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北戴河教学实习-初至折射波法[2]
- 格式:ppt
- 大小:8.21 MB
- 文档页数:46
波的反射和折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波的概念,掌握波的基本特性。
2. 使学生了解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理解反射和折射的原理。
3. 能够运用反射和折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 波的反射现象3. 波的折射现象4. 反射和折射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反射和折射原理的数学表达和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波的概念、特性以及反射和折射的原理。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反射和折射的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反射和折射的知识解决问题。
4. 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对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波的现象。
2. 讲解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让学生理解波的传播方式。
3. 讲解波的反射现象,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反射的原理。
4. 讲解波的折射现象,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折射的原理。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反射和折射的知识解决问题。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反射和折射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波的概念、特性以及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与波的反射和折射相关的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运用反射和折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关注波在自然界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声波、光波等。
2. 介绍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激发学生对波的进一步探究兴趣。
九、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实验器材:如反射镜、折射棱镜等,用于演示波的反射和折射实验。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共4篇〕第1篇:地震勘探实习报告目录第一章绪论 .3§1 本次实习的目的、要求及其实习内容.3 §2 测区的自然地理、交通与经济条件.....4 §3物探工作完成情况 ..6第二章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仪器简介...8§1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8 §2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简介 .9第三章浅层初至折射波法勘探 (13)§1试验工作13 §2浅层地震初至折射波法野外工作方法..14 §3浅层地震初至折射波法资料整理和解释 ........16 §4浅层折射波资料的定量解释....17 第四章浅层地震反射波法野外工作方法 (21)§1 干扰波的调查及最正确接收窗口的选择..21 §2 屡次覆盖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 .21 第五章三维地震反射波资料的解释 (24)§1 资料概述24 §2 垂直时间剖面的比照与解释25 §3 等T0 构造图的绘制..27 §4 三维资料成果分析^p 和解释.....28 第六章结论和建议.30§1 获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30 §2 对今后实习安排建议 .31附主要【参考文献】:^p 附图第一章绪论§1 本次实习的目的、要求及其实习内容1.1.1 实习的目的及要求〔1〕稳固和加深学生对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2〕学会纯熟地使用和维护地震仪器和装备。
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完成工区一部分物理点的测量工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3〕初步理解地震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和装备,初步进展野外消费各工种工作技术的根本训练。
〔3〕学习浅层反射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的设计和最正确窗口的选择。
〔4〕学会浅层折射资料的整理和解释。
〔5〕熟悉屡次覆盖反射波勘探的测网布置与野外作业。
〔6〕掌握三维反射地震勘探的资料解释。
《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学历案的主题是《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是高中物理课程中重要的一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波的基本概念、波的反射与折射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1. 理解波的基本概念,包括波的传播、波长、频率和振幅等基本参数。
2. 掌握波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并能够应用这些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3. 理解并掌握波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并能对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做出正确的解释。
4. 了解衍射现象的基本概念,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衍射现象。
三、评价任务1. 通过课堂小测验,评价学生对波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评价学生对波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应用能力。
3. 通过实验观察和报告撰写,评价学生对衍射现象的理解程度。
4. 通过课后作业,综合评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波、声波等)引出波的概念,并介绍波的基本特征。
2. 波的基本概念:详细讲解波的传播、波长、频率和振幅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图示和实例加深理解。
3. 波的反射:介绍波的反射现象,讲解反射定律,并通过实验演示波的反射过程。
4. 波的折射:讲解波的折射现象,介绍折射定律,并通过实例分析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5. 衍射现象简介:介绍衍射现象的基本概念,并简单介绍衍射现象的观察方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7. 布置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并提交。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在课堂中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波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提交。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衍射现象的实验观察,并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六、学后反思1. 反思学习过程:学生应反思自己在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总结学习经验。
3.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波的反射和折射。
2.知道波的衍射及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3.驾驭波的反射规律并能进行简洁的应用。
4.理解波的折射定律。
思维脉络波的反射和折射1.波的反射(1)波的反射波遇到障碍物会_返回来__接着传播的现象,叫作波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波线、法线、入射波线在_同一平面__内,且反射角_等于__入射角。
如图所示。
2.波的折射波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_变更__的现象,叫作波的折射。
如图所示。
『判一判』(1)水波的反射与初中学过的光的反射遵循同样的规律。
( √ )(2)一切波都会发生折射现象。
( √ )(3)波在发生折射后,其频率和波速都不发生变更。
( × )波的衍射1.定义波可以绕过_障碍物__接着传播的现象。
2.试验及现象(1)试验装置:在水槽里放两块挡板,中间留一个_狭缝__。
(2)现象:①狭缝宽度比波长大得多时:波的传播如同光沿_直线__传播一样,挡板后面产生“_阴影区__”。
②狭缝宽度与波长相差不多或狭缝宽度比波长更小时:水波_绕到__挡板后面接着传播。
3.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_相差不多__,或者比波长_更小__时,才能视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判一判』(4)当缝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大得多时,就不会发生衍射现象。
( × )(5)不只是水波,声波也发生衍射。
( √ )『选一选』一块小石子投入河水中激起一列水波,遇到障碍物后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障碍物是( C )A.静止在河面的渔船B.静止在河面的货船C.直立在河中的竹竿D.直立在河中的桥墩解析:依据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相差不大或者比波长小,故该障碍物的尺寸较小,故C正确。
『想一想』操场上的喇叭正在播放音乐,有高音也有低音。
走到离操场不远的教学大楼后面,听到喇叭播放的音乐声有所减弱。
是高音还是低音减弱得明显一些?为什么?解析:高音减弱得明显一些,因为高音的频率高,波长短,不简洁发生衍射,易被阻挡。
12.4波的衍射和干涉(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 .知道波的衍射现象,理解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2 .知道波的叠加原理和波的干涉现象.3 .理解形成稳定干涉图样的条件,知道波的干涉图样的特点.4 .知道衍射和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课标解读1 .理解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知道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2 .知道波发生衍射是没有条件的,只是明显不明显的问题.3 .知道波的叠加原理,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所特有的现象.4 .了解波的衍射和干涉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地位波的衍射和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与生活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教师用书独具)图教12-4-1●新课导入建议内燃机、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燃气轮机在排放各种高速气流的过程中,都伴随有噪声.利用干涉原理制成的干涉型消声器可以降低这种噪声.如图教12-4-1所示为一台干涉型消声器的原理图.通过本节的学习将破解其中的奥秘.●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1.看教材.2.学生合作讨论完成【课前自主导学】.步骤1:导入新课,本节教学地位分析步骤2: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补充,检查预习效果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教师讲解例题步骤7: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验证学习情况步骤6:完成“探究3”重在讲解综合应用规律、方法、技巧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方式同完成“探究1”步骤4:让学生完成【迁移应用】,检查完成情况并点评步骤8:先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教师点评,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理解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知道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2.知道波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3.知道波的叠加原理,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理解干涉图样的特点,知道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4.了解波的衍射和干涉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1.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和产生干涉的条件.(重点)2.稳定干涉情况下加强点和减弱点的分析.(重点)3.波的叠加原理.(难点)波的衍射1.(1)定义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2)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3)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2. 思考判断(1)孔的尺寸比波长大得多时就不会发生衍射现象.(×)(2)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3)孔的尺寸比波长小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3. 探究交流日常生活中“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的物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声波的波长比较长,容易发生衍射,能绕过一般的障碍物,而光波波长很短,不容易发生衍射现象,故生活中常常是听到人的声音而看不到人.波的干涉1.(1)波的叠加原理①波的独立传播: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特征,继续传播.即各自的波长、频率等保持不变.②波的叠加:在几列波重叠的区域里,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2)波的干涉①定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些区域的振幅加大,某些区域的振幅减小,而且振幅加大的区域和振幅减小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所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②干涉条件: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两个波源的相位差必须保持不变.③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2. 思考判断(1)“隔墙有耳”指的是声波的衍射现象.(√)(2)在操场上不同位置听到学校同一喇叭的声音大小不同,是声波的干涉现象.(×)(3)两列频率不同的水波叠加也能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3. 探究交流有人说在波的干涉图样中,加强点就是位移始终最大的点,减弱点就是位移始终为零的点,这种说法对吗?【提示】这种说法不正确.在干涉图样中的加强点是以两列波的振幅之和为振幅做振动的点,某一瞬时振动位移可能是零.同理,减弱点是以两列波的振幅之差为振幅做振动的点,它的位移不一定始终为零.波的衍射现象1. 如何理解波的衍射现象?2. 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3. 你能否举几个日常生活中波的衍射的实例?1. 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可以发生衍射.凡能发生衍射现象的就是波.2. 波的衍射总是存在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的差异.波长较长的波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3. 波传到小孔(障碍物)时,小孔(障碍物)仿佛一个新波源,由它发出与原来同频率的波在孔(障碍物)后传播,就偏离了直线方向.因此,波的直线传播只是在衍射不明显时的近似情况.1 .障碍物的尺寸的大小不是发生衍射的条件,而是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波长越大越易发生明显衍射现象.2 .当孔的尺寸远小于波长时,尽管衍射十分突出,但衍射波的能量很弱,也很难观察到波的衍射.图12-4-1如图12-4-1是观察水面波衍射的实验装置,AC和BD是两块挡板,AB是一个孔,O是波源,图中已画出波源所在区域波的传播情况,每两条相邻波纹(图中曲线)之间距离表示一个波长,则波经过孔之后的传播情况,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此时能明显观察到波的衍射现象B.挡板前后波纹间距离相等C.如果将孔AB扩大,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D.如果孔的大小不变,使波源频率增大,能更明显地观察到衍射现象【审题指导】能发生衍射和能发生明显的衍射不同,波的衍射是不需要条件的,而要发生明显的衍射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解析】根据波有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差不多.从图中可看出孔AB的尺寸小于一个波长,所以此时明显地观察到衍射现象,A正确;因为穿过挡板小孔后的波速不变,频率相同,所以波长也相同,B 正确;若将孔AB扩大,将可能不满足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就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C正确;若将波源频率增大,由于波速不变,所以波长变小,将可能不满足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也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D错误.【答案】ABC1. (2012·江苏南通市高二期中)如下图所示为水波的衍射现象,S为波源,d为挡板上的小孔宽度,相邻弧线间距为一个波长,其中符合事实的是()【解析】选项A、B中小孔宽度远大于波长,衍射现象不明显,故A错,B对;选项C、D中小孔宽度远小于波长,衍射现象明显,但穿过小孔后,波速和频率不变,波长应不变,故C对,D错.【答案】BC波的干涉现象【问题导思】1. 波的干涉条件是什么?2. 如何理解波的叠加原理?3. 如何理解干涉图样中的加强点和减弱点的特征?1. 波的叠加是无条件的,任何频率的两列波在空间相遇都会叠加.2. 稳定干涉图样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必须是两列同类的波,并且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相位差恒定.如果两列波的频率不相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其波长就不相等,这样不能形成稳定的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因此我们就看不到稳定的干涉图样,只能是一般的振动叠加现象.3. 明显的干涉图样和稳定的干涉图样意义是不同的,明显的干涉图样除了满足干涉条件外,还必须满足两列波振幅差别不大.振幅越是接近,干涉图样越明显.4. 振动加强的点和振动减弱的点始终在以振源的频率振动,其振幅不变(若是振动减弱点,振幅小).但其位移随时间发生变化.5. 干涉图样及其特征(1)干涉图样:如图12-4-2所示.图12-4-2(2)特征:①加强区和减弱区的位置固定不变.②加强区始终加强,减弱区始终减弱(加强区与减弱区不随时间变化).③加强区与减弱区互相间隔.1 .振动加强的点的振动总是加强,但并不是始终处于波峰或波谷,它们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有的时刻位移也为零.只是振幅为两列波振幅之和,显得振动剧烈.2 .振动减弱点的振动始终减弱,位移的大小始终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位移的大小之差,振幅为两列波振幅之差.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则振动减弱点将会总是处于静止.图12-4-3所示为两个相干波源S1、S2产生的波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相遇时产生的干涉图样.图中实线表示某时刻的波峰,虚线表示波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2-4-3A.a、c两点的振动加强,b、d两点的振动减弱B.e、f两点的振动介于加强点和减弱点之间C.经适当的时间后,加强点和减弱点的位置互换D.经半个周期后,原来位于波峰的点将位于波谷,原来位于波谷的点将位于波峰【审题指导】波的干涉图样所示的仅是某一时刻两列相干波叠加的情况,形成干涉图样的所有质点都在不停地振动着,其位移的大小和方向也在不停地变化着.但要注意,对于稳定的干涉,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区域的空间位置是不变的.【解析】a点是波谷和波谷相遇的点,c是波峰和波峰相遇的点,都是振动加强的点;而b、d两点是波峰和波谷相遇的点,都是振动减弱的点,选项A 正确.e点位于加强点的连线上,仍为加强点,f点位于减弱点的连线上,仍为减弱点,选项B错误.相干波源叠加产生的干涉是稳定的,不会随时间变化,选项C错误.因形成干涉图样的质点都在不停地做周期性振动,经半个周期步调相反,选项D正确.【答案】AD2. 图12-4-4所示是水波干涉的示意图,S1、S2是两波源,A、D、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两波源的频率相同,振幅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2-4-4A.A点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B.B点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C.C点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D.D点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解析】在波的干涉中,振动加强区域里的质点总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两侧做简谐振动,只是质点的振幅较大,为A1+A2.本题中由于A1=A2,故振动减弱区的质点并不振动,而此时A点是波峰与波峰相遇,B点是波谷与波谷相遇,都是加强点,又因为A、D、B三点在一条振动加强线上,这条线上任一点的振动都是加强的,故此三点都为加强点,且都是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而C 点是波峰与波谷相遇点,是减弱点,不振动.【答案】ABD综合解题方略——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的判断图12-4-5两列简谐横波均沿x轴传播,传播速度大小相等,其中一列沿x正方向传播,如图12-4-5中虚线所示,另一列沿x负方向传播,如图中实线所示,这两列波的频率相等,振动方向均沿y轴,则此时图中x=1、2、3、4、5、6、7、8各点中振幅最大的是x=________的点,振幅最小的是x=________的点.【审题指导】解答本题应把握以下两点:(1)产生干涉的条件是两列波频率相同.(2)振动加强和减弱的条件.【规范解答】在图示时刻,各点的合位移均为零,此时波形是与x轴重合的一条直线.对于4、8两点,两列波反向传播使这两点振动情况总相同,振幅变为原来的两倍;而2、6两点,两列波反向传播使得这两点一直处于平衡位置,振幅为零;其余各点的振幅均在0~2A之间.【答案】4、82、6判断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常用方法1 .条件判断法振动频率相同、振动步调完全相同的两波源的波叠加时,设某点到两波源的距离差为Δr.(1)当Δr=k·λ(k=0,1,2,…)时为加强点.(2)当Δr=(2k+1)·λ/2时为减弱点(k=0,1,2,…).若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则上述结论相反.2 .现象判断法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该点为加强点;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则为减弱点.若某点是平衡位置和平衡位置相遇,则让两列波再传播14T,看该点是波峰和波峰(波谷与波谷)相遇,还是波峰和波谷相遇,从而判断该点是加强点还是减弱点.1 .下列属于明显衍射现象的是()A.隔墙有耳B.池中假山前有水波,假山后无水波C.河中芦苇后面没有留下无波的区域D.在大山前喊话,多次听到自己的声音【解析】假山前有波,假山后无波,说明波没有绕过障碍物,因此不属于明显衍射现象,B不正确.对着大山喊话,多次听到自己的声音是波的反射现象,D不正确.【答案】AC2. (2013·杭州检测)关于波的衍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些波在一定条件下才有衍射现象B.某些波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衍射现象C.一切波在一定条件下才有衍射现象D.一切波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衍射现象【解析】衍射是波传播过程中独具的特征之一,衍射现象的发生不需要条件,即一切波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衍射现象,只是明显或不明显罢了,要想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孔、缝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相当或比波长更小.【答案】 D3. 关于干涉和衍射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两列波在介质中叠加,一定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B.因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所以波遇到障碍物时一定能产生明显衍射现象C.叠加规律适用于一切波D.只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解析】频率相同是干涉的必要条件,A错,D对;一切波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发生衍射现象,但只有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相差不多,或比波长小时,衍射才最明显,B错;波的叠加没有条件限制,C对.【答案】CD4 .两个不等幅的脉冲波在均匀介质中均以1.0 m/s的速率沿同一直线相向传播,t=0时刻的波形如图12-4-6所示,图中小方格的边长为0.1 m.则以下不同时刻,波形正确的是()图12-4-6【解析】脉冲波在介质中传播,x=v t,当t=0.3 s时,两脉冲波各沿波的传播方向传播0.3 m,恰好相遇,故A正确.当t=0.4 s、0.5 s、0.6 s时,两脉冲波各沿波的传播方向传播0.4 m、0.5 m、0.6 m,由波的叠加原理可知B、D正确,C错.【答案】ABD5 .(2013·山东高考)如图12-4-7所示,在某一均匀介质中,A、B是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两个波源,其简谐运动表达式均为x=0.1 sin(20πt)m,介质中P 点与A、B两波源间的距离分别为4 m和5 m,两波源形成的简谐横波分别沿AP、BP方向传播,波速都是10 m/s.图12-4-7(1)求简谐横波的波长.(2)P点的振动________(填“加强”或“减弱”).【解析】(1)设此简谐横波的波速为v,波长为λ,周期为T,由题意知T=0.1 s①由波速公式v=λT ②代入数据得λ=1 m③(2)PB-P A=1 m=λ,即P点的振动加强.【答案】 1 m加强。
第三章 3 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问题?我们知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对着远处的峭壁大喊一声会听到回声,就是声波在峭壁上反射的结果。
生活中,你是否注意过水波的反射?波的反射应该遵从什么规律?波的反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水波的反射规律。
演示水波的反射如图 3.3-1 甲,在发波水槽一端有一平板振动发生器,振动发生器在水槽中能够产生水波。
在水槽中斜向放置一个挡板,观察水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如图3.3-1乙,当水波遇到挡板时会发生反射(reflection)。
如果用一条射线代表水波的入射方向(入射线),用另一条射线代表水波的反射方向(反射线),我们发现水波的反射与初中学过的光的反射遵循同样的规律。
反射线、法线与入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线与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图 3.3-1 水波的反射甲乙波的折射我们知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机械波会发生折射吗?理论和实验证明,一切波都会发生折射现象。
一列水波在深度不同的水域传播时,在交界面处将发生折射(refraction),如图3.3-2所示。
如果用一条射线代表水波的入射方向,用另一条射线代表水波的折射方向,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水波的折射现象。
波的衍射在水塘里,微风激起的水波遇到小石、芦苇等细小的障碍物,会绕过它们继续传播。
在波的前进方向上放一个有孔的屏,可以看到波通过小孔而在屏的后面向各个方向传播。
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作波的衍射(diffraction)。
波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演示水波的衍射在水槽里放两块挡板,中间留一个狭缝,观察水波通过狭缝后的传播情况(图 3.3-3 甲)。
保持水波的波长不变,改变狭缝的宽度,观察水波的传播情况有什么变化(图 3.3-3 乙)。
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在狭缝宽度比波长大得多的情况下,波的传播如同光沿直线传播一样,在挡板后面产生“阴影区”,如图3.3-3 甲所示;在狭缝宽度与波长相差不多或者狭缝宽度比波长更小的情况下,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水波可以绕到挡板后面继续传播,如图3.3-3 乙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