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油藏描述
- 格式:ppt
- 大小:4.53 MB
- 文档页数:129
油藏描述岗位职责
油藏描述岗位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油藏评价与分析:负责对油气田进行评价,包括油藏储量、储层特征、石油流动性等方面的分析,为油田开发和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2. 油藏模拟与预测:利用油藏模拟软件对油田进行模拟,预测油水气分布、产能和产量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
3. 储层改造与提高采收率:根据油藏特性和开发阶段,制定储层改造方案,以提高采收率。
例如,通过注水、聚合物驱替、热采等方法,改善油藏的流动性和驱替效果。
4. 油藏监测与优化:通过现场调查和监测,研究油田开发动态,了解油藏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例如,通过生产数据分析,优化开发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5. 油藏数据管理与分析:负责油气田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分析数据,并利用数据进行油藏评价和预测。
6. 油藏研究和技术创新:关注油藏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参与科研项目,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油藏评价和开发水平。
总的来说,油藏描述岗位职责是对油气田进行评价、分析和预
测,制定改造方案并进行优化,负责油藏数据管理和分析,推动油藏研究和技术创新。
油藏描述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油藏描述在石油工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油藏描述是通过对地下油气储集层的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和物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以获取关于油藏中储量、流动性和开发潜力的信息。
它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策略的制定以及储层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油藏描述是进行石油勘探的基础。
通过对地质构造、层序地层、岩性和岩相等地质特征进行描述,可以确定潜在的勘探目标。
根据沉积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科学原理,结合现代的勘探技术手段,可以确定油气生成、迁移和富集的规律,进而找到具有良好勘探前景的油气藏。
其次,油藏描述对于石油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对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饱和度等物理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对储层的储量、产能和流动性进行评估。
同时,对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压力力学性质和渗流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确定合理的开发方式和措施,提高油气的开发效率和产能。
油藏描述也对于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案和工程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油藏描述的结果,可以评估储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地质流体动力学性质,进而选择合适的采收率,确定合理的油井排布和钻井方案,以及确定合理的注采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此外,油藏描述对于油藏管理和改造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分析油藏的动态变化,包括油气压力、渗透率、孔隙结构和饱和度的变化,可以及时了解油藏的运行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油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油藏改造中,油藏描述可以为水驱、气驱、聚合物驱和化学驱等增采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总的来说,油藏描述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不仅是进行勘探和开发决策的基础,同时也是指导油藏管理和改造的重要依据。
随着石油勘探技术和油藏描述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油藏描述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油藏描述也称储集层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Description。
油藏描述是一项油气田综合研究与评价的技术体系。
它以地质学、构造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以及油层物理学、渗流力学、数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指导,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试采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特征参数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为制定和优化开发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油藏描述是研究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参数在三维空间中的特征及分布状态的技术体系。
对油藏描述概念进行理解:①要以与研究油藏地质有关学科的最新理论为基础②要以计算机及自动成图技术为手段,这是与传统油藏研究的主要区别③综合运用地质、物探、测井、试油试采等各项资料油藏描述发展历程 1.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1970-1980)。
油藏描述技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由斯仑贝谢公司最早提出。
它是以测井服务为目的,以“油藏描述讲座”形式向世界各地推出油藏描述技术服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在文献出现“油藏描述”。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关键井研究;②测井资料归一化;③渗透率分析;④参数集总与绘图。
2.多学科协同油藏描述(1980-1990)。
1985年将三维地震资料及VSP(垂直地震)资料引入油藏描述的测井井间相关研究中。
斯伦贝谢公司油藏描述强调以测井为主体的模式化的技术,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及最终的储层三维模型。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地质油藏描述技术;②测井油藏描述技术;③地震油藏描述技术;④油藏工程油藏描述技术。
3.多学科一体化描述(1990年-)。
单一学科技术发展虽然进步很大,但各自都存在不利的方面,因而在1990年以来逐步向多学科一体化描述发展,提倡地质、物探、测井研究人员与油藏工程师协同工作,发展边缘科学及计算机的“地学平台”,以多种应用数学方法贯穿研究始终,应用地质、物探、测井、测试等多学科相关信息,以数据库为支柱,以计算机为手段,由复合型研究人员对油藏进行四维定量化研究并给以可视化描述、表征及预测的技术。
油藏描述:综合利用地质,物探,测井及生产测试,油田生产动态等多方面信息,以油藏开发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沉积学,地球物理学,渗流力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灵活运用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地质统计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技术,以计算机为手段,对油气藏进行多学科综合一体化,定量化,可视化的描述,表征和预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流动单元:是侧向上,垂向上岩性,物性相对均一,具有相同的流体流动特征的储集单元,其顶底必须在一定的有效隔层。
夹层:砂体间厚度稳定对流体具有隔绝能力的非渗透性岩层。
岩石物理相:具有一定岩石物理特征的储层成因单元,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效应。
地震相:由特定的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的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沉积层序:一套整一的,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合,其顶底以整合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而为成藏期构造应力场:是指油气藏在形成期活动和演化的构造应力场。
测井数据标准化:消除仪器刻度误差,人为操作误差,校正误差等各种误差,尽可能使全油田测井数据统一在同一刻度下储层地质模型的分类及表征内容:分类:1概念模型: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的储层,把它具有代表性的储层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区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2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车程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的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3预测模型: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要求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1储层结构模型:指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展布,是砂体的连通性及砂体与渗流屏障空间组合分布的表征。
2流动单元模型: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镶嵌组合而成,各单元的界线与断层位置,岩性,岩相带及成岩胶结带的分布相对应,属离散型模型。
3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的表征,属连续性模型。
一、名词解释:1.油藏描述:简称RDS,对油气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表征和预测。
它是认识和研究,改造油气藏,提高油气藏开发效果的方法技术。
P522.流动单元:是侧向上、垂向上岩性、物性相对均一,具有相对流体流动特征的储集单元,其顶、底必须存在一定的有效隔层。
(根据影响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地质特征与岩石物理特征所划分的具有一定体积的岩石,是流动模拟的基本单元,没有”相”概念,也没有预测作用。
)P6\P133.微型构造:在油田总的构造背景上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构造特征,其幅度和范围都很小。
通常相对高差在10m以内,长度在500m以内,宽度在200-400m,面积小于0.3km²。
P94.地震相:有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的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P325.测井相:表征沉积物地质特征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
测井资料能够提供连续而丰富的地下地质信息。
P126.储层参数的空间结构形态:储层结构: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展布,是储集体连贯性及储集体与渗流屏障空间组合分布的表征。
P307.沉积层序:一套整一的、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合,其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P318.油藏储层地质模型:是油藏描述综合研究的最终成果。
将油藏的各种地质特征在是三维空间分布及变化定性或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它是对油气藏的类型、储层几何形态、规模大小、储层参数分布、流体性质分布,储层非均质性、油藏构造特征等的高度概括。
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其建立是油田综合评价的基础;反映该地区油藏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油气富集控制因素等,对勘探开发可起预测作用。
P28概念模型: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和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具有代表性的储层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
本身并不是一个或一套具体储层的地质模型,而是代表某一地区某一类储层的基本面貌。
油藏描述概论1、油藏描述概念油藏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一词。
早在1979年,斯仑贝谢公司就已针对油藏描述这一课题设计出了一些软件。
油藏描述,简言之,就是对油藏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
它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计算机手段,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和评价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其任务在于阐述油藏的构造面貌、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和展布,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其微观特征、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乃至建立油藏地质模型、计算石油储量和进行油藏综合评价。
为实现上述任务,应最大限度地使用计算机手段,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揭示它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为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合理选择开发方案,改善开发效果,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从分可靠的依据。
2、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史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斯仑贝谢公司首先研究了油藏描述软件系统,并在阿尔及利亚等地区进行了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其他的许多石油公司、软件公司,也先后开展了油藏描述技术软件系统的研究。
80年代初,油藏描述的基本方法是以测井资料为主,对关键井测试分行、油田测井资料数据标准化处理。
油田参数转化、单井综合测井评价、参数集总、计算网格值与作图、单井动态模拟及其成果质量控制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①强调研究测井与地质资料在深度上的准确性和一致性;②综合常规测井、地层倾角与地震、地质资料,准确的描述油藏构造及其储集层的几何形态;③全油藏测井资料数据的标准化,将各种非地层因素和误差的影响减到最小程度;④用最新技术从测井资料中提取反映地质特征的大量有效信息,对非井剖面做测井相分析,用岩心资料鉴别测井相的岩相类型;⑤选择合适于全油田的测井解释模型、解释方法和解释参数,用岩心资料检验测井数字处理的储层参数的有效性;⑥用测井、岩心和生产测试资料建立油田转换关系,计算渗透率和评价测井项目不全的井,用生产测试资料检验单井动态模拟的效果;⑦用最新的计算机绘图技术,绘制各种等值图、栅栏图,详细描述油气藏,广泛采用数据库技术。
油藏描述读书报告油藏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一词。
早在1979年,斯仑贝谢公司就已针对油藏描述这一课题设计出了一些软件。
油藏描述,简言之,就是对油藏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
它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计算机手段,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和评价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其任务在于阐述油藏的构造面貌、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和展布,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其微观特征、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乃至建立油藏地质模型、计算石油储量和进行油藏综合评价。
为实现上述任务,应最大限度地使用计算机手段,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揭示它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为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合理选择开发方案,改善开发效果,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从分可靠的依据。
1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油藏描述就是对油藏各种特征空间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及其预测。
从其发展过程及所能解决的问题,油藏描述可分为对油气田的静态描述和动态描述两个阶段。
静态描述是油藏描述的基础,动态描述则是静态描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1 静态描述静态描述主要包括:对油田地质构造、储集层几何形态的研究,岩相和沉积环境的研究,储集层参数的空间分布与油气地质储量计算等,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任务:综合运用测井资料、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地质资料等研究和确定油田地质构造(包括对断层情况的分析研究)及储集层几何形态;确定井剖面地层的岩相,研究油田及盆地的沉积相;准确的计算储集层的基本参数,并研究它们的空间分布,编制等厚度图、等空隙度图、等渗透率图、等含有饱和度图等;计算油气地质储量;研究岩石的力学性质、预测地层压力等。
1.2 动态描述动态描述主要是研究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油气藏基本动态参数的变化规律,确定产液剖面和注入剖面,进一步修正与完善对油气藏的静态描述,主要完成以下任务:研究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油气藏基本参数的变化规律,估计油气压力、相对渗透率、油气饱和度,确定生产井的产液剖面、注入井的吸水剖面、监视油气边界的移动,对油气田进行动态描述;进行单井或整个油藏的动态模拟,为制定最佳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依据。
《油藏描述》综合练习资料《油藏描述》综合练习资料第一章油藏描述概述1、油藏描述的概念?2、油藏描述的目的和任务?3、油藏描述的研究特色?4、油藏描述的分类?5、什么是油藏静态描述?什么是油藏动态描述?6、勘探阶段油藏描述的研究内容有那些?7、开发阶段油藏描述的分类及各类的研究内容有何区别?第二章油藏地质研究1、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概念、目的?2、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岩石学方法的概念、特征、方法和注意事项?3、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古生物学方法的概念、特征、方法和注意事项?4、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地球物理方法的概念、特征、方法和注意事项?5、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热释光方法的概念、特征、方法和注意事项?6、什么是标准层?标准层的确定方法?7、油藏构造研究的目的和任务?8、油藏构造研究的流程?9、开启性断层和封闭性断层的特征?10、地应力研究的目的?地应力测试方法有哪些?11、裂缝油藏的类型划分?12、天然裂缝和人工诱发裂缝的特征?13、沉积相研究的目的?14、相标志有哪些?15、相分析步骤有哪些?相分析程序?16、为什么要进行测井相分析?测井资料的指相信息有哪些?17、什么是储层微观研究?储层微观研究的目的是什么?18、什么是成岩作用?成岩作用研究的目的?碎屑岩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19、储集岩的成岩作用鉴定方法有哪些?泥质岩的成岩作用鉴定方法有哪些?20、成岩作用阶段的划分依据有哪些?21、什么是原生孔隙?什么是次生孔隙?22、次生孔隙的成因类型?次生孔隙的结构类型?23、孔隙结构的概念?研究孔隙结构的方法?24、喉道的类型?25、什么是储层潜在敏感性?储层潜在敏感性的类型?26、流体性质研究的目的?27、流体界面的确定方法?28、影响流体性质的地质因素有哪些?29、什么是原始地层压力?原始地层压力的确定方法有哪些?30、什么是压力系统?同一压力系统的条件有哪些?压力系统的研究方法有哪些?31、造成异常压力的原因有哪些?异常压力与油气间有何关系?32、非均质研究目的?非均质研究的分类?33、层内非均质的概念?层内非均质的研究内容?34、层间非均质的概念?层间非均质的研究内容?35、平面非均质的概念?平面非均质的研究内容?36、微观非均质的分类?微观非均质对油田开发的影响?37、什么是隔层?隔层的标准?38、储量计算的目的和意义?39、储量计算的方法有哪些各类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40、什么是油藏地质模型?油藏地质模型建立的目的和意义?41、什么是储层地质模型?储层地质模型的分类?42、油藏综合评价的参数及评价方法?第三章地震综合解释及预测1、地震综合解释及预测的任务是什么?2、什么是沉积层序?什么是地震层序?3、按规模可将地震层序分成几类?4、地震层序的接触关系及其分类?5、什么是削截、顶超?什么是下超、上超?6、地震层序划分的步骤?标准剖面的确定原则?7、地震层序划分须注意的问题?8、什么是地震相?地震相与沉积相的关系?9、什么是地震相参数?地震相参数的属性分类?10、什么是内部反射结构?内部反射结构的分类及其地质意义?11、什么是外部几何形态?外部几何形态的分类及其地质意义?12、什么是地震反射的连续性?连续性的地质意义及分类?13、什么是地震反射波的振幅?振幅的地质意义及分类?14、什么是地震反射的频率?频率的地质意义及分类?15、地震相分析的概念?地震相分析的关键和目的?地震相分析的内容包括几部分?16、地震相识别和命名的原则?17、地震相的地质解释的原则?18、钻井地震相剖面的用途及制作步骤?19、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时,沉积相边界的确定方法?20、地震相分析的步骤?地震相分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1、地震相模式的概念?22、陆相断相湖盆地震相模式的类型?23、陆相断相湖盆的成因地震相模式?24、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的区别和联系?25、火山岩地震相的分类及各类的特征?26、盐丘和泥丘的异同?27、岩性指数图版制作的目的和制作方法?28、利用地震资料预测孔隙度的方法?29、利用地震资料预测地层压力的可能性及预测方法?30、什么是储层横向预测?储层横向预测的主要方法有哪些?31、油气藏的地震异常特征?32、什么是亮点技术?亮点的标志有哪些?33、DIV A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它有哪些优点?第四章测井综合解释与评价1、为什么要进行测井资料预处理?测井资料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2、测井资料标准化的目的是什么?3、关键井研究的目的?关键井的选择应满足什么条件?4、关键井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5、什么是四性关系研究?它有哪些方法?6、测井解释的地质约束条件有哪些?7、岩性解释模型主要包括哪些?物性解释模型主要包括哪些?8、什么是束缚水饱和度?其影响因素有哪些?9、什么是有效厚度?有效厚度物性下限的确定方法有哪些?10、有效厚度测井标准的确定步骤?如何检验?11、油气层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2、什么是单井评价?什么是多井评价?两者是何关系?13、油层水淹后会发生哪些变化?14、水淹层的定性判别和定量评价?《油藏描述》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___ ______是油藏描述的基础,也是油藏描述的目的和归宿。
1.油藏描述定义、目的、特色
油藏描述是指一个油(气)藏发现后,对其地质特征进行全面的综合描述。
A.油藏描述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及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手段,对油(气)藏特征及属性等进行定性、定量的描述。
B.油藏描述的目的及任务:建立油田开发所需的油藏地质模型,最后计算储量,优化开发
方案和油藏管理,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和钻井成功率
C.油藏描述的特色:以综合性、定量化、可视化为特色,广泛使用计算机,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展示油藏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
2.地层对比方法( 岩石、生物、层序、切片、等高 ),断层的判断
A、岩石地层学方法
a.岩性法
b.沉积旋回法
c.标志层法
d.重矿物法
2、生物地层学方法
3、地球物理学方法
3.构造研究(断层在同向轴的反应,构造图的绘制)
4.储层研究(1.连通性影响因素;沉积环境《浊流、河流下切、成岩、蚀流》)
判断连通方法;井间干扰法、油气性质、注水分析、示踪剂、地球化学信息
2.储层分布描述:厚度变化,连续性及它的分布,判别有利储层区域
5裂缝描述
6.裂缝预测方法( 构造曲率预测地震方法“蚂蚁追踪”测井方法: 双侧向岩心描述:梅花图)。
油藏描述整理油藏描述:就是综合利⽤⼀切能够反映地下油⽓藏⾮均质、动态演化特性的资料和信息,运⽤所有可⾏和有效的⽅法技术和⼿段,研究油⽓藏的构造⾯貌、储集体形态、储集体性能、储集体宏观微观空间分布、流体性质及演化、剩余油形成与分布,揭⽰油⽓藏各种特征在开发过程中的动态演化及油⽓⽔在地下储集体中的运动规律,阐明开发过程中油⽓藏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和演化机理,建⽴储集体宏观、微观、渗流参数的动态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预测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为油⽓藏管理提供科学保障。
该项技术不仅最⼤限度地发挥了各种资料的作⽤,充分发挥各种技术⼿段的先进性,为预测油⽓藏的产能、计算油⽓储量提供依据,⽽且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油⽓采收率提供决策依据。
1.地层对⽐:根据不同的层组划分和对⽐标志产⽣了不同的地层划分对⽐⽅法。
1)岩⽯学⽅法以岩⽯或岩性特征作为地层划分对⽐标志的⼀系列⽅法,其划分单元为岩⽯地层单元。
(要点:沉积环境及成岩作⽤,寻找相标志。
例如,砂泥岩的颜⾊、成分、结构、沉积构造、胶结类型等及⽕⼭灰层、鲡粒层、煤层、蒸发岩层等部分特殊的岩层。
)陆相碎屑岩储层划分与对⽐模式——需要地层精细划分与对⽐原则。
陆相碎屑岩地层精细划分与对⽐应遵循粗细结合、等时对⽐的原则。
粗细结合:就是在地层划分与对⽐时⾸先将⼤级别的层系划分清楚并准确对⽐,识别区分出标准层并详细研究标准层的垂向分布和横向展布,在⼤层系及标准层控制下进⼀步划分和对⽐砂层组、时间单元及韵律层。
等时对⽐:就是从成因⾓度研究和分析地层的空间分布,寻找等时界⾯并通过等时界⾯研究地层单元的对应关系和空间分布。
模式:在标准层控制下建⽴地层对⽐模式有助于陆相碎屑岩地层精细刘⼀⽐,⽬前在地层对⽐中经常使⽤的模式主要有等⾼程对⽐模式、叠置砂体对⽐模式、相变对⽐模式等。
2.油藏构造:3.储集体沉积相:相标志单井连井平⾯4.地质建模⽬前的建模⽅法主要表现在两个⽅⾯: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前者是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后者是对未知区应⽤随机模拟的⽅法,给出多种可能的、等概率的预测结果。
绪论1.油藏描述的概念: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震,地质,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的运用计算机手段,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的描述及评论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2.油藏研究的特色:○1油藏描述的综合性,定量化和广泛使用计算机手段是其最突出的特色。
○2采用多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是其另一特色。
○3从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
3.油藏描述采用的方法和技术:○1油藏地质研究方法技术○2地震解释与预测技术○3测井解释与评价技术○4油藏描述计算机技术4.油藏描述的分类按描述成果的属性:静态油藏描述,动态油藏描述按勘探开发阶段:勘探阶段油藏描述,开发阶段油藏描述第一章油藏地质研究1.地层对比的分类按研究范围分:世界地层对比,大区域地层对比,区域地层对比,油层地层对比2.地层对比的主要方法:岩石地层学方法,生物地层学方法,层序地层学方法,地球物理法,同位素年龄测定法,某些矿物的热释光3.标志层概念及常见的标志层标志层概念:地层剖面中岩性特征突出,分布较稳定且变化不大的岩层,为某一特定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特殊沉积。
常见标志层:碎屑岩中夹有的致密薄层灰岩,稳定泥岩,油页岩或化石层;碳酸盐剖面中石膏夹层或泥岩夹层;冲击沉积中的煤层,古土壤层,火山灰等;含有特殊矿物的地层;上下层段间某种特征(地层水矿化度,放射性物质含量)的差异。
4.沉积旋回概念及成因概念:指纵向剖面上一套岩层按一定生成顺序有规律的交替重复。
成因:主要是地壳周期性的升降。
5.标准化石概念: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许特有的生物化石,这种化石只在该段地层中出现,上下邻居中不存在,它们是特定地质时代的产物,这些化石叫做标准化石。
6.隔层,夹层概念及特点隔层:是指稳定分布于两个渗透岩层中间的不渗透岩层。
隔层的特点是封隔性好,平面分布较稳定,具一定厚度(泥岩一般需3M以上)夹层:是指夹在连续油层(或渗透层)内部的非有效油层(或非储层)。
油藏描述一名词解释1.储层表征: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过程。
2.油藏地质模型是将油藏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及分布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
是油气藏类型、几何形态、规模、油藏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及流体分布的高度概括。
3.储层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4.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在三维空间变化和分布的表征模型。
5.确定性建模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即试图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点出发,推测出点间确定的、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
6.胶结率胶结率= 胶结物的含量/原始空隙体积乘以100%从上式可以看出,胶结率反映了胶结作用降低砂体原始孔隙体积的百分数,亦即反映了胶结作用的强度。
7.油层组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和物性、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一相对的“不等时同亚相”沉积复合体。
8. 储能参数储能参数(he、φ、So)9.油藏描述:油藏描述(Reservoir Description),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度空间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体系。
10.储层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是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它具有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的功能。
11.有效厚度夹层是指在工业油流的储层中达不到有效厚度标准的各类岩层。
12.流体单元模型流体单元模型是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指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储层中进一步划分的纵横向连续的储集带,在该带中,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各处都相似,并且岩层特点在各处也相似)镶嵌组合而成的模型,属于离散模型的范畴。
13.随机建模是指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一组等概率储层模型的方法。
第一章概述一、油藏描述的概念油藏描述也称储集层描述,油藏描述是一项油气田综合研究与评价的技术体系。
它以地质学、构造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以及油层物理学、渗流力学、数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指导,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试采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特征参数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为制定和优化开发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油藏描述是研究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参数在三维空间中的特征及分布状态的技术体系。
二.三.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主要有四大类:地震、岩心、测井和测试资料。
它们从各个侧面反映油藏特征,各有优势和不足,通过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互相印证,最后熔合成一体,实现油藏描述的目的。
1.岩心资料(1)岩心是进行油藏描述必不可少的最基础的资料。
--岩心是认识油藏,特别是储层,最直接的地质信息,它是评价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最直接的第一性资料,也是进行沉积史、成岩史、孔隙演化史研究必具的物质基础,是校正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的客观依据。
(3)岩心观察描述--目的:取得感性认识,补充井场录井的不足。
(4)岩心分析鉴定2.测井资料-- 测井是现阶段油藏描述所依赖的最基本的手段。
测井资料的优缺点:★优点:①纵向分辨率高;②通过岩心刻度建立解释模型和图版,可以在允许精度范围内取得必要的油藏地质参数;③费用较少,每口井都可进行测井。
★缺点:探测范围小,只能获取井筒周围的地层信息。
★解决探测范围小方法:通过与地震资料结合。
全井段测井系列——标准测井(1)全井段测井系列是指全井段必须进行的测井内容。
主要用于大层段判别岩性组合和地层层序,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油田通称标准测井。
(2)标准测井目前国内通用的包括:自然电位 / 自然伽马测井;梯度电极电阻率测井(1m或2.5m电极距);声波时差测井。
(3)标准测井曲线成图一般采用1:500深度比例尺。
储层段测井系列——组合测井(1)为满足储层各种地质参数的定性定量解释,储层段测井系列一般内容较多,油田通称组合测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