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 格式:pdf
- 大小:119.41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摘要:实践教学育人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的概念、特点、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如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等。
实践教学育人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的概念、特点、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的概念实践教学育人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
三、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的特点1. 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教学育人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创新。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育人模式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多样化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育人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分析、实验、实习、实训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育人模式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 完善实践教学课程:高校应设置丰富的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指导水平。
4. 拓展实践平台:高校应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拓宽实践渠道。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四聚焦、四融合”递进式高职护理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作者:马春丽王娅茹刘义成赵俊杜芬张玲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0年第07期[摘要]本文为探讨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递进式高职护理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以高职护理专业“岗位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三级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为导向,用文献回顾、座谈讨论等方法进行尝试。
最后得出,该培养方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素养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能将日常实践教学与学生素质教育、技能大赛、实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等紧密结合,便于构建“四聚焦、四融合”递进式高职护理实践课程体系,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
[关键词]高职护理实践课程递进式职业能力课题:2019年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护理专业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HZYKYJGYB201903)。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1]提出,要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加强护理专业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护理实践能力培养。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开启了老年照护、母婴照护等专业化道路,这与国家发展专科护士队伍,提高专科护理水平的背景相适应。
因此,学校应坚持以岗位需求为指导,强化实践教学,以全科护士培养为主,加强专科护士培养。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对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临床护理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评判性思维等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立足校内实践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积极探索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形成了“四融合、四聚焦”递进式高职护理实践课程体系,可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人文素质培养融入不足、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欠缺、评判性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4、5],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详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容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的思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2)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
3)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2.调整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进行构建。
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时,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同时考虑职业素质教育,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同时,应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并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籍管理制度。
3.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教学目标,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制定以实训为主体、理论课程依附于实践课程的专业培养计划。
同时,课程设置要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考核结合起来,既可让教学考核保持职业性方向,又可避免重复考核。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就业的需要,调整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多层次目标。
4.制定专业技能规范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提出系统的技能训练要求并规定必须完成或选择完成的内容。
5.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实践教学计划,使其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注重实效性。
第1篇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商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商科人才,我国高校纷纷开始探索和实践新商科教学模式。
新商科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商科教育模式,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新商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构建原则、实施路径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新商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新商科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商科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践为导向,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教育等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
1. 理论教学:通过系统地传授商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基础。
2. 实践教学:通过模拟企业运营、案例分析、实习实训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4. 国际化教育:通过国际交流、跨文化合作等途径,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新商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1. 目标导向原则: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商科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2. 实践导向原则:以实践为主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整合资源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4. 个性化发展原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5. 质量保障原则: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新商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路径1. 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特点,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
2.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企业、政府部门等合作,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
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模拟企业运营、案例分析、实习实训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背景、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创新思路,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为了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有必要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构建。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背景与现状1. 背景(1)国家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2)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对高校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现状(1)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设施落后,实验设备陈旧,实验场地不足,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2)实践教学内容单一。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创新思路1. 优化实践教学资源配置(1)加大实践教学投入。
政府、高校和企业应共同加大对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2)完善实践教学设施。
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条件。
2. 创新实践教学内容(1)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结合。
(2)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活动,如企业实习、项目实训、创新创业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
体系建设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当今大势所趋。
本文将介绍如何构建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探讨其优势和挑战。
一、背景分析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企业更加看重人才的实际能力,而非单纯的学历和证书。
因此,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二、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方法1. 设立综合实践平台为了帮助学生培养实际能力,学校可以设立综合实践平台,如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实际能力。
2. 引入项目导向教学方法传统的理论课程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学校可以引入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完成任务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推行综合评价制度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学校可以推行综合评价制度,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多个因素。
通过综合评价,来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
三、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势1. 适应社会需求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适应并胜任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更容易融入企业,提高办公效率。
2. 提高就业竞争力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无法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和培养能力的途径。
而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践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更容易培养出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 增强创新能力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挑战1. 教师培训与引导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指导能力,因此需要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临床实践教学欢革探'素与实践丛明I肖建英1高航2曲巍1(1.锦州医科大学,辽宁锦州121001; 2.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锦州121001)【摘要】本文以锦州医科大学为例,介绍了锦州医科大学在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探索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与体会,旨在寻求既符合高等医学教育规律,又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医学岗位胜任能力的最佳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J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21)06-0096-05doi:10.3969/j.issn.1003-0166.2021.06.014《国家中长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教育发展战略主题上应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更加注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卩]。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现代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培养未来的医生具有适应迅速改变的卫生保健环境并进行医疗实践的能力⑵。
高等医学教育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以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开展以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医学高校的工作重点⑶。
其中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为岗位胜任力的核心⑷。
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两个文件,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文件中强调在实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开展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
医学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关系到学生毕业后从事医学工作的专业技能水平。
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⑸。
“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2012年,我院开始实施“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寓于以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体,以培养训练学生教学基本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及艺术素质的实践教学体系中。
教学技能培养模块。
通过课程实习、教育见习、顶岗支教和教育调研等方式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能力和综合素养。
2011年始,我院就与榆次区教育局签署了《实习基地协议书》,先后派遣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2012级共计640名学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并会同榆次区教育局领导走访每一个实习支教学校,通过师生座谈、随堂听课、现场指导的形式,同时通过认真听取支教学生的课堂教学,切实了解学生支教效果,并与支教点的领导老师进行了交流沟通,使支教工作科学、有序、稳步开展。
大学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模块。
四年全程式实践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下基层,带着成果回学校,”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验项目。
我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领导小组,创建“导师+顾问+学生”的培养模式,形成了“省级+校级+院级” 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联动机制,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热情、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另外还出台了教科院大学生创新实验小组活动内容、培养模式、成员选拔退出和考评机制等一系列规定,使这一活动有了严格的制度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模块。
我院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不仅开设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训课程,而且以我院与晋中市教育局联合成立的“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为依托,以晋中市部分中小学为实践基地,从我院学生中选拔出优秀学生60名,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到基层学校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活动,一方面服务基层学校,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为适应现代农业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技、适应社会和国际竞争的能力,推进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如下改革意见:一、适应现代农业和社会发展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我校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但与现代农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差距,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实践教学内容陈旧,难于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实践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等等。
诸多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依据现代农业和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以及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群策群力,努力构建新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各院(系)应着重围绕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改革开展工作。
本科专业的各项实践教学工作应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对应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制定教学目标:一是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熟悉现代农业生产或管理过程和工艺流程;二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生产或管理的基本技能;三是使学生具有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的能力,具备应用新技术和推广新技术的能力。
农科类专业要紧密结合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构建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与科技推广服务相结合、与为农村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工科类专业要根据我国现代工业、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理科类专业要加强理论基础与应用科学的有机结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将先进的研究成果应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文科类专业要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构建文理综合、体现特色、服务社会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专业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汇报人:日期:•引言•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及实施方案目•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及成果展示•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当前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不足传统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待改进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背景介绍1 2 3探索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途径提高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研究目的和意义02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应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随着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成为其脱颖而出的关键。
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具有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应用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实践教学是提升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工作技能,提高其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专业课中的核心地位应用型专业课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主要课程,而实践教学则是应用型专业课的核心环节,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可以更好地发挥应用型专业课的作用。
实践教学在应用能力培养中的地位目前,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等。
实践教学现状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等原因造成的。
实践教学问题分析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03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构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具备专业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国高校纷纷制定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构建原则、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套系统、全面、科学、有序的实践教学体系。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教学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
3. 实践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
4. 实践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实践教学保障: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1. 科学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教育规律,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时代特征。
2. 系统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涵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3. 实用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开放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5. 创新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完善实践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本文旨在探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内涵、原则和实施策略,为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内涵1. 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
它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评价等要素。
2.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1)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应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科研创新等环节,涵盖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
(3)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应多样化,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科研创新等。
(4)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原则1. 目标导向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确保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2. 系统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具有系统性,实现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
3. 开放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具有开放性,积极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4. 可持续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注重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施策略1. 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1)优化课程设置: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重。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
2. 创新实践教学方式(1)多元化实践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科研创新等多种实践教学方式。
(2)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
构建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摘要: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与岗位对接的技能训练,文中主要阐述了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动因、一体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及实现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a)-0151-02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依据市场需求,建立市场导向和市场驱动的机制,创新教育模式,突出与岗位对接的技能训练,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正是基于此。
将理论课程与实操课程整合为一是该体系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根基所在。
1 什么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职业教育中,以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技能训练为核心,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通过教学的整体设计与实施并与工作岗位对接,实现综合办学效益的整体优化的教学体系。
主要的教学形式包括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综合实训、技能俱乐部项目训练、沙盘演练、企业工作站项目实践、岗位实习、毕业实习等。
将理论课程与实操课程整合为一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最为突出的特征,这就将一体化实践教学整整区别于理论教学体系,从而使实践教学成为职业教育的中心环节,以此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
2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动因2.1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一线技能型人才,而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和课本是中心,完全忽略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采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将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对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实施、管理等各个环节重新整合,充分优化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以能力本位为原则来发展职业教育特性的需要以能力本位原则为主导建立的知识结构决定了教育者必需采用以实践为主线,以“做中学”为主要形式,变“教”为“导”的教学模式。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构建原则、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实践教学体系是指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建立的一整套实践教学制度、措施和手段。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教学目标:明确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课程。
3.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4. 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中心等。
5. 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实践教学有序开展。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1. 目标导向原则: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确保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2. 系统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涵盖实践教学全过程,包括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管理等。
3. 实践性原则:实践教学应以实际操作为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开放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具备开放性,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拓宽实践教学渠道。
5. 有效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实际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可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开展教师培训、组织教学研讨等方式提升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素质。
3. 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中心等。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实践教学改革是指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对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改革的内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内涵1. 实践教学改革的定义实践教学改革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创新和实践,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性的调整和优化,以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目标。
2. 实践教学改革的特征(1)系统性:实践教学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需要系统性地进行调整和优化。
(2)创新性:实践教学改革要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
(3)实践性:实践教学改革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可持续性:实践教学改革要求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改革成果的持续发挥。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1.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迅速适应岗位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改革要关注学生的就业需求,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4.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实践教学改革要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四、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1. 课程设置改革(1)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提高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
(2)开发新课程:针对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开发新的实践性课程。
2. 教学方法改革(1)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主导地位,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张忠福(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东广州 511363)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实践教学开始受到高校和社会的热切关注。
实践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理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关键词:以能力为中心;实践教学;教学体系中图分类号:G 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956(2011)02-0011-04Construct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cusing on ability trainingZhang Zho ng fu(Zengcheng Co llege ,South China N or mal U nive rsity ,Guangzhou 511363,China )Abstract :T he economic a nd so cial develo pment has g iven rise to a n increasing demand for applied talents ,and people hav e attached mor e and more impo rtance to practice teaching .T 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should focus on ability training ,buil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djust the practice teaching co ntents ,refor m pr acticing teaching pattern ,co ordinate practicing teaching administra ting sy stem ,and co nstr ucting a scientific a nd rea -so nable quality ensuring system and a practicing teaching evalua tion system .Key words :focusing o n ability training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sy stem收稿日期:2010-04-09 修改日期:2010-07-05基金项目:2007年广东省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独立学院本科学生能力构成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的成果之一(BKJG200765)作者简介:张忠福(1965—),男,安徽省霍邱县人,硕士,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教务处处长,研究方向:教育评价、职业教育.E -mail :zh zh fedu @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级实用型人才,其办学定位基本确定在“教学型、实用型”层面。
作为本科层次教育,应重视较宽厚的基础知识的传授;作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应重视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面向经济社会活动实际,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创业发展的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主要载体,它涉及到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它的设计理念应明确回答2个问题,一是培养目标(层次),即“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实践能力”;二是培养方案,即“怎样培养这种能力”。
高级实用型本科教育,其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应突出实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注重培养社会所欢迎的、能解决生产实际中具体技术和管理问题的高素质人才[1-3]。
1 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的基本理念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验能力为目的的多种教学形式的统称。
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独立于理论教学又与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大学完整的教学体系。
1.1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理念正确认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
这是因为,作为教学的2个方面,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各有长短,不能重此轻彼。
坚持并重发展不是各自孤立地发展,而是要着眼于教学整体目标需要,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
改革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分化、轻综合的大学课程体系,建立以“打实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创新,注重综合”为指导思想的大学新课程体系,创建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4]。
1.2 能力本位理念能力本位就是要变传统的专业教育为素质教育,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观念;树立学生是学IS SN 1002-4956CN11-2034/T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Experimental T ech nology and M anagement 第28卷 第2期 2011年2月Vol .28 No .2 Feb .2011习主体,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观念;树立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树立教学层次多样化,培养途径多样化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学科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不仅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既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又造就学生坚实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基础理论、科学素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变革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5-6]。
1.3 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策略和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养[7-8]。
以生为本,一是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制订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三是改进实践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和发展。
1.4 体系化推进的理念把实践教学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筹划和组织[9]。
首先,明确实践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在筹划实践教学工作时要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入手,搞好整体设计;其次,注重各实践环节的相互联系与有效衔接,教学安排循序渐进、科学合理,把它们贯穿融合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再次,突出重点,抓好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实践教学的整体发展。
2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构建思路2.1 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应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学校尽可能考虑学生的特性、专业发展趋势以及实践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和交叉点[10-12]。
方案设计尽量做到简洁、明确、富有弹性,重点考虑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各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要注重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既要达到专业训练目的,又要考虑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
2.2 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安排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基本实验、认知实习和社会调查等基础性实践环节,宜安排在第1、第2学年;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等专业实践环节安排在第2、第3学年较为合适;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综合性、研究性实践环节安排在第4学年为妥。
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各个实践环节,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对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的感知水平。
2.3 实践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学,在内容上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紧密相连,突出应用性。
各专业精心设计每1个实验和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
国外一些高校在实训室周围或墙面上,常以橱窗方式陈列本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产品或历届学生实训中的优秀作品,学生浏览这些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还有一些高校,其实训内容的设计更是别具一格,比如,为了让学生对流量计原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便专门设计一套流量计的实训装置,这套装置把所有类型的流量计串接在一个循环管道上,学生通过开启循环水泵,就可以用所有的流量计进行计量,在比较中对各种流量计的工作原理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2.4 以能力为中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依据高级实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按照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3个层次,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针对3个不同的培养层次,规定不同内容和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法,循序渐进,组织教学,构建“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基本技能层包含通识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计算机、管理软件等基本技能实习,项目见习,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包含专业实验,课程(群)设计,生产实习,综合实验(实践)周等,进行综合应用和初步设计能力的训练;创新能力层包含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项目训练和课外科技活动、产品研发制作、学科竞赛、科研活动或科研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螺旋递进,即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初步设计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
同时,构建了“两体系三并进”教学模式,其内涵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并举、并重、并行,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螺旋递进,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反复应用,不断深化与提高,达到了增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3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由目标、课程、教师、学生、评价等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4个部分。
3.1 建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要着眼学生就业岗位和发展需要,围绕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来构建。
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能快速、有效、创造性地解决工作实际中的问题,对新技术、新业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可12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持续发展的潜力。
根据素质和能力构成,实践教学总目标进一步分解为以下子目标:(1)专业认知目标。
即形成对所学课程、专业内容的认知;正确认识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践的目的和意义,确立为第一线服务的意识。
(2)专业技能目标。
掌握本专业未来岗位的常用技术,达到本专业的基本上岗要求;能够在某些方面具有特色;在实践环境中能运用一项或几项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探索新知识、新技术的方法。
(3)综合应用能力目标。
能综合驾驭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融会贯通于专业应用实践中,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承受现代社会科学进步和技术竞争的压力,对专业技术发展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较高的素养,如团结、协作、敬业等精神,具有职业道德和安全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