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体育与健康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2.50 KB
- 文档页数:16
七年级下学期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方案
(2)运动强度:采用中等运动强度,建议运动时心率保持在每分钟110~13次左右。
(3)运动时间:开始时可以少些,循序渐进得到每天60分钟或更长,每次最好在30分钟以上;也可以通过每天进行6次,每次10分钟的时间积累达到。
(六)总结
合理膳食是根据人体对热能和营养素的需要及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通过合理的食物调配,供给人体营养素种类产全、数量充足和比例适当的膳食,从而使人体的营养需要与膳食供给之间建立平衡关系,达到合理营养。
简单地说合理膳食是指能够提供全面、均衡营养的膳食。
各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
只有食物多样,才能满足人体的各种营养需求,达到营养平衡,促进健康的目的。
第一课:运动对身体的好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好处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讨论、图表展示、小组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对运动的重视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好处。
2.了解运动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运动对身体的好处和重要性的讨论和理解。
四、教学手段1.板书、图片展示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视频播放或图片展示运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2.呈现教师通过图表的方式,呈现运动对身体的好处和重要性。
3.引导讨论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平时做什么运动?你们觉得运动对身体有什么好处?4.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思考和讨论运动对身体的好处和重要性,并在小组内形成讨论结果。
5.结果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6.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强调运动对身体的好处和重要性。
7.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家庭成员平时的运动情况,并写一份观察报告。
第二课:运动的分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运动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图表展示、小组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运动的兴趣和喜好。
二、教学重点1.了解运动的分类。
2.培养学生对不同运动的兴趣和喜好。
三、教学难点1.运动的分类的理解和归纳。
四、教学手段1.图表、图片展示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介绍一个或多个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对不同运动的兴趣。
2.呈现教师通过图表的方式,呈现运动的分类。
3.引导讨论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你们觉得运动可以分为哪些大类?每个类别有哪些具体运动项目?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思考和讨论运动的分类,并在小组内形成讨论结果。
5.结果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6.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强调运动有多种分类。
7.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调查一种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写一份调查报告。
初中7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七年级教材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学重点:1. 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
2.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1. 运动技能的掌握。
2.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
2. 教师讲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二、基本技能训练(15分钟)1. 跑步: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跑步姿势,强调呼吸和节奏的重要性。
学生进行慢跑,逐渐提高速度。
2. 跳远:教师讲解跳远的基本动作,学生进行练习,教师逐一指导并纠正错误。
3. 投掷:教师讲解投掷的基本技巧,学生进行练习,教师逐一指导并纠正错误。
三、团队游戏(15分钟)1.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出队长。
2. 游戏一:接力跑。
学生分组进行接力跑比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游戏二:拔河。
学生分组进行拔河比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拼搏精神。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运动技能。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3. 教师强调课后继续保持运动习惯,注意身体健康。
教学评价:1. 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拼搏精神的表现。
3. 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和态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保健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2. 体育活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3. 体育保健基础知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意义和作用,体育活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体育保健基础知识。
2. 示范法:展示正确的体育动作和保健方法。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体验运动的乐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意义和作用,体育活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体育保健基础知识。
3. 示范:展示正确的体育动作和保健方法。
4. 实践: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体验运动的乐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体育与健康知识。
2. 参与家庭体育活动,体验运动的乐趣。
第二章:运动生理学基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2. 培养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增强他们的理论知识。
3. 引导学生运用运动生理学知识解释体育运动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2. 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3. 运动生理学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运动生理学的应用。
2. 示例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运动生理学知识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运动生理学知识解释体育运动中的现象。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运动生理学的应用。
3. 示例: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运动生理学知识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七年级健康课教案(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教师:马超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教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教案(下学期)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教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教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教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教案体育理论课教案《排球规则》介绍第三周第7课时教学目标:一、让学生初步了解排球规则。
二、让一部份学生能参与排球比赛。
三、让大多数学生看懂一场排球比赛。
德育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规则对于一场比赛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排球比赛规则对动作技术的要求。
教学难点:排球比赛规则对动作技术的要求中的进攻性击球、手过网等的判断。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课:通过桌上的排球联想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导入本课课题。
要让中国排球再创辉煌,就要普及排球运动,也就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怎样开展排球比赛。
二、提出有关排球规则的几个问题:(放幻灯片)1、一场排球比赛比分为20:25是否继续比赛?2、请画出排球比赛中队员站位秩序。
3、一局比赛中可请求暂停多少次,每次暂停的时间是多少?4、比赛中每队最多触球几次?5、排球比赛是一个长宽为多少的长方形?三、排球规则的具体讲解:1、排球比赛的场地,(放幻灯片)2、排球规则的概述:(播放课件)球比赛的开始,由一队后排右边的队员在发球区发球。
然后每队可接触球了次(拦网触球不计算在内。
)比赛应不间断地进行。
如果球落地触墙,触天花板、触其他任何物体或某一队员犯规,则成死球,造成死球的一方失球。
只有发球的队胜1球时,才得1分。
如发球队犯规、失误。
或接发球的队胜1球时,则接发球队取得发球权,其队员须按顺时针方向进行1个位置的轮转。
一个队只有赢得至少5局3胜制,前4局打成2比2平局时,第5局为决胜局。
在决胜局比赛中,一队先得8分后,两队交换场区,按原位置顺序,继续比赛到结束。
每局比赛前教练员必须将上场阵容位置表交给记录员或副裁判员,不得更换。
每队上场6人,站1号位,每次均由轮转到1号位的队员发球,在发球击球时,双方队员都必须按规定位置站好,前后排和左右侧都不能站错,否则将被判失发球权或对方得1分(球发出后其位置不受此限制)。
七年级体育与健康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2. 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
二、教学内容:1. 体育知识教育: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2. 运动技能训练:跑、跳、投、游泳、球类等基本运动技能。
3. 体育鉴赏:让学生欣赏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的训练。
2. 教学难点: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的训练方法。
2.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示范运动技能,让学生模仿练习。
3.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动技能,提高体育能力。
4. 鉴赏法: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终结性评价:定期进行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4. 他人评价:同学、教师、家长等多方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
教案编写要求:1. 严格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要求编写教案。
2. 教案结构要清晰,内容要详细,具有可操作性。
3.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4. 注重安全教育,确保体育活动的安全性。
六、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慢跑,做一些简单的关节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和关节活动能力。
2. 基本技能训练: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
3. 体育游戏:设计一些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身体,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4. 体育知识学习:讲解与当堂课程相关的体育知识,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
体育与健康七年级教案教案标题:体育与健康七年级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体育活动促进身体健康。
2. 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 培养学生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教学内容:1. 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2. 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3. 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的培养4. 身体锻炼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1. 引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际案例展示体育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简要介绍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包括身体锻炼对心血管健康、骨骼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3. 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参与体育活动的经验和感受,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第二课时: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再次意识到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2. 引入:介绍一些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如跑步、跳绳、篮球运球等,并展示相关的示范视频。
3. 演示和练习:老师进行技能演示,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练习,逐步掌握这些技能。
4. 反馈和指导: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技能水平。
第三课时: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的培养1. 引入:通过团队合作和竞争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的思考。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团队合作活动,如接力赛、搭桥比赛等,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3. 竞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竞争性的体育活动,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四课时:身体锻炼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1. 引入:通过游戏、音乐或有趣的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身体锻炼的兴趣。
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和参与体育活动的体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并发表观点。
七年级(下)体育与健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体育态度,使学生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球类运动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球类运动技能,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球类运动能力。
2. 第五章:田径运动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田径运动技能,如跑步、跳远、投掷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耐力和速度,提高学生的田径运动能力。
三、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教材。
2. 器材: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器材等。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如态度、技能、合作精神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测试学生的运动能力,如跑步速度、跳远距离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取得进步。
4. 定期检查学生的运动器材,确保器材的完好和安全。
5. 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的需求和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步骤1. 球类运动教学步骤:(1) 讲解篮球、足球、乒乓球的基本规则和技巧。
(2) 分组进行球类练习,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3) 组织小型比赛,让学生在实战中提高球类技能。
2. 田径运动教学步骤:(1) 讲解跑步、跳远、投掷的基本技巧和训练方法。
(2) 进行田径场地布局和线路规划教学。
(3) 分组进行田径练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
七、教学方法1. 球类运动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演示球类技巧,学生跟随模仿。
七年级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 1 课七年级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 2 课七年级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 3 课科目:体育与健康七年级主备教师:郭颖执教教师:郭颖七年级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 4 课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案第5课科目:体育与健康七年级主备教师:郭颖执教教师:郭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教学目标1.一天中各个时段体育锻炼的优缺点2.两个不适宜锻炼时间3.一般来说比较适宜的锻炼时间为0.5~1小时4.超量恢复的概念1.在什么时间锻炼好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应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或工作性质而定,但就多数体育锻炼者来说,体育锻炼的时间多安排在清晨、下午和傍晚。
不同的锻炼时间有不同的特点,练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锻炼时间。
优点:①由于清晨的空气新鲜,早锻炼有助于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吸入较多的氧气;有利于体内新陈代谢的加强,提高锻炼的效果。
②清晨起床后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通过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可适度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有利于一天的学习与工作。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清晨不进行体育锻炼,一天都觉得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
③早锻炼时,凉爽的空气刺激呼吸道黏膜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易发生感冒等病症。
所以有人说:“早晨动一动,少闹一场病”。
缺点:由于清晨锻炼多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所以运动量不能太大,时间也不宜太长。
否则,长时间的运动会造成低血糖,不仅会影响锻炼的效果,而且会使身体产生不适。
另外,对于工作学习紧张和习惯于晚起的人来说,没有必要每天强迫自己进行早锻炼。
锻炼时间:不能说越早运动越有益。
究竟应在什么时候开始晨练还要因人、因地、因季节的不同而异。
一般来讲,夏天在五六点钟,冬天在六七点钟进行晨练比较合适。
午后锻炼适合有一定空余时间的人,也比较适合大、中、小学的师生。
下午进行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使身心得到调整。
下午进行体育锻炼时运动强度可大一些,青年学生可打球、做游戏;老年人可打门球、跑步等。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2.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些体育比赛的精彩片段,或者展示一些运动员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 新课呈现(20 分钟)讲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体育与健康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体育是指通过身体活动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促进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它包括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等。
健康则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良好状态。
它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等多个方面。
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各项机能,如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性和耐力等,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
(2)体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如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提高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增强应对挑战的能力等。
(3)体育对社会适应的影响: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人们可以结交新朋友、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总之,体育与健康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介绍不同类型的运动及其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1)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耐力,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控制体重,改善睡眠质量。
(2)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深蹲等。
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基础代谢率,促进脂肪燃烧。
(3)柔韧性训练:如瑜伽、普拉提等。
七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全册第一章:课程介绍与目标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锻炼方法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4)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章:体育与健康知识2.1 人体运动系统介绍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如骨骼、肌肉、关节等,以及它们在运动中的作用。
2.2 运动生理学基础讲解运动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心跳、呼吸、血压等指标的变化。
2.3 运动营养与饮食介绍运动营养的基本知识,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作用,以及运动饮食的搭配。
2.4 运动损伤与预防讲解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原因和预防方法。
第三章:体育锻炼的方法与技巧3.1 热身运动介绍热身运动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热身运动方法。
3.2 基本运动技巧讲解跑步、跳跃、投掷等基本运动技巧,以及如何在练习中提高运动水平。
3.3 运动训练方法介绍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如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递增负荷训练法等。
3.4 运动计划的制定讲解如何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
第四章:健康生活方式与心理调适4.1 健康生活方式4.2 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讲解心理调适的方法,如放松训练、积极思考等,以及如何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
4.3 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介绍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以及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4.4 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讲解运动中的安全意识,以及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第五章:体育活动与比赛组织5.1 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介绍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如班级活动、年级比赛等。
5.2 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讲解常见体育项目的比赛规则,以及裁判方法。
5.3 团队合作与竞技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技精神。
5.4 运动礼仪与体育道德讲解运动礼仪和体育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比赛中践行。
第六章:运动项目训练6.1 跑步训练介绍跑步的基本技巧和训练方法。
强调跑步时的呼吸节奏和姿势正确性。
通过不同距离和速度的跑步练习,提高学生的耐力和速度。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案七年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健康常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
2. 通过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体育知识: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巧。
2. 健康常识:学习预防常见疾病的方法,了解饮食、睡眠、情绪管理等健康知识。
3. 运动技能:学习跑步、跳远、投掷等基本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
4. 体育道德:培养学生尊重对手、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健康常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准备部分(5分钟)1.1 整队集合,报告人数。
1.2 师生问好,检查服装器材。
1.3 宣布本节课内容,提出要求。
1.4 进行热身活动,如慢跑、关节活动等。
2. 基本部分(30分钟)2.1 体育知识学习:讲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巧。
2.2 健康常识讲解:学习预防常见疾病的方法,了解饮食、睡眠、情绪管理等健康知识。
2.3 运动技能训练:分组进行跑步、跳远、投掷等基本运动技能的训练,教师个别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2.4 体育道德教育:强调尊重对手、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3. 结束部分(5分钟)3.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表扬优秀学生。
3.2 组织学生回收器材,清理场地。
3.3 师生道别,宣布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体育知识和健康常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情况。
3. 学生体育道德风尚的培养情况。
4.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情况。
六、教学建议1.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七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I. 教学目标1.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认识到身体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
2.学习并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如游泳、跑步和篮球等。
3.增进学生对团队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II. 教学内容1.体育与健康的关系2.游泳运动技能3.跑步运动技能4.篮球运动技能III. 教学准备1.讲义和课堂笔记2.体育馆或操场3.游泳池(如有)4.篮球场(如有)IV. 课程安排第一课:体育与健康的关系(60分钟)1.引入:通过展示一些运动健儿的照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健康的兴趣和热情。
2.讲解:简要介绍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并让学生思考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活动: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列举身体锻炼的益处,例如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等。
4.总结: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发表观点并总结身体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
第二课:游泳运动技能(60分钟)1.引入:询问学生是否会游泳,了解他们对游泳的了解程度。
2.讲解:简要介绍游泳的技能要点,包括姿势、呼吸和手脚动作等。
3.操作:在游泳池边,示范正确的游泳技巧,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
4.汇报: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游泳姿势和技巧,并向其他学生传授心得体会。
第三课:跑步运动技能(60分钟)1.引入:询问学生是否热爱跑步,了解他们是否了解跑步的好处。
2.讲解:介绍正确的跑步姿势、呼吸方法和步伐节奏。
3.活动:让学生在操场上进行跑步训练,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改正不良姿势和呼吸方法。
4.总结:让学生交流训练过程中的体会,并总结正确的跑步技巧。
第四课:篮球运动技能(60分钟)1.引入:通过播放NBA比赛的片段,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2.讲解:简要介绍篮球的基本技术,如传球、投篮和运球等。
3.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篮球场上进行练习,并教师巡回指导。
4.对抗:组织学生进行小规模的篮球比赛,借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精神。
V. 课后作业1.自选体育运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并介绍该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初一七年级《体育与健康》全册教案初一七年级《体育与健康》全册教案第1周1次课理论课一.健康的标志健康的标志包括精力充沛、乐观开朗、应变能力强、抗病能力强、体重适宜、眼睛明亮、头发具有光泽、牙齿清洁、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等。
这些标志是我们保持健康的重要指标。
二.课堂常规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准时到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不讲话不打闹、穿着运动服或轻便服装、穿胶鞋、不带硬物等。
这些规则有助于我们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研究状态。
三.体育锻炼能增强你的自尊和自信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我们的自尊和自信。
体育锻炼可以从同伴关系、个人项目、体能、身体魅力、教师期待等方面影响我们的自尊。
同时,体育锻炼也可以在克服困难和障碍、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增强我们的自信心。
初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课课时计划第1周2次课教学内容:广播操、素质测验教学目标:研究广播操1-4节,提高学生身体协调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动作方法,并能独立进行练。
通过素质测验,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进行身体素质测验可以初步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提前到场准备器械,并接受体委报告并向学生问好。
然后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在学生进行练时,教师需要观察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练。
教师还需要讲解和示范练方法,并用口令指挥学生进行练。
上课常规包括绕操场慢跑,体委整队,组织四列横队,要求学生精神集中,认真听讲,明确目标,做好安全检查。
学生需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练任务。
在广播操练中,教师需要讲解和示范练方法,并用口令指挥学生进行练。
学生需要认真听教师讲解示范练动作,并在教师的口令指挥下进行练。
学生还需要分组进行练,并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找出不足进行改正。
在进行体能测验时,教师需要轮流检查各组练情况,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用语言鼓励学生。
教师还需要讲解起点和终点位置,并在终点记时。
教师需要讲解并示范练动作,用口令进行指挥。
学生需要认真完成动作,观察其他同学练。
七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全册第一章:体育与健康的关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1.2 教学内容讲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引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介绍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时间,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介绍体育锻炼的益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时间,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第二章: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提高体育锻炼效果。
培养学生正确的锻炼姿势和运动技巧。
2.2 教学内容讲解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包括热身运动、拉伸运动、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等。
示范正确的锻炼姿势和运动技巧,引导学生跟随练习。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各种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示范法:示范正确的锻炼姿势和运动技巧,引导学生跟随练习。
纠正法: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的姿势和技巧,确保锻炼效果。
第三章: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损伤的类型和原因,学会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
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损伤的基本处理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运动损伤的类型和原因,引导学生了解运动损伤的严重性。
介绍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如正确热身、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等。
教授运动损伤的基本处理方法,如冰敷、抬高伤肢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运动损伤的类型和原因,引导学生了解运动损伤的严重性。
演示法:演示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和运动损伤的基本处理方法。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应用所学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四章:运动营养与健康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营养的基本知识,认识到运动营养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掌握合理的运动饮食搭配,提高运动效果。
训练心肺功能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心肺功能的重要性及训练方法。
2.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心肺功能训练项目。
3.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心肺功能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掌握几种心肺功能训练项目的动作要领和训练方法。
教学步骤:
1. 准备部分(5分钟)
•教师准备展示心肺功能训练项目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为课堂引入做好准备。
2. 理论讲解(10分钟)
•介绍什么是心肺功能,以及心肺功能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解释心肺功能训练的好处,如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耐力等。
3. 训练项目介绍(15分钟)
•介绍几种常见的心肺功能训练项目,如慢跑、快走、踏步等。
•分别讲解每种项目的动作要领、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
4. 练习与实践(10分钟)
•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心肺功能训练,如慢跑或快走,让他们亲身体验训练的感觉。
•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训练的姿势和强度。
5. 总结回顾(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心肺功能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几种常见的训练项目。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进行心肺功能训练,以提高身体素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对心肺功能训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几种常见的训练项目。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训练方法,提高身体素质。
1、理论课:体育锻炼与身体机能的发展;饮食、体育锻炼与体重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体育锻炼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循环呼吸消化运动系统功能;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体内的能量消耗。
2、能力目标: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说出评价身体机能、肥胖等指标,3、情感目标:在保健方面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控制控制饮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评价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指标和判断肥胖的指标。
教学手段:先学后教,课堂讲解、多媒体教学过程:一、体育锻炼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循环呼吸消化运动系统功能1、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2、提高循环系统的功能3、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4、增强运动系统的功能二、两个评价指标肺活量和肺活量指数肺活量指数=肺活量/体重评价身体素质的指标男生:50米、立定跳远、站立体前屈、引体向上、1000米跑女生:50米、立定跳远、站立体前屈、屈膝仰卧起坐、800米跑三、饮食、体育锻炼与体重1、人长期贪吃、懒动,可以形成肥胖症。
肥胖症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主要诱因。
2、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体内的能量消耗,所以运动加节食是减肥或控制体重的最佳方案。
四、一个指数,一个共同点判断肥胖的指标:身体质量指数=体重/身高肥胖少年儿童的共同特点是:好吃懒动课后小结:2、理论课: 体能常识教学目标:介绍提高反应速度、灵敏和柔韧素质的方法和要求,帮助我们在体育健身实践和课余体育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科学锻炼身体,有效提高身体素质。
一、提高反应速度练习方法:人的神经反应速度与遗传和后天训练有关。
经常参加相关的专门练习,可有效发挥自身反应速度潜力,并在体育活动中稳定地表现出来。
1、简单反应速度练习:简单反应速度练习是提高基础反应能力的有效方法。
简单反应速度训练时提高人的感官器官、传入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肌肉)通路连接效率和自动化程度的过程。
练习中,通过对某些定向信号作出规定的应答,来提高对刺激信号的反应速度。
如利用听觉功能,听哨声、口令、击掌等声音信号,完成规定动作的练习;利用视觉功能,看旗势、手势等信号,作出相应动作的练习;利用触觉功能,感知他人拍打身体部位等信号,做规定动作的练习等。
2、复杂反应速度练习复杂反应速度练习是提高对不定向信号作出合理应答能力的有效方法。
反复练习是提高神经系统灵活性和应答行为合理性的过程。
练习中,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方法,提高对短边环境和突出信号合理应答的反应速度。
练习要求:①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身体肌肉的活性增加,信号传递通路通畅,可有效缩短反应时间。
②熟练掌握动作:反应速度与应答动作的熟练性有关。
二、提高灵敏素质的练习方法:儿童少年期是提高灵敏素质的最佳时期。
灵敏素质好,使人能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各种反应动作。
练习内容:1、主要有单杠、双杠、垫上运动、跳箱、变向跑、武术等。
通过这些练习,发展良好的空间、时间和用力特征,提高肢体相互配合的精确性和合理性等能力。
2、主要有球类运动、跳绳、游戏等。
经常参加这些内容锻炼,能提高快速反应,及时和准确地变换身体动作,提高逊用合理行动的能力。
3、虽然体操和球类运动都有发展灵敏素质的功能,但体操动作的灵敏性主要是表现在对自身肢体的控制,因此要全面发展灵敏素质,应选择多种项目锻炼才能收到较好的锻炼效果。
练习要求:1、方法手段多变:灵敏素质的发展与各种分析器技能改善关系密切,方法和手段越多,对各分析器功能提高越有利。
2、形式内容多样:灵敏素质是人体综合能力的体现。
在练习时,要安排不同内容,选择多种形式,如个体和群体活动形式结合,变换练习条件,发展多种能力。
3、练习时间适宜:灵敏素质锻炼效果与身体疲劳程度有关。
身体疲劳时,注意力和思维的敏捷性都会下降,锻炼效果降低。
另外,相同的练习重复次数不宜过多,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学习兴趣下降后,也会影响锻炼效果。
三、提高柔韧素质的练习方法:运动中,动作幅度与肢体的柔韧性有关,运动中的肌肉、肌腱拉伤有些也与柔韧性有关。
练习方法:1、动力拉伸法:指有节奏地多次重复某一拉压动作,使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逐渐被拉长的方法。
2、静力拉伸法:指通过缓慢的动力拉伸,或到一定程度时保持静止状态,使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得到拉长的方法。
练习要求:1、循序渐进;2、主动和被动方法相结合;3、全面发展;4、持之以恒;5、注意安全。
3、课题:中华养生知识——节其度于防其患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养生贵在善“节”善“防”2、能力目标: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说出和恰当地解释课文中的两句话——“过犹不及”,“养生以不伤为本”;同时,能做到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
3、情感目标:在保健方面养成事事讲节度、处处防灾病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搞懂“过犹不及”和“养生以不伤为本”这两个基本观点,从而把握节和防的核心问题——力控节度,严防灾病。
三、教学手段:先学后教,课堂讲解、多媒体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养生——健康——长寿,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中,不仅有垂直方向的体系,而且有水平方向的体系,形成了一个“矩阵”。
但处于核心位置的只是一个“点”——这就是以“节制”为基准点。
行为的节制和灾病的预防是生命科学中的两大课题,自我保健必须既善于“节”又严于“防”。
本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不“节”,便会失去平衡,降低生活乐趣;不“防”,便会失去健康,缩短自身寿命。
1、学生自学看书,理解“过犹不及”和“养生以不伤为本”的含义。
2、教师讲授:(1)、节其度孔子说“过犹不及”,就是告诫人们,什么行为都别过了头,因为过头与不足一样,也是有害的。
清代学者金缨提出了养生的五个“知节”:言语、举动、爱慕、和欢乐和饮食。
(2)、举例:学生的兴趣爱好。
(3)、防其患养生家葛洪指出:“养生以不伤为本。
”一要防七情,二要防六气,三要防五灾。
“防其患”包括两大内容:一是防疾病,二是防灾祸。
(二):总结学生能记诵“过犹不及”和“养生以不伤为本”。
知道“防其患”的两大内容。
课后小结:4、篮球运球教案5、6、理论课教案:篮球运动基本规则介绍(2课时)教材内容:1、篮球运动起源与发展。
2、篮球场地与器材。
3、篮球比赛通则。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向学生介绍篮球课堂常规、本学期考试内容与方法。
2、技能目标:介绍篮球运动起源与发展。
3、情感目标:学习篮球比赛场地与器材、比赛通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说明法,指导法。
教学过程:一、介绍篮球运动起源与发展、篮球场地与器材。
1、篮球运动起源与发展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的。
奈史密斯先在麦吉尔大学攻读牧师学,准备做牧师,但读了三年却发现根本不适合,他的兴趣是体育,但是麦吉尔大学并没有这一科系。
因此,忍耐到毕业,然后到美国麻省的春田学院谋得一个体育指导员的职位。
美国的冬天来得很早,一些室外运动都不能进行了,学员们只好到体操房练习。
一天,奈史密斯在室外散步,看到工人用投掷来代替搬运,他就产生了创编篮球运动的想法。
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借鉴其它球类项目,把一个桃筐固定在健身房看台的栏杆上,让练习者们向桃筐里仍球而发明了篮球。
最早的篮球规则也是由奈史密斯博士制订的,共有13条。
1932年6月,“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简称国际篮联)在瑞士日内瓦成立,同年出版了第一本《国际篮球规则》。
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从最初的13条发展为现在的58条。
国际篮联一般每隔4年对规则进行一次修改和补充,限制了粗暴动作的不断升级,使比赛向文明、干净、紧张、激烈和富有魅力的方向发展。
2、篮球场地与器材(1)、比赛场地应是一块长方形、平坦且无障碍物的坚实平面(图1)。
对于国际篮联主要的正式比赛以及所有新建的比赛场地,其尺寸应是长28米、宽15米,球场的丈量是从界线的内沿量起。
对于所有其它比赛,国际篮联的适当部门,如地区委员会对地区或洲的比赛,或国家联合会对所有国内的比赛,有权批准最小尺寸为长26米、宽14米的比赛场地。
(2)、篮板要用适宜的透明材料制成, 篮板的尺寸应是横宽1.80米,竖高1.05米,下沿距地面 2.90米。
所有的线条画法如下:如果篮板是透明的,用白色。
若不透明,用黑色。
宽度为5厘米。
在每块篮板的篮圈后面要按如下要求画出长方形:外沿尺寸为横宽59厘米,竖高45厘米。
(3)、篮圈材料应是实心钢材,内径为45厘米,漆成橙色。
篮网用白色的细绳结成,悬挂在篮圈上;它的结构要能够使球穿过球篮时有暂时的停顿。
网长不短于40厘米,不长于45厘米。
(4)、篮球:球是圆形的,为认可的单纯的暗橙色并带有8瓣按惯例成型的镶片和黑色的接缝。
外壳用皮革、像胶或合成物质制成。
球的圆周不得小于74.9厘米,不得大于7 8厘米。
重量不得少于567克,不得多于650克。
充气后,使球从1.80米的高度(从球的底部量起)落到球场的地面上,反弹起来的高度在1.20米至1.4 0米之间(从球的顶部量起)。
二、篮球比赛通则1、每个队应按下列要求组成:不超过12名有资格参赛的球员,包括一名队长。
一名教练员,一名助理教练员。
最多5名有专门职责的随队人员,每队上场比赛人数只限5人。
2、服装球队必须至少有两套背心,并且:球队应使用4至15的号码。
秩序册中队名列前的队(主队)应穿浅色背心(最好白色)。
秩序册中队名列后的队(客队)应穿深色背心。
如果涉及比赛的两队同意,他们可以互换背心的颜色。
3、比赛时间比赛应由4节组成,每节10分钟,在第1节和第2节之间,第3节和第4节之间,以及每一个决胜期之前,应有2分钟的休息时间,半时之间的休息为15分钟。
4、比分相等和决胜期如果在第4节比赛时间终了时比分相等,可进行一个5分钟的决胜期或多个这样的5分钟来继续比赛,直至决出胜负为止。
在所有的决胜期中,球队应朝向第3节和第4节中相同的球篮继续比赛,在任一决胜期内发生的所有全队犯规应被认为是第四节的一部分。
5、比赛的方向和球队席在秩序册中命名的第一队(主队)应拥有对着比赛场地的记录台左侧的球队席和它的本方球篮。
然而,如果两队同意,他们可互换球队席和或球篮。
在所有的决胜期中,球队应朝向第4节中相同的球篮继续比赛。
6、交替拥有在第1节开始的跳球后未在场上获得控制活球的队应开始交替拥有。
在所有跳球情况中(6种),双方球队将交替拥有在最靠近出现跳球的地点掷球入界。
在任一节结束时对下一次交替拥有有权的队应在记录台对面的中线的延长部分以掷球入界开始下一节。
某队在它的交替拥有掷球入界中违例,使该队失掉交替拥有掷球入界。
任一球队在它的交替拥有掷球入界中犯规,不使掷球入界队失掉交替拥有掷球入界。
7、球的状态(1)、活球,当:跳球中,球被一名跳球队员合法拍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