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注意瞬脱现象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8
注意瞬脱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RSVP范式顾灵达王博森魏晨晨李宏伟(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摘要本研究针对社会上歧视“女司机”的现象,基于RSVP范式,对男性与女性的注意瞬脱程度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男性与女性在注意瞬脱的成绩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即未经过特殊训练的男性与女性的注意资源或注意加工策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司机在认知资源角度与男性司机并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注意瞬脱;性别;RSVP范式1 引言1.1 “女司机”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在2015年底,已达到2.79亿,几乎每一百个家庭里就有31个家庭有自己的私家车。
截止至2016年年初,全国有超过40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北京市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500万辆,成都、深圳、重庆、上海等城市的汽车保有量也已超过300万辆。
ﻩ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女性司机,相比于男性司机,女性司机的出现与许多国人对性别的刻板印象相悖,因此,社会上也出现了大量针对女性司机的不公平现象。
尽管据交管部门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女性司机的交通事故发生率要低于男性司机,这可能是由于女性本身的细心与耐心的特点,使其在驾驶过程中能够比较沉稳的应对情况;此外,女性较男性更少的饮酒,而酒后驾驶是引发交通事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但是女性司机依然被男性司机所歧视。
1.2 对于“女司机”现象的一般解释ﻩ可得性启发理论认为,容易想起的信息对我们的判断或决策过程影响更大。
近年来,新闻媒体对“女司机”的个别案例进行了深入的报道,但却有意无意的忽视了交管部门的数据,这很有可能将公众舆论引入误区,导致更多的公众对女性司机产生不信任感。
此外,根据刻板印象理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向不鼓励女性从事剧烈的生产活动,这一情况直到建国才得到改善,但在数千年的文化影响之下,绝大多数人对女性依然有着强烈的刻板印象,即认为女性在驾驶——这一男性占据优势的领域做的一定比男性更差,因此对女性司机会产生偏见。
注意瞬脱效应的个体差异
陈江涛;唐丹丹;刘聪丛;陈安涛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14(22)10
【摘要】注意瞬脱是指个体在对同一位置出现的多个刺激进行识别时,如果第二个目标刺激出现在第一个目标刺激之后200~500 ms之间,那么个体对第二个目标刺激的识别会显著降低的现象。
研究表明,注意瞬脱效应在健康人群中存在显著的个
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工作记忆、对分心刺激的抑制能力、意向聚焦、情绪状态和人
格等方面。
近年来,注意瞬脱的个体差异也在多种神经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得到重视。
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注意瞬脱效应个体差异背后的神经机制以及应用研究。
【总页数】9页(P1564-1572)
【关键词】注意瞬脱;个体差异;特殊群体
【作者】陈江涛;唐丹丹;刘聪丛;陈安涛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2
【相关文献】
1.考试焦虑者对威胁性刺激加工的注意瞬脱对抗效应 [J], 张环;周仁来
2.无注意瞬脱者与注意瞬脱者加工机制差异研究 [J], 赵静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注意瞬脱(综述) [J], 程浩;刘爱书
4.时间选择性注意的左半球优势效应:来自注意瞬脱研究范式的证据 [J], 章雷钢;蒋怀滨
5.安全风险信号词的注意瞬脱效应 [J], 王雪玲;关荐;李文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RSVP范式下:愤怒面孔识别的注意瞬脱效应摘要根据情绪的认知神经理论,对天然威胁刺激(如愤怒的面部表情)的注意加工优先于中性刺激。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本研究采用了RSVP的修正范式以考查情绪性面孔刺激对注意瞬脱(简称AB)效应的影响。
该实验采用了情绪性面孔的图片,分为威胁(愤怒),积极(快乐)和中性三种。
结果表明,当第二个目标刺激是愤怒面孔而非中性面孔时,反应准确率提高了(AB效应减小)。
这些结论进一步支持:当存在注意资源的竞争时,威胁刺激比非威胁刺激得到了更优先的加工。
引言恐惧和威胁加工的认知神经模型提出存在特殊行为机制负责威胁性信息的优先加工(e.g LeDoux, 1996; O¨ hman, 1996;)。
这些模型表明,相对于其他形式信息(如非情绪性刺激)而言,注意资源被优先分配给了威胁性刺激。
并且这种选择性加工对于有进化意义的生物性威胁刺激如愤怒的面孔、蛇和蜘蛛尤其明显(LeDoux, 1996; O¨ hman, 1996)。
对于这种信息的有效加工有利于动物的生存。
例如,当应对威胁性刺激如危险性动物(蛇)或消极表情(愤怒的面孔)时,速度是重要的;这种刺激的快速识别有利于尽早的激活防御系统(LeDoux, 1996; O¨ hman, 1996)。
因此,最近的行为和神经影像学研究聚焦于情绪刺激是如何影响信息加工的。
威胁性刺激的加工优先于非威胁性刺激是本研究的主题。
事实上,已经有人提出威胁性刺激对注意的捕获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非情绪性刺激(e.g, O¨hman,1996),威胁性刺激被优先加工。
在情绪性信息的注意加工中,用RSVP范式评估认知现象中的注意瞬脱效应。
在注意瞬脱的RSVP研究中,两个目标刺激呈现在干扰刺激流中,如果这两个目标刺激被快速呈现,那么当第二个目标刺激在第一个目标刺激呈现200—400ms(或2-3个项目)之后出现时,对第二个目标刺激的判断准确率会下降(e.g., Frances A. Maratos, Karin Mogg, and Brendan P. Bradley,2008).注意瞬脱被认为反应了不同刺激对注意资源的竞争。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Vol. 20, No. 12, 1926–1939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2.019261926・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陈 宏 王苏妍(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长春 130024)摘 要 视觉注意瞬脱是指在很短时间内(约500 ms)序列呈现两个目标刺激时,被试对第二个目标正确报告率显著下降的现象。
近年来国外注意瞬脱实验研究渐成选择性注意研究领域的热点, 其实验范式疏理为两大类—— 单刺激序列RSVP 范式和多刺激序列RSVP 范式。
综述对两类范式的诸多变式进行了分析与评估, 提出了影响注意瞬脱实验范式发展的四项实验因素和今后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发展的五种趋势。
关键词 注意瞬脱; 单刺激序列RSVP 实验范式; 多刺激序列RSVP 实验范式 分类号B8421 引言快速序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RSVP)刺激条件下, 要求被试辨别一个目标刺激, 被试能正确报告; 如果第一个目标刺激(下称T1)后很短时间内呈现第二个目标刺激(下称T2), 被试对T2 辨别能力下降, 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
该现象由Broadbent 和Broadbent (1986)在双目标识别任务中发现。
在RSVP 条件下, 要求被试报告与干扰刺激物理属性不同的两个目标, 结果发现在T1正确报告的前提下, 如果T2延迟T1在500ms 以内, T2正确报告率下降。
随后, Weichselgartner 和Sperling (1987)以10个/秒黑色数字序列中连续呈现一个白色字母和三个黑色字母, 实验发现前两个字母报告正确率远高于后两个字母。
Raymond, Shapiro 和Arnell (1992)将这一现象命名为注意瞬脱。
对抗性项目运动员注意瞬脱行为表现特征的研究
胡海鹰;王小春
【期刊名称】《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8)4
【摘要】注意转换能力,促进运动员所掌握技术、战术的稳定发挥是十分必要的.【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胡海鹰;王小春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01;上海体育学院,上
海,2004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4.86
【相关文献】
1.无注意瞬脱者与注意瞬脱者加工机制差异研究 [J], 赵静
2.高水平竞技武术运动员注意瞬脱特征及其项目差异的研究 [J], 刘建国
3.记忆负荷对运动员注意瞬脱影响的试验研究 [J], 王树明
4.运动员视觉注意瞬脱行为特征研究述评 [J], 冯尚金
5.运动员视觉注意瞬脱行为特征研究述评 [J], 冯尚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遮蔽技术实验范式最近在研究情绪时,经常使用一种叫遮蔽技术的实验范式。
这种实验方法是指在呈现一个情绪性刺激以后,用一个中性刺激遮住原有的刺激并测量被试的反应。
2情绪Stroop实验范式情绪Stroop 范式是最初的stroop 范式的变式,这种方法是用情绪词作刺激,让被试对词的颜色进行命名, 以被试的反应时为指标来研究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假设相关情绪词会导致较高程度的激活,因此有较高程度的干扰,情绪刺激的衰退期(decay interval)长于中性刺激。
特定的临床病人在stroop 任务中把注意分散到特定类型刺激词的语义内容,因而这类词颜色命名的时间要长于其他呈现词。
这说明,被试对特定类型的词更为敏感(比如焦虑失调者对压力词更为敏感) 。
3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是在呈现目标图画之前、同时或之后不同的时间内呈现一个与图片名称相关的词语。
被试命名图片的时间可能受到干扰词语的影响,根据不同时间下不同的影响结果可以推断词汇产生的时间进程,并检验交互激活模型和独立两阶段模型对词汇产生中语义和语音激活时间进程的预测。
这是研究汉字认识加工的一种实验范式。
4RSVP实验范式RSVP 范式研究注意瞬脱现象实验范式。
注意瞬脱现象是Broadbent 等人发现的。
该现象表明:被试对单词流中前一个目标词的准确辨认使得他们很难辨认出在该词后约500ms 内呈现的另一个单词。
1987 年,Weichselgartner 和Sperling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注意瞬脱的研究把对注意研究的焦点转移到注意的时间维度上,通常采用RSVP 范式。
其具体方法如图所示,其中由字母、数字、单词、图形等组成的刺激流在同一位置以6~20 个刺激/ 秒的速度连续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辨别或觉察刺激流中的目标刺激(Target ,以下简称T)和一个探测刺激(Probe ,以下简称P ,一般在T 后的1~8 个刺激中呈现) ;刺激流呈现完后要求被试报告T、P ;刺激流中,T 或P后的第i 个刺激通常简称为T+ i 项或P + i 项。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625-631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4 in Hans. /journal/ap/10.12677/ap.2014.44084Effects of Stimulus Categories on theAttentional BlinkBing Luo, Junhua Zhao*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Philosophy, Wuhan University, WuhanEmail: *zhaojh417@Received: Jun. 16th, 2014; revised: Jun. 18th, 2014; accepted: Jun. 24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n Attentional Blink (AB) when the category relationships of two targets in a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stream were consistent or not. In experiment 1, accuracy for the second target (T2) increased when its color was changed, but there was still a sig-nificant Attentional Blink effect. In experiment 2, the results for T2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Attentional Blink effect when T1 and T2 belong to 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AB is due to an allocation of limited attentional resources. But wheth-er the AB effects come into being or not is deteminated by the relationships of category between T1 and T2.KeywordsAttentional Blink, Resources Allocation, Task Driven, Stimulus Categories刺激的类别关系对注意瞬脱的影响罗冰,赵俊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系,武汉Email: *zhaojh417@收稿日期:2014年6月11日;修回日期:2014年6月18日;录用日期:2014年6月24日*通讯作者。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873-880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4 in Hans. /journal/ap/10.12677/ap.2014.47113The Effect of Low versus High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onAttentional BlinkLu Wang, Xu Chen*, Jianling Ma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Email: wl2580@, *chenxu@Received: Oct. 20th, 2014; revised: Nov. 7th, 2014; accepted: Nov. 18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Attentional blink reflects the limitation of attention resource over time.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low versus high 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on attentional blink. We used food and humor videos to induce high 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desire) and low 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amusement) separately. Subjects were required to complete classic attentional blink tasks. The performance of attentional blink was indicated by the accuracy of T2 when T1 was correct. Results showed both low and high 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improved the performance attetional blink, and this effect was bigger in low 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than high. Furthe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low approach-motivated positive affect improved the accuracy of T2 when T1 was correct on lag4 and lag5, however, high approach-mo- tivated positive affect improved the accuracy of T2 when T1 was correct on lag1 and lag2, which may indicate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effect of low versus high approach-motivation on attention-al blink. In the end, we summarized the deficiencies of this research and proposed future direc-tions.KeywordsAttentional Blink, Positive Affect, Approach Motivation, Amusement, Desire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积极情绪对注意瞬脱的影响王璐,陈旭*,马建苓*通讯作者。
对于竞技体育中的注意瞬脱现象的思考研究生部2011级2班梁乐1.关于注意和注意瞬脱1.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指主体心理活动指向刺激并对其做出选择应答的一种意识调节状态,在运动领域,作为众多心理因素的基础和桥梁,注意不仅对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监控和调节的作用,还是运动员是否能够有效地实施运动技能的关键所在。
所以,运动员的注意能力特征的研究一直受到运动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也有大量的相关研究。
1.2注意瞬脱的概念Broadbent(1987)年在实验中首次发现,被试对单词流中前一个目标单词的准确辨认使得他们很难辨别在该词后约500ms内呈现的另一个单词。
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RSVP)中当快速连续地呈现不同的刺激时,如果只要求被试识别一个目标刺激,被试能够准确的报告;但如果要求被试辨认在第一个目标刺激(T1)后很短时间内呈现的第二个目标刺激(T2),对T2的辨认能力下降,表明了注意加工在时间维度上的有限性,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瞬脱(Attention Blink,简称AB)。
它是一种暂时性的注意缺陷,近年来对注意瞬脱的研究已成为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1.3注意瞬脱的研究意义近年来的国内外运动领域的关于注意瞬脱现象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注意瞬脱及其群体差异,这些研究预示着注意瞬脱在心理选材、训练定向、训练状态的监控和有针对性的注意训练及比赛中制订技战术对策等多方面广泛的应用。
2.注意瞬脱在运动领域的研究自1992 年Raymond 等人对注意瞬脱展开研究以来,有关AB 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意义也越来越丰富。
不仅从理论角度展开,而且从实践应用的角度也展开了研究,更好的揭示了人类现象的本质,加深了对人类意识本质的理解,也提高了人机系统的有效匹配,特别是在体育运动中的运用更加有效,为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提供帮助。
李永瑞根据AB现象的理论,以普通体育大学生、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固定靶(射箭、手枪、步枪) 射击运动员、活动靶(飞碟、移动靶) 射击运动员为被试,使用自行开发的“BT - LYR 注意能力测试软件(1.0版)”中注意瞬脱测试模块进行了分组测试,实验结果显示:以环境为主要因素的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在注意瞬脱程度、最低点出现的位置以及持续时间上都与以主体为主的高水平固定靶射击运动员、高水平活动靶射击运动员及普通体育大学生之间都有非常明显的群体差异;而后三者的注意瞬脱并没有显著差异。
通过测查发现,两种注意类型的射击运动员和普通体育大学生的注意瞬脱特征同国外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而乒乓球运动员注意瞬脱特征则与之有非常显著的群体差异。
后来研究者李永瑞和张厚粲又对女子足球运动员和普通体育女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女子足球运动员的注意瞬脱程度比普通体育女大学生的要轻得多。
刘建国采用“BT-LYR注意能力测试软件(1.0 版)”对高水平散打运动员、一般水平散打运动员的注意瞬脱现象检测发现,前者的注意瞬脱程度较后者轻并且持续时间短,两者所经历的注意瞬脱程度区间完全不同;另外,他还比较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注意瞬脱现象,揭示了这些群体间的注意瞬脱现象的显著差异。
通过对运动员的注意瞬脱情况的了解,可以对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的定向及训练的经济性等方面提供帮助,从而可以节省时间、物力等有限资源的浪费。
胡海鹰,王小春以对抗性项目运动员参加竞技比赛过程中出现注意瞬脱现象为切入点,以注意相关理论模型为依据,分析与探讨对抗性项目运动员参加竞技比赛过程中注意瞬脱现象的行为特征,为教练员提高指导绩效提供帮助和支持。
结果表明,对抗性项目运动员参加竞技比赛时出现注意瞬脱时间点晚,持续时间短,并且对注意瞬脱的认知加工具有“节省化”的特点,对刺激注意的延长时间所用的心理资源占用量相对较低。
这些特征提示,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改变注意瞬脱出现的时间点、减少注意瞬脱持续的时间以及减轻注意瞬脱的程度,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注意转换能力,促进运动员所掌握技术、战术的稳定发挥是十分必要的。
肖随龙,徐鹤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验法,对优秀健美操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注意瞬脱现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比普通大学生的注意瞬脱程度明显,但两者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注意瞬脱持续时间均为945 ms ;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注意瞬脱程度较普通大学生对象要轻,持续时间短(540ms) ;经历了中度注意瞬脱、轻度注意瞬脱、轻微注意瞬脱和注意无瞬脱4个等级,表现出了该项目特征,其结果告诉我们应根据该项目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把注意瞬脱作为选材指标。
3.尚未解释的问题注意瞬脱之所以得到广泛的研究一方面是因为它主要与注意的时间维度有关另一方面也在于它与意识的神经相关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在物理刺激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为什么有时候能够报告T2而有时候不能报告T2 功能核磁共振的研究主要是比较两者神经相关的差异确定与可报告性相关的脑区而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主要是探索这种差异产生的时间过程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结果初步揭示了注意瞬脱的神经机制但是还有一些问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解决。
4.1 控制能力与注意瞬脱的关系在RSVP范式中,被试要很好的完成任务就必须将注意首先集中在T1上,然后迅速转移注意到T2上,所以可以认为注意瞬脱反映了个体在时间维度上分配注意和迅速转移注意的能力,即一种控制注意的能力。
国内的李明瑞等人的比较了女足运动员和一般女大学生在注意瞬脱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女足运动员的瞬脱期和幅度较小。
他们认为由于女足运动员经过特殊的训练,所以她们控制注意的能力增强,说明控制能力与注意瞬脱存在负相关。
关于阅读困难个体的研究则得出了不一致的结果。
一般认为阅读困难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控制注意能力上的缺陷,Hari 等人发现阅读困难被试的瞬脱期更长,而Lacroixa等人发现阅读困难被试的瞬脱期则比正常人短一些,要解释这些不一致的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4.2 自上而下的加工机制和自下而上加工机制的是否存在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加工机制,在人类面对外界的大量信息,有些信息由于其突显的特征会吸引我们的注意,然后被我们意识到,在注意的机制理论中这些信息被划为刺激驱动的过程,涉及到的是自下而上的加工机制;还存在另外一种加工机制即自上而下的加工,这种加工机制带有我们主观的成分在内,它取决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和要求,信息从高级向低级中心的流动这个过程是目标驱动的过程,它的发起者是我们自己,有意识的进行了注意的转移。
注意瞬脱作为人类视觉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功能盲,以往研究着眼于对其神经机制、干扰物影响、理论解释等的角度来进行的,其中也有对其认知加工机制的研究,但很少,没有专门的针对性的研究,更是对自上而下加工机制的存在与否观点不一,其神经机制的研究,即涉及到的大脑活动区域的研究表明此种加工机制是存在的,但也有研究认为对T1 的加工导致在刺激选择过程中此种加工机制的缺失。
针对在注意瞬脱研究中其加工机制仍存在的质疑。
4.3 并行加工向系列加工转换的问题如果T2紧跟着T1出现(T2在Lag1位置上),两个目标刺激的报告率几乎相同,T2报告率只有很小的降低,而且被试经常先报告T2。
这说明虽然被试能够加工两个目标刺激,但是被试不能很好的加工目标刺激的顺序。
国内的张侃等人利用这个现象研究了序列加工和并行加工的问题。
他们的实验发现如果两个目标之间没有干扰刺激的呈现那么被试可以实现对两个目标刺激的并行加工,如果两个目标之间有一个干扰刺激那么两个目标只能是序列加工。
这个结果与神经机制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Kessler 等人发现当两个目标相继呈现时,两个目标的波在左颞顶联合区(Left temporal parietal conjunction )混合在一起,但是在额叶和右侧的颞顶区则有不同的峰点。
他们认为左颞顶区可以同时加工两个目标,但是额叶和右侧颞顶区的加工只能是序列加工的。
这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并行加工是怎样转换为序列加工的?4.4 Lag 1的特殊现象Potter等人最近的语义启动实验表明在SOA小于100ms 的情况下,T2启动T1。
这证明了T2先于T1得到加工。
Kessler 等人利用MEG (magneto -encephalography )做的研究也发现了反映T2加工的峰点比T1出现的早。
这些研究提示在较短时间间隔的情况下,T2的加工要早于T1的加工。
怎样解释这个结果?一般的解释是由于两者的并行加工产生了竞争,但是都未能解释为什么这个竞争的结果是把T2的加工提前了。
在上述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中,我选取了第二个问题进行研究。
人类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但自身存在的一些生理极限是不可克服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能改善,使其为我们服务。
对注意瞬脱现象的研究为我们更好更深入的了解意识提供理论基础,从而有利于深入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本质。
从时间维度对注意瞬脱进行的研究,以及对其内部加工机制的揭示,能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注意的实质提供有利条件,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个注意的研究水平,完善注意瞬脱的理论,对注意瞬脱的今后的更多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在运动领域对注意瞬脱研究的实际意义关键在于它对特殊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的提高以及特异群体的特征研究上。
通过对不同特征的运动员的注意瞬脱程度进行研究,了解他们的瞬脱程度,掌握他们做出反应的关键时间,提高他们的注意转换能力都有帮助,也为训练员或教练的平日训练提供借鉴,也能达到节省人力物力资源的目的。
4.实验设计本研究分别设计了外源性线索和内源性线索,都采用经典的快速系列视觉呈现技术对注意瞬脱现象加工机制进行研究。
两个实验的具体设计如下:5.研究反思5.1线索的有效性对注意瞬脱的影响现有的研究对注意瞬脱现象的加工机制一直存在争论,对其的理论解释也没有一致的结论,因此本研究专门把加工机制放到一个研究中,并利用注意的线索范式在研究中分别设计外源性线索和内源性线索进行研究。
但是在有线索实验的设计还存在缺陷,如线索的有效性对于注意瞬脱现象的影响没有考虑在内。
5.2短时记忆对注意瞬脱的影响对注意瞬脱的研究中我们也能发现它与短时记忆存在一定的联系,虽然在阅读文献资料的时候已经注意到短时记忆对注意瞬脱的影响,但是在本研究设计中没有涉及到的,这也是注意瞬脱理论解释的一个有待深入探究的方面,如果能结合这两个方面共同研究,对于揭示注意瞬脱现象会有更全面的认识。
总之,注意瞬脱现象是人类生理极限的限制的一种表现,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先天缺陷,我们只有改善而无法避免,对其存在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也毋庸置疑,我们只有完善对其的研究提高其对人类的现实意义让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6.注意瞬脱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理论得到完善,我们才能自如的将其应用在实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