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
- 格式:pdf
- 大小:750.76 KB
- 文档页数:2
地理高考知识点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地理高考的重点之一,它对于理解气候、气象、天气等方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大气环流的定义、形成机制、类型以及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大气环流的定义与形成机制大气环流是指地球大气层内空气在纬度、经度和高度上不断运动的现象。
它是由不同温度、压强和湿度等气象要素差异引起的。
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日照不均匀以及地球自转的影响。
在地球的赤道附近,由于阳光照射的集中和气温上升,空气膨胀、升高,形成低气压区。
而在地球的两极附近,由于阳光照射的分散和气温下降,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区。
这种温度差异和气压差异引起了空气运动,从而形成了大气环流。
二、大气环流的类型大气环流主要分为垂直环流和水平环流两种。
垂直环流是指由于太阳辐射热量的差异引起的,包括对流环流和垂直大气环流带。
对流环流是指由地表热量不均匀分布引发的地表风、车流、城市和山谷风等小尺度环流,它对局地天气产生着较大影响。
垂直大气环流带是指由于纬度差异引起的,包括Hadley环流、Ferrel环流和极地环流等。
在这些大尺度环流系统中,空气从赤道向两极流动,形成连续的环流带。
水平环流主要包括风系统和静止风带。
风系统是指受到地转偏向力和压力梯度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风流,并分为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和两个南、北极高压带等。
静止风带是指根据纬度不同而形成的,包括副极地高压带、副热带低压带、赤道信风带等。
三、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对地球的气候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大气环流影响着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而导致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
例如,赤道附近的高温导致了热带气候的形成,而两极地区的低温则形成了寒带气候。
其次,大气环流也决定了降水分布的差异。
例如,副热带带来了盛行的降雨,而副极地则相对干燥。
这种降水分布的差异会影响到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
此外,大气环流还对风向和风速的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信风带是指赤道附近的气流,常年吹向西方,在航海、航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大气大范围、长时间运动的状态。
在某一大范围的地区,如欧亚地区、半球甚至全球,某一大气层次如对流层可以使整个大气圈,在一个长时期内保持大气运动平稳状态,这就形成大气环流。
也可以是某一个时段如梅雨期间的大气运动的变化过程。
大气环流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
它能出色地完成从地球到各种能量如热量、水分等的输送和平衡,是各种能量间的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同时它又是这些物理量输送、平衡和转换过程之后的重要结果。
因此,研究大气环流的形成、变化的特征,掌握其演变规律不仅可以帮助人类认识自然,而且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也有很大的作用,它将使我们的天气预报更加准确,它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探索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掌握了它我们能更有效地利用气候资源。
大气环流通常包含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和平均径圈环流3种。
(1)平均纬向环流。
这是大气环流的最基本的状态,指大气盛行的以极地为旋转中心的纬向气流。
(2)平均水平环流。
它是叠加在平均纬度环流之上的,指盛行的在中高纬度的水平面上的波状气流。
通常北半球冬季为3个波,夏季为4个波,三波与四波之间的转换可以象征季节变化。
(3)平均径圈环流。
指在南北垂直方向的剖面上所构成的运动状态,由大气经向运动和垂直运动组成。
通常,对流层的径圈环流存在3个
圈:低纬度又称为哈得来环流,是正环流或直接环流;中纬度又称为费雷尔环流,是反环流或间接环流;而极地是弱的正环流。
大气环流概念
大气环流是指大气系统中不同地区之间的气流运动。
这些气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地移动和交换气体、热量和水分,并且对全球气候和天气的变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大气环流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水蒸气、海洋和陆地的地形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大气层内的气流运动。
大气环流可以被分为三个主要的环流带:赤道低压带、中纬度带和极地高压带。
赤道地区的气流受到热带太阳辐射的影响,导致气流向上升,并形成赤道低压带。
中纬度带的气流则是由于温暖的空气向北极方向移动,与来自南方的冷空气发生碰撞,形成中纬度带。
而极地高压带则是由于极地地区的空气向下降落形成的。
大气环流的运动方式有两种: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气流在地球表面上的移动,通常由于地形、温度和水汽等因素影响而形成。
垂直运动则是指气流在高度上的移动,通常由于大气压力差异和温度差异引起。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大气环流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和天气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究大气环流的运动规律,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 1 -。
大气环流的三种形式
1. 平流:气流形成平层,从高压区到低压区流动,形成大气环流。
2. 旋涡:由于大气高层的温度不均匀引起的大气环流。
3. 垂直环流:当季节性及地形变化造成气流上升或下降时会形成垂直环流。
4. 锥型环流:由气流上升矢量小于下降矢量而形成的锥形气流结构,在较高压力区域天气系统中形成。
5. 瓶颈环流:一种特殊的气旋环流,空气会从低压区向高压区流动,而且形成的温度梯度较陡。
6. 位势环流:因上升或下降的气流而形成的潮汐式环流,使气体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从而形成一个环流。
7. 气压环流:由大气中的气压不均而形成的环流,大气低压区气流总是向大气高压区流动,形成一个大范围的环流。
8. 大气正常环流:按照固定路径持续运动的平流形成的环流,大气低压区气流从赤道向极地流动,形成气压环流。
9. 副热带型环流:这种环流从温度型热带流向温度型副热带,将大气的热量从低纬度较高的温度地区移向高纬度地区,促进大气环流的恒定更新。
10. 高空型环流:这种环流形成的空中温度梯度较大,气流的朝向变化较多,它们会从低压区向高压区流动,形成厚而均匀的高空环流。
大气环流名词解释大气环流是指大气运动状态的一种稳定态。
其特征是地表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并有随高度增加而增强的倾向,即出现大气逆辐射,大气呈现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的状况,气压也有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因此就形成了大气环流。
地形特点和海陆分布决定了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格局,它主要由纬向环流、经向环流、极地环流三部分组成。
在北半球,对应于大气环流圈中的热带地区,这里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为信风带所穿过,所以大气环流呈反气旋型。
对应于赤道地区,为信风带所延伸,又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为西风带所通过,所以大气环流呈气旋型。
在南半球相反,呈东风带。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得在一年当中,赤道附近的信风往复交替地吹拂着,所以南半球各纬度地区受到信风的影响显著,各地气候类型比较齐全,气温年变化小,日变化大,出现各种复杂的天气系统。
除赤道外,在大气环流圈中的纬度地带,为赤道低压所控制,盛行上升气流,为东风带所通过,称为信风带,故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为信风带。
在北半球大气环流呈气旋型,而在南半球则为反气旋型。
在赤道地区太阳直射点随纬度的变化而移动,形成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了气压带、风带位置的移动。
结果在赤道以北出现低压区,赤道以南出现高压区;在南半球则相反,在北半球出现低压区,南半球出现高压区;在赤道地区,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在一年中不断的摆动。
但它的活动范围却在全球的各个纬度上都有一定的变化,它北进时,中纬度地区为冬季,南退时中纬度地区为夏季,相反的南北摆动就会引起低纬度地区为夏季,高纬度地区为冬季。
大气环流中还存在着南北之间的转换问题,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中纬度地区为夏季,高纬度地区为冬季,大气环流便发生从北半球到南半球的转变。
另外,在大气环流圈中,还存在着海陆之间的转换问题,这也是热带雨林气候和沙漠气候的形成的主要原因。
因此,全球大气环流在一年中具有显著的特点,它主要是受地形、洋流和大气成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是造成全球各地气候差异的重要因素。
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含义大气环流是指地球大气圈层中各种气象要素(如风、气压、温度等)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复杂而有序的大气运动和传输现象。
大气环流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地球的气候状况、天气变化、气候带分布以及生态系统等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大气运动大气环流主要表现的是大气圈层中各种气象要素的运动和传输现象。
这些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如风)和垂直运动(如热力对流)等。
大气环流的主要驱动力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自转、海陆分布等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影响大气中的热量、水汽等分布,进而影响大气的运动。
2.全球尺度大气环流是一种全球尺度的现象,它涵盖了整个地球大气圈层。
全球的大气环流模式不仅包括各种气象要素的平均状况,还包含了它们在不同地区和时间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季风、洋流、气压带和风带等,它们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环流模式。
3.长期变化大气环流不仅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还存在长期的变化趋势。
这些长期变化可能受到自然因素(如太阳活动、火山喷发等)和人为因素(如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变化等)的影响。
理解大气环流的长期变化对于预测气候变化、制定应对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
4.气候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大气环流通过传输热量和水分,调节地球的气候带分布和季节变化;另一方面,大气环流的异常(如厄尔尼诺现象或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气候异常,如干旱、洪涝等。
5.能量传输大气环流还是地球上能量传输的重要途径。
通过大气环流,太阳能从热带地区向高纬度和极地传输,维持了地球各地的气候平衡。
此外,大气环流还能调节地球表面的温度,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