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专题复习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地理酸雨专题设计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综合题1.(题文)我国把 PH 值<5.6 的降水称为酸雨,PH 值<4.5 的降水称为重酸雨。
下图表示重庆市某年降水平均PH值和酸雨频率分布。
结合材料描述重庆酸雨时间分配特点,并分析该市冬季酸雨特点的成因。
【答案】特点:各季节都有酸雨发生;春、夏、秋三季频率较低,以酸雨为主;冬季频率最高,以重酸雨为主。
原因:冬季降水量较少,稀释作用弱;气温较低,大气对流运动弱,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解析】试题分析:读图分析,重庆酸雨时间分配特点是各季节都有酸雨发生,春、夏、秋三季频率较低,以酸雨为主。
冬季频率最高,以重酸雨为主。
因为冬季降水量较少,稀释作用弱。
气温较低,大气对流运动弱,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容易形成酸雨。
考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特点及成因。
【名师点睛】根据图示信息,判断酸雨的时间分布特点,要指出规律和最高发生季节。
酸雨是大气中酸性气候与雨水结合形成的,所以分布受降水量的影响。
气温影响大气活动的强弱,影响酸性气体的扩散范围。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如大气中存在过量的由燃烧产生的SO2和NO2则大气降水的pH值低于5.6以下,称为酸雨。
酸雨属于二次污染物,其环境影响是区域性的。
目前在世界范围已形成几大酸雨区,我国西南地区酸雨污染严重,频率高,单场雨pH值最低曾达3.35(重庆)和3.41(贵阳),并已蔓延到广东、广西等省。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西南地区酸雨的类型,以及该类酸雨的主要成因(2)北方有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为何南方酸雨重于北方(3)简要说明酸雨对于环境的影响【答案】(1)硫酸型酸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中含硫,硫经过燃烧形成SO2 再在空气中氧化遇水形成硫酸。
(2)北方降水量少,难以形成酸雨。
南方人口密集,工业发达,汽车尾气排放量大;南方多酸性土壤,北方多碱性土壤(3)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土壤肥力下降;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腐蚀破坏建筑物。
通常认为pH小于5.6的降水即为酸雨,这是根据大气中CO2在平衡时蒸馏水的pH确定的。
当降水的pH小于5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地表水(河流、湖泊)的酸度增加,影响鱼类的生存;树木枯萎甚至死亡,农作物产量大幅度降低直至绝收;侵蚀建筑物、道路和桥梁案例:探究酸雨的危害课时:2课时,课后继续分小组管理、观察和记录。
目的:通过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酸雨的危害。
背景知识: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碳酸等),pH小于5.6的酸性降雨。
酸雨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一般认为,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造成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富集,在水的凝集过程中形成硫酸等酸性物质,随雨水降落下来。
材料器具:培养皿,小麦种子,以硫酸为材料配制的不同pH的“酸雨”。
方法步骤:[第一课时](1)分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模拟酸雨来设计探究酸雨危害的实验,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2)把一定数量的浸泡过的小麦种子,分别放在若干个培养皿中,给培养皿编号。
(3)每天定时向培养皿中的种子喷洒不同pH的“酸雨”,观察和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注意:硫酸、硝酸、盐酸都是腐蚀性很强的酸液,应按药品使用安全规定进行操作)。
[第二课时](1) 7天后列表汇总全班学生的实验数据。
(2) 讨论: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什么影响?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3.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案例:探究酸雨的危害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背景资料:1形成原因:近代工业革命,从蒸气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而后火力电厂星罗齐布,燃煤数量日益猛增。
遗憾地是,煤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中将排放酸性气体SO2;燃烧产生的高温尚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NOx。
它们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溶解,雨成为了酸雨;这些酸性气体成为雨水中杂质硫酸根、硝酸根和铵离子。
硝酸酸雨及防治【学习目标】1.能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理解硝酸的氧化性。
2.认识硝酸在相关反应中体现的性质,了解硝酸的保存方法。
3.了解SO2、NO2对大气质量的影响,特别是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学习重难点】1.硝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酸雨形成的原因和防治。
【课前复习】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学习过程】一、硝酸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1) HNO3的不稳定性a. 浓硝酸见光或受热时发生反应。
b. 贮存:一般将浓硝酸保存在中,并避光放置于冷暗处(2) HNO3的强氧化性①与Cu反应[实验5-8] 如图5-14所示,在橡胶塞侧面挖一个凹槽,并嵌入下端卷成螺旋状的铜丝。
向两支具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硝酸和稀硝酸,用橡胶塞塞住试管口,使铜丝与硝酸接触,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
向上拉铜丝,终止反应。
方程式:(1)Cu+HNO3(浓) :。
(2)Cu+HNO3(稀) :。
结论:硝酸的浓度不同,与金属反应的产物也不同。
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为,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
②常温下浓硝酸能使Fe、Al发生钝化③与非金属反应[资料卡片]浓硝酸和浓盐酸按体积比为混合得到的混合物。
能使不溶于硝酸的金属如等溶解。
[思考与交流]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等。
工业上制硝酸的原理是将氨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硝酸,如下图所示:(1) 写出每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2→NH3: 。
NH3→NO:。
NO→NO2: 。
NO2→HNO3: 。
(2) 请分析上述反应中的物质类别和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以及每一步反应中含氮物质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二、酸雨及防治1. 酸雨的形成酸雨:主要指pH小于的雨水,其主要是含有和。
成因:主要是大气中的与溶于水形成的。
硫酸型酸雨:→→SO3→。
硝酸型酸雨:NO2→。
2. 酸雨的危害3. 酸雨的防治[研究与实践]测定雨水的pH[总结]【课堂练习】1. 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2.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能表现出酸性又表现出氧化性的是()A.使石蕊试液变红B.与铜反应放出NO气体,生成Cu(NO3)2C.与Na2CO3反应放出CO2气体,生成NaNO3D.与S单质混合共热时生成H2SO4和NO23. 在标准状况下将1.92 g铜粉投入一定量浓硝酸中,随着铜粉的溶解,反应生成的气体颜色逐渐变浅,当铜粉完全溶解后共收集到由NO2和NO组成的混合气体1.12 L,则混合气体中NO的体积为()A.112 mLB.1 008 mLC.224 mLD.448 mL4. 9.7 g Cu和Zn的合金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还原产物只有NO气体,其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 L。
酸雨的防治典型案例材料
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
我国南方七省大豆因酸雨受灾面积达2380万亩减产达20万吨,减产幅度约6%,每年经济损失1400万元。
酸雨的防治措施:
1使用原煤脱硫技术,除去燃煤中大约40%一60%的无机硫。
2.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3.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4.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
5.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酸雨一、典例引领欧洲、北美和中国长江以南都是酸雨多发区。
据此完成1~3题。
1.上述区域多酸雨的共同自然条件是( )A.重工业发达B.地势平坦C.降水较多 D.受西风带影响2.下列名胜受酸雨影响不明显的是( )A.埃及金字塔B.四川乐山大佛C.纽约自由女神像D.巴黎埃菲尔铁塔3.消除酸雨的根本措施是( )A.回收利用酸性气体B.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燃烧技术C.提高资源的利用率D.减少能源的利用1.C 2.A 3.B [第1题,结合选项分析可知,欧洲、北美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共同自然条件是降水较多。
第2题,埃及主要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酸雨影响不明显。
第3题,化石燃料燃烧后向大气中排放出大量的酸性气体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故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是消除酸雨的根本措施。
]4.下图为2017年我国酸雨年均值等值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造成我国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来源于________。
(2)南方酸雨强度明显高于北方,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产生的危害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为中学生请你列举三例力所能及的事。
[解析] 第(1)题,酸雨的产生主要是生产、生活、交通等过程中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出大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
【案例4.4】探究型教学案例——《酸雨》大量使用能源虽提升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程度,却也导致了酸雨的出现,并带来了始料未及的危害:森林退化,湖泊酸化,鱼类死亡,水生生物种群减少等。
针对这些情况,老师给学生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扮演化学家、生物学家、健康专家和经济学家中的一个角色,并从他们的角度来研究问题。
学习者需要通过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协商分工,建立网站,并讨论酸雨引起的问题,然后提出缓解方法和建议。
化学家要研究的问题:什么是酸雨?是什么化学物质使雨变酸?什么是酸度?描述pH值的范围,并列出与pH值各个水平相应的东西。
正常雨的酸度是多少?酸度到什么程度就有危险了?生物学家要研究的问题:酸雨对树木和土壤造成什么影响?当湖水和水生植物组织变酸会出现什么情况?酸的水源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这个地区的水生植物是否受到酸雨的影响?如果有,到什么程度?水生植物受到酸雨侵害的危险信号是什么?健康专家需研究的问题:酸雨怎样危害人类?酸雨对人类有哪些间接危害?有没有与酸雨有关的健康问题?酸雨对人们有什么影响?会造成什么后果?经济学家要研究的问题:酸雨对建筑材料和建筑有影响吗?酸雨对铁路、公路和桥梁有什么影响?酸雨对金属制品,如机动车、货车、公共汽车以及其他交通工具有什么影响?就经济而言,酸雨造成的影响,我们要付出多少代价?酸雨对渔业、林业和农业带来了什么经济上的后果?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和任务后,同时需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网上资源(见下面的资源列表),供学生浏览、查阅。
学生在查找需要的信息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酸雨带来的问题的办法。
并根据老师事先准备好的作品评价量规,通过网络报告的形式介绍酸雨的起因和造成的影响。
资源列表:中国科普博览———酸雨专题馆:/gb/earth/acidrain百度百科———酸雨:/view/2741.htm ?fr=ala0_ 1_ 1酸雨如何形成:/qxkp/cyqxzs/200904/t20090420_31913.htmlAcid Rain(USEPA):/acidrainAcid Rain(Wikipedia):/wiki/Acid_rainAicd Rain(ARIC):/kids/acidrain.htmlThe Chemistry of Acid Rain:.au/acidrain.html学习过程和建议:本次网络学习的最终成果是产生一份关于酸雨形成原因及其危害的“网络报告”。
酸雨的调查分析——化学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案例设计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示成果的教学模式。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达到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具体地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有以下几个阶段:根据上述思想,设计酸雨的调查分析报告如下:第一, 创设情境——为研究性课题的选择作预备情景的创设可以通过开设有关酸雨危害的小科普讲座,观看教学短片等形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存储,提供选题范围,使学生了解酸雨的危害,从而诱发探究酸雨相关知识的动机。
第二,研究课题的确定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所设课题应当有一定研究价值(可以通过小组评议的方式来确定其是否具有研究价值)。
第三,组织课题小组课题小组的组织方式,可以采用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节的做法。
具体方案如下:学生可以按3至5人组成一个组,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调节。
调节时应考虑学生的兴趣、性别、个性特点、化学成绩、能力水平以及家庭背景等综合因素。
课题组建立后,通过自由选举,每个课题组产生一名小组长。
组长的任务是:做好本课题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常与指导老师和学校有关部门联系;实事求是地记载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表。
第四,制订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应当确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步骤和程序,以及对调查问卷、提纲、实验方案的编制等,以保证研究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1、确定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酸雨的调查实验和分析使学生对酸雨的形成、防止和危害有较深刻地认识。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归纳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动手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分析事物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调查当地酸雨情况及其影响》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次学习主题为“初中科学课程《调查当地酸雨情况及其影响》”,本学历案将围绕酸雨现象的认知、酸雨的成因分析、酸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等主题展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
二、学习目标1. 了解酸雨的概念、特点及其成因;2. 掌握调查酸雨的方法和手段;3. 分析酸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
三、评价任务1. 学生对酸雨概念的理解程度;2. 学生调查酸雨的方法和手段的掌握情况;3. 学生分析酸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并能够提出防治措施的能力;4. 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的提升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酸雨的短片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酸雨现象,并提问学生是否了解酸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概念解析(10分钟)教师讲解酸雨的概念、特点及其成因,让学生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和对环境的影响。
3. 调查方法介绍(15分钟)介绍调查酸雨的方法和手段,如收集雨水样本、测定pH值等,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实地调查。
4. 实地调查(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当地酸雨的样本,并测定其pH 值等数据。
5. 数据分析(20分钟)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当地酸雨的情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6. 防治措施探讨(15分钟)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探讨防治酸雨的措施,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7.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学生总结本次学习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检测与作业1. 完成一份关于酸雨的调研报告,包括酸雨的定义、特点、成因分析、实地调查的过程及数据分析结果、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等;2. 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途径,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地区或国家的酸雨情况及其防治措施,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对本次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有何感想?有哪些收获和不足?2. 学生认为哪些环节需要加强或改进?如何进行改进?3. 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本次学习,学生将通过实践调查,了解酸雨的危害和防治措施,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案例一则:“酸雨的影响”探究性学习案例刘建新东莞市厚街中学 523962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这一段时间经常有雷阵雨,单车棚已经放满,新买的自行车只能停在单车棚外面。
淋了雨的单车很快就生锈了。
而在同一天买的其他人的单车还是亮丽如新。
郁闷啊。
是不是这个雨水有大问题?一了解,原来是真的是雨水有问题,原来是酸雨。
酸雨腐蚀了自行车,所以自行车就生锈了。
2、课题的意义:通过本次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我国酸雨的严重程度,更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亲身探究,较为全面地了解酸雨的知识,了解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处的酸雨信息收集活动,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访问相关的人士,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亲自开展实验活动,培养他们实验能力。
通过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提倡健康的出行方式,提高学生的空气保护意识,爱国爱家乡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3、课题介绍:课题包括:①通过上网等途径了解酸雨的知识及危害、②通过种植试验研究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③通过访问相关人士进一步了解酸雨的危害,④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不同人群对酸雨的了解。
适用范围:高二学生。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三、参与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2、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物和化学知识。
3、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做过问卷调查、采访等活动,有一定的采访和调查经验。
4、学生在高一已有信息技术课,会用电脑,会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
5、学生家庭富裕,有数码摄像机和相机。
6、学生对于“雨淋后的单车易生锈”这一现象有感性的认识。
7.学生在高一和初中学过生物学,进行过生物实验的有关操作,有一定的生物实验能力。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一)、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我国酸雨区的分布的现状。
2、我国酸雨产生的原因。
3、酸雨的危害(对房屋、动植物、机械、车辆等有何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