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树脂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08.33 KB
- 文档页数:6
紫外光固化涂料以其固化速度快、节能、生产效率高、涂层性能好等优点 , 近 20 多年来获得广泛应用[ 1 ~ 3 ] 。
但随着紫外光固化涂料的迅猛发展 , 其自身的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 如反应性稀释单体及其他多官能丙烯酸酯 (MFAs) 等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 组分 , 对环境及人体健康有一定的损害[ 4 ] ; 有些光引发剂的分解产物不符合环保要求 , 带来卫生、安全隐患并影响固化膜的使用性能 , 所以迄今为止没有一项 UV 光固化涂料产品得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的许可。
虽然单纯采用官能化低聚物可配制出 100 % 固含量的光固化涂料 , 以消除 VOC 的影响 , 但由于其粘度对分子量的依赖关系 ,体系粘度太大 , 且难以调节和控制 , 故 100 % 固含量的光固化涂料在性能和使用上都受到很大限制。
所以 ,UV 光固化涂料技术的总的发展趋势是以水代替反应性稀释剂。
水性光固化涂料继承和发展了传统 UV 固化技术和水性涂料技术的许多优点 , 诸如低成本、低粘度、良好的涂布适应性、设备易于清洗、无毒性、无刺激性、不燃性等。
由于水性 UV 固化体系的优点突出 , 近十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 [ 5 ,6 ] , 目前已有不少产品面世 [ 7 ,8 ] 。
1 水性光固化涂料的特点与传统的溶剂型 UV 光固化涂料技术相比 , 水性光固化涂料主要有如下优点 :不必借助活性稀释剂来调节粘度 , 可解决 VOC 及毒性、刺激性的问题 ; 易于得到光固化前的无粘性干膜 , 尤其对以中、高分子量聚合物为基料的涂料 , 保证了固化膜的光洁度 , 简化了防尘操作 ; 可降低固化膜的收缩率 , 尤其对以中、低分子量聚合物为基料的体系 , 有利于提高固化膜对底材的附着性 ; 可得到薄膜型固化膜 ; 固化前干膜的机械刮伤易于修补 ; 可用水或增稠剂方便地控制流变性 , 便于喷涂 ; 设备、容器等易于清洗 ; 降低了涂料的易燃性。
聚氨酯丙烯酸酯封端与解封特性及其UV-湿气双固化性能研究1. 背景介绍聚氨酯丙烯酸酯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化学材料,其在基础化学原料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它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耐候性、耐酸碱性、耐水性以及良好的附着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涂料、胶粘剂、密封胶、磷酸酯泡沫塑料等领域。
PUA材料的固化性能对其应用性能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影响。
封端是指在PUA固化过程中,通过对反应官能团进行封闭处理,来改善其固化性能。
通常采用含有酸酐、异丁酸酯或甲酰胺类物质来进行封端处理。
而解封则是指在需要PUA材料重新固化时,通过去除封端物质,从而使PUA重新呈现出活性基团的过程。
在实际应用中,PUA材料的固化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光固化和湿气固化是两种常见的固化技术。
光固化是通过紫外光照射来激发材料中的光引发剂,从而引发固化反应。
而湿气固化是指在PUA材料中引入含有水分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固化。
对PUA材料的封端与解封特性以及其UV-湿气双固化性能进行研究,对于提高PUA材料的实际应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封端与解封特性进行研究,探讨其对PUA固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UV-湿气双固化性能的测试,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为PUA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3. 研究方法3.1 实验材料实验所使用的PUA材料为工业生产的常见PUA产品,其化学结构为聚氨酯丙烯酸酯。
封端剂和解封剂分别选取了市面上常见的酸酐和异丁酸酯。
3.2 实验设计首先通过对PUA材料进行不同封端处理,包括不同封端剂种类和浓度的处理,然后观察PUA材料的封端效果。
之后,通过将处理后的PUA材料进行UV-固化和湿气固化实验,以评估其双固化性能。
- 封端效果的测试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技术对不同封端处理的PUA材料进行分析,评估封端效果。
- UV-固化实验将不同封端处理的PUA样品进行UV-固化实验,观察固化速度和固化度。
水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与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水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与改性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水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是一种具有高固化速率、高耐热性和高耐化学性的新型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精密机械、木制家具等领域。
在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水性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目前,水性聚氨酯和水性丙烯酸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水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
本课题旨在通过制备和改性水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探究其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为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二、研究内容:1、制备水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2、研究改性方法,比较不同改性方法对材料性质的影响;3、对材料进行表征,包括FTIR、NMR、GPC、DSC、TGA和热重分析等;4、测试材料的固化速率、硬度、耐热性和耐化学性等性质;5、探究材料在电子、精密机械、木制家具等领域的应用。
三、研究方法:1、制备水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采用原位聚合法;2、改性方法包括改变聚合物结构、添加改性剂等;3、对材料进行表征,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谱仪(NMR)、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差式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热重分析-质谱联用仪(TGA-MS)和元素分析仪等;4、测试材料性质,包括固化速率、硬度、耐热性和耐化学性等;5、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材料形貌,分析材料应用性能。
四、研究预期成果:1、成功制备水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2、探究改性方法对材料性质的影响;3、明确材料结构与性质的关系;4、为材料在电子、精密机械、木制家具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五、研究进度安排:1、第一年:制备水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进行表征和性质测试,并初步探究改性方法;2、第二年:深入研究改性方法,比较不同改性方法对材料性质的影响,并对材料进行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分析;3、第三年:对材料进行应用性能测试,并撰写论文及申请专利。
双键可控紫外光固化超支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与表征徐朝华;陈婵;孙宁;李珩;李亦彪【摘要】以甘油为核,二乙醇胺( DEOA)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 IPDI)为原料,合成了含6个端羟基的加核型超支化聚氨酯( HBPU-OH),再通过加入IPDI和丙烯酸羟乙酯( HEA)等原料引入聚氨酯基团和丙烯酸双键,制备出加核型双键数目可调的紫外光( UV)固化超支化聚氨酯丙烯酸树脂( HBPUA).用傅里叶交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表征了HBPUA的结构,用示差扫描量热仪和热重分析仪研究了HBPUA 的热性能.结果表明,合成了超支化结构的HBPUA; HBPUA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67.8℃,低于HBPU-OH的Tg(110.0℃),这是由于HEA的引入增加了分子的柔性;HBPU-OH和HBPUA的热分解均出现3个阶段.%The hyperbranched polyurethane with six hydroxyl-terminated groups( HBPU-OH) was synthesized by glycerol as the core and diethanolamine ( DEOA ) , isophorone diisocyanate ( IPDI ) as the branched monomer. Through further reacting with the half adduct of isocyanate-hydroxyethylacrylate( IPDI-HEA) , the obtained HBPU-OH was transformed into the UV-curable hyperbranched polyurethane acrylate ( HBPUA ) , where the number of acrylic double bonds is adjustable. Th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 13 C NMR )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HBPUA and HBPU-OH. The results show that HBPUA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The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DSC) analyses indicate that displays the temperature of glass transition( Tg=67. 8 ℃) of HBPUA is lower than the Tg(110. 0 ℃) of HBPU-O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introducing ofhydroxyethyl acrylate. Furthermore, the 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sis( TG) results show that both of the HBPU-OH and HBPUA have similar three-stage decomposition process.【期刊名称】《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年(卷),期】2016(037)006【总页数】5页(P1224-1228)【关键词】紫外光固化;加核型超支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双键可控【作者】徐朝华;陈婵;孙宁;李珩;李亦彪【作者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材料技术系,江门529090;五邑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江门529020;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材料技术系,江门529090; 五邑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江门529020;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材料技术系,江门529090;五邑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江门529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31;TQ323.8超支化聚氨酯丙烯酸树脂(HBPUA)是末端带有双键的超支化聚氨酯, 而紫外光(UV)固化超支化聚氨酯丙烯酸树脂结合了UV固化技术、超支化聚合物、聚氨酯树脂及丙烯酸树脂等的优点而备受关注[1~4], 具有固化速度快、涂膜性能好及环境污染小等特点, 广泛应用于涂料、热固性树脂、高分子催化剂及生物医药等领域[5~10]. 其制备方法有2种: 一种是先直接合成出超支化聚氨酯, 再用双键对其进行改性, 但接枝的氨基甲酸酯键数量较少[11], 不能充分体现出聚氨酯的优异性能, 同时由于其结构特性, 柔韧性和附着力还有待提高; 另外一种方法是先制备出含有扩链剂的超支化聚氨酯, 其目的在于增加软段碳链从而改变柔韧性, 再与丙烯酸酯类反应引入双键, 制备出含有较多氨基甲酸酯键和较多双键及不同长度柔性链的UV固化HBPUA[12], 但其分子结构和双键数目不可调控, 而HBPUA的分子大小和双键数目对树脂的综合性能影响很大[13~15]. 本文以甘油为核,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二乙醇胺(DEOA)为原料, 合成了含6个端羟基的加核型超支化聚氨酯(HBPU-OH), 以半加成产物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丙烯酸羟乙酯(IPDI-HEA)对其进行改性, 制备出双键数目可调控的HBPUA, 并对其分子结构、热稳定性能及光固化速率进行了研究.1.1 试剂与仪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 工业品, 拜耳公司; 甘油、无水碳酸钠(Na2CO3)和二乙醇胺(DEOA), 分析纯, 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DL)和对甲氧基苯酚(MEHQ), 分析纯, 日本三菱丽阳化学公司; 二正丁胺(DBA)和丙烯酸羟乙酯(HEA), 工业品, 日本三菱丽阳化学公司; 盐酸(HCl)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 分析纯, 广州化学试剂厂, 使用前用4A分子筛浸泡48 h后减压蒸馏. Netzsch TG 209F3型热重分析(TG)仪, 德国Netzsch公司, N2气保护, 升温速率5 ℃/min, 测试温度范围为室温至600 ℃; Netzsch DSC 200F3型示差扫描量热(DSC)仪, 德国Netzsch公司, N2气氛保护, 升温速率10 ℃/min, 测试温度范围为-20~160 ℃; Nicolet 550 Ⅱ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 美国Nicolet公司, KBr压片法; Bruker DRX-400型核磁共振(13C NMR)仪, 瑞士Bruker公司, 四甲基硅烷(TMS)为内标, 二甲基亚砜(DMSO)为溶剂; 反应过程中体系的NCO值用二丁胺法测定.1.2 HBPU和HBPUA的合成合成路线如Scheme 1和Scheme 2所示. 在N2气保护下, 在500 mL四口烧瓶中加入66.69 g IPDI及等质量的DMF, 加入0.11 g DBTDL, 于40 ℃用恒压滴液漏斗滴加9.21 g甘油, 以二正丁胺法监测体系中NCO的变化, 每20 min测量一次NCO值, 达到理论值(16.60%)后得到A3; 然后降温至5 ℃, 用恒压滴液漏斗滴加31.54 g DEOA; 滴加完毕后升温至40 ℃, 每20 min测量一次NCO值, 直至NCO值恒定, 停止反应, 无色透明液体经水洗, 分离, 干燥, 得到白色粉末状HBPU-OH.在四口烧瓶中加入66.59 g IPDI, 等质量的DMF和0.11 g DBTDL, 于40 ℃下滴加34.84 g HEA和 0.08 g MEHQ, 每20 min测量一次NCO值, 达到理论值(12.41%), 得到带一个端NCO和端双键的IPDI-HEA中间体.计算IPDI-HEA中间体中的—NCO含量, 在N2气保护下, 按等摩尔—OH加入HBPU-OH, 加入总质量0.08%的DBTDL, 于70 ℃反应, 每20 min测量一次NCO值, 至NCO值小于0.1%. 用二正丁胺封端, 得到淡黄色液体. 经分离、提纯和干燥, 得到白色粉末状HBPUA. 在实验过程中, 通过调整HBPU-OH的加入量调节产物的双键数量, 如与扩链剂新戊二醇(NPG)反应可以制备含3个端羟基和3个扩链剂的超支化聚氨酯, 随着HBPU-OH加入量的增加, 产物分子中双键数目相应减少.NCO值计算公式如下:式中:V0为空白实验滴定时所消耗的HCl体积(mL);V1为取样滴定时所消耗的HCl 体积(mL);cHCl是实验中HCl的浓度(mol/L);m为取样质量(g);δ为样品的固含量,δ=m固/m总.1.3 UV固化实验用乙醇与醋酸丁酯混合溶剂溶解HBPUA, 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引发剂Irgacure1173, 混合均匀后, 参照GB1727-1992方法, 使用漆膜刮涂器(75 μm)将混合物均匀涂覆于铁板上, 于60 ℃预处理5 min, 制成一定厚度的薄膜, 室温下采用1 kW 的紫外灯照射进行固化.2.1 分子结构表征图1为合成的HBPU-OH和HBPUA的FTIR谱图. 由图1可知, 3394 cm-1处的宽吸收峰为强的—OH缔合峰, 表明产物中含有大量羟基; 1706, 1631及1504 cm-1处的吸收峰分别为—NHCOO—中的羰基(—CO)振动吸收峰、—NHCON—中的—CO振动吸收峰及胺基(—NH)的弯曲振动吸收峰, 表明产物中有氨基甲酸酯键的生成; 1404和809 cm-1处的吸收峰分别为HEA中C—H基团的面内和面外弯曲振动吸收峰, 1195 cm-1处为HEA中—OCH2CH2O—的—C—O—振动吸收峰, 图1中2260 cm-1处没有特征峰, 说明IPDI中的异氰酸酯基团(—NCO)完全反应. 以上结果表明, HEA已接入HBPU中.图2给出HBPUA的13C NMR谱图. 其中δ39.22处为DMSO-d6的吸收峰,δ155.18~157.06和δ162.40处分别为氨基甲酸酯中羰基(—CO)和酯基的吸收峰,δ127.88和131.64处为HEA双键的(—CHCH2)的吸收峰,δ54.26~41.10和δ36.28~13.80处为—CH2的吸收峰,δ62.85处是支化单元(D)中C原子的吸收峰,δ61.52和61.66处分别为端基单元(T)和线性单元(L)的C原子吸收峰[16,17], 表明合成的HBPUA具有超支化结构.2.2 玻璃化转变温度图3给出HBPU-OH 和HBPUA的DSC曲线. 分子链的柔性, 分子量大小及支化点和末端基团等因素影响超支化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18]. 末端基团的极性对Tg的影响大于分子量的影响, 尤其是末端的极性官能团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对Tg的影响较大. 由图3可知, HBPU-OH的Tg为110.0 ℃, HBPUA的Tg仅为67.8 ℃. 这是因为HBPU-OH的末端基团是强极性的—OH基团, 大量的—OH在末端形成氢键, HBPUA虽然分子量比HBPU-OH大, 但末端的双键基团的极性较弱, 且丙烯酸羟乙酯为软单体,Tg较低[19], 从而导致HBPUA的Tg降低.2.3 热重分析图4给出了HBPU-OH和HBPUA的TG谱图. 由图4可知, HBPU-OH和HBPUA的整体分解行为相似, 均为3个阶段, 分别为170~250 ℃, 250~370 ℃和370~500 ℃. 170~250 ℃之间主要为碳链的断裂, 250~370 ℃之间主要是氨基甲酸酯键的断裂, 370~500 ℃之间主要是脲基键的断裂[20]; 从250 ℃开始, HBPU-OH和HBPUA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分解历程, HBPUA分解温度较HBPU-OH提高, 这是由于双键的引入在热引发下产生了交联结构, 耐热性能提高.2.4 UV固化将HBPUA用乙醇与醋酸丁酯混合溶剂溶解后, 加入1%的引发剂Irgacure1173, 混合均匀后, 室温下放于UV 固化机上, 采用1 kW 的紫外灯固化一段时间, 观察固化情况. 结果表明, HBPUA可以进行紫外光固化, 较好的固化时间为15 s.以甘油为核, IPDI和DEOA为原料, 与 IPDI 和HEA合成的IPDI-HEA中间体反应, 制备出加核型双键数目可调UV固化HBPUA. 结果表明, 合成了HBPU-OH, 将HEA接入HBPU-OH中制备出超支化结构的HBPUA; 光固化实验说明HBPUA能够进行交联固化反应. TG和DSC测试结果表明, HBPU-OH和HBPUA热分解历程相似, 均有3个热分解温度阶段, HBPUA的Tg比HBPU-OH的低.†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China(Nos.51302107, 21302146),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No.2015A030313804),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ning Project of Guangdong Province,China(Nos.2015A010105036, 2012A090300004), the Training Programme Foundation for Outstanding Young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Nos.YQ2015225, YQ2015226)an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ning Project of Jiangmen, Guangdong, China(No.[2013]186).【相关文献】[1] Wang L., Ji S. L., Wang N. X., Zhang R., Zhang G. J., Li J. R.,JournalofMembraneScience, 2014, 452(15), 143—151[2] Cheng G., Greenland B. W., Lampard C., Williams N., Bahra M. S., HayesW.,ProgressinOrganicCoatings, 2014, 77(10), 1516—1522[3] Wu W. B., Tang R. L., Li Q. Q., Li Z.,Chem.Soc.Rev., 2015, 44(12), 3997—4022[4] Xu C. X, Chen H. X, Xie A. D, Chen H. L, Zhou Y., Li Y. J., Yang M.H.,ProgressinOrganicCoatings, 2016, 92(3), 73—79[5] Stephenson C. J., McInnis J. P., Chen C., Weberski M. P., Alessandro M., Delferro M., Marks T. J.,ACSCatal., 2014, 4(3), 999—1003[6] Glaffig M., Palitzsch B., Hartmann S., Christoph S., Lutz N., Bastian G., Edgar S., HolgerF., Horst K.,Chemistry-AEuropeanJournal, 2014, 20(15), 4232—4236[7] Chen L., Wu G., Huang C., Wang J. H.,Chem.J.ChineseUniversities, 2014, 35(4), 853—857(陈龙, 吴刚, 黄超, 王佳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4, 35(4), 853—857)[8] Feng C. Y., Sun N., Jiang S. H., Li Y. B., Cheng J., Zhu Z. W.,Chem.Ind.Eng.Prog., 2013, 32(5), 1086—1090(冯春云, 孙宁, 姜少华, 李亦彪, 程建, 朱章卫. 化工进展, 2013, 32(5), 1086—1090)[9] Gogoi S., Karak N.,ACSSustainableChem.Eng., 2014, 2(12), 2730—2738[10] Kantheti S., Narayan R., Raju K. V. S. N.,Ind.Eng.Chem.Res., 2014, 53(20), 8357—8365[11] Gao Q. Z., Li H. Q., Zeng X. R.,JournalofCoatingsTechnologyandResearch, 2011, 8(1), 61—66[12] Xu Z. H., Yin S., Sun N., Li H., Jiang S. H., Li Y. B, ChengJ.,J.Chem.Eng.ChineseUniversities, 2014, 28(1), 156—164(徐朝华, 尹顺, 孙宁, 李珩, 姜少华, 李亦彪, 程建.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4, 28(1), 156—164)[13] Zhang L. Y., Jiao Q. Z., Zhao Y., Zhou M. J., Feng W., Ge Y. R.,ActaChimicaSinica, 2011, 69(17), 2031—2038(张林雅, 矫庆泽, 赵芸, 周明吉, 冯薇, 葛艳蕊. 化学学报, 2011, 69(17), 2031—2038)[14] Mishra A. K., Narayan R., Raju K. V. S. N., Aminabhavi T.M.,ProgressinOrganicCoatings, 2015, 74(1), 134—141[15] Mahapatra S. S., Ramasamy M. S., Yoo H. J., Cho J. W.,RSCAdv., 2014, 4(29), 15146—15153[16] Abdelrehim M., Komber H. J., Langenwalter J., Voit B., BruchmannB.,JournalofPolymerSciencePartA:PolymerChemistry, 2004, 42(12), 3062—3081[17] Sun N., Liu Y. H., Tong Z.,Chem.J.ChineseUniversities, 2011, 32(7), 1639—1644( 孙宁, 柳宇航, 童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1, 32(7), 1639—1644)[18] Han W. S., Lin B. P., Zhou Y. D., Song J. G.,PolymerBulletin, 2012, 68(3), 729—743[19] Masato S., Atsuhiko I., Takeo S.,Macromol, 1992, 25(25), 7071—7072[20] Erickson K. L.,Therm.Anal.Calorim, 2007, 89(2), 427—440。
丙烯酸酯光固化改性树脂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摘要:丙烯酸酯是由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或其衍生物(包括酰胺、丙烯酸、乙烯、乙烯、丁二烯和其他乙烯单体)聚合而成的,具体取决于这些添加剂的类型、性能和用途,选择不同结构的合成单体并修改产品配方,自2018年实施环境税以来,为军事工业、食品和其他领域合成了各种结构稳定的丙烯酸聚合物,从而加强了绿色塑料的生产和使用。
基于此,对丙烯酸酯光固化改性树脂及其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氨基丙烯酸;羟基丙烯酸;光固化引言近年来,紫外(UV)颜色受到了快速寿命、环境保护、挥发性有机物和低能耗的广泛关注,紫外表面处理通常由光催化剂、活性离心作用、助剂和光合作用组成,其中光油是膜的主要材料,对涂层性能有很大影响,是目前最常用的环氧丙烯酸酯(EA)材料,具有高强度、高亮度、高耐热性和耐化学药剂的特性,在紫外光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1主要原材料树脂1(标准双酚a-环氧丙烯酸B-113)、树脂2(改性双酚a-环氧丙烯酸B-165)、树脂3(改性双酚a-环氧丙烯酸B-163)、树脂4(特殊氨基双酚a-环氧丙烯酸B-168G),四种聚合物均使用20%(质量分数相同)三氧化二苯甲酰(TPGDA)、广东理工大学有限公司双酚a-环氧丙烯腈改性材料为了稀释合成B-165所用的肌酐,芳香肌酐改性双酚a环氧丙烯酸B-163与丙烯酸和肌酐反应,然后与双酚a和环氧丙烯酸反应得到改性双酚a和环氧丙烯酸,并加入20% TPGDA用于合成B-163时的肌酐中,无氯脂是特殊的氨基双酚a,环氧B-168G与丙烯酸和肌酐反应,然后再与双酚A环氧反应,后与特殊胺结构化合物键接,得到特殊胺改性双酚A型环氧丙烯酸酯树脂,添加20%的TPGDA进行稀释;B-168G树脂合成过程中所用的酸酐为脂肪族酸酐。
2氨基丙烯酸树脂改性聚氨酯环氧丙烯酸酯(PUA)是另一种较重要的光合作用低聚聚合物,聚氰酸酯,B-羟乙基丙烯酸酯等。
聚氨酯丙烯酸酯封端与解封特性及其UV-湿气双固化性能研究
一、聚氨酯丙烯酸酯封端与解封特性研究
1.1 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组成及其特性
聚氨酯丙烯酸酯是一种具有双重官能团的高分子材料,其主要由聚氨酯基团和丙烯酸酯基团组成。
聚氨酯基团具有柔韧性和耐磨性,而丙烯酸酯基团具有较好的光固化性能和耐候性能。
聚氨酯丙烯酸酯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广泛应用于涂料、胶黏剂、密封胶等领域。
1.2 封端与解封特性研究
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封端与解封特性对其应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通过实验探讨了不同封端反应条件下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封端效果,通过对材料表面形貌和化学结构的分析,确定了最佳的封端反应条件。
还通过对不同解封条件下材料性能的测试,探讨了不同解封条件对聚氨酯丙烯酸酯性能的影响,为其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二、UV-湿气双固化性能研究
2.1 UV-湿气双固化的原理
UV-湿气双固化是一种新型的固化方式,通过紫外线和湿气共同作用,使材料在短时间内快速固化。
这种固化方式具有固化速度快、固化效果好、固化条件宽松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研究通过实验探讨了聚氨酯丙烯酸酯在UV-湿气双固化条件下的固化性能,通过对不同固化条件下材料性能的测试,分析了影响固化效果的主要因素,并找出了最佳的固化条件。
还对固化后的材料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固化机理和固化效果,为该固化方式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本研究通过对聚氨酯丙烯酸酯封端与解封特性以及其UV-湿气双固化性能的研究,为该材料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为其在涂料、胶黏剂、密封胶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也为多功能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