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技能的学习选编
- 格式:ppt
- 大小:466.00 KB
- 文档页数:48
第六章幼儿技能学习与教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技能的含义及其分类,理解技能学习的特点; 2.了解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理解幼儿动作的形成过程,并初步掌握幼儿动作技能培养的方法;3.理解智力技能形成的理论,了解儿童智慧发展理论;4.了解幼儿智力技能的培养途径,并结合实际思考应如何培养幼儿的智力技能本章重点:技能学习及其特点;幼儿动作技能、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培养。
本章难点: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治理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理论。
二、课程内容第一结技能与技能学习(一)技能的概念 1. 技能的定义 2. 技能与知识的关系(二)技能的种类 1. 动作技能 2. 智力技能 3.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关系(三)技能学习及其特点1. 技能学习 2. 技能学习的两大特点(1)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内化—外化”双向构建到过程(2)合乎法则的练习将极大促进技能的掌握第二节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与学习(一)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1. 运动、操作与动作 2. 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1)亚当斯的闭合回路理论(2)施米特的图示理论(二)幼儿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 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1)动作的定向(2)动作的模仿(3)动作的整合(4)动作的熟练 2.幼儿动作技能的形成(1)双手操作技能的发展(2)躯体运动的发展 3.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1)知识经验(2)讲解与示范(3)练习(三)动作技能的培养 1.运动教育(1)运动教育的含义(2)运动教育与传统运动技能教学的区别(3)莱本的运动分析理论 2. 动作技能的训练(1)动作定向的训练(2)动作模仿的训练(3)动作整合的训练(4)动作熟练的训练 3. 蒙台梭利幼儿动作教育(1)蒙台梭利动作教育的目的(2)蒙台梭利动作教育的方法第三节幼儿智力技能的学习(一)智力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加里培林智力技能形成阶段论 2.冯忠良的智力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3.智力技能的培养途径(1)原型模拟(2)分阶段练习(二)智力技能的发展与培养 1.皮亚杰智慧发展论(1)儿童智慧发展的阶段(2)表征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2.智力技能的培养(1)表征能力的发展(2)模仿和游戏三、考核知识点(一)技能与技能学习 1.技能的概念(1)技能的定义(2 )技能与知识的关系 2.技能的种类(1)动作技能的定义(2)动作技能的分类(3)智力技能的定义(4)智利技能的分类(5)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关系 3.技能学习及其特点(1)技能学习的定义(2)技能学习的特点(二)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与学习 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1)运动、操作与动作的区别(2)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2.幼儿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1)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2)幼儿动作技能的形成(3) .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3.动作技能的培养(1)运动教育(2)运动教育与传统运动技能教学的区别(3)莱本的运动分析理论(4)动作技能的训练(5)蒙台梭利幼儿动作教育的目的(6)蒙台梭利幼儿动作教育的方法(三)幼儿智力技能的学习 1.智力技能的形成与培养(1).加里培林智力技能形成阶段论(2)冯忠良的智力技能形成三阶段论(3)智力技能的培养途径 2.智力技能的发展与培养(1)儿童智慧发展的阶段(2)表征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表征能力的发展(4)模仿和游戏四、考核要求(一)技能与技能学习 1.技能的含义(识记) 2.技能与知识的关系(理解) 3.动作技能的含义(识记) 4.动作技能的分类(了解) 5.智力技能的含义(识记) 6.智利技能的分类(了解)7.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关系(识记)8.技能学习含义(识记)9.技能学习的特点(识记)(二)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与学习 1.运动、操作与动作的区别(理解) 2. 亚当斯的闭合回路理论(理解) 3.施米特的图示理论(理解) 4. 闭合回路理论与图示理论的比较(理解) 5.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识记) 6.幼儿动作技能的形成(理解)7.影响幼儿动作技能学习的主要因素(识记)8.运动教育的含义(识记)9.运动教育与传统动作技能教学的比较(理解)10.莱本的运动分析理论(了解)11.动作技能的训练(应用)12.蒙台梭利动作教育的目的(理解)13.蒙台梭利动作教育的方法(应用)(三)幼儿智力技能的学习 1.智力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论(理解) 2.冯忠良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论(理解) 3.智力技能的培养途径(应用) 4.皮亚杰的智慧发展阶段论(理解) 5.运算的含义(识记) 6.内化的含义(识记)7.表征的含义(识记)8.表征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主要作用(理解)9.幼儿表征能力的发展(理解)10.幼儿表征的发展过程与幼儿智力技能形成过程的关系(理解)11.模仿和游戏在幼儿智力技能形成中的作用(理解)。
第六章:组织体验学习的技能时间:2014年3月13日地点:远教室主讲:陈莉内容:体验性学习的背景第五十三学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体验性学习”提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些表述既强调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又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突出了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自主发展的目标。
在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进行学习。
如“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
“体能性学习”与后两个目标有着更为直接、更加密切的联系。
如“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常用行为动词包括:经历、感受、参加、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行为动词主要有反应、领悟等。
这些行为动词都离不开体验。
“体验性学习”是对以往的“接受性学习”的重大突破,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
它所关涉到的不仅仅是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涉及对教育界中人的生存状态的改造与重塑。
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
当然,“体验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其意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主要是因为:首先,“体验性学习”并不是一种单一化的学习方式,它具有综合性。
“体验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目前流行的许多学习方式都有着交叉、重叠关系。
第六章 ESP教材的选编和评价教材是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学效果。
教材既包括教师用的材料,又包括学生用的材料,是教师、学生和专业的联系者。
一套完备的教材除课本外,往往还有与之配套的练习册、教师用书、自学辅导手册、录音磁带、录像带等。
第一节 ESP教材的原则要求一结合专业的原则ESP目标情景明确,ESP教材的内容必须与既定的目标情景密切相关,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但结合专业的深度宜适可而止,太浅了没有挑战性,引不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太深了又会影响教和学的顺利进行,同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激励学习的原则好的教材应该是课文内容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所配备的练习和所设计的交际活动形式多样、有一定的深度、能启迪思维;提供有一些让学生使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这样的教材就能够引起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便于教学的原则教材的编排既要便于老师教又要便于学生学。
整本教材可采用章节形式或单元形式,把必须教的语言内容分成一个一个大致相等的小部分,以便在大致相等的课时内处理完这些项目。
这样既便于老师安排教学,又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练习形式、课堂活动要有多样性。
四体现语言、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规律的原则ESP教材并不是专业教材,不能完全按该专业的体系来编写教材,更不能随便拿一本关于该专业的书籍或教材来当作ESP教材,而应该在结合专业的同时按语言、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编写。
比如语言的目的和作用是交际,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ESP教材中就应该设计一些接近实际交际场合的情景,提供在这些情景下进行交际的范例、句型、短语和词汇,设计一些接近实际的交际活动。
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应具有通用性、恰当性,在语体、选词造句诸方面应尽量接近实际交际语言。
同时还应根据目的需要安排知识项目,常用的先学、多学,不太常用的后学、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