学方法,判定青铜器真伪第一,'种植锈'。
将酸、碱、盐等各种化学药品掺合金属粉涂抹到仿品表面,然后再埋到土里来'种植'伪锈。
第二,'胶着锈'。
用胶水、松香、白芨浆、清漆等胶状物调配各种矿石粉、颜料,涂抹到铜器上。
或从别的古铜器上取下真锈拌入清漆或胶水中涂抹到仿古铜器上。
第三,'烧熔锈'。
将调制好的矿物颜料在铜器表面烧熔,这些被熔化的颜料在降温后凝固在铜器的表面。
第四,'电镀锈'。
用类似工业中金属表面电镀技术在铜器表面镀'水银皮'或'黑漆古'、等皮壳。
青铜器真伪鉴定方法青铜器真伪鉴定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和判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青铜器真伪鉴定方法:1. 外观特征鉴定: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青铜器的外观特征来初步判断其真伪。
真正的青铜器通常具有精细的工艺和纹饰,表面光滑且没有明显的瑕疵。
而伪造的青铜器则可能出现不匀称、刻画粗糙或纹饰模糊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器物的锈迹和古旧程度等来进一步判断其真伪。
2. 材质分析:真正的青铜器通常采用青铜制作,即铜和锡的合金。
通过对青铜器的成分分析,可以判断其材质的真伪。
常用的方法有化学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等。
3. 刻痕鉴定:青铜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埋藏,表面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和刻痕。
通过观察刻痕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等,可以判断青铜器的年代和历史价值。
伪造的青铜器通常为了模仿古物的痕迹,会人为制造一些刻痕,但经过专业的观察和判断,往往能够辨识出来。
4. 文物鉴定: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青铜器,可以通过文物专家的鉴定来确认其真伪。
文物鉴定通常包括对器物的年代、风格、制作工艺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判断。
5. 器形比对:青铜器的器形是一项重要的鉴别真伪的依据。
通过对比已知真伪的青铜器的器形特征,可以找出一些与正品不符合的地方。
6. 历史文献考证:如果一件青铜器具有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我们可以通过查证相关史书、考古报告等资料,对青铜器的真实性进行考证。
总之,青铜器真伪鉴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进行判断。
通过以上的方法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手段,可以对青铜器的真伪进行初步的判断和鉴定。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青铜器真伪鉴定时,需要对多种方法和证据进行综合考察,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同时,由于伪造技术的进步和手段的多样化,真伪鉴定工作也在不断发展中,需要随时跟进新的科技和方法。
教你如何鉴定青铜器一、从青铜器的锈蚀辨别真伪众所周知,青铜锈具有层状结构,紧贴青铜基体有一层红色的氧化亚铜,在这上面是黑色的一氧化铜,再在上面是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孔雀石。
无色蜡状的氯化亚铜横穿铜锈各层,在表面层中又与孔雀石和土粘结在一起,在此中间还分布着灰白色的二氧化锡。
由于青铜器的腐蚀环境不同,原始表面存在的情况也不同。
青铜器的原始表面一般存在于黑色一氧化铜层中,这可以从铜锈密度的差别判断,但这种差别很细微,判断需要经验;如果青铜器的绿锈形成过程很慢而且很均匀,那么就会形成一层“贵绿锈”,它美观、光滑、往往还闪闪发光,对于这种有“贵绿锈”的青铜器,“贵绿锈”层的表面即为原始表面。
原始表面也可以从器物的X光片上看出。
博物馆修复后的铜器一般呈黑色(一氧化铜)、褐色(铜的硫化物)、红色(氧化亚铜)或绿、蓝色(碱式碳酸铜),与我们在古玩市场上看到的生坑器截然不同,这一点是很多藏友大为疑惑的普遍问题所在,我们可以从叶家山出土的一件盉在处理前后的不同品相得到印证(1、由于无色蜡状的氯化亚铜会跟水、氧气反应形成“粉状锈”,不断的腐蚀青铜基体,所以必须除干净。
机械去除一般很难除干净,所以经常用锡箔置换。
具体操作是用琼脂将锡箔贴于器物需要置换的部位,然后将器物放进置换箱中,如此反复操作,直到锡箔无变化即不发生氧化为止,然后用水冲洗干净。
这样就可以确保氯化亚铜的完全去除。
二、从青铜器铭文辨别真伪在古玩市场上,凡带铭文的青铜器,铭文字数越多,其价值越高,有铭之器的价格往往高于无铭之器价格几倍以上,故作伪者常在青铜器上作伪铭。
从铭文辨伪,主要从掌握铭文字体的风格特征入手。
1、青铜器铭文字体风格特征青铜器铭文字体的风格与各个时代铭文形成的方法密切相关。
从商代至春秋时期,青铜器铭文一般是铸字,即先在内模的表面或在外范的内壁刻出突起的阳文,铸成的铭文呈底宽面窄,而战国时期的铭文是用工具直接在青铜器壁上錾刻的,铭文字口呈V字行,字体纤细而颀长。
如何鉴定青铜器
青铜器是一种古老的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因此,如何鉴定青铜器一直是收藏家和爱好者关注的问题。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青铜器鉴定方法,供大家参考。
1. 观察外观
观察外观是鉴定青铜器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等特征,来判断其年代和真伪。
一般来说,古代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都比较精美,而现代仿制品则比较粗糙。
2. 分析成分
分析成分是另一种常用的青铜器鉴定方法。
青铜器的成分主要包括铜、锡、铅等元素。
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来检测青铜器中这些元素的比例和含量,以判断其真伪。
3. 查找铭文
铭文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和符号,也是鉴定青铜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通常比较清晰、规整,而现代仿制品上的铭文则比较模糊、随意。
因此,通过观察铭文的形态和内容,可以判断青铜器的真伪和年代。
4. 参考文献
此外,我们还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来了解青铜器的鉴定方法和技巧。
比如,中国古代青铜器鉴定方法、中国古代青铜器图录等书籍,都是非常有用的参考资料。
总结起来,鉴定青铜器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才能得出
比较准确的结论。
如何正确辨别青铜器的真伪
青铜器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鉴别青铜器的真伪是十分关键的,下面将从外观、材质、纹饰、工艺和文物鉴定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可以从外观入手进行鉴别。
真正的青铜器通常具有明亮的色泽,光洁的表面,同时具有一定重量感;而假的青铜器则可能会有明显的磨损、划痕或者黑斑。
此外,青铜器通常是整体铸造而成,如有零部件的拼接,可能是伪造品。
其次,材质也是判断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真正的青铜器一般是以青铜为主要材质,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具有一定的特殊金属声音。
而假冒的青铜器一般是由铜和其他材质制成,敲击时声音较浑浊。
再者,纹饰也是鉴别青铜器真伪的重点之一、青铜器通常会在表面上刻制出精美的纹饰,这些纹饰常常与古代社会的文化、宗教等密切相关。
真正的青铜器纹饰通常雕刻精细,线条流畅,线条之间相互衔接自然;而伪造的青铜器纹饰常常不够细腻,雕刻痕迹明显。
此外,青铜器的工艺也是判别真假的关键。
真正的青铜器通常采用的是凿刻和浇铸技术,这些工艺需要高超的技艺。
而假冒的青铜器常常采用的是机器制作,工艺粗糙,缺乏历史感。
青铜器的九种古董鉴定之法青铜器是较名贵的古代器物。
唐代以前的铜器习惯上称为古代青铜器,其价值最高。
近年来,古玩拍卖市场上常仿冒古代青铜器出现,让人难辨真伪,下面艺粹网就向您介绍青铜器作伪的几种方法:仿古法:作伪者一般均有所据,或依真器,或依图录。
仿器形制与真器基本相似,尺寸大小也与真器相近。
仿器一般仿得比较准确,若不细心观察,给以判断真伪。
艺粹网在此提醒大家,不论仿得如何准确、逼真,其铜质、花纹、颜色均与真器有别,风格也迥然有异。
同时,仿器比真器重,有压手感,这是普遍规律。
拼凑法:又称“插帮车”。
或同几个旧器中的残块拼成新器;或真器中缺失了一部分或几部分,另取其他器的残块按格局修完整;或真器中本无某部分,却节外生枝,添枝加叶拼成新器。
改造法:即以某件旧器修改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器形。
作为伪者将一些不易卖出的或价格便宜的器物加以改造,成为新器形。
如原器本无梁无盖,而改成有盖的新器;或原器残存一部分,将其改成另一种新器。
加花法:即真器上原有简单纹饰,作伪者选择合适的光素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纹,一般来说加刻的花纹与原器花纹是一致的。
掏花法:即在原本无花纹的器物上先錾刻花纹,再沿着花纹将无花部位掏透或掏空,使原器变成一件镂空之器。
这种掏花的作伪法,不仅刀痕明显,而且不符合器物的特征。
添铭法:即真品本无铭,后在其上錾刻伪铭。
后錾的铭文文笔均匀,字体呆板、松散、不自然,字口面宽底窄,同时有錾痕。
铭文字体,内容虽皆能仿制,但笔法和韵法却是难以模仿的。
另外,艺粹网提醒大家,真器伪铭者皆伤皮色,器表有锈而字口无锈,即使字口处作上假地子、假锈,也与器表的地子、锈色不符。
增铭法:即真器上原有铭,但铭文简单,作伪者在真铭前后增刻伪铭;或真器上本应对铭,因器缺失某部分使铭文残缺,修配时连铭文也一起刻出。
在器物上增刻伪铭后,伪铭的锈色、地子与真铭不同,字口也明显不同。
补铭法:即真器上原有铭,但铭文中缺字,作伪者将其补上;或真器上本无铭,后刻上伪铭,因某种原因漏刻了字,后来又补刻上。
土办法辨别真假青铜器
旧时很多老古玩商的文化水平不高,没喝过多少墨水,但凭他们多年的经验,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和耳听,也能大体辨别青铜器的真伪。
眼看,即看器物造型、纹饰和铭文有无破绽,锈色是否晶莹自然。
手摸,凡是浮锈用手一摸便知,赝品器体较重,用手一掂就知真假。
鼻闻,出土的新坑青铜器,有一种略有潮气的土香味,赝品则经常有刺鼻的腥味,舌舐时有一种咸味。
耳听,用手弹击,有细微清脆声,凡是声音混浊者,多是赝品或残器。
此外,研究青铜器的学者还积累了很多有用的经验,比如他们发现用失蜡法(贴蜡法)所铸伪器表面无突起的范线;伪作器多无垫片;古代以块范法铸造的青铜器,表面较严密、光洁,而用翻砂或失蜡法所制伪器表面有时会出现砂眼、缩孔等现象。
青铜器鉴定方法
第一,可用针尖刺扎铜锈部位,古铜锈非常坚硬难以刺入,而那些用胶水制作的伪锈,不但容易刺入,松开手后针会被伪锈含住掉不下来,而其铜锈很不自然。
真青铜器的铜锈,直观上看,铜锈有内部向外生铜锈。
第二,取一些铜锈试样,用高温热针烧灼,真正的古铜锈是天然生长的矿物结晶体,在高温下既不会熔化,也不易燃烧,更不会有酸味儿或其它异味。
第三,可用小刀或其它工具将铜器表面的铜锈取一块,观察铜锈下面露出的皮壳,伪锈下面露出的直接是铜色;古铜锈下面则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银白色的氧化膜。
第四,用烟熏铜器表面或颜料染色,使其表面形成黑色或红色的氧化层,往往这种氧化层没有光泽。
作伪的氧化层的突起部位光亮,凹陷部位灰暗。
用干燥的硬布等在铜锈表面快速摩擦发热,伪锈会发出塑料味儿、油漆味儿等异味儿。
第五,伪锈都使用白矾与硼砂,如果遇水易溶,
可将铜锈置于热水中查看。
还可以将水喷洒到铜锈上,观察铜锈的亲水程度,古铜锈是亲水的,而那些用油漆、胶水,用杂物和稀硫酸等,仿制的青铜器吸水性则较差。
第六,青铜器铜锈和铜质的鉴定,可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铜锈的结晶形态及生长状态,可以发现新铜锈和老铜锈有很大差别。
主要鉴定是,看铜质碳化程度,青铜器在深埋地下,经过二千年以上的腐蚀,铜质已经变质了。
有很明显的碳化程度,已经看到原生铜质了。
碳化的青铜器,它的铜质变灰暗色和发黑褐色了。
鉴别青铜剑真伪的六种方法
(1)光学鉴定法
光学鉴定法是根据青铜剑的质感,通过肉眼观察其外观形态,以及重量感官鉴定真伪的方法。
一般来讲,真品的表面光洁,不带毛刺,最关键的是具备厚重的质感感觉,假品则是表面不光滑、有毛刺,而且沉重感也较轻。
(2)化学指标鉴定
化学鉴定是采用具体的化学指标测试来判断真假,其中最常用的是石英、铁、矾土、努尔氏石等元素的元素组成,以及化学成分成分等指标来鉴定。
以往古时人们采用含矾土、努尔氏石组成的泥土,可做出具有坚韧性的青铜精品,真品的合金组成比例会提高,而假品则比例会很低。
(3)重力测试法
重力测试法是根据重力的影响,来测试青铜剑的实际重量,以及沉重感觉来判断鉴定真假。
真品重量会比较重,会有沉重的感觉,而假品重量则会比较轻,拿起来就没有沉重的感觉。
(4)断裂测试
断裂测试,又叫“敲击实验”,是用手拿起青铜剑,施加轻度的冲击力拍打剑身,以及划痕测试来判断真假。
施加冲击力后,真品会发出清
脆的铮铮响,假品则会有无尽底的碎裂声,失去硬度。
(5)奇门磨法
奇门磨法,指的是采用磨车及抛光机抛光操作,看其在抛光处理过程中能否发出清脆铮铮的声响,如能表示这是真品且厚度不低,反之则是假品。
(6)美学判断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美学鉴定,美学鉴定是以青铜器的外表造型来进行真伪判断,具体来看是通过考察图案、纹理、线条等细节来鉴定,真品会精细精致漂亮,而假品则会粗糙显眼。
青铜器鉴定的四种方法青铜器鉴定,到底该从何入手呢?青铜器收藏爱好者应该掌握青铜器鉴定的四个要点:即锈色、手感和声响、花纹与款识、铜质与器型。
1.锈色铜器经过几千年流传,至今大致有三种方式:入土、坠水、传世。
行家们说:“铜器坠水千年,则绿如瓜皮,而莹润如玉;未及千年,虽有青绿而不莹;未入土水之传世铜器,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
”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铜器,由于铜质差别及各地土质、水质的差异,入土铜器的锈色也不尽相同,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
拿到一件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
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这时再做进一步的审定,把手搓热触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铜腥味,因为千年古铜的无铜腥味的;还可用热碱水洗刷,伪锈就会脱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脱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盐卤味,也是伪锈。
2.3.手感和声响用手掂量,若过轻或过得就要引起注意了,当然,这全凭经验。
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轻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4.5.花纹和款识这是鉴别铜器的一个重点,夏代铜器花纹简单;商代花纹则华丽繁缛,且多遍体生花;西周大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花纹则清新活泼,富于生活气息,秦汉重实用,花纹少且不及前代精细。
另外,还可以从不同时代纹饰图案内容的改变来推断、判别。
至于款识,则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
商代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优美洒脱,后期多典雅秀丽的波磔体;周朝早期沿袭波磔体;春秋时书体有肥体和瘦体,还有形似蝌蚪的“笠斗文”,以及图案化的“鸟虫书”;战国金文字体大金不考究,但也有字体竖笔引长下垂,末端尖锐的“悬篆”雏形;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
掌握了这此若一件号称三代时的铜器上却出现了小篆字体,那就笑话了。
另外,还可根据铭文字数的多少、内容来判定。
论述鉴定青铜器的方法
鉴定青铜器的方法是通过对青铜器的形制、纹饰、材质、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以确定其时代、地域和真伪程度。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鉴定青铜器的方法:
1. 形制鉴定:通过对青铜器的整体形状、尺寸、比例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以确定其所属的青铜器类型和时代。
不同时期和地区的青铜器在形制上有着明显的特征,例如商代的方鼎、周代的圆鼎等。
2. 纹饰鉴定:青铜器上的纹饰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纹饰的图案、纹理、风格等进行研究和比较,可以判断青铜器的时代和地区。
不同时期和地区的青铜器纹饰具有独特的样式和主题,例如商代的雷纹、周代的兽面纹等。
3. 材质鉴定:青铜器的材质主要由铜、锡和其他合金元素组成。
通过对材质的成分和性质进行分析和测试,可以确定青铜器的真伪和制作工艺。
真正的青铜器一般含有一定比例的锡,而仿造品或赝品往往使用其他材料替代。
4. 工艺鉴定: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也是鉴定的重要参考。
通过对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表面处理、装饰工艺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判断青铜器的真伪和制作工艺水平。
真正的青铜器往往具有精细的铸造工艺和精美的装饰,而仿造品或赝品往往粗糙或过于精美。
除了以上鉴定方法,还可以通过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专家意见等进行比对和求证,以获取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此外,鉴定青铜器还需要对相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以避免盲目和片面的鉴定结论。
总之,通过综合运用各种鉴定方法,可以更准确地鉴定青铜器的时代、地域和真伪程度,为研究和保护青铜器提供重要的依据。
一文秒懂青铜器鉴定青铜器自古以来就是只在中国发现,是老一辈的收藏家的首选。
三千年钱的商周王朝时期带给了我们最震撼的东西—青铜器!!也是青铜器最鼎盛的时期。
我们先看看青铜器。
青铜器是铜铅锡的合金,铜铅锡是主量元素,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微量元素或者痕量元素。
一般说的青铜器指的是铜铅、铜锡或者铜铅锡的合金。
铜器上历史的积淀在业内被称为“包浆”。
多数经历一定时间的古董都会形成一层“包浆”,而且时间越久“包浆”越明显。
所以选择铜器看“锈”并没有错,不过这个锈是指“包浆”,而不是伪锈。
由于所经历的环境和时间长短不一,包浆和仿造新锈是有区别的。
青铜器鉴定方法:首先,陈年自然锈蚀,一般从外到内纵向分为三层,而大多数仿古青铜器由于其经历的时间较短,通常只有一层浮锈,颜色单一、附着较差,如果祛掉浮锈会直接露出新鲜的铜体。
其次,古铜器除了在使用过程中经受的损坏、侵蚀,还有诸如大气腐蚀、土壤腐蚀等,呈现出自然与协调的风貌,仿品多用化学药品来腐蚀铜器,或者将新仿的古铜器放在潮湿的地下埋几年,不会呈现出那种协调与自然。
鉴别陈年自然锈蚀可以用针尖刺扎铜锈部位。
古铜锈非常坚硬难以刺入,而那些用胶水制作的伪锈不但容易刺入,松开手后针还会被伪锈夹住掉不下来。
用这个方法对付古铜器上那些修补过的部位也很有效。
或者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将铜器表面的铜锈取下一块,观察铜锈下面露出的颜色。
伪锈下面露出的是铜色,古铜锈下面则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银白色的氧化膜。
还可以取一些锈蚀下来,直接用火烧,古铜锈一般不易燃烧,锈结晶在高温下会发出炸裂的声音。
伪锈在高温下会熔化、燃烧,并且冒烟,能闻到各种胶水或烧塑料等刺鼻的气味。
此外,用烟熏铜器表面或颜料染色可使新仿的铜器表面形成黑色或红色的氧化层,但这种氧化层往往没有光泽,需要用特殊材料抛光,你可以闻一下铜锈,伪锈会发出松香味、塑料味、油漆味或其他如502胶水等的异味。
青铜器除非是通过正规一些公开的渠道出手,私下交易是犯法的哦,大家要注意这点。
青铜器鉴定青铜器鉴定编辑词条B添加义项对古代青铜器中的传世品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工作。
鉴定工作的第一步是辨伪。
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研究确定某件真品的价值,给予恰当的评价。
基本信息目录1?概述2概说3特点4仿制5历史6辨伪方法7龟鱼纹8青铜器保养折叠编辑本段?概述对古代青铜器中的传世品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工作。
鉴定工作的第一步是辨伪。
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研究确定某件真品的价值,给予恰当的评价。
为了确定每件青铜器的价值,丝路营行鉴定首先要确定其年代及文化性质。
有的青铜器能依据其铭文确定其绝对年代,一般应确定其时代或分期(相对年代)。
文化性质一般指的是中原青铜器或是巴蜀青铜器、滇文化青铜器。
然后从其形制、纹饰、铭文及铸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已知的古代青铜器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判断其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身发展历史上、古文字学上、美术史上和铸造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意义,从而确定其价值。
青铜器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在假铜绿中,通常可发现泄露伪劣的不完整结构与形态。
化学和物理实验、放射艾尼提便携式显微镜进行青铜器鉴定性碳素与日照时间检测、x光线都可以用于鉴别可疑的物件。
折叠编辑本段概说什么叫中国青铜器?中国青铜器最早应产生于什么时候?[1]这对于青铜器的藏家以及有志于掌握鉴定技术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首先应当弄清楚的问题。
从考古学上讲,中国青铜器特指商代和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物,这些器物以铜质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器物颜色呈青灰而得名。
其种类主要有工具、兵器、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尔器、车马器等。
形制多样,纹饰精美,铭文为书法艺术瑰宝。
青铜器商代和西周前期的青铜器物,形制端庄厚重,精细华丽,纹饰多为饕餮纹、夔龙纹、动物纹及几何形图案;铭文苍劲古朴,一般字数较少。
从西周中期到春秋中期,风格趋于简朴,形制放达随意,纹饰也多为精线条的几何图案,但长篇铭文却比以前增多,这或许是文字发达的缘故吧。
慧眼识别青铜器青铜器的器型独特、纹饰精美、铭文典雅,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于一身。
我国铜器种类繁多,喜欢收藏铜器自古有之,历代仿古作伪以牟取暴利。
在今天“收藏热”日渐升温,铜器的价挌一路狂涨,境外的青铜器正在不断地回流,古玩收藏已经由一种业余爱好逐渐转变成为一项人们投资理财的庞大产业。
而另一方面,受金钱的驱使,盗墓日渐猖獗,铜器造假、贩假明目张胆,古玩市场假货泛滥,使鉴定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铜器鉴定有很多老前辈都作研究和探讨,他们的经验对我们现今的鉴定工作仍然有效。
故宫博物院的王文昶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对古董行当在长期鉴定铜器的实际工作中,形成的一整套经验归纳为:“先看型,后看花,拿到手里看底下;紧睁眼,慢开口;铭文要细查,锈斑、地子是关卡。
”先看型,就是先看器物的造型,因不同时代所造的器物都有它时代特征。
后看花,即观察花纹,每个时代都有它主要纹饰,与造型是相辅相成的。
拿到手里看底下,即细看底下所留范线、铸疣、垫片、铸补和网纹等。
紧睁眼,慢开口,即先看后说,经过分析后加以判断。
铭文要细察,即铭文一般有固定方位,也有个别例外,有厚锈覆盖铭文而影响判断。
锈斑、地子是关卡,是辨伪的关键,即铜器锈斑、底子是年久氧化而成,真锈分层次和有断面,地子有光译,假锈则相反。
铸花上窄下宽,留有范瘤及碎裂纹者必真,同样,铸造铭纹有范痕,原来的氧化层未动者必为真器。
相反,有假锈、假地、缺少氧化层或破坏者,就是假器。
这些对我们今天鉴定铜器的真伪仍然有着很大参考价值。
铜器修复专家也参与鉴定工作。
现在铜器修复、复制人员从事铜器鉴定的南有王金潮、北有贾文忠。
这俩位在长期工作中,“修复成就了鉴定的眼力,同时鉴定亦提升了修复的水平”,成为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具实战经验的专家。
南京博物院的王金潮先生从事文物修复、复制的工作四十余年,结合实验考古学的方法,对中国青铜器在铸造工艺特点、适用状况及历史发展阶段做了较系统的研究,为中国青铜器的鉴定提出了明确可靠的依据。
他通过试验提出“曾侯乙尊盘镂空钸件为中空泥范铸造”的论点;并用古代工艺技术成功复制中国最大、最重及制作最高水平的司母戊鼎(图1)而闻名于世。
他认为铜器鉴定方法很多,各有侧重不同。
新的研究成果很快地被仿伪者所利用,唯古代工艺技术至今还没有人伪。
正因为古今制作工艺不同,使用此方法鉴定铜器,使许多仿伪品都栽在他的眼下。
中国农业博物馆的贾文忠先生出生在文物修复世家,其父贾玉波是清朝著名的铜器修复行业“古铜张”的再传弟子,他参与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民间寻宝,非常了解目前市场上铜器的造假的情况,指出当前造假方法屈出不穷,并动用了高科技手段,让很多专家都难断是非。
有些仿品是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仿制的,专家对专家,其两者的高度也在不时交换,就看谁更高一筹。
原来仿制不出来的红斑绿锈、蓝锈、水锈,现在都能做。
甚至连红斑绿锈中的结晶也能做得相当逼真。
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假的终究是假的,总有露出破绽的地方,看得多了,仔细观察就明白。
在铜器辨伪工作中要善于多观察、多比较,善于总结经验与规律,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鉴识能力铜器鉴定要与时俱进。
我国的铜器鉴定专家有王文昶、程长新、马承源、陈佩芬、杜迺松等均对铜器鉴定与辨伪的基本方法均做过总结,是长期实践的成果。
其了解、掌握这些方法对鉴定铜器的真伪必有所裨益。
当今造假技术不断升级,鉴定水平也要不断提高。
现综合众家认识,结合实践,慧眼识别青铜器,对收藏者能起抛砖引玉之效招一:看铜质、掂重量从铜器口、底、耳、足部观察外露铜质鉴别真伪。
古代铜器一般是青铜,若露出的铜质,年代一定晚于商周。
都是青铜器,朝代不同铜质就不一样。
一般“夏粗、商细、周腻”是比较而说的,铜质清莹不杂。
三代铜器质纯净,极少有砂粒等杂质,其底子发青或发灰黄色。
若器物表面呈不规则下凹的痕迹,并裂痕有大有小,有粗有细,被称为“碎裂璺”,此器必真。
由于各代铜器所含合金成分不同,宋仿铜质颜色黄中泛红,明代伪器色为黄中泛白,清代伪器却为黄中透黄。
见到底子闪白发红黄色的可要留心,有可能是“苏州造”仿铸的。
有用黄铜者必是宋以后伪器。
你可用高倍放大镜,通体仔细观察,发现黄色晶体状亮点,即可能为新铜所造从铜器的重量上鉴别真伪:一般商前期器轻薄,商后期器重质厚,庄重雄伟。
西周器有铭而浑厚,春秋战国之器轻薄精细。
到了汉代铜器重拙粗矮。
宋代以后仿、伪器大增,比真器重。
古代铜器已经数千年的腐蚀,铜质已糟朽,其重量比同样大小的伪器要轻得多,古玩行常说伪器有压手、手头沉特点招二:看皮壳、辨锈色锈色是真伪辨别关键之一。
真锈是经数千年自然形成的有绿、蓝、红、黑等多种颜色,深沉致密,有金属光泽。
铜锈一般可分几层,在贴骨处是黑锈,其上层是红锈,再之上是蓝或绿锈。
铜锈的结晶斑多发生膨胀,会使底锈外翻,锈面上呈现褐、红、黑相间的凸斑。
仰光侧视可见细碎晶体光闪,手摸有凸感。
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其光泽显得柔顺、内敛,莹润而古朴,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
若锈色浮在器表,色淡浮薄,结构松散,绿而无莹,缺润泽,就是伪锈。
有三类铜锈可疑:(1)疙瘩锈:锈色深浅不一,呈较均匀的小块状,施于器物之某一部位,多为作伪者用涂料、油漆和树脂所做的假锈,多呈此状。
(2)粉绿色锈:此锈多为浮锈,是急于求成的作伪者用酸、碱腐蚀而成。
而真器多由内向外生成。
(3)单一锈色:真器其包浆锈色应当层次丰富,坚硬而有光泽,斑斓可人。
凡锈色单一,没有层次和金属光泽,并且质地疏松,一抠就掉,或用酒精一擦就掉,一般都是“速成”赝品招三:看器型、观工艺器型上辨伪:以鼎为例,夏末商中期有圆的、方的形体。
方鼎一般接近正方形,耳为直耳,足多为锥形或扁形。
商晚期、西周初期方鼎变长方形鼎,鼎足以圆柱状为主,也出现蹄足,反映各时代青铜器的器型是有一定之规的。
其形状庄重,纹饰神秘,造型灵动大气几乎是构成它们气韵特征的统一的标准。
伪器的器型往往形似而神不似或凭空臆造,造型及工艺细节刻画上呆板与生硬,在整体上却无法找到真器的神韵。
铸造工艺辨伪是目前鉴定铜器最有效方法之一。
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是用泥范法制作而成,一器一范,一般会留下范痕,铸疣等。
特别是在耳、鋬、柱内,往往留有被焙烤呈红色或灰色的坚硬范土,在腹、底部位有较规律的垫片。
器表光洁度好,纹饰纤毫可辨,器表很少有气温孔。
若具有上述几种特点,必是春秋之前的器物。
春秋中期以后逐步采用失蜡法铸造技术,其特点整体制模、整体铸造,既无范痕,又无垫片的痕迹,同时,耳、足、处还无范土,器型规整,纹饰、镂孔更佳。
伪作铜器多用失蜡法或翻砂法,表面粗糙,有砂眼、缩孔等铸造缺陷。
翻制的伪器,一般较真器壁厚,纹饰、铭文模糊,呆板无神。
招四:看纹饰、辨铭文从纹饰上辨伪:范铸法一般纹饰槽口小里面大,出现对称纹饰有高低错位痕迹;失蜡法铸造花纹对称一致。
夏末商中期,纹饰由简单的方格纹、绳纹、网纹开始,进而出现了兽面纹、涡纹、云雷纹、夔纹等,花纹为单层。
商晚期纹饰出现繁荣,且华丽繁缛、工整细致,三层花纹为此时期的一大特点。
有兽面纹、夔纹、蝉纹、涡纹等,纹饰多突起、对称,刻纹较深,胎厚。
西周时期纹饰渐趋简单朴实,对称、中点的章法也少见,且纹面与器面平,极少用三层纹饰。
春秋战国时期,纹饰多为单层,不对称,纹饰多蟠螭纹、鸟兽纹。
战国末期多以宴乐纹、攻战和狩猎图案,同时出现一种错金镶银新工艺。
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自然而生动,风格古朴而有神韵。
伪器纹饰有的是由真器上翻制的,但模糊、肥胖而没有精神;有的系錾刻,不仅破坏了器表,而且遗留有刀痕。
伪器纹饰不仅呆板、软散,而且布局往往不合理,尤其到了边角之处交代不清。
总之,真器纹饰的种类、结构和布局是有一定之规的,凡不符合规律者,则可能是伪作从铭文上辨伪:夏与商前期青铜器无铭文,商中期开始出现铭文,大多4-5个字以象形文字居多,字体粗壮,商晚期铭文逐渐增多,一般在10个字左右,西周时期铭文增多,毛公鼎有铭文497字,字体规正端庄,两端平齐,错落有致,横竖成行。
春秋时期铭文字体刚劲瘦长,出现了“鸟虫书”和错金铭文。
战国时期铭文内容简单,字体纤细,字口浅。
秦汉时期,铭文字体疏朗不正,笔道细浅。
汉代铭文多为隶书,呈长方形,较工整,笔画较战国时期粗壮。
商周的铭文是铸造出来的,并留有范痕,字口是口小底大,边角浑圆。
到春秋晚期才出现刻铭。
商周时期铸长篇铭文时是先划好线条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铭文横竖较规整。
若发现商周器上铭文是刻成或腐蚀的必为伪器。
春秋晚期、战国的刻铭与伪器上刻铭鉴别要点:真器铭文是铸成后不久刻的,刻铭是用做玉器的小轮子琢磨出来的,用放大镜能看到琢磨痕且字口光洁而不会有刀痕,原刻铭文字槽的锈色与器表统一。
伪器铭文是用钢刀刻的,定会留有刀痕,后刻字槽的锈色与器表不一致。
真铭的特点是自然流畅,生动有神,古朴有力。
伪铭结构松散或拘谨,乃至错误、呆板、软弱,伪刻者字口是口大底小,并有道痕。
腐蚀法制的伪铭,肥胖臃肿,字口深浅不一。
辨识铭文是评判铜器价值的重要标准。
招五:闻味道、听声音真器无论传世品或出土品,均无刺鼻的酸、臭、呛异味。
新出土器物由于埋入土中几千年,土层与氧化物已牢固结一体,铜器本身和锈蚀的气息已被基本吸收。
必带有一股土气味。
若浇点热水再闻之,随水分蒸发能闻到土香味。
过去的老古董商有的用舌舔,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用手在器物上反复快速搓磨,待搓到指头发热时,再闻手上的气味,老东西有陈旧器物那种类似发霉的甜味,伪器则有酸、呛之气。
从声音上辨识:(1)伪器敲击声亮而有转音(转音即频率较高而较悠长向上),真器的声音较低沉短促。
(2)破音可疑:有的作伪者为了模仿真器的“哑音”,有意将器物弄出裂痕,虽然消除了亮音,却听到破裂之音。
此外,在辨伪工作中,详细了解器物的出土情况与流传经过也是十分重要的,往往能为辨伪提供重要的线索总之,铜器辨伪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我们需从多角度去观察分析。
现在科技发达,使制假技术不断提高,这就更需要我们时刻警惕,一定要多学、多看,多感悟真品千变万化的气韵,多研究赝品千奇百怪的做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鉴定中处于主动,不致被仿、伪器迷惑,才能尽量避免失误。
以上所述谨供参考,能对你的青铜器的收藏必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