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与汉文化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6.84 MB
- 文档页数:72
汉赋与汉代作者:张新科《光明日报》(2016年02月29日08版)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云:“文之道,时为大。
”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汉赋也是如此。
除文学内部发展因素外,汉代社会对汉赋的生产、消费、接受等有重要的影响。
汉赋生产与两汉社会的兴衰基本同步。
从刘邦建国、文景之治到武帝前期,基本上是汉代社会的休养生息阶段。
三年灭秦、五年楚汉战争,长期战乱给汉初留下来的是一穷二白的烂摊子。
因此,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拨乱反正,恢复经济。
与之相适应,思想较为自由,统治者主要以黄老思想为治国思想。
而且《史记》《汉书》记载“景帝不好辞赋”。
在这种情况下,汉赋生产也处于初期阶段。
据《汉书·艺文志》,陆贾、朱建及藩国吴王、梁孝王、淮南王门人有一些创作,但现存的赋作,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另外还有淮南小山《招隐士》、庄忌《哀时命》。
这些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传统,抒情言志,篇幅短小,而且内容上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此期特别的作家是枚乘,他曾游于吴、梁,其创作《七发》目的在于讽谏诸侯王,形式上大肆铺排,是骚体赋向散体大赋的过渡。
汉赋生产的繁荣期是武帝以后到东汉中期。
此期政治上虽有西汉灭亡、东汉建立等波澜曲折,但整体上是大一统天下、是积极向上的时代,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气象。
汉武帝对辞赋颇有兴致,不仅大力提倡,而且自己创作。
班固《两都赋序》云:“大汉初定,日不暇给。
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
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于郊庙。
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为年纪。
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
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
两汉时期的文化一、史学官府撰修本朝历史的传统,在秦汉时期被继承下来了。
汉武帝时政治、经济和学术文化的发展,提出了“通古今之变”的要求,这就需要整理古今历史,用以说明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
太史令司马谈次第旧闻,裁剪论著,开始了这一项繁重的工作,但是没有完成。
司马迁是司马谈之子,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或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死年不详。
司马迁幼年从孔安国受《古文尚书》,二十岁后遍游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各地,还曾出使巴、蜀、邛、筰、昆明,并随汉武帝四出巡幸,有很广泛的社会见识。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为太史令。
他继承父业,遍阅国家藏书,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于太初元年(前104)开始撰修《史记》。
天汉二年(前99)李陵败降匈奴,司马迁在朝廷为李陵辩护,被武帝处以腐刑。
他效法古代一些著名人物在困厄中发愤著书的先例,完成了不朽的著作《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卷。
它是一部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的中国通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结构周密的历史著作。
《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以表、书为辅,合编年、记事等体之长,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新体裁,成为此后两千年中编写王朝历史的规范。
《史记》作为一种不朽的名著,可贵之处首先是在当时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如实地和多方面地勾画社会历史。
《史记》一方面把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制度与大事,同政治制度、政治大事并于一书,广泛地反映了历史面貌;另一方面,它又把医生、学者、商贾、游侠、农民领袖等人物的传记,与帝王将相并于一书,反映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历史动态。
《史记》把许多少数民族的杜会历史写成列传,更增加了历史的完整性。
《史记》在记载某些人物时所持的态度,表现了这一著作的杰出的思想价值。
它把项羽同秦始皇、汉高祖刘邦一起列入本纪,把农民领袖陈涉(胜)同诸侯一起列入世家。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pptxx年xx月xx日•两汉科技发展•两汉文化成果•两汉科技对后世的影响•两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目•两汉科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录01两汉科技发展1农业技术23两汉时期,铁农具逐渐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铁农具汉代出现了犁耕法,利用牛力进行耕作,减轻了人力负担。
牛耕汉代出现了选种技术和陂塘灌溉技术,增加了农作物产量。
选种与灌溉03交通水利汉代注重水利交通工程的建设,如京杭运河等,为水路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
水利工程01防洪工程汉代注重防洪工程的建设,通过堤防、水闸等设施,保护了农田和城市的安全。
02灌溉工程汉代修建了许多灌溉工程,如郑国渠、白渠、六辅渠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汉代纺织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丝织品、麻织品和毛织品等品种丰富,质量优良。
纺织技术汉代制陶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出现了许多陶器品种,如釉陶、彩陶、三彩等。
制陶技术纺织与制陶冶铁技术汉代冶铁技术的发展迅速,出现了多种炼铁方法,如块炼铁、生铁和熟铁等。
铸造技术汉代铸造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铸造工艺,如失蜡法、翻砂等,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的铸件。
冶炼与铸造02两汉文化成果汉赋两汉时期,赋这种文学形式盛行,以《离骚》为鼻祖,开创了“骚体赋”、“汉大赋”等重要流派。
五经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被尊为官方教材,对两汉乃至中国后世的哲学、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与哲学书法与绘画隶书两汉时期,隶书逐渐成为官方字体,由秦八百石刻所发展出的章草、今草、狂草等草书字体也得到发展。
绘画两汉时期,绘画逐渐摆脱了装饰和宣传的作用,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了壁画、漆画、帛画等形式的绘画作品。
篆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小篆为基础发展出篆书,两汉时期,篆书被广泛应用。
汉代石刻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出现了《霍去病墓石刻》、《鲁灵光殿石刻》等作品。
石刻两汉时期,砖雕得到了广泛应用,出现了大量砖雕墓、砖雕门楼等作品。
汉朝文学的基本特点1.汉代再次出现作家群体2.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现兴旺的景象3.汉代文学和经学出现双向互动,二者彼此渗透4.汉代是文学体裁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文学样式都在这个阶段孕育产生汉朝在文学史上一般分为东汉西汉。
东西之分是国都所在地来命名的。
两汉的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汉赋,散文,诗歌。
从文化上看,汉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因袭复古之风,此与整个汉代以五经为祖祢,以圣贤为准则,和重师法传承、章句治经的学术风气有关。
这也就造成了后世一些文学史家批评汉代文学的双向模式,即儒家正统思想支配下的教化文学观是复古保守的,道家异端思想支配下的自然文学观是创新进取的。
两汉散文以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最为突出。
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是汉代最辉煌的成就。
东汉班固的《汉书》与之齐名。
政论文中名篇佳作叠现,其中包括:贾谊的《过秦论》、《论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桓宽的《盐铁论》,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等。
从文化上看,汉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因袭复古之风,此与整个汉代以五经为祖祢,以圣贤为准则,和重师法传承、章句治经的学术风气有关。
这也就造成了后世一些文学史家批评汉代文学的双向模式,即儒家正统思想支配下的教化文学观是复古保守的,道家异端思想支配下的自然文学观是创新进取的。
两汉诗歌以乐府诗和五言诗成就最为显著。
两汉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种新诗体。
著名的《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中的叙事长篇,后人把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古诗十九首》则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汉赋乃两汉一代之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体。
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它兼收并蓄《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等诸种文体。
形成了一种容量宏大且颇具表现力的综合型文学样式。
西安——汉文化起源之地公元前202年,经过了近四年的“楚汉战争”,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上演“霸王别姬”之后,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政权,定都于“长安”,意即“长治久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
在这片沃土上伟大的华夏民族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盛世王朝西汉,找到了自己永恒的名字“汉族”,他们的文化传承也在这里逐步形式,最终发展成为“汉文化体系”影响后世千百年。
我们说西安是汉文化的起源之地,不仅因为这里曾经是辉煌一时的西汉都城,更因为汉文化在这里得到了系统化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存在,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领域得到全方位的呈现,并得到世界的认同。
一、什么是文化“起源”以及汉文化起源地之争人类重要的思想和行为最先形成的地方称为文化起源地。
在谈论汉文化的起源地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文化范畴内“起源”意义。
在辞典上,我们不难查出“起源”的意思为:事物产生的根源。
以这句话我们套用于文化起源上可以这么解读,“文化”就是这个“事物”,“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就是“产生”,而“根源”就是“促成的原因和表现形态”。
当一种文化还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或无意识中时,并没有形成完整体系、物质载体和独特的文化呈现、文化符号时,我们只能说这种文化启蒙了。
那么当一个文化发展到什么时候才算是已经起源呢?也就是说人类重要的思想和行为已经在这里形成了呢?首先,它要形式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形成;接着,它要以物质为载体得到传播和呈现;同时,它要形成这个时期独特的文化符号得到最大范围内的认可,才算是文化的起源。
了解了文化起源和文化起源地的条件之后,我们来一起看下比较流行了,关于汉文化的起源目前有几种说法,这里归纳如下:1、籍贯说。
也就是根据汉高祖刘邦的出生地——徐州来确定汉文化起源的说法。
文献记载,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沛郡丰邑中阳里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苏丰县人。
因其地隶属江苏省徐州市,所以就有了汉文化乃徐州起源一说。
汉文化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总称。
汉文化一般指称中国古代历代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的总和,狭义上也可以理解成汉朝的文化,又称为中华文化、华夏文化。
历代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成就。
一,语言文字汉文,完全以汉字书写。
汉字经过3000年的演变,至今发展成通用简化汉字。
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官话、粤语、吴语、闽语、湘语、赣语、客家话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
中国大陆法律规定,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文起源于远古,现行的方块字是从4000多年以前的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
汉语普通话有4个声调:55(阴平声)、35(阳平声)、214(上声)、51(去声)。
南方江淮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等方言区声调可达5~9个,保留入声,部分地区上声,去声分阴阳。
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是“汉语音韵学”,建立于公元5世纪,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汉语的词汇特点,一是单音成义,即一字一音表达一个意思,构成了一个语素(词素),独立使用。
二是语素的构词能力极强,有包含原意的合成词构成,有不包含原意的联绵词构成。
三是注重词中的字序,字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成语代表了华夏文明的语言集粹。
汉族的语法特点,第一是词序固定,一般按“主语——谓语——宾语”的词序构成句子。
在现代汉语典型句型中,定语一般置于它所修饰的名词前面,状语一般置于它所修饰的动词前面。
第二是虚词的应用,在汉语语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是汉语在习惯上的表达与理解,常常不受近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语法理论中形态成份的约束,而受“意合法”原则制约。
2020.4关于汉中“汉文化”的内涵及发掘路径的思考文/孙启祥“汉文化”在机关公文和人们口语中是一个模糊的宽泛的概念。
多年前,我曾撰写《“汉文化”概念及其相关问题》文章,认为“汉文化”的本义是“汉族文化”,但它又可以指“汉代文化”“华夏文化”或“中国文化”;而在汉中,“汉文化”又常常跟“汉水文化”“汉中文化”概念混淆。
这些年,汉中发掘汉文化资源的呼声很高。
那么,汉中汉文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又如何进行发掘呢?这里略陈管见。
一、汉中“汉文化”的内涵就资源具备特色和历史上具有影响力而言,汉中的“汉文化”应该指“汉代文化”。
汉王朝的建立者刘邦始于汉中,自许为汉王朝继承人的刘备于汉中称王,他们本人及其部属在汉中都留有遗迹;而在这四百多年中,汉中也出现了几位三公九卿级的人物(西汉邓公、张骞位至九卿,东汉李郃、李固父子位及三公,其他各代汉中人三公九卿之和也不到4人),所以,就汉代文化而言,汉中占有一席之地。
汉中汉文化的实质,是以汉初汉王刘邦君臣遗迹、武帝时出使西域的张骞的遗迹及影响、东汉中期李固一门四代的遗迹及事迹、蜀汉刘备君臣遗迹及事迹为主体而体现和蕴含的汉代文化元素,亦即长期以来坚持和宣传的两汉三国文化。
其文化形式包括刘邦君臣的逆境中崛起,张骞、班超(封于汉中)的开拓进取,刘备君臣的折而不挠,郑子真、樊志张、卫衡等人的“穷则独善其身”和李郃、李固、李法、陈雅等人的“达则兼济天下”,涵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双重特质。
之所以将本属于三国时期的“蜀汉”纳入汉代文化,是因为在三国时期汉中主要属于蜀汉政权,而“蜀汉”本有“汉”之国号和“季汉”之史称;蜀汉的各项制度也基本上因袭两汉,具汉代之特性。
如果把汉中的汉文化诠释为“汉族文化”或“华夏文化”“中国文化”,也不是绝对不可,但却不够恰当,因为汉中的文化元素民族性不强,且各个时期文化遗存、文化现象严重不平衡,“汉族文化”的系统性连续性欠缺;而讲“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则过于笼统,其代表性更无法与关中和山西、河南、江浙的许多地方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