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
- 格式:docx
- 大小:24.01 KB
- 文档页数:4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①争渡。
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兴尽:指游兴已尽。
藕花:荷花。
②争渡:指天色已晚,乘船夺路回家。
【译文】
常常记起出游溪亭直到日色将暮,喝得醉意醺醺竟忘记了回去的路。
一直到游兴已尽,暮色更浓,才驾着小舟回去;可船儿又迷路进入荷花深处。
船儿争渡,船儿争渡,惊起了河滩上已经夜宿的鸥鹭。
【赏析】
这首词为李清照对年轻时候生活片段的回忆,充满生活情趣。
酒喝到醉得不能回家,回家又迷了路,迷了路更急于回家。
作者在一系列动作的白描和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主体心理活动的轨迹。
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游玩,无忧无虑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梦令》李清照解析嘿,咱今天就来聊聊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那可真是绝了呀!你想想哈,李清照这姑娘,那可真是个有情趣的人。
“常记溪亭日暮”,她就记得那次在溪边的亭子玩到太阳落山。
哎呀呀,这得玩得多开心呀,才能一直记着。
那时候的太阳落山,肯定特别美,天边红彤彤的,云彩也变得五彩斑斓。
李清照估计就和小伙伴们在那亭子里,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喝着小酒,那叫一个惬意。
“沉醉不知归路”,哈哈,喝多了,连回家的路都找不着了。
这李清照也太可爱了吧。
就像咱们有时候出去玩,玩嗨了,也会找不着北。
她这一喝醉,估计脑子里都是那些美好的画面,哪还能记得路呀。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玩够了,准备回家了。
结果呢,不小心划着船跑进了荷花丛里。
哇,那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
满池子的荷花,粉的白的,可好看了。
李清照的船在里面穿梭,就像进入了一个神秘的花园。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哎呀,这可咋办呢?赶紧划船出去呀。
这一着急,把一滩的鸥鹭都给吓飞了。
那场面,肯定特别壮观。
想象一下,一群白色的鸥鹭扑棱棱地飞起来,那翅膀扇动的声音,肯定特别好听。
李清照这首词,真的是把她自己的一次游玩经历写得活灵活现。
让我们好像也跟着她一起去了那个溪边的亭子,一起喝了酒,一起迷了路,一起闯进了荷花丛,一起吓跑了鸥鹭。
她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咱再说说李清照这个人哈。
她可不是一般的女子。
在那个年代,她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词来,那得多有才华呀。
她的词,有温柔的,有豪放的,每一首都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如梦令》就是她年轻时的作品,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下次咱要是也出去玩,说不定也能像李清照一样,有一段难忘的经历呢。
到时候咱也可以写首词,记录一下美好的瞬间。
嘿嘿,你说是不是呀?。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原文】如梦令【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翻译】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题解】选自《漱玉词》。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
济南人。
南宋女词人。
学者李格非之女。
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赵明诚做过莱州、淄州太守,公事之余,夫妇俩除爱好诗词,时相唱和外,亦致力于搜集和赏玩书画金石。
金兵入侵,相继渡淮南奔。
不久,其夫病逝于南京。
此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只身漂泊于杭、越、台州、金华一带,晚年景况孤寂困苦。
工诗能文,尤以词名世。
散文简洁流畅,以《金石录后序》有名。
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爱国热情,风格豪迈遒劲。
惜散失甚多,仅存断句零篇。
词以南渡前后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闺情,表现闲适生活,妩媚风流,韵调悠美。
《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均为这一时期脍炙人口的作品。
后期多抒身世之感,寄寓家国之思,感情凄苦,低沉。
《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为此期代表作。
前首词中连用七对叠字,自然准确,细致深刻地表达了惨遭国破家难后孤寂无依的凄苦情状,尤为历代词论家所叹服。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描绘形象,能以常语入词,在两宋词坛中独树一帜,被称为“李易安体”。
另有《词论》一篇,对北宋词家多有批评,强调音律,崇尚典雅,严格区分诗词界限,反对“以诗为词”,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独到见解。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如梦令”,词牌名。
在词牌之下,原有题目“酒兴”。
这首词是李清照追忆自己少女生活的作品,写的是与姐弟们一道,划着游船游览大明湖的生动情景。
【解读】全词六句,词意发展分三层。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我曾记得在那临水的亭台游玩,一直到时近傍晚,喝醉了酒哪里还记得回家的道路。
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原文、译文及赏析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纳兰性德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译文】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
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
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注释】①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②穹庐:圆形的毡帐。
③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
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
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④解道:知道。
【创作背景】此词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扈从圣驾东巡时所作,时年作者二十八岁。
即使扈从圣驾风光无限,但东巡营塞此时正驻扎在白狼河畔,无垠天际、摇曳星影以及浪河的涛声都激起作者对家园的思念,思归折磨着诗人,因而作者写下这首诗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赏析】歌词以穹庐、星影两个不同的物象,于宇宙间两个不同方位为展现背景,并以睡梦和睡醒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人物的切身体验,揭示情思。
布景与说情,阔大而深长。
王国维论诗词之辨,既曾提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亦曾提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作。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
就算塞外景物奇绝,扈从圣驾的风光,也抵不了心底对故园的冀盼。
诺瓦利斯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
容若这阙词是再贴切不过的注解。
其实不止是容若,离乡之绪、故园之思简直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思维定式,脑袋里面的主旋律。
切肤痛楚让文人骚客们创作出这样“生离死别”、这样震撼人心的意境。
那时候的人还太弱小,缺乏驰骋的能力,要出行就得将自己和行李一样层层打包。
离别因此是重大的。
《如梦令》赏析《如梦令》赏析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梦令》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如梦令》赏析篇1《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参考注释: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李清照《如梦令》词赏析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
下面试赏析比较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来理解其词的风格和特点。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
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
两词的共同之处是:1.从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
2.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
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不同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用语、造句一“平” 一“奇” 。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常记”表明所叙是一件时常引起词人回忆的往事,是少女时代一次郊游活动的剪影。
小令十分自然地引出了郊游事件:词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沉醉”迷途,而又“误入藕花深处”的处境,以致慌乱击桨,“惊起一滩鸥鹭”的奇遇。
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
但由于作者剪辑嫁接得体。
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从而首开“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之先河。
“常记”两句起的仿佛平了些,然而却自然和谐,似乎是面对知己叙述一个日常的故事,实际上已将读者带到作者所特设的词境中去,为下句的层层转折作了铺垫,颇有《红楼梦》写王熙凤之笔法。
接下来三个情态动词“误”、“争”、“惊”亦是寻常用语,但三个词连为一体、一气呵成,却正好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荷池荡舟惊鸟”的风俗画。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注词释义
常记:常常记起。
沉醉:深入,程度深,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乐。
兴尽:尽,达到一定的程度,使自己的兴致得到极大的满足。
兴:兴致。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抢着争着奋力划船渡过。
鸥鹭:鸥,鸟类的一科,羽毛多为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
●古诗今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
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
赶快划呀,赶快划呀。
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名句赏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这首词《如梦令》,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酒后回家),创造一个微醉最佳的境界(误入藕花深处),表现一种豪放潇洒的风姿(争渡,争渡)。
这些都围绕“酒醉”来表现的,酒醉使诗人晕头转向,酒醉使诗人鬼使神差,酒醉使诗人振奋不已。
“酒后微醺乐悠悠”,它给人感觉到喝醉了酒的女诗人生活多么潇洒、柔美、飘逸,英姿勃发。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鉴赏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鉴赏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应该没有人没接触过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就是对古诗词中的字词、句子及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进行文字赏析。
相信很多人对古诗词鉴赏都是一知半解,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宋代〕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⑴如梦令,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清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疏:指稀疏。
⑶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⑷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⑸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鉴赏《如梦令》是词牌名,原名《忆仙姿》,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度曲,因词中叠言“如梦,如梦” 故改为今名,又名《宴桃源》。
单调,三十三字,仄韵。
通体以六言句为主。
第一、二句第一字平仄可以通用,第三字以用仄声为佳,第五字则以用平为宜。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一首清新可人的小词。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词作就截取了词人生活中一个平常的断面来写,不但写得情韵浓厚,情真意切,而且暗示了词人惜花之情。
全词如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雨疏风骤”即雨点稀疏,风声急骤。
“浓睡”即沉睡。
“残酒”即残余得酒意,也就是酒还没有完全过去。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
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
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
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
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
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
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
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评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黄昏时候。
沈(chén)醉不知归路。
沈醉;大醉。
沈:同“沉”。
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
○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
兴尽晚回舟,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藕花深处。
误入:不该入而入。
藕花:荷花。
因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船划到荷塘里。
○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渡”。
争渡,争渡,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
争:争着,抢着。
○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路前进不可,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背景简介如梦令是一首唐诗,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
而李清照所写的《如梦令》则是宋代的一首词,旋律与唐代的如梦令相同。
《如梦令》是李清照于南京时期所作,该作品的主旨主要是表达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深情。
词的分析词牌简介《如梦令》分别由“轻薄”、“怀旧”构成,意思是纤纤纳纳、轻巧可爱。
唐代《如梦令》的意境写的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而宋人则更多的强调世事无常,以及爱情的深浅。
词的结构《如梦令》总共有二十句词,分成三段,总体结构为ABB第一段,AABB第二段和AABB第三段。
第一段描述了词人的往事,包括少时的玩伴、清福、避暑山庄等;第二段则表现了词人内心的苦闷,思念之情难以表达;第三段则提醒情人珍重眼前,不要轻言忘却。
词的意境整首词交流的是对爱情的赞美与诉苦。
第一句“昨夜雨疏风骤”交代了天气,描写了叹息之情,“愁听”犹如抒出心中的苦闷,由于雨点的昏暗,作者的故人已然难辨。
第二句“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介绍了作者喝醉后的状态,可见作者的心情是极为沮丧的,也非常迷惘,非常想知道自己的情人现在在何方。
第三句,“卷帘人,似梦半笼听雨”也表现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使用“半笼”和“似梦”二词,效果是古装戏中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同时这句话也向读者勾勒出一切都是虚幻的氛围。
第四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见”则写出词人拿捏不定的感情,这也是他的心结,强烈的动感。
第五句“竹竿何处画船,江上秋风初夜”使诗句末句的抑扬顿挫增强了句子的节奏和感染力,再次表现了作者的内心苦闷。
整段的气氛是凄凉的。
第二段则表现词人的情绪更加低落。
第一句“灯初上时,犹得似,倚天:”通过灯光的变化,表现了词人与情人的“寂寞”心.第二句“却愧前言差,故里迢迢”通过“迢迢”形容他们分别的距离近乎遥远,以夸张的语言和形像来表达词人思念之情。
第三句“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描述了天空白鹭飞舞的画面,启示着词人与情人的相互关系,也呼唤着相聚的曙光。
如梦令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作者为宋朝文学家秦观。
其全文如下: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前言】《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由秦观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
这首词是词人贬谪途中,夜宿寒冷荒僻的驿舍所作。
借写夜宿驿舍的况味,诉说旅途的艰辛。
写的是在漫漫的长夜里,霜风紧吹,饥鼠窥灯,弄得无法安睡。
等到天刚破晓,门外驿马长鸣,人声嘈杂,艰苦的长途跋涉又将开始。
通过环境的描写和景物的烘托,寓情于景,把旅人的艰辛和谪贬者的失意表达得真切感人。
词作短小而精练,也很有生活气息。
足见功力之深厚。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注释】①遥夜:长夜。
②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③梦破:睡梦被惊醒。
窥:在隐僻处偷看。
鼠窥灯:谓饥鼠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情景相似。
④侵被:透进被窝。
⑤无寐:睡不着。
【翻译】长夜漫漫,四周沉静如水。
北风紧吹,驿亭深锁。
我从睡梦中惊醒,只见一只老鼠正在油灯下偷窥。
风霜送来清晨的寒气,透过被子都能感觉到。
正在想睡而不能入睡之时,门外马声嘶鸣,赶路的人们已经起来了。
【鉴赏】秦观一生,因涉党祸屡遭贬谪。
1096年(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
词借描写夜宿驿亭苦况诉行旅艰辛。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夜色苍茫,沉沉如水,寒风阵阵紧吹,吹过这古道的驿亭和暂歇驿亭的行人。
“如水”、“风紧”,以其重量感造就出一种强烈的空间的挤压感。
似一股无形的力在肆意捏挤,取境也随之由远拉近,凸出一个特写:驿亭紧闭的大门。
那般突兀,那么引人注目,空间的闷压至最大限度。
作为一个审美对像,“驿亭深闭”既是现实的意象,也是心灵的象征。
如梦令古诗词赏析向来如梦令人嗟,古人能将心情抒发于诗词之中,形容梦境的变幻无常、虚幻迷离,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几首古代诗词中的“如梦令”之美。
一、《如梦令·娇罗之梦》- 李清照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此恨何时已,眉间露相思。
这首词写的是李清照痛苦地与思念的人分别之后,归寄相思之情于梦的遐想。
李清照以“娇罗之梦”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感受她的思念忧伤之情。
通过“胭脂泪,相留醉”描绘了女子情深意重的离别,而“此恨何时已,眉间露相思”则表达了她忍受思念之苦的心情。
整首词以婉约细腻之笔,把情感细腻地表现出来,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
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杨万里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诗以唯美的意境描绘了诗人在溪亭沉醉忘返的情景。
在“常记溪亭日暮”中,作者描绘了溪亭中夕阳的美景,隐约透露出一种梦幻般的情调;而“沉醉不知归路”则表现了他沉醉于美景之中的心情,进一步增加了梦境的感觉。
整首诗用字简练,意境深远,通过诗人的个人体验赋予了诗词以浓厚的文化内涵。
三、《如梦令·卜算子》- 秦观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是一首通过短短几句话勾勒出深深的爱情思念之词。
诗中使用了押韵的手法,使节奏感鲜明,让人们更易于接受,更能把握整首诗的情感表达。
诗人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将彼此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远,突显出分离的痛苦,并通过“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表达了作者日复一日的思念之情。
最后,杰出的结尾使得整首诗表达出的意境更加深远,凸显出悠长的时光和思念的坚守。
在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关于梦境的描写,而“如梦令”则成为其中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通过虚幻的梦境,能够更好地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赋予诗歌以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赏析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家之一,其诗词以其细腻丰富的情感,节奏自然顺畅的和弦以及抚今追昔的流淌性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功底和深沉的心灵内涵。
其著名的《李清照诗词如梦令》更是影响了几代人,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
“如梦令”可以说是李清照的一种创作技艺,这种形式的诗歌由七句组成,以“如梦令”为标题,每句三言,每句中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字,如“微雨”,“霜月”等,而另外六句诗则围绕这个统一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李清照的诗歌中,经常出现诸如“春花秋月”,“杨柳青青”,“谁家玉笛暗飞声”等字眼,透过这样的客观内容,描绘出了自然风光中夹杂着自己的婉转情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诗词语言系统。
李清照的“如梦令”更是被称为“小令”,它能在短短的七句话中,充分表达诗人的情感,以及人物的形象,特别是对于抒发爱情的情感时,更是表现出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通过抒情的言语,将诗人的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读者也能迅速地了解到诗人的情感,感染到其中的浪漫和情怀,因此《如梦令》的流传甚广,被广泛欣赏与传播。
李清照的诗词充满了情感和深度,她以客观的内容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每一句诗都能让读者有一种如入梦境般的冲动,吸引住人们的眼球,唤起他们的情感,使他们能够看到自身的情感在诗词中的映射,以及周围的世界。
李清照也经常用“但见新人笑,闻道久客归”来描绘一幅温馨而又有些悲伤的画面,形成一种自然而又深刻的美学审美感。
李清照的诗歌以其宛如梦境般的节奏,细腻而有意味的生活细节,以及浪漫而细腻的情感描述,彰显出她天赋异禀的文学功底,受到许多文学家欣赏和崇敬,令人难忘。
因此,读李清照的诗,不仅可以感受到她细腻的文学功底,更可以进一步探究她的心灵的深沉与复杂,沉浸在梦境般的语言当中,去感受其中的情绪与思索。
【导语】《如梦令·常记溪亭⽇暮》,作者为宋代的李清照,这是⼀⾸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出,却⼜惜墨如⾦,句句含有深意。
这⾸《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式表达了她早期⽣活的情趣和⼼境,境界优美怡⼈。
下⾯就和⽆忧考⼀起来详细了解下《如梦令》,欢迎阅读!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误⼊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
提起李清照,眼前便浮现出那个娉婷优柔、略带感伤的⼥⼦,她那精妙绝伦的⽂字以及跌宕起伏的⼈⽣⼀直⼴受⼈们关注。
她的笔下,有着“才下眉头,却上⼼头”的纠结相思,有着“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的凄婉,更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寂……但在《如梦令》这⾸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个活泼、⽆所顾忌、充满勃勃⽣机的李清照。
这⾸词,寥寥三⼗三个字,似乎是词⼈信⼿拈来,毫⽆雕琢,对六年级的学⽣来说,熟读理解并不是难事。
但在这浅淡⾃然的语⾔背后,却是诗意盎然、精彩⽆限,必须让学⽣⾛⼊⽂字中,感受其诗意的情境,才能真正悟其情、懂其⼈。
字字皆是画 李清照⽤她那⽣花妙笔向我们勾勒了⼀幅幅荡⾈晚游图,黄昏时分,⼣阳西下,晚霞染红了整⽚天空,⼀轮红⽇倒映在⽔中,真可谓“⼀道残阳铺⽔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便是“溪亭⽇暮”,⼀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
⽽“藕花深处”,更是如世外桃源般的神秘幽静,词中点明是“误⼊藕花深处”,⼀个“⼊”字,证明词⼈是置⾝其中。
这荷花、荷叶的姿态、形状、颜⾊尽收眼底。
在苍茫暮⾊中,在凌凌微波上,密密的荷叶挨挨挤挤,娇艳的荷花姿态万千。
这是⼀个流光溢彩的藕花深处,⼀个清⾹飘逸的藕花深处。
词末的“⼀滩鸥鹭”,更叫⼈⼼之神往,⼀⼤河滩的鸥鹭哗啦啦地⼀齐飞上了天,真是难得⼀见的壮观奇伟。
“溪亭⽇暮”“藕花深处”“⼀滩鸥鹭”便是李清照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那⼀幅幅如诗般流动的画卷。
牵⼀“醉”⽽动全词 诗词的教学切记⼀步⼀步地讲解,⽀离破碎的分解只会使诗词寡然⽆味。
如梦令赏析范文一:如梦令是唐代李清照的名篇之一。
这首词通过描绘太真和元蕃之间的爱情,抒发了词人对离别和人生的感慨和哀怨。
作为一首历史名篇,我们从中能够体会到唐代士女的爱情观和人生态度,同时也感受到李清照那深沉的情感世界。
首先,我们来看词的结构。
整首词共12句,采用的是五言古诗的格式,每句之间也有一定的连贯性,使整首词有一个完整的脉络。
其次,词的语言简洁明了,不失声情并茂的特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将词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可惜流年,忧愁风雨黄昏”这句中,人生的短暂和无奈在这句朗朗上口的字句里详细展示,给人留下了沉痛的印象。
其次,我们来看词的用词。
整首词的用词都比较简练,李清照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将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比如,第二句词中“云鬓花颜金步摇”一句充满了对太真美丽和华贵的赞誉,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心中对太真的爱慕之情。
同样的,第九句词中“露凝香径砌苔深”则散发出深情和温馨的气息。
可见,李清照优美的用词给这词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也使得词人的情感更加真实和动人。
总之,如梦令这首词凭借深情的描绘和简练的语言,诠释了唐代士女的爱情观和人生态度,成为了唐代及以后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令人叹为观止。
范文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词人李清照的名篇《如梦令》中的一句,因此许多人称“如梦令”为“两岸猿声”或“轻舟万重山”,这句钟灵毓秀的词语,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首先,我们来看词的意境。
这首词主要描绘了太真和元蕃之间的爱情,以及其间的离别和别后相思之苦。
这首词以清幽的山水为背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恋人们的温情和深情,境界高远,意境清新。
其中,“两岸猿声”一句给人以声音穿过悠远的山水、牵引恋人悠悠情思的美好意向;“轻舟万重山”一句,则透露了恋人从山水中掠去的一隅动情思路和无法挽回的悲伤心情。
其次,我们再来看词的结构。
整首词的结构紧凑,每句话都可以独立存在,虽然作者把恋人的故事以五句话叙述出来,整首词则以十二句的形式将其表述的更加具体生动,配合美妙的意境,使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深情和音乐里的韵味。
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与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与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要说词中要“喜悦”有“喜悦”,要“惊险”有“惊险”。
而这个“喜悦”有“喜悦”本身的“喜悦”,也有“惊险”中孕育的“喜悦”;同样的道理,“惊险”本身固然“惊险”,就是没在“误入”之前已是包孕了“惊险”。
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
本文是关于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感谢您的阅读!
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
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名家点评】
1、明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四:《花间集》云:此词安顿二叠语最难。
“知否,知否”,口气宛然。
若他“人静,人静”、“无寐,无寐”,便不浑成。
2、明徐伯龄《向精隽》:当时赵明诚妻李氏,号易安居士,诗词尤独步,缙绅咸推重之。
其“绿肥红瘦”之句暨“人与黄花俱瘦”之语传播古今。
3、清陈廷焯《云韶集》(署名陈世?)卷十:“只数语中,层次曲折有味。
世徒称其‘绿肥红瘦’一语,犹是皮相。
”《白雨斋词话》卷六:“词人好作精艳语,如左与言之‘滴粉搓酥’,姜白石之‘柳怯云松’,李易安之‘绿肥红瘦’、‘宠柳娇花’等类,造句虽工,然非大雅。
”
4、吴熊和:这首词表现了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
全词仅三十三字,巧妙地写了同卷帘人的问答,问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
词中造语工巧,“雨疏、风骤”、“浓睡”、“残酒”都是当句对:“绿肥红瘦”这句中,以绿代叶、以红代花,虽为过去诗词中常见(如唐僧齐己诗“红残绿满海棠枝”),但把“红”同“瘦”联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甚精,在
修辞上有所新创。
5、吴小如《诗词札丛》:此词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笔写?丽艳冶之情,词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所以绝对不许第三人介人。
头两句固是写实,却隐兼比兴。
金圣叹批《水浒》,每提醒读者切不可被著书人瞒过;吾意读者读易安居士此词,亦切勿被她瞒过才好。
及至第二天清晨,这位少妇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在卷帘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么样了?答语是海棠依旧盛开,并未被风雨摧损。
这里表面上是在用韩?《懒起》诗末四句:“昨夜三更雨,今朝(一作”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的语意,实则惜花之意正是恋人之心。
丈夫对妻子说“海棠依旧”者,正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
但妻子却说,不见得吧,她该是“绿肥红瘦”,叶茂花残,只怕青春即将消失了。
这比起杜牧的“绿叶成阴子满枝”来,雅俗之间判若霄壤,故知易安居士为不可及也。
“知否”叠句,正写少妇自家心事不为丈夫所知。
可见后半虽亦写实,仍旧隐兼比兴。
如果是一位阔小姐或丫鬟对话,那真未免大煞风景,索然寡味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