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干细胞工程的应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08(5)毕叶 08243407摘要:目前,世界上以研制和生产供临床治疗与科研所需的干细胞产品的公司已纷纷成立。
组织工程也正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盟国家迅速发展,他们的成功运用,不但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水平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降低了医疗成本。
越来越多的组织工程成果的了解和转化并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
鉴于此,本篇论文主要介绍了干细胞的特点及干细胞技术,并从六个方面介绍了干细胞工程的运用及发展。
关键词:干细胞分化全能性多能性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潜能,生命是通过干细胞的分裂实现细胞的更新及生长的。
在人体外使用胚胎干细胞培养心脏等内脏器官、骨、神经细胞、血液细胞、皮肤细胞和角膜、眼球等各种组织器官,用以置换人体内因疾病或外部损伤而丧失功能的组织和器官的技术,被称作干细胞技术。
随着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细胞工程的各种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按照一定的目的,在体外人工分离、培养干细胞已经成为可能,利用干细胞构建各种细胞、组织、器官作为移植器官的来源,将成为干细胞医学生物工程应用的主要方向。
干细胞工程将改变传统的最为短缺的器官来源问题。
科学家预言,干细胞将成为治疗目前难以治愈的疾病的新方法。
首先,要了解成体干细胞的特点:1.全能性:成体干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其在解除分化抑制的条件下,能发育为构成机体不同细胞类型中包括生殖腺在内的任何一种细胞的潜力。
成体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分化能力,可以无限增殖并分化成为全身200多种细胞类型,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
细胞全能性的实质是细胞基因组中决定蛋白质编码的所有基因按一定的时空顺序依次表达。
2. 多能性:多能性是指成体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参与部分组织的形成。
表明成体干细胞发育多能性的检测方法很多,主要有:①形成类胚体: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实验,将成体干细胞在不含分化抑制物的培养基上培养。
可形成胚样结构类胚体,类似于正常胚胎的囊胚期,随后可进行不同程度的分化产生多种分化细胞。
干细胞移植临床研究论文摘要干细胞移植是治疗一些重大疾病的新技术。
通过移植干细胞,可以改善或恢复受损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以达到治疗或甚至治愈疾病的目的。
本文着重探讨干细胞移植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以及目前在干细胞移植领域的技术和临床前景。
引言干细胞移植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技术,它可以通过移植干细胞或其衍生物来治疗一些重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肝病和肾病等。
干细胞移植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
干细胞移植的应用血液系统疾病干细胞移植在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对于一些血液性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的患者,干细胞移植可以使病人的生命得到延长和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随着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干细胞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
免疫系统疾病干细胞在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患者,干细胞治疗可以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反应来缓解病情。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一直是干细胞移植领域的热点之一。
由于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再生能力差,常常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的不可逆缺失。
而干细胞移植可以将干细胞移植到受损的神经系统区域,利用其再生能力来恢复受损的神经系统功能。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是干细胞移植的研究热点之一。
通过干细胞移植,可以生成新的心血管细胞,从而修复和重新建立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命。
肝病和肾病对于肝病和肾病等一些器官疾病来说,干细胞移植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器官功能,缓解病情。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干细胞移植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更少的并发症,同时也可避免或延迟器官移植手术的需求。
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前景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干细胞移植在人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涵盖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同时,干细胞移植也面临着一些技术和安全性的挑战和难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干细胞研究论文细胞培养论文肺癌干细胞的研究现状【摘要】肺癌已成为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
最近,科学家们提出“肿瘤干细胞”理论,认为肿瘤组织由异质性的细胞群体组成,其中很小部分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是恶性肿瘤发生、耐药、复发及转移的根源。
因此人们希望从肿瘤干细胞的角度找到根治肺癌的途径。
【关键词】肺癌;干细胞;肿瘤干细胞目前,肺癌已成为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低于15%。
科学家们通过总结大量肿瘤细胞和干细胞的生物学相似性后,提出“肿瘤干细胞” (TSC)理论。
该理论的提出为肺癌的治疗带来曙光。
1 干细胞干细胞(SC)是指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
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在其内在机制和周围环境中的信号调控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了干细胞的数量稳定。
一旦干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或信号传导途径发生错误,将导致这一平衡被打乱,引起高度协调的干细胞分裂增殖过程失调,导致肿瘤发生。
2 肿瘤干细胞2001年,科学家们提出了TSC理论,认为肿瘤组织由异质性的细胞群体组成,其中很小部分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决定肿瘤的发生、侵袭、转移、播散和对各种治疗是否敏感[1~3]。
TSC的最早报道见于白血病。
Ai-Hajj等发现乳腺癌干细胞,首次证明了在实体瘤中TSC的存在。
目前已成功分离并鉴定的实体TSC包括脑肿瘤、结肠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及胰腺癌等,肺癌TSC的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
3 肺癌干细胞3.1 肺癌干细胞的发现 2005年Kim等从大鼠细支气管、肺泡管结合部分离出Sca-1+CD45-Pacam-CD34- 细胞,其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 称之为支气管肺泡干细胞(BASCs),并认为BASCs可能是肺腺癌的起源细胞。
2006年,黄盛东等发现,A549细胞悬浮培养可形成3种类型的克隆集落,其中Holoelone型克隆体具有干细胞特性。
干细胞与发育生物学莫肇勇2009574201 09生本2班摘要:发育生物学是研究有机体从胚胎发生、生长发育至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和规律的科学,它是传统胚胎学的深入和发展。
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生殖细胞的产生以及受精机理,受精卵的分裂、分化, 组织和器官发生、生长以及机体的衰老等, 在这些生命现象中, 基因调控是其最基本的机制。
干细胞的决定、分化、机体细胞的衰老、凋亡和细胞间的信号传导是其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关键字:发育生物学;干细胞;发展;基因我理解的生命科学,是破译密码的过程。
就像计算机被输入程序一样,我们每个人的机体都被编好了程序,每一分每一秒所发生的事情都是按照程序进行的,甚至可以精确到我们无法识别的程度。
生命科学的目的,就是要解开生命背后的密码。
虽然说生命科学不同于其他很多理论性的基础学科,但他们都是相互紧密联系,也可以说生命科学是用数学、化学和物理的语言来还原生命活动的本质。
生物学没有真正的公理,随着技术一天天的更新,理论一次次的被推翻,新理论不断建立。
正因为如此,一张纸、一本书和一支笔对于生物学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在纸上完全推到成立的结论,在实验上很有可能不能实现。
相反的,也许我只是个新手,可是如果用事实证明了我自己的假说,我也可以取得很大的发现。
另一方面,当今生物学的研究对技术有非常高的要求,可以说,技术的发展决定了生命科学前进的速度。
发育生物学的迅速兴起和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应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同时,学科的交叉也为生命科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如:干细胞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
可以肯定地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相关学科的结合,未来的生命科学将会飞速发展,生命的奥秘将一个个被解开。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这次的主题:干细胞与发育生物学。
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 biology)是应用现代生物学的技术研究生物发育机制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多细胞生物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生长到衰老和死亡,即生物个体发育(ontogent)中生命现象发展的机制。
干细胞再生论文范文近年来,干细胞与再生在国际医学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医疗水平的衡量标准,不少医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会需要写行业论文,今天就为大家推荐一篇干细胞再生论文,供大家参考。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生物医学新领域,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其旨在通过干细胞移植、分化与组织再生,促进机体创伤修复、治理疾病。
干细胞APSC多能细胞与再生医学将改变传统对于坏死性和损伤性等疾病的治疗手段,对疾病的机理研究和临床运用带来革命性变化。
近年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与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1.发展阶段再生医学第一阶段:1981年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和胚胎生殖细胞系建系成功。
再生医学理论的诞生。
再生医学第二阶段:1998年,美国科学家Thomson等人成功地培养出世界上第一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
自此,全球的科学家系统通过干细胞来构建一个丰富的健康组织库来替代损伤或老化的组织器官,以达到治疗与康复的效果。
再生医学第三阶段: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科学家Ymanaka和美国科学家Thomson两个研究组分别在Cell与Science上报道的利用4种转录因子联合转染人的体细胞成功地诱导出多能干细胞(iPS)。
该技术克服了因伦理而不能采用胚胎干细胞治疗的瓶颈,使再生医学走向临床。
根据PubMed数据库收录干细胞相关论文情况统计,在该阶段相关论文发表数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
2.国内发展国家重视与支持: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将干细胞领域技术研发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突破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
“十二五”期间,通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已经累计投入约40亿元支持相关研究。
2015年,科学技术部将“干细胞研究与转化研究”设立为科技改革后首批重点研发计划的试点专项,计划“十三五”期间(2015-2020年)在干细胞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方面持续加强投入。
学号:20101310108本科毕业论文二○一四年六月题 目:干细胞的研究应用发展与存在问题 院 系: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专 业:生物工程 班 级:2010级生工(二)班 学生姓名:王姣 导师姓名: 刑雪琨毕业设计(论文)诚信声明书本人声明:本人所提交的毕业论文《肿瘤生物治疗的研究进展》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论文中所引用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布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加以说明;有关教师、同学和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写作、修订提出过并为我在论文中加以采纳的意见、建议,均已在我的致谢辞中加以说明并深致谢意。
本论文和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论文作者:(签字)时间:年月日指导教师已阅:(签字)时间:年月日目录摘要 (1)Abstract (2)1 干细胞介绍 (3)1.1干细胞的定义和分类 (3)1.2干细胞特征 (3)1.3干细胞的调控机制 (4)2干细胞应用 (5)2.1干细胞研究意义及价值 (5)2.2干细胞研究的应用 (6)2.2.1干细胞与临床结合 (6)2.2.2干细胞与基因工程结合 (7)2.2.3干细胞的基础研究 (7)2.2.4干细胞与药物学的结合 (7)2.3干细胞应用新思路新进展 (8)3干细胞研究面临的问题 (8)3.1干细胞研究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 (8)3.2干细胞研究需要正视的伦理问题 (9)4我国应对干细胞研究局势的对策和建议 (10)5展望 (10)6参考文献 (12)致谢 (15)干细胞的研究应用发展与存在问题摘要21世纪作为生命科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飞速时期,干细胞应用研究为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将扮演重要角色之一,成为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领域,大有发展之势。
由于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功能,使得人们用干细胞治疗多种疾病成为可能。
首先对干细胞研究的历史、最新进展,干细胞的应用加以介绍,然后分析研究前景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发展现状,同时由此带来了一些法律和伦理道德上的争论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加以阐述。
干细胞论文细胞工程论文神经干细胞及其应用研究新进展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不仅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期的脑内,而且在其成年之后也有,这已为神经科学界所普遍接受。
神经干细胞由于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使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细胞替代治疗成为可能。
神经干细胞的分离、成功培养,不仅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后不可再生的理论提出挑战,而且通过基因工程修饰技术,神经干细胞可以作为载体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治疗。
1 神经干细胞的分布大量研究表明成年哺乳动物的脑室下区、海马、纹状体、大脑皮质等区域均有NSCs存在,其中侧脑室壁的脑室下层(sub 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层(sub granular zone,SGZ)是神经干细胞的两个主要脑区。
另外,研究者们还在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的其他部位发现了神经干细胞的存在,例如在黑质内发现了新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成年哺乳动物脑内广泛存在着神经干细胞,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大部分处于休眠状态,在脑损伤时这些细胞能被激活,发生增殖、迁移并分化,参与损伤后神经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
2 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神经干细胞是指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能自我更新,并足以提供大量脑组织细胞。
其生物学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1)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构成神经系统3种主要细胞,即神经元细胞、星型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
(2)自我更新:神经干细胞具有高度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通过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分裂产生新NSCs,以此来维持干细胞库的稳定。
(3)转分化性:即在适宜环境下成体神经干细胞可以产生其他组织分化的细胞类型,如骨髓基质干细胞不仅可分化为中胚层的间质组织,还保持有内外胚层组织的分化潜能。
(4)迁移能力: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NSC沿着发育索方向迁移。
移植后的NSC受病变部位神经源性信号的影响,也具有向病变部位迁移的趋化性,并分化成特异性细胞。
『干细胞篇』三篇精选文章订阅号APExBIO01FAK-YAP-mTOR信号轴调控基于干细胞的组织更新组织体内平衡需要从常规成体干细胞中产生新分化的细胞。
这个过程的核心是扩增未分化的中间体,称为过渡扩增(transit-amplifying,TA)细胞,但是干细胞如何被触发进入这种增殖性TA状态仍不得而知。
使用连续生长的小鼠切牙作为基于干细胞的组织更新的模型,Hu等人发现转录辅因子YAP和TAZ对于维持TA细胞增殖及抑制分化是必需的,即YAP / TAZ可防止TA细胞过早分化。
具体来说,Hu等人确定了TA细胞中整合素α3的激活通路,其通过LATS独立的FAK / CDC42 / PP1A信号级联来调控YAP-S397的磷酸化和核定位。
这导致Rheb 的表达并增强了mTOR信号传导以驱动TA细胞的增殖。
因此,这些发现揭示了在器官更新期间YAP / TAZ信号协调干细胞扩增和分化的机制。
An FAK-YAP-mTOR Signaling Axis Regulates Stem Cell-Based Tissue Renewal in Mice.Cell Stem Cell.Published online: April 27, 2017.02维生素A视黄酸信号调节造血干细胞休眠休眠造血干细胞(dHSC)的分子鉴定,以及调控dHSC维持或退出休眠的机制尚不清楚。
Cabezas-Wallscheid等人通过单细胞RNA测序(RNA-seq)分析显示造血干细胞(HSC)从休眠到活跃的过渡期间,生物合成持续增加。
低Myc水平和视黄酸的高表达是dHSC的特征。
利用Gprc5c-EGFP报告小鼠可以鉴定和分离休眠的HSC。
通过阻碍蛋白质翻译及活性氧(ROS)和Myc的水平,全反式视黄酸可拮抗应激诱导的dHSC的活化。
炎性应激刺激之后维生素A的缺乏导致HSCs未能恢复到休眠状态。
Vitamin A-Retinoic Acid Signaling Regulate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Dormancy.Cell . Published online: May 4, 2017.03人类iPSC衍生的神经祖细胞是神经性mtDNA疾病的有效药物筛选模型线粒体DNA(mtDNA)突变常常引起神经性疾病。
诱导型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动物学姓名:***学号:********摘要:诱导型多能干细胞(iPSc)具备胚胎干细胞的分化潜能,同时又回避了伦理问题,因此具有广泛且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与胚胎干细胞相比,iPS 细胞有操作简便和高稳定性等优点可以应用于,如创建人类疾病的遗传模型,培育转基因动物用于器官移植,改善动物生产性状和抗病性,以及生物制药等领域。
本论文综述了iPS 细胞的诱导方式、诱导相关的诱导方式、iPS 细胞诱导相关的影响因素、iPS 细胞的发育潜能、iPS 细胞的重编程机制以及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iPS 细胞、诱导方式、诱导方式、影响因素、发育潜能、重编程机制、诱导型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是通过在体细胞中转入几个特定的转录因子,实现体细胞核的重编程而获得的可不断自我更新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类胚胎干细胞样细胞。
2006年Takahashi 和Yamanaka[1]从与干细胞多能性维持相关的24个候选因子中筛选出4个转录因子组合Oct3/4、Sox2、c-Myc和KlF4,利用逆转录病毒转染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和鼠尾成纤维细胞,成功诱导出小鼠iPS细胞。
这一消息在生物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国内外科学家们开始对iPS技术产生极大的兴趣。
正是因为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有相同的发育潜能,并且它的获得不需要摧毁早期胚胎,从而避免引发伦理道德争论,所以迄今研究iPS细胞的热潮仍在持续,并且未来有可能替代胚胎干细胞用于临床研究[2]。
1 iPS 细胞的诱导方式1.1 病毒载体诱导法病毒载体诱导法是iPS 细胞早期研究的主要应用方法,该方法简便易行,且效果显著,其主要原理是:将外源刺激因子克隆到病毒基因组中,再通过病毒对受体细胞的感染而将病毒基因组序列和外源刺激因子永久性整合到受体细胞基因组DNA 中,使外源刺激因子在一定阶段发挥作用,诱导受体细胞完成重编程过程[2]。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与思考摘要:干细胞是最具代表性的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
干细胞的研究是21世纪的热点之一。
通过研究干细胞分裂分化的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对它进行人为的利用从而造福于人类。
目前由理论方面取得的突破正在逐渐向临床方面发展并已经取得一些成就,本文就是对干细胞﹙主要为胚胎干细胞﹚进行的一些基本介绍、研究进展、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突破以及一些个人的思考。
关键词:干细胞分化热点调控机制利用理论临床进展思考一、干细胞及胚胎干细胞的介绍1、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
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
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尚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
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
2、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体外分化在特定的体外培养条件下,胚胎干细胞也能分化形成各种细胞系,如造血细胞、肌肉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
﹙参考文献:1生命科学导论宋思扬2 生命科学概论裘娟萍钱海丰﹚二、干细胞的研究新成果个人思考:根据对干细胞的理解不难看出通过对干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全面认识,掌握其调控的机制并人为地加以诱导与生成所需要的目标产物,对医学中的创伤修复,组织器官再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对当前很多束手无策的疾病﹙已知发病原理却尚未找到解决途径或未知发病原理﹚、为数稀少的器官和异体捐赠免疫排斥的反应,这一项突破性进展进展无疑将成为21世纪的史诗。
中心法则中DNA 与RNA都是至关重要的调控因素。
目前研究表明转录因子、酶、蛋白质、化合物、受体、基因等其他因素。
1.1 Nanog Nanog转录因子对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的维持有着重要的意义。
Nanog转录因子的活化能够使得人ES细胞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并同时抑制细胞表达促分化基因。
而在缺失Nanog正调控分子FoxD3的小鼠胚胎中,由于Nanog的低表达,小鼠的胚胎在植入后不久即由于缺失上胚层而死亡,若将内细胞团与ES细胞内0ct4和Nanog因子去除,则会导致其失去多能性以及分别向滋养外胚层及胚外内胚层分化Jose等研究结果证明,同源蛋白Nanog在细胞获得全能性的一系列复杂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组织协调作用。
干细胞论文关于干细胞的论文干细胞研究进展论文: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要点。
方法通过对8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从预处理开始至转出层流室病房期间(21~56 d)进行心理问题分析,及时做好心理疏导。
结果患者心理状况良好,配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复杂性,较长的治疗期,及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也影响移植顺利进行和成功,因而在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极其重要,护理人员在任何情况下均应以自己饱满的情绪感染患者,使患者树立信心,减轻或消除其焦虑、恐惧、淡漠、依赖的心理。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心理问题;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指医护人员在与患者的交往中,通过医护人员的语言、行为、态度、表情和姿势等,改变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行为,促进其疾病的转归和恢复[1]。
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患者提供了生存的机会,但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压力,往往存在许多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移植的顺利进行和疾病的康复,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应对。
因此,密切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极为重要。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我科在2001年11月至2010年6月期间,行造血干细胞移植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0~46岁。
确诊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5例,恶性淋巴瘤3例。
移植方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同胞造血干细胞移植3例。
2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2.1 患者自身认知评价体系不同的患者对同一刺激情景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2]。
迟钝者对应激视而不见,情绪反应轻;敏感者对应激性刺激很敏感,容易出现内心不安、焦虑。
焦虑与性别、年龄、经济状况、教育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年轻、女性、文化程度低和经济状况差等患者,接受移植时焦虑情绪较严重。
(该组患者学历:大学1例,高中文化2例,小学5例)。
2.2 环境因素患者在预处理期由普通病房转入无菌层流洁净室,由于空间小,机器噪音吵、娱乐工具少、饮食受限、无菌条件的要求,以及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后的限制等,一时难以适应环境,容易产生心理应激。
干细胞研发与运用胚胎干细胞(ES细胞)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细胞。
它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出成体动物的所有组织和器官,包括生殖细胞。
研究和利用ES细胞是当前生物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成体干细胞主要有造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
用于移植的细胞多数来源于外周血、骨髓和脐带血,也有部分来源于骨骼肌和脂肪组织。
虽然胚胎干细胞代表了最原始的全能干细胞,在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它有分化调控机制的复杂性和来源途径的伦理学争议;成体干细胞在成体组织中己经保留了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完整干细胞谱,为干细胞发育机制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模型,但成体干细胞的分化发育潜能己受到限制。
随着干细胞研究的逐步深入,涌现出一些有别于传统干细胞的新型干细胞,下面就新型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新型干细胞1.1诱导多能干细胞(iPS)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Ya-manaka等[1]率先报道了iPS细胞的研究。
他把Oct3/4,Sox2、c-Myc和Klf4这4种转录因子基因克隆入病毒载体,然后引入小鼠成纤维细胞,发现可诱导其发生转化,产生的iPS细胞在形态、基因和蛋白表达、表观遗传修饰状态、细胞倍增能力、类胚体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方面都与胚胎干细胞相似[2]。
2007年体细胞转变成“iPS细胞”的成果发表。
Hanna等[3]用来自患病小鼠尾巴的皮肤细胞产生了iPS细胞,然后用健康的基因取代了涉及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的基因,研究人员将它们输给供体小鼠,这些细胞在小鼠身上开始产生健康的血细胞,这些小鼠的疾病症状因此有了改善。
将实验鼠皮肤细胞改造成iPS细胞,然后成功使其分化成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造血细胞[4]。
2009年,中国科学家利用iPS 细胞克隆出活体实验鼠,首次证明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5]。
因干细胞技术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不同,iPS技术不使用胚胎细胞或卵细胞,因此没有伦理学的问题。
[生物]干细胞:科学、政策及伦理的论文人类胚胎干细胞提供了一个开发新的再生药物的前景。
有了这种新药物,就可用新细胞来替代被损坏的成人细胞。
当然,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那些最可能存活的干细胞系列,以及将多潜能型干细胞分化为具体细胞类型(如神经元、肌肉细胞等等)的可靠方式。
为了产生新的细胞系列,必需破坏胚胎植入前的囊胚。
这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并可能因此而限制胚胎干细胞研究。
由于牵涉到复杂的伦理问题,讨论必须公正而科学。
文中缩写名词:hesc(人类胚胎干细胞),icm(内细胞团),ivf(试管受精),scnt(体细胞核转移)。
干细胞研究前景干细胞研究激发了科研界及公众的无限想象。
因为干细胞可以替代萎缩或完全丧失功能的细胞,因此,它有希望恢复细胞功能并修复许多可致残的功能紊乱。
除了修复组织外,培养过的干细胞还有可能应用于疾病机理分析、新药试剂或基因疗法。
但迄今为止,干细胞的这些应用还没有成功先例。
因此,国际科研界的众多人士认为,只有取得新的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 ),干细胞研究或疗法才有发展前景。
目前,新细胞系列的产生涉及囊胚阶段的植入前胚芽。
由公众、科研界、新闻界及美国议会参加的争论即围绕这些胚芽产生。
它们的道德地位是什么?应不应该受到人类法律的保护?争论的结果将影响到hesc科学的发展方式。
干细胞定义干细胞具有两个特性。
第一,它可以无限分裂;第二,它可以分裂成两个不同的子细胞。
一个与父细胞完全一样,另一个带有一组不同的基因信息。
1)成熟组织中的干细胞已在皮肤、肠、肝脏、大脑及骨髓的成熟组织中找到干细胞。
其中对骨髓干细胞的研究是最广泛的。
2)胚胎干细胞hesc在组织培养中具有无限繁殖能力,其产生的细胞种类广泛多样。
由于发现了触发干细胞在体内差异化的新分子,hesc变得更为宝贵。
已经证明,如果要使细胞差异化,模仿正常发育过程比反转这一过程更为容易。
1998年,威斯康星大学的科学家从人类囊胚的icm中分离出干细胞并使其在组织培养生长了更长时间。
干细胞移植临床研究论文【摘要】本研究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症(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LNIPC)的发生、危险因素、预后及治疗方法。
对70例allo��PBSC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现:在存活超过3个月的63例患者中,9例发生了LNIPC,发生率为14.3%,其中5例并发感染, 由LNIPC导致死亡者4例。
移植时疾病处于晚期及慢性广泛性GVHD与LNIPC的发生显著相关;性别、年龄、预处理方案的选择、HLA相合程度及GVHD的预防等均与该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相关。
结论:移植后定期监测胸部CT、肺功能等甚为必要,对LNIPC早期诊断者采用强的松复合或不复合环孢菌素A 治疗,其中多数患者能获缓解。
【关键词】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移植物抗宿主病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after 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bstract The aim of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ncidence, risk factors, outcome and efficacious treatment of 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LNIPC) after 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PBSCT). Seventy patients received allo��PBSCT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9 out of 63 patients surviving more than 3 months occurred 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14.3%). Five out of the 9 patients developed secondary pulmonary infections. In 4 patients, LNIPC caused death directly. Advanced stage of disease at transplantation and extensive chronic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happened in association with LNIPC. However, other transplantation��related factors including age at transplantation, gender of patient, conditioning regimen, HLA matching and GVHD prophylaxis were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LNIPC. It is concluded that performing pulmonary function test (PFT) and thoracic computer tomography should be taken routinely after transplantation. Most patients who get correct and early diagnosis for LNIPC will show a positive response to prednisone with or without CsA.Key words 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graft��versus��host disease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症(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LNIPC)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晚期主要的合并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3%-23.7%[1-3]。
学号:20101310108本科毕业论文二○一四年六月题 目:干细胞的研究应用发展与存在问题 院 系: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专 业:生物工程 班 级:2010级生工(二)班 学生姓名:王姣 导师姓名: 刑雪琨毕业设计(论文)诚信声明书本人声明:本人所提交的毕业论文《肿瘤生物治疗的研究进展》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论文中所引用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布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加以说明;有关教师、同学和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写作、修订提出过并为我在论文中加以采纳的意见、建议,均已在我的致谢辞中加以说明并深致谢意。
本论文和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论文作者:(签字)时间:年月日指导教师已阅:(签字)时间:年月日目录摘要 (1)Abstract (2)1 干细胞介绍 (3)1.1干细胞的定义和分类 (3)1.2干细胞特征 (3)1.3干细胞的调控机制 (4)2干细胞应用 (5)2.1干细胞研究意义及价值 (5)2.2干细胞研究的应用 (6)2.2.1干细胞与临床结合 (6)2.2.2干细胞与基因工程结合 (7)2.2.3干细胞的基础研究 (7)2.2.4干细胞与药物学的结合 (7)2.3干细胞应用新思路新进展 (8)3干细胞研究面临的问题 (8)3.1干细胞研究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 (8)3.2干细胞研究需要正视的伦理问题 (9)4我国应对干细胞研究局势的对策和建议 (10)5展望 (10)6参考文献 (12)致谢 (15)干细胞的研究应用发展与存在问题摘要21世纪作为生命科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飞速时期,干细胞应用研究为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将扮演重要角色之一,成为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领域,大有发展之势。
由于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功能,使得人们用干细胞治疗多种疾病成为可能。
首先对干细胞研究的历史、最新进展,干细胞的应用加以介绍,然后分析研究前景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发展现状,同时由此带来了一些法律和伦理道德上的争论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加以阐述。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论文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控制饮食、进行药物治疗甚至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仅仅是在控制病情,并不能完全治愈疾病。
因此,寻求更加彻底的治疗方法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干细胞是一类特殊的细胞,在分化之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并且能够分化成多种不同种类的细胞。
因为这种特殊能力,干细胞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其中包括糖尿病的治疗。
由于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细胞(β细胞)的死亡或损伤而导致的,因此使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最主要的思路就是通过使用干细胞培育大量的胰岛素细胞,用于替代患者体内缺失的β细胞。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许多研究团队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方面进行了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之一是由美国哈佛医学院的Doug Melton团队进行的。
该团队使用诱导型多能干细胞(iPSC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正常胰腺发育的过程,成功地诱导出了成熟的、功能完整的胰岛素细胞,并成功地实现了糖尿病小鼠的治疗。
此外,日本科学家也在使用干细胞研究治疗糖尿病。
2014年日本的山中伸弥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因使用干细胞的技术,成功地制造出了大量的肌肉和其他器官的细胞。
然而,干细胞治疗糖尿病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干细胞分化成β细胞的效率并不高,而且也存在着可能引发免疫排斥反应的风险。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许多研究者正在采取各种不同的策略,尝试提高干细胞分化效率,并且降低患者的免疫反应。
总的来说,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研究领域,虽然还存在着许多挑战,但它已经为解决糖尿病这种难治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干细胞治疗糖尿病会变得越来越成熟,并且能够真正地帮助糖尿病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我对干细胞技术的看法中文作文干细胞技术,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名字,其实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小助手。
你知道吗?我们的皮肤、血液、肌肉等等,都是由这些小助手们组成的。
而现在,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技术,可以让这些小助手变得更加强大,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治疗一些疾病。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干细胞是什么吧。
干细胞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小工厂,可以分裂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
而通过干细胞技术,我们可以让这些小工厂生产出更多的细胞,甚至是一些新的细胞种类。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用这些新的细胞来治疗一些疾病了。
比如说,有些疾病是由于血液中的细胞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
而通过干细胞技术,我们可以让身体里产生更多的正常细胞,从而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而且,这种治疗方法还非常安全,因为我们只是让身体自己产生正常的细胞,而不是直接给它注射药物或者其他物质。
当然了,干细胞技术还有很多其他的应用。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它来修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甚至可以用它来延长人类的寿命!这项技术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希望和可能性。
但是,与此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些问题。
比如说,干细胞技术的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而且,这项技术可能也会引发一些道德和伦理上的问题。
因此,在推广和应用这项技术的时候,我们需要谨慎行事,确保它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干细胞技术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技术。
它可以帮助我们治疗很多疾病,甚至可以延长我们的寿命。
但是,在享受这项技术带来的好处的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它的风险和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这项技术,让它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摘要:干细胞是最具代表性的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
干细胞的研究是21世纪的热点之一。
通过研究干细胞分裂分化的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对它进行人为的利用从而造福于人类。
目前由理论方面取得的突破正在逐渐向临床方面发展并已经取得一些成就,本文就是对干细胞﹙主要为胚胎干细胞﹚进行的一些基本介绍、研究进展、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突破以及一些个人的思考。
关键词:干细胞分化热点调控机制利用理论临床进展思考
一、干细胞及胚胎干细胞的介绍
1、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
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
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尚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
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
2、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体外分化在特定的体外培养条件下,胚胎干细胞也能分化形成各种细胞系,如造血细胞、肌肉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
﹙参考文献:1生命科学导论宋思扬2 生命科学概论裘娟萍钱海丰﹚
二、干细胞的研究新成果
个人思考:根据对干细胞的理解不难看出通过对干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全面认识,掌握其调控的机制并人为地加以诱导与生成所需要的目标产物,对医学中的创伤修复,组织器官再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对当前很多束手无策的疾病﹙已知发病原理却尚未找到解决途径或未知发病原理﹚、为数稀少的器官和异体捐赠免疫排斥的反应,这一项突破性进展进展无疑将成为21世纪的史诗。
中心法则中DNA 与RNA都是至关重要的调控因素。
目前研究表明转录因子、酶、蛋白质、化合物、受体、基因等其他因素。
1.1 Nanog Nanog转录因子对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的维持有着重要的意义。
Nanog转录因子的活化能够使得人ES细胞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并同时抑制细胞表达促分化基因。
而在缺失Nanog正调控分子FoxD3的小鼠胚胎中,由于Nanog的低表达,小鼠的胚胎在植入后不久即由于缺失上胚层而死亡,若将内细胞团与ES细胞内0ct4和Nanog因子去除,则会导致其失去多能性以及分
别向滋养外胚层及胚外内胚层分化Jose等研究结果证明,同源蛋白Nanog在细胞获得全能性的一系列复杂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组织协调作用。
如果没有Nanog,ES 细胞将不会发育,而诱导产生多功能干细胞的过程也会失败。
其他的六方面具体内容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3:遗传繁育中国畜牧兽医2010年第37卷第11期﹚
三、干细胞临床方面的前期准备与应用
个人思考:﹙1﹚在探索的过程中不免有观察与思考,观察为研究到的理论提供事实依据,而理论则为观察指明了一定的探索方向。
所以在研究中这二者应该是有机结合的。
而数学中的统计方法在处理大量的试验中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通过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中可以看出。
﹙2﹚从小鼠与人的iPS细胞形成与发展的进程来看,iPS细胞研究的突破正是借鉴了ESC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ESC长期研究积淀的成果。
人们之所以对iPS细胞广泛地关注是基于它解决了免疫排斥的问题,并避免了伦理道德的制约。
离实现细胞替代治疗又进了一步。
但iPS细胞的临床应用之路还很漫长,有许多技术难题亟待解决。
﹙3﹚对于已经在小鼠实验中获得成功的研究我认为要想真正造福于人还要经过大量严谨缜密的试验与判断之后,因为小鼠与人的器官在结构与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别,相互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
﹙4﹚可以将干细胞的研究归为几个方面首先是要获取干细胞,其次是要能够大量培养,对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的能力要掌握。
以下内容是关于上述话题的一些新资料
假设与准备1、癌细胞和干细胞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几乎都“长生不老”,都拥有超强的分裂增殖自我更新能力。
近些年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中风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干细胞和癌细胞其实有可能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是由同一个蛋白质调控它们分裂增殖的。
一个全新大胆的治疗思路,如果能在分子水平上更进一步揭示出干细胞和癌细胞共同的起源,将癌细胞转化成无害而有用的干细胞。
﹙参考文献4:干细胞的治癌新思路李文春﹚
假设与准备2、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研究人员2010年10 月813报告说,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细胞一干细胞》杂志上介绍说,他们对实验鼠的研究发现,一旦老鼠的骨髓组织受损,存在于骨髓中的室管膜细胞就会被激活,和一些其他
类型的细胞一起,促使分化形成更多的新的骨髓细胞,成为生成新骨髓细胞的“主要来源”。
因此研究人员猜测,也许能够筛选出种药物,在脊髓受损后,能够有选择地刺激室管膜细胞,使它分化形成更多的支持细胞,少分化疤痕组织细胞,从而更好地帮助受损脊髓恢复功能。
﹙参考文献5:实用医学杂志 2010年第26卷第21期﹚
1、脐带血小常识
﹙1﹚婴儿脐带血中含有大量干细胞,是成体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之一。
与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相比脐带血干细胞的免疫原性低,排斥反应小,再生能力和速度是前者的10-20倍。
﹙参考文献8:山东省脐血库齐鲁护理杂志 2010年第16卷第1期﹚
﹙2﹚通过研究可以得出采集脐带血不仅能保留脐带血,而且能缩短第三产程时间,不会增加产后出血风险。
对产妇而言采集脐带血对母体健康不会产生影响:对新生儿而言,在断脐后采血对新生儿毫无影响。
﹙参考文献10:新生儿脐带血采集体会沈阳医学学报 2010年第12卷第3期采集脐带血对孕妇的影响医护论坛·2010年8月第7卷第22期﹚
总结: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自己对生命科学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在老师的授课中感受到了前人探索的步步传承。
拿本文所讨论的干细胞来说,从认识到细胞分化的现象与机制到人类身体内尚存未完全分化的细胞再到人类各个时期细胞分化的情况到与医学相互联系利用干细胞的获取与诱导分化获得器官最后到这个探索途径上所遇到的各个问题……都是一脉相承,逐渐向前推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