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设计-70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明朝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
朱元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从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小小放牛郎,一步步地走向一个帝国的统治者,这其中的原因必定有其本身所固有的能力以及天赋,还包括当时的时局。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成就帝业的?朱元璋和他的子孙又是如何巩固帝业的?二、新课讲授(一)明朝的建立1.材料展示:材料一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开始滥发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材料二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在至正四年(1344年)接连决口,洪涝成灾,元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
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却又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66页,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都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都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及传统的黑板板书。
附一:朱元璋强化皇权简表
措施作用
影响
改革官制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设锦衣卫加强了对臣民的监视,强化了皇权。
八股取士
禁锢思想,扼杀人才,维
护皇权,对中国思想文化、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了
严重阻碍
加强了皇权,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
为经济的发展创造
了有利的环境;但也给明朝的统治埋
下了危机,更让社
会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附二:本课结构示意图
明
朝的统治
五、板书设计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一、建立明朝
1.时间:1368年
2.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3.都城:应天府(今南京)
二、强化皇权
1.全面改革官制
(1)中央:废丞相,撤中书,升六部,设五府;
(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封诸子
2.设立锦衣卫
3.改革科举制度——八股取士
三、经济发展
1.农业:从南美洲引进新品种
2.手工业:
(1)纺织业:棉花种植业推向北方;苏州是丝织业的中心(2)制瓷业:景德镇是制瓷中心
3.商业:
(1)两大商业城市:南京和北京
(2)两大商帮:晋商和徽商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时练相关作业。
2.复习14课内容,预习15课。
3.归纳丞相制度和科举制度的演变。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朝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
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2)、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3)、识读《明朝疆域图》、《举子看榜图》和有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4)、播放微课小视频,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教学难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来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导学法、讲授法、图示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阅读课文、史实,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凤阳花鼓>>里最知名的唱段“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然后向学生提问:凤阳花鼓里的朱皇帝指的是哪一位皇帝?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朱元璋。
二、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教师:展示教材66页的朱元璋像,接着展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第66页第一自然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并能简单复述明朝的建立情况。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另一版本的朱洪武图像)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
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答案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教师讲述交通工具革新的原因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 朱元璋强化皇权(一)原因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
(多媒体链接胡惟庸、蓝玉案的故事)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二)措施1.(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总结结果: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解读史料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明朝前期,明太祖和明成祖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明朝经济在前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此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好奇、好问的天性,喜欢直观有趣的史实。
但是他们掌握的历史知识比较少,逻辑思维尚待发展。
因此,他们难以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难以透过复杂的历史现象找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观点结论。
因此,在课堂上要贴近他们的实际状况,创设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情境,以吸引他们的目光,引导他们去探索历史的奥秘。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历史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道元朝灭亡、明朝建立的史实。
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
通过分析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探讨其利弊,逐步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认识到朱元璋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方面有利于皇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专制制度是明王朝政治腐败的根源,并最终导致明王朝的覆亡。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难点:八股取士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小活动:猜猜他是谁?出身贫农,从小就是一个放牛娃;为了活命被迫剃度为僧;因为闹饥荒,被迫云游化缘;为了改善生活,参加起义军造反;造反成功,当上了皇帝。
以小活动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和教学主题中。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军权的措施【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______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2.(1)地方:取消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
(2)中央:①废除_______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________负责。
②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__________。
(3)厂卫制度: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______时期成立东厂。
3.(1)明朝提倡__________。
(2)科举考试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答卷被称为“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
4.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________、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5.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6.北京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如晋商、徽商。
二、合作探究归纳明太祖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
说说你认为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三、练习巩固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阳2.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A.元朝B.明朝C.清朝D.宋朝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A.东厂B.西厂C.锦衣卫D.内阁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A.诗赋B.三通四史C.前四史D.四书五经5.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A.西域B.西洋C.东洋D.南美洲6.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A.洛阳和长安B.开封和临安C.北京和南京D.北京和洛阳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14课明朝的统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的建立过程及其初期统治的特点;2.掌握明朝的统治政策和法制;3.了解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对后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1.明朝统治及其政策;2.明朝社会经济发展。
教学难点明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和科举制度的实施。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先分别问一些学生关于明朝的了解,借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的;2.以两个问题式的小组讨论或自由讨论方式,让学生们猜测此次学习主要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思考与注意力。
二、呈现新课1.结合教材图片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和第二部分“明朝初期的统治”,领会明朝的建立过程及其初期统治的特点;2.了解明朝统治政策及其法制,包括地方行政体制、兵制,重要法律等,并区分明朝统治的特点与先前的改革;3.突显明朝的史观,探究李贽《历代经传文编》对于明初的史观影响。
三、巩固新课1.听取小组合作的学生谈谈所学的几个方面,如明朝建立、统治政策等,并及时纠正;2.组织学生们回答教材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称明朝为“明”、明初改革的成败原因等;3.让学生再次阅读第三部分“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了解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对后来的影响。
四、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卷》等相关著作,为此,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查阅复制。
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使学生对明朝的统治及其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认识其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后来的影响。
在导入新课环节,可以通过问题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此次学习的目的。
在呈现新课环节中,对于比较重要的概念或政策,要进行重点解释;在巩固新课环节,教师应该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回答问题;在拓展阅读环节,可以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书籍加深印象。
明朝的统治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明朝时期经济的发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了解明朝时期的发展。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知道明朝的建立、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等史实。
2.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3.认识到明朝皇权的强化,既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弱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方法观察法阅读法小组讨论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图片:《朱元璋像》。
2.影视作品:“明朝初期”相关视频。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展示《朱元璋像》,介绍朱元璋的身世。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之后他领导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通过他的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1.说出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
2.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了什么措施?3.明朝科举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4.说出明朝经济发展的概况。
三、学习任务一明朝的建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明朝建立的背景是什么?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66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设计意图】通过以教材为材料,增强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通过勾画关键词,学生真正理解其含义。
四、学习任务二朱元璋强化皇权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67—P68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第一篇内容标准1.知道明朝的建立。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知道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内容,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2.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问题教学法。
【课时】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道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戏唱段这位被凤阳花鼓广为传唱的朱皇帝,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人公,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巩固统治,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学生答: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师引导:在众多农民起义队伍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起来,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朱元璋。
生阅读课本66页相关史事。
2.明朝的建立学生归纳明朝建立的史实。
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生阅读课本67页《明朝疆域图(1433年)》,了解明朝疆域辽阔。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一)政治方面:全面改革官制【合作探究】出示材料“胡惟庸案”问题:丞相制度创于何时?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朱元璋改革行政机构的措施有哪些?改革行政机构后有什么作用?1.生阅读课本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清代的史学家赵翼教师:大家知道材料所指何人吗?教师:朱元璋正式这样一个人||,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但无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色彩”的人||。
那么他究竟在明朝的历史上写下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重温明朝的历史||,去了解一下吧||。
说明:通过材料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近历史与他们的(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风雨飘摇||,建大业展示:元朝末年||,蒙古统治集团分裂||,朝廷内部夺权斗争异常惨烈||,使得元帝国变得摇摇欲坠;而连续出现的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崩溃以及等级制度||,更成为农民揭竿而起直接原因||。
于是||,元朝的灭亡便不可避免了||。
这样||,1351年||,刘福通领导农民在颖州暴动||,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在十几年的反抗斗争中||,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逐渐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1367年||,朱元璋发布讨元文告||,派将军徐达率兵向北进取中原||,次年攻占元大都||,元顺帝妥欢帖木尔被迫逃往蒙古草原||。
教师:根据材料总结元朝末年||,社会状况如何?教师总结过渡:政治腐败||,沉重的徭役负担和统治阶级的疯狂经济掠夺||,使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加上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以至于整个社会发生大崩溃||。
那么这个时候谁能顺应历史结束这种混乱的局面呢?展示:政权: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
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
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思考: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人?2.材料二中是什么原因让宋濂吓出一身冷汗?3.锦衣卫的职能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教师:皇帝高坐朝堂||,却对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使明朝专制主义空前加强了||。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主要内容涵盖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引导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对于封建社会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针对明朝这一时期,学生可能对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深,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全面了解明朝的统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外交状况等方面的内容,掌握明朝的历史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外交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文化繁荣的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朝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明朝的历史知识,掌握相关教学内容。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的版图和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入明朝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明朝的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内阁、六部等机构,以及明朝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外交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外交状况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关键词] 明朝皇帝专权统治一、课程目标(一)2011版新课标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1(二)学业评价标准2(三) 课程重难点重点:明朝太祖加强君权主要措施难点:皇帝专权概念理解及利弊分析(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心理特点是在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善于观察,能够洞察事物的细微之处,也能专注并且长时间去做一件事情,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
初一的学生接触历史这门学科时间不长,但是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听故事,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明朝的史实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对学生学习本节课有着促进作用。
(五)教材分析本课是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同时这课也是明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六)讲授方式及准备[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编写教学设计。
[讲授对象]初一年级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二、课程内容及讲授过程设计(一)课程架构采用主题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皇帝专权。
课程设置框架结构图(一)导入部分——引出什么是皇帝专权(二)讲授部分——运用史实证明皇帝专权表现教师采用探究的形式从皇权、相权、将权、地方权利三者之间矛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循序渐进的了解皇帝专权原因及皇帝专权表现。
1.洪武开基——改朝换代得天下问题:请阅读课本第二段,结合投影,指出明朝建立的时间,地点,都城。
投影显示知识点:转折一:朱元璋历经千辛万苦得了天下后,他接下来会做些什么呢?(学生会有一些答案,如果学生很闷,可以提示:享受?皇位还没坐稳就享受,估计很快就成亡国之君了。
)2.革故鼎新——苦心孤诣治天下(重点)教师讲解:明朝建立初期,政局动荡不安,朱元璋为了统治的长久,他就要寻求巩固统治的方法,那就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
提问:那么如何加强加强皇帝权力,他从几个方面加强皇帝的权力呢?结合课本第三段已经投影的展示,概括出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云奇告变】洪武十三年五月初二,朱元璋出皇宫西华门到陈翔胡惟庸家去,因为胡惟庸邀请朱元璋到他家里观看祥瑞,胡惟庸家里出了石笋,井里冒出的水很特别。